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课题转化

科研课题转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8 15:54: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课题转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课题转化

第1篇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

[3]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12).

[4]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

[5]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4).

第2篇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种信息爆炸的现象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对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课堂教学的手段、形式和目标都在发生变化。从十几年前开始普及的电子化教学,到现在的翻转教学理念,都是这种冲击的具体表现。时代的改变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传统课堂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1-6]。本文以高等工科专业教学中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翻转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该课程的翻转教学尝试提供依据。 

2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体系框架 

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它通过在网上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家中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将课堂教学时间解放出来,通过课堂作业、讨论和答疑等新型课堂交互教学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这个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和学校的欢迎,被称为本世纪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教学变革,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该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其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师传授转换为学生自学,这样将教学过程的推动力由教师变为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众多教学资源的制作和组织、仍然由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来完成,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是其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发展的关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并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课前、课内、课后的各种学习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萨尔曼·可汗等美国教育专家推出的微课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一种在线提供时长5~15分钟的教学视频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网络教学方法[2-5]。与传统常规授课方法不同,微课的视频内容常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某个教学问题,因此视频时间很短,一般在学生知识接收的生理极限之内,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开展自主学习使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最佳化。目前,微课教学已经在基础教育和一些技能教育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高等教育论文的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仍处于研究尝试中。 

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首先要构建课程实施的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活动需要在课堂之外进行,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也要从面对面直接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借助微课等多媒体工具简介传授。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增加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环节;并且在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料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同,需要更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便于学生认知和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将被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答疑和评估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设计原则 

由于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新特点,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的设计原则。 

微课内容短小化 在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设计上要遵循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人们的知识获取的持续时间一般在6~7分钟,超出这个时长,大脑接受信息的专注度和效率会迅速下降。因此,在知识点分解和微课视频制作时一定要注意时长的控制。 

微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微课视频的制作手段简单方便、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构架适合的教学场景,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易懂、生动形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教学资源内容更适合自主学习 在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把握学习进程。因此在教学资源制作时,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资源顺利掌握课程知识要点。可以考虑组织课程组,由多个教师合作来完成教学资源的制作,使教学资源的教学风格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同时在教学资源中需增加学习过程的指导内容,便于指导学生顺利高效地按时完成自主学习。增加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内容,帮助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成果,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

教师翻转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中的主导地位 在翻转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被弱化,但不等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的手段需要随之改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指导内容的描述来引导教学,虽然手段间接化了,但责任更重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检查和评估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加以及时的指导;并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节授课式改进教学形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实践仍应遵循教育和学习的一般规律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教学实践涉及教学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其中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其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仍和传统教学一样,需要按照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内容教授方式的匹配,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4 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前导课程涉及机械设计、电工学、检测技术、微机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等多门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高、专业知识面要求宽,学生需全面理解课程知识点,并能够灵活应用,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学习要求。 

传统教学以教师理论讲解相关知识点和设计分析方法,学生按要求在课后通过部分作业练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但由于涉及知识面较多,常常出现教师在黑板、PPT上讲授、演示,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虽然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要求,在目前课时量不断被压缩而授课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并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用传统的教法明显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工作的重点从教师的讲授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师从不断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通过不断研究教学的形式与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中课程的教学流程及实施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的分解与学习进度规划 教师在课程教学资源制作之前,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机械结构、检测系统、数字控制器、接口技术、驱动技术等知识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分解就需要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并注意与其相关前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其次,制定各知识点教学微课表达手段和制作方案,比如:新型机械结构的介绍用三维动画,能够更好地展示其工作原理与性能;电路分析则需要将工作原理动画与性能公式推导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设计计算的本质。最后,拟定学生的学习进度指导书,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评估点,安排检测评估的方式与时间。 

教学资源的制作与 根据课程设计得到的全部知识点,组织任课教师搜集教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整理和完善。目前网络上的专业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教学成本;但这些教学资源往往是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课程,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课程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使用。同时要想增强教学效果,适应微课教学的需要,还需要根据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和爱好,自行制作相关微课视频内容。 

