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8 15:54: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按照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风险分类标准,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与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相比,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上。信用风险主要是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中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操作风险则在于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内外两方面因素。本文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两大类: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
(一)市场风险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风险和银行竞争风险。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表现在:(1)国有企业“绑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加之我国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以国有企业为主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制度性不良贷款,虽然通过发行次级债券、不良资产剥离、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使得目前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大下降,然而,只要国有企业还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企业仍将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被“绑架”的现状仍将继续。因为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相当于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口袋,对一个人来说,把左口袋的钱放在右口袋“绩效”相同。然而,现实情况是国有企业这个口袋的底破了,放多少钱漏多少钱!因此,只要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都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体制风险就大大增加。(2)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大于生命。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更是一种信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商业银行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用风险信息,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现有的会计、审计等信息中介机构独立反映企业财务风险信息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现象;还没有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因此,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很大。(3)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地位问题。维持国家商业银行的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地位是目前整体和宏观视角的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仅是银行内部存在抵制竞争、保护垄断地位,更主要还是政府行为。其理论依据是:银行业数量太多有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因此,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银行结构是有效的(马尔科·斯科雷伯,1999年),在某些情况下,集中性银行要比竞争性银行体系更加有效,如拥有众多竞争性银行的美国金融业曾经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而一些由几家大银行垄断控制的国家则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稳定性(富兰克·艾伦,2002)。然而过度集中意味着只有少数几家银行享受经济地租,并且有可能因为缺乏竞争而导致效益和效率低下。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9%的平均资本利润率,远远小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17.6%的平均资本利润率就是很好的证明。可见,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外在的政策体制风险同时内部化了其盈利性风险。
(二)公司特有风险的成因
公司特有风险是指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特有风险产生的原因有:(1)外在风险内在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股份制改革处“形似”阶段,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对此无能为力,因而国有商业银行主体错位、权责不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本位意识不强,虽然政府宏观层面对风险监管和防范非常重视,而微观上银行企业还是被动式风险管理,因而管理风险仍然存在。(2)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完善的内控制度是现代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内部控制不仅要求现代银行企业建立内部制度政策与程序,还要检查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是否得到了遵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控制不足,表现为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门衔接不充分;一方面控制分散,表现为规章制度数量庞大,文件满天飞,缺少整合性。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有能力承担起有效管理银行全面风险的职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较大。(3)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落后。风险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现代银行企业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没有建立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总之,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内、外两个方面并分析其成因,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进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渡。
二、银行ERM的国际经验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综合分析法 样本银行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至2010年末,全国城商行已有145家,总资产占整个银行市场份额的8.3%,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生命力的队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是机遇,还有来自行业内部的巨大挑战。大型国有银行有深厚的政策支持,它们曾得到雄厚的资金支持用以剥离不良资产,同时享有上市融资的优势,并且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吸纳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使它们在营销经验和产品创新上比城商行更具优势,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今天,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加速发展呢?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选取相应财务指标,以2009年为时间点选取样本银行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
2、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概述
2003年末河南省银监局成立,当时全省17家城商行、城信社资产总额为599.2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58.6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30.85亿元,利润仅有5452万元的水平。截至2010年6月,全省城商行总资产达2062.3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642.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08.19亿元,实现利润13.42亿元,分别是2003年时水平的3.44倍,3.58倍,3.05倍和24.62倍。全省城商行整体水平上升、综合实力增强,具备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3、河南城商行财务状况分析
3.1、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的建立
3.1.1、综合分析法
本文采用的综合分析法包含杜邦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采用杜邦分析法中的几种主要财务指标,将同一个指标在不同系统中的执行结果进行对比,把ROE看作是银行总体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并以这项指标为起点,逐步进行分解,从而找出构成这一指标的各项要素以及比率关系,以使分析者能据以确定各构成要素及构成比率是如何对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的。
3.1.2、财务指标选取
①盈利能力指标
收入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EBIT利润率=息税前利润/营业总收入
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净资产)
总资产利润率ROA=净利润/平均总资产
净利差=净利息收入/资产总额
业务费用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用/营业净收入
②负债偿债指标
总资产负债率=平均总负债/平均总资产
权益负债比=平均权益资本/平均长期负债
基于EBIT的利息保障倍数=EBIT/年应付利息
基于现金的利息保障倍数=(税前经营性净现金-折旧-摊销)/年应付利息
③资产风险水平指标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
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不良贷款余额
最大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
④资本充足情况指标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3.2、样本银行财务指标同业比较分析
3.2.1、盈利能力指标的同业比较分析
表2-1
公司 A银行 B银行 C银行
EBIT利润率 37.99 39.91 47.99
净资产收益率ROE 12.27 21.55 6.47
收入利润率 16.62 30.77 18.31
业务费用收入比 33.05 45.17 34.13
ROA 0.59 1.24 0.56
净利差 1.96 2.41 2.29
对于银行业来说,EIBT利润率的高低,与利息支出成本的高低关系非常大。C银行EIBT利润率最高,而ROE与收入利润率都较低,这与其付息率最高密不可分。地方小型商业银行往往迫于竞争压力缺少议价能力,其吸收存款的劣势地位增加了利息支出成本。业务费用比较中可看出,A银行该项指标最低,说明该行成本管理水平较高。从图2-2上看,B银行在ROA、ROE、收入利润率等各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盈利能力最强,这与其立足本土的营销模式不无关系。
3.2.2、负债和偿债能力指标同业指标比较分析
表2-2
公司 A银行 B银行 C银行
总资产负债率 95.10 94.25 91.31
权益负债比 104.89 78.22 17.99
基于EBIT的利息保障倍数 7.14 4.09 5.45
基于先进的利息保障倍数 30.82 5.36 8.94
各银行总资产负债率一般都在90%以上,属于高负债经营企业,负债比例高说明银行存款业务开展较好可运用的资金充足。但指标过高,如A银行的总资产负债率超过95%,说明其权益资本占总资产比重不到5%,则银行资产可调度余地就较小,资本金冲抵风险的能力就较小。可以看出A银行是三家中偿债能力最强的,其充足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使其在基于现金的利息保障倍数这一指标上遥遥领先,而B银行该指标最低,说明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较少,现金偿债能力弱。
3.2.3、资产风险水平指标的同业比较分析
表2-3
公司 A银行 B银行 C银行
不良贷款率 1.51 1.21 2.71
最大单一
客户贷款
集中度 37.85 7.47 23.9
最大十家
客户贷款
集中度 120.38 71.96 129.3
拨备覆盖率 186.09 226.92 173.22
三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再加上拨备覆盖率较上年也有提高,代表了全省城商行不良贷款的损失保障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增强
3.2.4、资本充足情况指标同业比较分析
表2-4
公司 A银行 B银行 C银行
资本充足率 14.67 13.17 12.47
核心资本充足率 9.70 1.41 11.65
三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巴赛尔协议8%的标准,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A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但资本充足率过高会导致部分资本闲置,应通过改善资本管理达到安全性与盈利性的双赢。
4、对策建议
4.1、支持新兴产业,增强内控
城商行应从“稳增长”、“防风险”出发,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立足点,把重点放在支持企业创新、传统企业转型等方面,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清晰界定操作权,做到权清责明,增强内控有效性。
4.2、加速合并,增强实力
随着金融业竞争加剧,城商行属于银行业中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与不利地位,为抵御风险,化解缺点,应转型做大上市或进行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整合,这会进一步壮大城商行的力量,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河南省至今共有16家评级在3级以上,有1家连续两年获评2级,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的城商行可以淡化地域经营限制整合经营,以增强河南省银行业实力,进而更好服务本地企业,借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展进一步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格罗等著;王汀汀等译.银行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常.财务分析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银行家杂志社.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R]银行家杂社,2009.
