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效亲子沟通

高效亲子沟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1 09:22: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亲子沟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效亲子沟通

第1篇

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我校申报成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并成立了德阳市级课题《家庭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重点研究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式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又在于家长与孩子能否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课题组侧重对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进行培训,主要形式是开展“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三期30次培训,参训家长普遍反映获益匪浅,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及亲子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植入新观念,营建新关系

父母与孩子沟通乏力甚至无效,孩子对父母不尊敬、不孝顺的现象多数是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腐和落后,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器”,“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权威”,“孩子的成绩是父母的脸面”,“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 殊不知这些观念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会削弱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给家长植入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新观念,如“提升父母亲子沟通能力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孩子生来就具备无限的潜能”;“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别拿想象当标准要求孩子”;“温暖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心”……这些新观念让家长改变自己的同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如一位参加过“父母效能训练营”的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以前我奉行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居高临下,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做,不然的话就是一顿训斥。但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从参加了‘父母效能训练营’后,我学习到如何用孩子的心去看整个世界,如何了解孩子并鼓励他。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换位思考,处处为孩子着想。孩子也开始体谅、尊重我们,现在我们父母与孩子都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彼此。”

二、培训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体验

目前很多家长也能意识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学习一些有关书籍或听讲座等途径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但不少家长感觉零散而混杂的理念与方法常令自己困惑,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感觉所学的理念与方法很难执行到位而半途而废。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采用系统主题讲座与体验式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练习—反思—分享的过程来提高父母亲子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水平,父母感觉这一培训模式很有实效。

如一位参训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培训中,老师通过以阅读、讲课、讨论、自由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教学,让我们试着用学到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和孩子交流。通过边学习边运用,我发现孩子的话渐渐多了,自信心增强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乐于说给我听了,还有他的感受和评价。让我知道他平时在想些什么,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等,使我及时掌握了他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对他进行引导和提醒。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诲,孩子自身的努力,更加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正确引导。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沟通方式,在获得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进步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

三、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亲子双向互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孩子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我校除了对父母开办“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课程,还对学生举办“搭建心的桥梁”等活动课与讲座,让学生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学生在讲座反馈中写道:

“我明白了应该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当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承担自己的一半责任,这样才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我们要经常与父母沟通,有时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理解父母,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要培养自觉性,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我们在与父母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语气较为平缓,不要过激,要和父母将心比心,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父母意见交换。”

为了进一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参训父母偕同孩子一起参加以“心心相映,携手共进”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通过“蒙眼认亲”、“ 心有灵犀一点通”、“假如时光倒流”、“暴风骤雨我抵挡”等一系列需由家长与孩子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互相支持、努力配合,达到最高的默契,从而理解对方所思所为,增进双方深层了解。家长与孩子普遍反映亲子沟通方式得以改善,心的距离得以拉近,亲子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指导家庭教育个案,推动家教良性发展

我们除了对家长和孩子通过培训、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亲子沟通指导,还对个别有需求的父母和孩子进行个案指导。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不少带着孩子来咨询的父母最初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只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想请老师劝导孩子或给父母支招改变孩子。有时候主动前来求助的孩子也以为问题只是自己的,但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源于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的同时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问题的由来,或请家长前来参与咨询,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从根源上改善孩子的问题。

如有一个女生,因为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不佳等问题成绩下滑很快,还经常因纠结于与同学的矛盾而情绪烦乱、睡眠困难。女生向老师求助,老师了解到其母亲对孩子期望较高,认为孩子纠结于同学矛盾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可理喻,多次训导却无效。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与孩子有沟通和交流,母亲期望父亲能够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导中,但父亲总说:“孩子有你管就行了。”对此,老师先劝导其母亲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然后指导其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而少评判和教导,并与其父亲取得联系,建议他多关注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孩子的父母听取了老师的建议。据孩子的反馈,现在母亲能常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父亲也常与孩子电话联系,倾听孩子诉说烦恼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孩子觉得从父亲那里得到很多启发,现在能够比较平和地看待与同学的矛盾,情绪和睡眠都好了很多,成绩也逐步提升。

