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规模经济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规模经济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规模经济 并购 企业集团 产业组织政策

企业规模是指生产资料、职工等生产要素和产品产量在工业企业中的集中程度,表明了企业组织的大小。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称为企业规模经济。企业扩大规模,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企业内部成本,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简而言之,生产规模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准。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从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与国际比较看,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先进工业国家的企业小得多。2003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约为433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2名的沃尔玛和通用汽车营业收入的总和。

从单个企业规模来看,将2003年世界500强的前2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中国100强前2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比较,我国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尔玛营业收入的18.5%,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通用汽车营业收入的24.5%,仅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十的大众汽车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

世界500家最大企业的排名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其拥有的大公司数是呈正相关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大公司的数量还不多。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六位,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与我国经济总量所处的位置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这11家企业,所涉及的产业主要是能源、电信、金融和贸易,没有一家是我国主要产业的制造业企业。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这使得我国产业部门的企业缺乏基本整合市场的能力,导致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状况十分明显,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部门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利用大规模生产经营降低成本,从而不能以低价格优势去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制约了产业及企业的发展。

我国发展企业规模经济的对策

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谋求发展的有力措施,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在并购中应注意:

并购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应根据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并购,鼓励一些产业的优先发展,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社会资源的动态平衡。同时,政府还要从宏观上控制并购的规模,既防止因企业规模过小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又不至于并购过度而形成垄断,影响竞争。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的并购活动提供信息资源。

并购应以水平一体化战略为主。并购可采取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三种战略。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现纵向渗透和扩张。混合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以上三种战略具有层次性,作为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水平一体化是垂直一体化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受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水平一体化程度较低,垂直一体化程度更低,而混合一体化更是寥寥无几,这严重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使大型企业难以形成。根据这一现状,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应以水平一体化战略为主,加强主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开发,使主业趋于有效规模,在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再采取垂直一体化战略,待到垂直一体化基本实现,就应创造条件采取混合一体化战略,以期最后形成国际化大型企业。

完善上市公司并购机制。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并购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我国数十万国有企业中,上市公司只有数千家,因而大批企业通过换股的方式实现并购尚不可行,因此应加速发展资本市场,以解决企业并购中的资金困难。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对企业集团的合理规模作出科学的决策 企业集团的规模是否合理,要用规模经济来衡量。首先,提高企业集团进入壁垒,对达不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限制其产生,对不适应集团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实行淘汰制。摘牌的要坚决地摘。其次,支持同行业内具有较大优势的集团公司对行业内其他集团公司进行控股、参股,形成更强大的企业集团,以减少雷同企业集团的数量。

重点培育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当务之急是要把企业做强,因此,在并购的过程中通过联合,集各方优势于一体,由此产生相应的协同效应,以实现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集团形成和扩展中的企业联合应以企业的自愿为前提,以资本联接为纽带,以制度创新、机制转换为基础,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规模效益为基本目标,注重市场调研和风险分析。

集中资源组建专业型企业集团 实践证明,一个或几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对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国各产业来看,企业集团应收缩经营领域,将无关业务剥离出去,突出主业,发展独具的专业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使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质量和品牌优势,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制定政策推动发展规模经济

在促进企业规模经济活动中,政府不应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是为企业创造必要的政策和法规条件,既要促进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又要防止过度集中形成的垄断,政府的职责应集中在三个方面:

制定政策并建立产业政策保证体系。推动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及不断升级,需要将产业政策细化,明确不同时期的产业主攻方向,促进重点产业的优先发展。在每一重点产业中选几个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实行政策扶持,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资源分配和利益调整时,通过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国有资产利润分配政策、财税政策、外贸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改革政府管制模式。市场化改革要求改革政府调整产业组织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采取“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新模式,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现企业的“并”、“转”、破产退出,使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促进大企业、大集团的不断形成。可以说,“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模式有利于培育和增强我国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然而,对产业组织进行良好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推动。

