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7 15:3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险的概念与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第1篇

关键词:企业 法律风险 防范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提出了法律风险的术语,但是该《办法》没有对法律风险的含义加以界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2005年《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中,对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法律风险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的:“企业法律风险按照不同的属性具有多种类型。从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企业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其中前两种风险分别以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为特征的,而法律风险是以势必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的。”持此相同观点的还有曲新久教授:“法律风险是指因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制度导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笔者认为这个概念不够全面。这个概念仅仅从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制监管等原因,而做出的违法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包括承担法律责任或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这仅仅是法律风险产生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等原因,从主观上不知道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或者对自己已经或将要遭受的损失未进行法律救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例如合同法上的代位权、撤销权的行使;无效民事行为的撤销权等。这种经济损失我认为也应当属于法律风险的一种。因此,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或者逃避法律监管而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制度导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和主观上不知道采取法律手段对自己的权利或者将要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法律救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与企业的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相比,企业的法律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法律风险具有相对的确定性。由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与之相反,法律风险的产生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这是因为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违犯法律或者是没有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救济导致的。这种确定性是相对的,例如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如果该著作权人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该企业就一定会承担民事责任;也可能该企业没有追究其侵权责任从而使侵权企业的这种法律风险没有发生。但是这种法律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发生是偶然的。而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的发生正相反。法律风险的相对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风险的发生具有相对确定性。企业违犯了法律法规或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只要国家机关或被侵权人追究其法律责任,该企业就肯定承担法律责任。二是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对确定的。企业违犯法律进行经营,就会受到行政处罚;企业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法律明文规定了行政处罚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幅度和方式。由于具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性,因此法律风险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失,当事人是可以事先确定的。即使当事人事先确定的数额与法院最终判决确定的数额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法律风险从损害结果上也具有确定性特征。

第二,法律风险是可防可控的。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虽然也可以通过风险管理,使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底。但是由于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风险的发生。而法律风险完全可以从根源上加以防范和控制。只要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在懂法、守法的基础上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在他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时能够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法律风险的发生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杜绝的。

第三,法律风险具有损害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就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的经济损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企业的违法行为而承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企业承担的行政责任往往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吊销营业执照会使企业停止经营活动从而影响盈利。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一般表现为赔偿损失。企业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主刑由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承担;附加刑由企业承担。另一种是由于企业主观上认为某种损失不能通过法律途径救济,而忽视了那一方面的权利保护,从而使企业遭受了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损害性与企业的其他风险相比,有过及而无不足。 第四,法律风险的发生具有可预见性和不可保险性。自然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往往使企业措手不及。而法律风险的发生是可以通过法律规定、违法行为等情况予以预见的。法律通过授权或禁止的方式规定了一定的行为模式及违犯该行为模式的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判断企业的行为是否违法、会导致什么样的不利后果;企业在经营中,完全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分散企业的自然风险。由于法律风险与法律责任密切相关,因而,企业的法律风险是不能通过保险分散的。

通过上述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的法律风险是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的。企业应当重视建立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增强企业依法经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更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目前处于基础建设的高峰期,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工程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工程项目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风险。因此,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工程项目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把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值,尽量避免风险损失的出现。

1.工程项目风险

1.1 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

工程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具有特定明确目标的一次性工程建设事业。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风险,所谓的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在整个工程项目周期内发生的、对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或生产运营可能产生干扰的不确定性影响,或可能导致项目受到损失或损害的事件。风险是工程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无疑会给工程项目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有时是灾难性的,有时是人们不希望的,可能造成项目实施的失控,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的失败。

1.2 工程项目风险的种类

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1)经济风险,这类风险通常由换汇控制、汇率变化、通货膨胀、设备材料供应脱节等引起,如本金风险、存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信用风险等,是工程项目风险中常见的主要的风险。(2)技术风险,如项目组织风险和实施风险等,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可能未预计到的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发生,其中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等也是导致技术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1.3 工程项目风险的特征

项目风险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项目风险具有复杂系统的许多特征。

(1)工程项目风险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风险的多样性是指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以及种类繁杂等诸多特点,如项目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法律风险、合同风险等。这样就使工程项目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种类。又由于项目结构和项目实施有多层次性的特点,以至于项目风险也具有结构层次性特征。且这些项目风险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各项目风险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影响,又使项目风险表现出多层次性的特征。

