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7 15:35: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级预防
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就是通过日常保健和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许多人虽然没有发生心脑血管病,但体检时查出有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和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人都是心脑血管病的易患人群,应该采取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实现一级预防的关键就在于保护血管内皮,让血管内皮不受损伤,避免斑块在血管内形成,使心脏的血液供应保持畅通,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
一级预防的药物以“金三角”方案为主,即抗凝药物(常用阿司匹林)+降脂药物(常用他汀类)+通心络的药物(如通心络等),血压高的患者可加服降压药,血糖高的患者同时服用降糖类药物。除了药物预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也十分重要。比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喜欢运动的人,一定要适度,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切不可勉强,避免意外发生。应早睡早起,不宜在临睡前活动过多和看刺激性的影视节目。睡眠、工作和休息时间大致各占1/3。注意保暖,宜用温水洗澡,水温在40℃左右。避免受寒,因为寒冷可以引起毛细血管收缩,易引起血管痉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饮食要求低盐、低脂肪、低热量、禁忌烟酒,避免暴饮暴食,吃饭要细嚼慢咽。每日食盐量控制在10克以下,如有心力衰竭和水肿者,还应减少食盐量。患者如较肥胖,还要控制脂肪、胆固醇、油和糖的摄入,以素食为好。
二级预防
1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
社区医师对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是:
1.1 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医师首先要进行入户走访,筛查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
1.2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肥胖、不合理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运动少等)和高危人群,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媒体和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
1.3 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 通过改变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实现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帮助患高危人群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进行生活起居指导,心理干预等,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说明一级预防能够提高了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无病防病,及时主动测血压和称体重以控制肥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2 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善这种局面,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模式,社区医生要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二级预防具体措施是:
2.1 对35岁以上就医者(不知自己血压水平的人)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之,以便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发现。
2.2 对35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体测血压1次。
2.3 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病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坚持每月测血压至少1次,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
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极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高血压的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3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即减少病残或死亡,促使其恢复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
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三级预防措施,以治疗为主。目前高血压治疗提倡的是首选非药物治疗,当血压控制无效时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药物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既是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遵循的基础治疗,其内容包括:①减轻体重。有报道称,肥胖患者四年内减重4.5 kg,可维持血压正常,并能撤掉抗高血压药物;②减少饮酒量每日摄酒精少于15.30 g;③有规律的适当运动每日步行或慢跑3 km;④合理膳食减少钠盐的摄入量;⑤戒烟;⑥学会减轻心理压力掌握放松心情的技巧。
3.2 药物治疗 若经过上述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舒张压仍>90 mm Hg者,应考虑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①根据指南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进行药物治疗。参考JNC.7和欧洲最新指南;②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种类为以下几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BB)、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Q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③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在数周内使血压达标;④联合用药有助于干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增加和补充药理作用,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单一用药是血压下降触发的代偿性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和副作用;⑤个体化用药根据个体状况,如基础血压、合并症、靶器官受损情况及其他危险因素,同时考虑药物作用、代谢、不良反应、相互作用。降低心血管危险的证据多少及患者的经济能力和药物供应状况;⑥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长效药,减少血压的波动,保护靶器官,防止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推荐长效抗高血压的血压谷峰比值>50%;⑦血压达标:a.一般人群
社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协助患者做出经济有效的选择,开处方时还要详细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了其对副作用的顾虑。只有在全科医疗基础上的三级预防才能使高血压病患者得到及时医治,降低并发症和致死率提高健康水平。
4 讨论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最初仅作为解热镇痛药,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长久的临床实践证明,其药理作用除了解热镇痛抗风湿以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且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今临床上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1,2]。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做一综述。
1、 作用机制