第2篇

    1.在网络上进行沟通

    晴儿妈

    利用接送宝贝的时间与老师沟通虽然能够面对面,很直接,但却越来越不被提倡。因为,那时人多嘈杂,老师只能与你三言两语,泛泛而谈。

    所以,我更愿意在网络上与老师沟通。晴儿班里,有自己的网页,我常上去看看,了解他们最新的课程和活动,也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其他家长分享。我还要了老师的E-mail地址,并加了她的MSN,所以能与她经常保持畅通的联系。而且,在网络上交谈起来也感觉更随意,更自如,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语言和情绪。

    2.交流前 Make an appointment

    大庆妈

    我不喜欢总是随意打扰老师,毕竟她们那么忙。但当我觉得有些问题要沟通时,我会做好沟通前的准备,比如,提前和老师约个她方便的时间,以便我们能做充分的交流;另外,我会提前想好我要交流的重点和我想问的问题,并且我也会对交流方式有所考虑,尽量让交流清晰、愉快、高效。

    3.每月给老师写封信

    妞妞妈

    我喜欢每月给班里的老师写封信,在信里可以把宝贝最近在家新学的本领和进步告诉老师,同时也说出她最近的缺点和我的担心,提出我对老师的感谢,还有我希望老师格外关注的地方。我发现,老师每次都很认真地阅读,并主动与我沟通我所提出的问题。

    正是通过书信的形式,我和老师搭起了一座顺畅沟通的桥梁,对宝贝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约老师参加亲子Party

    瑜瑜妈

    瑜瑜班的张老师,她的宝贝和瑜瑜大小差不多,所以每次我们有好的外出游玩计划或亲子Party什么的,总是邀请张老师和她的宝贝参加。她也总是乐于参与我们组织的这些活动,和我们一起设计活动内容,让活动更有趣。在活动中,我们同作为孩子的妈妈,平等的对许多有关育儿的话题展开探讨,彼此拉近了情感的距离,同时也很有效地沟通了彼此的育儿观念。

    5.给老师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淼淼爸

    我们总是非常关注幼儿园的各种情况,包括课程安排、近期活动和最新动态,也总是积极配合老师去完成她工作。比如,有一些让家长和宝贝共同完成的家庭作业,我们都认真对待;一些班级里发出的倡议,如收旧利废或善意捐赠,我们积极参与。

    我还主动给老师提供一些幼儿学习资料,如音乐及动画光盘、图书等。在班里有演出的时候,我也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录像支持等。老师对家长的这些积极配合和帮助是很感激的,也会更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宝贝在园的情况。

    6.尝试换位思考

第3篇

曾经有位妈妈问我:“我知道聆听他的心声很重要。可是为什么当我花时间和他沟通后,他的作业依旧写不好,还是会错字连篇?我白花那么多时间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请她先思考:“听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妈妈并不真的想要了解孩子。听,只是为了达到其他的目的,比如作业写好,分数变高。然而遗憾的是,当父母在沟通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目的,就很难进入孩子的话题领域了,因为,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防御心理,认为父母和自己谈话不是真的关心自己,只是为了让自己功课好而已。

父母小课堂

给孩子提供一个被接纳、尊重的气氛

这样孩子的精神才能放轻松,在愉悦感中学习。最新的大脑研究表明,人在有乐趣、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能力是最高的。

了解孩子为什么即使抄作业也会抄错

在抄作业的过程中,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导致他容易抄错?有些孩子在抄写英文字母p时,容易抄成q,这在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中比较常见,是脑部生理因素造成的。然而,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断定为是态度不认真,“抄都要抄错”。

听孩子说话,做优秀的陪伴观察者

很多父母说到底,其实只是想要孩子听自己的话,想要说服孩子。当爸妈没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态时,就会很难听到孩子的心声。真正做好陪伴观察者,才可能赢来孩子的敞开心扉。

“用大人的思维和孩子谈话,只能达到反效果。”

曾经有一位妈妈很困惑,她告诉我,自己的孩子3岁。她本人非常善于讲道理。当孩子犯错以后,她不准孩子乱动,然后起码要讲上半个小时的道理:“你刚才那样是错的,做人不能这样……你应该……”但是,3岁的孩子很惊恐地听妈妈训完话以后,居然开始撞墙。

3岁孩子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愤怒的,但他却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也不敢跟妈妈说“我不要听”。他的妈妈不知道,3岁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听懂她训话的程度。如果用大人的思维去和孩子谈话,只能达到反效果。

父母小课堂

了解孩子大致的发展

不同年龄段孩子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比较合适?如果父母愿意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他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学习亲子沟通的技巧

