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8 15:55: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中学数学;运用;途径

一、前言

初中数学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学生对书本上的定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能够熟练地解答习题,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通过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已经不再是“授人以鱼”的过程,而是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正确解答问题的目的。学会题目和学会学习方法相比,后者当然是更值得提倡的。反思性教学就是在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模式的接触上,通过同化、顺应两种方式,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开拓精神的教学新手段。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反思性教学,是把教学主体与教学目的紧密结合起来,借助教学工具,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途径。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将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使教学方式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反思性教学的两大特点是“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要求教师将教学、研究相结合

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还应在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钻研,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理性认识,通过反思提高对学生学习心理及课堂教学规律的把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开放性的心态及较高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通过反思教学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层面和教学技术进行更新。

2.高度的探究性

反思性教学是一项在教师进行主导的情况下,以学生作为探究主题,根据教材上的学习材料,对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究的活动。教师应通过反思性教学逐步地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不断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反思,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创造欲和求知欲调动起来,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3.反思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意味着认知结构的不断打破与构建,要通过多次反复性地进行才能顺利实现同化与顺应,这个过程意味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由于数学对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数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数学推理过程具有严谨性以及数学语言上的特殊性等特点,这往往也是要经过反复的探索、总结、研究和实践以便对数学本质进行探索的原因。

三、反思性教学的实施途径

1.情景假设法

情景假设法是指通过适当的情景创设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如轴对称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同学们来到一个屋子里,屋子里有一面大镜子,站在镜子前,会发现镜子里的象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总是保持相等,那么以镜子为轴,人与象是不是彼此对称?通过情景的假设,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巧妙地调动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

2.注重对知识结构的梳理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梳理能够使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进而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课本乃至数学这门学科的进行透视。这种透视可以为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及把握提供帮助,对数学可以形成一种系统的、有一定脉络和逻辑联系的印象。如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方程部分进行梳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开始进行把握(方程成立的条件部分此处不再强调)当未知数的个数是1、未知项的最高次数也为1时,我们叫它一元一次方程,当次数为2时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以此类推,在中学范围内,有几个未知数就叫做几元,未知项的最高次数为几就叫做几次。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结构的梳理方法,比如对知识点进行列表并观察其中的逻辑联系,对所学知识的知识框架进行认识并画出具体的形象图来等。

3.注重对解题思路的详解

第2篇

众所周知,数学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是我们的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有智育的功能,也有其美育的功能,数学美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它的欣赏。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审美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要在科学美的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美。

数学中的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数学之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数学的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数学美能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我们可以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教学;注意问题;解决思路

1.前言

数学是教育中基础性的,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由概念及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的一本学科。它一方面承担着提高公民的数学素质,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健康发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中,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意见,旨在为能好的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2.中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 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出现教师讲授太多,学生讲述太少的问题。有些老师从走进课堂那一刻起,就在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传道,解惑”的职责,花费很多的时间不间断地讲解着。其实这种讲授的效果并不理想,他没有弄清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的特征(年龄、性格、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适合长时间地让他们处在被动的“听”。这样的话,会导致学生视觉听觉疲劳,心理出现逆反,看似都在看着老师,都在认真的听课,但是他们的心已经不在教室,这时授课老师实际上是在作无用功。在于教师进一步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主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放开。这样不利用学生的发展,教师还是比较喜欢“以教定学”,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比较轻松,而“以学定教”则对教师要求就更严格些。比如在讲授“用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效果远远不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在得到(x+b/2a)2=b2-4ab/4a2后,让他们讨论各种情况,最终得解,即求根公式,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到知识为主要目的。

2.2 课堂时间分配不均

中学数学教学,四十五分钟的分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老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太多,更有甚者一节课全部都在讲台上,而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呈现多元化发展,很的老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而感到不适应,即使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时候,也不能走下讲台带领学生去合作探究,而是站在上面旁观或者教室里进行巡视,不能把教师的架子放下。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教师的关系和指导,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所疏远。其实,教师的亲和力有时候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走访中发现教师与学生融洽的感情氛围,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师生亲情,能极大地缩短师生的交流距离,有效地激发并能较长久的保持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兴趣就是动力,教师赢得了学生也就赢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不够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每个数学教师应尽的职责,它有助于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呢?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深挖教材中发散因素。认真钻研教材,从宏观和微观上发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好素材上的准备。第二,培养一题多解能力和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一题多解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流畅性,若要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就要去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这样使他们的思维呈现多方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第三,加强变式训练。变式就是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变换其形式和内容,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的实质。变式形式又包括数式变式、命题变式和图形变式,通过该练习,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

