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农业调研

数字农业调研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7 15:3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农业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农业调研

第1篇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00)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市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都是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先有”之说。

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对市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情况,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等情况,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品牌;数字化

一、调研目的

为支持山东省蓝黄两区经济战略发展的需要,蓝黄经济研究中心相关院所研究人员于2013年6月20、21日对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双王城生态经济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品牌价值,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上提供建议。同时收集、积累资料,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基础准备。

二、调研对象概况

林海生态博览园位于中国著名蔬菜之乡寿光市西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景区依托场内丰富的水、森林资源及多种经营的成果,是一处集林果水产种植养殖、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园区。

双王城生态经济区位于寿光西北部,总规划面积193平方公里。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该区生态优势明显,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洰淀湖生态旅游区和双王城林海湿地休闲度假区已初具规模,部分景点已进入收尾阶段。

三、景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1)现有景区发展态势良好,游览内容不断丰富

双王城林海生态园区景色优美,活动项目众多,能很好的满足游客观景、体验的需要。温泉开发、宁国寺重建以及即将开幕的2013年第六届山东寿光荷花节期间还有摄影大赛、钓鱼比赛、庄户剧团演出等活动,将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的到来。随着景区游览内容的不短丰富,园区的吸引力也将不短加强。

(2)新建景区进展顺利

2011年12月,寿光市抢抓“蓝黄”两区开发建设机遇,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寿光十分之一的面积,设立了193平方公里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区,按照“生态、文明、旅游、文化”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高端生态区和精品旅游区,全力打造蓝黄开发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截至目前,区内已有总投资38亿元的23个重点生态项目落户并动工建设,整个新区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

(3)生态环境良好,实现生态和旅游的双丰收

景区在规划建设时期就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保护为基础进行适度开发,景区内设置了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回收站,并配有专业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抵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项目,对开发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准确评估,促进区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持生态平衡,在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双王城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升了寿光产业结构

寿光产业主要以农业(蔬菜产业)、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为主,这些行业的发展体现寿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同时,也或多或少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双王城生态经济区建设以生态作为中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林业以及新能源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寿光环境质量,还为其他工业产业发展提供能源,促进了寿光经济发展和转型,提升了其产业结构。

2、存在问题

(1)部分旅游内容重复,一定程度会产生内部竞争

林海生态博览园和双王城生态经济区都主打生态牌,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内部竞争。如林海生态博览园的天然湿地和巨淀湖湿地公园旅游内容重复,游客有可能只选择其一作为旅游目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旅游的协同发展效应。

(2)部分景点管理不到位,旅游环境较差

从实地调研来看,旅游景点道路两旁的树木(如杏树、桃树、桑树等)管理跟不上;荷塘区内的水面杂物较多,木栈道的两旁防护绳索松动或断裂,失去了防护作用;有些景点的铁质设施生锈腐烂,等等。可以看出,林海生态博览园在管理水平上有待加强,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从而提高其满意度。

(3)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通过调查,景区在规划建设中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但是,许多景区缺乏有吸引力的景观,同时园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如果缺乏突出的特色和个性,缺乏强有力的品牌竞争力

将难以打响寿光旅游品牌。因此,双王城林海生态园区要深刻的分析和挖掘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提炼和打造旅游品牌的精髓和个性,从而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四、相关建议

1、协同发展 以旧带新,以新促旧

双王城生态园区和林海生态博览园要进行资源整合,以原景区带动新景区的发展,以新景区促进原景区的提升,景区内要突出各自独特性,创设不同的旅游品牌,在整体运作上发挥联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设立统一管理部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2、突出特色,避免同质竞争

双王城生态经济区和林海博览园都是以生态旅游为出发点,但各自的旅游内容又有所不同。林海要突出自己的果蔬采摘体验游、拜佛祈福游,温泉休闲游等旅游项目;双王城生态区要主打“盐业文化、湿地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避免定位雷同,产生同质竞争。

3、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到旅游项目内容众多,景区较大,游客以二日游为主,景区及周边地区要加快高档酒店的建造,增建超市、邮局、银行、移动营业厅等场所,满足游客的多钟需要,同时也能有效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一致性,避免对环境和谐造成破坏。