[4]宫迎春.银行财务分析操作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中国金融年鉴2010.[DB]中国金融年鉴编写领导委员会,2010.
关键词:市场化债转股;财务风险;杠杆率
一、引言
市场化债转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一种方式,财务风险是债转股中市场主体必须重点防范的风险,防范财务风险是坚持债转股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防范财务风险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宗旨,坚持债转股市场化方式。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要注意防范降杠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财务风险是其中主要风险。由于市场化债转股与企业兼并重组、发展股权融资等都是降杠杆的可用方式,而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等市场主体在实施债转股的操作中,如何面对和识别财务风险、如何采取相应对策以防范财务风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市场主体防范财务风险是坚持债转股市场化方式的基础,既尊重市场规律,又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和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的行为,为债转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防范财务风险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遵循债转股的法制化原则。防范财务风险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由于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相关制度尚不完善,以虚假财务资料套取或骗取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行为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防止此类行为影响市场化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很有必要。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消除财务欺诈或舞弊的土壤,还要遵循债转股的法制化原则,通过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方面发生进而加大财务风险的问题。
二、在市场化债转股中防范财务风险的意义
(一)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行为或将加大财务风险
市场化债转股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和法制化的原则,商业银行通过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机构转让债权,由实施机构将债权转为对象企业的股权。市场化债转股既是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途径,又是对象企业减轻偿债压力,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机遇,但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均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指财务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或未能达到预期财务目标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既是客观存在且必须面对的,又是可以识别和防范的。由于一些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在财务风险识别及其防范上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中道德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市场主体如果在债转股中对财务风险管控缺失或低效,操作中依法行事不严格,履行程序不规范,执行制度不到位等,将会导致其财务风险加剧,还可能将应由其自身承担的责任或损失,转嫁给政府、社会或其他相关主体,或由政府承担损失的兜底责任,即发生相关市场主体财务风险增大,或以不合法、不合规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国家、社会或其他相关主体利益等行为。
(二)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加强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风险管控
实施债转股的主要范围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债转股将导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盈利模式等发生变化,加大其全面风险管理的压力;对象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及经营能力较弱等问题,尚需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加以扭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对企业的股权置换,并有效管控其财务风险,还面临诸多困难。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加强市场主体风险管控并提高其管控能力,规范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行为,通过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强化监测和预警,有效预防和化解在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使债转股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和法制化的原则有序开展,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以充分发挥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效应。
三、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多样化与综合化
(1)商业银行资产盈利不确定性的风险。相对于银行发放贷款获得利息收入而言,股权投资收益具有回收期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债转股的实施机构主要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商业银行设立的下属资产管理机构等。实施机构如果是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对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后,对债务人偿还贷款本息的刚性约束弱化,如果债转股后企业没有实现预期的扭亏为盈的目标,企业既然不能按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更不能给予股权投资者以股息或分红等投资收益回报。债转股的实施机构如果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公司,银行不良资产还将面临折价问题。
(2)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流动性风险。由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实施债转股,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好转,由于股权退出困难,将导致银行下属资产管理机构被动地长期持有企业股权,如果企业持续亏损并进入破产清算阶段,银行不仅丧失了原有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和抵押担保追索权,而且由于企业资不抵债,银行下属资产管理机构长期持有的企业股权将失去价值。
(3)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难度增大。市场化债转股具有对企业“去杠杆”而对银行“降不良”而的双重作用。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看,纳入债转股的银行贷款除关注类贷款外,主要是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商业银行已将其作为不良信贷资产纳入风险管理。通过债转股实现资产形态的转化而降低不良资产率,本是银行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而由此导致的银行盈利模式、资产流动性等变化,或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多重风险因素交织,例如,从操作层面看,如果授信管理人员对债转股产生预期,为追求当前收益而放松授信条件、降低授信准入标准,再利用债转股“一转了之”而规避责任追究,将导致银行滋生更多的不良资产。这些因素都将增加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压力,加大了银行风险管控的难度。
(二)对象企业财务风险具有自发性与传导性
(1)对象企业再度扩张举债而升高杠杆率的风险。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是其财务杠杆系数,其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则其财务风险越大。而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是多样的,银行借款、吸收投资、发行债券等都是其筹资渠道,企业通过筹集资金扩大再生产获得经营利润,其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收益并控制风险、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实施债转股降低了企业杠杆率,但决定其财务风险水平的仍是其资本结构,如果其资本结构不合理则其财务风险较大,甚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在债转股后的企业财务报表中,从形式上看,其负债减少而资本金增加,利息支出减少而利润增加,资产负债率下降,股权结构更为多元,治理结构优化,具备进一步向银行借款并扩大借款规模的条件,但是如果企业财务状况没有实质性好转,经营性现金流仍然无法覆盖其偿还贷款的本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没有改变,势必造成企业举借的新债形成新的偿债压力。因此,如果企业债转股后不能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没有有效控制融资的规模和成本,盲目举债并进一步升高杠杆率,这样不仅没有去杠杆,而且导致加杠杆,违背债转股的初衷。
(2)对象企业债转股引发负面示范效应的风险。在市场化债转股中,存在多方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需要企业在债转股后财务状况好转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还需要原股东付出一定的代价给予原债权人以更高的回报或预期收益。然而,由于债转股后,企业的偿债压力得以缓解,融资能力得以提高,财务状况表面上好转,或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对其他企业或将引发负面的示范效应,减弱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更好发展的动力。还可能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不仅将会加大其自身的财务风险,而且将为其他企业产生负面示范效应。