当父母将“听孩子说话”的心态预备好之后,还需要学习亲子之间的沟通技巧。比如用聆听、同理心和正确的问话等。

“孩子不可能永远都很乖。”

我家老二在两三岁时是我们最头痛的时候,他经常把桌子上的东西都弄到地上,常常打破东西。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了规定,还一直赖在电视面前不肯走。

两三岁,正是“猫狗都嫌”的年龄,也正是孩子探索、叛逆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阻止他,训斥他,甚至打他,会令孩子感到羞愧:“我是错的,我不乖。”

我认为,孩子是“最好的资讯收集者,却是最差的诠释者”。接受了妈妈的训斥,如果他只是知道自己错了,而不知道为什么,是会损伤他的自我认知的。

父母小课堂

虽然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讲道理没有用,但也有方法。比如孩子非要看电视,我们可以怎么办?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定好规则

比如每次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

给孩子预备心情的时间

时间快到时提醒孩子:“还有5分钟哦,5分钟到了我就要关电视了。”这是给孩子预备心情的时间,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不会太波动。如果妈妈直接说:“不准看了!”然后啪地把电视关掉,孩子的情绪没有办法立即恢复,那可能就会出现不愉快。

带孩子去别的地方

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到了,妈妈可以先发出命令:“不要再看电视喽!”通常孩子不会听,还会继续看电视,这时妈妈要走到电视前,温柔地牵起孩子的手:“不要再看电视啦!”然后边讲边牵着他去别的地方。

“爱和陪伴,是建立关系的基石,也是顺畅沟通的奥秘。”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孩子放学回家,热切地跑向妈妈:“妈妈!”妈妈搂过孩子,高兴地问:“宝贝,今天在学校数学考多少分啊?”“70分……”妈妈一听,把孩子推开,严厉地问:“怎么只考了这么点分数?昨晚不是帮你复习了很久吗?”

这样的对话会让孩子误解为:“我考好妈妈才爱我,我考不好妈妈就不爱我了。所以我一定要表现好,不然我就没有被爱的价值了。”孩子感受到的爱就成了有条件的爱。

我们要给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除此之外,还需要留出时间陪伴孩子,这些都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坚实基石。而有了基石的亲子关系,正是顺畅沟通的奥秘。

对于上班族妈妈,平时工作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每天大概只有一两个小时,如何高效利用这仅有的时间呢?

每天尽可能地陪伴孩子,用心地经营亲子关系。比如每星期计划一次长时间的特别约会:带孩子去一个地方,谈一些话题,一起做些什么;每天在睡前保证留出时间与孩子聊天、读故事。如果妈妈每天坚持这样做,并持续一年,用心经营的亲子关系一定优于前一年。

结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沟通的机会,和领导,和婆婆,和长大了的孩子……我们和亲密的人之间是充满爱的,但是不得法的交流却会无意地伤害彼此。技巧让沟通更有效,也让爱更容易被感知。这正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学习沟通的原因,我们希望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

李贤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证“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台北市阳明全人关爱协会主任暨协谈部督导,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讲师,真善儿教育协会讲师,北京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讲师,马来西亚文桥传播中心生命花园讲师。

第4篇

纵观师者不幸福的原因,无非如下两种:一是耐不住清贫、心不安,二是明不了大道、业不通。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心不安,总是琢磨跳槽、发财,做梦不成,就归咎现实。在此心态下,必定难有定性去研究工作去思考教育,而且这样的人,借口总是一串串:自己的不幸福、自己的不作为,全不是自己的错,都是政府的不重视、家长的不配合、学生的不听话导致的。于是,这些人总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委屈的人才,只要尽了本分,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圣人。

这就是所谓的“心不安,理不得”:不接受现状、不理解教育,又不得不从事着这份工作,这是造成众多教师不幸福的最直接原因。

为此,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全体教师做到这样两点:明职业定位、安心于清贫,明职业大道、幸福于精通,抓住师者幸福的根本,尽情享受为人师的最大幸福。

一、明职业定位,安心于清贫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诠释的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即阳光、向上、向善。不幸的是,太多的人以此为依据,要求物质待遇达到“最光辉”的程度,求之不得,失衡的不幸就出现了。

为此,我们引导教师讨论:教师职业的“光辉”体现在哪儿?我们的职业与相关职业的对比如何?我们选择这一职业的理由是什么?现在不满意的原因又在哪里?

