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8 15:54: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济纠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经济纠纷;评审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目前,随着企业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合同经济纠纷条件急剧上升,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流动资金的周转,如何避免施工合同经济纠纷的企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加强施工企业的法制教育与培训。
建立规范有序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加大对施工企业经营者的法制教育,提高施工企业的法律素质。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法律素质是减少回避不必要经济纠纷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内涵扩展的重要内容。若不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法律素质,就会造成经济纠纷条件的发生。因此,要把企业经营者是否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作为考核和选拔经营者的条件之一。要针对施工企业经营者的现状,使施工企业的经营者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具备依法管理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制度。
大量的事实证明,施工企业合同经济纠纷的发生都是因为合同本身或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着重大问题。有的合同没有归口管理,企业内部没有合同管理机构,有的忽视对方的资信调查,没有对合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有的合同条款不齐全,在签订合同时缺乏法律论证。有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合同印章、签字方面缺乏管理,造成企业出现管理漏洞,发生不必要的经济纠纷,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合同双方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内部管理部门法律意识和合同管理水平。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以下几方面制度。
(1)加强企业重大决策的法律论证制度,达到避免或减少企业决策失误的目的。企业可聘请法律顾问直接参加企业有关的生产经营的决策会议。
(2)加强合同管理制度,以提高企业签订合同的有效性和合同的履约率。制定公司经理和三总师合同会签负责制,合同履约报告制,企业对外担保管理和对内承包办法,企业对外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制度。
(3)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堵塞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防止企业资金体外循环。
(4)加强企业内子公司、分公司注册登记和项目经理信誉等级评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5)加强纠纷管理制度,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将企业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三、发挥企业法律顾问的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顾问是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管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施工企业在相对合理和小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生产的保障系统。其作用是着眼于事前防止经济纠纷的发生,国家发改委、人事部、司法部共同的《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和《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等规定,推动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促进建筑施工依法治企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明确了建筑施工法律顾问制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为施工企业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也扩充和发展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方法和内涵。
四是签约前的评审和签约后的评审。
由于大多数经济纠纷条件与合同有关,因此加强合同评审极为重要。合同评审的内容主要有工程造价、付款方式、工期指标、质量指标、物资供应、设备配备、款索欠纠纷调解方式等内容。合同评审主要有签约前评审和签约后的评审。签约前的评审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调查工作。签订合同之前,必须对建设方进行社会信誉和建设资金来源调查。对建设项目进行可靠性调查,包括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城市规划许可证、拆迁进度情况、设计图纸及地质勘探报告、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建设项目报建批准文件号以及相关会议的记录。
(2)评审合同条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我国政府或地方政府颁发的法律规定以及适用于本工程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等。
(3)评审合同文本是否符合我国和项目所在地规定、条款是否缺项。
(4)评审合同条款与原标准文件条款以及投标条件有无相挬之处,如有应及时沟通纠正。
签约后的评审,主要涉及合同管理、工程施工过程管理、工程施工中索欠款等内容。大型工程项目工期较长,不能因人员调动而间断评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还可对合同进行修订,也需要进行评审,该评审要与前面工作联系起来,保证前后必须联系一致,资料归档及时完整。做好合同的评审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工程信誉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合同评审工作细致,不仅会避免企业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会树立企业在外界的良好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相反会造成失误,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
因此,施工企业只要提高自身法律观念,并聘请法律顾问参与经营管理,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制度,认真细致地做好合同评审工作,就可以减少施工企业经济纠纷发生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预防施工合同经济纠纷的发生,使企业能够沿着正确的法律轨道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平.工程合同在项目施工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02.10
关键词:经济增长;名义就业;有效就业;隐性失业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bot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nominal employment, an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employmen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wo co-integr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found out the serious problem of the hidden unemployment in China. On the base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gave us some policy advi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hidden unemployment in China.
Key words: economics development; nominal employment; effective employment; hidden unemployment.
