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子产品开发

电子产品开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子产品开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子产品开发

第1篇

关键词:课程开发;工作过程;能力;产品设计制作;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1-02

教高200[6]16号文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作为建筑行业类院校,我院开设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采取“41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两个“1”分别是指第五学期在校内开展的专业能力综合训练课程(包括《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智能建筑设备施工与调试》两门课程)和第六学期的校外顶岗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通过项目实训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后,培养三大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设计、制作电子产品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在特定职业环境下协作完成任务的社会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2]。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能力是专业的核心能力,需基于工作过程,以“工学结合”职教理念为指导对其进行整体开发,以利于学生电子技术应用核心能力的形成。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课程整体开发

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课程的整体开发思路是:将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所要求的能力从行动领域转化到学习领域,选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编排成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教育规律和实际工作过程中任务的实施组织方式相结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细化为实训教学过程。课程整体开发实践经历以下环节:专业社会需求调研与能力分析、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的典型任务转化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选取教学项目和设计微观教学方法等。

1.社会调研分析与课程能力目标。由于珠三角智能家居企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这些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性能和技术尚处于开发改进阶段[3],为电子专业毕业生在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提出需求。我们根据这些岗位的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产品方案选择、原理设计、编程、调试与测试、文件编写;能力目标包括产品功能和组成结构分析、方案比较与选择、电路设计、PCB图绘制、元件选型与参数计算、焊接组装、单片机编程、样机调试、功能测试、故障诊断维修、技术文件编写等。

2.课程内容体系。将上述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目标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对应方案选择与设计、电路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与调试、功能测试、技术报告撰写等实训环节,针对这五个环节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四个项目展开教学(见表1)。

每个实训项目划分为若干任务,例如门口机、用户机子系统设计制作项目划分为七个任务,包括模块功能分析、方案与设计,控制器接口及电路设计,接口协议及控制命令制订,人机交互、机电控制、通信程序编写,电路装配制作,软硬件联调,功能测试及技术报告撰写。

3.课程微观教学设计。在课程的微观设计上,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电子产品开发工作环境,在电子创新设计工作室进行,配备PC机、单片机开发工具、PCB板雕刻及热转印加工设备、测试设备等,能够施行以下环节:设计任务书下达,产品功能分析,运用PROTEL软件设计电路,运用KEIL、PROTEUS软件进行单片机的开发和仿真,制作电路板,焊接装配,调试,测试。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部的任务开发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其分配角色,注重团队协作和最终任务的实现,培养学生掌握合理选择加工手段、设备和方法完成设计制作任务。

二、课程整体开发实践效果

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开发设计理念符合工学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课程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PROTEL)考试中,2007级75名学生参加考试通过72名,通过率达到96%;2008级59名学生通过57名,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09年未施行课改的毕业生就业率89%,在2007、2008两个年级实施课改项目,就业率均达到98%。另外,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奖项多次,并且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戴谷芳.德国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及其启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第2篇

关键词:氯碱;离子膜;电解槽;新产品

目前,氯碱企业大多采用离子膜电解槽生产烧碱,主要使用日本旭化成电解槽、旭硝子电解槽和氯工程电解槽。现以年产10万吨烧碱装置日本旭化成电解槽为例,讲述离子膜电解槽的使用情况,及以现有离子膜电解槽适合开发的几种新产品,主要有四甲基氢氧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丁二酸、聚苯硫醚、氯化石蜡、对氨基苯酚和香兰素等新产品。

一、离子膜电解槽使用情况

我公司离子膜电解槽共有4台,每台有164个复极单元槽框,运行已有3年之久,目前,运行稳定,电流稳定在13.5KA,电压稳定在515.12V,槽温86℃左右,气相压差4KPa,每小时产碱13.5吨左右,液氯10.2吨左右,高纯盐酸4吨左右。

二、新产品开发

为了提高公司生产效益,调整产品结构,拉大产业链条,经多方调查,结合公司电解槽实际情况,发现适合开发的新产品主要有四甲基氢氧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丁二酸、聚苯硫醚、氯化石蜡、对氨基苯酚和香兰素等新产品。

1.四甲基氢氧化铵

1.1 物理化学性质

简称TMAH,无色结晶(常含三、五等结晶水),极易吸潮,有一定的氨气味,具有强碱性,在空气中能迅速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为有机强碱,具有较强的腐蚀性。通常制10%、25%的水溶液,含5分子结晶水的四甲基氢氧化铵为无色潮解性针状结晶,熔点63℃,沸点120℃,加热到沸点时易分解成三甲胺和甲醇,比重1.00(25/4℃)。