一系列的讨论,让大家明白: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正是这一职业的“光辉”所在―――成全别人、快乐自己,简约纯粹、充满无限的正能量。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清贫,就不应该再做任何发财的梦;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纯粹,选择了做人、育人的本质规律。

明确了定位,还需要强化教师的定性。因为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成功的标准只有财富之多、人才的标准也只有赚钱之能。教师的“光辉”就成了“自赏的孤芳”“和寡的高曲”。

因此,安心工程必须持之以恒,让教师坦然面对物质上的清贫,欣然享受精神上的富足,才是师者幸福的必由之路。

二、明职业大道,幸福于精通

教师的职业幸福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精通程度:纯熟者,幸福指数必高;拙劣者,必无幸福可言。这一点,其实是所有职业的共通之处。为此,我在帮助教师明育人大道、明教书大道两方面做足了工作,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生命质量。

1.明育人大道,让教师享受智慧工作的幸福

“智慧工作”就是“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自在,就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明智,就是“在规律中生活、在常识中成长”的简约高效。

育人之道在于示范、在于心灵。能够做到模范地示范引领,让孩子“照样儿学样儿”;能够做到理解孩子、读懂孩子,让孩子心动灵巧,就是明了了育人大道。

因此,在优化教师心灵、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方面,我从建设和谐团队做起,让教师与伙伴时时享受共创共享共赢的幸福,让校园成为充满正向文化的精神家园。

如,家常高效的随时访谈活动,让一人所得成为大家所有,让主动学习成为常态;九型人格优化系列活动,让教师个人、家庭、团队的成长方式互助成为自然;心灵成长培训,让自我成长成为习惯;孝老敬亲模范评选让传统美德成为教师文化、成为塔小标志;《我爱我家》全家福的发行、《塔小文化一字谈》的征集都让教师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得以强化和提升。

这一切,让教师的言行成为学生的示范、成为学生的骄傲,让教师们在被学生信任、被学生追求的快乐中,享受着师者为人典范的高尚幸福。

教师工作是天下唯一的一项心对心的工作,教师对心灵关注、对心灵理解的程度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师生共同的幸福指数。

我们组织系列的“读懂孩子”训练,让教师时刻享受着童真童趣的幸福:每天作业本上的晴雨作业,让童心昭然,让“痛着你的痛、乐着你的乐”成为师生心灵相通的纽带;课堂上对孩子参与热情、参与效果的关注,对孩子口语表达中思维、倾听、条理、礼节的解读与引导,让课堂成为心灵交融的活动场;持续近十年的“校园妈妈”活动,让教师在亲身体验中,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特需生,感受他们的独特心灵,让校园亲子成为最动人的风景;“特色沟通文化”研究,让师生沟通、生生沟通、亲子沟通、家校沟通都成为心与心交流的高层次享受。

这一切,让教师在读懂童心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孩子们的成长需求,适时适当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情通理达”成为必然,让教师在与孩子们的心灵对话中,享受着师者全然助人的纯粹幸福。

身正、心通就是明了了育人的大道,道通则慧生,教师智慧工作就成为必然。

2.明教书大道,让教师们享受高效工作的幸福

教师对学生的工作目标95%要在课堂中落实,学生在校时间的80%都在课堂度过,课堂永远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极端一点说:享受课堂的教师,就享受了师者的幸福。

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始终坚持:揪住课堂、以点带面,让教师们在高效课堂中享受全面成长的幸福!这也是我们建设真爱课堂的主要目标。“40分钟创造60分钟的成效”,这是我们的课堂追求,目的是解放教师的课余时间,让辅导的工作量少之又少;让教师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研究、去成长。

教书之道在课堂,课堂之道在自主、在体验,依此,“以真爱为主题的活动化课堂”成为教师文化,课堂中师生的耐心倾听、深刻思维、条理表达成为灵动的符号。

教师研究的课堂之道都积累在《真爱课堂百问百答》里,从风格到口语到学法指导,都被逐一研究、逐一丰满。大家在使用中丰富,在丰富中成长,尽情地享受着高效工作的幸福。

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仅一年的时间里,学校就有六节优质课在省里获奖,让教师时时享受着高效课堂带来的无限幸福。