一、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1.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分析
本文对1992-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GDP)与名义就业人数(L)进行协整检验。为了消除异方差得到较平稳的序列,首先对1992-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名义就业人口数L进行对数化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用LNGDP和LNL表示,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用D(LNGDP)和D(LNL)表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在检验协整关系前,必须用单位根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只有两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前提下,它们才有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GDP与名义就业ADF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D(LNGDP)和D(LNL)都是平稳的,而LNGDP和LNL都是不平稳的,即D(LNGDP)和D(LNL)是I(0),而LNGDP和LNL是I(1),因此,我们认为两者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分析。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提出的两步检验(AEG检验)法对LNGDP和LNL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相应的得到了LNGDP和LNL之间的回归方程。
LNL=10.27025+0.079439LNGDP (1)
利用Eviews5.0得到了回归方程1相应的统计特征,其中D.W=0.410679,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回归模型存在自相关。通过对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Q统计量、序列相关图和2阶LM检验可知,该回归方程确实存在1、2阶自相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序列的修正。
(3)模型的修正。由于公式1的回归方程存在着1阶和2阶的自相光,因此我们需要用AR(1)和AR(2)对其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LNL=10.18760+0.086568LNGDP+Ut
Ut=1.297247Ut-1-0.696507Ut-2 (2)
修正后回归方程的D.W=2.097864,可能不存在自相关,通过对修正后方程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不存在自相关。
(4)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在得到对LNL和LNGDP修正的回归方程后,我们将进行AEG检验的第二步,即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ADF值=-3.74788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74028,ADF值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由此说明修正后的LNL和LNGDP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就说LNL和LN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由于其回归方程的弹性系数只有0.086568,所以两者间的这种协整关系不是很明显,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2.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
在对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后,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本文选取1992-2006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生产要素法测算的有效就业人数RE进行协整分析。同样,为了消除异方差我们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用LNGDP和LNRE表示,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用D(LNGDP)和D(LNRE)表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对变量序列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2 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变量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LNGDP和LNRE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他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LNGDP和LNRE都是I(1)序列。由此可见,两个变量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2)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运用AEG检验对LNGDP和LNRE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LNRE=6.868501+0.318509LNGDP (3)
运用Eview5.0对回归方程(3)的统计检验可知,其D.W= 0.463620,由于其D.W值过大,可能存在自相关的问题。通过对回归方程(3)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回归方程存在1阶自相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序列的修正。
(3)模型的修正。本文选取广义差分最小二乘法中的H-L法对回归方程(3)进行重新的修正,以便消除序列间存在的自相关。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为:
LNRE=7.410613+0.203678LNGDP(4)
对回归方程(4)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其D.W=1.479183,其D.W值在合理区间内,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可能消除了1阶自相关的影响。通过对修正后方程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已不存在自相关。
(4)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对修正后回归方程(4)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ADF值=-2.830199,5%水平下的临界值=-1.974028,ADF值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由此说明表明LNRE与LNGDP两个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由于修正后回归方程的弹性系数为0.203678,所以我们可以认为LNRE与LNGDP间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拉动关系的比较分析
通过上文的讨论可知,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似乎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了。可通过对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可知,前者对后者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这两种鲜明的比较结果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经济增长对就业率是否有拉动作用?是怎样的内在作用机制导致了这种鲜明的对比结果?要想解答这些疑惑,我们首先需要弄清名义就业与有效就业的关系。