1.2 生产方法

离子膜电解法是将电解和离子膜结合在一起,得到高纯度的TMAH,能够满足电子工业的应用要求。具体应用时,此方法根据所选用的阳离子膜或阴离子膜以及用离子膜的数量,选用不同的电解槽。应用一张离子膜的电解槽称为两室一膜电解槽,应用一张阳离子膜和一张离子阴膜的电解槽称为三室两膜电解槽,要得到纯度更高的TMAH溶液可以再增加阴阳膜的数量。

根据我公司现有离子膜电解槽可以直接使用,只需更换适合生产TMAH的阳离子膜,可以在确保烧碱正常生产的同时,先使用一台电解槽进行试验。

2.香兰素

2.1 用途

香兰素(Vanillin),又名香草醛,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可食用香料,可在香荚兰的种子中找到,也可以人工合成,有浓烈奶香气息。广泛运用在各种需要增加奶香气息的调香食品中,如蛋糕、冷饮、巧克力、糖果;还可用于香皂、牙膏、香水、橡胶、塑料、医药品。

2.2 生产方法

通过使用电解槽电解草酸,生成乙醛酸之后合成生成香兰素。

乙醛酸法:在乙醛酸溶液中依次加入愈创木酚、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并在30~33℃下缩合生成3-甲氧基-4-羟基苯基羟乙酸。用溶剂萃取出未反应的愈创木酚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问硝基苯磺酸和氢氧化钙存在下,加热至100℃进行氧化裂解得香兰素。氧化产物经中和后用二氯乙烷萃取香兰素,粗品经减压蒸馏和重结晶提纯得成品。亚硝基法 将30%的盐酸166kg和水200kg加入反应釜,冷却至l0℃后,在2h内滴加二甲基苯胺61.5kg,温度不超过25%,之后继续搅拌20min。冷却至6℃后滴加75kg亚硝酸钠配成的25%的水溶液,温度控制在7~10℃下继续搅拌1h。滤出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盐酸盐,再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和浓盐酸,以稀释固体,得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

3. 丁二酸

3.1 用途

主要用于制备琥珀酸酐等五杂环化合物。

也用于制备醇酸树脂(由丁二酸生产的醇酸树脂具有良好的曲挠性、弹性和抗水性。)、油漆、染料(丁二酸的二苯基酯是染料的中间体,与氨基蒽醌反应后生成蒽醌染料。)、食品调味剂(丁二酸还可作食品酸味剂用于酒、饲料、糖果等的调味。)、照相材料等。

医药工业中可用它生产磺胺药、维生素A、维生素B等抗痉挛剂、松痰剂、利尿剂和止血药物。作为化学试剂,用作碱量法标准试剂、缓冲剂、气相色谱对比样品。还可用作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原料。

主要用于制取丁二酸酐、丁二酸酯类等衍生物,用作涂料、染料、粘合剂、药物等的原料。

3.2 生产方法

电解氧化法,苯酐与硫酸和水按1:0.5:4比例,在电解槽中电解,可得丁二酸。电解法合成的原料为顺丁烯二酸或顺酐,阴、阳极液用稀硫酸,由阳离子膜隔开,阴、阳极一般均用铅板,通常用板框式电解槽合成。

三、结论

为了改变氯碱企业目前单一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现有电解槽开发新的产品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第3篇

选择一个适合的产品开发过程对于成功完成产品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定义良好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指导和监控产品开发实践活动,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预测性。但是,如果过程定义不合理,却会反过来制约我们的工作,导致挫折、低效、低质量甚至失败。

产品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过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软件、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互相依赖、交叉并行。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采用串行、离散、重量级的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随着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其开发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也使得开发时间日益缩短。在开发难度提高和开发时间缩短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反观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领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和实践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迭代开发正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逐渐成为软件过程方法的主流。基于迭代开发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出现,标志着迭代开发方法的成熟。以迭代开发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 Methods),代表着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和实践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但是这些过程和方法主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于其他学科的活动通常只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外部环境加以考虑,而不是从全局上予以综合和协调。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消费电子产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支持产品开发迭代本质、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轻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

由于现有的过程方法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在综合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先进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基于迭代开发方法的、多学科综合的开发过程——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Iterative Process, MIIP)。在这里:

“多学科”是指MIIP能够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的开发活动;

“集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MIIP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集成了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二是MIIP在过程方法上集成了RUP、敏捷方法、系统工程、并行工程、IPPD等多种过程方法的先进思想和经典实践;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开发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多学科集成迭代特征,并为之建立合适的过程;

2. 研究迭代过程在多学科交叉并行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 将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4. 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注:一般研究内容3-6个,每个研究内容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四、关键技术研究

[注:关键技术研究是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术]

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IIP)以软件工程领域的RUP和敏捷方法为基础,将其扩展到系统工程领域,同时吸收了并行工程与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过程特征?