2.4 学生启动问题不足

课堂提问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是越多越好,因此,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问,让学生去回答这些问题,在教师提示答案的过程中刻意地使学生的思维围绕自己的思路转,而不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的,没有去真正地教给他们思考问题和启动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的培养训练上计划性不够。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开始就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余地和思考的时间,以及多一些思维方法、多一些表现机会,积极启发和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其思维、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2.5 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较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它不仅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技术是集声、象、图、文于一体的,它能清晰的展示文本资料,还能插入各种教学图片、播放各种教学影像,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他们带入有趣的的立体世界。多媒体教学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各种信息、激发学习兴趣。数学多媒体教学借助于声音、动画、文字等各种途径,从各角度展现画面,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带来全新的体会,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计算机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会更接近学习者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及自主选择、探索。在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可以提供猜测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设计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认识方式更加贴近学习者,而且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它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6 研究性学习开展不够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称为研究性学习。当今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开展不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目前各方面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学生认识过程就要求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教材,主动地探究发现,数学教学中该方法适用于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模式,深入探讨数学问题。第三,以“数学建模”为基本思路,探索数学的应用。在现有数学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也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2.7 知识传授和探索能力比例不协调

随着新课程的出台,中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调整,原有的教材体系被打乱,熟悉的教学内容也不见了踪影,中学数学课时也出现了减少。因此,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或者做不好,也担心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及其不适应,如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和“做一做”的,被教师包办了,或者是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仅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教学内容,进而就出现了“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探索能力训练比例不协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探究意识、能力的提升。

3.建议

3.1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留给学生好印象

要调动课堂气氛,就要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很好,开始的几节课要给学生留下以下的好印象。首先,让他们感觉和你比较容易交流。其次,告诉学生这门课程不难,通过学习能很好的掌握里面的知识。第三,让他们感觉到跟着你学习很开心。开始时要设计好自己的课堂思路,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等问题要明确。

3.2 与学生和老师多沟通交流

课堂内外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改正自己授课方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在教学互动中,尤其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随意挫伤,既要对自满者有所抑制,又要对自卑者有所激励;尤其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教师有了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才会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虚心向学生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得到升华。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学习,多听优秀老师的课或邀请其他老师来教师听课,讨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另外还要注意,课堂习题不易过多、避免“满堂灌”式教学。

3.3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成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培训、交流、沟通等方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3.4 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组织练习

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自辅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弘扬新的学生观,重视师生、生生的好都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转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练习有对知识的理解功能、释疑功能、深化功能及反馈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练习来发挥其作用,并加强对解题的指导,对解题思想方法作必要的概括。

总之,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中学数学教学践中,要端正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索亮.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1(80).

[2]杨蕴珩.浅谈对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5).

[3]康蕊.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教育;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36-01

十多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强双基”上,进而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现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1.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

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初中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在传授某一知识,培养某一能力时,应注意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因而,情感教育应该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

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十分重视数学学习过程,除了研究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认知、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重视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正如和学生谈话中所述:现在这种忧虑没了、我很喜欢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希望有更多的做庄机会;你甚至可以给老师提意见;选择恰当方式,灵活把握契机,教师的情感注入才更加有效。从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反映教师情感注入的影子:老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

4.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从本质上讲,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数据处理等,是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把握,并反过来不断地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和矫正中发展起来的。而数学过程则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理论和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和经验,通过对业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向更高层次推进,并反作用于更为广泛的现实,对其作出解释和应用。因此,“学数学有用”,参与过程建构起来的“数学有点''生动''了”,历尽数学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深谙“善于联想就学会了数学”。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情绪活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站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数学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说的一样: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说,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使以后的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程的标准,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21世纪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 《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曹才翰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数字产生之后人们便用各种方式将数学知识传授下去,因此也就有了数学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也产生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尽管如此,教育的结果却没有发生变化,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追求成绩盲目的做题,依旧苦不堪言。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如何在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勇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课堂知识占据着学生大部分知识。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效率的提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明确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将弊病抛弃,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楚教育的目的以及意义,只有真正的了解其中的含义,才有可能找出最适合的方式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要不断的注重自身的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使高中数学课堂变得前卫、活波。另外在传统课堂的影响下,即使在现代的课堂,学生也难以摆脱被动的地位。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兴趣,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便有动力进行学习,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挖掘。