将制作好的机电一体化全部知识点微课视频、部分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学习进度指导书和机电一体化课程练习题、自测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管理功能控制教学资料的与访问权限,进行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并完成学生工作页上相关引导问题及学习笔记,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该平台上讨论问题,分享学习体会。 

课堂教学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重点不再是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而是用来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答疑、讨论和检测。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引导,并通过课堂或网络的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将从网络交流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问题进行集中性解答,并组织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或者在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学生活用知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协助并适时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领会课程知识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也应有所变化,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将部分课时削减,以自习课的形式交由学生自主安排;同时注意在课程初期应适当安排课堂教学学时,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掌握足够的课程知识点,又不会因为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知识领域设置里程碑式的课程节点,通过课堂检测和讲评进行阶段性学习进度和效果的检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进度的把握。 

课外的交流与测试 由于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设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习,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通过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来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虽然课堂教学节点的测试检查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但是课外的引导、讨论、交流与检测分析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课外教学跟踪和教学研究改进的基础。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针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向教师进行询问,这样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并有利于教师归纳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和教学改进提供对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表现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5 总结 

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以微课来贯穿整门课程的翻转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采用移动互联设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将教师从繁重、重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效果。这样必将推动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进展,提高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深度和效率,对于新环境下的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第3篇

1.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体化”即为教学体系的一体化。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我们会涉及到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课后的实操练习等几大部分。上文我们已经简单分析了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教育的现状,正是将这几个部分分裂开来:教师上课自顾自地讲,学生在台下云里雾里地听,课后一知半解地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具有十分不好的影响。我们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将这三个重要的部分紧密结合,使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生课堂上的学、学生课下的练习进行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进行,从而达成职业教育的目的。

1.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想

在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更偏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操能力,为将来成为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侧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加强上;再根据当前市场需求以及就业状况,与时俱进地改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将最高效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应该改进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最真实的训练。另外,在师资队伍的匹配上,也要严格甄选合适的人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与性格特点的教师优先考虑。这是我们在实施“一体化”的一个大前提,在基本条件都提升到相应的水平以后,才能继续考虑接下来的措施。“教”:在现今的教学环境下,以教师为主体的情况已经逐渐转向由学生做主导的模式了,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就需要既能够调动课堂活跃氛围,又能够控制住局面的优秀教师。首先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素养,在传授知识上不能有半点失误;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难懂的知识点变得易于接受,改善课堂上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现状。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学”: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更是要充分发挥其主体的地位。在平时不管是教师还是一些学生会组织,应该多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主动进行思考与配合,抓住每一个可以学到新东西的瞬间。“练”:以往教师可能只会布置教材后面的习题,在下次课简单进行讲解。在我们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抓住练习这样的好机会,选取符合实际应用的习题来布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用再重复教材上死板的习题,做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实操练习,甚至可以由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以及讲课方式进行布置。在每一个阶段设置一个集中答疑的时间,将平时遇到的问题却没有来得及得到教师解答的问题统一进行讨论。这不仅有益于个人,也让大家都掌握了新的知识。

1.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了融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十分丰满,事半功倍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才会逐渐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企业不需要空有文凭的人,也不需要将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却不会操作的人,企业需要的是多方面能力均衡,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所长,做出贡献的人。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现如今的形势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2结束语

第4篇

到会的领导有县教研室的刘顺生主任和王海峰主任,还有张教研员。我校申请的市级数学课题――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审批下来了。

我是课题组的一员,我很珍惜学校为我搭建的平台,人应该有所追求,不能满足于做个教书匠,要有精神气,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痕迹。以前我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现在有了课题实验这个航标,使我不再迷失方向……每周除了按时参加周三下午的课题组集体学习外,坚持自学,努力使自己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时刻以一个课题组成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甘于平庸,不步入后尘,不人云亦云,以最为天下先的姿态引领学校教科研的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同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内化新的理论,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双赢。

一、课题实验,促进专业化成长

课题实验是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搞好本教研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课题实验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新课程增加的不确定因素发挥好引导示范作用,竭力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用教育的智慧铸造智慧的教育。