1.名义就业与有效就业的关系
根据有效就业理论可知,有效就业是名义就业中不存在隐性失业时的就业数量。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有效就业是指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的就业,它反映了就业的有效性和利用程度,体现了就业的质量标准。据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描述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间的关系。
有效就业=名义就业-隐性失业(5)
2.比较分析的结论
通过公式5可以看出,隐性失业是有效就业与名义就业间的关系枢纽。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由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要量而出现的部分劳动力的闲置现象。隐性失业显性化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拉动效应不一致的原因,也是经济转型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初期,大多数的企业烙有很深的计划经济印记,中国的国有企业生产率很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批的闲置工人,企业的隐性失业现象十分严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体制改革,国企纷纷实施减员增效的策略,导致了大量闲置工人的下岗,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开始显性化了。隐性失业显性化,一方面使企业消化了多数的闲置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企业产出增加,国家经济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使得名义就业人员减少,相反由于企业内部对一部分无效就业人员的消化使其转化为有效就业人员,导致了有效就业人员的增长。由此可知,经济转型期间中国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导致了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和名义就业拉动效应的迥异。
三、政策与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差距明显,隐性失业问题严重,隐性失业显性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量的下岗工人就业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就业率,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合理分配人力资本的特点,对闲置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首先,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存在,导致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到获得就业岗位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差,提高人力资本市场的工作效率可以大大减少时间滞差导致的暂时性失业;其次,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会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预警机制,迅速调整市场需求结构能较好的缓解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一)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许多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通过各种手段虚构利润、逃离银行债务、躲避银行监督、大量进行现金交易等,致使金融机构很难掌握民营企业的资金流向以及其还贷能力,最终导致银行审查非常严格,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缺乏有效管理
民营企业缺乏信誉,管理水平不高,账目不清,生产效率低。民营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获得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投资。同时,民企的资产相对较少,负债能力有限,不能吸引太多的投资。
(三)资本市场不完善
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和民营企业自身的资信状况,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十分困难。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启动阶段,为了降低风险,国家对股票市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上市要求高,普通民营企业根本不可能有进入股票市场融资的机会。另外企业债券市场尚不规范,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也有较大困难,而发行申请难以批准。
(四)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进行,金融机构加强了投资的风险控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抵押和担保成为其提供贷款时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我国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①民营担保机构规模小,资金来源单一,担保实力弱,难以满足众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②民营担保机构缺少风险分散和后续补偿机制,这就削减了其提供担保服务以及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③缺乏相应的行业监管,有的担保机构在无任何制约条件下从事不规范或高风险行为,给自身乃至整个信用担保体系带来风险隐患。
(五)缺乏多样化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
我国的金融系统和非金融系统面向民营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有限且形式陈旧,缺乏创新。银行金融产品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不够,仅仅只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民营企业业务批量越来越小,对资金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银行系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民营企业融资的发展同步。
(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片面强调发展大企业,大企业在税收、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政策方面有诸多优势,而民营企业很难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另外,中国政府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对民营企业一直存在歧视。有的地方政府虽然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甚至迫使银行放贷支持其发展,但由于忽略环境方面的建设,也不积极维护银行债权,反而更加恶化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破坏了银企长期合作的基础。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民I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是重建企业信誉的基础。实施多元产权主体结构,大大加强由企业直接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董事会的监控职能。积极争取政府技术改革及创新资金的支持,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
