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1 09:21: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档案处理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 目前我国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难以满足街道办事处的需求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尤其针对档案管理这一项关键工作,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者必须从理念层面进行思维的转变,重视档案管理模式的更新。可是由于目前很多街道办事处管理人员的教育程度不高,年龄较大,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思维被传统模式束缚,很难在真正意义上领悟到先进技术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刻影响,因此直接导致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内部的资金投入不足,甚至很多管理者选择将这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工作领域中,完全忽略了实时革新给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优势。如今很多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室以及内部的设施设备尚未达到相关要求,使用的极其年代久远,客观上不能满足街道办事处整体机构对于信息的需求。另外,很多街道办事处没有实现信息数字化,仍然将许多重要的纸质文件资料安放在杂货间中,这样杂乱且没有规律的储存模式很容易造成重要资料的安全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妥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街道办事处没有完善的档案储存箱或者是?n案装具,这样不科学的安排给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潜在隐患。
1.2 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且流动性高
由于街道办事处所要接触管理的事物相当杂乱且繁琐,大多数工作项目也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因此很多时候办事处会出现工作量太大,员工数量不够的现象。为了临时解决这些问题,街道办事处管理者往往选择招聘一些兼职人员来填补空缺。再加上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流动性高,直接导致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提升,高频率的人员变动直接影响其他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扰乱档案管理专业团队的建设工作,从而导致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课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解决,那么长久下去就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差,专业技能跟不上办事处的运转速度,进而导致整个办事处的工作效率下降。
1.3 街道办事处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不全面
目前,很多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的源头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全面。就现在的工作模式来说,街道办事处都是采用各个部门负责整理自己部门的材料,相互之间并不进行实时交流与沟通,因而会存在很多重复整理的文件。并且,当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前来所索要相关文件时,本部门的人因害怕重要文件泄密,往往选择放弃文件信息的共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街道办事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尚未改变,管理模式依然停留在过去,再加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流动性高,工作经验不足,不能深刻意识到档案科学有效管理的现实意义,只是单纯地进行传统的机械化的资料收集与整理。
2 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相关问题的合理应对方式
2.1 加强街道办事处管理者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
提高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首要条件就是得到相关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街道办事处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越高的领导重视度最终获取的工作成果就越多,反之相反。可是,因为街道办事处所要处理的事务太过繁琐,大多数管理者都难以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心思放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所以这就需要依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沉静下来,通过整体团队的积极努力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按照要求实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与相关安排,包括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可以放过任何细节。在基层员工与上级领导的充分沟通和交流下,让上级领导可以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在街道办事处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只有管理者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才有可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2.2 提高资金投入量,引入先进的设施设备
提高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所需的基本条件就是优化档案管理设施设备。街道办事处在实施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在加强领导者对其重视度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上级领导对档案管理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优化老旧的档案管理设备,在能够保证街道办事处其他相关工作顺利尽心的基础下,针对档案管理合理配置一定的急救设施如防火、防湿等。唯有妥善提高这些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水平,才能全面改善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环境,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性,逐步向科学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迈进。
