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7 15:3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留守儿童社会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正功能。[1] 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度性约束,在经济理性的考虑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出经济行为脱嵌于社会系统的特征,与早发国家农村人口流动以家庭为单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国别性社会问题,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问题之一。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父母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替代功能发挥和应对机制的衔接不畅势必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形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2] 正因为如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2.文献综述
现有的研究多半是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这些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研究多半强调研究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己的身份参与和意见表达,多半将留守儿童看成是负面的、功能缺失的、需要被管理的对象,所提出的对策往往也是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立场出发,这种价值取向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自身优势的发掘和利用;再比如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在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中,研究者大多是从国家、制度、社会、学校、家庭等宏观外在因素着手,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经济、物质上的补偿,而加强思想、道德、心理上的教育,施以制度、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显得缺乏针对性。
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验证其效能。通过实验法探讨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理论和具体方法去弥补现有范式所存在的缺陷的可行性,以期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主体性、农村社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和整合。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淮南、黄山、合肥、阜阳四地农村在校儿童对象1000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3份,有效问卷913份。并选择教师、家长、学生、地方教育管理者50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通过量表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验以便于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量表主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儿童学业不良调查表和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三、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1.教育理念的问题视角,服务主体的被标签化和被污名化
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管理者,对留守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标签化和污名化倾向,并多半伴有较为消极的刻板印象。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印象的语义差异量表,调查社会普通民众对留守儿童的评价,调查显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遍比较负面,详见表2。
这和本研究前期所做的文本分析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具有惊人的重合性和相似性,这也是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这必然会影响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具体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造成留守儿童的负面自我实现,而这恰恰是不能被调查数据所证实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Spss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学习成绩、不良学习行为的发生概率上,还是在心理健康的评判上,是否留守与负面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种标签化的机制通过传媒舆论、文本、学校的隐形课程以及教师的态度等因素而不断被强化,势必造成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
2.留守儿童教育延续性缺乏,教育正向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根据社会系统理论,教育作为主要的维模机制和社会体系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它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说明、为经济系统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为文化价值的传递提供主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正向功能。但在大学扩张和就业压力攀升、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乡村教育质量下滑等现实面前,教育所应发挥的促进社会流动、改善社会地位等正功能不断地在经济撒旦的魔方前被解构。[3] 教育无用论越来越被社会上的人,尤其是农村居民所认可。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表现。从调查数据看,有43.2%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子女接受完初中教育即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初二以后就存在着明显的是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分化。主体性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学习行为上的差异,并被直接反映在升学率上。
3.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相互衔接不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在一定的场域环境下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分工的大背景下,其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正常功效。调查发现,目前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主要集中于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方面,而忽视了发挥社区、文化、舆论传媒及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即使是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主张往往也是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而各自为政,对其功能假设也缺乏事实的验证。举例来说,对家庭的功能恢复,目前的政策导向无外乎通过发展地方经济让家长回流,或者改革二元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政策从本意上来看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评判性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性,忽视了教育体系社会嵌入的属性和现有系统的制度性约束,忽视了农村社区优势资源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和开发。
4.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公正性
