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8 15:54: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独立思考的表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门捷列夫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现在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牛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力学经典的三大定律,可见要创新首先就要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人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别对应了老师与学生,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环节,其弊端在于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结果往往导致老师45分钟都在高谈阔论、曲高和寡,学生沉闷应对、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认知主体的独立思维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而且一味被动的获取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动脑筋的机会与兴趣,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教育的创新应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着力于如何“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引领学生仔细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与心理。同时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教师就要注意将问题巧妙引导,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确定课堂研究的主要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解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效途经,也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简单方法,更是为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无师自通创造条件。之后还能可以进行拓展,在得到自己的体验后,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来源于怀疑,也正是由于怀疑的存在,才可以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求异求新。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习惯。教师怀疑精神的具休表现,就是敢于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坦却敢于怀疑“绝对时空观”,从而超越建立了“相对论”理论;正是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才提出‘旧心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善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有所悟、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很古怪也不应责怪,应想方设法的去解决,绝不可以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强词夺理,并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交流,强化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想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要求,要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在都能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通过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才能产生不同见解,有不同见解就能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四、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如果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在思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才开始进行思考,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人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为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会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时,,要坚决反对那种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是只象征性的留些思考时间进行探究,就开始指名道姓地进行提问;二是对一些无须考虑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不可能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排除。
五、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评价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至理名言至今对后人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综观世界各国教学大纲也无不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爱因斯坦语)。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前提。
2 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3.1 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采用的方针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成就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了“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3 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们的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姬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创设意境,提高学生的思考兴趣
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成就的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勾股定理”一章的教学中穿插“总统证法”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景中懂得独立思考的数学价值;在“锐角三角函数”一章的教学中分组测量校园内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魅力。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做详细讲解。从学习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分类指导,提出要求,强化独立思考意识
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有转换为一种学习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提供支撑和保证。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
三.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预习时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如“反比例函数”教学中提问: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什么?怎样得到的图像?有什么性质?类比正比例函数学习,对反比例函数做出对比。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解题时对策略做思考。(1)本体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是列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问题?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教学中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观点。学的快,课堂效果好;忘的也快,作业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一些扩展的问题、简单推论、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有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适度的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品味。要学习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开放,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的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的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圆的垂径定理是一个常见的几何模型,我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了十几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5.通过解题回顾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你走了那些弯路?(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等等。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 独立思考 有机整合 促进发展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精神的培养。
但在课堂上,有时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还出现了“合而不作”、“合而无为”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有些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虽然充分考虑了交流问题的探究价值,注重了学生交流时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交流前没有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独立思考更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两点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忽略独立思考,这样孩子们将减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反之,也不能独专独立思考而忽视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也会失去合作交流的机会,更体会不到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数学学习的合作交流,并把两者予以有机的整合呢?多年的教学,我对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思考和研究。
一、独立思考推动小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前提
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用故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列举了几组除法算式,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什么是比。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仿佛都被孙悟空用定身法定住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做什么,课堂出奇的安静,小组合作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合作交流了。又如我在上汇报课《按比例分配》时,出示尝试题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号令一出,课堂顿时热闹非凡,整个课堂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了。然而,结果是小部分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却是一脸茫然,在汇报时人云亦云,只好老师自己来个“启发诱导”,得出结论了事。这两次失败的小组合作又让我认识到了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当学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时再组织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心理初步有了想法,合作就会有意识地去进行。可见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更有效的合作。因为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二、合作学习促进独立思考,是独立思考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例如在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图形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学生经过讨论,当一组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的一名学生马上说梯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一会儿,又一组的同学说如果知道梯形的中位线,那么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让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牵手”,造就创新人才
