首页 优秀范文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相关金融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

第1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风险;监管一、网上银行概述

针对网上银行的定义,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定义方法,即狭义的和广义的网上银行。狭义的网上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经营管理虚拟化,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丰富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广义的网上银行简单讲就是将业务与服务移植上网的传统银行。

随着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运用网络来进行娱乐、消费、工作等以往只能在现实实体中进行的事情。而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早在1995年,美国就诞生了“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而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5.64亿,其中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人数达到了3.88亿。可见,有如此巨大的互联网市场,网上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

从数据来看,从2011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网上银行的规模一直在增长,2011年第一季度为180.3万亿,2013年第1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291.6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8.0%,同比增长34.8%。

由于网上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以及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将改变风险的产生原因,并产生某些新的风险,其中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最为突出。

(1)技术风险

网上银行技术风险是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受到外部攻击,造成潜在的损失。网上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经营都与钱相关,银行系统的数据传输,均伴随着资金转移,所以很容易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关键目标。网上银行客户的技术风险,主要有账号和密码的丢失与被盗;对于银行来说,主要是由于网络攻击,导致系统故障、网络IP盗窃、泄漏机密信息等。银行、金融机构已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每年造成的损失就多达70多亿元,一年有2225个网站、包括104个政府网站被“黑”,黑客攻击的数量每年都在成倍递增,各种钓鱼网站也层出不穷。例如,2009年1月8日,美国万事达公司宣布,有黑客侵入了“信用卡第三方付款处理器”的网络系统,造成多达4000多万用户的数据资料被窃;2009年11月10日,在12小时内,俄罗斯和东欧黑客入侵皇家苏格兰银行集团(RBS)的信用卡公司,全球至少有900万现金被洗劫。

(2)法律风险

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最突出地体现在洗钱犯罪问题、消费者的隐私保护和管辖权争议三个方面。网上银行的远程性和便捷性,使得对洗钱犯罪的监管更加困难。网上银行在客户隐私方面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在客户不同意的情况下,将客户的交易记录和帐户信息泄露给他人,或即使银行没有主动透露信息,但根据他们的承诺,银行有保护客户隐私信息的义务,在银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客户信息的情况下,将面临被的风险,导致声誉和许多其他方面的损失。网上银行的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造成的。因为网上银行是没有国界的,所以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客户,而是世界各地的客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争议,将面临管辖区有争议的问题。此外,银行还面临着全球电子货币用户的问题,如果其在网上银行登记以外的其他国家流通电子货币,它应该遵守流通地的法律,否则也会遭受相应的处罚。

二、针对网上银行风险的监管对策

1.构建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

在网上银行监管主体体系中,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居于主导地位,其监管职能的发挥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调控所不能取代的。在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负责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一方面可以避免监管上人力财力的浪费,防止监管的职能和权力的交叉,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各监管机构互相推卸责任,造成监管真空的局面。可见,统一的政府监管,适应了网上银行虚拟化,数字化,跨时空,非现场,低成本运行等特点,也适应了银行业务与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混合的发展趋势。

2.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根据上文分析,网上银行由于其特点,在法律方面有着不同于普通银行的特殊风险。而当前的法律体系,特别是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在网络方面是非常不完善的。例如,在洗钱犯罪问题上,法律虽然在洗钱犯罪方面给了银行更多的压力,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上银行难以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因此,对于网上银行方面,应当指定专门针对数字化网络交易,网上银行相关业务等其他基于网络的特殊业务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充分考到通过网上银行犯罪和违规的便利性,以及责任方的难以确定性,在法律法规制定时还需充分考虑到效力执行方面的问题。

3.培养网上银行相关人才

网上银行由于其特殊性,其技术风险比传统银行更为突出,而其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网络技术带来的。所以要解决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不仅仅需要专业的金融知识,也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相关的知识,而我国在培养高端人才时,往往只往一方面培养,大多都是专才,而非通才。比如,在大学中,专业分划时,文理界限非常清晰。这样的培养机制,造成了我国同时精通两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多,甚至是非常缺乏。要想促进我国网上银行的健康发展,培养网上银行相关人才,是相当重要的,对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管,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政府部门以及各个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专业的进修,使我国拥有更多的通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时下一些商业银行经常提出“全员办×”的口号,即要求全体员工参与到营销某项金融产品或业务工作之中,并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于是员工仿佛成了“全能战士”,吸纳存款、营销保险、发行银行卡,样样都干。笔者认为,这一做法须慎为。

