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际交流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与礼仪 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案:
[1]严子寒,李海潮.浅谈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1.人际沟通认知有偏差
由于导游职业需要与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群打交道,在此条件下课余时间带过团的学生会得到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社会化,通过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会使自身变得更加谦和、有礼。而未曾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多数同学则会按照其学生身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并且带有主观性,喜欢与顺从自己要求的同学沟通,在评价他人好坏的过程中较为简单。在人际沟通中,拉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排挤和打压他们自认为无能的学生。
2.人际沟通动机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在从事了旅游相关行业实习等工作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过奢侈生活,崇尚金钱至上,致使对待家境贫寒的同学存在着歧视,不愿主动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不肯与他们有过多的言语交流。而对待有权有势、家境好的同学则“马首是瞻”,主动靠近,不惜用金钱换来友情。这些学生缺乏人际沟通正确观念的引导,功利心理强烈,无视友情的真正意义,夸大了人脉资源的重要性。
3.人际沟通技能欠缺
人际沟通技能的缺乏主要表现是缺乏幽默感。虽然有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到了幽默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运用该技巧时则畏首畏尾,不能灵活掌握。有些不能用到幽默的场合中生搬硬套,致使场面显得异常尴尬,自身又难以收场。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对策
1.创新人际沟通课程
通过创新人际沟通课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际沟通认知理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是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际沟通课程要更好地体现提升素质与培养能力的科学结合。高职学校要想把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更多地要考虑到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因为学生们终究要步入社会,从事旅游等相关行业能否取得更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沟通能力的高低。高职学校应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出相关的人际沟通课程来,使学生们能够同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掌握所学专业应有的人际沟通技巧和方法。改革人际沟通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符合导游员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既有效的获得知识,又陶冶了情感。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此方法是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角色的言行、表情等表现出来,进而学习人际沟通中新的行为和解决人际沟通遇到的问题。利用这种方法,高职生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不再追名逐利,团结协作观念增强,从模拟的场景中达到与他人沟通并且解决他人出现的问题,掌握沟通技巧。
2.激发积极向上的人际沟通动机
无论在学校、家庭、社会层面,都应该创设正确的人际沟通动机情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系统而科学的激发学生们积极的人际沟通动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网络、书籍、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人际沟通价值观;利用班会、专业间、校际间的人际沟通交流会;聘请校内外的人际沟通专家、学者来校做相关讲座,为学生在人际沟通动机方面的困惑作指导。
3.提升人际沟通技能
1.1良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能帮助实现企业目标本人认为,增强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的意义在于为员工创造一个文明祥和、健康有爱、团结协作的人际环境,让企业人际关系和谐友爱:上级下级员工坦诚相对、和睦共处;同级员工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全体员工为企业利益与荣誉奋发工作,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消除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障碍,加快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1.2良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能提高企业效益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与员工文化程度、生活经历、企业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若能通过有效途径增强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则可全面激发企业整体效应,让员工心情舒畅、相互协作、团结友爱、互助互爱,保证企业各项工作不断获取新成效,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处理好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对企业发展影响甚大。
2.加强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的有效技巧
2.1情感沟通技巧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良情绪和感觉除了会对员工工作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还会阻碍员工生产能力的发挥。相反,员工拥有良好工作情绪就能激发工作潜能,间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情感沟通能有效维持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情感沟通效果除了受沟通信息内容影响,还受环境条件影响。因此,在不同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员要通过不同沟通技巧、利用不同沟通方式,把握时机进行情感沟通交流。为营造良好的企业团队气氛,本人在企业的情感沟通上多作努力,积极鼓励员工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多举办生日聚会、部门聚餐、部门联谊、旅游等活动,同时定期开展体育活动和各类竞赛。通过这一强有力的情感沟通,既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促进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而且,本企业还创办企业内部短报期刊,及时与员工分享企业资讯,报道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做好企业员工间情感交流工作。