制定产业进入壁垒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对规模经济要求,确定进入某个产业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就不允许新建企业进入。标准的设立应以最小最优经济规模(MES)为基石,同时考虑生产技术、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因素;标准的内容应是投入生产要素的规模、产品、品种、生产批量等。通过设置适当的进入壁垒,限制小批量的企业进入某产业,防止产业进入过密、竞争过度。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第2篇

[关键词] 连锁企业 规模扩张 分店规模经济 公司规模经济

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之后,连锁经营厂商持续保持年增长近50%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增长水平。如今连锁经营正在向规模化、高市场集中度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外连锁企业在规模扩张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世界著名的连锁企业凯马特公司、八百伴以及我国的郑州亚细亚、北京城市之光、天津永昌、福州华榕等均因盲目扩张相继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其失败的原因表现为多各方面,但是,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对企业规模认识上的误解。

一、连锁企业规模经济的理论梳理

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商店的规模经济会受到某一地域市场规模的限制,如它所在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和消费水平等。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当一个商店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若继续扩大可能会越来越不经济。虽然一家企业通过开办连锁店可以冲破地域的限制,在企业层次上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而一家独立的商店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它无法摆脱所在地域市场规模的限制。显然,企业规模扩大的首要原因并不在于成本,而在于需求方面的约束。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理论界认为,连锁企业规模主要是通过采购成本的节约、固定成本的分摊、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和单位面积交易量的增大等多个方面影响其成本与效益。他们认为,连锁企业的规模经济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整体企业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企业各个网点的规模经济。当连锁企业只有惟一一个网点时,这两个层次合二为一。当商业企业通过开办连锁店的方式扩大规模或涉足其他行业时,这两者就不一致了。

国内学者虽然将商业连锁企业规模分为单店规模、企业集团规模、分店规模和商业聚集规模等层次,但人们普遍仅从一个层面评价企业的规模经济,或认为企业规模扩张的关键在于单店规模,单店规模经济是基本形态,是其他规模经济的基本要素;或认为,单店规模或企业集团规模扩张有一定的限制,而分店规模扩张的空间和潜力较大,尤其是利用品牌、统一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分店规模可进行更大的扩张。

本文把连锁企业的规模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公司模型,一个是分店(网点)模型。公司模型是从经营管理的解度提出的,又可以称为经营管理型规模经济,其形成原因是公司的经营管理。分店(网点)模型是从营业面积、经营商品品种、数量、经营设备、经营过程角度提出的,分店规模取决于本地市场的人口、购买力、消费者特征、多样化需求、政府政策等,可以称为市场需求型规模经济,其形成原因是市场需求变化规律。

单店规模经济是随着单店企业经营要素的扩张,即营业面积、经营商品品种、员工数量等的增加,而造成的单店商品的经营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的一种趋势。

连锁企业的分店规模,实质上反映的是投入产出关系。笔者认为,分店模型就是一个实物的投入产出关系,即在既定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经营商品品种、数量、劳动力等)下追求使用价值的实物或服务产出最大化。这一模型反映的是分店的经营条件,体现技术规律的要求。分店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在不同城市、地区及国家增设分店而达到规模扩大的目的。然而,分店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分店的经营成本和本地的市场需求两个因素。

从成本因素看,随着分店经营规模的增加,经营商品中所包含的固定成本不断下降,其他投入品的使用效果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在达到了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产品的平均成本是最小的,分店的规模则可以称为经济规模.

从市场需求因素看,市场容量的大小是确定分店经营规模大小的重要依据。企业应充分地进行市场调查,除了综合考虑产品市场容量、同类企业个数、进出口限制、市场规模壁垒等因素之外,还必须认真研究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消费者偏好变化趋势、消费者层次及其数量和支付能力的高低等因素。

上述分析说明,分店规模经济是围绕成本和市场需求来展开的。判断一个分店是否达到经济规模,主要是看它的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

二、中国连锁商业企业做强、做大规模的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规模扩张在企业之间普遍展开,为了达到经济规模,新建设的大型连锁企业大多把最终分店规模定位在国际公认的经济规模水平。 与此同时,一些尚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纷纷通过追加投资和进行技术改造来提高原有的经营规模。然而,并没有明显的数据可以说明,达到经济规模要求的企业比那些没有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更多的数据只是表明,在同样的规模平台之上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盈利能力。企业的最终追求目标是利润率,并非经济规模。因此,我国连锁企业不应只是进行分店扩张,而应靠自己的知识积累、管理积累、品牌积累进行扩张。

