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7 15:3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策略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主要分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和课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应该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按照教科书的建议进行,也可以从课文中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课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人通过课后的资料收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等,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

利用探究性学习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效比较显著,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需要反思的问题。

(1)需要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更新能力的教师。教师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那么教学模式就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教师的知识能力不能及时更新,就无法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要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探究性学习是对过去接受学习模式的改革,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不能完全摒弃接受学习,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老师的教授来弄明白。

(3)要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当前探究性学习的资料信息主要源于校内图书馆和网络,但是这些都不能在高中生心里建立事实依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切身感受历史,提高感性认识。

历史教材对历史的描述大多都是结论性质的,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历史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历史史料,不但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适当地引用一些史料,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

高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积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成效,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相较于以往的教育模式,新课改无疑是一缕芬芳,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为课堂带来了生机。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是以往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充满激情、生命力的课堂。随之而来的是老师教育的重心偏离,现在的课堂由以往的教育教学转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枯燥的历史课堂来说怎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符合课改的趋势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在新课改下历史课程如何进行有效性学习展开了讨论。

一、熟知教学目标和内容

历史课堂开设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学习历史中,通过对历史的再现,让人们回顾历史,从历史的经验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以历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历史是一个民族的一切,通过历史,可以追寻祖辈的足迹,让人们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高中的历史教育来说,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人格、能力、智力以及休闲生活,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自身发展。教学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是老师学习的天堂,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事先制定好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免出现教学混乱没有重点的现象,这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为了让课堂更加到位、准确,就应该拟定好教学目标及内容,做到有目的地去实施。

1、确定好教学目标。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标准要进行深刻研究。把教学目标熟记于心,在课堂上做到有目的地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根据每个学年的总目标,按照分级的层次,细化到每一个课堂中,准确调整教学目标,做到灵活教学。明确了课程目标,可以运用测量、观察的方法对既定目标进行陈述,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课堂重点熟记于心,有针对性的学习。对于关于祖国统一的课程设计,笔者通过把能力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相结合,从而更有利的进行调控、导向、评价以及激励。对于这节课,笔者认为首先应对课本进行指导,让学生对基本内容进行阅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对我国的一国两制政策进行简单的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民族的重大意义;在学生学习之后,引导他们对本节课的主线做出总结。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他们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必要性,进而激励他们在为祖国统一的使命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堂有效性学习的目的,也让他们自身深受启迪。

2、对教学材料进行组织。确定好了教学目标,就可以以目标为中心,进行材料收集,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合理完善的组织,从而确保组织的材料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为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已经拟定好的教学内容,明确这一内容的实质价值在哪里,对其整体结构要有充足的把握明确内容的价值和地位,把不同内容间建立联系,引发学生的联想。讲课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传输,也可以将书本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情景化。

3、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知识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远远不只局限于小小的书本里,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在图书馆、书店或者是在电脑上查到与之相关的资料。有这么多的资源渠道,老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重点,对多方渠道进行搜集,对知识不断地进行扩充,以满足同学的进一步学习。对于本节课,老师可以在原先组织的材料基础上,利用多方面的资料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依赖于教材进行的。没有教材,学生就没有学习的依据,教师也不能进行授课。虽然教材的内容具有局限性,但作为教学的依据,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只要对教材进行挖掘,还是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能面对高考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历史教材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对课堂的巧妙设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讲课的同时要注意补充知识来源,借助网络,图书馆,丰富历史课堂。在课余,要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历史,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

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育要求老师突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并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打破常规,优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学习氛围。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凭借体验、实践、研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改下的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对于如何选择,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来决定,选择出既科学又合理的方法,使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

四、实时对课堂进行评讲和练习,加强知识巩固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这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随堂练习检测对知识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练习不是主要目的,但老师可以通过对练习的讲评来化解知识的难度。以往对知识机械背诵、抄课本似的作业显然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双管齐下,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高中历史教育,新课改给广大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积极努力学习,对新课标的精神深刻领会,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创新,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师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各方面为学习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只有做到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游春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备策略探悉[J].黑龙江史志.2008.(14).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通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宜有门径。”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得门而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读书就会导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的结果。可以想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然存在类似的症结。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舞台上,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各有各的路数,脸谱各异、唱腔不同就自以为开山辟路,自立宗派。其实,这些所谓的“改革”大都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如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总结所谓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历史教育工作者掌握那些方法后能一劳永逸,但其结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层出不穷、创意百出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却并没有赢得学生们的一片喝彩,甚至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忽略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主题——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当然还有其他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较之以往,新课改有两大突出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待教材观念上。把过去以教材为准绳,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固定体系转变为万变不离其宗、活学活用、因材施教等新型的教材教法。其次,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过去简单的填充灌鸭式、教师为主导向以探究问题、启发思维为主的方式转变。新课改的两大要点迫切要求每位教师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采取新颖、高效的授课模式。达到如此目标,就可以说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授课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习效率高。对于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授课的策略性问题,不少教育战线的同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与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问题的要点无外乎学生和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更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教师知识层面的更新频率,主要体现在知识素养与教材教法的更新换代上。