2.2业务信息沟通技巧企业内部管理每时每刻都发生操作性业务信息沟通,它是企业员工对自己怎么工作、应该如何工作及目前工作情况的沟通交流,所以说业务信息沟通是企业的基础沟通。要想确保企业得以正常运作,必须依靠有效的业务信息沟通维持,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做好企业业务信息沟通工作,确保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目前,社会企业业务信息沟通的主要形式是上级对下级下达指令,并通过一定的培训开展、操作指导来完成业务信息沟通。本企业在进行业务信息沟通时,加入了口头传达、双向沟通、非正式沟通等形式,如企业内部会定期开展员工工作座谈会、工作经验分享会、工作恳谈会等,会议上要求企业员工互相介绍各自从事的工作或业务情况,共同分享先进的工作经验;同时,企业还设立优化建议奖,针对企业员工对企业状况所提建议的实施成效,给予不同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成为员工参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沟通途径。
2.3战略决策沟通技巧战略决策是最能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内容,企业除了在战略决策时需要大量交流,在战略决策后也要沟通交流,即详细解释战略决策内容与意义,并将策略转化为企业所有部门、员工及所有战略决策执行者都能清晰理解的企业业务信息。唯有企业战略决策信息在企业员工中深入传达,被企业所有执行者透彻理解体会后,才能确保战略决策执行力的真实可靠性。当前企业战略决策业务信息沟通多利用通告方式传达,企业还增加了杂志、广播、内部网页网站等多种手段转达战略决策业务信息;其次,本企业还举办“与总经理对话”活动,通过沟通交谈、信息留言等形式让总经理向企业员工亲自解释战略决策、让企业员工更深入地领会战略决策内涵;而且,本企业还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工作,帮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发展计划,确保企业战略沟通的深入性;另一方,企业还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大力邀请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员工参与,让员工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工作体会阐述企业战略决策的意义,企业管理人员还在研讨会中积极引导,真正实现企业战略决策深入人心。
2.4制度沟通技巧为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满足企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企业制度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深入沟通人际关系。制度沟通严谨认真,其目标是保证企业员工人人知道相关信息内容,并为信息要求服务。因此,本企业在进行制度沟通时,多利用通告颁布、邮件传阅及互联网沟通形式,以确保制度沟通的准确性,保证企业信息及时传达,人人都能理解信息内容。此外,为确保企业通告能及时执行,本企业在制度沟通中增加人性化因素,即通过企业各级部门管理人员“零距离”沟通交流、资深员工或部门各级主管制度分享交流等活动,将企业制度内容清晰解释给各个基层员工,提高企业员工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并加以逐步落实。
2.5企业文化沟通技巧企业文化除了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更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它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在企业文化的感染下,企业员工的个性会逐步得到同化和改造,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更为轻松简易。为更好地让企业员工体会到本企业的文化精髓,企业采用众多形式让员工感悟企业文化,深入领会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如本企业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让新员工初到企业时,安排企业资深老员工带领员工熟悉企业运作,透彻解释企业文化,让员工深入感悟企业文化。其次,本企业还会联合工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非正式文化沟通活动,让员工在竞赛中深刻体会到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树立共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此外,本企业还会在特殊纪念日、教育意义日举办企业文化交流会,让员工重温企业价值观、了解企业历史与管理理念,让企业文化在员工脑海中具体化;另一方面,本企业还实施专项文化培训、员工委员会等沟通方式,全面保证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顺畅。
3.结束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
2000年修订大纲,“听说训练”统一整合成“口语交际”。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听说教学在理念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口语交际整合了以前听说的功能,在要求听、说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交际”。它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体现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性质,也让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突破自身樊篱,实现与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及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然而,当前农村不少初中生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说话口讷语塞,这与教学中轻视或忽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密切关系。初中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表达最佳年龄段,那么,如何加强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呢? 我们应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把口语交际训练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一、开设口语交际课,有的放矢加强专项训练
现行的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已成为独立的教学系统,与写作、阅读同时登上了“大雅之堂”。口语交际教学有别于读写教学,是一个独立的有着特定教学目的的课型。教师要安排口语交际课作为训练的主阵地。