(3)企业产生大规模债转股的冲动或将诱发金融风险。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规模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债务违约事件频繁发生,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这些产能过剩企业潜在不良信贷资产的规模较大。这些企业杠杆率过高,亟需通过债转股缓解偿债压力或实现债务减免,或将产生大规模债转股的冲动。但是,由于其实际资产质量不良,股权价值不高,不符合市场化债转股应具备的产品有市场、信用状况好等优质企业的条件,并非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债转股的目标企业,大规模推进其债转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债转股的供需不匹配,或将成为其不规范操作的动因。还要关注通过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造假的方式,故意掩盖或隐藏信贷风险等问题,如“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源,依靠银行采取债务重组、贷新还旧等方式输血,其贷款风险分类揭示其风险程度不到位,即形式上为“正常类”或“关注类”,而实质上为“不良类”等现象。由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对此类企业实施债转股,将使银行潜在的不良信贷资产演变为潜在的不良股权资产。对象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将更为复杂,防范和化解风险将更加困难,还将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
(三)实施机构财务风险具有外部性与复杂化
(1)债转股的银行账面债权的完整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的债权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主要有贷款本息(含表内利息和表外利息),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保函等银行表外资产,以及在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反映的投行业务资产和运用理财资金投资形成的表外资产等,这些资产构成银行对企业的账面资产,是银行对企业的整体债权。商业银行对对象企业的账面债权无论是包含上述信贷资产中的一类还是多类表内和表外资产,都是纳入商业银行统一授信和用信,以及跟踪管理的信贷资产,债转股中忽略或遗漏其中任何一类资产,以及发生债权时效及抵押、质押和保证等担保时效问题,都将导致确认商业银行账面债权的完整性的风险。
(2)债转股的企业账面债务的价值失真风险。对象企业财务报表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票据等相关科目反映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如果对象企业实际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其对商业银行的账面债务的实际价值将低于商业银行的账面债权,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将会折价收购债权。如果对象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虚增或隐匿资产、人为调节利润等,存在财务欺诈或舞弊的行为,则将导致对象企业账面债务的价值失真。(3)债转股的企业遴选中不当干预的风险。实施主体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实施债转股,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权,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规范和监管。有必要预防有的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对“高负债成长性企业”、“债务不明晰企业”、“僵尸企业”等判断不准确,对债务企业的遴选不科学,甚至发生从地方利益出发而行政干预过度等行为。
四、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审慎应对债转股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市场化债转股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审慎识别,强化预警,及时化解,将财务风险作为作为债转股中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重中之重。防范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要以协调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为目标,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隐患,切实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或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商业银行债权的完整性,如实揭示和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杜绝为实现债转股而以贷款重组等方式掩盖不良信贷资产,或人为调节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等行为。对于债转股的实施机构是商业银行设立的下属资产管理公司的债转股,则应防止其潜在不良债权演变为潜在不良股权,而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措施失效等问题。
(二)强化对象企业负债规模的控制,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以发挥去杠杆的政策效应
对象企业必须控制适度的财务杠杆水平,寻求最优资本结构,科学地制定其筹资方案,保持适当的资产和负债比例,控制融资的规模和成本,按期偿还债务本息,以实现预期的财务目标,避免债转股后通过再次扩大融资规模进一步升高杠杆率并加大财务风险。实施债转股缓解企业还债压力,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如果企业经营状况好转,资金使用效率及流动资金周转率得到提高,对银行借款的需求量将会降低,企业负债规模随之减少,其资本结构逐步得以改善,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会得到缓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抑制产能过剩企业可能产生的对债转股的过度依赖,加强对企业的不规范行为或不理的控制和约束,防止引发企业负面示范效应并形成新的不良债务,科学分析并客观评价对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欺诈或舞弊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社会信用基础和社会道德观念。
(三)有效发挥实施机构的作用,强化地方政府部门监管以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尽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及实施债转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发挥金融稳定器的作用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在参与并强化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与管理,消除不良债务产生的根源并实现企业扭亏为盈等方面,仍需积极探索。市场化债转股的对象企业主要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发展前景较好、无不良记录但暂时性遇到困难的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这些企业实施债债转股,既要维护商业银行等债权人合法利益,帮助对象企业克服暂时性困难,实现企业良性发展,还要将盘活商业银行和对象企业的资产存量、提升资产价值作为防范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准确评估对象企业其资产价值并开展清产核资是资产管理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重点,还要防止某些实施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自身利益,而向商业银行或对象企业转嫁风险,防止中介机构对资产的评估不真实使债权或股权受损,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对债转股实施机构的不当干预,必须明确有关地方政府部门的参与边界,提高对遴选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及进行科学评判的能力,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及信息资源的优势,依据政策面向市场提供债转股企业的正面清单或负面清单,有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提高和改进其监管能力,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监测、预警、防范和化解工作,提高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为债转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建忠:《把握不良资产演化趋势,审慎推进市场化债转股》,《新金融评论》2016年第4期。
[2]曾刚:《市场化债转股:国际脚步及国内路径》,《当代金融家》2016年第7期。
[3]李金波:《关于推进市场化债转股若干问题的思考》,《银行家》2016年第8期。
[4]李剑阁:《债转股的历史经验和政策要点》,《清华金融评论》2016年第5期。
[5]王华萍:《我国银行债转股发展培育机制研究》,《西南金融》2016年第8期。
[6]孙丽、孙玉兰:《债转股重启:历史镜鉴、现实问题与对策》,《南方金融》2016年第11期。
[7]左登洪:《我国债转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8]张晓丽:《我国国有企业债转股的风险分析及其规避》,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9]马岚:《市场化债转股: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金融理论探索》2017年第2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6-0038-06
一、引言
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来,利率市场化一直为金融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实质性改革进展。主要体现在:逐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扩大银行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周小川,2012)。但是,这些改革进展距离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鉴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破解金融体制改革中诸多难题的最大利器(陈晓彬,2012),为此,近期我国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相继出台。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两次对存贷款利率和浮动区间做出调整,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调整后存款利率允许上浮1.1倍,完成“惊险一跃”,而贷款利率允许下浮至0.7倍,主要基于以非对称降息的方式来减轻实体经济的融资负担。此外,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暂停了始于2003年的央票发行,并开始使用逆回购的方式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采取更趋谨慎的态度,彰显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强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能力的改革初衷,