4、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数字化景区

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景区的建设要跟上科技的发展,用科技来强化景区的建设。可以借鉴国内外景区的先进经验,在门禁票务系统,景区电子商务平台,景区数字监控系统,景区协同办公系统等方面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路晶,郭叶东,李川,董林.对北京门头沟宗教旅游景区及周边的调研报告[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

[2]胡磊,董莉莉.论我国数字旅游之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第3篇

为了使部门工作和事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系统规范,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XX年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管理、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

二、广泛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和形势分析,认真做好规划、计划制定等项工作

在完成农情信息统计和农业生产有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组织进行了XX年农业局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XX年泰兴市农业局重点工作》,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开展了上半年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泰州农委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要求,组织开展了我市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设想,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泰兴市观光农业情况调查》进行了报送。根据省发改委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完成了泰兴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汇总形成《“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为了确保全面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根据局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进一步明确,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及时将系统上半年农业招商引资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市招商引资办公室,按照市政府招商引资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做好了“古银杏森林公园建设”和“马甸养殖场出让、出租项目”对外推介工作。

此外,我们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XX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XX]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园、物联网、信息系统、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农业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传感器微型化、农业灌溉智能化、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农业信息可移动化、农产品质量追溯化等已成为主流。这得益于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农产品种植、加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国内关于农业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温度监控、光温智能控制、精准灌溉等方面。如,浙江大学等单位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智能化程度、肥水利用率及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提出构建完全数字化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基地,该基地基于总线技术集成,由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充分运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处理及控制,合理布局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实现完全数字化。

一、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实施意义

1.加速信息化。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化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2.提高数字化。数字化有利于发展我国自主产权的农业高技术体系,对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3.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手工劳作、粗放型、分散型农业产业模式已不适应时展,我国经济进入规模经济时代,设施的效率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也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节能减排。精准农业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先进生产形式和管理模式。为能自动感知、获取并分析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信息以及实现自动诊断和监测,确立起按需投入,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实施的应对方案,对物联网技术提出了系统化的理念和技术要求。

二、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构成

如图1所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的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主要包括设备执行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信息管理层等四个层级。整个管控系统由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自动通风控制系统、无线传感器系统、卷帘控制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

1.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是在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下,为实现农产品种植基地的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管控而进行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在信息自动化统一软件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生产经验,开发农产品种植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手段。充分考虑系统的柔性,并为系统的全面集成留有接口。

系统由管理层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监控下获取数据采集层下各类型传感器所提供的作物成长环境的物理参数,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PH值、CO2浓度等,再经通讯层传输到管理层中央控制器,农产品种植系统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智能对比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变量,并形成完整的按需配给策略,由通讯层到达发出控制指令的具体分管控制器,完成对农作物的按需供给,保障农作物的健康成长环境。

整个管控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完全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准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对智能并联调度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水肥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等新技术模块进行了研究应用。

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设备执行层。其中,计算机系统始终贯彻整个系统的运行中,从整体调度到具体信息的收集与传输、指令信息的下达,涵盖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的所有业务以及设备执行层的大部分业务,上联中央控制系统,下联设备执行层。

系统硬件模型,如图2。

2.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项现代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数量与时间,以微灌系统为基础,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及土壤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对水和肥料进行调配和供给。

在滴灌、渗灌、微喷灌等工程节水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在田间的水分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多种类别传感器,测得土壤各指标的基本状况,经传感器将信号传到电脑,再由程序智能指导灌水施肥。

由于系统没有非常复杂的运算,需要低功耗和具有较强抗干扰性,因此采用单片机作为自动控制中心模块,用来处理灌溉区的信号输入等工作。由于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对水位的控制精度要求不高,将自制水位传感器安装到要求的液位,直接感知液位信息。由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从而实现精准施灌。系统中的很多资料需要长期保存,同时需要在系统断电时仍能保存信息,根据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用户信息存储大小需求,选用双备份磁盘阵列为该系统的存储设备。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两大类。即叶面施灌和根系施灌,前者采用喷雾头施灌,后者采用滴灌。