(二)建立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银行之所以不愿意给民营企业贷款,除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规模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应建立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积极配合银行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掌握企业信息的需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合作,真正使银企双方达到共赢。建立企业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维护良好的银企和谐关系,创建良好的互信平台,企业才能从银行及大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这样民营企业融资前景将一片大好。
(三)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市场
我国的风险投资还相当不完善、不健全,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业,我们要努力借鉴发达国家在风险投资业发展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从风险投资业的客观规律出发,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育,形成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才能为我国民营企业开辟新的融资通道。
(四)建立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
①多元化筹措资金。目前可广泛募集民间资本并积极吸收国际资金,作为受益方的各商业银行及民营企业自身也应交纳一部分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②杜绝行政干预。我国财政部门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受财政部、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的行政干预,影响了经营的自主性,加大了业务风险。③财政税收上给予一定支持。担保机构应在接受政府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
(五)创新金融产品
针对金融机构现有的信贷品种与民营企业信用素质不匹配的情况,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加快金融品种的创新。针对企业不同信用等级,可以采取循环授信、联合授信等方式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探索推行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动产担保贷款、信用担保贷款等新的担保贷款方式;大力发展票据贴现融资、融资租赁业务等。
(六)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通过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利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和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能有效的为民营企业降低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因此,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办法。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尚处于认识、探索阶段。通过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困境分析和对策建议,有助于我们构建民营企业融资体系,并为完善民营企业融资管理的现实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
石油企业要使精细化管理达到重要的核心地位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石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石油企业根据预先建立的一段时期的企业管理目标与成本要求,应包括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如何将成本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使每一分支出发挥效应,从而将石油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这是企业管理者、中层干部,甚至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在企业现代化管理新时期共同承担的任务,需要引起全方位的思索和研究分析。
二、会计管理观念的更新。传统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以石油企业是否实现节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强调降低成本和节约支出,从极力避免发生生产各环节的费用入手,只是强调节约和节省。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单纯以节约成本控制基本理念的石油企业,只是地主式、守财奴的企业,除了压缩工人收入和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外,并没有技术含量,只是单纯地压缩。我们要注重引入国际上现代化石油企业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从长远入手,这才是企业实现百年大计的根本,就是说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实施成本的有效控制。即,不是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单位成本的产出效力,在缩短施工周期、增加单位产量的同时,确保建筑产品质量的稳定甚至提高,这才是长远和根本的大计。
三、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会计精细化管理源于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的每个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个环节、每个项目、每项运作上。因此,要把各项成本目标细化量化地分解到企业的每个部门,各基层部门和员工都要明确岗位的成本任务指标,在确定年度工作项目的同时,要对项目进行成本的全面分解。确定后要对项目时间、成本出支、运行效率每个环节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对比每项成本的收益和运行效果,要对每个石油和企业管理每个分项目所需要的各项费用进行全方位的细化预算,测算和对比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和最低可能控制水平,然后通过纵向和横向分别落实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每个班组与个人,并与奖惩和绩效管理相结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做到项目前有合理的预算,项目中有有效的控制,完成后有客观的分析,最终在整个石油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目标精细化管理科学体系和合理流程。
四、加强精细预算管理。要通过数字清单、明细的形式,把成本控制计划进行公开而明确的呈现在企业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明确哪些是可控的费用(如:材料费、设备维修费、周转材料、外雇人工费)和不可控费用(如:环保检测费、土地税费等)。石油企业应建立适合企业的《流程与成本控制规程》。内容要从石油必备的建筑原材料、水、电、劳保用品、工具、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方面,制定控制成本的方法。
激发全员敬业责任的意识,通过“以企为家”的文化推动精细化管理
一、让员工能够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技术创新、岗位创新,自觉创建“资源节约型石油企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管理层的用心良苦,从纷繁的设备运行状态中了解节约的潜力,找到节能降耗的措施。
