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7 15:35: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字和英语的区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负迁移;声调语调;音段音位

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学习者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课题、新任务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完成的,既有对比又有抽象的特点。而新旧事物之间既不能完全雷同,也不至于绝对相异。因而,迁移有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的划分。汉语语音正迁移是指在学习或体验英语发音规则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汉语发音方式的影响而借用汉语的发音方法,刚好这种发音方式与英语中的某些发音方式是符合的,可以套用。而负迁移则刚好相反,借用的汉语发音方法不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而不被英语本族人所认同。这种不自觉地借用汉语发音方法的惯性思维干扰了英语标准语音的生成,所以造成了不同于英语本族人发音的奇怪的英语语音发音形式。在这篇文章里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浅谈汉语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一、汉语声调语调的负迁移;二、音段音位对语音的影响。

一、汉语声调语调的负迁移

语调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调是指句子中的音高变化,而广义的语调是指句子中的一切语音特征,包括音高、音长、音强等。

英语被称为“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美语音学家一直强调英语语调的重要性,他们形象地把元音辅音比作英语的身体,把语调比作英语的灵魂。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被称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在汉语中,每个字或音节除了声母韵母两部分外,还有一个绝对固定的声调(又称为字调)。它与声母韵母一样,有着区别词义的重要作用。汉语中也有语调,可以表示语法作用。但汉语语调只是以四种单字调为基本单元建立起来的语调,语调本身升降变化不大,只带有略高或略低的趋势。汉语对语调的要求不如英语对语调的要求那么明显。

1.声调

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区别意义的声调类型以及轻声。例如,“妈mā”“麻mᔓ马mǎ”“骂mà”这四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完全一样,但是声调不同,就成了四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汉语的声调语调是一种叠加关系。声调会因语调的抑扬而稍有抑扬,但是语调不可能改变声调,因为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有区别字义的作用。

2. 重音

何善芬[1]对英语和汉语的轻重音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英语的重音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功能,是语调和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汉语的重音在词语中无辨义作用,而汉语的轻音与语义、语法有关,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音表达手段。语音学中的重音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两种。根据何善芬的研究,英语与汉语的词重音主要有以下不同:其一,从二至四音节词的轻重音模式上考虑,英语的词重音模式比汉语的词重音模式要复杂得多。其二,英语的多音节词有主重音、次重音和轻音,并且每个英语单词的重音位置是固定的,有区别词语意义的作用。例如:'overall(罩衣,名词),over'all(全部的,形容词;大体上,副词)。汉语中各音节的轻重音差别不明显,重音的位置也不如英语的严格。除了少数用于区别词义的带轻音的上音节词外,如大意(主要意思)、大·意(疏忽,形容词)。

3.语调

虽然汉语既有声调又有语调,但汉语的语调模式与英语的语调模式不同。汉语语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声调,语调一般是在句的字调基础上稍作调整,字的声调只根据说话人的语调稍加抑扬。赵元任指出:“(汉语的)任一词可用任一语调来说而不会丧失其词义,语调只表达情感、语气、用途等等。”[2] 汉语的语调通常体现在句末的音节上,升调是在句末词语字调的基础上稍扬,句末有语气词或轻音节词时,升调放在倒数第二或第三个音节上,但是由于受末尾汉字声调的影响,语调上扬幅度只有26%;而英语单词没有声调,词的音调受整个句子语调的制约,“在英语音高变化及基频模式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调,其次是重音”。因而英语单词的音调升降起伏比较自由,升调的幅度最大可达80%。中国学生受汉语声调语调负迁移的影响,讲英语时语调升降起伏较小,没有体现梯级下降的英语语调。英语中的升调通常在最后一个重读音节(调核)上。后面若有非重读音节,则语调继续上升,但是非重读音节的响度不能超过调核音节。中国学生受母语语调影响,总是直到最后一个音节才开始将语调上升,不管它是调核音节还是非重读音节,结果把英语的非重读音节当做调核使用。

二、音段音位对语音的影响

音段音位包括元音,辅音,元音辅音之间的相互组合(这个概念对英汉两种语言均适用)。当人们把听到的语音分解成最小的单位时,这些单位从语音学角度就叫做音素;音节是一个言语单位,最少由一个元音组成,最多由一个辅音或辅音簇加一个元音,再加一个辅音或辅音簇组成。

1. 音素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英语的音素就是我们在语言交流中所听到或发出的声音。比如当我们听到单词glass时,可以例举的音素有[g] [l] [a:] [s]。汉语的音素就是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英语中有许多因素的发音与汉语的发音是相似的,有些是汉语中根本没有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并没有两个发音完全相同的音素。比如,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而长短音在汉语中并不存在,汉语拼音i 的音长介于[i:]和[i]之间,同时,发音部位也有细微差别;英语中的双元音由一个音向另一个音滑动而形成,滑动较慢,发音比较圆润。而汉语复韵母中这种滑动并不明显,舌位滑动过程较快,两成分听起来浑然一体,类似于一个音。

1.2 音节

英语中多为多音节单词,因此在读音方面大多是音素组合成节,音节构成单词(单音节单词除外,如I,其音素为双音节[ai],单词含义是“我”)。汉语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两种语言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英语以开音节结尾的单词和以闭音节结尾的单词在数量上几乎相等,而汉字的音节结构是以开音节占多数,闭音节较少,只有以n,ang 等结尾的少数几种。所以中国学生发辅音时习惯在辅音后加上一个元音,如把please[pli﹕z]念成[p?li﹕z]。此外,由于英语音节结构的复杂性,在两个单词作为短语出现时有时可以连读,如get up;汉语与之相反,每一个音节(汉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内部的各音素具有强烈的凝聚性,而音节外的语素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语音是语言的外壳,任何一种有声语言都离不开语音。打好坚实的语音基础,是拥有优美地道口语的先决条件。在了解了汉语语音在以上方面对英语口语的影响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后,可以针对性地纠正一些不地道的英语发音,多加练习,不断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赵元任.英语语调(附美语变体)与汉语对应语调初探[c]ll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19.