(2)工程项目风险影响的全局性与相关性。工程项目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常常不只限于局部或限于某个方面,而是带有全局性的特点。即使是局部风险,也会随着项目的进程而使其造成的影响逐步扩大。如一个施工活动受到风险的干扰,就可能影响到与它相关联的其它活动,因此,工程项目风险影响带有全局性特征。而且工程项目风险间存在着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些风险通过项目建设特定的环境构成了特殊的复合风险。也就形成了工程项目风险的相关性特征。

(3)工程项目风险的必然性与规律性。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许多风险带来的损失和造成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它们的存在与发生,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因大自然的物体运动和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是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就是在识别,评价及分析风险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及手段有效地处置风险,使其向有利条件转化,减轻或消除风险的影响,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2.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所包含的内容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包括内容如下:(1)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与预测,指通过收集的信息,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记录在案,进行专家咨询,研究(下转第131页)(上接第88页)解决措施。(2)风险源排列分析,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及评估,分析风险发生的危害性,制定风险管理计划。(3)根据风险清单,评估风险对工程项目的潜在影响,针对不同的危害性的风险对应不同的应对措施。

2.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针对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以及项目的风险清单,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及影响。

(1)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回避。基于工程项目风险的特征,企业应该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能力,掌握风险规律,对工程项目风险信息进行收集。

(2)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降到最低。要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就必须建立明确的企业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实施体系,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3)进行科学的风险估计,有效分散风险。风险估计是对风险估计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规模。为确定风险管理最佳对策提供依据。

(4)进行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风险转移是指在风险发生后将风险造成的部分损失转移给可承担风险的组织或个人,通常有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三种形式。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逐渐重视,风险管理正成为工程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风险管理有利于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组合,对于项目风险管理的诸多方法,风险管理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使用。

参考文献

[1]尚红.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改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27-04

近期,随着对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热议,影子银行的概念引发各方关注。事实上,国际金融界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各经济体的经济金融结构、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环境密不可分。

一、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于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目前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已基本达成一致。根据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影子银行:范围界定》的研究报告,影子银行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和特征描述,但由于各国金融结构、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影子银行的形式也各不相同。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围绕证券化进行风险分散和加大杠杆等展开的信用中介体系;欧洲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和证券化交易活动。而这些在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机构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尚不广泛存在。中国金融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口径:最窄口径,影子银行仅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较窄口径,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宽口径,包括较窄口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和民间借贷。本文选择受到关注最高也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较窄口径,即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中国影子银行进行讨论。

二、中国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有本质上的不同

结合影子银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应主要考虑如下三方面:一是是否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国际金融危机前欧美国家的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业务并未受到充分监管,这些机构在回购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不断扩张资产负债表实现低成本、高风险的运营。二是是否具有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经营的特征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较高的单体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中,欧美影子银行的负债以银行间借贷、商业票据等短期批发融资为主,但投资却是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支持证券等资产,从而带来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平均杠杆倍数更是高达40倍,危机期间激烈的去杠杆效应也加速了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三是是否具有关联性和传染性从而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国际金融危机前通过业务往来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欧美影子银行体系和商业银行体系相互关联,使危机发生时风险迅速从影子银行体系传染至商业银行体系,从而带来了系统性风险。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虽然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是出于监管套利的目的,同样具有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的特征,但总体上已被纳入正规的监管体系内,并不具备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高杠杆和期限错配的特征,同时其规模和风险也尚未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巨大的影响。总体看,中国影子银行与欧美有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中国影子银行仍在金融监管的范围内。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已在监管部门现有的监管统计口径中,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运行情况定期报送监管部门,理财产品的明细也需报送央行并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的口径。2005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2012年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是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监管法规。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也实施了包括准入、资本监管等较为严格的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约束下,监管部门也已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对相关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审慎监管制度。

