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教育数字化

医学教育数字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教育数字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教育数字化

第1篇

一、当今社会数字化的特点

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为主的数字化工具很快普及,我们正步入高速的数字化传递系统,基于众多的多媒体的信息来源的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的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的今天,使用数字化的工具,创造影音形态的数字化产品;(2)新的知识不断地增长, 数字化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事物也快速被淘汰;(3)知识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将被打破,数字化的高速信息传播速度使得社会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快,共享成为现实。数字化生存方式已成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经济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和生活方式,一定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引起人们对舞蹈教育观念的深度思考。

二、舞蹈的数字化

影音资料是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的网络技术主要是传播影音资料的欣赏和剧照欣赏。当今具备条件的文艺团体均建设有自己的网站,用最快的时间关于各种艺术的信息,进行舞蹈艺术的多种交流。一般来说一个舞蹈剧目经过压缩处理后的文件大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网络上传。社会在进步,舞蹈艺术也在不断进步,这个时候需要有更好的技术、文件格式来缩短文件传递的时间,为此,人们开始使用已有的技术条件来制作舞蹈影音视频资料。最开始的是动画格式的舞蹈文件,它是经过单一的动画技术制作,大多以手工绘图来制作,伴随着视频技术和音乐制作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提高及舞蹈工作者技术的不断提高,就出现了专门的舞蹈音乐剪辑工作,各种音乐制作的最为典型的是MD制作方法,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方法。伴随着舞蹈专业工作者中上网人数的增多以及电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就不在满足于观看那种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动画形式的舞蹈节目,逐渐地就形成了其他类型的舞蹈影音被制作出来并在网站上进行了传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这种技术的运用让我们体会到舞蹈的魅力所在,这有利于提高舞蹈爱好者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并大家来关心和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现在传统的传播一般以学校和社会舞蹈教育为主,这是舞蹈教学中的重点,舞蹈要依靠课堂舞蹈教学为主,因为课堂舞蹈教学的直接影响舞蹈学员水平,这是最有效的。数字舞蹈的定义更加广泛,它基本包括:舞蹈通过数字化途径的传播和舞蹈的数字化创作。首先对舞蹈传播途径进行分类,这也是数字化传播和传统传播方法。传统的包括培训班、专业院校舞蹈教学、影音资料、舞蹈比赛及书面资料等,数字化传播包括架设网站、论坛网络、下载舞蹈、利用数字技术制作舞蹈。数字化舞蹈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用软件编排舞蹈,只有完成了这些,才具数字化传播所需要的条件。

三、现代数字化的社会给舞蹈教育提供的机遇

(一)“教”与“学”关系的新变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造知识),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要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总而言之,“学”被看成是认知过程;“教”被视为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新课程观认为: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学习的一般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在不断变化的数字化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基于以上观点,舞蹈教育必须制定数字化的教与学新的教育模式,改变自我以求发展,构建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支点,基于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已经到来。

(二)数字化的生存向舞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机遇

(1)知识的快速更新。大多知识的更新周期在五年左右,而借助高速的数字化传播系统和数字化工具,知识的更新只需要一周或更短;(2)有助于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联系。因为有了高速传播系统的支持及数字化工具,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实践;(3)舞蹈教育长久化。知识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变化,迫使我们必须长久处于学习的状态,以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一次性舞蹈教育制度必定会被舞蹈教育长久制所颠覆。