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不合理性已经得到学者们的一致同意,但对于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在分享有限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性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无论是从教学点的设置、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还是学校的隐性课程设置、受教师的关注程度等都呈现出对留守儿童不利的特征。农村教育的许多制度和政策设计通常是以家庭健全的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对象的,往往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存在和现实。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及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工作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主体实现自助的专业活动。[4] 在具体工作中遵循着尊重、保密、接纳、诚实、参与、自我决定、优势视角及差异化的伦理态度,对于整合资源,消除传统工作方法中的标签化、污名化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功能。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对于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优势资源,弥补政府、学校的资源劣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其具体的介入途径可以参照表3。
1.社会政策方法
在理论层面充分研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社会政策环境和制度性约束,对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背景下,通过调查了解儿童、学校、家长、监护者等利益攸关者的需求,尤其是要从发展主义的视角,评判儿童的需求。分析具体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受损者以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的伦理价值,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并对其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
2.在实务层面,涉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个方面
第一,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案主提供物质和心理的服务,以提高其潜能的工作方法。[5]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部分农村学校开展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管理制度就是很好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状况进行专业记录,并由专人通过心理治疗与社会治疗、行为修正、情绪治疗的方法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和尊重,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第二,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以提高案主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通过社会目标、互惠、治疗等模式实现主体的能力建设、社会化和问题解决目标,最大限度发挥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提携的作用。[6] 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它可以给予留守儿童心理的慰藉与支持,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交流和讨论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第三,社区工作是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培养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自主、自觉的能力,其实质在于构建共同体式的生活。[7] 调查中看到不少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留守儿童的社会管理纳为指标体系之一,通过家长制、职业家长、托管家庭动员、公众个人或集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的关爱;通过动员政府、企业、社区和媒体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长期和可靠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总体而言,家庭、学校属于微观层面,社区属于中观层面,政府、政策法规属于宏观层面,不同层面的支持体系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从农村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父母入手,提供支持性的帮助和相应资源;同时,争取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支持,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佳效应。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3]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您好!我们是南昌大学西北心灵之桥的成员,希望能通过此信使您对我们协会及我们组织的支教活动有一个初步了解。
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唯一的一所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目前江西省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学府。
以“关爱西北农村,温暖留守儿童”为宗旨,南昌大学西北心灵之桥协会成立于XX年3月,并于每年暑假组织队伍赴西部支教,并且会在支教结束回校后,在校内组织爱心“多帮一”活动,通过当代大学生来资助贫困小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XX年6月底,3支支教队伍,分别深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丰乡的褚湾、安湾、李山3所小学进行了为期27天的支教以及调研、社会考察等活动,给孩子们带去新的知识。7月,捐衣捐物、书本、学习用品、体育器材等物资被一同带至天水市秦安县的三所小学里。 此次活动,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通过此次支教活动,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校方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更给了我们前行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志愿者的热情与实力,让我们有了走下去的力量。我们的愿望,是用爱与温暖,去架起他们万里云天的翅膀。我们的目标,是用行动,把教育带入西部的每个地方。
关注西部的路上,纵然有困难,可我们心怀梦想,不曾放弃,不曾停歇 。
明年(XX年)暑假,我们想组织支教队前往贵校进行支教活动,希望得到贵校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支教队员面向全校选拔,优中选优,最后组成一支10-20人的支教队。队员综合素质优秀,并且都做了充足事前准备,有能力担当教学任务。支教队纪律严明、组织有序,队员责任意识强。支教时间一个月左右(一般在7月份),活动费用(路费、伙食费、日常开支等)由我们队员自行承担,但希望贵校可以帮我们解决住宿问题(只需要两个大房间即可)。
我们所开设的课程(如趣味数学、趣味语文、趣味历史、趣味地理、体育、美术、英语、音乐舞蹈、卫生健康、心理健康等)及组织的活动(如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画画比赛等)偏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开拓视野。并且我们协会的宗旨更加倾向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未来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但支教期间的具体课程安排会与贵校商议后根据贵校需要决定。以便对贵校日常教学产生正面促进作用。
我们还会在前往贵校之前在南昌市举行募捐活动,并将募捐所得的图书、文具以及生活用品捐给贵校学生。我们还会通过家访及组织社会调研,更好的了解学生思想,以便日后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请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定将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此致
敬礼
关注我们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将改变无数村庄的命运;
弘扬我们的精神,是因为我们的精神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力量;
彰显我们的道义,是因为我们的道义唤起了许多人对土地的关怀;
聚焦我们的形象,是因为我们的形象注定要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
转自某村官微博
为了让坡头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现发出“村官在行动”的活动倡议。
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坡头区的所有有志于服务农村、有志于在基层建功立业、有志于为农家老家做贡献的村官
二、活动的工作对象:坡头区村民(包含外出务工人员),村干部,乡镇、区、市政府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等相关人员。
三、活动的形式:3到5人为一组参与访谈、座谈、查阅资料等。
四、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社会调查:了解农村现状,输出调研报告,供决策和下一步行动使用!