在上述背景下,加上受利率完全市场化等预期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与风险管理面临极大压力和挑战,亟待化解。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如前文所述,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发展趋势也基本确立,利率完全市场化远景可期。如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将面临极大冲击与挑战,各种风险很可能快速积聚上升,呈现紧密相关、相互融合及错综复杂等混沌格局。本课题基于理论视角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盈利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内容予以阐述,重点对利率风险以案例形式予以剖析,以期对不同风险进行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
(一)基于理论视角的风险问题分析
1.不良贷款增加导致信用风险上升。卢盼盼(2012)等学者研究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上升,进而会推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利率和不良贷款率呈明显正相关。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信用风险主要通过如下传导机制或路径形成。
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增加使客户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信用风险隐患可能也积聚上升。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客户结构带来深刻影响,由于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小客户特别是小微企业已成为银行重点争夺资源。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市银行业机构大型企业贷款余额7257亿元,占比48.3%,较年初相比下降了9.5个百分点,与此对应,微型企业贷款169亿元,较年初增长32亿元,增幅23.7%,超过大型企业贷款增幅8个百分点。
其中利率市场化可谓是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客户结构调整是银行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道理,“老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新矛盾的产生”。中小企业客户受资本实力、内部管理等因素制约,加之当前乃至未来经济不确定性较大,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仍显单薄。比如江浙地区民营中小企业老板跑路、资金链断裂等事件时有发生,中小企业经营不善、管理不佳已成为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诱因。尽管这些是非趋势性因素,但仍需高度关注,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增多可能致使信用风险同步上升。
二是利率波动上升的不利局面使现有部分经营困难的企业客户面临严峻考验,累积形成风险暴露。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不少银行客户面临很大经营难题,效益低下已成为普遍现象。如此,对于这部分企业,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率波动,特别是上升态势使其“雪上加霜”,经营负担和破产压力等双重因素共同作用,银行不良贷款很可能出现一轮上升。
三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多。利率上升是利率市场化后的主要表现之一。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积极寻找贷款的却是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在没有充分掌握贷款申请者风险程度和道德品质的情况下,比较青睐那些风险相对较大的贷款申请者。与此同时,为抵补较高的贷款成本,风险较大的贷款者风险偏好再次上升,产生逆向激励效应,道德风险加重。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很可能不断积聚,贷款质量下降。有关数据显示,智利金融机构的贷款拖欠占比从利率市场化前的2%上升到利率市场化后的9%以上(胡艳超,2012)。
2.资金逐利本质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和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一旦揽存难度增大,对以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的商业银行来讲,存贷比下降,有关流动性监管指标受到负面冲击,流动性风险很可能上升。
此外,利率市场化将加重资金趋利性。资金提供者可能在银行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频繁调拨资金。一方面,上述问题将加剧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推高流动性风险。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银行业活期存款占比44.3%;中长期贷款占比59.6%。“存短贷长”特征依旧突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与股票、债券市场和表外信托融资等其他融资渠道竞争中可能造成业务规模流失,这是金融脱媒的必然结果。由于各融资渠道利率市场化进程并非同步,债券融资与新兴表外融资的利率定价空间明显大于银行贷款,可能出现“替代效应”。据惠誉披露,截至2010年11月底,银行业信托类贷款规模约3万亿元,即表外信贷增长约2万亿元。与此对应,信贷规模在人民银行政策约束下,贷款增长幅度出现减缓,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贷款余额占比趋于下降。
3.利差短期内收窄导致盈利性风险上升,甚至金融机构破产概率增大。一般认为,利率管制是国内商业银行获取超高收入和利润的根本原因。据统计,多数金融机构延续传统的“吃利差”盈利模式,净利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贷款净利息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保护性政策红利难以为继,利润稳定增长需要商业银行转型、客户结构优化等措施加以推动。
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在短期内会使商业银行利差收窄、利润下降,主要在于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特征比较突出,多数机构存贷利差占据主导。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2012)对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测算结果显示。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四大行整体的利率净收入可能会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中小银行数据更加不容乐观,某股份制上市银行估算,仅2012年两次不对称调息。将影响2012年收入12亿元左右,占2011年净利润的4%,2013年影响近70亿元,占2011年净利润的23%,2014年影响约150亿元,占2011年净利润的一半,影响程度日益加剧。
更为严重的是,银行的利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部分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显著冲击。经营不善的个别银行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一种极端现象是,一旦银行倒闭形成“连锁反应”,将相当程度上引发银行危机和经济危机。据统计,美国在1986年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几年内,平均每年有约200家银行倒闭。另据世界银行统计研究,在44个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等。
4.不规范经营行为增多导致声誉风险上升。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价格竞争,但现阶段不规范竞争可能变为常态(张晓朴,2012)。经调查,这种不规范或者说不合规行为集中表现在存款和中间业务等领域。
一是不合规揽存易致声誉风险。利率市场化阶段,存款利率上升也是必然趋势,既由银行竞争形成,同时又加剧了银行竞争。毋庸置疑,正常的竞争可以提高市场效率,与此对应,不规范的竞争会扰乱金融秩序,导致银行声誉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比如,我国今年允许存款上浮10%的政策出台后,商业银行挂牌利率的差异化态势显现,存款竞争升级。从第二次调息后的情况看,银行业存款定价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的5家大型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将1年以下(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08倍;活期、1年以上定期均为基准利率。第二类的招商、民生和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将活期、1年以下(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均高于5家大型银行:1年以上定期为基准利率。第三类的宁波、泰隆、广东华兴银行等城商行直接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10%;部分城商行还根据存款额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利率。上述存款利率的竞相抬高暴露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盲目冲动,中小银行不计代价地执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可“窥见一斑”。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存款资源将更加稀缺,由此导致存款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竞相抬高利率水平将成为常态,多通过签订存款合同,但也有事先承诺的,最终很有可能形成恶性竞争。一旦个别银行的成本负担过高,有可能被迫违约,出现客户无法得到事先承诺的存款收益,与银行形成纠纷并付诸上访投诉维权,银行面临的声誉风险将快速上升。
二是中间业务不规范拓展易成声誉隐患。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拓展收入结构多元化局面的动能和压力同步上升。就此,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成为趋势。但是,不规范拓展中间业务特别是对客户收取不合理费用,造成客户对银行收费的非议和误解,极有可能导致双方纠纷,由此产生声誉风险。
(二)利率风险的压力测试及有关案例分析
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12年银监会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尚福林主席着重强调了银行业利率风险,尤其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不断加剧的问题,对此,本课题以天津辖内7家法人银行为样本,开展利率风险的压力测试及有关案例分析。并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重新定价、基准和收益率曲线等四种市场风险进行定量测算,便于准确把握有关风险变化趋势。
1.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定量测算。分别计算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距离自报告日起到最近可重定价日或到期日的加权平均期限,并计算期限缺口。期限缺口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期限匹配越理想,银行资本净额对利率波动越不敏感,利率风险越低。期限缺口的绝对值越大,期限匹配越差,银行收益和经济价值对利率波动越敏感,利率风险越高。当期限缺口大于零时,利息与资本净额负相关,加息将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当期限缺口小于零时,利息与资本净额正相关,降息将对资本净额产生不利影响。