一是容易产生低效业务,损害产品和银行形象。金融新产品、新业务一经推出,为了尽快占领市场,打开局面,不同岗位、不同素质的银行员工往往会被安排相同的促销任务。于是在未能充分接受相关产品和业务知识及营销方法技能培训的情况下,只能靠私人关系向客户进行推销。难怪有的客户认为购买产品是为了帮助银行员工完成任务,是银行“有求于我”,而不是银行产品或业务能够“满足于我”。在这种情形下,客户对银行员工营销的金融新产品、新业务首先就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心理上有了成见,行动上自然不易接受。有时由于营销推介宣传不到位,客户使用某项产品与预期不相符,更易对产品产生反感情绪,进而使银行形象受损。

二是与有关规章制度相冲突,存在风险隐患。对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指导意见》等,银行员工的某些营销行为确有打“球”之嫌。如有的员工在外部营销时接触客户现金,或者做某些本该在银行固定营业场所内完成的业务处理程序等。个别人员出于完成营销任务的考虑,或者在促销过程中采取一些违规手段,或者在营销时偏重介绍甚至夸大产品的优点,隐瞒风险,这些都可能导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甚至诉讼。

“全员办×”现象的存在,表明部分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仍存有“先求量、后求质,先发展、后规范”的误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还没有真正形成。银行要实现提质增效的业务转型,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转型。不能只重数量扩张,或者片面强调“发展为先”,而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举,速度与效益共进,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同行。笔者认为,对部分比较传统、相对简单、风险点较少的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技能的银行员工自觉参与宣传推介无可厚非,但“全员办×”却应谨慎行之,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涉及较深专业知识、潜藏较多风险点的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银行应建立营销人员资质考核制度,对从事营销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待其取得上岗资格认证后,方可进行专业营销,有效防范风险,提高业务质量。(作者单位:农行江苏省连云港市分行)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实验教学 内容体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本科层次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之一,属于应用金融学的范畴,具有理论起点高、牵扯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色彩相对较浓,金融理论与研究教学一直偏重于宏观理论分析。受金融教学模式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这门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而忽视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这与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的目标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思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亟需建立一套该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推行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微观化、技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金融学科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到微观的市场化研究过程,微观化、工程化、技术化趋势在金融学科发展中越来越明显,在实践中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其教学内容也表现出微观化和技术化的趋势,如业务流程方面越来越精细化、风险控制方面内容越来越技术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如不配合实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银行业务的相关知识。

2、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操作技能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因此学校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具体到金融学专业中则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能够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银行业务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为了顺应社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必须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对银行业务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可以缩短在银行的适应期,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以后从事银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验教学的推行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的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具体的业务管理方法。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进行模拟操作或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在实验室里,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以独立的主体、通过角色转换的形式进行银行业务的模拟操作,可以熟悉、掌握银行相关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系统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组织形式可以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的学习兴趣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的原则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上必须与理论课程相配套,达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合理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技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行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提供一个银行业务实际操作的环境来加强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内容体系作为一门课程的精髓,设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必须与教学目标相统一。

2、科学性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业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般来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必须与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实现实验教学的系统化,使学生既能加深对银行业整体的认识,又对具体业务经营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银行业务操作的基本环节和经营管理问题,以适应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可行性原则

对于一般的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安排所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到银行实地实习的成本非常好高,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效果比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须具有可行性,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均可在现有的条件下完成,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提供相应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作保障,配备合理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模块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化理论源自于对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开发的研究。近年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对模块化理论也非常重视,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模块’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这种理论在现实中也被运用于银行管理上,银行业务可以按性质分成许多模块,每个模块是个性和统一的组合,能够实现银行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内容根据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组合成若干个业务模块(见表1),每个模块建立相应的实验室教学操作体系,以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规程为主线,学习和模拟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操作要领,通过对商业银行系统主要业务模块的直观而具体操作,与模拟的客户发生业务关系,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现实银行业务氛围中,进一步熟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金融教学内容和金融实验发展之间的距离。同时验证商业银行管理学中某些重要的基本理论,巩固和加强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银行业务模块的具体操作界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应用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软件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把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决策管理流程以模块化的形式全部纳入计算机处理,形成一个覆盖银行管理过程的教学体系。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最近几年,国内部分高等院校通过建立银行模拟实验室等方式对商业银行实践性教学及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实验教学仍是金融专业的一个薄弱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也要随之不断更新。目前我们仍需要积极探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问题;应对措施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1.内涵。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指的是商业银行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内部各业务部门中所属分支机构中的日常管理、财务活动以及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实施进行有效监督,其主要目的是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其自身的职责进行有效履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部审计活动的评价、咨询、建议以及分析等提供相关信息与建议。

