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1 09:2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7
科学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地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笔者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经常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使评价实施经常化。在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要不失时机地评价,让无形评价悄然作用于课堂,让有形评价真切、自然。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的自主表现、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潜力及发展。例如,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以加深学生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顿悟等体验,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二、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价值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在过程性评价,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调查交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成长档案的使用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点点滴滴中尽显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学科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档案与成长档案整合起来,记录学生的德与行、学与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共同建立《德行绩能》档案,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评价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易于量化的内容以量化为主。而对情感领域、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内容,则以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行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档案内容,学生的学习感受、生活反思、走访调查报告,经历体验再现,多样的信息在档案中反馈,学生综观成长的历程会生发有所激励。此外,在档案中融入教师、同学、家长以及他人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激励学生进行档案间的交流,促使学生作横向的比较和自我鉴定,既为自己定位,也在交流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心中有杆秤来衡量自己,并鼓励勤记录勤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自我间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主动获取家长的评价,教师还要通过座谈会、书信、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在评价中给学生欣喜,去努力发现学生忽视或未发现的潜在优点来激励学生进步。同学间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学生的言语评价客观又带着情感色彩。同学的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场辩论、作业展览、合作学习等都是无意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其间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赢得评价,引导学生评价他人,认识自我。
教师是调动互动的评价杠杆,利用好学科教学给予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人性化评价中肯;鼓励化评价真挚;赏识性评价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评价就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应强调其客观性并带有鼓励性,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增强其勇气和进取心的作用。评价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作用下,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进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评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从评价内容、依据、主体、焦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有效的评价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是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对教学评价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多实践,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激励每一位学生都要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活力、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邓演平,李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依据、特点与原则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2] 夏兴春.教学评价――教学工作的催化剂[N].黔西南日报,2010.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拓展素质教育内容
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潜能是否能转化为显能,关键在于开发。因此,中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它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变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究法,教法有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
2.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保护创造个性
首先,要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造性人才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提“怪”问题,喜欢解决挑战性的难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要积极引导,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来事的学生,而要启发学生扩大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作为一个重视创新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要认识到每个学生总有某些值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将最终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促使他在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创造。
3.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
二、改革中学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提高素质教育实效
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以单纯的活动形式代替素质教育,中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又占其中的绝大部分,所以要想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学课程和课堂围绕素质教育目标,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课程改革是推动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有力措施
(1)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通过改革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 课堂教学方法应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经验。如前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德国根舍范例教学法,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自治教学法等。
(2)注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要想得到较好的实施,必须建立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进修工作
学历层次提高进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进修使中学教师从德、智、体、美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中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基本功的训练除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还应具备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3.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
在我国中学现阶段的办学条件下,加强所有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抓好中学阶段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使骨干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中学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作风等组成。
四、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升学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
1.中考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和任务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定型化的塑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今后社会的变化发展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的素质。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考进行改革:
(1)改革考试的内容。
第一,突出考试的诊断和发展性功能,注重人文关怀;
第二,以新课程为标准,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第三,注重考试方式的多元化;
第四,适当减少平时考试次数。
(2)逐步取消中考。只有取消中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难的问题。
2.高考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考是所有其它升学考试的导向,高考制度改革影响深远,对基础教育的巨大导向作用。现在的高考还是以升学为目的,考察不全面,极易在学生中引发普遍、严重的偏科现象,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今后的高考制度改革应该注意:正确处理高考与高中教学的关系,在高中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内容应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可以举行每年两次高考的试点;录取方式可实施网上录取;提高命题技术,改进考试手段。
3.教育评价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评价制度直接体现着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应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实质是全面培养学生,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可采用异步教学的方法,使所有的学生能经常体验一份进步。①上课提问异步:上课提问的涉及面要广,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而不要总是让那么几个尖子生唱独角戏。②作业异步:语文作业的布置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使上等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又使下等学生也能抬级而上,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③教育进程异步: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超前,成绩差的允许慢些。总之,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展翅翱翔的天地。使他们有一种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教法改革中,教师要善于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一炉,以便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把教知识与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尽早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