第二,中国影子银行不具备明显的高杠杆和大规模期限错配的特征。合规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池应做到单独管理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每笔资金都有对应的资产,每笔收益基本可以覆盖风险。这样,理财产品的风险应基本接近于正规监管体系内部公募基金的类似投资产品。从理财资金投资的项目资产看,超过90%的资产期限都在5年以内,期限错配程度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当。对目前中国的信托公司来说,既不能负债经营,也不能向银行贷款,不具备杠杆经营的条件。同时,信托业务的资金实施封闭式运行,投资期限与项目期限要求一致,因此不具备高杠杆和期限错配特征。

第三,中国影子银行尚不具备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首先,影子银行的规模不大。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的理财金额6.73万亿元,全国66家信托公司总资产达6.32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2%。可见,信托公司的规模较小,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则更小,总计不超过3万亿元,且拥有较好的资产质量和较充足的资本和拨备。其次,资金运用的安全性较高。理财产品中约有四成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两成投向存款,两成投向项目融资类资产,仅有一成投向权益类资产及其他,这些资产的整体信用状况较好。信托资产中有四成用于贷款,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存放同业及其他各占一成。从投向看,工商企业和基础产业各占四分之一,房地产和金融机构各一成,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有一定保障。同时,为控制房地产信托业务的过快增长,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规定。再次,出台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发生大规模风险传染的可能性不大。针对信托公司与银行间可能存在的风险传染,监管部门于2011年初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明确银信合作业务的风险归属,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将银信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的规定,控制银行体系与信托公司间的风险传染,而其他金融公司通过商业银行借款金额占商业银行总体贷款规模不足1%,发生大规模风险传染的可能性较低。

综上,基于不同的金融结构和相关功能特征,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的影子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其在监管现状、规模大小、杠杆化程度、期限错配状况、关联性上都有明显不同,其表现出的风险特征也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与欧美金融市场中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复制、以逃避监管为目的的快速扩张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功能。

三、当前中国影子银行对完善融资结构和促进经济转型起到重要作用

从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结构演进的大背景看,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

(一)现阶段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受到特定条件限制时的市场选择

从特定角度看,银行理财业务实质上是一种利率市场化的试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无风险资金的市场价格,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总体上处于同一水平(如,2013年1月6日的7天拆借利率为3.6%,同期1个月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约为4.13%,远远低于同期民间融资利率水平;根据温州金融办公布的数据,同期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高达26.2%)。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可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吸收存款,理财产品可能会逐渐萎缩并出现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因此,中国当前的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变化背景下、融资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特定表现。

(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意义在于修正金融抑制,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目前,有两成的理财产品和四成的信托产品投向实体经济,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大量资金需求,使储蓄向社会有效投资的转化更为便利。中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的占比始终偏高,不仅使金融体系的风险在银行体系大量积聚,也限制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银行理财、信托和财务公司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存在,在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途径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多元的投资工具,发挥了商业银行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合理的领域,在更为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链条中,资金实现更为市场化的配置。

四、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差别化监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非传统业务的金融创新并非近年来才出现,只是在“影子银行”这个舶来品尚未出现之前这些产品有其他的称谓,如资金体外循环等。而影子银行的出现似乎为这些金融创新附加了更多的负面含义。从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看,应逐步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更多将其看作是非传统融资市场和非银行信用中介的创新,应对这些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和功能效率分类讨论,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增强其促进金融结构完善的作用。

第一,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在当前金融结构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的背景下,应避免简单搬用影子银行的概念,而更多地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角度来规范和引导这些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具有金融创新所拥有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然而,并非所有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都应划入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范畴,对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应从调整社会融资结构的角度积极鼓励和推进。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Urban waterlogging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is 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hat happens abruptly with great destructiveness and difficulties for relief, bringing about dangers to the safety of urban residents and infrastructure. The study elaborates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on the basis of risk theory and risk formation system of natural disasters. It also build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risk evaluation and a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risk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 the exposure degree and vulnerability of hazard-bearing body, and the ability for preventing disasters and reducing damage. A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set up by means of weighted-evaluating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isks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Key words: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ceptual model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导致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给城市居民出行安全、交通、地下管线等造成重大威胁,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作为城市灾害的一种,受到气象条件、下垫面条件、排水管网分布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发生原因极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国际灾害管理发展的趋势已经向风险管理转变,在城市灾害的预防、防备和减灾工作中风险管理是灾害预防的重要工具[1],因此灾害风险评估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国际防灾减灾工作中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