系统将各种农作物的特征需求数据、种植历史经验数据、专家知识等集成、组构、融合,编制成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将测定的实时信息与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的参数对比后,可计算出灌溉时长、施加肥液时长和肥液配比等值。控制程序得到开始工作指令后立即运行,系统运行过程的数据均可查阅。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3。

3.自动通风控制系统

自动通风控制系统综合性能优于传统通风系统,可以自动调控风机转速与风量,感应空气品质,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提高通风安全,实现运行管理智能化。该系统主要由智能中央控制子系统及空气品质感应子系统等组成,还包括通风管道、可调节的风口末端及数字化节能风机等。

4.无线传感器子系统

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主要构成:无线传感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应用支撑层和基于该网络应用业务层的一部5y.等,参见图4。将WSN应用于培养种植农作物,可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其工作原理为:在监察区域设置大量廉价的微型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感知并收集所需监察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后发送给观察者。

5.卷帘控制系统

当前使用的温室大棚卷帘机大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其主要原因是动力源为现场人工送电,不论温室中是否有劳动任务,管理人员都必须到现场操控设备,造成了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自动远程控制,实现卷帘机的升降,不仅可以减少安全隐患,而且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其主要做法为.在设备中嵌入一个模块,利用处理器的指令控制来实现GSM系统的短信息服务。该方法实施方便、操控简单、成本低,有较高的应用率。

6.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

在农作物种植基地采用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主要针对系统中关键设备的开关和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从而尽量避免损失的发生。

为了加强监测和预警,该系统设计并充分应用无线结构健康监测试验仪器。基于成本和便捷性,该仪器主要应用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频段,这是因为:ISM频段耗能低、成本少,组网方便且无需授权申请,非常适合无线结构的健康监测使用。其覆盖范围,如图5。

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涵盖整个系统,实时监测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经传输系统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第5篇

工业设计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发现用户需求,并设计合适的产品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对产品甚至对品牌的信赖。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的发展,生产技术、工程知识、制造材料等生产要素都很容易为现代农机制造企业所获得,生产出功能完备、安全性高、技术先进的产品己经不是难以达到的事情,现代农机制造企业想要让自己的农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经济利润,必须重视对用户需求的挖掘,以最大限度并即时的满足用户需求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工业设计的力量。工业设计创新特别重视对用户需求包括用户心理、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详细研究,能准确的为企业确定产品开发方向,能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另一方面,工业设计创新比传统产品设计考虑问题更全面,传统的产品设计只关注产品本身,而工业设计创新注重人(用户)的考虑,从人--机—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考虑产品功能、人机、造型设计、生产制造等实际问题,能有效改善产品的生产工艺性、使用性能和操作环境,能大大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保证产品设计的准确性。多家世界著名农机制造企业能够迅速跟进国际市场变化,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品牌,除了历史因素和传统的工业制造技术差距外,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和有效应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河北省的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占农机制造企业中的大多数,由于其资金有限,核心技术缺乏,没有科学的发展方式等客观原因,多数企业依靠模仿、拼接或组装、实施垂直化整合的生产模式,即将农机市场上游的供应链条环节中的供应商,最大程度地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配套车间。这种生产模式在企业产量和销售规模比较小的时候,确实可以节省产品成本,但会导致市场上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和价格战下的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个企业必须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压力下生存,归纳起来,企业进行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七种: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由于产品是联系社会与经济、科学与技术的桥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新的农业机械产品是河北农机制造企业不断获得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新农机产品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从河北省农业机械结构来说,急需企业开发新的不同种类的农机产品来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河北省农业机械结构存在整地机械多而其他机械少、产前机械多产后机械少、粮食作物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畜牧、水产、林果业机械少等不合理问题,这些不合理恰恰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然而,如何开发新产品、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是决定企业能否真正利用新产品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就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效地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手段,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避开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发展企业经济。

2河北省农机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以及人们生活情趣的多元化,农机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一是农机产品的同质化趋势,去年什么机型卖的好,来年会有更多大同小异的产品冲向市场。二是用户选择农机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价格诱惑渐渐失去威力,相同的技术条件下,款式单一、风格单调的农业机械已不能受和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市场变化促使农机企业开始关注在产品设计中注入工业设计元素的问题,由于企业对工业设计认知不足以及传统设计程序和工业设计创新程序间的“缝隙”,导致农机企业在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时收获非常小。总的来说,河北省农机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机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意识有所增强但整体比较薄弱