这部分是做好农村社会调查,形成书面资料(电子版),编辑整理成册。这样有助于村官们更好的了解国情,体察社情民意,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增长自己的才干。
做农村社会调查的主题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考察和调查。(主题不分先后排名)。欢迎大家对此提出宝贵的意见,“众人拾柴火焰高”。
主题参考如下(经济、政治、民生、乡村治理):
1、特色乡风民俗风景风光(供发展当地经济参考使用)
2、本村的自然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包括滩涂)
各类型土地的面积、分布和利用情况,重点是农用地。
土地一何种方式发包?如果是家庭承包,每户分到多大的地?如果是招标、拍卖的方式,收取多少地租?租约期限是多长? ( ) 土地流转渠道是否畅通?失地和逐渐失地的村民目前生活得怎么样,对将来有什么生活打算?
耕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面积多大?分布状况如何(成片分布)?种植(养殖)何种作物?一年几次收成?投入(种苗费、农药费、肥料费、饲料费、灌溉费等)与产出如何?灌溉设施如何?
(2)水资源
河流、溪流等的流量、水质。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
(3)矿产资源
矿石的种类、储量、品质和开发程度。
3、本村村民的政治选举是如何进行的?村民对选举有什么想法?
4、本镇乡村结构治理情况如何?(基层政权建设)村民对村乡镇干部有什么希望?
5、道路交通
(1)道路交通的情况如何?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善?
(2)道路两边的卫生情况如何?村里道路硬化情况怎么样?
(3)道路维护情况怎么样?
(4)村民对道路交通方面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6、计划生育
(1)本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按时查环查孕,生育子女是否符合政策,是否依法落实避孕措施等。
(2)孕妇、产妇和哺乳期妈妈的身心保健情况
(3)年轻一代的生育观
7、农民的收入问题
农民的收入的来源有哪些?
国家对农民种植养殖方面的补贴或者优惠政策,农民享受到了吗?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那些影响?
目前物价上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哪些?
农民对如何增加收入有些什么想法?
8、妇女的权利
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人身、财产、劳动、社会保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比如,调查了解本村适龄女孩的受教育权
本村适龄女孩完成9年义务教育情况如何?有多少个?百分比是多少?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或者中专教育有多少人?正在接受和已经完成大学教育的有多少人?她们的家庭情况如何?有无存在经济问题,需要什么帮助?接受高等教育对其家庭和本人有什么影响?
只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女孩之后出了哪里?出外打工的情况怎么样?对生活有什么想法?
9、贫困村的现状、成因及脱贫对策有哪些?
10、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如何?村官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11、农村幼儿园的建设现状如何?农民对幼儿教育有什么想法(期待)?
12、老人的养老问题情况如何?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不足?
13、经济结构状况
(1)劳动力结构,如男女劳动力人口比例,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
(2)产业结构,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私人企业、合资企业、个体商户等的比例,辖区内都有哪些企业,这些企业给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3)收入结构,如农村每户人均收入、收入来源,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的收入情况对比。
14、农村医疗卫生情况如何?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民影响怎么样?有哪些不足?