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创设与交际训练相关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激发学生交流欲望。为此,我们可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来完成特定的会话交流活动。如把全班学生按优、中、差比例合理搭配分组,并有意识地在各组中安排观点相左的学生。活动前,对各组的训练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接着让各组同学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完成会话任务,包括使用所有语言的和非言语的方式。后让各组依次选几位同学上台轮流发言。台上的同学说完后,等着回答别人的提问(提问要与所讨论的主题和内容有关)。若是登台者讲过后无人提问,下一组对应的同学必须提个问题;若是提问偏难,登台者无法对答,则登台者可趁机反问或另请本组他人代答。这样,各组都考虑到来自本组及他组不同方面的观点,在交流思想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二、创设交际情景,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生动逼真的情景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交际活动的强烈愿望。每次语文课前用几分钟时间,轮流请学生到讲台前当众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或一段美文,并用很简短的话语说说自己喜爱这个作品的原因。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说是一举几得,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综合效果。单单对于口语交际教学来说,发言者通过背诵可以训练发音吐字、控制语调语速、控制音量节奏、处理停与连、处理重音、情感表现等运用语音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运用表情、体态语和语气的能力;通过当众发言陈述自己喜爱该作品的理由,锻炼和培养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的语言编辑能力,以及文明得体地与他人交流的正确的口语交际态度;还能够通过遴选背诵作品并记忆作品的过程,促进学生对优秀语言材料的积累。而对于倾听者来说,可以训练和培养耐心、专注地倾听的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训练和培养听话辨识力、听话记忆力和听话理解力,而且,通过倾听也增加了语言材料的积累。
三、联系生活进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就是日常的生活交际,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技能,所以口语交际应设计多种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入生活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设计的《购物讲价》这一堂口语交际课,就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购物情景,选取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平时与父母、同学、朋友一起或自己独自购物讲价的情景,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导,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说起来,思维异常活跃。这一训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为他们成为有文明素养的现代人奠定了基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课堂毕竟时空有限,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并大胆组织,参与到口语交际实践中去,形成一种师与生、生与生的交际氛围,来加深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感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现代社会必备的沟通交流、协调协作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摘要题】企业信息建设
【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分析/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共享
【正文】
知识成为21世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切来源。其中,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隐性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共享成为企业知识化运营、发展的关键。但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以及隐性知识共享中的障碍性因素使隐性知识共享的可操作度大大降低。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开始分析知识共享的机理和对策,并且形成以下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持分析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分析。但知识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在组织中的应用,有关隐性知识共享的各种分析和结论也必须以实践为最终目的,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的弱点,甚至是盲点。研究者将目光过多地投向定性和理论分析上,忽略了隐性知识共享必须依靠有效的操作工具和实践指导,造成理论无法提升实践绩效。本文在以往研究的支撑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这一具体工具,提出一种有效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操作工具,解决目前研究中面临的“说和做”的两难境地。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定量方法基础上的分析方法构建,试图为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具体的操作工具。
1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
社会网络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主要被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从纯社会学的范畴扩大到企业,利用社会网络的理论来解释企业资源获取和企业成长的问题,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协助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本文的主旨不是单纯的阐述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是探讨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探讨社会网络理论如何应用在隐性知识共享中。