1.科学认识连锁规模扩张的内涵,真正实现规模优势。我国零售企业早已进入微利时代,连锁企业要在低利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在降低成本和经营费用上下苦功。没有低成本为基础,低价格战略无疑是无源之水。只有商家把降低成本所获得的利益与消费者共享,才能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为此,商业企业只有在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发挥较大的整合优势,保持企业规模扩张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即市场决定扩张规模,能力决定扩张速度,确保对扩张企业实施良好的经营和有效的管理。

2.重视分店的盈利能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分店增长速度、规模扩张与公司规模扩张的关系。过快的增长进度与规模扩张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这一点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在没有找到恰当的扩张路径的时候,就一味追求分店规模扩张,结果其盈利能力不能得到保证,实际上浪费了资金和人力、物力,使企业经济效益全面下滑。所以,连锁企业应在分店盈利能力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适度追求公司规模扩张;在找到可靠、有效的扩张路径的前提下,追求规模效益。长期来看,分店的盈利能力甚至要比规模扩张更为重要。

3.通过资产重组、并购,构建大企业集团。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国内连锁企业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通过跨区域发展的加盟、兼并、收购等扩张方式,以大企业集团优势将一些散、小、效益低的企业通过加盟、委托管理、兼并、收购等方式,“吸引”到自己“阵地”上来,大企业集团通过输出品牌和管理,迅速实现了连锁公司低成本的市场扩张,商业信誉、管理技术、商业采购配送等无形资产得以充分发挥,并且借助于小企业的自愿加盟,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完善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也使小企业的网点、职工等有形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4.按标准化、一体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进行连锁规模扩张。连锁经营与一般的单体企业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把所有的连锁分店在店名、店貌、商品和服务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必须做到统一店名、统一店、提供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实现商品采购、配送、批发、零售的一体化,将所有的商业基本活动都纳入到连锁体系之中。可以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这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同时购销职能的分离是连锁经营的一大优势,它可以实现连锁总部与门店专业化的分工。

参考文献:

[1]郭冬乐等: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26~228

[2]庄贵军 冯根福: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0(9):23~26

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规模化;煤矿安全;规模经济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自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煤炭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近两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慢,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极不乐观:煤炭市场疲软、库存居高不下、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仅2013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亏损面达22%以上,同期利润下降40.3%。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煤炭企业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抓紧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大型煤炭基地,加强煤炭企业规模化经营。喻勤娅(2009)也论证了我国煤炭行业存在相当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是煤炭企业的必由之路。各煤炭集团为了企业长远发展,争抢能源,纷纷进行煤矿兼并重组,企业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是否可以只考虑大规模大利润就可以进行兼并,这些都值得企业深思。

1 煤炭企业规模化的重要性

保罗·萨缪尔森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认为:“导致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以哈罗德·德姆塞茨和贝恩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集中研究了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市场结构中产业集中度高的企业,企业规模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利润率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增加,利润率随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增加。

煤炭属于资源型行业,具有不可再生性,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煤炭行业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多、小、散、差"的局面,导致政府监管困难,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研究: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如果生产相同产品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为40%以上,竞争秩序才可能趋于正常。如果市场集中度低于40%,就会出现无序竞争现象。截至2008年底,我国煤炭行业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约为24.1%,同年美国前产煤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约为60%,俄罗斯与印度的行业集中度更高,分别达到95%和77%。作为世界上主要产煤国之一,中国煤炭产业的集中度明显偏低。不管从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还是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来看,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规模化都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煤炭企业规模化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