2.3 采用专业性强的档案管理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街道办事处处理的相关事务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流程较为简单,但是信息量大,种类杂多,这就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在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必须可以迅速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因此,街道办事处应该针对这些人员安排实时培训,提高这些档案管理员的工作素养的同时,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性能。唯有较强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员工基础下,建设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体制,从整体局面评价员工工作绩效,才能实现员工之间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共同进步。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黑法复字(91)第1号《关于金德辉诉佳木斯市永恒典当商行房屋典当案件的请示报告》收悉。
经研究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我们认为:本案双方当事人以“当票”的形式签订的协议,从其内容看,它不同于民间的一般房屋典当,不是以使用、收益为目的,实质上是以房屋作抵押向典当商行借款的合同,故定为抵押借款合同纠纷为宜。对典当商行先扣除利息的作法,不应支持。具体处理时,可参照我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七条的规定,根据本案具体情况,合情合理地解决。
【关键词】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 故障 处理方法
1 引言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属于智能用电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按照应用环境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专变采集终端以及集中抄表终端两类。但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是构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基础性产品,所以种类繁多的终端产品被研发出来,功能也变得更加强大,运行则更加稳定,但也存在很多故障与弊端:由于在用户在使用终端的过程中需要添加维护程序,使得使用现场十分复杂,为解决此类问题,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设计人员应重视运行设计,强化其功能,尽量减少用电复杂性,并将用户的维护难度尽可能的降低。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主要依据现场需求、应用环境等设计出合适的模式,以满足现场各项用电数据的采集要求,并对运行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以便及时处理故障及提供维护保障。
目前我国关于智能电表所采取的各项规范主要包括:及时计量电能,该类智能电表将在各个时段按照不同费率模式对电能进行统计,根据做功或无功的状况分别计量电能,同时统计好电能、电压、电流、频率及功率等各项数据,这些工作都有利于更好的规划电能。智能电表属于智能电网系统的基础设施,是一种智能终端产品,主要被安装在用户位置,主要作用包括:双向通讯、统计数据、运城付费、窃电监控、停电检测、进行远程维护及管理等。智能电表的连续通讯功能主要是为了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并在确保通信双向性的基础上,能实时监测需求侧的电力系统,以便能及时解决用户的用电问题。因此在设计智能电表前要详细研究其设计规范,及在技术上的标准和要求。
2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常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式
2.1 采集故障和处理方式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内包含采集器、集中器和计量表。其主要故障有这些设备本身的故障,在运输过程中或其它原因造成设备各种模块松动或损坏,计量表计的故障烧毁等现象,出现这些故障时应更换设备更换模块或将松动的模块重新拔插,计量设备烧毁应通知客户进行赔表等。
2.1.1 集中器的故障与处理
第一,接入集中器电源一相断线。处理方法是将断相电源修复,确保三相电源可靠接入。第二,在杆变供电台区通常会发生接入集中器电源的三相线为同一相电压现象,导致接入另外两相电压的采集器无法正常进行载波通信。处理方法是将集中器移位至有三相电源的附近,确保接入三相电源。第三,集中器的相线、零线接错端子,造成电压缺相或零线悬空。处理方法是严格按照集中器电源接线端子图进行接线。
2.1.2 采集器的故障与处理
接入采集器运行灯不亮,采集器无法工作。处理方法是运行灯为红色LED指示0.5Hz频率闪烁,表示采集器正在运行;如己通电,但指示灯不亮,则需更换采集器。
终端在收集电能数据的过程中发生失败、缺点(收集时遗漏了某个时间点的数据)以及数据错误等问题。刚装好的终端或新更换的电表应立即检查其数据采集方案是否设置正确,即就是对表计协议、波特率以及电能表地址等数据进行检查;接着再对RS485通信口进行电压检测,通常情况下RS485通信口使用直流电,其A、B端口之间电压应保持在2至4.5伏;最后要对终端内部协议进行检查,避免其和电能表之间缺少共同协议,特别是存在特殊表计规约的情况下。
2.2 通信故障和处理
终端不能和主站保持正常通讯,或通讯时频发故障。这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多是通道问题,包括网络、专线、无线以及RS232通道等各种通道。
(1)网络通道出现故障的原因多是路由器故障,有时也可能是终端网络地址错误,而终端网络口则不常出现故障,这时应使用笔记本电脑去故障现场对网络及终端网络口进行检测。
(2)专线通道出现故障的原因通常是设备中心频率设置错误。主站专线MODEM设备在设置频率时没有和供电公司专线网络设备频率保持一致。此时应对其进行环路分段检查,查出出现故障的具体是哪段通道。也可重新对终端中心频率进行设置,但必须启开设备端盖跳线,一般不予采取。同时需引起重视的是为终端内部的四芯专线MODEM设置合适的通信参数。
(3)RS232通道出现故障的原因多是通信设备问题。供电公司所使用的专线通道网络存在信息乱码,及RS232到RS485等转换头发生故障等,此时采取的检查方式主要为环路测试。检测时只能在RS232一侧设置环路,而不能设置在RS485一侧。
(4)引起拨号通道出现故障的原因较多,判断难度大,有的情况下检测时需要更换终端。但检测时要引起重视的二次拨号模式是否设置正确,检测通道稳定程度所应用的软件是否可靠,通道上是否存在乱码。现场检测过程中有时需换掉原有终端,以确定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否是通道自身。