1.1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所谓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实质上就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它基本上由结点和联系两大部分构成。结点是网络中的人或机构;联系则是交流的方式和内容。[1]社会网络理论就是研究行为者(Actor)彼此之间的关系(Borgatti,1998),所谓的行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是家庭,通过对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情况进行分析,能够显露出行为者的社会网络信息,甚至进一步了解行为者的社会网络特征。而透过社会网络除了能显示个人的社会网络特征以外,还可以了解许多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网络在实体组织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无形角色,当人们在解决问题或是寻求合作伙伴时都是依循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来寻找最可能帮助的对象(Kautz,1997)[2]。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社会网络理论中的一个具体工具,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计算机之间,或者是其他信息、知识处理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对其价值进行估量的这么一个过程。[3]网络中的结点(nodes)是人或群体,网络中的联系(links)表示结点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相互之间的流动方向。社会网络分析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视觉上的和数学上的分析工具,管理者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商业客户,进而称之为“组织网络分析”(organizationalnetworkanalysis)。了解网络及其参与者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行为者(Actor)在网络中的位置进行评价,进而得出一个结点的中心性(centrality),而中心性决定着结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力大小。程度中心性(degree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betweencentrality)和靠近中心性(closenesscentrality)是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三个主要指标。程度中心性指结点拥有的直接联系数量;中介中心性指失去此结点,结点之间将失去联系;靠近中心性指结点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得出各个结点的中心性,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
社会网络理论将人际关系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严谨的理论指导,更有利于人们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网络分析则是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一个定量分析工具,具有极强的分析性和图示性。目前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领域包括:[4]发现区域经济的创新网络;分析图书销售模式来对新书进行市场定位;发现组织内各领域的知识专家;提高项目团队的绩效;帮助大型组织安排员工工作位置;通过电子邮件得出经理人的人际交往圈;定位技术工程组织中的技术专家和联系专家的途径;分析因特网的有用浏览模式;以研究出版物为基础揭示跨领域知识流动。
1.2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许多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的产生、传递和应用所赖以存在的组织网络之上,通过对这些组织网络的观察与分析来认识知识活动的基本规律。把知识共享纳入到社会网络中进行观察的重要依据是知识共享行为主体都嵌入在一个具体、实时的联系系统中,并且知识也是包容在网络与社区之中。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知识交流、知识共享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一个组织能否完全实现其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取决于其成员之间联系的强弱。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知识管理的隐形网络。目前组织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从知识管理的隐形网络入手,为知识管理,主要是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组织的创新能力、生产力和员工满意度依赖于其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规则、价值观以及共享的理念统称为“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对于企业成功而言,社会资本与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和智力资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5]社会网络分析是收集、分析组织内人际关系模式的数据的一种图表工具。应用于知识管理,SNA可以确立组织内各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联系数量、亚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瓶颈和知识经纪人。SNA对于人际网络的分析视角为知识管理者提供了以下工具:改善知识和信息的流动;确认思想领导者和关键的信息瓶颈;找到最具影响力的增强知识流动的机会。
社会网络分析不是传统的知识管理工具的替代品,比如知识库、知识门户。它的意义在于为企业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蓝图和出发点,作为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核心人员并建立各种机制——实践社区等,从而使核心人员能够将知识向其他员工传递。
综上,社会网络理论赋予人际关系新的含义和价值,认为以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与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和智力资本共同构成了组织的知识资本。社会网络分析解决了如何提升组织内部知识流动的问题,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实践操作的蓝图。而且,社会网络分析可以使组织对内部交流中存在的“鸿沟”有清楚的了解,同时有效地预防知识流失(DisappearingKnowledge)。[10]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隐性知识共享中的应用
2.1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步骤
社会网络分析项目首先要有问题陈述,即设定目标,明确要从社会网络分析中获得什么。典型的SNA目标有以下三个:[5](1)增强组织创新、应对挑战以及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能力。对现有社会网络的分析可以使组织意识到可以提高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措施。(2)评价组织重组前后组织结构的效率。对非正式结构的观察能够揭示知识如何在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有助于发现能使组织重组顺利进行的关键人员。(3)优化项目团队或组织的人员结构。找到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关键人物,分配其合适的职位或角色人物体现其“中介角色”,以此提升其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明确目标有助于确定参与社会网络分析项目的群体以及调查问题的设计。比如想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紧密的知识网络——在此网络中,组织成员之间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知识的拥有者并进行交流,那么问题设计就应该与知识有关,例如:你对他人的技能和经验知晓、了解如何?此人拥有的知识对你的工作是否重要?当你需要帮助时是否能够方便与之沟通?