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基础,可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等。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而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因而能够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起到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血栓素A2(TXA2)是活化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产生血栓的主要物质,而阿司匹林通过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致使TAX2合成减少,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影响血栓的形成,有效地预防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3,4]。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是不可逆的,且作用时间较长,因此只需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就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75mg~150mg/d。
2、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作用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是指对于从未发生过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人群,采用各种措施防止首次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作用,存在一定分歧。有报道认为虽然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并且时对于哪些人群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也有不同判断。
对于这些分歧,国际上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展开大量的研究。
内科医生健康研究(PHS)证实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健康男性首次心肌梗死危险。该试验结果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疗效: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同时也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胃肠道不适与安慰剂组无差异,其颅内出血发生率也与安慰剂组无差异。女性健康研究(WHS)也表明,接受阿司匹林100mg/隔日治疗的健康女性,与安慰剂组相比,健康女性首次脑梗死危险显著降低24%。,并且首次心肌梗死降低34%。同时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安全的,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胃肠道不良事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小剂量阿司匹林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较低,颅内出血发生率也较低(该试验使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拜阿司匹灵)[5]。
对于哪些人群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一直存在争议。由于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并发症、胃肠道刺激症状等。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疗效取决于血栓危险和出血危险二者之间的评估。2005年中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专家共识推荐对于10年缺血性心脏病风险≥10%的人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小剂量(75-100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6,7]。2006年AHA/ASA一级预防指南推荐:对于10年冠心病风险≥6%-10%的患者应长期使用阿司匹林(75-160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地位和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经发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的人群,采用相关措施预防事件再次发生。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的支持,其疗效是肯定的.。这种廉价的药物在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可以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25%,其中非致命心肌梗死下降1/3,非致命卒中下降1/4,所有血管事件下降1/6[1]。
需要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血栓高危患者等。
4、 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由于阿司匹林和高血压都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因此,高血压曾被认为是阿司匹林应用的禁忌。但国内有研究报道,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而脑出血的发生率并未提高[7]。我国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指出对于血压控制满意的高血压患者,可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推荐使用剂量为75mg/d,若患者血压较高,需首先进行降压治疗,待其血压降至上述标准以下后(
糖尿病患者也属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较正常人群高2-4倍,而阿司匹林通过国外的多项研究表明,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8]。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表明,糖尿病亚组显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致死性心梗发生率下降高达61%。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以下人群的一级预防措施:(1)心血管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2)心血管风险增加的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心脑血管事件高危的糖尿病患者,应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推荐剂量为75mg/d。
为了解决小剂量阿司匹林安全性差和疗效差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在寻找比小剂量阿司匹林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近年来西洛他唑受到重视。日本一项西洛他唑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研究对1067例患者的意向分析显示相对危险度(RR)显著降低,且未见明显的临床不良药物反应[9]。
5、 阿司匹林抵抗
长期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仍再出现血管缺血事件,临床就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AR的概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发生心血管事件,即临床AR;另一种是指实验室检查发现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包括不能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即生化AR。
目前对阿司匹林抵抗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也缺乏严谨的科学数据的调查,甚至出现有报道怀疑其是否真实存在[10],对于此学者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6、结语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平台。阿司匹林是效益风险比和效益费用比最高的药物之一,对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华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281-284.
[2] 于海晴.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316-317.
[3] 王建民,张雪梅,付燕霞.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进展与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2):1150-1152.
[4] Ruland S. Safety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 stroke prevention,implications of the CHARISMA trial[J]. Drug Saf,2008,31( 6):449.
[5] 常寅龙.浅谈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中的作用[J].甘肃医药,2010,29(1):19-21.
[6]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81-82.
[7] 袁洪,肖洁,林玲.小剂量阿司匹林在2180例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应用[J].2006,14(3):233-236.