二、对石油企业来说,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再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效果。
强化现场管理,不断提高精细管理程度
一、要遵循经济效益的原则。施工现场管理要注重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石油企业要在创造精品工程、降低施工成本、拓展市场领域、打造行业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作表率。
二、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应当无条件地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
(1)劳动力供求因素对劳资纠纷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规律表明,如果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劳资双方就会等价交换。劳动力供大于求,劳资双方的力量就倾向于资方。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劳方就会享有更多的机会。而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供远大于求,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市场失灵”问题尤为突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素质、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很强,求职者并不具备讨价还价的条件。总体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几乎一边倒的供求形势客观上成为引发和助长企业劳资纠纷矛盾倾向激化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2)忽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
不少企业只重视对物质资本的投资,而忽视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中,员工薪酬水平的提升与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互动的良性循环关系。员工满意于较高水平的薪酬,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节约员工培训费用,有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进而又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形成员工素质提升与其薪酬水平提高的相互拉动。
(3)绩效考核制度利用不佳
众多的企业虽然也在为实现有效的绩效考核不断努力着,但多数情况都不是很乐观,绩效考核存在广泛的走过场现象。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主观认识不足、缺少员工参与、与激励不配套、陈旧管理模式等。
(4)解雇遣散政策
当前企业裁员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故解除劳动合同,辞退职工。有些企业管理随意性较大,把用人完全看作是自己的自由,置劳动合同和劳动法规政策于脑后,对职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随意无故解除劳动关系。单纯依靠劳动合同来调整企业的劳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难以真正保障劳动者的权利,也更容易导致劳资之间的纠纷。企业解雇遣散等裁员行为最容易引发劳资纠纷而导致法律诉讼。
二解决企业劳资纠纷的经济学对策研究
1劳动力市场建设
以培育和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为方向,通过推进试点,基本建立功能齐全、流程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成上下贯通、内外相连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形成运行规范、调控有力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妥善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
2员工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开展企业文化教育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树立他们以企业为荣的观念,用企业精神激励员工,帮助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大力弘扬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情怀。进行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应对新技术变革的挑战。增加员工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引导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现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开放式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透明化,管理手段公开化,参与管理的大众化。加强基础法律知识的培训。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如何利用法律知识为企业建设服务,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这不但是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也应被企业员工所熟知和掌握。
3建立体现激励原则的薪酬管理体系
正确地运用激励原则,可以提高激励的效果,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预先设定的目标。
(1)保障性薪酬和激励性薪酬相结合
其中保障性薪酬,跟员工的业绩关系不大而只因其岗位不同而异。激励性薪酬则与员工工作业绩紧密挂钩,实行浮动制度,这样做可以把企业每个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业绩挂勾。
(2)制定薪酬政策的依据
应该考虑劳动者的基本需要,并伴随企业的发展定期调整,让员工从企业发展同时自身有所收获。企业经营者与普通员工的薪资差距不宜过大,完善企业整体薪资结构。不合理的薪资制度容易引发员工普遍而长期的不满,是导致企业劳资纠纷的重要因素。
(3)注重提供给优秀员工个人发展的空间
企业薪酬会在中短期时间内调动员工的注意力,但是薪酬不是万能的,员工一般会更关心长期的发展。良好的工作环境、民主的管理风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加企业的组织凝聚力。
三结语
当前我国的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之中的技术依赖性的加重造成了企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企业自身的生物进化特性开始表现的更为突出,了解企业在发展之中的进化规律对于研究和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很大的意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被看作资本和技术等物质所构成的物理上的实体,并不具备生物学特征,整个系统通过货币的循环来生产和输出各种产品或是服务。但是,在企业的生产的经营过程之中,管理人员在企业的运行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运行之中管理人员的参与造成了企业的生物性特征。
1.企业的所有者支配着企业的活动
企业与其他人造的物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之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企业的创建过程之中,创造者就将自己的意愿赋予了企业,因此,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代表了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的意志。企业经营之中的有形资产只是企业经营过程之中的工具和手段,企业在实际的运行之中实际是企业支配者的结合方式,其通过经营者的内部协调和处理来完成企业的管理,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假如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达成明确的目的,那么企业在经营之中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2.企业的开发性