二、改进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果考试不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的方法对付应试教育的命题,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应试教育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种种弊端,语文教学中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而是用在死记硬背以对付考试的重复训练中,学生由此步入了死读书、读死书的误区。要解决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方法。要将知识测试与能力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能力考查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应全面体现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测试内容应涵盖知识记忆、理论分析、思想认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文学作品片断的赏析、对语言材料的概括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总之,素质教育条件下的考试重在考能力、考素质,考试内容和方法既要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宣传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使他们能在家庭教育中正确教育子女,不以考分高低作为衡量子女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不在考分高低上对子女施加精神压力。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三、重视社会生活联系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21所中学随机抽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被认可程度展开研究,分析了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现状,发现在教育观念与业务素质上总体存在不足。联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了应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职后教育等方面加强对新形势下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0-03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发展战略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体育教师的质量是影响中学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导因素。为了解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现状,我们于2005年上半年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研究分析当前安徽省中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状况以及相应不足,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安徽省范围内中学21所,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其中教师71份,分管领导61份,学生94份),问卷回收率为90.4%。在此基础上,编制“你以为影响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主题的开放式问卷,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份(其中教师58份,分管领导64份),问卷回收率为94%。要求被调查人尽可能罗列影响源,并依据重要程度至少列举5种。最后,我们采用同义归类的逻辑归纳方法,对调查所得出的生活事件按出现概率,取前4类生活事件。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法,辅助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采用自编“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针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及个人情况的满意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了预调查与复调查,最后形成有效问卷;问卷发放前走访了相关专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问卷效度进行分析,得出评价问卷有较高的效度,可以调查。为使资料真实可靠,采用不记姓名的方式。问卷回收后,采取小范围内重测进行信度检验,得出r系数为0∶925,问卷信度较高。最后使用SPSSl2.0ForWindows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在对调查结果分析时,我们发现影响安徽省中学体育老师综合素质的因素是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两方面,就其原因,我们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追加调查,要求尽可能罗列出影响综合素质的影响源,最后,进行同义归类的方式,对调查所得出的影响因素按出现概率,排序前四种。
2 结果与分析
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满意度的调查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心理品质、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5个因子30个维度对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做出测评,分析其成果;同时,结合培养目标研究如何改进完善满足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2.1 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调查结果
2.1.1 教师满意度各因子得分 自编“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问卷”设计了5个因子,分别为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心理品质、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对这5个因子的
表9,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影响因素做出分析,排序前几位分别为继续教育方面的不足、高校体育学科课程设置问题、一专多能不够、文化素质欠缺。
2.2 安徽省中学教师综合素质现状与问题分析
2.2.1 教育观念落后,折射了高校体育学科课程设置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科的发展以及最新动态的把握相应落后,表现在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创新与科研等业务素质相对较差的现象。
2.2.2 业务素质不平衡,影响综合素质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业务素质的得分落后于其他因子。对于业务素质各维度的得分详细分析见表1~5。总体看来,对体育教师在业务素质方面的表现不满意;对业务素质各维度表现的满意度依次为:Ms3(组织和管理能力强)、M52(教育方法适宜、重点突出、内容正确)、M51(宽广的知识面)、M56(兴趣广泛、多才多艺)、M55(研究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M57(体育教学研究)和M54(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2.3 创新能力缺乏,制约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得分最低,矛盾表现较为突出。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运动技术技能,忽视体育理论与科研方法的教育,不重视体育人才的人文和科技素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3 对策分析
2.3.1 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创新精神,体现办学指导思想的时代性 教育观念滞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启用相对较少;缺乏创新精神,缺乏了解现代教育理念。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追本溯源,应当在高校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体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理论学习,它有别于以往的只重技术训练,忽视理论学习,导致人文素质、科技素质相对缺失的人才培养理念,更加强调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起一种新型的、科学化的教育理念。
2.3.2 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依据现实社会需要而确立。在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倡导“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3.3 突出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促进业务素质全面发展在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应当注意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突出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与优化。
1)在重视专业技术运动课程的同时,注重加大学科课程的学习的比重。
2)在内容安排上,倡导课程综合化,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增设新的科目,同时加强交叉学科的引入,拓宽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
3)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权重,增加选修课,多开设与中学教学实践相联系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4)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开设计算机与专业英语课程,利用网络资源以及信息化多维系统为教学活动服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体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
5)增加社会实践在学分中的比重。
2.3.4 树立“终身体育”与“终身学习”思想,扎实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理应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扎实构建切合实际的终身教学体系。
3 结论
1)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注重转变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办学理念与时俱进;
2)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策时,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现科学的知识结构与优化的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突出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中学体育教育中科研与教学的更好开展。
3)加强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培养优质体育专业人才,为安徽省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输送力量。实现“教――学――教”的一体化进程。同时将初级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再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学习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终身体育与终身学习观念贯彻到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99-801.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90-96.
[3]周贤江,唐宏贵,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4,(7):99-103.