(5)无线通道出现故障的情况和拨号通道很相似,这种通道可靠性较低,在使用过程中会因移动通信系统对其进行服务区判定而造成长时间不能正常工作。因此这种终端,必须要将其重启时间缩短,以保障通道正常运行。
2.3 数据库故障和处理方式
终端在存储数据时发生混乱、时间跳转,甚至不能存写等故障。同时因闪存盘发生老化及其他故障,而导致盘内数据发生错误。如,数据的存储日期是2013年3月1日,但盘上显示的却是2012年12月1日,这些错误数据将被传回主站;终端上的时钟芯片发生故障,会引起时钟跳转,并导致终端储存的数据时标紊乱;终端内出现数据故障造成后续收集的数据不能正常存储。出现这些问题后应及时在终端上采用调试软件,接着运用规约清理掉非法数据,或直接在主站改变采集进度,漏掉错误数据。
2.4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管理的问题和处理方式
主要表现为客户档案资料与台区不对应,采集终端中集中器无法与采集器通信。一般的处理方法为将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中的用电客户档案资料进行整理,防止用电客户档案与台区的信息不对应。在为平衡台区负荷而进行的低压负荷调整时,对采集终端中的用电客户档案进行及时变更和维护,确保客户档案与台区对应。
2.5 软硬件故障和处理
(1)操作类,出现操作类故障的原因主要包括电能表地址、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及校验位等各项错误设置,使读表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终端和主站之间出现连接设置故障,将使通信工作中断;或RS485通信端口的A、B接口线路反接或漏接也能中断抄表。处理方式有:检查终端上的各项参数设置、通讯参数及逻辑地址等是否设置正确;终端上的通讯接入端口设置要和主站保持一致;保证各个终端和表计RS485通信口之间接线准确。必须重视的是,终端规约的正确程度将决定终端通信的通畅程度,不同生产厂家在生产终端时所使用的抄表规约可能有所差别,因此在主站、终端及表计等设置正确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不能正常抄表的问题,这时就应对终端、主站及表计逐一进行规约核准,排除故障。
(2)软件类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终端程序问题。这种问题出现后将导致终端进程中止,常见的此类故障有:前置机通信程序故障、网络堵塞、主站端口没有及时释放、终端程序未及时更新等。可采取的处理方式包括:逐一对主站及终端进行检测,更新程序或重装程序。
(3)硬件类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终端通信模块受损、SIM卡故障(受损或安装错误)造成的终端启动失败、频频死机等。可采取的处理方式有:使用新的终端通信模块及SIM卡,更换掉频发死机的终端。
(4)环境类故障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终端所在位置移动网络过弱、SIM卡欠费等,最终造成终端不能正常上线。其处理方式有:为终端配置较长外置天线,在终端附近安装移动信号放大装置,缴清欠费或使用新的SIM卡。
3 结语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为中国电网公司提出了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设要求。而信息化的应用将促进电力产业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而将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频率降到最低,一旦出现故障也能及时将其排除。电力企业应不断加大对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建设力度,逐渐完善配电变压远程管控系统和配电网规划数据收集系统,并加大对电力设施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力度,争取早日实现电网系统现代化管理,将整个电网建设成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1]杨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低压集中抄表终端建设浅析[J].青海科技,2010年03期.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践;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跨入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普及发展阶段。会计信息系统的长足发展,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笔者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对会计实践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更是促进会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
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被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只要在数据输入环节加大其准确性控制,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记账、算账、对账、结账、转账以及编制报表和会计核算数据分析等工作。与手工会计相比,数据处理无论在准确性上还是在处理速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和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账务处理程序也趋于简单。
2 对会计组织机构及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以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把会计工作分为专业组、数据收集组、数据处理组、系统维护组等;另一方面,这种新的组织机构也产生了新的岗位设置和新的人员分工, 不仅需要专业会计人员,还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特别需要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 将改革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后,原来账簿之间相互核对的查错纠错控制不复存在。由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人工不能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内部控制工作必须由计算机通过专门程序进行,这种内部控制的部分程序化,使控制对象由原来的对组织、文档等进行控制扩展到对软件、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控制;控制方式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使用权控制、输入输出正确性控制、操作过程控制等。
4 更加重视会计信息分析
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只有经过加工整理、分析,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动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