开放系统由于其具有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可以获得新的能源,可以长久的运转。假如开发系统失去其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就将因为内部资源的消耗而逐渐停止运转。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之中都在和外界环境进行产品和经济效益的交换,是一个时刻进行物质交流的系统,因其开放系统的特性而具有生物特征。
3.企业的内在整体预谋能力
整体预谋能力是指有构成企业整体结构的经营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决策出企业的经营策略的谋划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未来发展和扩大的基础。企业的整体预谋能力体现在企业在经营过程之中是否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经营的过程之中根据外界的环境及其变化,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态势和发展优势有较为清晰和客观的认识,进而研究决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于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对企业的内外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架构、经营资源和企业的工作人员等方面,而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是包括外部的资本市场、国家政策等方面。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决定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中的经营策略,并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之中,结合外部的经济环境对现有的战略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对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企业的整体预谋能力还体现在企业所具备的某些对长期目标和短期的经营利益进行取舍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4.企业的生命周期特性
企业在经营过程之中推出的产品和服务都有其发展的周期性,其周期一般被分为介绍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介绍期是指企业将产品进行研发和改造之后,进行投产的投入市场的一系列过程。新产品作为对于旧技术的改善和更新,其使用和普及势必要经过一段时间,使人们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熟悉和接受。在产品的介绍期内,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和开发人员进行合作,在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功能和使用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针对用户的需求设计适当的宣传方法,以吸引用户的使用。当产品在经过介绍期的成功,被人们接受之后,新产品就进入了市场成长器。在成长期之中,公司应该注意的是对产品的维护和更新,使得产品始终具有可以吸引用户的优点。因此,在成长期内,公司对于产品的服务完善和功能改善都是很必要的,对于产品在市场上的长期生存很有必要。产品在经过介绍期的推广和成长期的完善和改造之后,产品开始进入大量生产和市场销售的阶段,并且在市场的使用率上渐渐饱和,这就是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成熟期。在这一阶段的产品的基本功能已经趋于完善,且在市场之上,使用的用户的接受率也很高。
二、企?I的进化战略
1.企业的组织制度战略
企业的组织制度的演变是企业进化的外在表现,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针对组织制度的进化战略的过程之中应该注意:企业的组织结构要跟据外界的环境变化来进行变更,不存在绝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在企业的组织制度的变更进化过程之中,企业的决策人员需要对企业的组织制度发展特点和外界的经营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来制定企业的组织制度进化战略。
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于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对企业的内外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架构、经营资源和企业的工作人员等方面,而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是包括外部的资本市场、国家政策等方面。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决定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中的经营策略,并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之中,结合外部的经济环境对现有的战略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对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在企业的战略分析过程之中,主要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SWOT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于企业发展经营之中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等多方面进行列表比较之后,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较为清楚的分析出企业经营之中的威胁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决定依据。在投资人的决策之中,最为常用的决策工具是SWOT分析法,该方法的分析结果会对投资方的决策的作出有着较大的影响,SWOT分析的结果是对企业内部的发展态势和市场的发展环境进行的分析,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价值的分析很有意义。
2.企?I的人才战略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生产的基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任何经营资源只有在人力资源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之下才能发挥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进化管理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公司的管理随着公司经营时间的延长也变得更为熟练。在公司的经营之中,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代表着管理层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的管理越好,公司内部不必要的资金周转就越少,相对的管理层的工作就更为熟练。公司的管理工作除了管理层的工作之外,公司员工的工作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司员工的技术能力对于公司业务的进行和公司客户的忠实度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3.