四、舞蹈数字化的意义

过去在国外不容易买到中国的舞蹈教材及影音视频,甚至没有中国舞蹈教师,那么传统的舞蹈传播就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在网络的技术很好的克服这一难题,通过网络传播,我们就有了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就可以进行自由传播。经过网络,舞蹈剧目只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交流。对于节约时间是无须更多解释的,对于新作品的交流就更加重要。当今青年和少年,他们正是我们舞蹈教育的重点对象,这关系到舞蹈事业的发展,运用网络他们很容易接受舞蹈的知识,这些可能正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因此,网络传播舞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伴随着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舞蹈不再仅仅只是传统的概念,时代给予舞蹈更强的生命力。舞蹈需要有更好的发展,这有待于我们的努力。数字化舞蹈的前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第2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5-01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从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学、做是一件事情,是不分先后顺序、有机融合、边做边学边教边创新的一件事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变成了真正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答疑解惑者,整个教学模式都融合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借助能反复拆装、不断变化的实训设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学到知识、获得技术并形成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各自个性特长,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特色突出的学科,为了较好地在电子技术教学实践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主要做了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了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将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总结为“三个一”,即一组操作程序――“渐进式”,一种核心方法――“任务驱动法”,一个有效融合――“理论、仿真、实践”融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2、努力打造一支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新型双师型老师队伍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其它教学模式,它改变的不单是课堂组织形式、内容组织形式等,同时对电子技术老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外出参观见学、业务培训、观摩教学、打造课例、授课资格认证、举办授课竞赛、举行科研学术交流活动等等方式加强老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重新编写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新型教材 为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我们组织力量重新进行教材的编写。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把以“以抽象思维为主、按知识逻辑”构建的学科内容体系,转变为适应职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按岗位任职能力需求”构建的任职岗位内容体系;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教学内容应用性,突出基础技能的培养;在内容结构上,采用了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一体”的新格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电工电子基础技能;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情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4、改革了考核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设定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其教学目标。在其教学目标中不仅规定了对知识性内容的要求,还规定了技能性目标,除此之外,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等等基本素养也提出了要求,这些都是设计考核评价方式的基本依据,为此,我们在结合学院院规在考试制度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确立了过程性考核(或阶段性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发现该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我们以前在学历教育模式下实施教学时所遇到的许多困惑和难题,可以说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新模式。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一教学模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而且,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本身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针对前期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适用范围上有其局限性 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博,内容繁杂多样,各具特点,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承载所有内容的教学,而且,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运用时往往也必须配合着别的教学模式一起共同实施才能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 我们的老师尤其是老教师可能理论修养水平很高、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由于惯性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也会无所适从。为此,我们采取了外出参观培训、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学术论文交流、打造课例演示、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等等举措加强新老老师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实现真正的转型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对“做”的理解上,我们原来主要理解为“制作”(或“装配”) 但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做法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对“做”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做”既可以做产品,也可以做实验、做检测,在内容的设计上减少了制作类的内容,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合理的增加了仿真和实物验证性实验;并对制作类内容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控,防止学生为“做”而做,使得他们在“做”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在考核方式上,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但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它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烦琐,尤其是过程性考核,老师的工作量过大,其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标准也不好把握。

改革是永恒的主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它的独有长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教学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篇

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

数字教材是未来趋势,必然会对纸质教材带来冲击。但目前阶段,纸质教材仍在课堂中占绝对主要地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还将并存。随着数字教材产品的研发越来越成熟,数字教材将逐渐占据主要位置。

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无论数字教材还是纸质教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是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教学,但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仍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传统出版行业的专长是把内容通过合理的方式推送给需要的人。数字时代,依然需要这些人将好的内容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推送给需要的人。但要在数字出版大潮中不落伍,出版社需要在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字化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积累方面加快步伐。

数字教材的优势

教材是承载教育目标的实体,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好的教材能够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引领和辅助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对于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具有先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充分互动。通过数字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体方式呈现,可以灵活地实现各种排列和重组,实现人与内容、人与设备的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好的数字教材,还能够通过活动的设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借助网络技术搭建人与世界互动的平台。

(2)海量资源。由于数字教材的数字化存储方式,使得资源在数量上可以得到充分的扩展。好的数字教材,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减轻教与学双方面的负担,从而使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并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使资源并非越多越好,若要使教学双方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必须将资源有序化,使得资源的呈现是合理的、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

(3)过程记录。数字教材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与学的过程记录变得简便易行,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将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提供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诊断、改进方案以及资源的定向推送,从而能够为教学过程科学化和个性化提供条件。数字教材的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利用技术的优势解决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成为人的智慧的补充,从而既发挥数据的作用,又不被数据所局限。

数字教材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于教材理念实现所造成的干扰,使教与学回归本质,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各项教学目标。除了这些教学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数字教材在生产方面所独具的节约资源、可反复利用、不受地域限制、直接面向读者、为学生在物理与心理方面双重减负等特性也让数字教材在未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字教材研发