一个完整的教育科研过程通常包括这样几个基本阶段。一是选定课题,二是查阅资料,三是指定计划,四是实际运作,五是表达成果,六是评估转化。自己的态度决定关注实验的态度,决定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做到实在、实际、实效。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小学生教学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我们施教的对象是小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要从“唤醒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养成创新习惯”四个层次来完成。

1、唤醒创出新意识

研究、实践、再研究、再改进,如此反复尝试摸索是研究课题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育是一种唤醒,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爱,更是一种责任,教师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生命的特征在于创造。使学生想创造只有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思维能力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诱发创新思维,产生创新独到见解,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2、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职业一大特点是具有创造性,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等进行创新。数学课堂不仅要有浓厚的数学味,还要具有创新火花的魅力课堂,这就要求自己要在课堂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充满灵动和活力的个性课堂。所以要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富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能力的起点。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努力做到让所有的“花儿”都开放,让所有的“鸟儿”都歌唱。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使学生在“奇”中问,“悱”中问,“动”中问,“用”中问,指导质疑,培养学生“善”问。让学生在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教学中我进行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创设问题情境,用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心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4、养成创新习惯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曾指出:教学不仅要关注定律真理的判定,更要注重教学知识生成。因而也就必然要求数学教学从重视知识的静态结果转向关注知识的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并成为自己的习惯,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会创新。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项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再创造,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使学生把爱创造想创造养成习惯。

二、网络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不断融入到工作中去。在日常工作中,阅读、实践、研究、写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只要教师用心揣摩,反复实践就会功到自然成。教师专业化成长最佳途径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我们需要走出、请进、换思想,有专家引领做基础,同伴互助,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共同体,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资源共享,互利互赢。

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深化研究全面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众兴实验小学坚持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从单项研究到主导课题系统研究,从教法研究到学法研究,探索出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了 "三位一体"阅读网络、自主学习课堂"六步教学法"等校本研究成果,并积极探索转化科研成果,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强化校本教研, 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和引领作用

所谓校本教研, 就是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形成有指导性的理论, 发挥其引领作用。我校的教育科研正是基于校本, 注重过程, 不断进行深化研究的。

2001年, 我校大部分数学老师都感觉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个性,课堂上缺乏生气,学习中缺少乐趣。针对这种传统的单纯的接受型教学的弊端,我校数学组提出了"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并向市教科所申报立项。经过几年的研究, 形成了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即:" 激趣引疑—— 探索验证—— 评价反思—— 应用拓展",该模式的运用,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了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的研究, 在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使教师们认识到, 教育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 可望而不可及, 进而产生了科研意识。

2003年,是我校教育科研向整体性、校域性迈进的新起点。当时的新课改在全国兴起,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改革新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获取新知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面对这样的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 我们感到困难很多, 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老教师感到无从下手, 新教师虽有改革的热情,却没有经验, 这些都使新课改的落实成为难题。要将全体教师引领到新课改的轨道上来, 就必须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 就必须从教育科研入手, 将教育科研由单打独斗引领到整体性、校域性上来, 让全体教师参与研究。于是,我们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课题, 向省教育学会申请立项, 作为学校的主课题, 进而形成了全员化、校域化的科研氛围。在课题研究实践中, 各学科结合自己的实际,确立子课题。并从教学模式入手, 采取调查、分析、边实践、边分析、边总结的做法, 使新课改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迅速开展起来。经过全体教师积极探索、成功地构建了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六步教学法"即第一步:制定目标——学生自主看书,理解教材,制定学习目标。 第二步:自主学习——根据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找出问题划下来,发现问题作标记。

第三步:合作探究——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第四步:归纳提升——先让学生小结,教师再补充归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了自行收获知识的快乐。

第五步:达标反馈——这一环节,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要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采用教师提前设计的课内题目进行,既是对本节课一次系统总结,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后的一个把握,以便及时补充反馈。