2.重要意义。通过内部审计,可使商业银行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内部政策展开日常工作,从而可使其内部的审计活动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还能对商业银行中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可使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进而可更好地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

1.没有对内部审计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商业银行而言,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都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落实。

2.缺乏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在高科技的作用下,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及信息化水平都已得到了一定提高,各营业部门日常工作都是以技术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经营,但是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仍保持着以往的传统工作方式,虽然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相关工作的日常检查中,但是并没有对日常的网络经营及管理作出比较全面的审计与监控,从而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地位。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逐渐深入,许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都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下而进行的。但是内部审计的地位并不是独立的,银行中的管理层会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相应控制,从而使其无法及时和董事会进行有效沟通,进而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治理以及监督作用都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缺乏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中的审计工作人员却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业务素质,有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缺乏一定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正确而及时地应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与控制。

5.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审计职能分散、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都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应对措施

1.全面落实内部审计管理理念。现阶段,商业银行中的管理者应对内部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经营中,应结合内部审计的经营管理理念开展相关工作,以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并使之在银行的风险控制及银行价值的增加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此外,还应通过内部审计来对银行的实际运营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使银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及管理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2.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机制,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比如应对内部审计方法进行一定创新,要在审计工作中引入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对银行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审计,从而使审计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并减少或避免主观判断的发生,进而使审计工作得以高效完成,以促进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更加高效。此外,在职能方面,商业银行还应结合银行内部的具体情况,对内部审计进行相应整合,并使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有效联系与沟通,以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3.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内部审计是银行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应在内部审计独立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与深化,以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证。另一方面,还应对商业银行中的内部工作加大管理力度,以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预防,从而对银行的金融风险进行更加有效的控制。

4.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内部审计工作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相关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以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得到一定提高,从而才能使银行中风险的防范更加有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结合自身的具体特点及发展需求,引进具备一定内部审计专业知识、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审计人员。此外,在银行的日常运营中,还应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以促进他们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四、结语

商业银行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都会对其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内部审计工作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黄玉梅.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探讨[J].轻工设计,2011(03).

第5篇

商业银行专利战略是商业银行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合理预测的基础上,为了在市场中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而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身利益的总体性规划。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将新的技术、方法运用到金融业务中,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以期在特定的金融服务领域获得垄断优势。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专利战略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1.专利战略的实施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创新是任何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商业银行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产品的同质性和易模仿性,使得商业银行必须借助专利来保护自己的金融创新。一旦在某领域拥有专利,商业银行就可以在该领域获得相应的势力范围,从而在竞争中获得和保持优势竞争地位。

2.专利战略的缺失很可能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专利制度的本来目的就是保护申请人的知识产权,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在所授权领域具有法律上的优势,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必须得到许可,否则可能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甚至被迫退出该领域。历史上花旗银行也曾经因为“客户账户管理系统”未能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而在开展金融业务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3.专利战略抗衡是未来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2003年,有学者反映花旗银行从1992年起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共19项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时,我国商业银行界和一些学者都对商业方法能否被授予专利提出质疑。如今,花旗银行的一项发明专利“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和操作该系统的方法”已被授权(2003年1月1日获得授权,专利号为96191072.0),商业方法类专利被授权在我国成为现实。虽然此次给予花旗的授权仅仅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但从未来的发展看,对纯商业方法类专利进行授权只是迟早的事。未来我国肯定也会向发达国家看齐,对纯商业方法类专利进行授权,商业银行在专利方面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二、我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专利战略方面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总体上呈现出四大特点。

1.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曾经有学者在上海拨打了100多个电话,要求约见当地有关金融机构人员,以提醒他们外资银行的专利战略。但只有一家机构回复,而且答案是:专利问题由总行负责,当地的法务部门没有这项职能。