简而言之,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选择高效、简洁的教学方法为标准。衡量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通常以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或选择有效性教学策略需要考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者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1]

第一,能否合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前提,如新课改的《历史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就囊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但在具体运用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又不可以完全割裂开来,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主义错误。总而言之,对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分析与把握是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扬长避短,既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意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树立学生历史知识可以掌握的信心。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都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做到对症下药。所谓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制定目的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盯着一两个尖子生。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合理分析与把握是制订或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

第三,教师自身的素养高低是能否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并且这一桶水要时时更新,源源不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法》也明确规定:“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一定的专业素养是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像一眼清泉,汩汩不断的清冽泉水才能及时灌溉学生的心田。教师是选择、制定教学策略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经验、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的策略

教学准备环节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必要准备,如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整合和处理,等等。这样教师在授课环节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计划,授课才会有条不紊。教学准备阶段充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问题不可忽视。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策略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策略性选择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寻求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理论,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

(三)教学评价阶段的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转引自“百度百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

第4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当下,需要高中历史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历史人文素养的塑造,但是人们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却存在极大的质疑,就其能否顺利的完成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任务存在担忧。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的特征,在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前言

目前,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全面推广,以提升高中学生人文历史素养为课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正在如荼如火的进行着。为了使高中历史的新课标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才能充分挖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益。

1.文史声情并茂

在以前传统的历史教学当中,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能够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展开的课程的教育,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向全国氛围内的普及及推广,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提出了学生人文综合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你主要负责讲,我主要负责听;你积极的灌输,我被动的接受;你布置课堂学习任务,我盲目的进行课程练习”,“满堂灌”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历史,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果还采取类似的课程教学方式,高中历史的教学就会呈现极其的低效率的状态,难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摆脱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历史知识点的枯燥学习以及记忆,非常有必要结合文科知识学习的特色,重新的赋予历史识记知识点的活力。文科学生对于诗词歌赋比较敏感且他们通常的特质就是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采用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为了能够使学生走进古代历史,深刻的了解历史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对涉及到课堂历史教学内容的文史资料进行搜集,并甄选出最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典故以及诗词歌赋,以此教师的文化综合素养可以在学生心中,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心目中,留下非常深刻影响。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课当中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课堂学习的时候,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典故加诗词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为了使学生长期处于对于历史课堂的兴奋状态,需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某年,李世民也就是我国隋唐史上著名的太宗皇帝。他为了巩固国家的边防,需要对农民大肆的进行徭役以及兵役的征缴,为此他了一则圣旨,只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参加兵役。但是诏书却没有能够昭告天下,被著名的谏言大臣魏征为扣下,拒不发报。李世民为此龙颜大怒,想你个小小的芝麻官为何敢武逆朕的旨意,魏征面对太宗皇帝的质问不卑不亢的说道:“我听老人说过,如果把湖里的水抽干抽完就可以捕获整个湖里面所有的鱼,但是只满足了当下的需求,明年面对没有湖水的湖,就再也难以获得鱼了;如果为了取暖,而要把整片的森林砍伐掉,虽然在当下可以获得温暖,但是明年冬天面对一片荒芜,就再也难以获得柴火了;如果要把身体健康的未成年全部拉来正兵役,国家的根基就会产生动摇,以后外辱来犯,再去哪里征缴兵役呢?”李世民思索许久,感觉魏征卿家所言甚是合理,即刻便重新草拟诏书。然后再辅以诗词进行概括总结。“从谏如流宏德政,贞观盛世万方恭。水舟警喻儿孙戒,千古明君唐太宗。”最后提出“唐太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由此导入新课。