二、明确教学的任务以及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才能一步步前进。因此教师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在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 方法思路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不断养成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学习最值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某踔兄识的角度进行研究,来不断的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得出更加简单的方法阿狸解决问题。例如习题y=(x+2)2+2的最小值,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讲这个函数在平面坐标上表现出来,在直观的图像中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得出答案。有了正确的答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之前学的知识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进行解决。教学的最大成就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以创新的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维塑造。

三、延伸课堂,回归生活

学好数学的真正意义便是江数学知识灵活熟练的应用到生活中去,生活是课堂的延伸,同时也是理论的实践场所,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事物与现实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江抽象的知识延伸为具体形象的实物,这种意想不到的联系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的兴趣。数学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因此这样的抽象转具象的联系是很必要的。在学习不等式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出应用题的形式 ,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实现新颖题目的设置,例如将建造楼房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件设置为基本支架,然后在增添几个数据。应用性题目的设置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了解数学的重要性。

四、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引导

课堂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课堂。在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学生得不到参与的情况之下,学生没有高涨的热情,因此学习效率便会变低。授课不是简单传递知识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它也可以看作是知识再造的过程,因此教师既要实现知识的高品质输出,而学生同时也要保质保量的输入。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简单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充分的调动起来,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思维会产生猛烈的碰撞,一些新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新的知识也就不断的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教师可以让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到讲台上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将课堂的时间最大程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时间中真正的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五、情感的融合与渗透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在这其中情感则担任着两者之间的连接介质。相对于 学习的兴趣来讲,情感更具有稳定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情感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这种情感的引导下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研究发现,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头脑运动,而是全身心参与、融合感情的一种运动,可见情感在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些学生会有许多的课外兴趣,学生会将大部分的心思花在这些兴趣上,教师可以以书信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只有学好文化课知识才能到更高学府去不断的发展现在的爱好。在这种感性的方式之下学生会更富有情感的去认真学习。

除了以上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式。解题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学习方法却是灵活的、多种多样的,学生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绩才会如虎添翼。要想实现真正的有效性课堂,既要有灵活的教学方式,还要有善于巧用资源,对课堂内容进行科学的整改和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行为方式

一、中学数学教学行为方式主动、互动、能动的特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出丰富有情趣的且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才有机会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情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地联系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这就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学的应用价值了。师生之间要适当地进行对话交流,这样就可以相互理解、信任。通过彼此的交流互动使学生自主自由发展教学方式。教学是一种双向性互动的活动,所以及时把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是教师在此的作用的发挥,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当代科学的发展呈现的高度分化形势就已经决定了个人无法完成整个科学研究工作。所以这些要在数学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因为学生将来要进入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所以要根据需要进行教育方向的调整。

二、中学数学教学行为方式主动、互动、能动的表现形式

考虑到学生的单一班级授课制应该转向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在制订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责任分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弥补教师在面对有差异学生而教学不足的缺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判断能力,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的时候不应该只停留在变式和问答形式上,应该使数学教学知识方法贯彻于探索活动中去,这样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达到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的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制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主动性。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等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活动中的困难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懂得尊重学生的成果,体现多元化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数学;整合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不仅教授学生学习职业技术,而且还要教授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中等职业学校中数学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因为数学中的难度使学生产生畏惧和厌倦的情绪。在中职学校中,改变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有些考试太注重在职业方面的教学,并且教师本身认为数学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对数学教学的重视不够。还有的中职学校中有些教师虽然教授数学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没有认真对待,导致学生不能学习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因为中职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导致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始终不高。

2.学生偏科严重

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是毕业之后就参加工作,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太过复杂,思考也太麻烦,工作以后也不会用到数学,所以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种思想导致学生的偏科,给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带来困难。

3.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

数学教学中基本是各种公式、数字、立体图形等内容,在学生看来这些东西太过于枯燥,无法让人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数学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滔滔绝的讲,没有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所以,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缺乏趣味性,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好奇心,教学课堂越来越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教学课程整合的措施

1.教师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比较差,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借助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的是首先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且可以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授课之前准备好的资料分配给学生,激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和学习,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为数学信息化教学迈出第一步。

2.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教师作用是引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教学整合的目的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讲授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其他思考性的或者是操作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对未知的知识主动去探索,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

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做到积极的引导,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否则会出现课堂纪律混乱的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有经验的引导学生,有效组织课堂,保障课堂的顺利实施。