2. 如何为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建立合适的过程?

3.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产品开发过程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 软件开发的迭代过程是否同样适用于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学科的产品组件的开发?

5. 在多学科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迭代?

6. 各个学科如何在迭代之间进行协同?

7. 各个学科在独立并行和同步协调之间如何进行权衡?

8. 在实践中,产品开发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到迭代过程的转变?

[注:关键问题3个以上,并建议每个问题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五、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 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了解业界成熟的过程理论、经典实践和最新研究进展,建立充实的理论基础。

2. 过程资产分析:分析Z公司(一个大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过程资产库中的现有过程定义文档,并将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比较。

3. 项目历史数据分析:分析Z公司项目历史数据,特别是项目计划、监控、度量结果和技术类工作产品,了解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

4. 人员访谈:访谈Z公司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过程改进人员,了解现有过程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和人们的期望。

5. 过程定义:在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特征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

6. 讨论和评审:在新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定期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评审,集思广益。

7. 过程试点:在Z公司选择一个现有项目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过程定义。

8. 试点总结: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Z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1. 基于复用定义软件总线架构

2. 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拟包括以下子过程:

a) 需求与组件池的匹配过程

b) 派生组件的开发过程

c) 需求的验证过程

d) 快速服务交付过程

e) 组件反馈维护过程

3. 借鉴CMMI和PSP来建立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能力成熟度模型,并进行评估

[注:如果是开发系统,则可画个系统结构图,并说明开发语言、工具、框架等]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来自Z公司的过程改进费用,Z公司有一支专职的过程改进队伍,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过程资产和项目历史数据,过程的试点项目已经选定,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的核心思想已经开始在该项目中应用。课题研究各方面的资源已基本具备,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开展。

六、计划进度

[注:一般从开题到答辩是一年时间]

2019.10 开题

2019.12 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

2019.03 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中个人能力成熟程度

2019.04 选择2-3个专业服务项目进行推广试点

2019.06 对试点专业服务项目进行评估与改进

2019.07 撰写学术论文

2019.08 部门内部推广

2019.10 学位论文定稿和答辩准备

参考文献

[2] 熊光楞,徐文胜,张和明,范文慧。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

[3] 傅立丰,张耀宗,刘长红。并行工程的发展及应用。机械加工与自动化,2019(9)

[4] R. Winner, J. PenneU, H. Bertrand, M. Slusarczuk. The Role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Weapons System Acquisition. IDA Report R-338,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1988

[5] 朱焕立,刘玉宾。并行工程的产生、应用及研究现状。中州大学学报,2019(4)

[6] 万立,郑霞,刘清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实现研究。计算机辅助工程,2019(6)

[7] 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 Versio2a. INCOSE, 2019

[9] 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 Guide to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10] Alexander Kossiakoff, William N. Sweet. System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Wiley-Interscience, 2019

[11] Systems Thinking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2] Watts S. Humphrey. Manag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Addison-Wesley, 1989

[13] WintoRoyce.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EEE Westcon, 1970

[14] Frederich P. Brooks Jr.. The Mythical Man-Month. AddisoWesley Longman, 1995

[15] Roger S. Pressman.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Fif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19

[16] Steve McConnell. Rapid Development: Taming Wild Software Schedules. Micosoft Press, 1996

[17] Walker Royce.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 Unified Framework. AddisoWesley Longman, 1998

[18] Barry W. Boehm. A Spiral Model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IEEE computer, 1988(5): 61~72

[19] Craig Larman. Agile & Iterative Development: A Manager’s Guide. PearsoEducation, Inc., 2019

[20] Barry W. Boehm. Anchor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IEEE computer, 1996(7): 73~82

[21] Philippe Kruchten.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A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2019

[22] Ivar Jacobson, Grady Booch, James Rumbaugh. The Unifi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ddisoWesley Longman, Inc., 1999

[23] 沈备军,陈诚,居德华。敏捷软件过程的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9(11)

第4篇

一、人才社会需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高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调查和分析。从2007年开始,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对江苏苏南地区电子整机制造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部门负责人与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范围主要是江苏常州、苏州、南京、昆山、无锡等地。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清晰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针对产业、行业与区域企业的需求,明确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的电子整机制造行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电子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员、电子产品调试员、电子产品维修员、电子产品检验员与品质管理、电子产品开发工程师助理、电子产品工艺员与现场管理、电子产品销售员与技术支持、元器件材料采购员与外协。

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确定

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工作内容分析,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掌握电子产品组装工艺、电路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应用单片机与EDA工具开发、设计制作简单电子产品,具有一般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管理、测试、维护、技术服务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工艺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技术开发、电子产品营销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区域行业岗位需求,设立两个专业方向: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培养从事电子产品检测、调试、检验、维修、简单电子产品开发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字音视频方向培养从事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营销和售后服务以及从事简单音像工程的设计组建、施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