数字教材的研发和使用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字教材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数字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并能够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新的教学模式。下面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研发的“iEnglish基础教育数字教材”为例,探讨数字教材研发的要点。

外研社研制的“新标准”一条龙英语教材在执行课程标准、贯彻科学理念、教学实际可行几个方面都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纸质教材本身在容量、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局限,使得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不能全部完整地体现,与教材相关的资源也不能充分合理地展示,在教材的使用方法上也难以有重要突破。因此,外研社邀请教材主编,依据原有内容和框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外研社iEnglish基础教育数字教材。

在设计方面,该数字教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深厚的资源体系为支撑,以教与学的过程为轴线,以教学活动为基础,以多样的呈现方式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整体设计尊重教学规律,教学目标清晰,并在教材内部给予教师以教学指导。同时,该数字教材针对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不同版本,呈现了不同特点。

教师版首创基于教学设计的具有清晰教学流程的教学活动。纸质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一个单元只能容纳4~6个活动,真实课堂上教师一节课约需10个~12个活动。为此,教师版教材中每课的活动拓展为10个~12个,满足教师基本的教学量。教师版配有“导教”模块,教师可以无障碍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由于教师能力差距造成的课堂质量差距,既能够部分解决教学公平问题,也能够基本解决质量问题。

学生版则基于纸质教材的原版原式,以此减轻学生对数字教材的接受难度,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使学生更快进入数字教材的使用氛围。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学生版增加了多种数字特性。首先,富媒体呈现,数字教材变成一个可以发声、可以播放动画、可以点读的有声有色的书;其次,学生版中嵌入了先进的语音引擎,可以对孩子按照准确度、韵律、流利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音评测;再次,数字教材学生版还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

教师版与学生版呈现方式不同,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后台也将打通,实现课堂管理,记录教学过程。其功能设计丰富,既可用于课堂,也可用于课下;既可由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使用,也可以一人一机的模式创设一对一互动课堂。针对目前实际应用场景,该数字教材适配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手机,并可与点读笔结合使用。

为将科学的教学理念传递到课堂,并实现教材设计之初所设定的目标,外研社还为数字教材的使用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持,包括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等。目前,该数字教材在全国各大区的试点反响良好。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检验产品生命力的标准是教学效果,数字教材开发的终极目标是满足教学需求。为使信息技术真正深入到课堂当中,各教材出版单位都应当深入教学一线了解需求,花大力气研制真正满足需求的数字教材,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以便促进教育信息化走向技术与教学的双向融合,达到“公平、优质、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数字教材开发面临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57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有许多好的成果。启发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立体教学体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等;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构建各种现代化教学平台也具有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与重点[1][2][3]。

1 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

(1)整合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目前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我们将集成芯片的实现工艺这些以前略讲或自学内容引入课堂正式讲解,进行优劣工艺对比,加深学生对器件选择的理解;针对EDA技术在硬件系统设计方面的迅速流行,我们以HDL语言示例和maxplus教学软件等方式将EDA技术讲解引入课堂演示,加深和引导学生对数字电路设计的感性认识。(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目前“精讲多练”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已基本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一般采用“讲”2/3学时,“练”(包括课堂练习、课堂研讨、课后作业、配套练习等方式)1/3学时的方式,将讲练结合,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多角度开设课程讲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开展“启发性”、“探究性”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的继承式学习为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了电子教案,我们还利用很多EDA软件以及自己设计的演示程序,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将讲解式、对比式、讨论式、启发式、习题课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种教学方式。同时,我们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环节,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大力加强教学与实验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及实验教学工作中引入EDA软硬件进行教学示例演示,积极开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项目式管理”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和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实践阶段学习,鼓励学生实验创新。本着“强调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和电子创新基地的实践作用,对原有以验证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将验证性实验改为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以原理理解为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门开设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综合电路实验”课程,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训练难度逐渐加大,由专题设计到综合设计,逐步提高创新水平。(4)多方面综合评分的考核方式。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采用了多方面综合评分的方法,淘汰了“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强调平时作业和实验教学,期终卷面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50%;期中测试占总成绩20%;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等)则采取单人单组“现场验收制”考核方式(考核成绩占总成绩30%),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践中有创新的学生,在考查考核等方面予以奖励。