目前,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常用方法主要归纳一下三点(1)从风险自身角度,将灾害风险定义为一定概率条件的损失[3-4],该方法利用历史数据拟合出承灾体的损失曲线,实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但此方法用到的历史调查数据进行拟合损失曲线,当历史1数据有缺失的情况下,会导致拟合曲线结果误差较大;(2)从致灾因子的角度,认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出现的概率[5-6],以积涝数值模型为基础,对城市可能受到的积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该方法实际上只是从积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对承灾体的脆弱性、暴露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并没有考虑;(3)以灾害风险系统理论为基础,定义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性及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此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由于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大小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都有所影响,因此防灾减灾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

近年来,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发生已经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及经济建设、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进行风险管理,开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实现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由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提升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一、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基本概念与形成机制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研究中涉及到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目前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中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尚未得到统一,对后续的一些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研究前要先声明相关概念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暴雨(torrentialrain)是降雨强度很大的雨,雨势很大。一般指每小时降雨量16mm以上,或连续12h降雨量30mm以上,或连续24h降雨量50mm以上的降水。根据国家气象局规定,24h降水量为50mm或以上的雨量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h降水量为50-99.9mm称为“暴雨”;100-250mm降水量为“大暴雨”;250mm以上降水量为“特大暴雨”。

(一)城市暴雨积涝的含义

城市积涝是指由于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造成径流过多,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情况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积水。目前,城市暴雨积涝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暴雨发生的强度与频次日益增加,是城市积涝的诱因;(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下垫面中的植被、土地由混凝土、沥青、水泥路等所代替,导致地面下渗率降低,地表产汇留时间大大缩短,加剧了城市积涝形成;(3)城市扩展过快,排水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建设,尤其是老城区的排水管网覆盖率较低,不能满足排水需要。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含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指由于城市区域遭受短时强降雨或是过程雨量偏大,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情况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积水,并对城市居民出行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造成严重损失。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主要是降雨引起的,尤其是暴雨,其中暴雨发生强度与频次是主要的致灾因子。承灾体为城市居民、建筑物、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孕灾环境为城市特殊的下垫面、地下排水管网及城市局地气候等。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内涵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是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具有突发性、随机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当城市暴雨积涝发生后对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造成损失时才能称为灾害。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则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只有可能性变为现实才成为灾害。因此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个概念不能等同。

(四)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作为气象灾害风险的一种,是城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是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危险性及其后果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的定量特征。据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本研究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概括为致灾因子的危险性(H),承灾体的暴露性(E)和脆弱性(V),防灾减灾能力(R)相互作用的结果[7](图1)。由于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特殊性,所以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各个因素之间关系是区别于其它自然灾害的重要特征。

图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理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积涝灾害危险性是城市区域发生积涝灾害的危险程度,还可理解为发生的可能性。在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孕灾环境和积涝灾害暴雨发生因素。根据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历史资料发现,其发生的主要致灾因子为暴雨,表示方法用暴雨强度或是频度;孕灾环境为某地区的积涝灾害的环境状况,文中选择不透水面积、地面糙率、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管网密度为孕灾环境因子。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暴露性因子选择主要有生命暴露性和经济暴露性。生命暴露性因子为研究区居民数量、密度;经济暴露性包括建筑物数量、道路基础设施数量、地下管线密度、地铁网络密度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脆弱性或易损性包括生命脆弱和经济脆弱性。生命脆弱性因子选择0-14岁、60岁以上年龄居民,经济脆弱性选择平房数量、地下室数量、道路基础设施类型、道路类型、地下网线、电线等材质、积涝灾害等级经济损失额度比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包括研究区防涝人员数量、排涝设备数量、反应时间、防涝资金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积涝灾害保险、应急避难所、应急反应时间等。基于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及四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图2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概念框架。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一)研究方法

1.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

自然灾害风险指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形成过程中,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及防灾减灾能力(R)四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灾害风险度计算公式为[7]:

自然灾害风险度=H×E×V×R

自然灾害危险性是指造成灾害的自然变异的程度,主要是灾变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8]。当至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风险也就越大。暴露性是指承灾体(人、财产、建筑物等)暴露于灾害危险中的数量与程度。某地区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财产等越多即受财产价值密度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大,灾害风险越大。脆弱性是指在给定危险地区存在的所有任何财产由于潜在的危险因素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综合反映了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承灾体的脆弱性越低,灾害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也就越小,反之越大。承灾体脆弱性大小,与其物质成分、结构有关,同时与防灾减灾能力也密切相关。防灾减灾能力则是指灾区在长期或短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程度,包括减灾投入、应急能力、资源装备等。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越小。

2.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利用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的经验,对每个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并赋值,得到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中每一个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指标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连续进行并能随时进行改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计算方法[9、10]。

3.加权综合评价法

加权综合评分法是假设由于指标i量化值得不同,而使每个指标i对于特定因子j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公式为:

CVj=∑mi=1QVijWCi (1)

式中,CVj是评价因子的总值,QVij是对于因子j的指标i(QVij),WCi是指标i的重值(0≤WCi≤1),通过AHP方法计算得出,m是评价指标个数。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流程

依据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本文提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基本过程。其过程包括基本步骤如下:1)数据收集与处理;2)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数据库构建;3)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辨识与风险模型建立;4)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

图3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流程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一)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主要对城市居民出行安全[11]、交通、地下管网及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威胁。具体表现在当积涝灾害发生时会造成城市道路大量积水,造成交通阻塞,居民无法正常出行,在某些积水较重路段会对居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当地下设施进水,会造成地下设施、管网遭受破坏,地铁被淹等。根据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并依据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构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量化

对于指标体系中无法直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取赋值法对该指标进行赋值。如:受教育程度、地下网线、电线等材质,可根据专家经验赋予相应的值。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式中CRWD是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指数,用来表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指数越大;H、E、V、R分别表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因子指数;WH、WE、WV、WR分别表示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因子的权重;Xi是指标i量化后的值;Wi为指标i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形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变量α是常数(0≤α≤1),用来描述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少总的CRWD所起的作用。

四、结论

本文依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讨论了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者之间相关性与差异性,并依此为基础,给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框架,构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评价指标与模型。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近些年城市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目前针对此项研究的内容较少,至今缺乏统一的程序与范式,尤其是针对城市地区小尺度的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尚待深入开展。因此,本文着重对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套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思路与方法,创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与范式,以充实、完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制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许世远,王军,石纯,等.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2):127-138

[2]DIIJEY M,CHEN R S,DEICHMANN U,et aL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Synthesis Report[R].Washing-ton DC:Hazard Management Unit,World Bank,2005,1-132

[3]殷杰,尹占娥,王军,等.基于GIS的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93-95.

[4]尹占娥,许世远,殷杰,等.基于小尺度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J].地理学报,2010,65(5):555-559

[5]解以扬,韩素芹,由立宏,等.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析[J].气象科学,2004,24(3):343-348

[6]郑传新,米浦强,陈剑兵,等.柳州市积涝过程模拟及灾害风险评估[J].气象,2007,33(11):73-7

[7]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29-37

[8]张继权,刘兴朋,佟志军.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分区―以吉林省西部草原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4):756-760

[9]曾运清,等.层次分析法(AHP)在民船动员征用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3):195-199

第5篇

美国国家商务部在1999年度报告中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指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高速的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的市场的不同名称加在一起的简称,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社会’以及‘风险社会’等。”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向未来的经济。新经济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以下两种挑战:

1.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发展造成资本和信用的跨国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与他国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广泛化和多样化,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

2.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事前和事后不对称,相应地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都使会计环境的风险加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显得十分迫切。

二、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进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国而异,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最具影响力。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两项,其中,相关性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IASC则认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项,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笔者认为,上述信息质量特征在新经济时代显得不够全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1.公允性。这里提出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场的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会计计量的公允性,新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迅猛变化,使会计要素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计量属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计量标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之客观准确。资产呈现多元化,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要求会计计量方法从理论到实务也随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