1 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事实表明,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所以,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2 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依赖于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发展。电算化会计理论是指导、推动会计电算化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指南。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电算化会计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及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既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主要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手工系统的工作,而没有对系统提出更高的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电算化会计理论即研究实现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组织、会计核算的程序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核算工具后对会计理论、会计制度的影响和会计工作的新特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确定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体系、运作规范及特点、审计接口、会计档案等基本要求,它一方面符合手工会计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了,会计软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会计电算化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使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效益原则。同时,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也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许多新的特征。这些既推动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也对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产生障碍。为此就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课题,即会计电算化系统必然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建立较完备的电算化会计理论体系,以适应会计电算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3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原始会计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所有录入到电脑里面的会计信息必须代码化,以便于电脑集中处理。同时,所使用的代码必须与财政部规定相符,与网络环境对会计数据的传输要求相一致,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4 增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从电算化网络软件的设计入手,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四是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五是强化审计线索制。六是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数据进入系统时必须加一些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
5 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要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采用双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将其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算化已经取代了传统手工会计控制方式,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会计管理的准确度和分析决策的能力。本文在了解公路系统会计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电算化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探讨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为加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对策。
一、电算化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1.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
传统的手工会计环境中,财会人员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对象,而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对象则包括对财会人员和计算机两个方面。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的存储、远程审计等业务采取的处理方式为人机交互处理,因此,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就必须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控制。
2.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
传统的会计控制采取的是手工控制的方式,平行登记会计信息并进行核实以保证其准确性,会计信息的检查方式是通过不同经办人员的层层签字或盖章实现,会计信息通过纸质材料进行存储,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电算化内部控制采取的是手工和计算机双重控制的方式,授权文件和口令取代了之前签字盖章的方式,人机集中化处理账务信息。
3.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