煤炭企业是指主要从事煤炭产品的采掘、生产、加工和辅助工作的企业组织形式。煤矿工人生产作业主要在地下,劳动强度大,因此对安全管理的要求高。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保障,也是国家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煤炭企业规模化经营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煤炭事故的发生。自2009年山西省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至今,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历时5年,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加强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在有效产能上升的情况下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呈现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2010年,全国共有2045处小煤矿被关闭,2亿吨落后产能被淘汰。2011年,全国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429家、淘汰落后产能4272万吨。2012年,全国又关闭小煤矿628处、技改提升小煤矿662处、淘汰落后产能9780万吨。经过这一系列的关闭、淘汰、提升之后,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3 我国煤炭企业规模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规模经济即规模经济的有效性, 是指企业因扩大生产规模而使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的情况。若产品平均成本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则称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在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外在规模经济。内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由于单个企业因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外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由于企业所在的整个行业规模的发展而间接带来的收益。煤炭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在:集团化运作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节省很多谈判费用,可以把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比如,一个10万人的煤炭企业,可能只需要5个人组成一 个小组负责企业的财务核算;假如把这10万人的大煤炭企业分成功100人的小煤矿,就有1000家,即使每个企业只需要1个财务人员,1000家就需要1000个财务人员。这样算来大集团的成本比一个个小企业的的低很多。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就会相对提高。

多元化经营是一种重要的经营方式,它具有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交易费用、产生1+1>2效果的作用。但多元经营是有条件的,当企业经营规模较大、市场覆盖率较高(一般在25%以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同时具有开拓其他行业的技术、管理能力等时,进行多元经营是可行的。但就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看,我国一些煤炭企业除了经营煤炭运销外,还经营房地产、酒店、生物药品等跨行业大且技术要求高、毫无关联的业务。这样难免在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都确立不起优势,并且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进入不熟悉的行业搞多元经营,由于缺乏竞争优势,缺少必要的知识,无必备的经验,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甚至还会把原有的优势丢掉,降低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

【参考文献】

[1]李少林,叶秀东.煤炭行业集中度对煤矿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1)

[2]卫民堂,张文军.规模经济的有效性[J]:概念与分析.现代管理,2005(6)5~6

第4篇

关键词: 规模经济 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 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x)段;邹田畑(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

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名仍是吉利,第八、九名分别由2008年的金杯、哈飞变成2009年的比亚迪、华晨。同时,前十名的产量相比2008年均提高,上汽提高近100万量达到270.55万量,一汽提高近50万量达到194.46成量,而比亚迪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0万量左右。十名之后的企业则分享了190.03万量。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数量上看,有五大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板;一个企业超过200万量,达到270万量,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三个企业产量接近200万量。其它企业产量都比100万量低,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同时,不同企业产量上的差距拉得更大。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

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三、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与生产分散并存

2008年的集中度 =0.58,2009年的集中度 =0.61,根据贝恩的分类应属于寡占ⅲ型,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呈现出极端现象,即产量最大的少数企业产量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市场比较集中,而产量较小的大多数企业产量则极为分散,这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二)地区割据使竞争不充分,资源分散

据统计,我国的25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强,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做完其支柱产业。同时,实行地方保护,鼓励本地汽车企业的销售,限制外地汽车品牌进入本地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构建了市场进入壁垒,造成了市场的地区性壁垒,市场过于分散;二是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进入汽车工业,致使汽车产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生产能力低、产能落后的企业数量增加;三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地区积聚,汽车工业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横向调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

(三)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很多零部件企业面对的是本地的汽车生产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所以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少,很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汽车企业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的生产链。

(四)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最优生产规模对应的产量大于现有的市场需求,此时为规模经济而扩大生产显然是不理智的。各个企业应该致力于扩大市场需求,使自身面对的需求与最优产量尽量匹配。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加汽车出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及时升级换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购置车辆的费用。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调整汽车购置税等来刺激市场对车的需求。

     四、改善我国汽车规模经济状况的建议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一个总体上的空间规划,形成积聚效应

国家政策多向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倾斜,构筑进入壁垒控制没有优势的地方盲目上项目,促成地区积聚,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积聚效应。