2.前瞻性。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美国未来会计学家汉弗莱。H.纳什在《未来会计》一书中也指出,经济社会最大的价值在未来。新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着眼于未来,要求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K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这也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3.透明度。新经济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1996年4月11日,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各种成本与风险。

4,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对性,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②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权衡中,会计学者提出相对可靠性;③成本效益原则也使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特点。

动态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不断变化,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故呈现出动态性。

三、关于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规范进行阐述,具体包括如实反映、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十个方面。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1.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概念框架”一词是在196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提出。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纷纷效仿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效率。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会计目标规定为“决策有用性”,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向于相关性,德日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偏向于可靠性。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群体 网络购物风险 消费行为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的提升,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比例逐年增大。大学生消费群体年轻时尚,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易于接受新事物,消费需求较大,他们是潜在的网上购物的主要群体之一,并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主力军。相对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有限的可支配收入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

二、文献综述

网络购物感知风险强调主观感受,是一种消费者从自身立场出发的主观心理评价。关于感知风险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心理学领域。国外对感知风险的研究开始的较早,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鲍尔(1960)首次在市场营销学研究中引入感知风险的概念。董大海等(2005)对感知风险构面进行简要的解释,提出网络购物风险感知由网络零售商核心服务、网络购物伴随、个人隐私和假货风险等四个风险构成;叶乃沂等(2014)提出了消费者网络购物风险感知的可操作概念,商店不可靠的风险、金钱损失风险、产品配送风险、产品质量性能风险、个人信息丢失风险,这五个维度综合构成了网络购物风险感知,每一个维度由3个可观测指标,总共15个问项来测量消费者网络购物感知风险。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于2016年3月展开,为期一个月。针对本研究样本的样本对象主要是青岛地^在校大学生消费群体,本研究调查问卷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发放:一是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定向问卷,二是在青岛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发放纸质版问卷.两种问卷发放方式各有特点,丰富了样本特征,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2份。

(二)因子分析

在问卷通过信度检验后,本研究主要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因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并用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法来解释因子。基于问卷前测结果,正式发放的问卷中大学生消费群体网上购物风险感知测量量表共有22个测量问项。首先对量表进行初始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大学生消费群体网络购物风险感知的KMO值为0.840,介于0.8~0.9之间,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度非常高,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并通过显著性检验。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网络购物风险感知的22个测量问项进行第一次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共可解释60.106%总体方差的总体变异。采用主成分法和标准化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旋转后成分矩阵。本研究以0.5所谓删除因子的临界值,测量问项3、问项7、问项8和问项20的因子得分均小于0.5,删除这三个问项。量表其余的18个测量问项的因子得分均大于0.5,因此保留18个问项。结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网上购物风险感知量表分析的输出结果,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基于上述分析,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因子命名如下:因子1命名为个人心理风险,因子2命名为售后服务风险,因子3 命名为社会评价风险,因子4命名为信息风险,因子5命名为绩效风险。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的3个测量问项进行第一次因子分析提取了1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共可解释58.945%总体方差的总体变异,将问项23、24、25三个问项归结为一个因子,并将其命名为“消费行为”。

(三)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系数表2可以看出,因子4、因子5与消费行为因子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而因子1、因子2、因子3这三个因子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性不够显著。也就是说,信息风险和绩效风险对大学生消费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最显著,而个人心理风险、售后服务风险和社会评价风险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影响不够显著。

四、防范网络风险的建议

更详尽的把握商家信誉。在浏览购物网页时,首先要对商家的信用状况进行充分了解,选择信用评级较高的商家。这样既能够保证网购的商品最大程度的符合自己的预期,买到高质量的商品,又可以有效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

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购物而忽视传统的购物渠道。网购前,可以去实体店体验所要购买的商品或者类似的商品。同时还要多和身边的同学交流购物经验,多和家人沟通,做出理性的购买决策。

使用安全的交易付款手段并保留好电子发票。在网购时,可选择较为安全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或者货到付款。同时,还要保存好电子发票,增强自身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上交易的过程中产生的财务纠纷,可以凭借电子凭证和卖家进行交涉。

(作者单位为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简介:郑珊(1994―),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翟敏(1991―),女,山东济南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苏秋兰(1995―),女,山东菏泽人,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电商。张英梅(1993―),女,山东威海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阳.不同产品涉入度的网上购物消费者感知风险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7.