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足、以及自身实力和资源的限制,导致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意愿不足,多依赖于低成本的模仿行为。只有极少数的大型企业尝试在产品设计时注入工业设计创新因素,工业设计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其原因主要有:

(1)多数河北农机企业对工业设计概念认识不足,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几乎为零,在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河北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是农机制造企业;

(2)工业设计创新存在沉没成本、溢出成本等因素,相对风险较大,中小企业无法像大公司那样建设一个完善的研发部门,同时也难以引进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与农机研究机构合作也不够紧密,更缺乏对设计行业的信息资源占有和利用的能力。(3)品牌意识仍未深入人心,多数企业对品牌内涵、品牌形象理解不清楚,导致其生产的产品形象模糊,不利于企业发展。

2.2农机制造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中的不足之处

由于农机市场“仿造”现象的存在,使较大的农机企业将目光投向工业设计创新,渴望利用工业设计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用户心理,能够吸引顾客目光的创新产品,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在实际的产品开发操作中,由于设计人员的观念、传统的设计程序、技术比较落后,难以融合生产技术和设计之间的鸿沟,导致工业设计创新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农机制造企业在工业设计创新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河北农机制造业对工业设计创新认识不足,对于工业设计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重视工业设计的农机企业认为工业设计仅限于外观造型上,而不是把设计纳入“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宣传销售—售后服务”这样一个系统中。认为工业设计创新就是外观改良设计,有利于他们的“模仿”生产方式,将其他品牌先进的农机购买后,拆装后仿造,利用工业设计,将外观和原产品区分开,这样原本提倡自主创新的工业设计成了他们“模仿抄袭”的帮凶。

2)传统的产品设计程序不利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开展。工业设计创新是建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基础上,多数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比较落后,传统的农机开发过程是针对设计任务进行方案设计,根据经验判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产品定型生产前需经过“样机生产—样机测试—修改设计”的过程,且需反复多次,依赖物理样机试验的串行式开发设计流程会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和时间浪费,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

3)产品开发缺乏企业战略性的考量。多数农机企业的企业形象意识薄弱,同类产品形象不统一,没有系列性和连贯性,产品和企业文化之间联系性很小,这不利于企业的宣传。

2.3河北省工业设计基础及人才优势分析

河北有多所高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已近几千人,但由于河北农机制造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忽视,致使本省工业设计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基本上转向京津和南方城市发展。工业设计人才集聚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河北省农机制造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受阻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河北省较雄厚的工业设计基础和资源是企业提高工业设计创新力度的保障,随着企业对工业设计认知的程度提高以及我省工业设计人才能力的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工业设计人才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做出贡献。

3工业设计创新驱动河北农机企业创新的路径研究

3.1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手段的认识

对工业设计认识不足是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手段收获不佳的主要原因,笔者走访几家农机制造公司发现,很多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有的是根本不理解,有的是怀疑工业设计创新的能力和作用。加强河北农机企业管理者对工业设计的正确认识是工业设计创新驱动河北农机企业发展的根本,从工业设计在其他制造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机制造企业正确对待工业设计、有效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是一种必然趋势。

3.2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策略

模仿、组装只能使企业短时间内获利,利用工业设计对产品进行外观美化,的确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短暂的获利维持不了企业的长久发展,绝对不是企业发展的好途径,新产品创新开发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是指农机企业以工业设计创新理论为依据努力创造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在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并且可持续的优势,真正将工业设计当作一种发展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避开同质化市场竞争。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往往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相关联,目前我省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因此与这些作物相关的农业机械,如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联合收获机、播种机等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如油葵、萝卜、甜菜等经济作物也需要灵活便利的农业机械产品以方便耕种、收获、加工;畜牧、水产、林果业等也需要自动化的农业机械来减轻农民的繁杂工作强度。农机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逐渐加强对用户研究的重视,挖掘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开发出与众不同的产品,避免同质化的激烈竞争。

2)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品牌形象差异化是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CI(CorporateIdentity)战略而产生的差异。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由于其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产品形象凸显出“农业化”、“机器化”、“粗糙”的倾向。农机企业应该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运用成功的CI战略,并借助于媒体宣传等手段,使自己的农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统一且独特的特征形象,从而促使消费者对整个企业的偏好。