2.科学处理教材

教材内容受制于编写体制的限制,难以就历史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安排,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科学的处理教材,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是照本宣科,例如对于《》的课堂教学一般就其课本的内容进行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结果、启示以此类推的进行课堂的讲解,全方位地毯式的扫描应试的考察点。当然,有的教师为了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在课堂的知识点全部轰炸完毕之后,也会就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我们分析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有以下的特点:以应试历史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师生互动会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教学的历史课堂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学生却难以有效的吸收。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涉及到的这段历史做成Powerpoint,把该课程的历史课堂搬进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此可以摆脱枯燥的历史课本,使历史课堂变得非常得生动活泼,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富有效率。整个PPT的框架可以分为五大主题,分别为“台湾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的发对割让台湾的斗争”、“中国的耻辱”、“”“”然后根据这些主题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为了使整个的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学生处于思考的学习状态,磨练他们的历史逻辑思维,还可以采用倒叙的教学技法进行课堂的教学。

3.关注社会生活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资源的来源。历史是过去的生活,生活是现在的历史,由此可知历史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用生活的理念来促进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善于借助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亲身的经历,使之融入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关注社会生活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关心社会热点,剖析生活现象。学生对于节假日放假的问题极为敏感,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无疑是将9月3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还不够为了方便大家的娱乐生活,更是将放假的时间调整为3天。以此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人民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或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在休假的同时能够对和平世界的珍惜以及对随时可能发生战争的警惕。通过这样的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中日问题,提出“和平需要珍惜,历史应当铭记,尽可能避免世界第三次战争的爆发”的呐喊。从而实现以关注社会生活为话题,使学生切实的以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去剖析曾经过往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大培.有效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6)

[2]赵波.对高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和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3]程卫星.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3(03)

[4]孙占文.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4期)

[5]朱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与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5篇

关键词:主题渐进式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在高中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发展,主题渐进式教学模式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认可,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确,主题渐进式探究模式掌握模糊,导致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机械的记忆、题海战术等现象出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深入探讨主题渐进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探究教学中的策略,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渐进式教学在历史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1.以“问题探究为主”,奠定探究教学的基础

问题探究策略,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出一种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一定的结论,以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源自“设问”,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展开各类探究活动,因此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决定探究教学的效果,甚至成败。问题太浅或过深,都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探究都无法有效开展。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探究的空间,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在学习的内容时,教材只是列举了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观点,并没有深入分析,可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探究兴趣。

2.以“历史材料为主”,推动探究教学的发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历史不仅是存在课本上的文字,更应该是丰满的、鲜活可感的历史形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循序渐进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突进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加深历史印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个性和课程的要求为主,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的历史原始材料,来指导学生发掘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中历史材料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历史图片、历史文献、历史纪录片以及历史题材影视等。比如:在学跃进运行与运动的内容时,鉴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无法将自己的生活与那个时代的背景结合起来,所以教师采用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来充盈学生的视听,如有“两年内超过英国”言论,运动宣传画以及《稻穗上的姑娘》图片等,让学生能够从历史材料中,掌握“运行与运动”产生原因、危害及历史教训。再如:《》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甲午风云》影视作品作为历史探究材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以“历史专题为主”,优化探究教学的途径

所谓专题探究,即在一定的主题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自主策划,自主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操作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社会、自然、生活等不同角度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并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专题的时候要从以下几点注意:一是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切入点进入;二是关注学生所选专题的深浅程度,如果所选专题太深,将不利于学生的发挥,如果学生所选专题太浅,将没有选择的价值。例如,针对中国对内改革的成就提出《改革――社会发展的前提》专题,既可以对历史上发生的历次变法活动进行研究,也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开展活动,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探究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现实情感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结束语

主题渐进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史实打上了一层趣味的光环,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积极投入到学生之中,同时这种教学策略利用教师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之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和学习品质,为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赵莉莉 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12期。

[2]王福本 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年,37期。

[3]黄才明 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进行反思性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10期。

[4]徐月清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信息反馈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研), 2010年,10期。

第6篇

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历史观的树立、德育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进行有效的备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想上好历史课,首先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于备课这个环节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他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来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一些教师认为像历史这样的学科不像其它学科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历史知识都是一些固定不变的内容,因此只要按照过去的教学思路教学就可以了,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备课。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历史学科跟其它学科一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历史学科中具体的史实不会变,但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历史观却是时刻变化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备课工作,在行动上也要想办法备好课,千万不能把知识面都局限在课本上,而是要通过其它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历史知识。只有教师拥有了一桶水的时候,才能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作用对象,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才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树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人们前进的指挥棒,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有效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重要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围绕这一总的目标来进行。除了了解教学活动的总目标外,还要注意把这个总的目标具体到每个单元、每一节课上来,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这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有宏观的总目标,又有微观的具有目标可参照,从而使得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历史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即使是围绕一个历史问题,也有太多的历史素材可以用。然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地筛选教学内容,以使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其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量上和难易程度上也要有适当把握。在教学内容量的把握上要注意适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量,同时在难度上也要适当加以控制,难度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太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低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内容要做到分量适中、难易适当,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以前的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向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需求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符合社会新要求的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现如今刚好倒过来,是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展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升,创新能力才能有所发展。