3.明管理之道,让教师们享受安静工作的幸福

这一点关乎教师能否“乐道”,也就关乎教师的幸福指数。这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

要让教师安静工作,管理者的心灵就要经常回归教师群体,去感受、去理解教师的生命状态,以保证我们提供给教师的帮助是他们真正的需求。

第5篇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本关于学习的方法,因为在最近的几次学习考试的过程中,自己一直面临着各类考试的失败与挫折。外语考试没过,博士考试也没过。拿到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一本书,让我意外收获的是寻得一本帮助孩子的一本好书。

虽然这本书是关于教育孩子的,但我也从此书里意识到了一些自己的学习问题。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中西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黄静洁是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通过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20年,不断学习汲取中西教育精髓,形成融合中西的家庭教育新观念,著有畅销书《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并在实践中建立起独到的“格局养育”新观念,提出为世界养育孩子的父母新格局。黄静洁同时还是2015上海社会类十大科普公号"父母堂"创始人,新浪育儿早幼教研究院特聘专家。获选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评选的全国百名"传承好家风的好妈好爸"。被新浪育儿授予"妈妈信赖的养育图书作者"称号。

《学习的格局》是一本为父母和孩子而写的“优等生”养育指南。本书融合了65个世界前沿的学习理论,提供了208个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分享了89个翔实生动的案例故事,彻底颠覆了那种靠“低水平重复”的传统学习认知,引导父母走出固有的学习误区,助力孩子成为自主学习的“优等生”,最终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优质人才。

《学习的格局》是一本教育孩子自主学习的"育儿宝典",然而这本书却强调了一个主旨:不犯错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要学会“有效犯错”。对于这句话,知名亲子关系专家李子勋老师就有过这方面的见解,他表示,如果孩子犯错误了,那么家长应当有两个原则,一种是让孩子承担错误的后果,另一种则是让孩子的错误"不能浪费"。

这句话与《学习格局》的主旨一样,都在强调家长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态度,认为关于错误一定要"有效利用",如果孩子不能承担错误,那么家长也要让孩子在这次失误当中得到经验。父母要能容忍错误,孩子才能从错误当中学到东西。

孩子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毕竟人无完人,没有人可以一次性就一帆风顺没有任何的挫折,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错误给予宽容,因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在错误当中学习到经验,毕竟对孩子来说,在失败过后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反思更多的问题。

分辨孩子的学习行为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孩子在完成课业的时候,家长要懂得孩子到底是为了应付式的完成课业,还是真的在完成课业的同时顺带完成了学习,因为这是分开看待的,完成课业可能只是表面地理解问题,但是并没有剖析核心。但是,如果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完成课业的同时也学到了东西。人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父母要给予谅解。

即使孩子犯错了,家长也要给予谅解,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因为这样孩子才会在下个挑战之前有更多的勇气,要知道人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错误沉淀下来了,才能让孩子继续用更加强大的心态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家长应该强调这样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让孩子不断地征服困难,最终成就自我。

由此可见,家长可以按照书籍的内容对孩子给予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在反复地试错过程当中学会怎么成长,毕竟错误不仅仅是一个"错误",它更是成功的绊脚石,只要孩子积累了足够多的错误,那么终究会迈向成功。

①鼓励教育 试错的一大动力便是家长的鼓舞,如果家长愿意接受孩

子的犯错,让孩子在犯错过程当中不断地检讨自己然后做到更进一步提升自己,那么久而久之,家长的这种鼓励会成为孩子的动力源泉,孩子会不断地通过困难的挑战来提高自己,最终成就自我。

②平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 对孩子来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毕

竟孩子如果平日话不多又不愿表达自己,那么可能犯错了后没有经由家长地正确引导而因此变得敏感且内向,因此为了疏导孩子的心理,那么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③教育孩子分析自己的错误 对待问题本身,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

第6篇

一、关注全体幼儿,不因个别而失整体

案例:晨间活动中的安抚。

某小班正在进行晨间活动,来园的幼儿都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各种运动,老教师正在和一位家长进行沟通,新教师则关注每位幼儿的活动与安全。恰此时,刚来园的一位幼儿A情绪很不稳定,站在校门口不肯进来,新教师担心这位幼儿,转身离开操场就去门口安抚这位闹情绪的孩子,这时,操场上有两个男孩开始对打起来。