第六步:拓展延伸——教师提出问题或要求,学生课外继续学习探究延伸课堂知识。以此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将学生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引领到主动合作的学习上来, 由教法研究引到学法研究;将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结合起来。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校本科研要注重找准问题, 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 校本科研要注重引领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校本科研要注重提高教师整体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突出转化, 不断提高成果价值

教育科研的目的不仅是认识和探索教育规律,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规律的认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用来指导实践, 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学科的教育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练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因此, 当课题通过鉴定后, 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 而应根据专家的意见, 不断进行深化研究, 不断完善和补充, 对其取得的成果及时进行转化和推广, 做到结题不结束,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成果价值, 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 一) 制定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采取考核、表彰、奖励等措施, 并和评优、晋级挂钩, 特别是在评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过程中,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内容。

( 二) 转化成果的几个具体策略

1. 在研究中运用

小学教育科研, 最大的特点是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所以在课题研究中, 应做到边研究边总结边运用, 对于阶段研究中的成果, 应及时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使其直接发挥作用。例如: 我们在《学习方式》课题研究中,以学科为单位, 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集中探讨在什么情况下自主学习,什么情况下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探究学习。例如大家探索出: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四种情况: 1.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 2.搜集信息; 3.阅读教材; 4.完成作业。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三种情况:1.质疑问答,2.解决难题,3.观点分歧等。这都是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我们及时将这一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 实际是在转化成果, 使之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这种转化,时间短, 见效快, 易操作。

2. 在问题中完善

在转化成果过程中, 难免出现问题, 我们觉得出现问题是好事, 往往是通过解决问题使成果更加完善。例如: 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成果,已经运用6年, 效果非常显著, 可是有个别家长反映,运用这个模式上课,老师自在,学生累,而且差生将更差,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探究式教学"的做法向家长开放, 请家长进课堂,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当家长们亲眼看到孩子们当堂表现的实情时, 无不拍手叫好。同时, 我们也强化了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关注学困生, 加强辅导,避免出现两级分化, 这样使成果更完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在转化成果过程中, 要善于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提高成果质量, 切不可因噎废食, 半途而废。

3. 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育科研成果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使之更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的 "六步教学法", 经过不断的实践, 不断的研究,得到了发展。例如: 数学, 在课题研究时, "六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制定目标。要求学生自主看书,理解教材,制定学习目标,经过实践, 感到不太合适, 不是所有年级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制定出目标的, 没有普遍性, 经过大家的研讨, 将"学生自主看书,制定学习目标" 改为 "学生自主看书,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这样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它学科也都进行了修改, 有的学科在运用时调整了顺序,有的学科则减少了环节, 使之更科学、更有实效性, 使"六步教学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4. 在研讨中提升

新课标指导下的"六步教学法", 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不仅是课堂环节的六步, 更是教法的体现, 它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备课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规律性, 同时也涵盖着学法的层面, 将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有机的统一起来,二者互为因果。通过这样的理论提升和操作指点, 有助于提高成果的价值, 使教师在实践中有所遵循, 便于操作,使科研成果具有普遍性。

5. 在推广中提高

我们的研究成果, 是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既有理论支持, 又有操作指点, 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于是,在县教科室领导的指点下, 我们主动对外推广, 其目的是为了合作交流, 一则得到有识之士的指点, 二则为了给兄弟学校一点帮助, 能够发挥一些辐射作用。主要途径为:利用送教下乡之际,宣传我们的活动;利用各级研讨会推广我们的活动。我们深深地感到: 教育科研成果只有在转换和推广中才能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 才能不断提升成果价值。所以, 课题研究成果不能束之高阁, 更不能作为装饰,应该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第6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反思实践;课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17-1

幼儿园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育科研。我们感到只有让教师们的教育行为实实在在发生“质”的变化,才能使保教质量向“优”的方向发展。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达到科研兴园的目标。我们认为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应该科学定位,追求教育科研的发展价值,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内涵。为此,我们着力开展“行动研究、反思实践、课题引领”三项工作,以更好地引领、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行动研究――使每一个教师在工作中感悟

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置身于“活生生的课堂”,以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开展研究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通过“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轮流主持”、“专题研讨”等多元教研活动,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做到教研行为合作化、教研活动专题化、教研形式立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一课三研