五、实施有效的学生活动

现如今,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虽然如此,课堂却不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唯一场所,在外面广阔的世界中,学生一样能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学生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教学,而且开拓学生的眼界、扩展知识面。在开展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花哨的形式,而是要以有效为主,要注重学生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一些社会调查,或者搜集一些以经济建设有关的资料,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把课本上的理论同现实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

第7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历史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教学方法陈旧、注重原有经验进行施教,教学效果方面偏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不高。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许多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特别是许多历史新教师,一节历史课上的轰轰烈烈,有影视、有表演,然而欢声笑语后真正能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却很少。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传统的灌输式与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效学习的相呼应。

二、高中历史探究教学策略

1、有效备课

(1)备课是一切教学活动进行的前提。若想达到清晰授课并且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热情的进入历史学科的学习当中,备课是完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前提。首先备课是教师熟悉教材、分析教材的一个过程,而且在备课中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施以不同的教法,已达到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与任课教师互动,集体备课。每个老师由于讲课经验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都有自己的授课风格,所以备课时以个人备课为主。但是这种备课形式不利于融合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也不会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多少改进的空间。如果同科目的教师在一起集中备课,集思广益、各自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些教学热点问题势必在教学上都会有所提高。不过切记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照抄其他老师讲课风格。

(3)课下与学生沟通并反馈信息。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是教师授课效果最直观的反应。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沟通,问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喜欢老师怎样去授课、对老师教学有什么要求意见。融合学生的反馈信息,按照教材情况进行有效备课。例如学生反馈中提到喜欢听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小历史故事或者历史背景,那么讲到文化史近现代科技成就中“两弹一星”时,则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多讲些研制两弹一星时候的国内外环境和中国的研发背景。

2、巧妙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想学、乐学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育心理学》中对导入环节的重要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就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从而为整节课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1)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深厚的求知欲,并且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地进入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来。如在讲的起因时,教师可针对教材上“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提出问题: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了吗?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注意完全集中在了这个问题上,便会主动阅读教材、认真听讲、积极交流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2)妙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手段与传递方式,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着历史教学的魅力。尤其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资源库与综合功能,以图文声像的形式来为学生再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这样的导入新颖独特,极富趣味性,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亮点。

(3)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各学科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习历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以学生直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引入教学,促进学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来学习间接经验,来完成新知的构建。如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内容时,我以学生所熟悉的美国首届黑人总统奥巴马来导入,这是学生所普遍关注的话题,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教学的亲切感,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设计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探索性的导入。只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就是成功的导入,也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知识是时代与民族精神的沉淀,是劳动人民在无数的实践中积累的精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注重事件的发生经过,而是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由于每一件历史史实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单纯运用语言来描述,难以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思维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发生联系,通过对历史事件中生活元素的挖掘,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我们知道,语言与情景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生动的语言可以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有趣,真实的情境可以让语言变得真实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良好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学习状态,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更牢固的记忆知识。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4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28

高效课堂教学既是理念,也是策略,更是我们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价值追求。任何课程都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都有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规律。因此,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科学性,要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教师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构建乐学的课堂、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课堂上乐于参与、主动探索了,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

因此,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乐于学习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式很多,每个教师都可以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及学生特点来设置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例如,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方法;用生动诙谐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教学论文等等方法的运用,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取小组合作方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方法得当往往就事半功倍。我们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必然影响到课堂教学高效与否。在新一轮课改中,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并且其研究成果也开始得到应用。如为了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首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班级内进行分组,并指派小组长、副组长,明确每一位学生的角色。另外,在课堂上,把教学任务转变为课堂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问题,小组中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子问题。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研讨,确保小组交流,进一步分享学习成果。最后,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或者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小组的学习成就加以对比。这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在分组讨论教学时,采取合理设计小组的任务难度、改进组间竞争规则和精心选择小组长等措施,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另外,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加强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都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完善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从而唤起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并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界定师生角色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正确的意识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将这个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就历史教师而言,要做到以高中生为中心,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历史教师付诸于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唱“独角戏”的做法,真正把课堂让出来,做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形成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的氛围,让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相信通过历史教师和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生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