一是职业基本能力:能识读一般电路原理图,并能分析简单电子产品电路;能正确选择与使用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按装配技术文件对电子产品进行装配;能熟练使用电子仪器与工具,按技术文件对电子产品进行调试;能运用电子仪器测量、分析电路故障;能使用常规电路、单片机、FPGA与VHDL以及EDA工具设计制作简单电子电路与简单电子产品。

二是职业综合能力:能按操作规程使用检验仪器,依照并能编制检验工艺进行元器件检验、过程检验、整机检验;能对电子产品生产进行基本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会进行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管理。能根据设计文件,安排生产流程,编制基本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对于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应具有现代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中检测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能力,能根据电子产品检测的需求,合理选用传感器与基本电路构建简单检测系统,具有小型综合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对于数字音视频技术方向应具有对常用数字视听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的营销能力、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能力。

三是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较强的自信心,能做到诚信守则;工作积极主动,思维灵活,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好。

三、“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技能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主动适应电子整机制造行业电子技术相关岗位群人才需求为宗旨,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基本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该类产品的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随着产品复杂程度的递增,相应实训项目课程也从基础项目、模块化项目向综合实训项目递进;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将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递进;学生经历校内实训基地学练合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做合一、校外实训基地工学交替、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不断递进的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获得良好的岗位综合能力。同时选定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因此实训项目课程前后、项目之间在递进的同时保持关联,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掌握与灵活应用。学生经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与训练,在适应岗位基本需求的同时,将获得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的要求,参照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音视频设备检验员等职业资格标准,与电子整机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电子整机制造过程对应的职业,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造,构建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与基于能力本位,提升职业竞争力的“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突出职业基本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实现了与生产活动的密切关联性和与职业技能要求的融合性。以数字音视频技术方向为例说明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

五、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将相关技术规范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项目来自于企业并由专任教师对其进行改造,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学生安排到校企共建的具有企业化氛围的实训室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融“教、学、练、考”四位一体,建立专业教学质量控制渠道与制度,实施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改革。如核心课程《模拟电路分析与实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5-3-4”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选用5只真实电子产品项目载体(有源音箱、恒温箱温度控制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调频调幅收音机),培养学生电子产品分析、装配、调试3项基本职业技能,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模拟信号放大、模拟信号产生、模拟信号处理、直流稳压电源4项基本知识,该模式具有渐近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六、专兼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遵循师资队伍建设“六字方针“(培、引、聘、访、考、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引进在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与管理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优先安排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资金与场地等保障措施,指导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科研开发等工作,主持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或本专业建设的研究课题,培养骨干教师,带动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选拔1-2名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访问、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使培养对象达到专业带头人的标准,使他们成为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专家,能够解决电子产品开发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具备指导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科研开发等工作的能力;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与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合作等措施,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鼓励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培训和进行技术合作,提高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能力;健全管理与考核机制,通过围绕“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展示与评价;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与专任教师进行技术交流,提升专任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合理引进、重点培养,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与课程设计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结构合理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七、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保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质量,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实验实训软环境建设,满足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5篇

关键词:EDA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电子产品的性能提高、集成度和精密度不断的增加,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快。采用传统的电子设计方法设计电路越来越困难,EDA技术提高了电路的设计效率和可靠性,减少了劳动强度,给电子系统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 EDA技术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EDA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电子产品的自动设计。

EDA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20世纪70年代,交互设计,解决晶体管级版图设计及PCB布局布线;②20世纪80年代初,功能包括逻辑图设计输入、仿真、自动布局布线和难,设计层次从版图级上升到原理图级,设计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次;③20世纪80年代后期,增加了VHDL硬件描述语言输入、仿真和逻辑功能综合(RTL级),EDA技术从电路级上升到系统设计。

随着系统变得复杂和庞大,EDA系统设计工具的出现为系统设计师们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EDA技术与传统电子设计相比在产品设计理念、设计方式、系统硬件构成和知识产权等方面更具优势。图1对EDA设计与传统设计流程进行比较。

图1 传统电子设计与EDA设计流程的比较

EDA系统设计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符合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从功能描述开始,到物理实现。系统设计者逐步从使用硬件转向设计硬件、从单个电子产品开发转向系统电子产品开发。EDA技术集设计、仿真、测试于一体,配置了系统设计自动化的全部工具。系统设计者可以利用EDA工具在计算机上自动完成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印制电路板的整个过程。