传统手工会计控制的范围主要是交易处理及其形成的相应关系,而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处理还增加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权限及修改程序等的控制及对会计信息的安全,计算机的操作管理、人员的配置等的控制,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扩大。
4.改变单位内部审计的难度
传统的手工会计审计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单位的审计人员一般是按照审计程序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而单位实行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财务资料以电子文档等形式进行储存,数据处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相比与传统的会计审计,电算化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难度,且提高了审计的准确度。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及其存储方式存在安全隐患
电算化环境改变了手工会计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单位通过磁盘、光盘等磁性介质存储会计信息,不需要通过签字盖章等具有法律效用的手段来对会计信息进行确认,改动会计信息比较容易而且不会留下痕迹。此外,这种存储方式对接触和存放环境的要求较高,而且容易损坏、删除和磁化,进而损失存储的数据,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减弱了会计人员职能控制,加大会计风险
传统手工会计控制的原则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而电算化会计处理高度集中化,计算机集中处理公司的很多手续,工作职责的过度集中导致难以分离不相容的职务,使得工作中经常出现职责和权限不明,人员之间难以互相牵制的情况,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造假的可能性加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加大了会计风险。
3.电算化系统设计不够完善
电算化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口令密码容易被非法侵入和破坏,没有对修改权限和痕迹的控制功能,会计信息和数据很容易被篡改,再加上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一些单位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对企业的电算化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因此,单位要不断完善电算化系统,以更好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服务。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完善相应的法规,以加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对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进行控制,可以采取设置部门,对员工进行分工,划分职责和权限等控制方式使员工相互牵制,避免出错和舞弊现象。其次要控制电算化操作系统。主要是指对操作权限和规程的控制,操作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权限和规程操作系统,不得越权。再者,对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要进行控制,要设立专门的人员负责数据的输入和输出,且在输入前要对数据进行审核,输出的资料要进行登记。最后是计算机处理控制,在计算机中设立故障处理、错误纠正和系统保护等功能以保证会计软件正常运行。
2.严格管理单位电算化会计档案
要加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就要对单位电算化会计档案进行严格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和系统软件等,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会计档案,并做好档案的收集、管理、调阅等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对会计档案进行保密,保证其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其被非法侵入或丢失损坏。
3.加强单位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单位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就要定期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数据,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性,并且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和规范。其次要对数据和资料的一致性进行审查,及时调整其中错误和不符合的部分。同时也要对系统进行升级补漏,或者对控制参数进行更改,审查电算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避免系统出问题导致会计风险。
关键词:FLV视频 教学 Extra.FLV 资源库
FLV是当前网络上最流行的视频格式,随着国内外众多FLV视频共享网站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一线广大中小学教师寻找理想的视频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针对FLV格式文件进行剪辑、合并、转换等操作并不是很方便。一般编辑、处理工具功能也比较单一,要么只有格式转换功能,要么只能进行合并,最近在网上搜索到一款我国台湾作者开发的Extra.FLV免费小工具,应该说是目前惟一兼具FLV播放、剪辑、截图、合并和转换等用途的多功能软件。FLV格式文件可以一边播放一边进行处理,同时由于采取直接处理方式,不经过格式转换,软件执行效率也比较高。下面以Extra.FLV1.8版本为例简单介绍其实用功能及使用方法(建议读者实际使用2.0以上版本以支持能分割on2 vp6编码的FLV视频,目前2.0以上版本为中文繁体)。
一、切割与合并
运行Extra.FLV,执行“档案开启新的档案”选择要进行处理的FLV格式文件,Extra.FLV自带播放器此时开始自动播放视频文件,在播放的同时分别利用播放器窗口上的“标记开始”和“标记结束”按钮设置自己要剪辑的一个或多个区段,最后执行“标记剪辑另存剪裁”即可实现切割和合并(如图1所示)。
如果要合并的是几个独立的FLV视频资源,则运行Extra.FLV,执行“进阶处理合并功能”进入对应界面,随后点击“加入档案”按钮选择要进行合并的FLV视频文件(软件支持直接拖拽文件至列表区实现),通过上移或下移来调整每段视频所处的位置,最后点击“执行合并”即可。
提示:如果打不开FLV文件请查看是否正确安装了FLV解码器,可从网上下载安装。
如果分割后出现有声音无图像的现象,是因为Extra.FLV版本的问题,2.0以上版本才能分割on2 vp6编码的FLV视频。
二、格式转换
Extra.FLV的转换功能可以直接将FLV转成MPG、WMV、AVI、MP3、WAV格式等常见视、音频格式,也可以反向将MPG、WMV、AVI等转换成FLV视频。