3.3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

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主要有四个阶段。

1)产品开发定位阶段。这是设计前的必要工作,是设计依据。开发新产品,首先从产品、环境、人三方面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重点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潜在的需求趋势、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向、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本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用户意见等等,并完成调研报告,由市场部、产品开发部、企业管理人员组成评审小组根据市场调研报告、结合企业产品体系、差异化设计策略详细制定产品开发内容,以便使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即确定企业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什么功能、造型风格、价位多少、谁来使用、卖点是什么。

2)产品功能设计,是产品开发设计的核心部分,根据设计任务研究相关技术进行总体设计方案研讨,结合产品定位对设计方案评估筛选,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将最优方案三维仿真,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分析设计方案的运动、结构设计、装配关系等,验证其可行性。进行修改合格后,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分析制造,合格后,制造产品功能所需的零部件,产品装配调试。

3)产品外观造型设计,根据产品结构要求进行外观造型的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壳体的结构设计要求、产品形象设计要求选择好的方案并细化,根据产品开发造型定位、企业产品体系对方案进行优化,计算机三维建模评价造型设计效果,方案修改通过后进行壳体的结构设计,壳体制造。

4)样机调试。整机装配,进行生产试验,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如图1所示,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中,有很多设计工作是互相干涉、影响,需要反复验证。例如产品开发定位是后续设计工作的依据和根本,总体设计方案和外观设计方案的选择都需要符合产品开发定位的要求。产品的结构设计会受到功能和制造的约束,也会影响到造型设计,进而影响后续壳体的结构设计,设计方案需要由市场部人员、工程设计师、造型设计师、企业管理层多人员进行评价筛选,协同设计进行。

3.4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关键技术

工业设计创新的重点是多学科的产品开发队伍共同合作,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全过程周全考虑,所以整个开发过程离不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产品设计流程相比,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在产品的建模、设计、性能测试等开发全过程采用数字化,达到减少或避免采用实物模型目的,同时可避免使用实物模型进行开发导致的成本和时间浪费。在农机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把产品结构、零件用三维实体描述出来,并将各种技术要求、材料公差、各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表示清楚,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虚拟装配,检查零部件之间是否发生干涉,以及检查零部件之间的间隙,排除某些设计的不合理性,最终形成数字样机。另外,以数字化模型表达的机械零件可以在各阶段共享数据,因此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同时,也可进行CAE分析计算、工装设计、工艺设计、可制造性分析,并可借助于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传递,为并行工程创造条件。

4结论

第6篇

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年、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

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制订了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一是组织进行了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客观分析了存在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2号文件精神,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配合农工办完善了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年,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

按照“编制计划,履行和发挥。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第7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快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扩大优秀文化资源传播,进一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实施目的和意义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具体措施。共享工程的实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农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到年底以前,在全区建立1个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个镇级服务点、39个村、社区基层点,逐步建成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龙头,以镇、村和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一)部门职能

区级支中心职能:区级支中心是提供全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和地方资源征集制作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存贮由国家中心、省中心和市中心提供的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宣传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

镇级基层服务点职能:镇级基层服务点将负责存贮省、市、区级各部门提供的网络资源服务信息,并向基层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村、社区基层服务点职能:作为最基层的服务点,主要负责存贮上级中心点提供的各种信息,并向基层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二)场地建设

按照年度(县)级支中心系统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按照年度(乡、镇)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300平方米,主要用于办公设备、综合业务加工室。

按照年度(村、社区)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100平方米,办公场所依托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

(三)技术要求

区级支中心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0M以上,局域网通讯能力为1000M;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50台(包括电子阅览室);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2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镇服务点和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存贮设备、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媒体制作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投影仪、防病毒软件等。

镇级服务点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M以上;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10台;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1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服务点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大屏幕电视机、投影仪、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打印机、不间断电源、资源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等。

村、社区服务点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M以上;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5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服务点配备服务器、投影机的、电视机、高频播放机等。

(四)建设经费:

1.设施设备经费

区级支中心:需一次性建设费用68万元(详见附件),主要用于支中心房屋的修建,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镇级服务点:需一次性建设费用5万元(详见附件),主要用于服务点房屋的装修,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村、社区服务点:需一次性建设费用23.4万元(39个村、社区×6000元/村、社区)(详见附件),主要用于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2.场地建设费

区级支中心:所需500万,主要用于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综合业务加工室的修建。

3.日常运行维护费

每年30万元,主要用于支中心、镇级服务点、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日常运转、维护,以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所需。

4.专项经费

主要用于数字资源制作、购买、加工整合等工作。

5.服务车

所需经费25万元,主要用于下基层服务点检查指导工作。

四、具体标准

(一)区级支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1.中心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6.支中心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二)镇级服务点配套设施建设:

1.服务点机房: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5.服务点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6.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三)村、社区基层服务点配套设施建设:

1.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2.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3.服务点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四)数字资源建设及目的

1.区级支中心: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10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结合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现有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购和完善,确保为本地区基层服务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电子网络信息服务。以网络中心机房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实体,以网站为平台,将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单位传统信息、特色资源信息、开展网上业务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建立区级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利用区级支中心人才及资源对全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及服务培训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5)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6)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7)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8)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2.镇级服务点: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5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3)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4)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5)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区级支中心、镇级服务点、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费用由区财政一次性解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备采购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区财政按八二比例投入,实行政府采购;日常工作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设备的维护、运转、电信网络使用、信息整合、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基层服务等工作。

(二)人员保障。

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工作需增加编制2人,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三)技术保障。

文化共享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因而系统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技术支持均应得到保障。

(四)宣传到位,提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效果。

通过市、区媒体报道,印发宣传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区级支中心负责所在区基层服务点宣传资料的收集,并上报市级支中心。

(五)广泛动员,充分利用各方社会力量。

与电信、网通等相关部门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紧密配合,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技术将文化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千家万户。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热带特色馆藏资源 实体馆藏建设 虚拟馆藏建设

论文摘要: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本保障,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海南大学图书馆针对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特色意识淡薄、规划不严密、特色虚拟馆藏建设不规范、未与特色服务同步开展等问题,采取了摈弃传统观念、强化特色意识,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依据实际逐步完善特色虚拟馆藏,注重特色资源与特色服务的结合等策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全面而系统的热带特色馆藏资源体系,将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热带科研、教育、生产、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和保障,实现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共享。

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二是指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通常所指的特色馆藏是第一个含义,指的是图书馆经过长时间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特色馆藏建设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本保障,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外热带科研工作者经过不断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积累产生了大量的热带特色文献信息,但由于此类文献信息的零散无序而未能被有效检索、参考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热带科教事业的发展,热带文献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加,海南大学图书馆作为热带区域的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信息行业前沿优势,把无序分散的热带文献资源按一定方式汇集、组建和收藏起来,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全面而系统的热带特色馆藏资源体系,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热带科研、教育、生产、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和保障。实现热带特色文献资源共享对热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途径

热带文献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热带科技活动产生的图书、期刊、报纸和电子资源。因此,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要从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两部分着手进行构建。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途径、有重点、有特色地收集和组建与热带农业、热带海洋、热带旅游和热带经济等相关的基础信息,建立海南省较全面的热带文献馆藏系统,体现热带区域特色,逐步形成本馆热带特色馆藏体系。

1.热带特色实体馆藏建设途径

热带特色实体馆藏文献是热带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热带特色实体馆藏建设应在充分调研和专家推荐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坚持特色性、重点性、连续性并重的原则,选购热带特色印刷型文献,加强热带特色实体馆藏建设。

(1)调研分析,按需补充。自建馆以来,海南大学图书馆以“热”为特色,进行了热带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如两校合并前,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热带农业文献资源目,原海南大学的热带海洋和热带旅游文献资源就是海南大学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虽然海南大学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热带特色馆藏,但其馆藏结构和动态补充还不完善。因此,需要对热带特色文献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在现有馆藏基础上进行调整和补充。

(2)专家推荐,专业采购。热带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乏热带特色学科专家,他们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文献发行和出版态势,能为图书馆提供深层次的热带文献信息。邀请这些资深专家作为专业顾问,参与图书馆热带特色图书、期刊的采购,可直接有效地加强热带特色实体馆藏建设。