在明确目标、设计问题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成图示。
2.2实例分析
以A公司为背景,项目组Q(人员:q12q3q4q5q6q7q8)、客户服务部门M(m1m2m3m4)、技术支持部门N(nln2)为群体分析对象,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中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况。目的是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现状,找到提升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措施。前期调查的问题设计包括:交流对象、交流途径、交流内容。沟通对象分析得出图1。2.3分析结果
本文在进行图表和数据设计分析时,为了方便解释和计算,简化了实际可能存在的结点数和联系。实际上,现实组织中人际关系要比上文描述的复杂得多。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项目组内部的人际网络中,Q1的程度中心性最高,他处在网络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该网络的知识和权利的中心;Q8的中介中心性最高,没有Q8项目组与技术部就失去了联系,尽管他不是知识和权利的中心,但是却处在网络最具战略意义的位置,没有这个结点,该网络就与外部失去了联系;Q5和Q6的靠近中心性最高,他们与其他结点之间的距离最近,这表明他们可以最快地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联系,在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他们的信息。
(2)对于项目组Q、客户服务部门M和技术部门N而言,各个网络内部的联系都是较为紧密的;但网络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项目组、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和专门性的联系,实际上组织任何一个项目都应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技术部门更应该主动于其他部门联系,使其技术知识和技能迅速有效的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
(3)各个网络内部以及之间的联系多为自发性的、间断性的非正式联系,如交谈、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方式。交流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个人信息、工作信息、组织群体信息、外部信息等。
2.4基于实例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策略分析
组织内显性知识共享较为容易,可以依靠各种文档和数据库;隐性知识共享却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路径和对象问题。组织内社会网络分析为解决路径和对象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现有网络的分析,揭示现有隐形知识交流网络结构,发现其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进而为改善组织的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法。结合上文实例分析提出以下策略:
(1)确认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如Q1),分析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将其显性化,避免因为核心人物的离开而造成组织内交流的瘫痪以及组织知识资本的流失;优化其他成员与之交流的途径,扩大其隐性知识在网络内的扩散;采取相应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鼓励核心人员于其他成员进行知识交流,提升其员工忠诚度。
(2)确认网络与外部联系的节点(如Q8),分析其与外部交流的渠道、内容和紧密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扩大对外联系的强度,包括增加对外联系的结点、内容、频率和方式,促进知识在不同网络群体中流动。
(3)确认网络中的“灵活人物”(如Q5和Q6),他们是加快网络知识流动的催化剂,他们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活动可以大大促进网络内隐性知识的交流。对于这类结点,应通过职位或工作性质的安排来充分实现其价值,并可以将其交流技巧和方式进行推广。
(4)找到网络中的盲点,即没有与其它结点发生联系的结点,帮助其实现对外的知识交流,进而理顺网络路径,最大限度上实现结点间的最短联系和无盲点联系,缩短知识交流的路径。
(5)对于网络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任务和流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任务出发,比如上文中的项目组与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这三个网络之间的交流就主要应以任务为导向,知识的交流以满足特定的任务需求为目标。网络联系方式可以作如下设计:任务支持部门(如客户服务、技术)在任务执行部门(如项目组)派驻长期成员,随时解决相关问题;任务执行部门和支持部门之间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解决;部门之间建立日常联系机制,部门之间开放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来源。
(6)鼓励成员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非正式交流,并为这种非正式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如设立专门的讨论区、创建相关议题的博客,鼓励跨部门之间的员工交流。
3组织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成本分析
研究表明,组织中人们更偏好向其他人求助,而不是文本信息。这样,组织中的社会网络就变成了行为主体进行知识搜寻的主要路径与平台。因此,主体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就受社会网络中各因素的制约。[7]
在组织的社会网络中,发生关联的行为主体间的伙伴依赖性、双方的交流能力、接触的频率、知识交流的经验、相互信任程度、个人关系、知识存量的相容性及互补性、双方核心业务的相似性等构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认知成本。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相关的酬薪体系、共享的意愿、寻求知识互惠、树立声誉地位、消除防范心理、提高信任等则构成知识共享的激励成本。另外,因双方的背景不同,知识的编码和解码产生了差异,导致了双方的误解,因此需要双方沟通和额外的检查,并产生了沟通成本和额外的检查费用。并且激励知识共享双方还需依赖时间的过程,产生时间成本。以上这几种成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组织中不同行为主体处理网络结点关系和知识共享方面的问题时具有不同的意图,由此造成了组织内解决不同知识共享认知成本问题的不同方法,而这些不同的方法造成了激励成本。