传统电子设计采用自下向上的设计方法,设计者利用现有的IC通用器件构成系统最底层的电路模块,然后根据主系统的要求,组合成更大的功能块,自下而上组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直至完成整个目标系统的设计。相对复杂的电路系统的原理图可能是有几千张甚至上万张,这么多的原理图使阅读、修改和使用极为不方便。

2 EDA技术的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市场的需求,设计人员不断尝试新的EDA工具及解决方案。现在对EDA的概念或范畴用得很宽,EDA技术应于机械、通信、电子、航天、矿产等各个领域。

2.1 教学方面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同样需要掌握这些新技术的人才。几乎所有的高校电类专业都开设了EDA课程,让学生了解EDA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掌握HDL语言编写规范,掌握逻辑综合的理论及算法,能够从事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学校通过EDA实验教学,加快了EDA人才培训的速度,建立了EDA技术人才基础,并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

2.2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方面

利用电路设计和仿真技术,利用虚拟仪器对产品测试,将CPLD和FPGA器件的开发应用到仪器设备中,有利于早期发现结构设计上的错误,避免设计工作的浪费,提高了设计效率和灵活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提前产品的上市时间从而使产品占据市场竞争优势。

2.3 产品设计与制造方面

利用EDA工具大量的电子系统设计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系统极模拟及测试环境的仿真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事个过程在计算机上处理完成,而且在电子设备的研制与生产、PCB的制作、电路焊接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 EDA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半导体技术、集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EDA技术给电子系统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EDA工具及技术的进步与电子及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息息相关,目前,EDA产业正面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必须随着客户、电子及IC设计产业的需求而进行调整、改变与创新。

3.1 IP技术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产品,在IC设计中,IP是指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上各设计公司之间流通的完成特定功能的电路模块,IP作为设计者或设计单位的设计成果,应用于不同的产品设计中,做到成果的再利用。一般来说IP内核的生命周期要比IC的工艺周期长的多,IP复用技术的出现极大推动了SOC的开发,SOC也越来越依赖于IP复用技术。

3.2 适应市场趋势,专注技术创新

随着半导体工艺进入纳米时代,设计公司面临许多设计挑战,包括信号完整性、可制造性设计、时序收敛及低能耗设计,设计公司寻求新的EDA设计工具应对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根据市场需求,EDA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系统验证及DFM两大领域。

3.3 加强客户合作,共赢

EDA供应商不应只提供EDA技术的工具,应该与其客户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理解客户具体的垂直应用市场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与客户共同解决这些设计问题,降低设计的风险,成为提高客户生产率的得力助手。

3.4 我国EDA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半导体市场的迅速发展,政府重视EDA产业,积极招商引资,EDA市场已经逐渐成熟。EDA软件开发方面,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都有ASIC设计工具,但不对外开放,各国也在努力开发相应的工具。中国也有IC设计软件,但功能不强。我国先后建立了同所设计中心,推动设计活动以应对亚太地区其他EDA市场竞争。

随着EDA技术的发展,EDA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产品的更新日新月异,EDA技术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核心。我国的EDA市场日趋成熟,电子从业人员掌握及普通EDA技术,将对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跨课程项目;纺织电子产业;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刘成尧(1980-),男,安徽滁州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技术;韩承江(1965-),男,浙江嵊州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

基金项目:2013年绍兴市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纺织电子产业的电子信息专业实施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主持人:刘成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66-04

在一门独立的课程里实施项目化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正如徐国庆在《如何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一文中所提的项目化教学法三问:是否有好的项目用于教学?有了好项目是否有合适的教学课程?有了好项目是否有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1]这三个问题一直是项目化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理念[2][3],上述三个问题的本质可以归于如何实现从以知识中心转移到以行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传统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反思,从项目来源、项目与课程的关系、项目与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关系等角度考虑,回归到对高职“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再认识[4],对项目教学模式的再创新实践。

一、对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项目化教学活动往往在独立的一门课程内开展,注重课程内的知识层次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中关注课程内知识点的衔接与完整,技能训练上更加突出该门课程所对应的技能需求。由于课程间的教学活动独立,常常造成整体知识体系的衔接不连贯,无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强调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要求[5]。

课程内的项目化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因为课程知识点的紧密联系和部分主观原因(如,同一个老师教学,一系列教学项目由一个老师编排,等)具有了很强的内在联系性,但由于教学活动中不同课程存在教材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教学主体(老师)变更等因素,使得一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在紧密联系难以延续到其它课程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有前后依赖关系的课程群)。

以高职电子类专业为例,通常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等课程定位为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将电子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CAD制图、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系统应用等课程定位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将电子产品设计、嵌入式技术应用等综合性课程定位为专业技能拓展课程,如表1所示。专业课程间知识层次清晰,逐层递进,知识体系的各个知识点静态连贯性较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课程间知识与技能的热度联系和连贯,更多地沿袭本科制高等学校的教学思路,过于依赖学生在课后吸收和贯通所学知识的联系,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导致学生无法自如地将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