2.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专利战略。反观花旗银行等国际金融大鳄,它们一般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专利战略。

3.缺乏专利战略规划。我国各商业银行专利申请多数是分支机构行为,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而且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许多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为“视为撤回”或者处于失效、即将失效状态,严重影响专利的实施与保护。

4.专利申请成效不足。商业银行专利战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专利申请的数量质量和被授权专利的数量质量上。查阅知识产权局有关专利申请的资料,经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中资商业银行专利申请的特点:①绝对数量不少相对数量少。同外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所有专利申请中绝对数量不少,但考虑到在本地区的经营历史、经营规模、人员规模、经营网点数量等因素,我们商业银行专利的申请数量是相当少的。②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我国商业银行申请的专利以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相对较少,即使是发明专利,技术含量也比较低,且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在传统业务的低端层面上,如点钞机、保险柜等。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的专利申请都集中在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网络银行、电子银行领域,且以发明专利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在专利战略方面表现如此不尽人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国民整体专利意识较弱。在我国,专利意识较弱不单是商业银行的行业问题,在很多领域都是如此,DVD就是一个很深刻的例子。目前,无论专利申请数量还是质量,我们与发达国家都有着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国民对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保护技术发明的合法利益还认识不够。

2.体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直接间接拥有决策权的企业,自然也有着其他国有企业的通病:没有人对企业最终经营状况负责。这种体制也造成了没有人对商业银行的专利战略及由此引申出的收益与亏损、企业的竞争优势确立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负责,当然在专利战略的表现上也就不会很好。

3.研发力量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从资金到人力资源,研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近年来为了配合国家的政策,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还对研发部门进行裁员、削减甚至取消,这对于研发力量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4.激励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制定和执行不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激励不到位。首先,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员工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虽然《专利法》中也规定了职务发明创造的归属和利益分配,但与国外相关法律相比还很不合理,在分配中个人所能得到的利益很少,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我国商业银行自己对于员工的创造发明也没有经济或其他方面有力的激励措施,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的建议

面对商业银行专利领域的激烈竞争和外资银行的凛冽攻势,我国政府、商业银行监管部门(银监会)、专利管理部门和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研究相关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商业银行体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运做,银行业绩和发展与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福利升迁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管理者没有强烈动机去真正关注企业的运行,因此对专利战略的关心程度也会大打折扣。为此,应该建立适应市场环境的商业银行体制:一是调整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管理者作为受雇于董事会的职业经理人,利益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是在产权制度不能到位的情况下改善企业的管理制度,至少使管理者利益与银行发展部分相关,以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

2.加强对专利战略发展的研究

首先,要研究各国金融专利政策。目前美国专利分类号第705类为数据处理:金融、商业操作、管理或费用/价格确定,其中多个子分类涉及商业银行的专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该领域的发展以及各发达国家在商业银行专利方面政策法规的变化。其次,应该关注发达国家金融专利受理情况和授权情况,借此把握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最后,要研究外资银行的专利战略和意图。考察花旗银行在我国申请的19项专利,能明显看出外资银行“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许可化”的全球专利战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跟踪国际各大商业银行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判断他们的专利战略和意图,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3.以战略眼光考察问题,制定相应的专利策略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培养核心能力、重视基础专利的开发。所谓基础专利,就是指那些可能被多种从属专利引证的专利,它们的市场价值极高。花旗银行在美国被授权的“电子货币系统”就已被其它专利引证高达84次。拥有这种专利可以使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不但能用以开发自己的产品,而且可以在必要时限制竞争对手。企业不但可以利用这些关键技术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建立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通过授权同业其他企业使用该专利而获得不菲的收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专利战略应着眼于行业未来的发展。以花旗银行在中国申请的19项发明专利为例,他们多以“系统”、“方法”命名,都是配合电子商务、网络银行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而开发的金融服务和系统方法,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该以此为鉴,着眼于商业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规划专利战略、开发专利技术。

4.强化研发力量

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专利战略的资金投入,用以组建相应的机构和进行专利技术开发。同时,还要为相应机构配备足够的高质量人才,这里既包括进行专利开发的技术人才也包括专利管理人才,尤其是那些懂得技术、经济、法律、金融、财务和投资的高素质人才。