(二)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呈现出总产量大、企业个数多、单个企业产量小、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不利于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生产的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战略联合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很好的途径。并购能够优胜劣汰,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以加快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对于并购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退出避垒以及政府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条件,促进合理并购,抑制不正当并购,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其规模,但也为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有效地利用合资、合作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在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要从产品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维修服务全方位发展完善自己,充分抓住有利机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四)规范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消除地区性市场分割

要规范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市场的划分。

(五)充分发掘农村市场的潜力,扩大产销规模

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汽车需求提高;

另一方面,家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对汽车的需求;再则,国家积极鼓励汽车下乡。因此,农村市场非常有潜力,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中国国产汽车相对于外国汽车来说在农村市场更有优势:首先是价格优势,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农民购车选择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更熟悉农村市场;再次是渠道优势,许多中国汽车厂商一定程度上拥有农村市渠道。汽车产业要充分把握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从而为提高产销量、形成规模经济找到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邹田畑.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及启示.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8).

[2]杨志明,钱世超.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的比较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3]何元贵,张捷,陈健.影响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4).

[4]秦远建,方壮新.改善我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的对策研究.上海汽车.2008(6).

第5篇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重要性

1.促进企业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

在高中生看来,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就像是每一个班级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同理,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模式的规范化程度的低与高同样对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只有正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市场上的竞争才能一直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能?蛑苯哟俳?市场竞争中的良性发展。如果每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模式都是具备一定的规范化的基础,那么这个行业以至整个的经济市场的发展一定是在相互的竞争中稳步前进的。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方向,促进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的良性循环。

2.促进企业内部的良性发展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有助于企业内部的环境的和谐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最终目标是企业能够通过内部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的整体的前进的脚步。就像是老师要求的班级制度一样,老师通过规范化的班级制度,打造良好的班级的学习环境,所以,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良好的员工环境,激发企业的内部的活力,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健康发展,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活力,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前进。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问题

1.企业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在高中生看来,现代的企业虽然对原有的机制进行了改革,采用了现代的经济管理的模式,但是企业的管理却还是受到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规范化的进行运用,导致许多的企业思想传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不能有效的解决时代产生的问题,逐渐的落后于别的企业,最后在无奈退出了市场竞争。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模式规范化是仅次于企业质量的核心工程,如果说质量决定企业的生存,那么企业的管理模式规范化就是企业能否进行发展的重点。这就像是学生在学校是一个道理,学校的教师的实力是一个方面,但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所以,现代企业不能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充分的运用,企业注定会随着时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2.单纯的模仿,未能结合实际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经济管理模式的错误,这就是中国的本土企业都会像国外的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的模式,但是,在这样的模式运用到实际中的时候,每一个企业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就像在高中学习时,对于老师的话,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企业学习了外来的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制度时,有的人会把学习的模式进行一些改革,有的人也会直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这样,直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人只是对国外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单纯的模仿,这样对企业运用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直接运用到企业中的管理模式,并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起到的阻碍作用远远大于对企业的推动作用。

3.企业的机构的组合过于简陋

在高中生对企业管理的了解中,许多的企业对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的模式规范化都只是简单的进行组合,其中的科学规范理念并不深厚,企业的模式很简陋,并不能起到有效的规范化的管理。企业由于机构简陋,许多的工作都是权责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制度,导致企业管理的毫无规范化可言。这样简陋的机构在高中生看来就像是一个班级里只有班长和学习委员,所有的事情都要他们去负责,出了问题老师不知道该责备谁,班级干部也由于担负过多的工作感到很疲惫,学生由于对两个人身兼多职感到不满。这和企业面对的问题一样,是非常严重的,所以,过于精简的机构在学生看来是非常不合理的,这非常严重的阻碍企业的发展,会使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产生严重的不满情绪。严重打击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

4.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

中国的企业虽然学习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并运用到了企业的管理当中,但是,企业由于对员工的情绪和意见等不重视,或者是企业的奖惩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人才的流动性很大,比较频繁的人才流动容易造成公司的管理工作的不利影响。试想,每个人在管理层上的工作时间都很短,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的方式,在频繁的更换管理人才的时候,会在不经意中留下很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使得下一任的管理人员感到厌倦,逐渐的失去对岗位的信心,然后不得不再一次的进行人才招聘,这样的流动性在高中生看来就像是一个班级由于第一任老师临时出现问题,学校派每一位老师进行支援而不是给学生选择一位老师进行代课一样,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学生短时间无法适应老师的教学,但是在还没有适应的时候老师又进行了一次更换,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企业管理的人才流动也是同样的道理,人才流动速度过于频繁,容易打消员工的工作的热情,使企业的管理陷入僵局。