摘 要: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培养内容,但对于现实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是很有商榷余地的,因此从限制因素和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限制因素;策略
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数学在培养该能力的作用上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限制因素
(一)教学理念改变不彻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也都被运用到了大多数课堂中,但是,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就等于教学本身的转变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理论支撑之上,才能发挥其根本性的作用。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数学教学的改变如果只是指在数学教学方法上的改变,那么很可能适得其反。
(二)家长难以配合老师工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比老师更加生活化,同时也更加深远和长久。但现实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常常帮助孩子完成一些本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情,比如老师让学生回家帮助家长做事,家长却心疼他们,不用他们动手。那么,一样地,如果是思考一道数学题,如果孩子回家抱怨题目太难不会做,家长还是会一样地帮助他们。这样如何锻炼他们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相反地,由于家长的帮助,往往会让他们形成一种认知:只要我说不会、不能就会有人来帮助我。这显然是不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的,小学的孩子就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独立和自主能力。
二、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课堂上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
小学数学虽然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每一堂课的时间也都是有限的,老师都会按照自己所写的教案进行课程进度安排,不会浪费课程时间。但在大部分老师的课程进度计划中,老师都不会将学生思考的时间安排进去,这就使得让学生思考流于形式,也就是仅限于思考的提出,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思考。另外,让学生思考时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学生思维较活跃,立刻说出答案,然后老师就结束了思考时间,让一些心中没有答案的学生不得不终止思索,这都是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上课时老师应该给足学生思考时间,然后结束思考环节。
比如,在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有圆柱和圆锥的内容,这个内容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力,老师一般会问学生:“圆柱或者圆锥展开是什么形状?”这时候如果有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老师不应该急于肯定,而是再给其他同学一些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说明。这样才会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加入独立思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
(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独立思考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考结果,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思维是不一样的,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是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然后进步。因此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发散的思维和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并鼓励他们思考。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中有混合运算的学习,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比如说“4×2÷4”和“4÷4×2”,根据小学课本上所说的,在做乘除法的加减运算时要从左往右进行,不可以颠倒顺序。但是有的学生就会发现前面一个式子不管运算顺序如何结果都不变,但后边这个式子如果改变了运算顺序就会改变运算结果。这种时候,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肯定他的想法,不仅因为他说得是对的,还因为他可贵的思考能力,接下来再进行说明。
(三)老师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如说是学生的一项自我评估和自我检测。但要实现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保证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也必须和老师配合起来,而不是代替学生完成,因此老师要注重和家长的联系,和家长达成共识。
比如,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老师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家一间房间的面积,然后写下计算结果和计算过程,这个过程很明显需要家长的帮助和配合,但绝不是家长不耐烦地替孩子完成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就可以,而是真正地帮助孩子完成测量,然后让他们自己计算。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存在的两个限制因素就是老师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改变,其次就是家长和老师缺乏沟通。针对这两个因素提出的三个策略:首先是教学方面,老师应该做到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其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就是老师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能力培养
前言
在科技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也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学校教学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各改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展现学生不一样的一面,真正地去学习和领会数学里的知识。简言之,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会实现教学最终的目标和目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纯先天的能力,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在学校中进行培养和提高,尤其是考验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高低的数学学科。数学成为当前教学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1、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和懒惰性。对于某一道数学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方法,然而学生如果不独立思考解决办法,只是一味聆听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长久以来就会成为习惯。学生的独立性不够强,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懒惰的个性很有可能成为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阻挡前进和成功的脚步。
2、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2.1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吸收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有利于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数学之际,会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再加上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完善,难免会处处碰壁。所以,针对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压力及其他种种因素,应提倡合作创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和能力。
2.2结合实际生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论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较差,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还不成熟,再加上数学中包含的一些公式理论有时过于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数学中的一些原理和公式推导。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既能有效地使学生贴近现实生活,而且有利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集中精力听讲,教师如果仅仅讲授理论知识,不注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想效果。举个例子,比如小明去商店买东西,一共买了5本练习本和一瓶酸奶,练习本一本2元钱,酸奶每瓶4.5元,小明给了老板10元钱,那么应该找回多少钱?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种结算形式,小学生会被父母派去买东西,自己如果不会算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的讲述时,尽可能地举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供帮助。
2.3学生应该自觉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不能总是被动地学习,应该培养主动好学的精神,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战胜别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判断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凭空地去钻研,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知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纸空文。比如,在课间和放学的时间里,其他同学都去玩耍,自己却静下心来研究和思考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和理论,对不理解的自己进行思考,同时要加强对自己的自信程度,长期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在或者,在课上老师布置几道数学题,有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与其他同学讨论,自己不愿意动脑动手。面对这种情况,自己一定要克制,努力让自己去独立思考,在自己是在解决不了时在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商讨。
结语
随着知识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众所学校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对数学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在数学教学的基本设施设立的前提下,聘请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绩表现,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打造良好的物质基础。针对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才智.2011(24)
[2]徐雪明.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4)
关键词:独立思考;质疑能力;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情境,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学生经过的独立思考,与同伴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的反复交流、共同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学生会体验到成功探索后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不断激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
一、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预习过程,是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能对学习内容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提出预习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如果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课堂讲解时便会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学习效果会更好。或许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问,这是学生预习效果好的表现,教师要肯定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拟定预习提纲,指导学生的预习步骤,明确学习目标,提炼学习重点;也可以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提出预习问题,指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经过这样的长期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例如,在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
(1)预习课本第61-63页,例1中的长方体和正方各有几个面?哪些面相等?