选定有一定难度或问题较复杂的某单元课程,根据报名或指定教师“一备进行述课初研――二备进行上课再研――三备进行分析三研”。

如我园开展大班音乐活动――《摇篮》的“一课三研”活动。青年教师学习、模仿名师的课设计了方案,甚至模仿她那种会使人陶醉的上课感觉,虽然模仿得有模有样,但是却让人感觉有一点牵强、不舒服。课后,年级组的老师对该老师的课进行了分析,让青年教师懂得了要上出成功的音乐课,不是光靠模仿,而是要把名师在音乐活动中的新观念、新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变成自己的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使自己从一个平台跃上另一个更高的平台。

2.同课异构

在原来幼儿园“教研日”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改变园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邀请市学科带头人与我园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采取三段式,即课例试讲――品论研析――个性实践。事实证明,这是提升教师教研水平的最佳捷径,比以往的就课备课纸上谈兵要有用得多。

3.轮流主持

每次教研活动轮流由一位教师备课、讲解、组织教学活动,其他教师模仿幼儿,预测出现的问题,设置障碍,全组教师一起讨论教学行为的适宜性、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等。

4.专题研讨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困惑,教研组有计划地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专题研讨、逐个解决。如“怎样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在预设中的生成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突发性问题”,“怎样引导幼儿学会设疑提问”,“在活动中怎样保持幼儿的持续兴趣”,“怎样了解和解决幼儿从家中带来的不愉快”等等。这些问题都可在教研中通过集体的智慧逐个解决。我们用问题――学习――讨论――实践――反思的模式,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不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

(二)反思实践――使每一个教师在反思中成熟

教育家波斯纳斯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但如果教师没有形成反思思维,教师的经验等于零,就是一种浪费。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会建构先前教学经验和今后教学行为间的桥梁。我园的“333”教学是我们在1996年就引入的优秀课程资源,我们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进行自我对话、对自己的行为思考、省视、分析,既创新了“333”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具有我园特色的“333智慧做中学”园本智慧课程,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目前,我们又结合园本课程的建设对“333”进行第二次深刻的反思,结合我园的实际和幼儿的身心特点,从“333”中抽取精髓,归纳了五个方面的“333智慧做中学”主题智慧活动,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建构“333智慧活动课程”。这种强调给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活动过程,注重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幼儿掌握“333”钥匙,开启自己智慧人生之门的教学方式,为幼儿将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建设未来社会打基础。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是完成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建设任务,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实现个体经验向有效策略的提升,经历一次智慧之旅、一次思想洗礼,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他们是专业成长的受益者。

(三)课题引领――使每一个教师在研究中提升

课题研究是提升办学质量和品位的“孵化器”。几年来,我园基本实现了课题研究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浅到深的良性转变。我们坚持把课题研究渗透到幼儿园教育的整体之中,提升了教育的科研品位。

现在,教育科研正在引领我园不断提升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的良性发展。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第7篇

关键词:专题讨论;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59-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复习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已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与提升。初三同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虽然掌握了一些化学基础知识,但在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仍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零散,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不清晰,有时仅仅依赖于“灵感的突发”。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改进,我用专题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要真正提高专题讨论课的复习效率,教师设计实验专题讨论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题讨论课的讨论内容设计

第一,专题讨论课的讨论主题能够涵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部分的大部分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见表1)

第二,精心设计专题课的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难度适中的“基础型”问题,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基础型”问题的设计从初三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难度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复习相关化学知识,使用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可设计成难度递进的问题组,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所学知识。

(2)设计适度“挑战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挑战型”问题出现的时机需要认真考虑设计,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难度的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随着思维的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异与同””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见表2)

2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

即使是复习课也要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讨论内容引入时创设研究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讨论,体验化学的魅力。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用“自来水的生产”录像引入课题,以“工厂要从高炉炼铁的尾气中将CO回收利用”引入讨论内容――怎样除去CO中的CO2杂质?