一般来讲,组织中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联结时间越长,网络紧密程度越高,网络的文化距离就会越小,知识的复杂性会越小,部门网络间合作协调经验会越丰富,知识共享的成本就会降低。总之,社会网络的联系渠道、网络结构、网络中的制度文化因素、人力资源活动及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共同构成组织社会网络中知识共享所产生的各种情境成本。[7]
【参考文献】
1包昌火,谢新洲,申宁.人际网络分析.情报学报,2003(6):365-374
2张秀仪.利用全国博硕士论文资料库自动化建构知识来源映射图.高雄:国立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11
/sna.html[2005-9-24]
/sna.html[2005-9-24]
关键词:大学生 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2-01
近年来,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出现很多所谓的“学霸”,其中不乏高分数低智能,意志力薄弱,性格孤傲之人,只会书面上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处理人际关系和语言沟通的实际经验。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这种传统的只强调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掌握专业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应首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
多年来,我国一直对高校学生高考分数成绩过分注重,大部分高材生出现“情商低,智商高”的现象,从而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的培养。2015年,据我国教育局调查大学生心理素质报告显示:善于交际的大学生占23%,不善与人交流的大学生占70%以上,无法与人沟通的、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大学生占10%左右。[1]许多大学生因为交际能力差,走进社会复杂的环境一时无法适应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最终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因此,怎样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和探讨。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体现自身素质
在社会或者一个集体中,都避免不了人与人的相处,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2]人际交往的好坏决定着自身人际关系的好坏,如果你与人交往是友好的,关系密切且和谐健康的,在人际关系中就是素质高的体现。反之,如果与人相处不和谐,与人关系疏远、恶化,甚至不往来,这就直接体现了在人际关系中的低素质。
(二)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走进社会
《2013年调查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社会上各个企业与用人单位所看中的是“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更为看重与人沟通的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适应工作岗位人际关系的能力。走向社会化首先就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取得社会就业和基本生活的资格。人际交往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如果没有合作,个体是无法掌握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想要取得社会的认可,就要不断地与人交流,与人平等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为社会增添新的构想。
三、全面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坚持正确原则
首先,大学时期的导师在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和每个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打下心理基础,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大学生自身与人交往同时要本着平等互助原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有高低贫富之分,应该人人平等相待。做到真正的尊重他人,谦虚而不做作,不仰视,不藐视,以真诚平等的原则取得他人的信任,在这种互相鼓励支持、互相尊重接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和稳固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坚持诚实守信和宽容原则,不食言,不计较,才能使更多的人愿意跟你交往。同时,与人交往中要注意交谈技巧和言语的感染力,真心真意聆听他人心声,能够增加对方对你的好感度。除了用语言沟通交流以外,每个人脸上的表情、眼神,以及手势等都是一个人内心的表达,在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与人交流中要坚持耐心聆听,认真注视对方的原则。
(二)克服心理障碍
大学新生刚入校时因生活水平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怕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被看低,所以不敢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同学的自傲心理特别严重,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水平较高,或者一直是老师眼中的高材生,也从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鉴于这两种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做到对社会现状的偏差有正确的认知。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各种集体公益活动,或者社团实践活动,无论条件优越还是贫困,都应该在大学期间体验勤工俭学,了解社会现状,锻炼自己的毅力,通过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了解自己,随时调整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人和人之间的印象往往建立在最初见面的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相处,相互之间也会有全新的认识,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新世纪的发展需要全方面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基础,是实现其在社会生活中基本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学校和社会全方面齐抓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建敏.当代大学生英Z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86+107.