(2)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学生预习时的独立思考,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第(1)(2)个问题,学生在预习时经过认真观察、比较容易解决。对于第(3)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时可能会出现疏漏,需要同伴间的相互补充,共同协作才能完美解决。这个合作学习的环节,恰恰是课堂学习的重点环节,而学生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就成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学生课前的独立思考,就不会有课堂上同伴间的思维碰撞,正是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学生心中的智慧明灯,让学生思维清晰。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构架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师生间的思维顺畅自然地交流;就需要沟通师生情感,让丰富的情感交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人人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每人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教学画圆时,我先不讲画圆的步骤和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接着讲一讲自己是怎样画的。其中有一位学生出人意料地宣布:“用圆规画圆时,把圆规有钢针的一脚固定,旋转作业本,一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课堂上一片哗然,很明显,这种方法不太好。此时,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学生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起来质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也把黑板旋转一周吗?”这位学生笑答:“不方便。”又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如果我们要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大圆,圆规又太小,怎么办呢?”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然后请学生帮他想办法,结果想出了许多很好的解决办法:如,先固定圆心,再用5米长的绳子做半径画圆;用一块5米长的木条,一端固定做圆心,旋转另一端画圆;用一块10米长的木条,中心固定做圆心,旋转任意一端画圆……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通过提问、思考、交流、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开始,教师就很神秘地说:“大家任意说一个数,我可以马上告诉大家它是否能被3整除!”接下来便是师生之间紧张热烈地对答。随着数字的不断增大,学生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当好奇心被充分激发起来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满怀好奇地观察数字、操作小棒、归纳异同、交流想法、总结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四、适时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现在数学课堂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很大空间,但学生思考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做实验:用相同根数的火柴在数位表上摆出不同的数,看摆出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很快就有小组发现:“老师,用4、5根火柴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用6根火柴摆出的数就能被3整除。”接着,有的小组发现“用3、6、9根火柴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滞时,教师及时点拨:“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问题直接指向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恰当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课下延伸
课堂小结时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反思和总结,也有利于延伸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关键词:思维敏捷性;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观察到,有的学生反应快,思路宽广,处理问题事半功倍;有的则反映慢,思路狭窄,处理问题事倍功半.这正是思维敏捷性差异的体现,也说明了加强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做一些探讨.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二、培养学生思路的敏捷性
思路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之关键.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有战略地位,一个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则此问题就可谓解决大半,而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缩短计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而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和结果.要使学生思路敏捷,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敏捷意识和引导他们善于总结积累有效的解题思想.具体方法为:(1)定向思维训练.就是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将其归结为某种数学模式,并通过对已知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尽快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使有“法”可循,有“路”可行,达到敏捷性;(2)逆向思维训练.即由果索因,知本求源,培养学生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灵活地逆向应用所学知识,出奇制胜;(3)发散思维训练.即培养学生善于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即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系,摆脱“定式框框”的束缚.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记忆的条理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基础.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迅速而正确地发现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简洁和快速.
因此,只有记忆有条理,方能在思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原则,达到思维的敏捷性.相反,如果记忆杂乱无章,则必然不能及时再现思维之所需,难以达到思维的敏捷,而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疏理达到简明化和系统化,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方法和经验.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可以迅速检索、思考、转换,从而作出快速反应.
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数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数学观贯穿于整个数学的发展历史,对数学的研究、学习有宏观指导作用.思维的敏捷性不能偏离此宏观指导,否则,思维再敏捷,也是思不得果.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使其更快地分析理解更多的信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和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而预见重大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这种直觉能力是一种战略直觉能力,它决定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的成败,更能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认为,数学直觉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能力,本质上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所以培养数学直觉能力要从数学的和谐美入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的认识和体验,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热情,预感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思维敏捷性.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也即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作问题性思维.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