第2篇

我们先分析汉语的基本特点。

一般的拼音语言,只有元音与辅音两个结构要素,声调(升调、降调)只区别语气,不区别意义,因而不是拼音语言的结构要素。而汉语则不同,声调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故汉语语音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构成。如果我们把英语等拼音语言称为二维结构,那么汉语语音就是三维结构。

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音。就语音单位而言,几乎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或者起码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每一个民族用于社会交际的能够区别意义的音位却少得多,这是根据人类的交流需要而决定的。人类语言只需要不多的音位,就可以构成无数有意义的话语。

从历史发展来说,“能指”和“所指”在约定俗成的任意性这一表层现象的深处,有着相当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受到各民族物质生产发展的一般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的双重制约。就人类语言的发源处来说,初民不可能也无须选择很多的音节来表达一些简单的概念。但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有许多新的概念需要表达,原先的音节不能满足需要,他们必须寻觅新的途径。增加音节是一个最简单的有效途径,西方的一些语言就走了这一道路。英语中的音节就有一万多个。但也还有另外一个聪明的方法,即在原有的音节上标出不同的声调,以此代表不同的概念,这同样可以起到与增加音节相等的作用。汉语就走了这一条道路,它只选择了400多个基本音节就能够满足高度文明的汉民族的各种概念表达的需要。采取增加音节的线性展开的方式和运用声调向中心聚敛的三维方式来解决语音的发展问题具有同等的有效性。于是,汉语与西方拼音语言的根本性区别(即拼音语言是用二维——元音和辅音——来表达的,而汉语是用三维——声母、韵母和声调——来表达)就形成了。当然这两条道路也不是绝对的互不相涉,而是起着部分的互补作用。汉语在发展中,由单音节词为主到双音节词为主,且近代以来,由于文化交流的增多,外来语的翻译常用多音节词来表达,这使汉语的词汇中多音节词的比例也有所扩大。拼音语言也有不用增加音节而只是改变词的重读音节的方式来区别意义,这又与汉语所走的道路有若干类似之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只要是能够逐渐精微地表达人类的思维,就具有同等价值,这里没有好坏高下之分。人为地将“屈折语”说成是最高级,将“孤立语”说成最低级,这要么是文化中心主义、种族偏见的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要么就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自卑心理的表现,而不是科学的分析。

文字领域的情况与语音领域的情况相似。

在文字的起源阶段,用“象形”表达人类思想与语言中用“象声”表达人类思想类似,同样舍弃了许多东西,仅从客观事物中抽出一些主要的特征写画下来。“米”是一棵果树上结了许多果子的象形。但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有机生命体,一棵树是多么繁复的植物,结下的丰硕的果实也决不止三个。当我们用象形文字表达它的时候,失落了不计其数的果实了,而且用3个小圆圈代替了具有万千特征的甜美的果实,又不知失落了多少属性了。我们甚至不能说,我们所造的那个象形字就一定是抓住了果树的形象的主要特征,其实它仅是从客观物象中抽象出的极少一部分特征。这才是本色意义上的“抽象”。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上的所谓“抽象”,比如说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它字形固定,偏旁统一,这对于象形特点鲜明的甲骨文来说是一次抽象,而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使汉字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隶变”又是更进一步的抽象,这些“抽象”,与文字最初形成阶段的那次抽象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与语音的形成一样,象形文字是各个民族根据不同的要求抽象出事物的极少特征写画下来,这使各种文字产生差距。中西文字目前巨大的差距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创造方法造成的。当美索不达米亚的字母被发现后,西方文字突然掉转头去走了一条拼音化的道路,而汉字则没有走这条道路,依然按照原来的路径发展着。于是,中西文字便相去遥远了。“中国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块字,与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后来流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拼音文字其渊源和特性都迥然相异,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独成一统的特例。”[③]

方块汉字与拼音文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我们认为也是“二维”与“三维”的区别。从汉语语音角度提出来的问题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吻合的。汉字的三维性使其具有立体性特点。但要证明汉字是三维的立体性结构,我们的面前有一道“定论”的铜墙铁壁,一般认为,拼音文字记录一个词是用一串字母作线性的排列,在汉字往往用一个平面型方块来表示,所以“汉字是平面型文字”[④]。诚然,汉字是写在纸上的,不是雕塑在空间的,何以认为汉字是三维的因而具有立体性特点呢?这是因为汉字是用二维去展示、象征三维空间的,我们是就其所表达、所象征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三维”的。“立体派”的绘画何以能称“立体”呢?难道就不是画在平面画布上的吗?

汉字主要起源于原始图画,而图画是用二维空间来表示三维空前的,那么,汉字就其起源阶段的象形性而言,亦具有这样的特征。汉字起源阶段的这种象形的特性是汉字三维性发生学上的依据,图画的形象性的特点是使人们可以直观或感受到所画事物“体”的质感。例如,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陕西华县柳子镇出土的陶器上。

即使是最逼真的工笔也不能将客观事物的全部属性和特征描绘出来,它在描绘中已经遗漏了许多属性和特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画反映客观事物也是“抽象”的。而汉字又是对象形图画的再一次“抽象”,这就使文字成为一种纯粹的符号了。这种符号只要没有变成音响形象的附属物(如拼音文字那样),这种三维立体性特点便没有被打破,无论其抽象程度怎样地越来越高。

从现实生活的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在其后来的发展变形过程中,并未改变其三维立体性特点,这是由于汉字后来无论怎样变形,皆未彻底打破原有的符号体系去另辟新路。先看小篆。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比起甲骨文和金文来,小篆字体固定,并将原来没有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一起来,小篆的线条不再是去描画客观事物,而是变成了规则匀称的带弧形的整齐线条,就此而言,对汉字的立体性的冲击是大的。但是,从根本上看,小篆并未改变汉字的结构特点,而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只是线条略略变化,使文字同客观事物的联系更加隐蔽了一些。这样的特征实在太多,无庸赘述。隶书的情况又怎样呢?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这是被称作“隶变”的汉文字史上的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线条的主要特点在于描摹客观事物,因而它是画出来的;而隶变后的五种基本笔画则是写出来的。由于隶变改变了笔画的形态,因而使汉字形体发生了大的变化,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基本摆脱了古汉字的图形意味。后来,魏晋至隋唐出现的楷书,结构与隶书基本相同,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进一步发展,从此,汉字成为方块字就定型了。但是,隶变以后的汉字并未改变汉字的三维立体性特点。我们还是以“为”字后来变化为例来说明。

这些形式亦分别积淀了大象的鼻子、躯体以及四条腿的内容。由此看来,隶变中的汉字形体的改变仅是汉字结构内部进行自身调整时的一种较大的形态转移,而不是汉字整体结构的打破与重建,因而汉字立体性这一基本特点并未失落。