(3)经费支持,确保比重。进行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要根据各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经费,尽可能地保障热带特色文献的采购,确保采购比重。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热带特色馆藏建设规划,争取学校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交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支持,尤其是争取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捐赠。

2.热带特色虚拟馆藏建设途径

随着现代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化馆藏资源成为特色馆藏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海南大学图书馆依据自身的条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热带特色信息资源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和网上资源整合,自建热带特色数据库,充实虚拟馆藏。

(1)自建热带特色数据库。1)依学科分类,自建热带特色“学科性”毕业论文库。海南大学依据其所处地理环境,设置了许多热带特色学科,相应学科自建校以来产生了大量学士、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其课题来源大多与热带农业、热带海洋、热带经济、热带旅游等密切相关。这些毕业论文知识产权属本校所有,图书馆可以方便快捷地收录数据,依专业分类将其集中收集、分析和处理,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数字化整合,采用题录和文摘形式录入,建立热带特色毕业论文库。2)依据文献传递服务平台,自建热带特色“专题性”数据库。近年来,随着热带科技事业的发展,海南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远不能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为此,海南省图工委于2005年在海南大学图书馆设立省CALLS中心,着力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为读者搭建了一道新的热带文献供求服务平台。原文文献既可以满足读者的即时需求,也可积累收藏作为图书馆的补充资源。为了使这类资源便于检索和再次利用,提高附加使用价值,海南大学图书馆对此类零散的热带特色原文数据按热带农业、热带海洋、热带旅游等几大专题分类,并按题名、刊名、作者、年卷期、页码和摘要等字段标引注录,自建特色专题数据库。海南大学图书馆自建的“热带农业外文期刊论文数据库”就属此类电子资源。

(2)利用搜索引擎搜集信息,构建热带网络资源库。随着信息网络化,网上信息资源空前丰富,其中不乏热带方面的信息。但由于此类信息广泛、无序而分散,无法得到充分和有效利用。海南大学图书馆专职人员借助多种搜索引擎,深度挖掘这类网络信息,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标引和网上,并定期维护和更新,构建专业的热带网络信息系统,形成特色网络学术资源库。如海南大学图书馆组建的学科导航系统中的“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热带海洋与陆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就属于此类共享资源。

二、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特色意识淡薄

海南大学图书馆的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未能充分争取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与支持,全馆各部门人员和读者关注与参与程度不够,因此,未能很好地在全校范围内强化特色意识,形成对热带特色资源的收藏观念、服务观念和共享观念。

2.规划不严密

海南大学图书馆的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未经充分酝酿设计,未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由于建设工程规划工作的疏漏,导致经费短缺、人力不济的现象不时出现,难以保证特色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特色虚拟馆藏建设不规范

海南大学图书馆的特色虚拟馆藏资源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存在诸如主题分类不明了、字段标注不统一、检索界面不柔和等多方面的问题,资源建设的技术水平不高。

4.未与特色服务同步开展

由海南大学图书馆的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一味地追求特色资源的数量和规模,未从深度和广度上对特色资源作必要的宣传,未与特色服务同步开展,资源利用率低,以致特色馆藏很大程度上仅是一种不动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特色使用价值。

三、加强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对策

1.摈弃传统观念,强化特色意识

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持续的系统工程,应充分争取学校和图书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意识,改变过去传统的“大而全”“多而全”的资源建设模式,注意体现热带馆藏资源特色。

2.统筹安排,合理规划

海南大学图书馆的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要以海南省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为依托,由省教委和省高校图工委共同制定详尽的特色馆藏建设方案,然后进行统筹安排并明确目标、分清责任,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避免盲目采购和重复建设。

3.依据实际,逐步完善特色虚拟馆藏

热带特色虚拟馆藏建设是海南大学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热带特色虚拟馆藏建设应由专业人员从基础特色馆藏建设做起,由易到难,先建特色馆藏目录、专题数据库和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然后根据学校的发展与定位、重点学科建设等情况,在充分研究和综合论证基础上建设热带特色虚拟馆藏资源库。

4.注重特色资源与特色服务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