5.构建合理的激励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也有很多人在开发相关技术,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去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权利,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激励体制的不到位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商业银行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和保护知识产权属于自己的金融技术和方法,就必须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员工的合理利益诉求,鼓励员工开发和保护专利技术。

6.建立中资银行的战略联盟

第6篇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经营实力的增强以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发展中越来越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发展战略。本文将分析现有金融市场格局以及在对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市场定位及竞争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金融竞争格局中的定位出现趋同化现象,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实际问题:一是自身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二是持续经营所必须的客户资源。三是竞争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其市场定位。其中,体制背景决定了滨海银行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政策约束;主体客户是滨海银行的服务对象,直接关系到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比较优势则是滨海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滨海银行只有找准了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实现持续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普遍存在趋同化现象:首先,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其次,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再次,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则兴趣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定位的基本哲学应该是竞争中并不是大家“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可以共存共荣,因为我们各不相同。主流经济学认为,各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是符合最优原则的;同样,各家商业银行能否在科学评价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化定位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效率。因此,滨海银行应认识市场的划分,明确其所在市场竞争状态,所处位置,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服务,降低成本,制定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二、案例分析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天津农村信用社,这是其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改制后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作社区精品零售银行。分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竞争环境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的差异性和优势所在是确立其市场定位的前提。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一下弱势:1.经营规模小、资本实力弱等弱势。这就决定着其抗风险能力、放贷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监管部门对单户贷款最高限额的规定更使得对一些大型项目望而却步。2.结算渠道不畅、经营范围有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主要是服务当地,虽然通过多种形式“借跑道”,但结算速度与便利程度仍不理想,限制了业务范围的向外扩张,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3.业务拓展受到多方面制约。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信用社,社会各界对其经营能力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一些国家部委明令禁止下属单位将资金存放到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只能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4.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也采取了审慎态度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某些新业务要逐级上报至银监会,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推出新业务时通过总行直接向银监会申报既降低了办事效率又延误了业务推出的时机。5.员工素质整体不高。尽管多年来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但与信用社时期相比员工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决策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强大的科技网络队伍、熟悉WTO相关法规及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以及具备银行、证券、保险综合化经营知识、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6.信息流量过小,监管起点较高。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信息的竞争。信息的准确与及时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有效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量有限,尽管决策层采取多种方式捕捉各方市场信息,但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仍不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而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是按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指标来进行衡量。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压力太大,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上也难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三、解决办法或方案

(一)关于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市场结构的认识

波特(Porter)提出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它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该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经济学家依据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将现实经济中的各种产品和劳务市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结构:1.完全竟争假设意味着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服从者。2.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厂商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3.垄断竞争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竞争是主流,“差别就是垄断”。4寡头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一个寡头的市场决策,总会对其他寡头决策的市场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其决策的效果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反应。决策的相互依存性是寡头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形成寡头行为异常复杂的原因。

(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现状及竞争战略

伴随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已全副武装准备进入中国,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正从传统的垄断性经营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处于卖方市场,坐等客户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与那些经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服务理念、营销方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吸引客户,求得发展,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加快改进服务的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组织结构状态是(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 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状态。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各自的生存空间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寻找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对应,金融行业的组织结构发展态势也必然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模式相匹配,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金融机构必然有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内外部优劣势的考虑可以进一步明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发展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制定与其市场定位相配套的发展战略,为每一阶段的改革确立目标,指明方向。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创新推动发展,以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充实管理内涵,以区域合作、内引外联拓展生存空间,以人才和知识为本推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科技与现代技术为业务创新的支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

1.短期发展战略――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努力成为系统内最优

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原有体制背景决定了其先天的弱势,这种弱势并非通过转制就能在朝夕之内彻底改变,而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付出。因而,在近期内,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是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增强综合实力,整合和积蓄人力资源,争取成为农村金融系统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坚持立足农村市场。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三农”有着骨肉相连的血脉关系。农村商业银行最熟悉的是“三农”,“三农”最需要的也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伴随“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惟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才能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满足经济的金融需求。

(2).逐步健全法人治理。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切实加强人才引进。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大多都是原信用社的职工,整体素质与国内其他银行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客户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仅靠原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不足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因而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每年吸收一批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员工队伍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4).努力培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与国内外优秀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还缺乏能体现其自身特点的从上至下统一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的服务品牌其背后必有该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理念做支撑。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其精神内涵也必然会通过服务、员工言行以及形象设计、环境氛围等“外化”为鲜明的银行品牌形象。