关键词:实物档案;数字化;方法;成果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开始迈向数字化时代,实物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类型也应该逐步的实现数字化,以此来提高实物档案的利用效果。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实物档案实现数字化已经没有任何的困难,但是由于某些档案单位或者工作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实物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因此迟迟未能实现数字化,依然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实物档案的管理。但是由于实物档案是经过收集以及整理之后才形成的档案,传统的管理方式并不利于其储存,甚至会丢失,因此实物档案数字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 实物档案数字化的方法
1.1 利用扫描、拍摄的方法
由于实物档案的载体各不相同,因此数字化方法也相同。一般而言,纸质载体,则可以通过扫描的方式来完成数字化,比如证书、资料等。因为档案规格不同,因此在数字化时,操作人员需要依据档案规则大小,来选择扫描仪。如果纸质档案的规格非常大,也可以选择应用大型数码平台来完成扫描,如果没有大型数码平台,也可以选择应用小型数码平台,但是需要后期拼接。扫描时,色彩的选择也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应用彩色模式。由于档案的质量有所差别,因此在对扫描仪系统进行定义时应该考虑到质量的问题,比如原有的档案污点比较多,则可以选择去污模式。另外,扫描人员需要依据档案的情况,对汇图像的各个参数进行调整,以此保证扫描完成的档案没有可用,而原有的档案也不会出现任何的损坏。
而针对非纸质的档案则可以选择应用拍摄的方法,比如奖杯、锦旗等实物。数码相机在进行拍摄时要调整东阿彩色拍摄方式,像素要达到300万。如果照片的分辨率过低,则输出效果会大受影响。拍摄在进行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将整个拍摄物放置到取景框中;其次,注意将照相机调整为无时间格式,以免影响后期处理。还有其他一些拍摄要求,这就需要与拍摄的具体实物而定。由于拍摄出来之后,作为档案进行保存,因此拍摄人员的拍摄水平一定要达到相应的要求。
1.2 图像存储
图像存储的方式是实物档案数字化实现的最为重要的步骤,采取此种方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注意存储格式,电子文件的存储方式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JPEG、TIF格式,不同的格式会有相应要求,有关人员要加以区分;第二,图像文件存储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命名,如果是单页实物实物或者是独立的档案,直接用其档案名称来命名即可。或者是多页的档案,在命名时,则应该使用档案号+页号的方式,根据页码顺序来进行命名。
1.3 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是实物档案数字化实现的另一个重要的步骤。图像处理时,可以选择应用扫描处理程序或者是其他软件,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应用自动人工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以此保证图像质量。图像需要做好如下工作:①纠偏。对出现偏斜的图像应进行纠偏处理,以达到视觉上基本不感觉偏斜为准。对方向不正确的图像应进行旋转还原,以符合阅读习惯。②去污。对图像页面中出现的影响图像质量的杂质,如黑点、黑线、黑框、黑边等应进行去污处理。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在不影响可懂度的前提下展现档案原貌”的原则。③图像拼接。对大幅面档案进行分区扫描形成的多幅图像,应进行拼接处理,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以保证档案数字化图像的整体性。
1.4 数据质检
对图像偏斜度、清晰度、失真度等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图像质量要求、图像文件不完整或无法清晰识别时,应重新扫描;发现漏扫时应及时补扫;发现扫描图像的排列顺序与档案原件不一致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1.5 数据挂接
将图像文件存储到相应的文件夹时,要认真核查图像文件的总数与目录数据库中条目的总数是否相同、每一份图像文件的名称与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档号是否相同,通过档号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实现档案目录数据库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
1.6 数据备份
经检查验收合格的完整数据应及时备份。为保证数据安全,备份载体的选择应多样化,可采用“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多套备份,应异地保存。备份数据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备份数据能否打开、数据信息是否完整、文件数量是否准确等,并在相应的备份介质上做好标签,以便查找和管理。
2 数字化成果的应用
2.1 提供高效档案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将数字化成果纳入办公自动化系统或数字档案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将实物图片嵌入浏览,用生动、直观的形式增强实物档案的检索功能,实现在线利用。
2.2 开展档案编研
利用实物档案数字化成果,可以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开展档案编研。如编辑《荣誉录》、《产品简介》等纸质编研材料,可制成电子书或电子相册,以图片的方式反映服务单位在各方面工作中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体现企业文化。
2.3 举办展览
按照载体类型分门别类地或以实物、照片形式对实物档案进行展示,体现档案工作的文化教育职能,也可作为对外宣传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
2.4 制作网上三维互动展览室
可采用Java虚拟技术,对实物档案进行三维影像制作,在网络上进行模拟展示和介绍,实现三维动态互动展览。直观、成本低廉、交互度高、信息量大,有利于实物档案的更高效利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实物档案实现数字化并不困难,但是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却比较多,比如拍摄时要注意调整为彩色模式,对于重要的数据信息在完成数字化之后,还需要进行备份。由于实物档案保管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一些非纸质的实物档案,保管起来需要占有大量的空间,同时还需要人力进行长期的维护,而将其实现数字化之后,便于保存,在教学或者其他场合只需要利用图像进行讲解,而不需要拿着实物。将实物档案实现数字化之后,更方便档案人员进行档案编研,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1]姚金玉.档案数字化在长春市社会保险档案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4(9).