有关测算结果显示,地方中小银行整体利率风险高于全国性银行和外资银行,从期限缺口的绝对值可“窥见一斑”,样本4家银行的期限缺口在0.25,利率风险敏感度较低。此外,从期限缺口的正负水平看,两家外资银行期限缺口小于零,利率下行对资本净额产生不利影响;五家中资银行期限缺口大于零,利率上行对资本净额产生不利影响。
2.重新定价风险的定量测算。根据央行平均每次25个基点的降息频率,以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25个基点为基准测算利率重新定价对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利润率的影响。从资本充足率变化情况看,利率风险敏感度较高的两家地方法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上升0.43和0.28个百分点,其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波动并不大,在0.1个百分点以内。从资本利润率变化情况看,上述两家地方法人银行资本利润率将分别上升1.61和1.02个百分点,其余4家银行资本利润率的波动幅度均小于0.5个百分点。
3.基准风险的定量测算。针对央行贷款利率降幅高于存款利率降幅的非对称降息产生的基准风险,以贷款利率单独下降10个基点为基准测算利差收窄对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利差收窄对中资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大的冲击,各银行资本利润率均有明显下降,特别是某些地方法人银行资本利润率降幅较高,分别下降2.15、1.45、1.28和0.88个百分点,其余3家银行降幅低于0.5个百分点。此外,各银行在利率变化的情景下。资本充足率变动不大,大部分银行的上升幅度均小于0.1个百分点。
4.收益率曲线风险的定量测算。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定为10%后,大多数银行采取1年以下存款利率一浮到顶,1年以上存款利率维持基准利率的策略(注: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对期限较长的存款也开始执行一浮到顶的定价标准)。以1年以下存款利率单独上升25个基点为基准测算收益率曲线弯曲对资本充足率和资产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对中资银行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资本利润率指标上。据统计,某些地方法人银行的资本利润率降幅较大,下降约2个百分点。此外,各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不大,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升幅均小于0.1个百分点。
5.利率风险压力情景假设。以资本充足率降至10.5%、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利润率降至11%为监管底线,分别计算各银行能够承受的利率变动程度,据此测算利率风险压力情景假设条件。
(1)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压力情景假设。根据定量测算的结果,在利率下行趋势下,由于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各情境下均呈上升状态,两家外资银行虽然在基准利率下降情境下,资本充足率有轻微下降,但静态资本充足率均在35%以上,因此在三种情境下,各家银行均不会出现资本不足的情况。
(2)资本利润率达标的压力情景假设。首先,从压力测试机构范围中剔除4家静态资本利润率低于11%的最低监管要求的机构。参加压力测试的机构有3家银行。
从利率重新定价风险测算结果看,2家银行资本利润率随利率下降而呈上升趋势,可以承受任意幅度的利率下降。另外1家银行只能承受100个基点的利率下浮。
从基差准风险测算结果看,3家银行能够承受的最大利差收窄空间分别是62、70和20个基点。
从收益率曲线风险测算结果看,3家银行能够承受的最高1年以内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分别是90、120和40个基点。
三、对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业务转型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的业务转型势在必行。未来业务转型应着力加强以下两方面工作:
1.业务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一是实现客户精细化管理。对银行而言,客户包括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而个人客户又可按职业、性别、资产净额、国家地区、风险偏好等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公司客户亦可按规模大小、行业、海内外等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客户类型提供特色的金融产品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最大的客户满足度。二是改革服务流程,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根据零售、批发会单独设立客户经理,不同的业务板块单独面对客户进行金融服务,而未来银行转型的方向是整合客户经理队伍,实现以单个客户经理面对客户,整合客户需求,并通过银行内部各部门协商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主要表现为为客户提供包括信贷、债券发行、贸易融资、结构性融资等融资需求:提供包括财务顾问、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兼并重组等资产管理需求以及其他金融需求。三是整合部门资源,实行流程再造。传统银行部门之间的分割较为严重,各业务条线间鲜有互动,对各自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需要整理部门间的资源,以业务中心,各部门通过人才、资金、平台等共享机制为客户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银行实现流程再造,减少内部摩擦成本,实现业务模块的互联互通。
2.拓展投资业务,实现综合化经营。当前,我国银行业主要还是分业经营为主,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保险、股票证券等金融产品。但是可以通过金融控股等方式间接经营保险证券等业务,实现综合化经营。随着未来资产结构的变化,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在此条件下应该加快股权投资,通过投资控股的方式获取更多的金融业务牌照:同时应该通过金融创新实现跨市场跨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二)尽快实现利率浮动下的风险定价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必然需要银行建立完善的定价体系,这既是银行未来竞争优势所在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推进速度与成败的关键。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资产和负债利率双向浮动的市场环境,因此,需要从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重新思考风险定价。未来银行的风险定价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银行内部的转移定价(FTP);二是对客户的信用风险溢价的定价机制。这两个方面都是建立在可供参考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的,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为银行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供了外部条件。科学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不仅在绩效考核、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领域起到核心的作用,更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业务部门进行资产和业务的合理发展。同时准确合理的信用风险溢价的定价对银行盈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价。内部转移价格的正确定价是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业务向低风险高收益方向转变。管制利率的消除,以及基准利率的形成,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可供参考的定价基础。因此新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就将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流动性溢价、经济资本回报、成本费用比、资金的供求状况等指标,形成内部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为业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理顺资金中心与存贷款部门的关系,将利率风险集中在资金中心并给与相应的风险补偿。
其次是信用风险溢价的定价。对于银行而言,浮动利率环境下需要更加注重信用风险溢价的定价。从银行业务转型的角度看,信用风险溢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负债如理财产品和金融债的发行成本等,银行自身的负债成本应该体现自身的信用风险状况,尤其是银行发行的金融债要进行正确的信用风险溢价的定价,控制负债成本;二是资产如贷款和投资的信用债的信用风险溢价的定价,由于各家机构对企业的信用状况的识别不同,虽然完整的基准利率曲线为银行定价提供了参考体系,但各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也各有不同,溢价水平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同时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变化。信用风险溢价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银行风险定价部门能否及时调整对企业的定价水平是其定价能力的重要考验。
(三)尽快增强主动风险管理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银行的资产结构发生变化,众多证券投资出现在银行的资产类别当中,比如:资产支持证券、住房抵押支持证券等,以及CDO、CDS等衍生品资产。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而与资产结构进行对应,可以看出未来银行资产管理的端倪。首先是资产的种类出现大幅的增加。新的债券种类和信用衍生品大幅出现,这些既是资产管理的手段又是新的资产投资的工具,未来银行加大衍生品投资交易将是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未来银行通过对不同类别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在资产发展过程中将根据风险暴露的情况来主动管理资产,如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将信贷资产打包销售,通过CDS将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相应的风险缓释,实现风险转移;同时,通过利率掉期将浮动利率贷款转化为固定利率贷款,降低利率风险;通过外汇掉期将外币贷款的汇率风险进行集中管理,降低汇率风险。随着衍生品种类的不断丰富,银行的风险对冲工具将更加完善,这也为银行进行大资产管理提供了条件,
资料来源:由作者整理
(四)尽快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利差缩窄,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这就迫使银行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未来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应秉承以下原则:一是金融产品的综合化,为客户提供综合的金融解决方案是银行未来经营的核心理念,因此,提供综合化的金融产品将不可或缺:二是金融产品的结构化,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以及市场的多元化导致银行被动进行复杂的结构化产品的设计;三是金融产品收入的非息化,传统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赚取净息差,主要是表内业务收入,而未来金融产品的创新将更多的向表外化发展。非息收入占比将出现飞速的增长。