15、农村义务制教育情况如何?农村任教的老师生活工作情况如何?对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16、农业产业结构情况如何?合理
副书记殷殷教诲三下乡”隆重出征
经管学院会议室G807隆重举行了院201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月4日。
党委副书记上官副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出征仪式上。实践队员们要明确“三下乡”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勇担强国使命,本次经济管理组建了两支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和一支小分队。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分别奔赴县、县、县,各队结合实际对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踏上实践征途
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活动目的地是吉安县镇。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张状况以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状况都是这次讨论的问题,结合我队实际情况,确定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复兴路,畅想农村新世纪新未来”活动主题。本次暑期三下乡我队还确定了四个小课题:基于农民创业典型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的研究,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现状及老龄化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现状及留守地学校的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这次活动,以镇作为主要调查地区,通过下乡走访、社会调研、宣传报道,研究农村突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希望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队准时从市出发奔赴目的地。火车缓缓驶出市站,今日下午两点五十六。视线一点点远离城市,向我靠近的一重重青山,沿路还可以闻到芳草沁人心脾的气息,依山傍水间无不显现出农村中一番清新景象。感觉目的地离我越来越近了心中的兴奋也在不断升温,遐想也一浪高过一浪。
积极讨论行程,如何将我三下乡”活动落到实处,取到成效。带队老师李老师严肃地说:以前有人说三下乡就是下去玩的,火车上。干不了实事,但这一次我必须跟大家讲清楚,这一次下乡就是要将我知识带下乡,尽我绵薄之力帮助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获得一定的实践成果。谨记陈老师的教诲。接着团委书记补充道,十二五计划将经济建设作为建设的中心,虽然说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如果社会其他问题不解决,不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关系到社会稳定。这次下乡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农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下乡的五天里,会严格按照行程来进行我调研工作。当地的条件比较艰苦,大家一定要吃的苦啊。大家都积极响应。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经过几次的转车。当地镇府极为热情的接待了并大力支持我此次活动。身负重任,不敢耽误一刻,与当地镇府进行了交谈,阐明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之后,立即乘车下乡,开始准备此次“三下乡”活动。将我愿望变成现实,将我行动化做一道知识的新风,吹绿赣江两岸。
统一规划布局新农村新气象
乘坐农村公交103路到达终点站村,今天市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赴吉安镇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人来到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镇村。上午九点。一路感叹农村交通的畅通和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益处。村支书曾书记早早便在村口等待我来,一下车,曾书记热情的与我握手,并引领我参观村。
一排排新建的洋房让我震惊,一进村子。有的同行者不禁惊叹:怎么比我镇上还要好啊!后来经了解才知道,村新村的房子都由吉安市规划局统一规划设计,每户房子都命名为“幸福之家”房子都设计有后院,将厨房、卫生间、沼气池、浴室设计在后院,前院为客厅、住房,这样的设计美观合理。进入村庄,一个信息园地,里面设有电子信息室、报刊阅览室,一台台电脑整齐的摆放在电脑桌上,报刊杂志也整理好放在书刊架上,这样的农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注重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汲取。
中午时分老年人还有孩子在菜市场聊天、打小牌、玩耍,走过信息园地是村的菜市场。其乐融融。还停下来跟老爷爷、老奶奶们聊天,看着他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接着曾书记带我走进一户新农村建设示范户,沼气、自来水都有了老奶奶带着一脸的笑容,跟我说着新农村新生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多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现在政策也好了政府给她统一装好了沼气设备。奶奶还带我参观了家后院的沼气发酵池,曾书记介绍说沼气发酵池是个直径为3.6米的球,去年五月新村统一建成了现在每天要放进一些稻草秆,一天三个人吃饭的燃料就完全够了看到这些,不禁感叹,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利益。
曾书记领着我一行人来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从农户家中走出来。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搞搞活动、锻炼身体、看看杂志。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左边是建的敬老院,楼高五层,墙壁粉刷成温馨的淡黄色,设有单间,用曾书记的话说就是像宾馆一样”老人是财富,敬老是爱心”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性化因素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希望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统一规划设计,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参观村让我实地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建有各项村级设施,关心农村的精神生活,新农村新气象,给我国家的建设带来春风。
拾掇行囊惜别
将要跟这个与我有着不解情愫的小镇挥一挥手了第六天。
为期五天的三下乡”之旅也缓缓地拉上了帷幕。拿者行李包,火车缓缓的驶出吉安站。仿佛满怀兴奋只情由市奔赴吉安的情景就发生在昨天。
回想“三下乡”这短短的几天,火车在快速的行进。首先浮现在眼前的一张张可爱的面容。带队老师李老师总是笑呵呵的和蔼可亲,为人师表。下乡的过程中,非常照顾、关心我亦师亦友。杨文超幽默搞笑,说的话可以让你笑到不行…
而是幸福和沉重。三下乡”给我感觉不是先前所以为的条件艰苦。
社会实践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巩固知识、锤炼意志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师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技术支持、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爱心帮扶,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巩固,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深入行业企业、社区、农村一线,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有利于培养其爱国爱党情怀,了解我国国情,坚定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决心。三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人民疾苦,通过在艰苦环境中锻炼、磨炼意志,有利于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践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社会实践工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质量;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效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层次;与体悟社会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内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锻炼素质,成长成才。
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原则
坚持“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要求,实现全面部署与重点组织的有效结合、学生实践教学与社会观察的有效结合、项目实施与文化传播的有效结合。要重点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就近就便原则,立足于学生所在社区、乡村,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信息沟通交流方式,积极探索学生属地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节约资源,便于学生广泛参与。二是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实践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设计适合组队学生参与的活动,又要设计适合分散返乡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个人分散活动,可以就近自由组队,也可以由学院组织重点团队开展活动。三是坚持力所能及、务求实效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要以学生可以做到为前提。四是坚持保障安全的原则,要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落实活动的各项保障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以上原则是社会实践工作顺利健康开展的重要保证。