[2]夏帆.试析QR码技术在长江航道实物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云南档案,2013(11).
[3]李娟.论高校实物档案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2(2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档案管理;应用
1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真正的多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对象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而其他的单纯事物,如电视、电影、音响等,均不属于多媒体技术的范畴。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主要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是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是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
2 多媒体的主要特点
2.1 集成性: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2.2 控制性: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
2.3 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丁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2.4 非线性: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将改变人们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以往人们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章、节、页的框架,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的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2.5 实时性:当用户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都能够得到实时控制。
3 学校档案管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内容
在学校档案管理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旧有的工作方式,使传统的学校档案管理说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冈此,实现学校档案信息馆藏数字化、信息共享化和网络服务化,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建立学校档案信息库。
在原有学校档案馆馆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计算机用二进制编码的数字形式对档案信息加以存储、处理,建立档案信息库。在建立档案信息库之前,要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准备,同时构建多媒体平台软件,通过处理前准备子系统、数字化处理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和数字化信息输出子系统建构一套完整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系统,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制作,相互联结,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管理,从而控制信息的启动、运行、停止,协调各种媒体间运行的时间顺序,进行同步或时序控制。该系统提供操作界面的生成,添加交互控制、数据库管理等,支持各应用系统的运行并提供高效的运行环境。
其次,将要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档案信息分门别类,并针对不同需要对档案实体采取相应处理方式,避免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信息存储及信息传输的效率,满足用户对信息管理及数据使用的不同要求,同时对环境资源以及多媒体系统资源进行监测和管理。
3.2 编制检索程序。
目录信息数字化是学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前提,只有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才能将数量庞大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管理得井井有条,发挥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功能。
首先,要止确划分需要处理的档案信息的种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分类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强大的检索查询系统,以保证能迅速、快捷、准确、全面、系统提供学校档案信息,实现学校档案数字化的目的。
其次要建立学校档案著录标引及档案机读目录。通过档案著录米揭示其主题内容、载体的物质形态、参考价值,并注明档案来源、出处、管理状况,在完成档案编目的同时,对档案特征进行分析、选择、登录。机读目录的建立实现了计算机检索,所著录的条目信息被有序存入到数据库中,按一定的数据模型将相互关联的档案信息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数据集合,给档案目录数据的管理提供技术条件。
3.3 学校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学校档案信息数字化,其真正目的是将档案全文信息公布在网上,发挥档案信息网络的现实意义,排除地域界限,使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借助网络查阅档案,获得信息。
在实现学校档案信息数字化时,对传统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有三种主要方式,一是使用扫描录入方式将其文字或图像逐页存储,并编制目录索引;二是采用文本形式存贮,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二是将上述两种方式相结合,用户可对文本存贮的档案全文库进行。参考文献
[1] 张峰,姜兴美.信息化对档案管理的挑战及对策.山东档案.2010
[2] 陈红梅.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科技档案.2004
[3] 操漫成,王娟.浅议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池州师专学报.2002
[4] 盛彦.档案馆业务建设与管理.档案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