但情境的引入需要注重几个方面:

(1)注重情境的生活性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情境的引入就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情境引入而引入。并且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的不断进行要不断创设新的情境。

(3)注重情境的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

3 重视专题讨论课的小结环节

(1)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的小结

因为以专题讨论课的形式,使得复习内容比较分散。教师可以用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既可回顾知识,使得复习知识结构清晰,也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归纳梳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课堂实录片断)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除杂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组学生代表]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除去CO中的CO2杂质。第一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装置。第二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其他组同学是否同意这些除杂方案?大家没有问题要问?都没有?我有问题要问第一组同学,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二氧化碳杂质?

[学生] 因为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发生反应。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杂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可以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能不能简单概括一下你们设计方案时思考方向?

[学生]我们主要考虑物质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因为第一组学生代表汇报时被教师追问,其余各组同学汇报时都会主动汇报解题思路――设计除杂方案的这组物质的类别,有哪些性质,利用性质上的哪些差异来设计方案等等。

(2)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解决方案的规律小结

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不同解决方案的“共性”。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引导学生小结解决除杂提纯问题的规律:

固态混合物质的除杂规律――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和难溶性混合,则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再用过滤、蒸发方法;若混合物都为难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可溶性物质,再用过滤的方法。

气态混合物的除杂规律――将杂质气体用液体或固体吸收

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先根据物理性质考虑物理方法能否解决问题,再根据化学性质考虑化学方法。

通过小结,可以帮助同学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

4 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环节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进行讨论活动时,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老师的鼓励能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大胆联想、大胆质疑。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是无法估计学生会给出所有的答案,这是非常正常的。学生提出的很多“答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不完善、比较粗糙,操作性差,或者本身就无法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设计方案除去CO2中的CO杂质时,甚至想到了将混合气体通过血液。我赞扬学生能够将多学科知识相联系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然后再顺便提出方案上的小缺陷。教师面对这些“意外”情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要保护好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汪习雄.论讨论式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化学教学,2007(2):18~19.

第8篇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是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的法定程序,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已完成纲要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审查的工作。从现有的编制情况看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城市发展转型和规划理念创新,体现了五方面的特征:一是体现了落实“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总体思路。将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落实“多规合一”,统筹各类资源和各条线发展策略的平台,纳入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并同步推进相关专项规划。二是体现了“发展趋势与上海实际相结合,国家战略与公众意愿相统一”的要求。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们全方位的生活体验。三是体现了立足市域,面向全局的视野。按照国家战略要求,根据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内特别是与近沪地区的设施共建共享。四是体现了“底线约束、弹性适应”的发展模式。以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严控人口总量、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城市运行安全为底线,并面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和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五是体现了大数据在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基于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城市发展战略数据平台,用于动态监测、辅助决策等,为规划的修编、实施和维护提供支撑。

但同时,各方面也反映目前规划编制工作仍需要在五方面予以继续关注。

协调: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与正在进行的“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海市2050战略规划及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强协调衔接,明确分步走的路径,使城市总体规划能更扎实落地。二是要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作用,要更加重视郊区尤其是远郊的发展,结合各郊区县不同区域的特点,完善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工作。三是要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加快解决城中村改造、疏解城市交通拥堵、统筹建设养老设施等突出问题。

前瞻:一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空间布局、支撑体系,特别是在新市镇建设、道路网格优化、历史遗存保护等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并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二是要科学预测人口规模,促进人口合理分布。要在准确把握目前常住人口基数基础上,科学确定人口控制的目标,改善人口布局和结构,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随着上海进入深度老龄化,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并在布局和资源配置上作充分准备。要通过推动“产城融合”,科学规划布局,以产业为抓手,通过产业布局,带动人口的合理流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的融合度。

均衡: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一是更加注重民生,在城市更新中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面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文化、体育、卫生、养老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二是从空间布局上减少或消除安全隐患,尽可能疏解密度过大的人流集中点,化解其他影响城市安全的不利因素。三是加强对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增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改进和完善现有地下空间的布局。四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引导区域社会事业、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均衡化发展。五是优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郊县区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使其更加高效、便捷、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