我们认为汉字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立体性特点一直保持着,但同时我们又认为隶变前后汉字立体性的特点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适应于描摹客观事物的各种形态、方向、长短、曲直的甲金文和小篆的线条,一变为适应于书写的、长短大致统一、曲直有规则、形态方向一致的隶书、楷书和现代简体的线条,这说明隶变使汉字从图画意义上的立体性变成了几何意义的立体性。隶变前的汉字通过用极简约的线条描画事物达到立体性,这种立体性因与图画类似,较易为人们认识,隶变以后的汉字实在有类于“立体派”的绘画。它将对象世界引归到立体几何的方块形体中去,呈现出一种多视点把立体平铺到平面上的倾向。即“对一个物体作分解,同时从不同的方面,不只是从一个视点,提供了许多元素,把这些元素重新组合,相互叠置,相互渗入成为一个整体形象,这使得平面自身直接显现立体感,却又不是取消了平面,使它成为一个空间盛器,让各种东西在它里面装着”。[⑥]隶变后汉字不仅有“横”“竖”两种笔画(这可以在垂直状态下构成平面),而且斜线(撇、捺)和点,斜线其实就是线条的水平放置状态,它与“横”、“竖”垂直状态所构成的平面相交,便构成立体图形。“点”的意义亦如此,它其实在透视意义上是远处的一条线或一个面;本身已造成了一种距离感和空间感,只要我们眼前出现了相交或平行直线构成的平面,那么远处的那个点就一定不可能与这个平面处在同一平面上,而只能是处在立体的空间中。汉字的三维立体性就这样通过五种笔划构成了。这里,“关键是在于保持着具体的平面,而同时在象征的意味里,使它成为体积的空间意味的。”[⑦]

关于汉字的三维立体性,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中找到证明。卫夫人《笔阵图》对汉字的几种笔划有如下的说法:

这虽是一种比喻和象征,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书家的潜意味深处是将汉字的笔画当作某种客观事物来看待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观念的积淀,因为在原始人那里是没有比喻可言的。进一步讲,中国书法理论中所讲的关于笔画分布的结体理论更是汉字的立体性特点决定的。“中宫”和“重心”的理论,都是解决立体性字体结构稳定问题;“布白”理论则直接导源于文字的立体性:例如笔划的“疏密得宜”是解决立体性众多平面交叉的问题;“虚实相间”的说法是处理立体结构中视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关系问题;而所谓“争让得势”则又是回答立体结构中的主要平面与次要平面的表现关系等等。中国书法最忌平板,例如“馬”字下面的四点,楷书一般将第一、四两点写得较大,二、三两点写得较小,以示远近关系。这些,皆可说明汉字的立体性特点。

我们论定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三维立体性特点,这就为认识汉字的科学价值打下了基础;而汉字的生命力正建立在这种科学价值的前提之上的。

汉字的立体性特点决定了汉字具有容量大、信息多、内涵丰富的科学价值。我们仍然用数学的方法来说明。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横一竖和一条斜线(—|/),如果按拼音文字的线性排列,只有六种排列形式:—|/,—/|,|—/,|—/,/—|,/|—,但是,按立体性文字排列,其形式却极多。横竖构成平面,而斜线当它放到立体性图形中去的时候,位置可以相接、也可以相交,还可以相离。人们只需要从这极多的可能排列中选择出目视区别较为明晰的排列用于造字就足够表达人类各种各样的概念。这从科学角度证明了汉字的方块结构是完全胜任表达人类的千差万别的细微变化的概念。它也不见得就显得繁复,因为它不需要用向外扩展的方式去表达,而只需在这个立体结构框架的内部就可以表达。如果说一个方块汉字因笔画多而显得繁复,那么,一个英文词用一大串字母排成一条线同样也是繁复的。汉字的这个特点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尤其是文言)无形态变化,无时态变化,无冠词的最根本性的决定原因。进而使中国语言文字比印欧语言“更易于打破逻辑和语法的束缚,从而也就更易于张大语词的多义性、表达的隐喻性、意义的增生性,以及理解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⑧]这正是在二十世纪语言学革命以后重新认识语言生命力的一把金钥匙。一些有眼光的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汉字和汉语的生命力,而另一些西方学者例如伊斯特林,认为汉字终究是一种有缺陷的文字,是文字发展低级阶段上的文字,进而认为汉字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字,这实在是一种对语言文字表达人类思维的特点缺乏全面认识所致。

注释:

①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71页。

②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③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④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⑤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页。

⑥瓦尔特·赫斯编著:《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71页。

第3篇

只到这几天在抄诵英语句子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我在一遍遍在抄写着要背诵的句子时,我想到了曾经刚刚学英文字母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就是回家写单词字母,一个字母写上一页两页。以前刚刚学认汉字拼音的时候,也不一样的道理,一个新学的生字,生词,都要写上好几页。

原来,我们曾经就这样记住那些启蒙拼音,汉字的。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变懒了,一切都要速成,好像一遍两遍就要求自己马上就会,急功近利,反而没有打好基础。

第4篇

近年来,汉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字母词。英语字母词,即由拉丁字母或拉丁字母加汉字构成的词语,如WTO、NBA、CD等。在汉语社区中交流时,使用一些汉语文化社区的人知晓的国际社会所共有的事物、观念的英语名称,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与其他形式的英语外来词相比,字母词具有简约的形式,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的求简心理,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大多习惯使用英语中的专用名词缩略语或术语缩略语。如果把英语中的缩略语翻译成汉语,就需要较多汉字。例如: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NBA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APEC(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合组织

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研究生入学考试

CD(compact disc)――只读性多媒体光盘

把英语缩略语翻译成汉语再进行使用不符合人们使用语言的简洁习惯,因此,汉语使用者直接把这些英语缩略语移用到汉语语句中,例如:“加入WTO”,“报考GRE”,“观看NBA”等。很多字母词已经有了固定的使用群体,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效应。即使没学过英语,甚至对英语字母不熟悉的人,在日常交际中也会使用字母词,例如“买张CD”,而不说成“买张只读性多媒体光盘”。这些没有汉字的说法的概念,从侧面说明了它们在汉语中存在的必要性。

一.英语字母词的类型

汉语中的英语字母词主要分为两类:英语外来字母词,例如“UFO”;非英语外来词的字母词,或者称为英文字母词,例如“V字领”。

下面就从四个角度,对英语进入汉语的字母词进行分类:

1.字母数量

从数量上来看,英语字母词可以分为单字母词素和多字母词素,例如“X光”和“SOS儿童村”。单字母词素和多字母词素的字母数量虽然不同,但都被看成一个单纯词。这说明不管字母组合的英文意义如何,一旦进入了汉语词汇系统,一律被看做一个单纯词。

2.语言功能

英语字母词可以分为可成词字母语素和不可成词字母语素:

(1)可成词外来语素是指既可单独成词,又可独立成为一个语素的语素。这种外来语素在孤立状态时,语素与词的身份合一,在参与新的造词时,以词素身份出现。例如KTV本身是个词,而在“KTV包房”中做语素。

(2)不可成词字母词素一般和其他词素组合成词后,才能独立使用,例如“B超”中的B,“AC米兰”中的AC.