[8] Sch fer A, Bauersachs J. Endothelial dysfunction,impaired endogenous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in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J]. Curr Vasc Pharmacol,2008,6(1):52.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43;R5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2-50-02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其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认识其危险因素,加强自我保健与预防,尤为重要。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控制危险因素可使全球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75%,卒中风险降低85%。胡大一教授说:“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1]”。
危险因素是指与某一疾病发病率增高有关的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2]。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力活动减少、情绪应激等。
预防分为一级预防:防发病,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防事件,有病防变,预防和减少致残或致死率。下面就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概述如下。
1戒烟
目前我国烟民有3.5亿和被动吸烟者5.4亿。我国每年死于烟草相关性疾病者约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吸烟发生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冠心病发生风险较不吸烟者高3.5倍、死亡风险增高6倍。被动吸烟者冠心病危险升高69%、死亡危险增加30%、卒中危险升高56%,其危险呈剂量反应性增加[3]。更为严峻的是,公众对被动吸烟及其对健康危害的认知率不足25%。戒烟是公认的最重要与最经济的疾病防治措施。依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普遍开展戒烟行动,以询问、建议、评估、辅导、安排5个“A”戒烟,从医务人员、政府官员做起,人人倡导戒烟。
2控制体重
理想体重是体重指数(BMI,kg/m2)维持在18.5~24.9kg/m2。超重(BMI≥25kg/m2)和肥胖(BMI≥30kg/m2)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肥胖者6000万。肥胖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体重每增加10%,心脑血管疾病将增加约5%。建议超重、肥胖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减轻体重。
3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体力活动减少是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力活动与锻炼有助于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加强葡萄糖代谢。规律体力活动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标是坚持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每天30min,每周5天以上,贵在持之以恒。对老年人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4健康饮食
饮食是引发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重要因素。饮食有节,合理膳食,以平衡膳食宝塔为标准,提倡清淡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氯化钠<6g/d)。低脂即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胆固醇每日不超过300mg,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少食肥肉、动物内脏、鱿鱼、墨鱼、鳗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可选择鱼肉、各种瘦肉、去皮鸡肉、脱脂或低脂奶制品、豆制品等。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纤维素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5适量饮酒
酒精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升高血压、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心律失常,降低心脑血流量,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酗酒者劝戒酒,其他饮酒者宜适量,勿饮烈性酒,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6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对情绪应激、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加强压力管理技巧教育,参加心理社会学支持团体,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7控制糖尿病、高血压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糖尿病患者约2300万,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4倍。长期控制血糖达标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公认的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5]。目前我国高血压人数约为1.6亿,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6.1%,仍处于较差水平,值得引起重视。抗高血压治疗可使卒中发病率减少38%,冠心病发病率减少25%。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从单纯血压值的降低拓展为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总体风险。
8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应用
血脂异常可增加血液粘滞度,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密切相关。他汀类药(如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LDL-C的合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反应等[6]。最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强化降总胆固醇预防脑卒中再发(SPARCL)研究结果显示,发病6个月内心脑血管患者,每天使用阿托伐他汀80mg可以使再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16%,能使心血管事件下降42%,减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6%。另一项研究降压联合降脂治疗-ASCOT心脏终点研究显示,血脂正常或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冠心病36%,降低脑卒中27%,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血管重建术21%。因此对于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在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同时,加用调脂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更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9阿司匹林的使用
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TXA2的生成,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可防止血栓形成。“无血栓,无事件”。阿司匹林不仅是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的基本药物,同时是指南推荐的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合适人群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下降33.3%和25%,心血管死亡减少16.7%。适合人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等危险因素的,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房颤、颈动脉狭窄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禁忌证者均可服用。推荐剂量为每天75~150mg,长期规范口服。
10其他
2006年美国国家预防工作委员会(NCPP)对多种预防措施进行了评估和排序,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戒烟、酒精筛查与简要的心理咨询、高血压筛选(≥18岁)、胆固醇筛查和治疗(男性≥35岁、女性≥45岁)、肥胖筛查、糖尿病筛查等位居前列。所以我国在阿司匹林的应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对相应人群进行高血压、高血脂等的筛查,有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上医治未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与预防尤为关键,有望全社会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 科学决策循证预防[J]. 医学论坛报,2008-9-11.