三、充分结合所学,有效的解决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1.重视现代的管理模式

在高中生的认知中,现代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需要的是全面完善的体系,只有具有全面完善的体系相辅相成,才能通过各方面的措施来完成企业对员工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时代在进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管理需求,企业的管理人需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重视企业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打造出适合时展的现代化的企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2.充分的结合实际,打造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

在国外的先进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学习中,高中生认为,应该充分的学习他们管理的优点,充分的结合公司的实际,不能完全的按照国外的经验照抄照搬,只有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结合公司的管理问题,对国外的规范化管理有效的学习,才能不断的立足于当下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吸收人才,与时代共同发展。例如,高中生认为,学习知识的时候老师的解题思路很重要,但是不能完全的按照老师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实际,以老师的思路作为参考,写出自己的解题方式。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走出完全适合自己的路,才能够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制定合理的鼓励和奖惩机制

对于当下的许多的企业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高中生有不同的见解。一个企业,如果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那么就充分的反映了这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是完全的规范化。根据高中的知识,透过事件的问题看本质,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规范化程度不够,人才流动性大,应该是企业的奖惩的制度不够,无法留住人才,所以导致人才不断的流动。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和福利待遇,让企业的管理人才能够有目标,有动力进行企业的管理。没有奖惩机制的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是不完整的,所以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和鼓励的政策,有效的提高管理人才的工作热情。

第6篇

不过,《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对TCL集团(000100)、海信电器(600060)、四川长虹(600839)、深康佳A(000016)、ST厦华(600870)等几家彩电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解读时发现,当前国内前六强彩电企业中,除海尔的彩电业务暂未被注入上市公司外,均实现了借力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张之路,其中创维数码(00751)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特别是在全球电视机技术快速变化、趋于IT化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彩电企业的“快速反应、迅速跟进、弯道超车、逆市突围”等一系列能力丝毫不弱于白电企业,甚至在挺进上游、完善全产业链布局上略有领先。

各领三五年

目前国内前五强彩电企业在营收、毛利润、销售增速等关键性指标上相差不大。

从当年的彩电大王长虹、康佳,到全球液晶电视六强企业TCL以及中国液晶电视大王海信、创维的纷纷崛起,国内彩电业均保持着“各领三五年”的发展状态。《中国企业报》记者从上述企业年报中看到,2010年,TCL彩电业务的营收最高,达到了197.29亿元,而海信电器、四川长虹、深康佳A则分别以192.8亿元、148.3亿元、132.9亿元紧跟其后。

虽然创维数码暂未公布其2010年度业绩报告,不过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旗下的奥维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其在2010年1月底到2011年2月底期间,液晶电视机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居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第一二位。

曾经一度跻身国内彩电六强企业行列的ST厦华,目前已经沦落为中国专业的电视机贴牌制造商。2010年,厦华的彩电业务营收仅为41.8亿元,其中海外出口业务的收入就高达39亿元、市场份额高达92.4%。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国内彩电企业一直不掌握核心技术,处在对全球电视机技术潮流的跟随队伍中,几大企业间的竞争实力差距并不大,因此很少能形成寡头企业掌握绝对的市场领先优势。往往是谁先把握一轮产品的升级换代热潮,就实现了对市场竞争对手的半步领先。

量增利减怪圈

2010年期间,多家彩电企业均出现了“量增利减”的景象,这意味着国内彩电企业再遭“规模化不利润”的瓶颈。

深康佳A在2010年的营收增长最高,达到了31.17%。不过,似乎是应验了“卖得越多赚得越少”怪圈,深康佳A的毛利率较2009年同期大降4.39%,亦是所有企业中利率降幅最大的企业。