3.词素类型和组合位置

汉字词素和字母词素构成的字母词分为三种:字母词素在汉字词素前面(例如“T恤”“IC卡”);汉字词素在字母词素前面(例如“维生素A);字母词素在中间、汉字词素在前后(例如“三K党”)。就目前使用的范围来看,纯字母词和汉字词素在字母词素前面这两种类型的数量比较多。

4.表意情况

根据汉语中英语字母词的表意情况,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字母为英语外语词的开头字母,意义与英语原词相同。例如“CD”(只读性多媒体光盘)。

(2)表示顺序位次或代号,没有实际意义。例如“维生素A”

(3)表示字母形体义,例如“T恤”、“V字领”

(4)表示字母形体义的引申义,例如“T型人才”、“X型人才”。

二.英语字母词的汉化

根据外来词的汉化程度的轻重,外来词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语音上的汉化但保留其被借方书面形式、演变为类似汉语语素的语素并保留其被借方书面形式、音译且使用汉语的书面形式、谐译、意译。英语字母词的汉化只涉及到前两个层次。

(一)对英语字母词的改造

进入汉语的英语字母词,很多经过了一定的加工和改造。这种加工改造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英语外语词进行音译、意译、借形的系统,例如“BP机”、“B超”等。这些字母词在保留部分字母的同时,还具有音译、意译等汉字成分,其“汉化”部分明显。另一种是完全借英语外来词的形,是纯字母词,例如“CT”“KTV”等,貌似没有任何“汉化”现象,其实不然。

1.语音方面

外来纯字母词和其他借词方式相比,最接近英语原词,但是由于不同于语言间语音系统有别,外来纯字母词的语音还是发生了变化。还有个别字母词与英语词在音节数目上不同,例如UFO在汉语中读成四个音节,而在英语中是两个音节。

2.语言方面

外来纯字母词和英语原词的语义系统不同,所以词义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例如“ABC”在英语中是多义词,有三个义项:字母表;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火车时刻表。而在汉语中则是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

3.语法方面

受到汉语语法体系的约束,外来纯字母词一般都不再具有英语原词的各种形态特点,例如“ABC”在英文中有所有格和复数形式,在汉语中却没有这类语法现象。

纯字母词和英语原词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的这些区别,是汉语使用者对其进行改造的必然结果,是字母词在汉语中存在的必经之路。

(二)外来单音节语素的形成

外来单音节语素的出现是汉语语素演变的结果。汉语语素一直是以单音节为主的。单音节语素在汉语语素的总数中占绝对优势,同时又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多音节语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表示的语素,这类语素主要是外来语素。多音节语素在使用中会简化并蜕变为语言结构中的单音语素。

人们最初在语言实践中造词的时候,词一产生就在理论上具有了语素的资格,并不是先造出一个语素。但英语外来词的创制与最初造词的情况不同。英语外来词不是凭空创制的,而是用汉语的语言材料或借用英语字母书写形式对已经存在的英语词进行二次改造的结果,即更换英语词的语音形式,并在意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英语外语词经过“汉化”,直接以语素身份参与造词或逐渐脱离原来的造词环境,参与新的造词活动,就成了汉语中的外来语素。

三.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语音教学 ;系统;规范的语音教学

英语语音教学就是小学英语教学的起点。正因为是起点,因此语音教学就有很重要的作用。

语音教学是记忆单词的关键。小学的英语教学虽然词汇量比较小,要想正确、有效地记忆单词,学好语音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很多,但大都是以语音记忆法作为基础的。我们知道,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构成与它的读音紧密相关,熟悉了它的读音也就记住了它的构成。它不像汉字,读音和字的构成是分开的。在笔者的教学中,由于缺少语音教学,有部分学生用汉字给英语单词注音,比如,“cat”他会写成“开特”,“mouse”他会写成“毛丝”,这样注音生硬、不准确。这样的习惯一旦形成,很难纠正,而且也不能利用读音准确地记忆单词。有部分学生记不住单词或害怕记单词,不熟悉英语读音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语音教学是听力学习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提倡“听说领先”,而英语听力的练习必须以准确、规范的语音作为前提。只有学生听到的听力材料和自己记忆中的读音接近和一致时,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自己听到的听力材料。学生规范、准确的听力记忆的形成,离不开规范、准确的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口语学习的必经之路。口语学习来源于模仿,模仿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当偏差出现时,如果我们逐一地进行纠正,学生就有可能因为语音的繁杂和零碎而陷入混乱。我们知道,英语的语音规则细微而繁多,如果让学生零碎地记忆英语的读音,会增加学习的难度从而使部分同学成为英语的门外汉。而如果我们从学生开始接触英语就教给学生英语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根据读音规则去进行口语学习,那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好地发挥出来。这就离不开英语语音的教学。

然而小学的英语语音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部分教师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小学的英语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涉及蔬菜、水果、动物、食品、颜色、数字、天气、运动等题材,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新教材还有另外一个特点――词汇量大,每一单元大约有十几个单词和短语。这十几个单词和短语在我们看来很简单,但对于刚接触英语时间还不长的小学生来说,却有相当的难度。面对如此大的词汇量,他们就有点不知所措。这就需要规范、系统的语音教学来为词汇记忆来为词汇记忆提供方法的基础。同时,语音教学对听力、口语、阅读的基础性作用也毋庸置疑。然而部分教师对这一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小学英语教学缺少系统、规范的语音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一年级入门的时候,就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汉语拼音教学,这为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读音、记忆简单的汉字,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小学生接触英语的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系统、规范的英语语音教学。而且,英语是拼音文字,它的读音和词形紧密相关,根据读音就可以对它进行比较准确的拼写。虽然现在的英语教材对语音进行了分散编排、逐步渗透。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破坏了英语语音的系统性、规律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对英语语音进行规范、系统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区别学习英语的语音规则,从而像学习汉语拼音一样,建立完整、系统的英语语音规范,为后续的词汇、听力、口语、阅读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训练和巩固。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进行改进。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规范、系统地英语语音教学。小学的学生在经过系统的汉语拼音训练之后,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拼音的拼、读、认、写。那么,在此基础上学习另外一套语音系统,学生自然地就会把英语发音与汉语发音进行比较。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零散地、逐渐地教给学生英语语音规则,那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记忆的时间和难度。那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把英语语音完整的、系统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对汉语发音和英语发音有比较、鉴别和迁移。其实,我们知道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以在英语语音教学的过程中,有意凸显它们的关系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迁移中有更准确、更深入地掌握。比如,16个辅音音标和汉语拼音的形状基本相同,读音也很相近,对学生来说很直观。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对汉语拼音的了解,对它们的发音进行迁移,但是要讲清楚它们的细微区别。当然,英语中的某些音素是汉语里不存在的,如: /ai/,/tr/,/dr/,/j/,/θ/, 还有一些相似却不相同的音素,如:/ t∫/ ,/∫/, /ou/,/au/,/r/等我们应重点讲解。

只有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英语语音教学,使学生掌握完整的语音知识,学生才能正确有效地学习英语,才能有效地积累词汇,学习口语,学习听力,学习阅读。