2 教学改革取得的教学成果

(1)提出新的教学体系,适应发展趋势。组织教师探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新的体系结构。新的教学体系结构将现代PLD发展和EDA技术和经典的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将课程设计与本科毕业设计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理论的本质,同时减少了学时。(2)采用先进教育手段,提高学习积极性。广泛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4]根据本课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综合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优化电子讲稿,将理论讲解和计算机辅助分析(EDA软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全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从课堂讲课、讨论、实验、实习、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4)结合教学内容,参加各类竞赛。结合“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深化了教学内容,取得了突出成果。依托上述开放式实验平台和学生电子创新实验室,组织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电子制作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

3 结束语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的体系和特点,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台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与特色,引入EDA软硬件进行教学示例演示以及“项目式管理”工作过程等“启发性”、“探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08(15).

[2]周伟英.工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1,03(10).

[3]卢超,蒋媛,卢进军,翟宝清.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8(20).

第5篇

    内容提要: 柏拉图理念论的形成数学起了关键的作用。理念论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从而形成哲学两重世界。柏拉图的哲学两重世界对西方哲学的影响非常大,西方许多哲学大家都受过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哲学两重世界的理论影响了自然法,使自然法成为了形式法,对实定法具有约束作用,这对西方法律形式合理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对中西法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法律重内容轻形式,而西方法律内容与形式并重,甚至视形式重于内容。西方法律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与自然法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正如培根所说,形而上学是研究形式的,因为形式是永恒不变的。{1}120自然法相对于实定法来说就是形式。而自然法在西方的形成又与数学的影响有着重要关系。本文以自然法的起源和发展为视角,探讨数学在西方法律形式合理性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

    一、数学与哲学两重世界的形成

    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涌现出过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泰勒斯,他提出万物皆水的理论,探讨的核心就是研究世界的“始基”问题。其后,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四种物质性的元素:火、水、土、气。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论是始基本体论的集大成者,具有体系化特点。

    始基本体论探讨世界本原的基本方法是经验加猜测,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与“多”的关系问题,亦即不能说清始基与其他“万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始基本体论只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存在,当科学逐渐发达,人类思维愈加抽象时,始基本体论就被新的本体论体系取而代之了。

    取代始基本体论的是属性本体论。属性本体论是把万物共有的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属性本体论是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事物的深层次本体,比始基本体论更加抽象。当然,属性本体论取代始基本体论是逐步的,从时间上看,有些始基本体论出现的时间甚至比属性本体论要晚。尽管如此,从抽象角度来说,属性本体论比始基本体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古希腊,属性本体论大体有如下几个基本类型:数本体论、存在本体论、逻各斯本体论。

    数本体论是毕达哥拉斯创立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2]

    存在本体论的创始人是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存在是“一”,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存在也不会变化,因为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巴门尼德还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能够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的。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与数学理论有密切联系。自从毕达哥拉斯之后,数的哲学的中心范畴就是一和多。一的积累就是多,多又可归结为一。万物皆数,表明万物的本原就是数,而数的本原又是一。一旦把一哲学化,它的地位就会大大地提高。所以,巴门尼德才认为存在是一。芝诺也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成就(也是逻辑理论,演绎逻辑是在演绎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证明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提出了“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等着名悖论,从而使他成为着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逻各斯本体论的创始人是赫拉克里特。赫拉克里特既是始基本体论代表人之一,也是属性本体论的代表人之一。他认为从属性即事物的根源角度来看,“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里特认为万物都是永恒变动的,这种永恒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进行的。逻各斯的含义非常广泛。最初含义是指“三角形”、“角”。[2]25在赫拉克里特这里,主要是指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我们知道,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万物是按照一定的数的比例组成的,而赫拉克里特所说的逻各斯就是一种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这与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是相同的,说明赫拉克里特的思想深受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里特的学说都在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比始基本体论要深刻得多。我们不难看出,属性本体论所说的数、存在、逻各斯显然无法从经验中得到,也无法从经验中验证,其抽象程度远比始基本体论要高。始基本体论是感性的抽象,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本体论。而属性本体论已脱离了哲学的朴素形式,摆脱了具体事物,深入到现象的背后,寻找事物的规律。这表明哲学已远远地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但属性本体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它对事物的抽象也是在对感性材料基础上的抽象,抽象程度还不够深,而且正确性也要打上问号。所以,对属性本体论不满的人越来越多,柏拉图就是其中之一。