[2] 董大海,李广辉,杨毅.消费者网上购物风险感知构面研究[J].管理学报,2005(1).

[3] 刘永武.北京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影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4).

[4] 史吉锋.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研究――以高科技数码产品为例[D].湖北大学,2008.

[5] 杨晓菊.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第7篇

摘 要:随着对工程项目要求的提高,工程项目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风险也随之增大。在正式合同中,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责等等,同时制定了工程的具体目标,工程合同在拟定和签署时必须慎之又慎,它的每条规定甚至字眼都可能带来意想之外的风险,这也充分说明拟定规范、严谨的合同多么重要。本文以寺湾集油站的实例,研究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其中论述了工程项目合同分析的概念、特征以及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的定义、作用、风险识别方法及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风险;合同风险管理

1.简介

合同管理指企业为了实现或者达到自己的一些目的,比如说经济目的,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双方合同的签订和应用进行合理的管理。作为相对企业重要内容,工程项目合同的管理与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功与否。为了保证公司的核心利益(经济利益),同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可以按预期进行,我们应该给予合同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1]。

当前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都比较低,特别是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它将阻碍公司的健康发展,甚至给公司带来风险和灾难。所以对于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加强重视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工程项目抗风险的能力,此外,还应有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以确保整个工程项目可以顺利的完成,与此同时,确保公司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2、风险的概念

对于风险具体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1992年,美国曾这样定义项目风险,它是在事件进行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不确定事件发后并给整个工作带来的损失,或者不利影响[2],基本含义即基本损失的不确定性。此外,天津大学也对风险进行了定义,它于1995年将风险一分为二,狭义风险和广义风险。对于前者,就是指纯粹的风险,指在整工作过程中,不确定事件发生带来的损失,比如说经济损失或名誉影响等;对于广义风险,包含内容比较广泛,它指在特定的时间或者期间,在客观的情况下某种结果的发生与预期的差异程度,由于定义较为广泛,应用较多。从上述说法可以看出,狭义风险可以明确人们的具体工作。

3、风险的特征

①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风险都是不好的结果,具有危险或带来损失。②风险不是发生了的,而是将要发生的,即在未来发生。③风险都是不确定的,当确定时,就不能称为风险了。④风险时时存在,不会以人的意愿而消失。⑤风险的存在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未来环境状态和行动方案。⑥客观条改变化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3]。

4、工程项目合同风险

工程项目的构思、可行性研究和计划、目标设计都是建立在正常的、现实理想的技术、管理、状态和组织上的。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在各个方面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变化可能会使最开始我们制定的实施计划,施工时间安排等等收到影响,以至于目标不可以实现。这些开始不可以确定的干扰因素,人们称为风险[4]。

1、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的种类如下三类:

(1)由合同种类定义的风险。(2)合同缺陷导致的风险。(3)合同中明确规定的由一方承担的风险。

2、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的成因[5]:

(1)承包方主动或被动放弃自己的权力。(2)在合同谈判和签时,没有专业、高效的谈判人员。(3)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4)对程序问题和时效问题不够重视。(5)不重视或者不擅长索赔工作。

5、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1、合同风险管理的概念。在学习和研究合同风险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何为合同风险。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合同风险是指施工单位为了降低不确定事件给企业经济利益带来的损失,进行的项目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不确定事件的识别、评价等工作,以此实现降低风险的控制策略[6]。

2、工程项目合同风险识别方法。合同风险的具体识别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现有的资料数据等对施工中的工程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经验对现在的工程进行风险识别;可以采用专家访谈或问卷的形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然而在具体的风险识别过程中,我们仅有思路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制定具体的风险识别方法或者策略,如目前应用较多的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及面谈法等等[7]。

3、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总结目前流行的风险识别策略,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缓解和利用等几种。