二、以纺织电子产品为背景实施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学习主动性较低,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对知识技能的自主融会贯通能力较差。教学设计者应能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所建立的专业课程间联系,构架和设计跨课程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通过跨课程项目作为教学纽带,将相关课程教学活动打通,使课程间形成具有活力的知识连贯性,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实施,有目的训练课程群所建立的知识技能关联网,最终构成可以牢固掌握的综合实践技能。

从教学顶层进行设计,提出课程群总体项目设计规划,并根据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设计具有知识技能紧密联系的系列跨课程项目库(简称为跨课程项目)。项目库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课程群合作完成,每门课程根据项目驱动的知识技能需求完成对应教学任务。在由项目驱动完成相关课程群教学任务后,该项目也同步完成最终成品(成果)。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特色是跨课程跨学年的项目编排,以及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该模式用以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前后相关课程教学的紧密有序衔接。

依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6],笔者所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电信专业)探索如何将绍兴纺织电子产业生产活动过程嫁接到教学活动中,引入纺织电子行业典型产品(模块)作为教学载体,探索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更强目的性和指示性,通过多层次的项目迭代训练实现对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锻炼,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全面认知与掌握。

通过实地调研绍兴纺织电子产业,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技能需求,选取典型纺织电子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引入纺织电子产业典型生产过程进入教学活动。采取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编排教学进程,包括纺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主要周期环节。根据纺织电子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岗位及岗位技能要求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如设计、开发阶段的岗位包括研发工程师、助理工程师、PCB绘图员等,这些岗位要求能够熟练掌握电子电路、编程知识、CAD绘图等技能;生产、销售环节的岗位有装接工、焊接工、生产线管理员、市场销售员等,这些岗位对电子电路、编程等技能要求较低,侧重于掌握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技能。不同的产品阶段和不同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应能够充分体现在跨课程项目设计中,使知识技能传授具有产品载体、岗位导向,使教学活动过程与产品生命周期同步。

在上述教学改革思路的引导下,以纺织电子产品为载体,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活动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融合,贯通专业核心及主干课程,构建跨课程项目,按照企业生产过程组织课程前后衔接与教学活动。以产品作为项目,课程教学转变为对企业生产环节的剖析与实践,环环相扣,串联相关课程教学活动,完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的每个工作环节所需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学习。以项目实施为教学核心,导入知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做中学,学中问;教师教以如何做,如何学,如何问;教与学都以项目“做”为中心,实现“教学做合一”知识技能培养与“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

三、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项目组织与实施

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生产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电子CAD制图》、《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系统应用》、《电子产品制作》、《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市场调查与营销》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生产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合理规划建设跨课程项目库,库中包含有单片机综合系统板、电子秤、超声波测距、浆泵控制卡、染料温度控制卡、渗透检测仪等多个电子产品项目。每个项目可拆分到对应课程中,分解成每门课程应完成的相关步骤,如:

《电子CAD制图》课程学习和完成所选取项目功能分析、电路原理图设计、PCB图设计与绘制,并进行样板加工与线路检测;

《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完成电路板(来源于《电子CAD制图》)元器件分检、初加工、电路板焊接、调试;

《单片机系统应用》课程引导学生在完成的电路板上进行软件设计开发。该阶段的教学将综合功能拆解成各个独立的小功能块(子项目),分散在单片机教学中,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用性。

《电子产品制作》课程教学是基于已经前面课程积累的可用电路和软件功能模块,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最终的电子产品项目,即综合设计环节和设计文档编制。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衔接《电子产品制作》,以项目为背景讲解电子工艺与管理知识与技能,对已完成的项目产品进行小批量加工生产;

《电子产品市场调查与营销》课程则引导学生完成基于这些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市场需求调查技能学习和营销策略的基本分析。

表2描述了以跨课程项目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流程为线索重新修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跨课程项目相关课程的教学进度的具体安排与组织。

跨课程项目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对应的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问,营造企业氛围;创新考核机制,以项目完成进度作为课程考核标准,强化学习成果实物化观念;实现项目即产品,教学即生产,“教、学、做、工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明确所教授课程在项目实施中的目的,教学载体具有延续性,课程教学联系具有动态性,教学要求明确,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将作为后续课程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教学老师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作为该教学设计的最终受益者,所获得反馈效果更加明显,直观的表述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后,所完成的项目将继续用于下一门相关课程学习载体,从项目实施的角度看,课程学习的过程更像是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大跨度(跨课程、跨学期)的综合项目设计,课程全部结束后,一个真实的电子产品也完成了,学生在完成预定知识技能学习活动的同时,设计和加工出一个(或者多个)具有实际功能的电子产品,提高了学习成就感和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同感。