关键词:学术话语;读者意识;功能语言学;语篇体裁理论
一、引言
英语在学术知识传播中成为主要媒介语言,大多数全球交流的学术论文都是使用英语的。非英语母语(NNS)学者在进行国际学术对话时,就要了解为学术团体所接受和认可的学术写作的范式,并按照这种约定的范式写作。传统论文写作观认为,客观、非人称和信息传递是学术话语的主要特征,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学术话语的交互性特征。Halliday认为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1]。Hyland也认为,写作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写作是完成某任务的手段[2]。学术写作是有写作目的的一种写作行为,是与读者具有互动的写作过程,本文将结合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和Swales[3]和Bhatia[4]的语篇体裁理论语,论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
二、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学家Iser提出了“暗隐的读者”(Implied Reader)[5]的概念,这一概念符合艺术规律,也对作家写作和创作有借鉴意义。从写作创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过程假想读者对象,写作过程倾诉或交流的目标人群。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写作教学观,是从读者角度思考,根据读者阅读期待、审美标准、知识水平等不断质疑和完善写作过程的训练方式。从写作“读者”角度看,读者包括“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针对不同的读者,结合不同的写作目的,写作的内容和过程也会不同,本文讨论论文写作中的读者对写作内容和体裁的影响。
(一)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元功能角度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从系统和功能角度划分为三个语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1]。语言是对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的主观反映,是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被称为语言的“概念功能”。而语言又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所有语言使用都表达一定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即语言的“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人类完整思想,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结合,即语言的“语篇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学术语言是用非人称的客观语气传递客观信息的,因此学术话语被认为是以“概念功能”为主要特征。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学术话语的交互性和目的性,学术话语与其他的语言使用领域一样,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交流信息,表达个人观点,进行学术对话,使自己的学术见解得到认可肯定或者讨论质疑。在学术交流中,作者的目的是展示读者其观点的可信性,并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这就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考究,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学术话语含有命题内容,也包含Halliday所提出的语言的人际功能。
(二)语篇体裁理论角度
以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Swales[3]和 Bhatia[4]建立了自己的语篇体裁理论。体裁理论强调语篇的功能性,语篇与语境联系在一起为不同的语言社区服务。Swales在其所著Genre Analysis中将体裁解释为:“一系列交际事件,交际成员共享某种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职能为该话语社团所承认,因为构成某一体裁存在的基本理论。这一基本理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并影响、限制内容以及文本的选择。”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语篇都共享一定的程序、目的和语篇形式,这些都是由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Swales提出“体裁教学法”,根据语篇的“语步”和“步骤”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对语篇的各部分的体裁特征作了概括总结。
三、论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大学生在应试级作文写作中,关注写作最终成品,读者也只有阅卷人。论文写作与应试作文写作在写作过程、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方面都有不同,而三者又是互相影响,并相互作用的。以科研为目的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更重视其在学术研究的发展,其论文撰写过程也是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应试写作是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写作。二者在写作过程方面不同,前者需要经过文献查找、文献阅读、形成研究问题、研究设计、论文初稿撰写、再阅读、修改、反馈、再修改等复杂往复的过程,才能够形成最终的论文。应试作文写作要经过审题、作文大纲、初稿、终稿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论文写作的目的较多元,包括:结业毕业、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等,其动机也可以是其中几种的结合;应试作文的目的是完成考试考核,取得理想成绩。论文写作与应试作文在目标读者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强调读者意识非常重要。
需强调论文写作中读者意识,是因为传统论文写作观往往忽略学术话语的交互性特征。论文写作需要说服读者,使读者相信其论证过程的逻辑性。论文写作并非完全客观、无人称的客观陈述,因此学术写作是有写作目的的一种写作行为,是与读者具有互动的写作过程。
四、结语
学术话语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互性的交流,学术话语是作者用以说服目标读者接受其论点正确性的手段,为了有效地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作者需要使用能够被学术社团成员接受的方式表达其观点,因此需要尊重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的范式。学术写作是作者与读者就学术领域的某些问题进行磋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参与者使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规约性的表达方式。在论文写作中,强调论文写作中与读者的交互是达成学术交流目的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 Ltd.,1978.