而四川长虹则更具代表性,其是惟一实现彩电营收与利润正增长的企业。不过与营收同比实现18.36%增速相比,长虹彩电的毛利率仅微涨0.29%。这似乎证明了,彩电企业在频繁而快速的技术升级换代中,其盈利能力一直备受考验,而不掌握产品定义权就很难令企业获得市场份额和利益的最大化。

海信电器的营收则同比实现15.39%的增长,但其毛利率则出现了1.66%的下滑。而TCL在彩电业务上受国内市场押宝网络电视失误、国际市场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的限制,营收同比减少14.84%,毛利率也降低2.02%。

同时,在企业的整体盈力水平上,海信电器的毛利率最高达到了18.47%,而四川长虹居次位,毛利率增幅为18%,这基本与白电企业的海尔、美的的不少业务相当。而深康佳A与TCL的毛利率则分别仅为14%左右。厦华在2010年的毛利率仅为10.06%,同比下滑达3.27%,营收仅同比增长3.0%。这再度证明了,仅以出口代工为业务模式,厦华彩电未来发展前景和增长体系已略显疲惫,特别是在毛利率和销售业绩增长方面,亟待谋求构建新的体系。

多位彩电企业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出现量增利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去年在LED、网络电视的升级换代热潮中,各家企业的把握节奏能力,特别是清仓抛库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在2010年整体业绩的发展趋势。”据悉,去年一大批彩电企业间的市场重点,是清理库存的出货速度。

面临三重考验

随着智能电视在今年初受到各家主流企业的热捧,摆在众多国内彩电企业面前的历史难题再度显现。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过去30年间中国电视机企业在每一次产品升级换代中都处在被动局面,很难主动布局并引领市场的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国内彩电企业还将面临行业竞争环境竞争白热化,外资巨头“降本节耗”举措下的低价冲击,上游面板产业不健全和下游分销渠道持续寡头化的两头挤压等三重考验。

从最初的显像管电视,到液晶、等离子电视以及3D、LED、智能电视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彩电业的IT化趋势日益明显。谷歌、微软、联想等一批IT巨头也在纷纷进军电视机制造业,令国内彩电市场的商业环境趋于复杂、竞争更加白热化。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模式 规范化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和企业利润的实现,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遇到问题必将自乱阵脚,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使企业长久有序健康的生存。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行规范化,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去管理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对于保证和保持企业利润和价值的稳定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一方面,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未能摆脱掉计划经济旧体制的不良影响,严重的滞后于现代市场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国家拨资金”,“国家统理收支与统负盈亏”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并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化与全球化特点更加显著,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组织环境日新月异,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企业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明显起来。

可见,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观念,掌握经营管理方法,完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深化企业财务改革,做好企业财务管理,有效实施资金投放、资金筹措和营运资本管理,并构建和规范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确是当务之急。企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经济学概念,即要把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包括发生阶段和发展阶段两部分的过程来看。任何一家企业,都有一个创立、生存和发展的过程。然而,有的企业可能会更具有成长性,而另一些企业则像一棵生病的树,总是长不大,甚至夭折。其中的原因,除了不可控的机遇和外在环境因素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是最大的根源。而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经济管理则是其中的重点。

所以,现代企业制度之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在遵循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原则基础上,在企业经营的各个职能领域内,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核心,生产与流通相结合,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结合,经营战略与具体战术相结合,同时树立权变管理思想,形成自己的经济管理方法,构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众所周知,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血液,而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于企业内外资金运动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又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最核心的内容。

二、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

企业经济管理的金字塔顶,应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作为企业最高的管理者,首先应对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有所熟悉并加以重视,将这种重视传达到企业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处,并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宗旨方向一致,这其中也包括要持续改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确保该模式的彻底贯彻执行,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进行评估,也要保持和其他各层级管理人员及员工关于该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沟通,并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有必要,企业管理者还应指定手下一名管理人员来协助自己完成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制定、执行、评估、反馈、改进等工作。

(二)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

适宜的经济管理文件是企业经济管理有效运作的基础。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形成文字文件形式的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和方针政策、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书、企业经济管理执行手册、经济管理活动记录手册等。