[2] 吴江.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3-155.
[3] Barnoya J,Glantz SA.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secondhand smoke:nearly as large as smoking[J]. Circulation,2005,111(20):2684-2698.
[4] Mukamal KJ,Chung H,Jenny Ns,et al. Alcohol use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among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 Stroke,2005,36(9):1830-1834.
[5] Sever P,Dahlof B,Poulter N,etal. Potentialsynergybetween lipid- lowering and blood-pressure-lower in 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l Outcomes Trial[J]. Eur Heart J,2006,27(24):2982-2988.
【关键词】
介入治疗;冠心病;护理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省人民医院循环内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诊断技术,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开展较少,术后监护护理难度较大,我科于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对80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术后精心护理效果十分理想,现将术后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平均79.5岁,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糖尿病38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径路32例,股动脉径路48例;术前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用量为75 mg,1次/d。
1.3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十分顺利,术后出现1例心源性休克和2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经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恢复正常并应用主动脉内球羹反搏,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以增加心肌灌注,2周后均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做好皮肤护理老年患者的内衣裤应选质地柔软、吸湿性能强且通气性好的棉制品。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定时翻身,按摩骨隆突部位,防止发生压疮。保持卧床老年患者的皮肤表面不过干、过湿,避免摩擦,防止损伤,防止手表、指甲划伤皮肤。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理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病室内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同时做好安全保护。饮食护理老年患者应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选择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低糖、低盐、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限制摄入脂肪、碳水化合物,补充维生素、水分。提供适量无机盐,高血压患须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 g。烹调应注意色、香、味,同时注意烹调时间和温度,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流失,少量多餐。为增强肠蠕动,饮食中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进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烟熏、烧焦、腌制、发霉或过烫的食物,以防疾病发生。在进餐过程中应注意进食的安全。
2.2 专科护理 预防保健教育①戒烟:戒烟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占有重要位置。对患者进行吸烟有害的教育,帮助其戒烟。③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把血压控制到“理想”或“正常”水平。积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成为二级预防之首要任务。通过制作、讲解各种宣传卡片、手册,教会患者如何调节饮食,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④防治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绝大多数心力衰竭发作均有诱因,常见的是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要注意预防。用药护理老年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3~7倍。首先要让患者知道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让患者知道如何正确服药,不可自行加减,要按时服药。勿自行缩短或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超患者容易健忘,口服药必须服药到口。静脉输液要有计划地应用血管,在输液过程中,应根据病情调节速度,还要密切观察心、肺、肾功能情况,防止发生肺水肿。肌内注射速度要缓慢,边注射边观察,发现问题立即停止注射。控制血糖水平:控制血糖目的在于减少老年患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的焦虑程度,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患者矫正心理行为障碍。有些患者及家属不了解冠心病的严重性及危险性,忽略医护人员交待的注意事项,致使患者出院后放松看护。