    柏拉图的理论建树是多方面的,最着名、最辉煌的成就无疑要数“理念论”(国内学者也有“相论”等译法)。

    柏拉图认为在可感世界之外有某种确定不变的东西,这种确定不变的东西就是“理念”。所以,柏拉图认为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现象世界,一部分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东西,不是从个别感性事物中归纳出的事物本质。从柏拉图的理念论不难看出,柏拉图虽然继承发扬了苏格拉底的理论,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起过更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主要是在伦理道德中寻求普遍定义,但伦理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要从中寻求到普遍必然客观的标准是非常难的。这往往导致苏格拉底把与他谈话的人逼到死旮旯,却寻不出普遍的定义。但是,接触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学说的柏拉图却胸有成竹,觉得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不是那么困难,因为他发现数学知识正是具有普遍必然客观的性质。由此,柏拉图把数学知识引入哲学。可以说,从某种程度来说,柏拉图在创立理念论的过程中,是数学为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才使他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先迷惑后惊喜的感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划分。柏拉图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它们是二,但它们自身却各自为一。同样的,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以及其他类似的理念,就它们本身而言,各自为一,但由于它们和行动及物体相结合,它们彼此互相结合又显得无处不是多。{3}218这样,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等各自为一的理念,与理念和其他东西相结合的具体事物,将世界划分为两个世界,即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两个世界的划分在哲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不但深深影响了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而且对西方的法律文化影响也甚为巨大。

    柏拉图认为灵魂本身有一种认识的能力,教育能使这种固有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从变化的、具体的世界走向真实的、理念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数学起了特殊的作用。

    柏拉图认为数学是介乎理念和具体事物之间,能引导人们灵魂转向,认识最高价值—善的理念。算术全是关于数的,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哲学家应学会它。柏拉图强调指出:“算学这个学问看来有资格被用法律规定下来;我们应当劝说那些将来要在城邦里身居要津的人学习算术,而且要他们不是马马虎虎地学,是深入下去学,直到用自己的纯粹理性看到了数的本质,要他们学习算术不是为了做买卖,仿佛在准备做商人或小贩似的,而是为了用于战争以及便于将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3}288

    柏拉图不但提出在青少年教育中学习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谐音学),而且在他的学园中大肆开展数学研究。总之,在柏拉图理念论形成过程中,数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是英国着名哲学家A·怀特海说得好:“在柏拉图的宇宙设想的背后,始终闪耀着一个强烈的信念,即数学知识终将被证明是解开天地间种种联系的奥秘的钥匙。”{4}50

    如果说在柏拉图理念论的形成过程中数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随着柏拉图思想的发展,到了后期,柏拉图已经将具体事物归结为数。

    柏拉图认为宇宙不是始终存在的,是生成的,是变动的,是有形体并可以感知的,因此,宇宙可由感觉和意见认识。宇宙的创造者是善良的,宇宙也是一切被创造事物中最美的,所以,创造者在创造宇宙时必然以永恒的东西为模型,以理性和心灵可以把握的东西为样式,这样,宇宙必然是某个东西的影像或者摹本。{5}279-280

第6篇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教师和学生以实际的教学项目为载体,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非常有效。

《数字电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被提出很多年,也逐渐趋于完善。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偏弱,在教学过程中,刚开始的一些理论知识学生还可以接受,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学生随之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为了克服学生的厌学现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实施改革。

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的章节顺序和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际项目来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分组,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制订工作方案、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等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增强团队合作。

二、教学过程的实现

1.紧跟行业的发展,确定教学项目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EDA技术越来越成熟,逐渐成为电子系统设计的主流。因此,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淘汰一些过时的知识,紧密结合电子产业的发展,并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出发,设计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项目。该课程通过对企业、行业前期调研,专家后期讨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广播电视技术岗位需要为导向,充分利用触发器、编码器、译码器等基本元器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设计基本的计数器、加法器等小电路开始,逐渐实现基于计数器的数字钟功能,并完成电路的调试。