第6篇

一、引言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属于与汉字紧密相连的汉字文化圈。在汉语中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字形是对汉字识记产生刺激的符号,音与义则内隐于字形之中,从汉字本身来看,字形是汉字的本体。而日语中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并非根据语音来造字的。汉字最早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汉字传入日本后,从借用汉字的音发展到借用汉字的意,以至于后来根据汉字创造出日本的文字――假名文字。日本人把两个发音、构造、特性等方面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融合在一起,将汉字改变成适合日本本民族的文字。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日语中的汉字。尤其是那些繁体字、和制汉字导致他们在书写时出现错误,主要原因就是日文汉字中部分文字的微妙变化。在日文中,许多汉字是繁体字,这些没有简化的汉字完全不同于汉语中现用汉字,它只是表意的视觉符号,因此需要把它准确地写出来,此时只得一个一个地去记,这让学生叫苦不迭。日语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其中读和写都与假名、汉字密不可分,因此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日文汉字的教学。所谓日文汉字的教学是以英语专业的学生为对象、以日文汉字为内容、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日文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讲清日文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日文汉字,书写日文汉字,掌握日文汉字。

进行日文汉字教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是零基础的日语学习,初学日语时,简直认为日语中的假名是“图画”,无法理解,与此同时,中国学生学习日语亦具备优势: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他们认识一些常用汉字,但不知其日语发音,而且日语在语系上与汉语没有亲属关系,日语只是借用一些汉字来记录本国的语言,这两个国家的汉字是分别记录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因此其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这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也导致了大量错字、别字的产生。

本文拟就通过这一教学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日文汉字书写偏误出发,分析其原因,找寻解决的方法及对策,以求对日语二外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有所帮助。

二、日文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日语中的汉字是一种单纯表意文字,从这这一点出发对学生日文汉字书写时的偏误进行分析。

(一)因形致误,化简为繁。中国现在通行的汉字是简化汉字,日语中很多汉字是繁体字,由于受母语影响,认为只要汉字均为繁体字,将本应该为简化字的汉字书写成繁体字。这类源于母语迁移的偏误多产生于初学者,有时也可能由于书写习惯而出现在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身上。

(二)笔形相混,化繁为简。由于汉字字形相近而导致写混、写错,这类错误多发生在刚刚学习日语,对日文汉字的笔画认识不清。

1、有许多繁体汉字在日文中没有简化,对初学日语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不容易区分,容易写混。

2、由于繁体字的笔画较多,有些学生出现多写一两笔或少写一两笔的现象。同是一个字,有时写错,有时写对。

(1)增画。“出勤する”的“勤”应为草字头“艹”却写成“廿”;“?x手”字右上是两个“己”字不应封口,却写成了两个“巳”字;“食器”的“器”多写一点写成了“器”。(2)减画。“友?_(ともだち)”的“?_”字右部少一横画;“?婴?觥钡摹?印弊窒旅媸歉觥岸?”字写成“几”字、“?觥弊钟也可傩┮缓嵝闯伞耙住保弧?iく”的“?i”比汉字多一点却写成了“步”。(3)笔画的随意更改。“勉??”的“??”写成“强”;“????^”的“?^”左半部写成“食”;“映画”的“画”写成“画”。(4)些微差别的汉字。日文中有的用汉字组成名词,字与汉语中的相同,却不可望文生义。比如“米国”是“美国”,自行车写作“自??”,“名片”写作“名刺”,日文中的“手纸”意思是“信、书信”之意,“留守”是“不在、不在家”的意思,“老婆”是指“老太婆”,“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人参”是“胡萝卜”。(5)在汉语中逐渐退出使用的汉字。在中文中,虽然有“?荨弊郑?但是几乎不用,而日文中气体的“气”写作“?荨薄T亩恋摹岸痢保?日文中写作“?i”。(6)和制汉字。日文中的汉字有些汉字是中文汉字所没有的,是日本人创造的,称为“和制汉字”。比如,“?P”是工作的意思,劳动者写作“劳?P者”;“?g”指山口、鞍部;“?x”指旱田、田地;“?Y”指常绿树;“?y”指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z”指教养;“?~”指水滴。(7)同形异义语。也有的日文中的汉字,意思跟中文中的意思截然不同,称为“国训”。例如,“椿”指山茶花;“?_”指岸边。(8)具有日本特色的成语。譬如,汉语中的“贤妻良母”,日语中变成了“良妻贤母”;汉语中的“山清水秀”,日语中变成了“山紫水明”。也有的日语中的成语,却是汉语中所没有的,所以在教学中尤其应该向学生强调这些日本式的成语的含义。譬如,“绝体绝命”意为“一筹莫展、无可奈何、穷途末路”之意。“一生?颐?”意为“努力地、拼命地、尽力地”的意思。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日本人对日文中的汉字的运用习惯。比如,日本把河称为“川”,譬如东京的“荒川”,京都的“贺茂川”、“高野川”,大阪的“淀川”、“木津川”、“安治川”等等

(三)部件混淆

日文中的汉字总数的93%是合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或部件所构成的,由于独体字或部件的书写与汉语的书写方式不尽相同,导致学生书写时书写偏误的出现。例如:?恪?伞,砂糖砂糖,写真写真,?H切?H切,?\い黑い,?訾筏ぁ?凉しい。

这类偏误主要是由于只记其音难记其形所致,容易发生在听写练习中,这在初、中、高各个阶段的各国学生中都有体现,这是书写者由音到形的认知过程的偏误。这类偏误在一定程度上受汉字书写习惯的影响而想当然,如:“?\”字的书写是学生受汉字“黑”字影响而写错。汉字除独体字外,它有几种组合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将左右部件、上下部件、里外部件变位的情况,这类错误中以左右部件变位居多。譬如,“?O”误将左右颠倒而写。这类书写偏误是因为构成汉字的一些部件在中日文当中的位置不同,个别学生对其掌握得不好。因为汉字书写时的字形相近又有微小差别而发生书写错误的居多,由于汉字传入日本后发展演变使得字形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发音到其字形,都使得学生在书写日文中的汉字时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策略

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本来都是汉字的繁体字。但后来两都进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国简化了,日本没有简化;有的字日本简化了,我国没有简化。有的字两国虽都简化了,但简化的却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写日语时,一定要写日语汉字,不能写中文的简化汉字。