2.3 出院指导 ①起居环境:老年患者出院后应保持居室光线充足、空气清新、合适的温湿度,并告知环境对疾病的影响。②保证睡眠:患者睡前可用温水洗脚以消除疲劳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冠心病夜间发作较多见夜间突发不适及时呼救。③预防措施: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要有预防措施,患者易发生便秘以引起其重视,改变饮食习惯,必要时备缓泻药。④个人卫生: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洗澡使患者明确洗澡是诱发冠心病的急性发病原因,洗澡时间不超过20 min要掌握和控制安全洗澡的时间并告知缺氧的早期症状及洗澡过程中的反应。选择通气良好的环境淋浴避免应激状态下洗澡。洗澡时勿忘带上急救药品,如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应马上停止洗浴情况不好时立即到医院就诊。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充分地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在监护室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提高护士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认识,采取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1];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应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加强健康教育,安慰鼓励患者。
【关键词】猝死;病因分析;预防措施
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临床上遇到的死亡患者中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遇到的死亡患者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1],39份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
1.2 方法 将39份心源性猝死病例分别按病因、诱发因素、猝死规律、心电图显示、现场心肺脑复苏抢救经过及生存与死亡的转归,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
2 结果
2.1 病因 在3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30例,占76.9%;心肌病5例,占12.8%;心律失常4例,占10.3%。
2.2 诱发因素 受不良情绪刺激者22例,占56.4%,劳累者17例,占43.6%。
2.3 猝死规律 春季4例,占10.3%,夏季6例,占15.4%;秋季10例,占25.6%;冬季19例,占48.7%。
2.4 心电图显示 心室颤动30例,占76.9%;短阵室速,RonT现象继发室颤6例,占15.4%;心室停顿3例,占7.7%。
2.5 心肺脑复苏抢救转归 复苏抢救成功19例,占48.7%,死亡20例占51.3%。
3 讨论
3.1 猝死病因
3.1.1 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是主要病因,冠心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发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2]。
3.1.2 不良情绪刺激与劳累易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血压升高、心电图异常、焦虑、恐惧、愤怒、激动、噩梦等,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在心脏结构异常情况下,加之某些功能改变,可影响心肌的稳定性,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应急时心肌面临暂时缺血和再灌注的双重危害,导致心室颤动而发生猝死。
3.1.3 猝死型冠心病以隆冬为好发季节,因气温下降,冷空气易使人体小动脉收缩、痉挛、冬季运动量小,饮水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微小血栓易形成,易引起微循环障碍或栓塞等因素。
3.2 心肺脑复苏抢救 本组心源性猝死39例中有19例在猝死发生5~10 min内即刻现场按CPR程序,ABC的顺序迅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成功,其余20例均在10~20 min后进行CPR抢救无一例成功,符合文献报道[3]。
3.3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心脏骤停的预防迄今仍是一个现代医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在预防心脏骤停中的主要进展是识别心脏骤停的高危对象[4]。
3.3.1 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康复期及其后的慢性过程中,心脏骤停的潜在危险性较高。应及时选用抗心肌缺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做好冠心病的一、二级的预防治疗。
3.3.2 心律失常,尤其是频发、多源性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对有可能演变为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发现,如用心电图临测或24 h全息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心室晚电位、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心室的异位兴奋灶。及时选用抗室性心律失常药,应用β阻断剂或用消蚀术等方法处理,抑制或消除这些异位兴奋灶,对预防心源性卒死的发生很有帮助。
3.3.3 对三高患者(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应及时治疗,通过预防性服药,能有效挽救心脏骤停高危险因素患者的生命。如血胆固醇偏高者每天服用调脂药舒降之(辛伐他汀)40 mg,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心脏病危险事件的发生。如高血压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大并发症时,每天服用氯沙坦(科素亚)除治疗高血压外,还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对高血糖患者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减轻对心血管的损害,对预防心源性猝死有益。
3.3.4 对因受不良情绪刺激和劳累诱发的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心理治疗。脱离引起精神紧张的社会、工作、生活环境,应用镇静或抗焦虑药及β阻断剂。
3.3.5 由于心源性猝死可以在家中、工作地点或于其场所随时随地发生,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半数患者生前无症状。因此普及心脏复苏抢救的知识教育,使基层医务人员和群众都能掌握这一措施,则一旦发现立即就地抢救,同时教育人民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防病和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性治疗;对尽可能的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68.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50.