发展目标战略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目标,这种经营目标不是较为模糊的一种发展方向,是指在周边经营活动的理想情况之下,企业的最大经营成果,主要包括阶段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一般又被称作阶段性目标,主要是指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企业的经营者所确定的发展目标。结果性目标是指企业发展的理想结果之中的企业盈利或是经营目标,要保证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就要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之中使用会计管理工具将企业的发展过程可视化,并量化可能遇到的问题,用数据和指标反应企业的复杂化内过程可以较为直观的展示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困难,有利于企业将未来的战略目标进行可视化和具体化的建设,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企业的战略制定过程之中,战略路径的制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路线图的方式来进行体现,战略路径的合理设计可以提高企业在战略发展之中的执行力度,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战略路径的决定过程之中,企业一般会用路线图来对阶段性的目标和发展过程进行罗列,通过对于不同发展过程的有机链接,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各个阶段性目标之中添加不同的发展路线,并通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来对未来的发展路线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煤炭企业的现状
1.煤炭成本持续增长。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在今年的第一季度,累积的原煤生产单位的生产成本已经同比上升了8.98%,分析之后,主要原因为大型煤炭企业在参与资源整合之后,煤矿上的基础建设、技术设备改良的借款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增加,个别煤炭企业为了煤炭的经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还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将煤矿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进行了调整。根据统计,从去年的第一季度开始,煤炭行业的实际利润水平方面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一部分煤质差、效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的煤矿都开始亏损,而且根据目前的煤炭形势走势,煤炭价格下跌带来的不良后果,会在煤炭企业接下来的经营当中逐渐暴露出来,会使企业的亏损情况更加严重,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2.煤炭价格逐渐下降。有关数据统计,去年从5月份开始,煤炭价格就一直开始下跌:著名的煤炭产地――山西焦煤集团,一次性下调为每吨100元;很多煤企业都是用降价的方法保销售。中转地秦皇岛港的市场煤炭价格和4月末相比,每吨下降了145元,和2011年同期相比,每吨下降了200元。
很多产煤省份的煤炭企业也在不同程度上调整了煤炭的价格,比如煤炭重地山西,从去年5月份开始对煤炭价格进行调整,煤炭价格下滑速度的迅速在往年是很少见到的。根据潞安集团的具体情况来看,商品煤在税后的平均价格已经由年初的每吨671元跌倒了6月份的每吨526元,降幅达到了22%。与此同时,全国的煤炭库存迅速增多,已经从用户、中转地、煤炭企业发展蔓延,使得全社会煤炭库存量达到了3.2亿吨,相当于全社会一个月的煤炭消费总量,足以看出煤炭消费速度之慢和消费数量之少。煤炭在市场上已经达到供大于求的情况,市场竞争的激烈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拼成本、拼价格、抢占市场已经成为了煤炭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的必备法则。
3.煤炭企业资金紧张。由于煤炭成本的增长以及煤炭的滞销、价格的下跌会使企业的运营有一定的困难,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不开,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开支和收益。根据统计,今年的第一季度末,我国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值为1674亿元,和同期相比增长41%,比2011年同期增长18.4%。回收货款时,现金比例有所下降,部分发电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拖欠货款,从而使一些煤炭企业的现金十分紧缺,影响企业的运行。
结合以上数字,对煤炭企业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发现煤炭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周期性的低迷时期。主要原因是煤炭行业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新能源的使用,在消费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发展进入低迷期是必然现象;此外,国家调低了GDP的增速,煤炭需求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说,我国煤炭的低迷期是煤炭企业无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煤炭市场现状
1.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有关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煤炭采选业的累积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了12489.7亿元;进入十二五以后,其仍呈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背后是产能的持续增长,煤炭产能的增长,虽然可以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还会增加企业的市场风险。
2.需求增幅降低
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煤炭发展受到限制,全国的煤炭消耗量和往年相比,都会有所下降。
3.煤炭逐渐被新能源代替。根据我国的发展规划和能源发展的预测,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在未来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到2020年,我国运用新能源进行发电的装机容量至少为2.9亿千瓦,大概占到总装机的17%。
三、煤炭企业的应对策略
1.对煤炭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目前,煤炭市场的呈低迷走势,对煤炭的质量进行管理,提高煤炭质量的稳定性,以煤炭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赢得煤炭市场。对煤炭质量的管理主要针对的是采场,要加强生产意识,按照市场要求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对煤质做出调整,合理进行生产,提高煤质。如潞安集团,现在对煤炭的质量检验更加严格,喷吹煤的质量检验至少要过五个关口,从出井、装车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关。
2.对成本进行科学管理控制。企业的投入需要回报,在如今煤炭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煤炭库存很多,企业的运行比较困难,因此就要压缩非生产性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成本节省当中,不可以职工的利益为代价,而要以压缩管理成本、优化生产、科技创新等煤炭企业的经济利益。杜绝浪费,节约开支,有过紧日子的紧迫感,把节约成本贯彻落实到实处。
3.积极开拓煤炭市场。煤炭行业虽然陷入了低迷期,但并不是说消费者没有需求,只是消费群体变少,或者说是消费量减少,因此企业要抓住机会,积极开拓市场,在保证老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新的消费者,两者齐头并进,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