为了能够强化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作者将所在学校的“课程周、一体化”教学模式与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进行融合,围绕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组织、学习组织、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构建等方面问题进行教学效果提升的建设,创新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施以周为教学单元来组织课程教学时间,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三位一体”的教学实施。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展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主导讲授、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实行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方法[7],采取教学场所(教室、实验室、机房等)全天开放,教学时间全天开放,学生完成项目的方式开放,以开放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树立项目完成和创新是第一目标的学习意识。教学场所开放与教学时间开放统一,把教学时间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开展进行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组队,引导学生借鉴、参考、学习、消化和创新已有的成果,以达到完成自己项目的目的。

四、教学改革成效及意义

跨课程教学项目开发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地方企业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通过产品嫁接教学活动,企业积极与学校探索如何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加对企业以及产品的前期认识,提高了毕业生就业期间对企业的忠诚度。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就感。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之外,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项目深入开发学习和实践,在老师引导和激励机制下,团队合作,自主管理,构建更为开放的学习管理模式和学生社团,实现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改革历经三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注情怀,通过引入企业产品和企业生产活动过程进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专业和未来工作行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营造“爱一行、干一行”的职业素养氛围,突出新一代蓝领技术人才的自我荣誉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模式的引导下,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扎实,职业素养较高,专业技能娴熟,到岗适应能力较强,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如何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J].职教论坛,2014(27):1.

[2][7]刘成尧,王海娜.高职单片机实践课程的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1-33.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30-31.

第7篇

电子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采用专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工具以及方法等,让产品的研发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标达产,并且还能够节约成本。项目管理在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纽带的作用,这种纽带关系会将研发过程中的管理;技术和研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电子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加分,更是电子企业市场后方的后勤保障。电子产品具有五个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是:(1)产品的研发周期较短;(2)产品的更新速度较快;(3)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4)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较大;(5)产品必须是软件和硬件有效的结合。这种特点就决定了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在整个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目管理在产品研发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了一下几方面:(1)合理的应用项目管理可以更为有效和完美的编写产品研发具体方案;(2)项目管理运用得当还可以有效的节约项目研发的成本经费;(3)项目管理可以有效的缩短项目研发的周期;(4)项目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项目研发的质量;(5)项目管理可以降低项目研发的风险,促进电子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

二、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于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的论述,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计划管理。第二个方面是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成本管理。第三个方面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第四个方面是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时间管理。第五个方面是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第六个方面是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1)应用一: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计划管理。电子产品在更新换代方面是非常快的,在这个方面,任何产品都不能和电子产品相比较,电子产品之所以不断的推陈出新,原因在于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终端使用者的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子企业在进行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时,要首先利用项目管理在市场上进行相关的产品需求调研,通过调研来制定研发报告,并且要确定报告的可行性,这样可以为产品的开发来进行理论的设计依据。产品研发的设计人员通过项目管理部门提供的报告来进行针对性的产品的更新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项目管理真正实现了产品研发的市场为先,用户第一的目的。

(2)应用二: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在电子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约,其中生产条件的制约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我国的很多的电子产品的原材料是购买自国外。在购买的价格上是非常高的。企业在这方面如果不给予相应的控制,就会出现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这种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新产品的研发费用会节节攀升。我们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应用项目管理来控制研发的费用和开支。项目管理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会要求产品的研发人员参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来做产品的预算,预算通过后,产品的研发人员要严格的按照预算来进行研发工作,要严禁研发预算超标,一旦研发的预算超标,我们的项目管理部门要启动第二套预算方案来进行弥补,项目管理部门要有效和科学的进行原材料的使用和配置管理,要科学的调配研发人员,做到人尽其用,争取在最少的研发费用下,达标的完成新产品的研发项目。

(3)应用三: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之所以强调质量管理,就是要保障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质量管理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产品的质量规划;第二个部分是产品的质量控制;第三个部分是产品的质量保障。现在世界上通用的质量方面的准则就是质量第一。新产品的质量达标就是在使用过程中没有问题,满足用户对于产品的期待的一种方式。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和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新产品研发的第一步就要控制好质量的问题,要严格的采用盖章制度,工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有严格的盖章制度,以备追查质量的问题环节。因此,新产品的研发团队和负责人要参照项目管理制定的有关质量规章来履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4)应用四: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时间管理。新产品的研发时间主要是为了我们的项目完整结束所需的时间的一种约定,这里面包括了很多时间节点。项目管理部门就是要将管理的先进模式引入到我们的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产品的研发时间,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5)应用五:在电子产品创新研发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产品的研发是需要很多的部门进行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研发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管理可以更好的将研发的有关部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相关部门能够通力合作来实现项目的顺利完成。