(1)风险回避指主动放弃一些工程项目或者改变内一些工程内容,比如说工程量、单价、范围等,以此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2)风险转移是将风险产生的损失转移给第三方,这种方式是没有根本上消除风险。风险转移方式很多,主要有出售给第三方、工程进行分包、采用工程保险与工程担保等形式。(3)风险缓解可以降低风险,故通常也称作风险减轻,它将工程项目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利用某种手段降低,并将风险发生后带来的损失降低,以致可以接受,它是一种积极的方法。存在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发生后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风险缓解措施是一种积极地风险处理手段[8]。(4)风险自留(也称风险接受)是企业把某些风险留给自己,由于不可避免且找不到有效的避险措施,或者可以找到,但是得不偿失,还可能是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好,有足够的经验,故不会非常恐惧,以风险来锻炼或者考核自己的应对风险能力。(5)风险利用是企业为实现经济利益,利用风险实现某种目的,比如经济目的等等。由于风险不确定,故风险带来的不一定是损失,还可能是利益,所以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可以将风险化为机会,给公司增加经济水平[9]。

6、结论

本文从风险的基本概念着手,介绍了风险的特征,以此引出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的定义,说明了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的三种类型,即:由合同种类所定义的风险、合同中明确规定的应由一方承担的风险、合同缺陷导致的风险,同时介绍了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的特点。阐明了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概念并说明了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的作用。分析说明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合同风险识别方法,如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及情景分析法等,最后,鉴于合同风险的特点,介绍了目前比较多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尹贻林,何红锋.工程合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万成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91~103

[3] 姜兴国,张尚编著.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6~34

[4] 白均生.承包商施工合同风险及其防范[J].建筑经济.2011,(11):11~13

[5] 姜荣,建筑工程合同策划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价值工程 2004,(02):19-20

[6] 林国学.项目投标及合同的风险管理[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7] 邓郎妮 EPC 合同条件下承包商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第8篇

摘要:风险投资具有期权的特征,可以利用金融期权的定价模型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但风险投资中的期权有别于金融期权,项目投资中的期权以实物资产为基础,项目投资中的期权被称作实物期权。本文结合实物期权的特征,探讨了分阶段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模型,并对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分阶段风险投资期权特征期权模型评价

一、分阶段风险投资期权特征分析

(一)分阶段风险投资概述风险投资主要价值并非体现为对项目初始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而是来自投资所产生的未来增长机会。在分阶段投资机制下,风险投资者付出一定的无追索权资本,从而享有在未来一定期间继续投资或放弃投资的选择权。投入资本金的无追索权和后时期享有选择权的特征决定了风险投资的期权性质。分阶段投资期权的类型主要有等待期权(Waitmsop-tion)、扩张期权(Growth Option)、紧缩(Shrinking Option)期权和放弃期权(Abandon Option)等。等待期权指推延某一财产的开发投资期权,在形式上与支付红利的美式股票看涨期权相当,即投资者在项目允许的条件下选择最佳投资时点,不须立即做出投资决定。投资者在这段时间中可以等待对其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以便做出最佳投资决策。在推迟期内项目的现金流净损失相当于美式期权中的红利支出。扩张期权指扩大某一项目规模的期权,在形式上与美式股票看涨期权相当。紧缩期权则与扩张期权相反,指缩小某一项目经营规模的期权,在形式上与美式股票看跌期权相当。就项目而言,如果经营条件比预期的有利,则经营者有权追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即执行扩张期权。而当经营条件比预期的要坏时,经营者有权缩小投资规模以降低生产能力、减少支出和投资损去。放弃期权指放弃或出售某一项目的期权,在形式上与美式股票看跌期权相当。在风险投资的每一阶段,投资者均可以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选择执行放弃期权,以保证投资的损失最小。所以风险投资的期权特征是将风险化为最小,同时保证资本的获利机会最大。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评估而言,利用期权思想在风险投资分阶段投入机制下,风险资本是分阶段序列投入的,第一阶段的投资11赋予了风险投资家进一步投入12以得到项目价值V的权利而不是义务。因此按照金融期权的概念,可将风险投资的分阶段投资视为一种看涨期权。如果将风险投资分阶段决策过程视为创造看涨期权(CallOption)过程,那么,无追索权的投入资本可被视为风险投资“期权”的期权费(Premium)。

注:本文内容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