3.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中职院校与普通学校相比,教学任务比较少,学生也没有较大的课业负担,所以课余时间比较充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数学资料,加强对数学题目的学习,更好的掌握数学解题内容。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M行学科的整合时要坚持一下几项原则:必要性的原则,有选择性的把教学重点应用细信息技术进行展。参与性原则,教师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最优化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是否采用信息技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进行全面的衡量,是教学达到最优化。经济性原则,教师切忌不要为了整合而整合,避免出现投入过大收效甚微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教学整合的实际案例

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

(1)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几何知识,根据概念简单了解集合,教师做好教学内容的幻灯片播放。

(2)情景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系列图片,比如说班级同学集体照,中国所有的大熊猫等照片进行欣赏。现在比较流行动图,教师可以找一些比较搞笑或者可爱的动图进行展示,第一步就增加学生的兴趣。这些照片的展示都包含集合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集合呢?老师导入集合的概念。

(3)幻灯片展示集合概念:一般的,将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认为,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成为元素。集合用大写英文字母A、B、C、D……等进行表示,元素是用小写英文字母进行表示的a、b、c、d……。

(4)集合概念讲完以后,提问学生,谁还能够举例说出一些集合,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讲完以后,老师可以播放几张比较有趣的幻灯片进行举例,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5)幻灯片展示:一个集合中包含若干的元素,但是集合和元素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呢,导入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这就说明a是属于A的,用数学语言表示是a∈A,相反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是a不属于A,用数学形式表示a?A。如果这样说明比较模糊,教师进行举例,说明,比如说班级中的某位同学,是属于班级的就是前一种表达,另一个班级的学生不是我们班级中的孩子就是后种表达方式。

(6)通过学习集合的概念,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在这里可以对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进行提问,巩固学生的知识,并引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这一知识点。

幻灯片进行展示:元素具有确定性和互异性,确定性是指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互异性是指在一个确定的集合中,集合中的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教师进行举例分析说明。

(7)幻灯片展示:集合的分类。也可进行举例说明,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实际例子进行举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限集:包含有限个元素

集合

无限集:包含无限个元素

(8)巩固练习:教师列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是否能构成集合。比如说小于10的自然数全体;英文26个大写字母等等,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巩固,最后,可以留下相关的作业,供学生课余时间思考和学习。

四、结束语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有效电动课堂学习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相关问题的设定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在中职学校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进行交流,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太过于依赖,将信息技术手段适时的运用到教学课程中,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静.中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侯振中.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8篇

1.开展数学教学应用性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数学必将进一步全方位地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教育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和需求,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数学教育的改革只有在考虑并满足社会发展和需求时才能取得成功。

2.中学数学教学应用意识淡薄,亟待提高

(1)教材的因素

我国的教材虽已作过多次修改,但重知识轻应用、轻动手实践的现象仍很严重。数学教材中数学应用问题偏少,有些背景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缺乏开放性。学生长期在这种封闭的、与生活实践脱离的背景中学习,其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从何谈起?

(2)评价的因素

长期以来,对教与学的评价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惟一标准,于是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局面,对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却较少。因此,尽管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会解决“带有实际意义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与“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且我县对中考学生也实施了综合素质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进行了网上评价,但由于缺乏监督以及下面的老师不够重视等多方面原因,最终使得这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方式大打折扣。

(3)教师的因素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大多数中学数学教师对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重视不够,不太关心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动开展数学应用教学的意识淡薄。再加上评价方式唯一许多老师有心却无力去实施。其次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尽管一些教师意识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挖掘联系实际的数学应用例子和模型感到非常困难。要对学生进行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的确任重而道远。

二、开展此项研究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提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观念。

1.充分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3.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会数学思维,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周围世界。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应用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学应用意识,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材料,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主动观察、探索、发现来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引伸,进行适度的渗透,恰当的举例,把数学与社会、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数学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进而乘胜追击,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以上述研究性课题的作业为例,要求学生提出一个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分期付款问题,或类似于此类的问题,并探讨解决。

一周以后,从学生报告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所选课题的资料收集,其调查范围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涉及了社会经济,并能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加强实际应用。如在学生学过解直角三角形或相似形后,可让他们去测量校内旗竿的高度、池塘的宽度;学完统计初步后带领学生到工厂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研究有助于构建新的数学教学理念

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十分清楚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事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2.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数学不但源于生活,而且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如圆锥体积的教学,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到建筑工地去测量沙子有多少立方,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这样,不但记忆了公式和解题方法,而且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提高了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