2.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项目的实施

学生分组完成教学项目,要求每组提交:设计思路、逻辑电路图、实现数字钟功能的产品、答辩材料。

(1)完成总体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后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分工合作,完成总体设计方案。在整个过程中,要保证全组同学都参与到项目中来,共同讨论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电路的设计过程是一个难点,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不同的触发器完成电路的逻辑功能。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最简单、最稳定可靠的方法实现。

(2)完成产品的安装。学生拿到手的元器件有面包板、触发器、七段LED显示器、逻辑门、编码器、译码器等。要求各组学生合作,通过查阅集成块的功能,合理使用集成电路和导线,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在安装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不准确的地方,并予以纠正,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电路测试及故障排除。数字电路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电路测试及故障排除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故障排除,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排查电路同时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素质。在完成部分任务时,教师应先将介绍常出现的故障现象、出现故障的原因,并和学生共同分析如何排除故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万用表和示波器的使用。同时,鼓励先完成的组帮助其他小组排除故障,增加专业素质及团队精神。

(4)答辩及综合评定。各小组完成作品设计后,选出一名代表阐述设计思路,并完成产品展示,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进行客观评判,为作品打分。答辩结束后,教师对所有的作品进行综合评定,并作为本门课程综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的教学效果

该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项目中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做了改革,以小电路设计、综合作品设计等为主体,笔试所占的比例从80%降低到40%,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秀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夏夕美.基于“学做合一”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8).

[3]王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原则[J].教育与职业.

[4]陈福恒.“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第7篇

论文摘要: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理念,在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需要充分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为学校美术教学、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同时在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起着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第8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电子技术与技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带动教师的课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一、创造条件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器件和电路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和实践二者截然分开,使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理论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过程机械式、教学方法灌输式的弊端,缺乏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索、直观地操作展示,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理论教学难以产生好的效果。而在实践教学中,又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时间不同步的弊端,使学生不能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使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紧跟就业方向与社会需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更要有实际操作经验。不但要讲解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各种参数、公式的计算等抽象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相关仪器设备使用,调试,维修的能力。由于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高,会导致学校实验设备不全,设施条件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开展好理实一体化教学呢?例如在中职一年级《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学习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时,就可以选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包含对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等方面的电路设置。各部分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能设计出稳压电源成品,一举两得。在此过程中通用反复的实验学生学会应用万用表、学会检验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理论与实际是否一致,学会观测电路的静、动态电流的改变情况,知识也就牢牢的被学生吸收和应用。

二、深入浅出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而且学习过程中理论抽象深奥,在电子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方面比较多,此时就需要实训场地,如果能把教室和实训场地相结合,老师就可以根据一边实体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实际操作。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及电脑、手机、汽车及现代一些高科技的电子设备中实用电路模块,并展示相关的电子器件、电路板,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学生对照实物来学习,从中启发学生去认真思考、认识和理解每个电器工作的小小电路板的巨大作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把理论知识的难度以实物参照降到最低,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利用多煤体把静态变化为动态,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展示让学生理解电子技术。这样通过实物的对照下更好的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对照实物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能力。在意义上真正达到了,电子技术基础和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三、多措并举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类专业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大部分内容不适宜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现有教材,注重资源整合。讲元器件内容时,以器件内部分析为主转向外部性和应用为主,重点介绍实用方面的知识,适当精简模电部分,加强数电部分内容。

对便于理实一体化的教程,边实践边理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老师只简单介绍工作原理及装配调试方法,让学生先动手后思考。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努力他们先看书,再听课,自然就加深了对基础理论和实际知识的理解。如OTL功放电路装配中,学生可以先测试每只放大管基极、集电极、发射极静态电压值来看三极管的工作状态,随后学生理解了三极管的放大、饱和和各状态的偏置电压要求。教师也要及时总结、考核、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分析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会自动分析在实训中学到了什么,是否还可以改进、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由实践到理论,边实践边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这样边总结边学习,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结语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在探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针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材结合相关实践的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涉及对相关知识点的整合、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建设、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赵华中职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2013(01)

[2]陈娇英三极管电流放大特性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