(五)尽快完善存款保险机制
利率市场化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整个银行业要主动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市场结构(巴曙松,2012)。按照国际惯例,应尽快完成存款保险立法,借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可参照日本等国家经验,规定存款保险机构不仅可以对存款人限额内的存款进行支付,也可以对救助危机银行的银行提供资金援助。此外,积极化解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出台强制性和限额保险的办法。二是科学设定收费标准。收费额与风险程度直接挂钩,具体费率可参照各银行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风险测评指标综合确定。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所谓的“房地产热”。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起步较晚,基础不够硬,发展规模还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有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远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房地产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以期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但是,我国仍然有不少的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较大。同时,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没有完全过去,这就使得我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类及形成的原因分析
鉴于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加之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其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财务风险指的就是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的不同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系统出现了偏离预期目标的经济损失或者额外收益。它常常被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财务风险两种。由于广义的财务风险内涵更利于从全局和全方位上来把握,因此,我们更多的考虑房地产企业广义的财务风险。根据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一般包含了这几个方面:无力偿还债务风险;再筹资风险;利率变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税率变动风险以及投资收回风险等多种情况。那么,房地产企业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财务风险呢?这是由于房地产企业自身资金量大,筹融资涉及的面广,经历的经济环境又是复杂多变的。在这样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大背景之下,房地产企业就产生了较多的财务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从宏观方面来看,房地产企业较为容易受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未来走势较为难预料。因此,作为资金量大,变现能力较低以及项目周期较长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当前不够成熟的市场环境导致了房地产投资运作上有一定的盲目性,政府调控房地产融资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使得房地产企业筹融资变得愈加困难。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体系还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从微观方面来分析,房地产企业很多对于自身的经营状况还缺乏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导致了财务分析结果无法真正起到较好的财务管理作用。这种缺乏较强的财务管理意识的现状使得房地产企业到处盲目举债,资本结构不尽合理,导致了负债成本过高。此外,有些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不够严格,往往把项目成本管理看作是简单的单项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导致了财务预算与成本管理偏差较大,影响了资金管理工作。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房地产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不算长,加上房地产行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其原因主要在于经营环节过于复杂,对预算管理职能重视不足,资金管理低效,成本费用控制不严,缺乏财务预算管理意识,盲目举债加重成本负担,成本管理不力影响财务控制。认真分析当前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根据不同的理财环境和理财阶段,把房地产企业的资本循环进行筹资、投入、生产、分配四个节点上的风险分析。此外,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不力,比如说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税收宏观调控政策等的执行不够到位,这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对预算管理职能重视不足,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资金管理低效以及成本费用控制不严等。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房地产企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观念和作用,尽可能的强化财务管理的地位,让财务管理部门多参与到房地产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当中去,不断的完善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项目管理工作。在不断完善之前,房地产企业要注意增加投资项目决策的可行性分析,制定一套可行性分析报告,使得投资方案更为完善,降低投资风险。房地产企业还要充分了解各个部门的相关情况,拓展对于财务分析的领域。此外,房地产企业还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多提供机会并开发多种渠道让管理者和决策者参加学习和培训,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降低财务风险。同时,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努力提高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除了专门进行培训以外,还可以吸收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人员。(2)房地产企业应该认真分析国家相关政策,一旦国家政策发生改变,房地产企业要能够尽快的采取措施来调整财务管理手段,及时应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改变,最大限度的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比如说房地产企业应该选择成本费用较低的建设用地作为开发项目用地,尽可能的避免购置的土地空置或者闲置不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新税收政策,房地产企业应该及时根据新规定调整和处理三项费用,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房地产企业还要针对当前银根缩紧的政策,及时改变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尽可能的依照稳健发展的原则,多从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商品房中获得应得的利益。(3)房地产企业应该着眼于整体利益,结合自身的行业特征和产品的特殊性,在项目开发之前就从整体效益出发,对成本进行动态分析,从而分析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尽可能的从源头上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此外,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是一个巨额投资的过程,筹融资任务尤其繁重,同时其资金周转周期又较长。那么,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构建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进行组合式的投资,更为有效的协调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尽可能的获得更多更稳定的投资收益。这种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包括了开发银行以外的金融贷款业务,民间筹资,寻求海外有实力的资金团体等,使得房地产企业能够以不断优化的资产结构来充分发挥出负债的杠杆作用,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4)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诱因之一就是其成本管理不够到位,成本意识不强。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房地产企业应该全面加强对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工作。应该来说,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较高,以成本管理作为其核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应该制定成本预算目标,对成本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和核算,对成本进行深入的分析,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等。房地产企业还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政策环境,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总之,对于我国房地产行业这样一个新兴的产业来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房地产企业应该正视自身的缺陷,采用宏观和微观的财务风险监测手法,并配之以风险回避策略,风险防范策略以及保险转嫁策略来将风险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房地产企业进行市场调研,防范市场风险,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控制投资风险,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加强和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者、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大胆而谨慎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把风险管理提高到企业管理的突出位置,避免财务危机,保证房地产企业获得稳定、长期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罗双杰,张金峰.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4)