第8篇

关键字:电子产品;营销

1 电子产品的发展概况

60年代,电子电品主要为军用,民用电子产品被曾为“不务正业”;70年代,电子产品实现民;80年代,电子工业生产规模居世界前十;90年代,电子产品实行对外贸易,中国电子进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成为强大的电子外贸大军。21世纪,金融危机给电子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但我国电子主营业收入达到56983亿,而增长率有所下降。近年来,我国电子行业保持着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已基本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了解到,2012年1~11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10685亿美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1~10月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273亿美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1~10月提高0.6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3.9%;进口4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5%,增速比1~10月提高1.0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的26.7%。11月当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676亿美元,单月出口额创全年新高,增长9.2%;进口488亿美元,增长4.3%。

我国已全面迈向小康社会,人们的收入、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对于电子厂商,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在电子产品生产与营销大环境中,不免受以下因素影响:

(1)我国电子产品中,关键器件核心技术基础差,主要依赖于进口,致使整体成本提高。

(2)“山寨机”的出现暴露了电子产业中管理的落后与技术安全上的薄弱,“山寨”是抄袭,本身抑制了创新,造成正规企业不得不减少研发费用,造成经济损失,形成恶性循环。

(3)电子产品生产厂商逐年增多,行业内竞争激烈,存在着多种品牌并存的局面,给中小型电子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生存压力。

(4)电子产品发展速度快,淘汰快,替代品的出现对生产厂商而言,是致命的。

2 电子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2.1 准确的市场定位

电子产品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的需求,进行调研是新产品开发的关键。把顾客请进来,技术人员走出去,倾听顾客的需求与愿望,对产品的性能、外观、价格做好评估,根据企业的实力状态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为产品培养一定的特色,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进行市场定位时,要通过反复对比和调研,避免出现定位失误情况,并应经常加以监测,随时适应目标顾客和竞争者策略的改变。

2.2 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完善的管理体制

电子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不仅是世界电子品的制造大国,国内需求也不能小觑。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一直以物美价廉著称于世,也就是中国的电子产品一直在中低档徘徊,如何使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提高档次迈向高端,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设计,是现代电子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除了在中国设立世界一流的制造基地,引进先进的设备外,还离不开自己的设计团队和完善的管理体制。为了更快的抢占国内电子市场,应努力拓展并加快电子领域的技术及研发范围和进度,引进、提高企业的硬件水平,提升产品的性能,不断创新、优化,为企业在市场上抢得先机。

2.3 品牌化的产品策略

品牌指的是产品铭牌,主要用于识别产品或是服务象征。品牌首先要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名,即商品名,包括词语、字母、数字或词组等的组合。例如熟知的电子产品:海尔、美的、TCL等。品牌名要高雅脱俗,便于记忆,并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现在的品牌更多的指向于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和其产品过硬的质量、完善的售后、良好信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如何形成自己的品牌,企业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品质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代表的是一类产品的质量档次。“海尔”,作为家电名牌产品,人们提起就会想到海尔的高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等。

2.4 产品的促销策略

(1)人员促销。人员促销要求促销人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表达能力,熟练掌握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与性能特点,根据实际现场调整好心态,有亲和力,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能使顾客对产品的满意转为对企业的信赖。顾客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公司丰厚的终身利益来源。

(2)广告促销。广告促销是通过发放传单,或通过媒体宣传达到对产品进行推广的目的。由于广告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并且可以让消费者得到有用的信息,近年来广告促销成为大中型电子企业的首选。美的电器依靠良好的品质、信誉,加上大规模的广告促销,使它从顺德家电小厂而成为如今的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四大产业集团的知名企业,是中国最具规模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美的成为央视最大广告主。家电营销战全面升级,根据2010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美的以497.8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第六位。

(3)赠品促销。赠品促销是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了扩大销量,向购买者实施馈赠的一种促销活动。这种促销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赠品虽然只是礼品,不能带来直接的商业价值,但它关系到顾客的消费情绪和兴趣,影响顾客购买决策。例如:买电磁炉,赠炒锅;买笔记本电脑,赠鼠标、电脑包等。这种促销方法是最古老,但是最有效的一种促销手段。

无论采用何种促销方式,都要考虑客观现实,制定合理的促销方案,并要有自己品牌的特色,只有立足于创新和个性化才能拥有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莫小艺;徐红辉.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3期

[2] 钟伟.品牌营销策划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9.

[3]孙静;赵静.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析[J];中国商贸;2011年14期

[4]何铮进.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2011年07期

[5]赵昕;北京宽洋公司电子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