(三)经济管理体系评审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经济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经济方针和目标,内部审核结果,顾客及相关方反馈,过程的业绩和结果的符合性,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可能影响经济管理体系的变更与改进的建议。

(四)企业经济资源管理

除了资金和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外,企业管理者应选派具备相当的教育、技术技能、工作经验、并经过培训的人员从事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关活动,确保从事影响经济管理结果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以及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经济目标做出贡献,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的适当记录。

(五)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

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应包括如下内容: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需求,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企业经济目标实现所需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的活动,为实现过程及其结果满足要求提供企业经济活动证据所需的记录,与相关方的要求确定与沟通等。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组织合适的内审人员公正独立地开展内审工作,以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与保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行规范化,从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经济管理体系评审,企业经济资源管理,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事件处理,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分析,企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改进等几方面入手,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去管理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力求保证和保持企业利润和价值的稳定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振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市场.2010(Z2)

第8篇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汽车产业;规模经济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步伐密切相关,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汽车制造业更是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在全球性价值链的作用下,投资、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各个环节被分配给全球最适于发展的地区;同时,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积极制定产业国际化斩落、融入产业国际化分工是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竞争力简介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为两类:第一类立足于国际市场。把国际竞争视同为直接的国际市场竞争,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Orlowski,1982),即保持贸易顺差或贸易平衡的能力。第二类立足于国内经济。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同时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化与本地化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

现今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在销量上都快速上升,这与我国国家政策扶持和居民生活平水的提高密不可分。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各类汽车生产企业共5800多家,总资产超过万亿,直接从业人员220万,相关产业3500多万。其中整车企业数量多达150多万家,轿车生产以合资形式为主,商用车以中资企业为主;中资企业自主开发水平不强,技术开发水平低;虽然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但生产集中度不够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与主要发达国家比很弱。

自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形势的不断加强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大规模进入,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开始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三大资本并存的多元化资本结构。

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汽车进出口连年出现贸易逆差。2002年—2007年中国靠出口高增长而经济增速较快,在此背景下的汽车行业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但自2008年以来的汽车进口增速超越出口增速,加之进口促进战略的实施,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和高端消费的主要市场。2008年的进口增速达到28%,较出口增速高10个百分点。2009年的汽车行业进口增速又高于出口25个百分点。2010年1—12月,全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1065亿美元,同比累计增长56%,其中进口582亿美元,出口483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99亿美元。2011年1-12月的进口增速又达到70%的高位,高于出口29个百分点。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我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很大,但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

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2010年,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上汽的销量为355.84万辆,东风为272.48万辆,一汽为255.82万辆,长安为237.88万辆,都跨入200万辆阵营,达到最优规模经济。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800万辆,继续全球产销第一。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规模经济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进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知,尽管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很快,但汽车行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没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将无法取得相对成本优势,从而失去竞争地位。我国汽车行业的企业个体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未达到最小有效生产规模,离最优生产规模距离更远,同外国大型汽车企业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总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

三、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提升竞争力

推进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对于产业链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尤其是目前采用精益生产方式且模块化日益显著的汽车产业来说,集群效应强大,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效果较为明显。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根据我国汽车产量地理集中的现状,选择几个区域作为汽车产业集群区,通过“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予以发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一条以主机厂为先导的路子,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我国的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如装备工业,钢铁及塑料、橡胶等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汽车行业的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政策则是行业发展的导向,直接决定产业发展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是否有竞争力。首先,政府要为汽车产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给予自主创新企业税收优惠,鼓励本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再次,理顺汽车行业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化的纵向管理模式,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构建和完善适合汽车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最后,完善准入证、产品质量和汽车安全法规,加强汽车行业社会性管理职能的立法。

(四)加强技术开发且引进和培养人才

首先,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国内企业可以采用联合开发的模式,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还可以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国家应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加强企业的自身研发能力:促进汽车企业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联合,搭建汽车技术人力资源平台。其次,要引进和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能横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电子技术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秦远建,方壮新.改善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8(6).

[2]王保林.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