4.加强市场信息的建设。煤炭企业要想对煤炭市了解深入,必须有自己完善的市场信息平台,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和众多相关的研究机构、煤炭用户或者企业进行积极交流,以便及时掌握煤炭行情的讯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应对策略,保证企业有序发展。
5.加快煤炭深加工利用。我国能源结构"缺油、少气、富煤”,煤炭需要求量的过剩,使得煤炭企业只能做煤炭深加工的文章,近年来,一些煤企业都在探讨煤炭深加工,如煤基油、煤化工等深加工,如潞安集团的煤炭深加工工作走在前列,他们的煤基合成油技术,为国家能源开发利用做出的有益探索。
6.积极开发新技术。注重科技创新,用科技的力量降低成本,用高新技术创造煤炭利用的新价值,使煤炭这个旧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为新的能源,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继续保持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煤炭经济形势处于低迷期,企业应该看到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并且对其进行思考分析,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才能使企业渡过危机,更好的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一、企业合同经济风险的意义
企业合同经济风险的意义就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例如,政治变化,市场变化,经济变化等因素。)不同于企业本身的一些不守信行为或者企业本身某些专权的行为,最终发生的纠纷,企业经济合同就是为解决这些纠纷,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恶劣后果。
二、企业经济合同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关乎着国民经济。企业合同是约束企业的最佳手段,增强企业合同经济管理,既能够有效的防范合同经济法律纠纷问题,又能够最大质量的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维护企业的合理权和合法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不仅仅能够控制企业的损失,还对企业的发展和促进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合同纠纷不单单只是简单的经济纠纷,企业的合同纠纷对企业的项目进行,形象、信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经济合同风险防范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步骤,企业应当成立相应部门,从源头解决合同纠纷问题。
三、企业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合同是属于文字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一个词放在不同地方有些不同解释,法律合同更是要仔细审核,或许仅仅一字之差就能让企业遭受巨额损失。企业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防范企业经济合同风险。
(一)事前防范
1、对合同的仔细检查核对。对法人的检查,可根据对方提供的材料,到工商部门去验证核实有关证照,不可大意,更不可仅仅听信对方的一面之词。2、小型企业具有独立营业执照,却不符合工商局对法人的规定,此类问题可以继续签署合同,但需要双方上级进行到场监督。3、小型企业不具有独立营业执照,不管是上级或是任何部门所签署的合同都是不具备法律效应的。4、确定法人准确无误之后,还要注意核实法人的运营范围,不可有违反运营规定的行为出现。5、检查核实对方资信问题,对方居住地址以及常去地址调查,对方对于合同的理解性检查。6、法人除企业外的净资产核实,银行帐户流动资金调查,确保项目出现问题法人具有资金流动。7、对于对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查,包括企业盈利,企业业绩,企业履约等等。
(二)事中控制
1、签订书面纸质合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很多行业已经信息化,为了节省不必要的麻烦,合同也出来了电子合同,但在法律层面来讲,电子合同并不具备法律保护,书面纸质合同能够证明合同关系,对后期的法律纠纷更方便举证。2、合同格式要规范,文字要用合同规定文字。语言表达要清晰,完整,没有歧义冲突。确保对方理解合同内容,避免出现合同盲区。3、合同内容要规范合法,条款要完善明了,具有可取证性。要避免的是违约条款和争议处理这两块,违约条款一定的处理方法一定要写在合同当中,决不可口头商定,在双方无异议的情况下,核实违约条款之后才打印合同,避免纠纷引起后续问题。4、要注意合同条款,是否有“免除”“解除”“义务”等词,如若有,一定要注意其对应的条款,仔细阅读。确保合同条款对于双方而言是公平公正的,而不是偏向于任意一方。5、留意合同法人代表同合同签署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签署人必须要有授权委托书和签署权限,授权委托书要同合同一起保存,要有相应的签字和公章加盖。6、合同签署成功后,双方企业应该成立小组,专门负责合同后续跟进,做好监督工作。成立小组可以更方便,及时的发现合同实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相应的防范。7、合同实行中不论是保管还是搜集,都要求必须是完好无损的材料,实行过程中若是之前商定的内容发生变化,要及时补充相应内容的协议,并作为附件同合同一起保管。8、留意传真,邮件。避免竞争对手恶意中伤,双方邮件传真往来,都必须盖上公章或者负责人签字才视为有效。
(三)事后弥补
计划赶不上变化,合同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后期合同风险处理可考查以下几点。1、对于合同条款需要更改的情况下,必须是双方法人都同意的情况下才可进行更改,若是合同变卦,需要签署书面变卦协议,对于变卦的内容必须清楚明了的进行书面表达。2、法人代表某一方进行债务延迟,造成项目无法继续推行,另一方法人应该在合理范围及期限内行驶权益,解除双方之间的合同。3、在法律的层面上,双方商定解除合同时,行驶解除合同权益的一方必须通知另一方到场,签订想换协议,并对合同解除的后续事情进行商定,并以书面形式表达,双方签字。
四、合同法律问题有效处置方法
发生合同法律问题纠纷时,双方法人协议不成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将合同交予律师解决,用法律来解决合同纠纷,在提交诉讼时,要留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合同的法人在提交诉讼前应该注意合同上规定的诉讼有效期,损失在诉讼有效期之后上诉也不具备法律效益、若未过诉讼有效期,法人一定要抓紧时间上诉,避免时间问题失去胜诉权。(二)法人要明白合同中是否有诉讼管辖条款,没有的情况下,被告则需要在居住地或者合同实行地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审理案件,法人应该在被告的管辖法院提交诉讼。(三)在案件审理过程当中,对于申请诉讼保全的一方,应该要有十足的把握才能申请诉讼保全。损失最终结果申请诉讼保全的一方败诉,该方需要承担被告因诉讼保全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以及相应的赔偿。(四)如果双方达成了协议,法院的调解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双方必须认真执行,如若不然,法院有权进行强迫执行。对于调解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在收到判决书十天或者十五天内进行上诉,二审结果下来,当事人就必须执行。
五、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前文讲解合同风险以及风险处理措施,下面列举几点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采用书面纸质合同,内容要明确有效,合同中要有纠纷解决的有效约定,双方法人、律师必须到场。(二)合同需要签字或者盖章的地方必须进行清晰的签字盖章,若有模糊或者错误的情况必须重新拟定合同。(三)合同页数超过两页以上时,应当防止任意一方随意变更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对于合同内容双方律师必须认真审核。(四)若是多页合同,每一页都必须签字盖章,最后还应该盖骑缝章,做好风险防范措施,避免后续合同纠纷。(五)合同文本若要修改其内容的情况下,应该告知对方,在取得双方的同意之后,才可更改内容,后期签字的情况下,双方应该在修改地方进行签字确认,并加盖公司公章,这样的修改才具备法律性。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