[4]洪新生,安红,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87-688,693.
[5]赵先卿,杨继星,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51-253.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2.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3.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4.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2.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3.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是指在传授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应用能力等全方位的培养。打造出能适应时展,不同社会环境的新型人才。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普及,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为关键的是要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转变观念,树立课堂教学素质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才观的不同,观念决定教学行动,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先从转变观念,树立课堂教学素质观出发,认识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施行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学中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还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发明和进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数学是人类进步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强大动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还要适当地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比如,问题情境、讨论情境等,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加上教师鼓励式的评价,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中体会乐趣,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社会必定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仅要求我们能掌握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去分析理解这些信息。高中学生在数学知识中的自学能力,倡导终身学习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时给学生传授自学的一些有效方法,鼓动学生积极尝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实施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经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因此,扩展深化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振兴我们民族的必经之路,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教师落实教育方针的情况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同时,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一直都是难题,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只能选择题海战术,为考试而学。所以,对于我们高中数学老师来说,要开展高中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明确学科性质
数学是一种能澄清混淆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种语言,能让我们把世界上混杂的局面翻译成可以去管理的方式。简单来说,数学就是数的理论,高深一点就是,数学是数的哲学。沉浸在数学世界里不断探索寻求,能净化升华我们的思维到至纯至净的层面。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敲门砖,就是这些数字让我们得以探索了解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大自然,浩瀚深邃的宇宙。学有用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数学教学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最简便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人类几千年的数学知识来适应社会需要。高中数学虽然知识点较多,且有一定难度,但一定不可让自己的学生只重视分数,一味进行题海战术。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确数学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们正确认识数学。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思想
从古代的书生为考取功名头悬梁、锥刺股,到现在的学生为了高考起早贪黑做题,应试教育观念早已经根植于我们内心。森严的考试制度,文凭代表一切的社会现状,迫使学生努力学习,考一个好分数,去一个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由于高考的原因,在我们的高中校园里一直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衡量学生的最高标准。因此,大多数的老师一直都是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了学生只是一味为高考而学的局面。但是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学历文凭,而是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正如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在今天也依旧受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抛开教学任务、升学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所谓的“答题模式”,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带领学生领略数学迷人的魅力。
三、因材施教,保留学生个性
几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现在,这种教学方式依旧有效,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一个班级往往有几十个的学生,一门学科又只有一名老师,而学生的成绩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教师的教学方案已经能够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总是会有少部分跟不上进度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所以,采用一个教学方案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的方式明显不能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为此,教师就该重视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知识学的更扎实,也可以保留学生的个性。特别是高中时期,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数学学起来很困难,所以,如果老师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己学习模式和做题方法。那么,他们的数学学习将会变得轻松,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便也会增加。
四、加强学法指导,激发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解知识点,而学生只是一位地在听讲,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行为。而要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老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例外,仅靠教师教授的点滴是不足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尝试解题;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让学生来讲题,教师只要对学生的讲解作出评价就可以了;在课后,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解答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自然能够提高。在知识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而作为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老师,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要潜心研究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展宗翠 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改革 素质教育 实践探究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讲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始终,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课堂和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把握,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视野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责任、法律意识教育,要鼓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使学生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同时,更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都能更加优秀。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它需要比中等级的技术人才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比普通工程型人才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中的“技能教育”这一部分,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技能教育”这一主体。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仅仅满足的是学生的谋生需求,只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学生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会出现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自制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意识,不敢于担当,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艾自怨等种种问题,而“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了。因此,职业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总结,在高职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如下:
1、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教育教学不是单纯的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不足,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好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正所谓教师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手把手,育巧手,放开手,手脑并用”;学生要做的则是“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合一”。伴随着各个学习情境的进行,教师的“单向传授”授课方式逐渐淡化,在教学内容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效就会更加突出。这样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改变被动学习、被迫学习的状态。
2、注重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最终做到“在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牡丹江大学全面开展“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强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双强”工程教育活动,“双强”即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即强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思想)和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和学生养成教育的“双轮驱动”,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上勇于创新。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品行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双强工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行为习惯测试等途径,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有的放矢,跟进式地开展工作。
(2)结合高职大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教育、控制、激励三步法来推进“双强”工程的深入开展。根据各班学生基础差异,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干部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行全员育人。从每个人做起,从每堂课抓起,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形成全校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3、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全面推进,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师表形象、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启发学生自发去学习、自发去努力、自发去奋斗。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去启迪学生,去“点燃一把火”。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