(一)正字法教学。日文汉字的正字法要求正确地规定日文汉字的写法,而正字法教学是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日文汉字书写的意识,以便减少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规范地书写日文汉字。从上面所考察的内容看,学生在书写日文中的汉字时常见的偏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大多日文汉字笔画繁多,且有部分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存在细小差别,所以习惯于书写简化汉字的学生不容易分辨出字形相近字之间的微小差异。第二,对日文汉字结构的个别差异掌握得不理想,因而常出现混淆、变位的错误。第三,学生要写出一个词语时,脑海里先想出来的是它在汉语中书写方法,然后再去对应和它对应的日文中汉字的写法。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会产生书写上的偏误。当前认知心理学对日文汉字字形认知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笔画、部件、正字法。那么二外日语教学中的日文汉字书写的教学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1、比较教学。在静态条件下,日文汉字的书写元素并不复杂。(1)正确书写日文汉字的第一步是笔画教学,基本笔画和独体字的书写。(2)笔画有些微差别的字放在词语中来认知。如:“己、巳”、“厂、广”、“?]、邮”、“包、包”、“糖、糖”,这些字只有一毫之差,单独认知和书写极易出错,放在一起时更容易区分,也容易记住这些字中笔画的不同。

2、注重偏旁部首教学。偏旁部首是汉字字形中具有组字能力的构字单位,它大于或等于笔画,小于或等于整字,在汉字的生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衔接作用,为汉字切分提供了基础,是汉字结构的核心。日文中的汉字亦如此。偏旁部首教学的原则是:所切分的偏旁部首尽量能与整字有语音、语义或字形上的联系。偏旁部首教学的方法:(1)让学生在学汉字时首先接触基本偏旁部首,然后按常用到不常用、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在单词的讲解时将这些基本偏旁部首加以说明。(2)由于汉字有上下、左右、内外三种位置排列,所以汉字的偏旁部首也相应地出现在这三个位置之上,在教学时应该特别提出注意。

(二)追溯语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了解词语的「?Z源,即“?g?Zの本来の形や意味。また、??々の?g?Zの成立の由来や起源”。

1、日文中的部分汉字属于异体字。有些事收录自中国典籍,例如:“?D”、“?f”、“坂”、“?|”等。“?D”是“笑”的古字,日文引用为“花开”的意思。“?|”是“?{”的另一种写法。二战后以中国原有俗字为基础、颁布简笔字即新字体,例如:国、?t、??、?m、??、?o(??)、??、?{、?弧??、芸。2、和制汉字(和?u?h字),即日本人自造的汉字。例如“?P”、“?g”、“?Y”、“?y”、“?z”、“?~”等。以上列举的没有同义的中文汉字,无法用中文一一对应地念出来。另外还有一种是和制异体字。即依据日文原则自行简化的汉字。例如:?C、?l、?i、??、?z、?、?、?辍?凇F渲校?“?C”是“?尽钡谋涮澹弧?l”?椤跋?”的变体。“?D”简化为“?”。日文“?”与“尺”同音,因此假借其声以“尺”替代其右偏旁成为“?”,因此选择的择写成“?k”、翻译的译写成“?U”,驿站的驿写成“?k”。日文中汉字含“黄”、“ㄙ”字形者同音,因此用“ㄙ”替代“黄”,简化为“?凇薄?“??”等等,这些不能单以中文的眼光来看待。

3、文化联想教学。古人在造字时强调了对事物形象的直观、直觉和顿悟上。在造字过程中,始终坚持表意文字体系,他重视偏旁与汉字所指事物的联系,并注意归类。日文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所以它与文化意蕴联系最紧密,了解日文汉字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日本文化,这样就顺利搭建了日文汉字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同时也能提高对日语单词的识记兴趣。

结束语: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日文汉字书写教学,从学生日文汉字书写的偏误中也更多地体现出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在审阅试卷时我们不愿看到卷面满篇的错字,也不愿看到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却是“书写文盲”的现象,怎样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到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中需加注重的。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在二外日语学习中汉字书写偏误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二外日语学习中日文汉字的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进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最终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第7篇

[关键词] 外来语 日语 汉语 比较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繁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地促进各国文化的发展。特别在英语、汉语和日语间语言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对丰富其本国语言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有些英语已不必翻译、就原封不动地走进了中国文字的舞台,还有些日语已直接音译成汉语而取代了原有汉语中的词汇,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语,已被人们自如地使用。因此,不掌握这些新的词汇就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正确地使用掌握这些词汇,将会给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活动带来一定的方便,同时也会对汉语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来自日语的“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作用

中国汉字流传到日本,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古典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作用。由于汉字的传入,使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日本人又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到了近代,汉字又在日本引进西方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频繁,日本的“汉语”直接冲击着东西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地涌入中国的汉语中,陆建非教授介绍说:现在每年有1000个以上的外来词“加盟”汉语中,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而另一方面也对规范汉语的使用和进行语言教育提出了新的考验。

这里,我们把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叫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以下用带引号的“外来语”区别日语中来自英语的外来语)。

日常生活中“外来语”的引进也体现了生活的新变化、新时尚,如瘦身、健美、保龄球、隐私权、自助餐、度假村之类的词,体现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正在和“世界接轨”,科学技术方面的外来语也被大量地引进,如基因、克隆、纳米、数码技术、软件等,这些词的广泛使用证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汉语既是中国的输入国,也是中国的输出国。

如今,日语中的汉字基本上还保留着中国古汉语的面貌;还有的经过日本人的加工形成了当今的日语,又从日本传到了中国。这种语言的“反进口”现象也丰富了现代汉语。例如,“写真、人气、番号、卖场、仙贝等词语的使用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日汉词语的同形异义

正是因为中日的汉字有很多相同的特点,所以有些人认为用汉字的意义去理解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其实是个误区。不仅有的汉字有写法的不同,而且有些日语和汉语虽然是同一汉字,意义却不同或截然相反。

例如,最近中国经常流行的“留守儿童”一词,指的是农村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可是日语“留守”是不在家的意思。那么同一个词,日本人就会理解为是孩子不在家。日语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文章,名叫“亭主元で留守がいい”.意思是希望丈夫结结实实地在外工作,最好不在家。可是同样的汉字,中国人会理解为,丈夫最好是在家。

“娘”一词,汉语是妈妈的意思,可是日语却是女儿。

“理”这个词,日语的意思是“勉强”,而汉语是“没有道理”的意思。日语中的“勉”一词则是“学习”的意思。所以中国人看到“日本の勉”(学习日语)这句话,就会理解为“日语还算勉强可以”。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学生写了一份留学推荐书,其中有一句“よく日本の勉をしていました”。后来那位不懂日语的学生家长特意找到我说:“这句话是不是日语还算勉强可以的意思”。

还有些词汇如果不了解它的词义,有时会闹出笑话的。曾经有一位中国人刚到日本的时候。走到街上有点口渴,看到一家门上挂着“”的招牌,便对她丈夫说:“我渴了,我们进去喝点汤吧”。其实,这是一家浴池。日语中的“”是开水、热水的意思。在日本温泉,浴池等门前都挂着“”的招牌。只要看到这样的招牌就一定是个洗澡的地方了。