[2]任书芳,高树岭,张行贵.当前房地产企业财务现状及管理建议[J].时代金融.2006(4)
[3]于永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企业导报.2009(6):10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个性化服务;品牌推广
在当前市场实际利率为负,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并且金融市场动荡、金融改革和开放使得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多样化,简单的储蓄存款并获取利息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更加高层次和综合性的理财需求与理念呼之欲出。虽然国家不断上调存款利率,但负利率的情况仍未有明显缓解,人们对个人金融资产增值保值的关注度日益增高,直接导致了居民资金配置行为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理财时代。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其网点、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综合的资源优势,应用各种理财工具,以帮助个人客户达到生活目标或投资目标而提供的综合性理财业务。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可以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见图1)。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在理财顾问服务活动中,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分享与承担。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是近些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重点。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来说,其个人理财的定义,个人理财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各个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特色的定义。国外的一般定义认为,个人理财就是专业的理财规划师所出具的理财规划、投资品种推荐,及各类以金融或非金融服务为核心的服务。
而国内大多数客户理解的“理财”就是“投资”,或者说是“安全的投资”。他们判断银行理财业务是否吸引人的依据,就是能否提供高于储蓄利率的收益率,同时又有银行信誉作保证,确保本金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管理、现金管理、代客理财就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事实上,个人理财不仅仅局限于某种金融产品,而是表现为财务的规划,对于客户不同需求进行差别化的金融服务的组合创新,是一种个性化、分层次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分析
(一)招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1.2002年以前,个人理财的发展的雏形阶段
1995年,招商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了第一张多功能借记卡――“一卡通”,较好地适应了客户追求方便、快捷的需求;1998年,在国内第一家启动了包括网上个人银行、网上企业银行等在内的成熟的网上银行――“一网通”,满足了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银行服务的需求;此外,推出第一家24小时自助银行、第一家24小时炒汇厅等,使服务品质得到不断提升。招商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2.2002-2005年,个人理财业务蓬勃发展阶段
2002年10月,招商银行提出了客户分层服务的概念,并在国内建立了首家财富中心,推出“金葵花”理财品牌及服务体系,全方位为客户提升生活质量。“一对一”的理财顾问、优越专属的理财空间、丰富及时的理财信息、一路相伴的全国漫游、特别享有的超值优惠、精彩纷呈的理财套餐、方便到家的服务渠道,成为“金葵花”理财七大服务体系。它标志着招商银行由提供理财工具客户自主理财,向细分客户、全面提供各种综合理财服务、主动代客理财的转变。从个性化服务品种的推出、服务品牌的创立,到服务环境的改善、理财品种的创新和多元化等,招商银行一步步的获得了客户的充分认可,在中国金融市场新一轮高端客户的争夺战中获取主动,并且凭借对高端客户的周到服务在众多银行中脱颖而出。2004年8月,招商银行又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为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3.从2005年开始至今,个人理财服务全面提升阶段
客户需要的是优质个人理财服务,而这种服务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充与演进。在愈加激烈的金融服务竞争大潮中,招商银行选择了更具有挑战的战略,开始对所有可能与客户接触的的界面和接触点进行全面优化,全面改善客户体验,来确保每一瞬间的满意,每一服务领域的满意,从而提升对整个招商银行的满意度。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单是针对营业大厅、不光针对高端客户,而是对招商银行所有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客户接触点,都要求提升服务品质,确保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服务点都享受优质的服务,包括个人理财服务,透过所有的消费者接触点,用服务打造招商银行核心品牌。在招商银行看来,服务是有生命的,需要尽心培育和呵护;服务是逐步成长的,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服务又是常青的,需要永不停歇的努力。银行只有根据客户的需求变化不断地改进服务,才能够赢得客户和市场;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服务,都是招商银行提高服务满意度的着力点。
(二)招行宁波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供给情况
招商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品种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最初的储蓄存款等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涵盖基金、证券、外汇、期权等上百个品种,而且多个品种从理财的角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从普通的“一卡通”到针对贵宾客户的“金葵花卡”,从面向年轻阶层的QQ一卡通到20周年行庆纪念的珍藏版借记卡,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功能为“一卡通”品牌的树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再比如以理财产品为例,针对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推出的“活期优利账户”,即将客户的活期存款自动转换为七天通知存款使客户在享受通知存款相对较高利率的同时又免去了到银行做通知的麻烦手续,不足七天的存款按活期计算,招商银行宁波分行推出了人民币理财“日日金”计划。该计划的2%收益率(税后)不但高出同业银行“优利账户”人民币1.4%(税后)收益率五十个百分点,并且按日计息,资金实时到帐。这一计划地推出,以其明显的收益优势和灵活度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并因此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存款额和一批优质客户群体。
目前,招商银行宁波分行面向客户的个人理财产品除了储蓄存款之外,主要有:
1.人民币债券系列
招商银行人民币债券理财产品投资范围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无信用风险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等。理财本金由招商银行100%保证,理财收益率为固定收益率。
2.金葵花人民币理财产品系列(受托理财)
招商银行金葵花人民币理财产品是其重点打造的理财品牌,相对于人民币债券系列,该类产品认购起点更高,一般为5万人民币及以上,预期收益也高于债券系列。截至到2012年12月,招行共发行金葵花人民币理财产品169支,其中涉及到的投资方向有:新股申购、资金信托、代客境外理财。
3.开放式基金
目前招行了数十家基金公司的上百种基金产品,涵盖了货币型、混合型、FOF、配置型、股票型等多种基金类型。
4.股票服务
目前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与长城证券、广发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证券公司合作,向客户提供全国联网的“银证转帐”和“第三方存管”服务。在客户开立的招商银行一卡通户下设立一个专用理财账户进行深沪交易所A、B股股票、封闭式基金和债券的买卖以及新股配售、配股等交易。
5.个人黄金买卖
个人实物黄金交易业务由招商银行和上海黄金交易所面向全国市场联合推出的个人黄金投资品种,为客户提供上海黄金交易所入场交易的投资渠道。由招商银行向公众上海黄金交易所实时行情,接受个人客户报价委托,个人进行黄金交易并为投资者提供资金清算和提取实物黄金等一系列服务。
6.保险
保险产品作为重要的理财产品和服务手段之一,招商银行也为客户提供了:投资分红两全型保险、少儿教育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等。
7.外汇通和金葵花外币理财计划
招行外汇通和金葵花外币理财计划系列是募集客户的外币资金,由招商银行进行投资资金的投资和运作,按照产品制定时约定的预期收益率到期还本付息给投资者。目前招行推出的此类品种数十支,有稳健型和挂钩型。
8.外汇通业务
即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业务,招商银行在接受客户委托后,即参照国际金融市场行情制定相应汇率予以办理。
9.外汇期权
招商银行的个人外汇期权合约是客户在根据招商银行的报价支付了期权费后,拥有了在未来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标的货币的权利。
(三)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收入统计
近几年,招行逐渐重视个人理财服务,加快了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力度,随着招行受托理财“金卡系列”、“金葵花系列”、“日日金系列”等产品的成功发行,以及招行代销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招商银行宁波分行在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来自于个人理财服务方面的收入逐步攀升,并因此带动了行外客户资金的转入和产品到期资金的留存,储蓄贡献度的整体占比高达70%以上。国外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都高达其利润总额的35%-40%,远远高于一般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是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招商银行宁波分行2012年末实现个人零售业务中间收入479.38万元,其中个人理财业务带来的收入87.96万元,占比21.66%,由此可见虽然与国外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已经在个人零售业务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业务良好的盈利能力未被充分重视