2.中期发展战略――优化机制,强化管理,向国内先进金融企业看齐

在实现短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拟定中期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一家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

(1).引进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是开展经营活动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经营思想的集中反映。经营理念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稳健、持续经营,而且关系到银行体系的稳定。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银行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的手段与工具。随着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改变以及周围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路,全面提升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准。

(2).在体制和机制上逐步与市场接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治理架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和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及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和岗位流动机制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3).凭借金融创新扩大经营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4).加强对外合作,拓展业务范围。银行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各家银行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国际银行业的兼并模式来看,大、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竞争正在发生由合作竞争对古典竞争的替代。通过对外合作,可以整合金融资源,节约技术成本,取长补短,实现地区性互补、业务性互补和产品交叉销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向外拓展,与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协议,包括战略联盟、技术合作、业务外包、银行共生、文化交流和统一培训等。

3.长期发展战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数字化整合,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碳金融业务 制约因素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通俗来说就是与碳有关的金融活动,即绿色金融。碳金融的概念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大国际公约,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上。2005年CDM项目正式启动,我国CDM市场发展势态迅猛,到2010年1月28日,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累计达到2327个。进入2012年,我国明显加快了CDM的核准进度,截至5月28日,发改委通知领取批准函的项目已经累计达724个。而截至目前,我国成功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注册的CDM项目达到2013个,占注册项目总数的48.47%,预计CO2减排量3.8亿吨,占注册项目预计减排总量的64.29%。过去几年里,中国一直是CDM的主要供应方。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因素

碳金融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尚不成熟。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碳金融业务的认知度不够

碳金融的概念虽然早已被大家熟知了,但其发展和兴起的时间却不长,我国对于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有关碳金融的运作模式、操作方法、风险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还不能熟练的掌握,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商业银行非常谨慎不敢贸然开拓该新兴业务。

(二)相关机构和专有人才比较匮乏

碳金融业务作为一项新兴的业务,需要商业银行具备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产品营销等完善的相关机构设置,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是不具备这些部门的。和传统业务相比,碳金融业务更需要具备金融、法律、外语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国内该类综合型人才的引进数量是有限的。

(三)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多方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一项碳金融业务的施行,因技术的不成熟往往会存在高成本低回报的情况,促使了信用风险的产生。由于专有复合型人才和相关机构的匮乏,无法深入了解碳金融业务,使得操作风险难以避免。很多碳金融业务的投资期限比较长,这样因未来市场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面临相应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四)缺乏发达的碳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

目前国内碳金融业务还处在研究探索的初步阶段,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交易融资、资源配置及节能减排作用有限,难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相比。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及技术仍存在较大不足。

(五)政策激励措施有待完善

如前所述,碳金融业务发展时间不长,我国商业银行对其相关操作还不是很熟悉,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还不完善,使得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为了全面促进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知

介于当前的环境和经济形势,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绿色金融的经营理念,积极学习碳金融的相关业务知识,重视发展碳金融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早日实现碳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二)健全相关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的碳金融相关业务部门,以有效开展业务,适应未来碳金融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培养高素质的碳金融业务人才的力度,先从人才招聘入手,尽可能的吸纳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已有人才的再培养,以此提高碳金融业务人员的素质。

(三)控制风险,稳健发展

由于碳金融业务内容广泛复杂,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将事前的风险防范、事中的风险化解与事后的风险监督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贯穿始终,以确保碳金融业务的稳健开展。此外,加快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将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

(四)构建完善交易市场,培育中介服务机构

为了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商业银行可以在借鉴国际碳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交易市场,借助于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碳交易及其衍生品的产品交易。国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国外先进银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沟通,加强碳交易的中介组织建设。

(五)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碳金融发展

发展碳金融业务,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提高竞争力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发展碳金融的政策激励与扶持力度,以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9).

[2]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40).

[3]段伟力.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企业导报,2010,(4).