三、英语及罗马字对汉语的影响

外来语言的引进目前已成为不可抗拒的现实。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势必会有更多的外来语引入中国,成为汉语中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在以日语为主流的汉语的外来语引进的同时,还有大量的英语、罗马字“打入”了中国的语言市场,被中国人使用。特别是在懂英语的年轻人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例如,来自英语的“Cool” (酷),由此而引申出(“酷车”“酷哥”)等说法。“TC衫”“WTO”(世界贸易组织)“CD”苦 CD、“VCD”、(光碟),“DVD”(光碟)“WC”、(卫生间)“CCTV”、(中央电视台)“NBA”、(足球赛)“OK”、(好)“MP”、(国会议员)“MP4”、“UFO”(飞碟)、“KTV”(歌厅包房)“ATM”(自动提款机)“GDP”、(国民生产总值)“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合症)“USA”、(美国)“VN”(联合国)、“KFC”、(肯德基)“DDD”、(国内),MBA(工商管理硕士)、“TAXIS”(出租车),等等。

当然,诸如以上词类语言的使用和普及的原因,是和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英语的普遍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不过,任何社会的进步,都会不同程度地给那些落后于时代的人带来一定的不便。我认为,这一点无论哪个国家都会一样的。在中国,有些不懂英语的老年人,这些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新领域,或者说是交流中的不便。

在日本,由于外来语的盛行,甚至可以说是“泛滥”,导致许多日本的老年人听不懂商场的播音,出现过日本人问外国人日语的笑话。

因此,我认为,外来语的使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应该在人们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前提下使用,蜂拥而至的大量引进会给很多人造成不便。

在社会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否则就会落后与时代的发展。

四、汉语和日语及英语的同音同义不同形

日语中的外来语,大多数是英语词汇;汉语中也有很多来自英语的外来语。但是,由于日语和汉语翻译的不同,便出现了同音同义不同形的现象。

例如,同样是“卡拉OK”一词。日语写成“カラOK”,英语写成“karaoke”。

以下用表格对比的形式可以看出英语、日语和汉语的相近与不同之处。

第8篇

关键词: 汉字;繁复;简易;中国

一、概述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世界上其它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 早已在历史风尘中湮灭。只有汉字经过浩浩荡荡的五千年的流变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其他文字无可比拟。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文字演变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意、韵,在当今世界语林独树一帜。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已经有很多,也论述得比较全面,但是对汉字的特点即汉字的繁复性与简易性的认识,学者们却还存在一些分歧,有的认为汉字是繁复性与简易性的结合体,有的人则将汉字的繁复性与简易性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汉字的特点是汉字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从本体和使用两个层面分析汉字的繁复性与简易性,以期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能更科学、理性地总结汉字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使汉字沿着与汉语的契合日趋完美的道路继续前进,使汉字在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汉字的繁复

从汉字的本体层面看,汉字具有繁复的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汉字数量庞大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是通过字母表示语音单位从而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由于其表示的语音单位有音素和音节之分,所以表音文字又下分为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两种类型。音素文字,就是用字母(如英语、法语等使用拉丁字母,俄语等使用斯拉夫字母)表示音素从而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音节文字,则是用字母(如日语使用的假名)表示音节从而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表意文字是指字符本身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意义有一定联系而与所记录语言单位的读音没有直接联系的书写符号系统,因为其所记录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所以又叫语素文字,代表文字为汉字。

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表意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一种语言的音素数目是有限的,不过几十个,因此音素文字的基本单位字母也是有限的,如:英文字母有26个,德文字母有27个,斯拉夫字母有43个。汉字不直接表示音素或音节,而是用大量的表意符号来记录语素。一种语言的语素有几千个以至上万个,因此语素文字的字数也有几千个以至上万个。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数量的确惊人。《说文解字》(100年)收字10516个(包括重文1163个),《康熙字典》(1716年)收字47035个,《中华大字典》(1915年)收字48000个,《汉语大字典》(1990年)收字54678个[1],《中华字海》(1994年)收字85000个。即使是常用汉字,数量也并不少,《印刷通用汉字字表》收字6196个,《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字6763个,《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2]。

2、汉字笔画多、结构复杂

汉字笔画多,据统计,《辞海》的14872个汉字单字中,除了建国后简化了的2264个繁体字和废止了的1055个异体字,11画以上的字有6680个,占58%,其中15画以上的字有2540个,占22%[3]。

汉字结构复杂。汉字的结构单位有笔画和部件,在组合成字时笔画和部件不是按照统一的方向排列组合的,而是上下左右全方位展开,多向行进,具有平面型特点。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画组合有相离、相接、相交3种方式,部件组合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框架结构、品字结构、独体结构等17种方式。很多汉字往往综合采用了多种方式,结构就更复杂了。

3、音节与汉字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汉字。现代汉语普通话大约有400个音节,加上声调变化大约也只有1300个音节,而汉字数以万计,这就使得一个音节在不同场合要用不同的汉字来书写,即一个音节对应多个汉字。如:“jiān”这个音节,写成汉字,有“尖、奸、坚、歼、间、肩、监、艰、煎”等形式。即使是同样的音节,相近的意义也要用不同的汉字来表达,比如:在表示主体的分支这一意思时,树木的分支用“杈”,河流的分支用“汊”,衣服旁边的开口用“衩”,山的分支用“岔”。

二是一个汉字对应多个音节。一个汉字对应多个音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音字。汉字体系中有大量的多音字,比如:常用字“和”有六种读音:hé(和平)、hè(唱和)、hú(和牌)、huó(和面)、huò(和药)、huo(搅和)。

总之,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的大量存在,使汉字的学习更加繁难。

4、汉字一般不能表音

汉字按照造字方法的不同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与字音没有什么联系。形声字虽然有表示读音的声符,但这种声符并不是专门表音,而且随着汉字字音字形的发展演变,现代形声字的声符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表音作用,人们往往不能利用声符来推断字的读音。如:“抬、胎、邰” 可读“台”音,但不能据此推断“迨、治、冶”也读“台”音。

据周有光先生统计,现代汉字声符的有效表音率是39%,有声调功能的声符不到20%[4]。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一般不能表音,只有借助汉语拼音这种工具来为它注音。人们常说汉字难读,这同汉字一般不能表音有直接关系。