[2]Hyland,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3]Swales, J.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关系;认识误区
人是社会性的智慧生物,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通常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说极端一点,哪怕是“宅”起来,他也是有社会性的。人和人之间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作为高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将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这种人际关系,对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班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也是灵活多样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我们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个人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甚至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品德问题。
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而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高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上的一个“伪熟期”,其人际关系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据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将其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校内人际关系。在校内,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对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学业的竞争和集体中地位高低的竞争、消费上的竞争、交际面上的竞争等等,由于高中生“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稳定,性格的意志力日趋提高”,他们较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因而这些竞争如同一股潜流,暗暗在班集体中涌现。高中生人际关系往往受到这样的竞争因素影响,同时依据自己的爱好、个性等来决定交际程度的深浅,很少能看到那些“竞争对手”能结成好朋友的。在班级中,优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分化较大,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深的来往。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常能和外班成绩与自己差异较大的同学结成朋友,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他们之间往来不影响彼此在班集体的地位,因而,高中生常与本班同学大多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但都经常与外班同学结成好朋友。高中学生的一般交际范围大多在本年段之内,很少与比自己高的年段的同学来往。除了学生干部之外,对与自己不同年段的同学往往只会知其名而少交往。
二是校外人际关系。高中生在校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常会在交往中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在校外,高中生人际关系常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和原来初三的同学往来密切,课余时间常在一起活动,节假日也常结伴外出。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在新班级与新同学的逐渐熟悉而改变,高中新生的交往重点转移到新结识的同学,而与原来初中同学的来往则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好友,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范围地聚会来交流各自学校的情况。同时,随着与新同学的友谊进一步加深,还会出现新旧两个交际圈的交叉,从而出现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拓展,此时的高中生与原初中而现在非同班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将逐步淡化,来往会逐步减少,但也会出现少数好友随年纪的增大,而发展成为持久的友谊。其次,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成人化靠拢,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在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
第二个误区是:高中生升学压力大,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高中生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他们如果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因而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不仅要从他们自身思想入手,还要善于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找突破口,帮助他所改善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友爱的班级人际关系氛围。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将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优等生则应鼓励他们扩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们交际圈的扩大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同学。同时,还应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和同学发展一种正常融洽的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增加自信和力量并在交往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做到心理相容,使高中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特点,严于律己,尊重社会整体意志和他人需要,宽以待人,以诚恳、公平、宽厚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在心理相容之下,正常交往,共同建设一个团结互助、朝气蓬勃、融洽向上的班集体。
第三个误区是:现在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上内容鱼龙混杂,无法对高中生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其实,信息交流的普及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双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际交往的范围得到了最大化,其概念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升华。另一方面,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对此情况,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地运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结合信息时代的具体特征,在更广泛的范围采取更多种的形式开展人际关系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对信息化时代所形成的新型人际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与原有的交流沟通方式相比较,提出了新的理解和建议,尤其是对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明确的解说。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亲和力,而且可以清醒地认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避免自身在寻求发展过程中出现缺憾,如,有的教师主办了心理辅导网站,有的建立了“开心阿姨”聊天室,有的教师主办的心理辅导方面的微博广受学生欢迎和跟帖。他们的出现为信息时代下积极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新工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高中生营造了全新的和谐健康交流的空间,是值得鼓励的有益探索。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对高中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创建校园和谐的人际环境,意义不但在于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健康人格,这是学生成就学业,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在竞争中发展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这将促进他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小芳,林俊.论高中生人际交往距离的重要性.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刘思硕,刘文秀.高中生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新校园:理论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