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从2005年才开始实行向打造最佳零售银行方向转型的策略。转型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思想支配行动的过程,是从总行到分行到支行至上而下的经营理念的转变。由于受到传统银行业务观念的影响,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从招商银行2002年首发信用卡开始,与个人业务相关的各项业务包括信用卡、POS消费、个人资产、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发展力度越来越强,但是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平衡适合的水平。这不只是时间性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从银行高层开始的政策性转变过程。在分行对支行的考核机制中,往往将传统项目如储蓄存款量、信用卡发卡量、个人资产量等量化指标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而相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维护率、金葵花客户流失率、理财服务水平等方面未加以考虑。
(二)产品、服务方式相对简单
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还停留在以银行自我为参照而非客户的需要。对于那些高端客户或者有良好资质的客户,他们所能利用的产品与其他一般客户基本没有差别。而银行理财产品又是非常容易被同质化、被复制的金融产品,通常是市场上同期同类产品竞争激烈,招行宁波分行的差别化服务特色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一家能作的业务,其他银行同样可以很快的复制,缺乏核心竞争力,各行间的差异表现在理财产品重点略有不同。比如,在同一时期,招商银行宁波分行推出“金葵花外币美元理财计划”,保本型20,000美元起售,6个月期限税后年收益5.1%;同样的,民生银行宁波分行也推出了类似的美元理财产品,税后收益甚至可以达到5.2%。在西方国家,由于实施混业经营,银行可以融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机构于一体,银行可以承销证券、基金和保险业务,可以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只要客户放心把钱交给银行,就可以很省心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了,这样的个人理财服务才是真正到位的。虽然现阶段国内银行个人理财金融业务创新受到分业经营法规的制约,无法推出投资产品,但如何在现行金融法律框架下开发拓展个人投资服务产品,满足客户日趋个性化的需求,是招商银行宁波分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未完全建立起清晰的差异战略
招商宁波分行仅限于为客户提供银行已经设计好的固定产品,还不能为金葵花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特需的金融服务。市场营销能力欠缺,导致差异化服务不足,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没能主动出击寻找市场,缺乏专职的理财营销人员;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做的不够全面、准确;理财服务“金葵花理财”品牌意识需要更加深入人心。但是,随着客户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出现银行客户经理的服务速度没有跟上客户发展的速度,直接影响客户对于贵宾服务的信赖和信任;另一方面因为存在着少数不达标客户,拥有金葵花的贵宾卡但是没有达到最低贵宾门槛标准,但是在银行确认系统里只凭卡片确认客户身份还没有用客户资产来确认客户资质。这样的状况导致部分高端客户产生对“金葵花理财”和“金葵花贵宾”身份的不信任,也使招商银行付出了额外的营运成本。据统计,目前招商银行持有“金葵花”卡的客户中,有20%的客户日均资产余额没有达到准入标准。如何对这一部分客户进行潜力挖掘工作,同时维护好现有高端客户,是目前“金葵花”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个人理财经理专业性不强
在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专门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通常是由储蓄柜员、信贷人员等有过一定银行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招行宁波分行对个人理财经理的要求还没有具体的量性指标限制,比如学历、专业、年龄、工作岗位经验等等。这就造成了理财经理能力参差不齐,在对产品推荐的同时出现对产品本身的特性了解不够清晰明白的情况。在理财服务销售前期,理财经理甄别客户能力较弱;在理财过程中,服务不够深入;在后期,对理财客户的资产动态缺乏跟踪。长期的分业经营使招商银行宁波分行的客户经理没有在其他金融业务领域锻炼的机会,他们所提供理财服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然大打折扣。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理财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是个较为突出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促进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
招商银行宁波分行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状态,要树立为客户终身理财的理念。银行全体人员和全部行为都围绕客户,客户的事情是银行工作的重心;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前面,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尺;通过向客户提供品和服务项目,使客户价值增加,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体会到招商银行的服务物超值。继续深入开发和挖掘招商银行个人理财品牌优势和内涵,扩大品牌影响力,建立起自己完善成熟的品牌营销体系与理念,保住现有客户不流失,挖掘潜力理财客户市场,获得更多理财客户对“金葵花”理财品牌的关注和认可从而使用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品牌,巩固和发挥“金葵花”在服务和专业性等方面的优势。对于“金葵花”理财的金葵花客户,应严格按照资产的入户标准,避免降低VIP客户的入户门槛而使金葵花品牌品质受到影响。
(二)不断加强个人理财产品组合与创新
受到产品开发人员素质、预算约束和金融管制等方面影响,导致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产品中金融创新较少,技术主导型产品较少。并且,作为分行层面的招商银行宁波分行目前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和权利自主开发区域性的理财产品,只能在借助招行总行的产品开发模式下,结合宁波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客户投资偏好等方面进行产品的组合。这样,即可满足客户需求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有可发掘新的潜在客户。产品组合必须严格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注重个人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在个人理财产品的组合上,要把已有或已开办的业务、产品整合包装成标准化、市场化的产品。在实行整合现有产品、加快产品创新的同时,加强多元化合作方式,培育宁波特色功能。
另外,在中国金融体制限制国内银行业进行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加强与本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同业合作,代销其产品,丰富招商银行宁波分行的产品线,把每项业务看作是吸引客户、占据市场的契机。
(三)加强个人理财市场细分,实行差别化和个性化理财服务
第一,顾客需求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需求都是相同的,只要存在两个以上的顾客,需求就会不同。由于顾客需求、欲望及购买行为是多元的,所以顾客需求呈现差异。可以说,顾客需求的异质性是市场细分的内在依据。第二,银行理财资源的有限性。招商银行不可能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一切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为了进行有效竞争,招商银行必须进行市场细分,选择最有利可图的目标细分市场,集中银行资源,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以取得和增强竞争优势。
招商银行宁波分行市场细分可以将客户所处的地理位置、人的特征、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细分市场的变量将整个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多个子市场。同时,在为数众多的子市场中,结合自身的资源和目标,选择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具有较大的赢利潜力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对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初步了解,熟悉客户的BARMAID(职业、年龄、住址、婚姻状况、兴趣、收入、需要抚养的家庭成员等)信息,再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目标以及客户的金融偏好,然后长期了解,不断了解客户新的需求,与客户共同成长。
(四)加强个人理财经理的培养
首先,招商银行宁波分行应注重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招商银行宁波分行应该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了解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层次的各类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招商银行宁波分行应建立长期持久的培训制度,将培训纳入全行总体规划。
其次,在个人理财经理职责划分和业绩考核方面,招商银行应注重专业专职理财经理的培养和考核,以往集市场营销、产品销售、客户理财为一体的客户经理考核制度有待剥离。宁波分行要突破考核体制与分配机制的制约,客户经理的成本费用应建立在客户经理绩效评估标准体系与客户经理给银行所创收益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必须打破原有的核算体系与分配制度。建议一套科学合理的个人客户经理考核分配体系,按照利润效益原则,根据客户经理的贡献度以及客户满意度等确定客户经理的收入和等级,从政策上引导和激励客户经理在个人理财服务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莹莹.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及客户关系管理要点[J].金融科技时代,2013(2).
[2]唐妍嫣.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风险分析与防范[J].财经界,2013(1).
[3]付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浅析[J].银行家,2013(1).
[4]张雅B.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12(12).
[5]于雷鸣.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J].投资北京,2012(11).
[6]陈刚D.中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2(29).
[7]李东卫.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风险及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10(7).
[8]李红英,冯晓宁,韩宇.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3).
[9]李娜.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10]李素清.中资银行理财业务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2(7).
[11]John C.Bost,Tony Cherin,Liquidating a remainder interest:simplifying personal finance[J].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