5、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信息量大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说解,这种内涵就会外化出来,供人品味,让人遐想。如“安”字,从“女”在“宀”下。“宀”读为“绵”音,其形如四面有墙,而上有覆盖的屋舍。女子从容娴雅,故居于屋中,还含有自在而无虞之意,而古来室家之内,亦有女即安也,故其本义作“安静”解。从“安”字的结构,可以让人意会到屋舍内有女子,家便安。试看一家之中婆婆、媳妇、妯娌、女儿,如果都能各守其位,发挥女性娴淑、婉约、细致的特性,则家可治。由此看来“男主外,女治内”,颇有道理。而当今社会,女子不甘于扮演家庭妇女的角色纷纷走出家庭,对于整个家庭,尤其是年幼的子女影响巨大。子女从小缺少母亲的照护,家庭教育无从谈起,亲情也自然淡漠了。细细忖之,古人造此“安”字,其意深远。“安”所包含的这种文化意蕴着实让人回味、令人叹服。因为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单个汉字所负载的信息量相对其他文字要大。有研究者用“熵”来表示文字所容载的信息量。“熵”值的大小和文字所负载的信息量成正比。研究者经过科学的实验测得,汉字的熵值是9.65比特,英文字母是4.03比特,法文字母是3.98比特,德文字母是4.10比特,西班牙语是4.01比特,俄语是4.35比特,罗马尼亚语是4.12比特,汉字显然要高得多[5]。汉字的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的信息量大,说明就汉字本体而言,它比其它的文字更加繁复。

三、汉字的简易

就汉字的本体研究来看,它是繁复的,但从使用这一层面进行考察,我们发现汉字又有简易的一面,具体体现在:

1、汉字高频字集中,常用字数量少

尽管汉字的总体数量庞大,但是从汉字使用频率看,高频度的汉字很集中,常用字数量少。

70年代末,我国有四位排字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统计出汉语里有3,000个“常用字”,其频度高达99%;次常用字也有3,000个,它们每个字的频度加起来也只占1%。[6]1988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仅3500个。据专家统计,这3500个汉字的使用覆盖率达99.7%。就是说,认识这3500个汉字,99.7%的报刊文章可以阅读。如果扩展到其后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个字,则使用覆盖率可达99.99%,基本上就是100%了。

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虽然拼音文字如英语只有26个字母,要掌握这26个字母不难,但是仅仅掌握26个字母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英文单词往往需要几个字母的组合来表达,英文靠的是词的组合来传递信息,有资料统计,在使用英语的国家,人们要掌握的常用英语词汇量是两万,两万英语单词不易掌握。而汉语有自身的特点,汉语中一个汉字一般可以记录一个语素,一般情况下一个或两个语素可以组成一个词,因此,掌握了三千个常用汉字,就容易掌握数以万计的由汉字所构成的汉语的书面造句单位——词的书写形式。

汉字常用字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常用字量少,有利于缓解汉字学习的难度。

2、汉字记录文本篇幅短、阅读速度快

汉字的文化内涵丰富,单个汉字所能表达的信息量大,信息密度高,即汉字的“熵”值大,所以同样的内容用汉字来记录比用其他拼音文字来记录所用字符的总数会少,用来记录的文本篇幅会短。这也是联合国文件翻译成英、法、汉等文字时, 汉语版总是最薄的原因。汉字结构复杂,抗错性强,便于扫射,有助于学习记认,便于快速阅读。从视读方面来说,一般认为横排汉字在阅读上比拼音文字速度要快,是最优越的认知符号。日本有关部门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时,曾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汉字的认知速度是日本假名的10倍,是罗马文字的20倍[7]。

3、汉字一音一义多,构词能力强

汉字是表意文字,大部分汉字是一字一音一义。汉字一表义就成了语素和词了。这样汉语以单音节词占多数。有人统计,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单音节词占了一半以上,而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又绝大部分由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以“人”字为构词语素就列举了47个双音节词。词是生的,但是由熟字组成,可以收到“生词熟字”的学习效果,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据统计,以复合构词法为主的汉语,常用词条43,300多条,只用3730多个字构成。特别在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新词方面,更显示出汉字强大的构词能力,我们只需用少数旧字即可衍生新词,而英语则要不断制造新词来适应。如“草根网民、会议大使、盗版党、车奴、倒扁”这些新词所使用的字在我们的《康熙字典》中全部都能找到,而“disco,microsoft,taxi, internet,robot”等英文单词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词典中是找不到的。

4、汉字电脑输入速度快,前景乐观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关专业人士的努力,汉字信息处理已走向智能化、规范化、高效化。汉字可以采用词组输入法后输入速度有了极大提高, 目前汉字速录可高达每分钟512个字,已经超过了拼音文字的输入速度。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未来文字处理进入语音识别阶段,汉字的优势将会继续突显。因为电脑采用声控系统就会摒弃由字母编制的键盘,电脑将会通过对人的语言单位的分解和合成来完成语音识别,需要识别的语言单位越少,就越准确、高效。英语要识别的音节多达1万个以上,而汉字只有400多个音节,因此美国语言学家盖利·吉宁斯认为正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语法书里的种种麻烦抛个精光,最后只留下几千个单字和若干条效率极高的排字规则。总之,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因此有人称汉字为电脑文字,认为它是最佳信息交换应用程序的语种。汉字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储存信息的第一文字。

四、小结

通过以上对汉字的繁复与简易的分析,我们必须明确汉字是繁复与简易的统一体,我们不能将汉字的繁复与简易割裂开来,认为汉字只有繁复或只有简易;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汉字的繁复或者一味地夸大汉字的简易。因为汉字的繁复也有其可取的一面,如承载的信息量大,使汉字易于区别,汉字的简易也有度的限制,如过分简易会使汉字失去丰富的文化意蕴,表意不明确,这也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为了让汉字更好的适应汉语的发展,汉字改革势在必行。综观汉字发展史,追求简易是汉字不可逆转的改革方向,我们要在遵循谨慎性、可识性、简洁性、理据性、系统性、继承性等原则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汉字的繁复与简易,即“表意丰富、有区分度”与“书写方便、经济实用”之间的最佳平衡点[8], 使汉字既便于书写和记忆又便于识别和使用,既便捷有序又不失其丰富内涵。汉字的改革之路还很长,但不管怎么样,汉字一直朝着更完善的目标在走,从刀凿石刻到五笔输入,从象形文字到现行规范汉字,汉字已经走了五千年。汉字吐纳了五千年的日月精华,以积极地姿态在适应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我们坚信具有形体美、风骨美、意境美的方块汉字会越来越完善,和汉语的契合会越来越完美,在传承中华文明、凝聚中华民族方面也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承它、发扬它和捍卫它!

参考文献

[1]郭龙生:《汉字简化的得与失》,《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2]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3]武惠恩、高凤英:《汉字的繁难与现代化》,《瞭望新闻周刊》1995年第52期。

[4]周有光:《现代汉字中声旁的表音功能问题》,《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5]冯志伟:《汉字的信息量大不利于中文信息处理——再谈汉字的熵》,《语文建设》1994年第3期。

[6]罗来栋:《试论汉字系统的结构特点与汉字教学科学化》,《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