四、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活动内容模块化。系统化的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前提。学生社会实践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及学校学科专业特点,按内容大体上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科技帮扶、企业挂职、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文化寻访、创新创业,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实行按类别进行申报、实施和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来选择参与不同类别的活动,使学生在巩固第一课堂专业知识、张扬个性的同时,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二)活动组织项目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方式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化组队过程中,实现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第一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的有效对接,大力倡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每个项目团队必须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实现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学相长。项目团队的组建途径分三种:基层学院按照现有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情况,组织师生组队;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自由组合,申报组队;青年教师根据教学科研情况,提出申报组队,每一个团队按项目化方式进行管理,从申报答辩到项目活动实施,到项目答辩总结,按照项目团队完成情况进行经费划拔。同时,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联合,与政府部门联合,与上级团组织联合,与行业协会联合,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三)活动考核科学化。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保证。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考核合格的学生赋予相应学分。在社会实践的考核过程中,既要重视质量,也就是活动开展得是否扎实而有成效,又要重视数量,也就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比例。因此,社会实践的考核要二者兼顾,才能给社会实践工作创造公平的环境。一是要加强过程监督。由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组成检查调研小组,以实践地点的区域为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对于活动开展情况和活动效果进行调研,为实践活动的考核和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二是组织总结答辩会。活动结束后,对各项目团队以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认定,评选出优秀团队,并进行经费划拔。三是组织先进集体评选。以积分方式进行评选,在评选过程中,既考虑活动质量,又考虑活动参与面,并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活动宣传时代化。积极地宣传活动成果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持续动力。活动结束后,要通过开展总结座谈会、展示会、表彰会,优秀团队巡讲等方式,扩大实践活动成果。同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进行宣传,利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宣传报道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开展情况。引导青年学生为优秀成果点赞,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38-03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青春力量,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取向将决定整个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引导他们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主体长期共同努力。高校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途径,既是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的有效形式,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本文试图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文化宣传,丰富文化实践等途径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效果。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
立足文化传承,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广大学生深入体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思想;“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轻诺必寡信”“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以及“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友善理念等等,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
二、改善文化环境,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环境文化是文化内核的物化显示和涵育载体,蕴含文化品格的良好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隐性育人功能。”[5]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基础。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造型别致的艺术雕塑、历史积累的语录事迹、庄严肃穆的校徽校旗、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等,它们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字段对道路、楼宇、雕刻等校园景观进行命名,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建筑景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总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之中,学生置身其中感受美丽与文明,领略自由与和谐,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从而自觉约束言行、提升修养、健全人格。
三、强化文化宣传,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积极有效的文化宣传会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在宣传和普及上下功夫。经过长时间发展,无论是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为代表的校园传统媒介,还是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均已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的舆论导向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途径的选择上,要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灵活应用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学生日常接触较多、互动及时方便的网络平台和工具,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仅会激感的共鸣,还能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息息惦念的成长成才问题相结合,才能激活他们内心的积极情感,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四、丰富文化实践,提升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文章摘要:本文是笔者针对农村中学整体性德育构建体系的经验总结。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下,对农村家校德育体系构建、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作了细致的分析后,做出的中期性报告。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