【关键词】 职工;健康体检;预防保健
企业在职职工的健康状况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及发展趋势,为我们的生活创造财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安全劳动生产,健康上岗工作是我们国家企业的目标。为了了解和掌握企业在职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对来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南煤矿职工所患疾病情况、疾病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心理干预指导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对象
本次参加体检的人员均为南煤矿在职职工,共1 533人,年龄21~60岁,其中男1 513人,女20人。
1.2 体检方法
受检者晨起空腹,体检统一用职业健康体检表格,由各专科医师按表格所列项目询问病史并依次逐项进行。
1.3 体检项目
一般检查(询问病史、职业史、测血压)及内科、外科、听力、心电图、腹部B超、胸部X线摄片、血糖、血脂、乙肝五项、血常规、尿常规等。
2 体检结果
本次1 533人体检合格1 112人,占72.54 %,查出疾病421人,其中位于前8位的主要疾病是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尘肺、乙肝病毒携带者、肾囊肿、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详见表1。表1 体检患病情况
3 讨论
3.1 胆囊炎83人、胆结石72人、胆壁结晶12人、胆息肉14人及因胆结石、胆息肉手术切除胆囊16人,共197人,占46.79 %。胆道系统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本地区为结石高发区,水质硬,饮用水含钙、氟量较高,从而引起血钙浓度偏高;再加上锡盟地区饮食习惯、喝奶茶、吃肉、喝酒等因素。
3.2 脂肪肝50人、高血压15人,共65人,占15.44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患脂肪肝、高血脂的患者逐渐增加[1],患者大多数饮食结构不合理,高热量饮食占每日摂入量的比例高、多食含动物脂肪类食品、嗜酒、肥胖、少绿色蔬菜、瓜果类食品,多呈家族聚集型。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脂肪代谢异常是其主要原因。人群疾病谱在不断发生改变,脂肪肝、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与之相对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及健康宣教相对滞后。患高血压的病人大多无自觉症状,大多数人也不用药,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不清楚不治疗的严重后果。
3.3 尘肺49人,占11.64 %。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有害粉尘,引起以肺广泛纤维化为主要的病变;接触粉尘职业史越长,粉尘对机体的影响也越大;防护措施不当或不完善,都可使患者出现咳嗽、咯痰、胸闷胸痛、喘息、呼吸困难、全身无力等症状。防止粉尘危害,必须把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控制在卫生标准以下,加强健康监护,保护工人健康,在尘肺防护工作中,做好二级预防,对接触粉尘工人开展健康检查和健康监护,做到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对已确诊为尘肺患者早期调离粉尘作业,减少尘肺的发病率,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和减少尘肺的发病率。
3.4 肾囊肿28人,肝囊肿13人。患者大多无自觉症状,一般都为体检时发现。囊肿是常见的良性疾病,单发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不需处理。囊肿病人应每年做1~2次B超检查,检测其发展情况。
3.5 心血管系统疾病22人,占5.23 %。主要原因是工作任务重、精神紧张、焦虑或压抑,以致交感神经反复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诱发血管疾病;其次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等也可诱发其发生。
3.6 糖尿病、肝血管瘤、听力低下、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结石也有散在发生,或合并其他病症存在,其中1人患5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炎、糖尿病。
4 预防措施
4.1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4.2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不吸烟、不酗酒,不暴饮暴食。纠正不良习惯,积极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去除各种病因。
4.4 适当参加体育运动,运动要做到循序渐进和长期、规律性。要注意因人而异,心血管异常和代谢性疾病者以步行、慢跑、上楼梯、骑自行车最为适宜;糖尿病患者忌空腹运动;出血性疾病、外伤、急性病患者应禁止运动,卧床休息。
4.5 合理膳食。重视自我保健,特别是超重和年龄超过40岁者,无论目前健康状况如何(营养不良除外)都提倡清淡饮食,低盐低脂为宜,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以保证必需氨基酸供应,每日三餐分配合理;改变暴饮暴食,不吃早餐的习惯。
4.6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健康教育专刊、组织专题讲座、上健康教育课、放录像带、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咨询等。健康教育要确保质量,把预防的方法和要点告诉职工,把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告诉大家,还要保证健康教育覆盖率,最终把各种疾病的预防变成每个职工的自觉活动,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