第8篇

网上银行的概念

网上银行也称虚拟银行、网络银行以及在线银行,属于一种新型的服务组织及服务手段,属银行或者其它的机构通过运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的各种网络银行交易服务或者是银行网站。全新的银行服务手段和全新的企业组织, 是银行或其他机构利用互联网手段提供的各种在线银行服务的一种银行运作方式或银行网站。通俗而言,就是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一种自助金融交易服务,将银行的传统交易柜台转变到因特网上,使客户突破空间、时间等的限制。

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各项业务均是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在经济运行发展中,出现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难以避免产生逆向选择或者是道德风险,冲击尚未完整的信用体系。网上银行由于它自身特殊性,对完善信用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是,现阶段我国未具备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企业不愿以客户运用的信用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结算,个人间的小额交易主要以传统的现金交易方式进行结算,这对发展网上银行发展带来极大制约。所以,建立健全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对称化以及充分化,是处理当前信息不对称以及降低网上银行风险的关键所在。

二、法律风险。网上银行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完善和网上银行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难以避免出现法律或者监管等方面的不足、漏洞。如电子资金的转移,银企间信用法律保障等,服务以及交易的合约仍需进一步明确其的合法性。除此之外,我国尚未对网上银行的各项业务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规范以及实施标准。如身份认证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商用的密码产品以及数据加密的强度等核心技术,传输数据,例如用户接口的标准、格式的标准等之类的技术参数均是没有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标准。管理手段不先进以及制度仍未建立健全等。

三、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指的是网上银行由于利率发生变动,造成损失的概率,该风险直接对网上银行的各种盈利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资产市值亦会也由于利率发生变动跟着发生变动,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清偿能力,最后形成流动性问题。往往早利率逐步市场化后,利率一直受到市场规律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进而可能会产生一些无法预测到的现象,自然,顺带而生的利率风险也就产生,这严重阻碍了网上银行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的是因网上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出现各种问题而导致银行受损。该风险主要源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内部职员的恶意操作或者是错误操作。主要包括:第一,职员的素质风险。由于网上银行的各项业务相对新,对银行职员提出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知识、金融知识。而现阶段网上银行缺乏此类人才。第二,内控风险。多数内部职员对网络密码以及认证方式等均了如指掌, 导致内部犯罪交易或者是越权交易现象发生。第二,客户的疏忽。网上银行有可能会因客户缺乏网络安全知识,极易被他人窃取信息而导致出现操作风险。

加强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业务监管的相关法规。当前,我国对计算机网络方面所指定的法律比较少,没有对网上业务活动的相关参与者制定规则,无法明确在各项网上银行交易中电子凭证或者数字签名等的合法性。若不及时制定相关法规,会影响到网上银行各项业务的顺利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网上银行各项业务经营及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护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加大网上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社会大众是网上银行的主要客户,在安全防范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缺乏有关知识及经验,导致风险日益转向客户群。为防范客户的使用风险,首先可以在网上银行为客户开通相关业务时,有必要进行风险的提示,还可印发关于网上银行的安全使用手册,提供给相关客户。其次是可以在网站上给予明确的风险提示,为客户提示应安装相关防病毒软件,并指导客户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不宜设置极易被破解的口令,在输入密码时应该尽可能运用软键盘,在完成业务时要及时拔出USB Key等等。最后是政府可以应用平面媒体或者电视等宣传网上银行的相关使用常识。强化网上银行的犯罪例子的教育宣传,以增强大众的风险意识。

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网上银行必须要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不断实现内部操作及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完善内部各项管理的制度以及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以及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以及保障。网上银行在强化安全管理以及解决安全漏洞的同时,为了避免由于部门利益而引起的冲突,必须要构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设立专门部门以及专职人员,由该部门及人员负责相关制度规程的制定、修订以及落实,并加以监督,并制定有关的办法来进一步确保该体系能够发挥该有的作用,进而确保网上银行各项操作、管理的安全进行。

四、要做好相关的产品售后跟踪服务。通常,在完成网上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售后的问题,例如产品的质量存在异议,或者是产品接收过程中出现问题等等。而这些往往都是网上银行需要面临的售后问题。为了确保网上银行各项经济业务的有效开展,维护网上银行的信用形象,有必要做好我国网上银行相关的产品售后跟踪服务, 且还可以建立健全透明化的网上银行经营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售后定期随访制度。可以把不涉及到网上银行内部机密的相关资料提供给相关客户。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相关专家运用通俗的语言来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解说。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客户浏览网上银行的支付操作平台,以进一步消除客户对网上银行安全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