(一)案例分析――孩子的安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晨间体育锻炼活动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关注每位幼儿的安全并适当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器材,因而两位教师理所当然地都应该在幼儿的身边,这样即使幼儿之间发生小摩擦、小碰撞,其中一位教师能及时处理,并不会影响整个活动的进行。而案例中,老教师正在与家长沟通,只有一位教师在关注幼儿,这位教师又去安抚刚来园的幼儿,如果活动的幼儿出现什么闪失,责任归咎于谁?很多新教师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哪有那么多如果,存在侥幸心理,但当事故真正发生时又懊悔无比。

(二)完善策略:兼顾到集体与个别,学会散望与凝神

对于这种情况,新教师应该要顾全大局,学会先散望,看着大多数的孩子,不能因为安抚某一位幼儿的情绪,把其他幼儿抛之脑后。可以先远距离观察幼儿A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幼儿看到伙伴在快乐地游戏时,会忘记伤心,加入游戏。若幼儿情绪依然很激动,新教师可以让A的好朋友B去安抚,A情绪不稳定多半是由胆小、孤单引起的,小伙伴的安慰能鼓励他加入晨间活动,教师再适时进行深入地安抚,通过微笑、拥抱等非语言沟通消除幼儿的不安情绪。在户外晨间活动时,新老教师都应该在活动场地一起关注幼儿的动态,适当与家长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位幼儿的安全。

二、合理进行安排,不因快慢而分层次

案例:餐后管理中的失调。

冬天的午后,幼儿都在安静地用餐,大约过了十五分钟,个别幼儿很快地吃完了午饭,新教师提醒幼儿擦嘴、洗手、漱口,然后让这几个孩子搬着小椅子坐到教室外面晒太阳、玩积木。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吃完饭,新教师就将关注点全部放在了吃饭的幼儿身上,几乎不去看外面的孩子。不断有吃完的孩子出去,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

(一)案例分析――合理的安排

《纲要》指出:“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午餐是教师轮流看班,一位教师去吃饭时,带班老师就要关注每位幼儿的用餐情况,若只有少数幼儿吃好饭,那么带班老师就要妥善安排好这些幼儿,既关注吃饭的大部分孩子,又要关注吃完饭的个别孩子。案例中,新教师的安排是依据孩子的快慢情况进行了分开化管理,就连场地也分开。安排吃完饭的幼儿在教室外面玩积木,出发点没有错,可是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脱离了自己的视线,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处理。

(二)完善策略:安排好地点与方式,学会协调与等待

首先,在只有新教师一人的情况下,是切忌把幼儿分散到不同的场地去的。对于那些吃饭快的孩子,可以先安排他们在教室里的安静区角进行动手操作、阅读等活动,并提醒幼儿不要影响未吃完的孩子。教师的重点放在未吃完的孩子身上,要积极鼓励他们用餐。教师在来回走动时也可以给区角里的孩子一个温柔的微笑,一次轻盈的抚摸,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注。然后,新教师可以等老教师来了之后再带领吃完饭的幼儿坐到操场上,与之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沟通。最后,新教师在出去前,一定要和未吃完饭的孩子约定:“吃完出来,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去散步,老师会等你。”不要把孩子的快与慢分出层次来,让幼儿感到焦虑。

三、建立良好常规,不因活动而无秩序

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混乱。

开学一个月后,新教师正在上数学活动“大和小”,当老师提问:“有谁能告诉老师,哪只熊大,哪只熊小?”问题还没问完,个别幼儿就已经在说:“这只熊大,那只熊小。”接着很多宝宝都在七嘴八舌地讲话,课堂很混乱。好不容易等到孩子们安静下来,老师又提问:“哪个宝宝能指出大的苹果啊?”老师还没有叫谁的时候,个别幼儿就自由下位,跑到黑板处,指给老师看了。最后,在幼儿操作环节中,很多幼儿未经老师允许就已经开始操作了。

(一)分析――良好的常规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次活动看起来很混乱,幼儿的常规是个大问题。由于新教师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都未重视幼儿的常规管理,使得在活动中没有纪律性和规范性。一方面是因为新教师还未具备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灵敏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新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因此,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很有必要的。

(二)完善策略:有效地学习模仿,学会观察与反思

新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喜好和感兴趣的事物,并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或在活动中通过亲和的言语沟通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非言语沟通感染幼儿。其次,新教师可以利用晨间谈话或饭后谈心,进行有效的情感疏导,让幼儿知道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要举手,不能随意插嘴、离开座位。

四、与家长有效沟通,不因面生而欠交流

案例:亲子活动中的无言。

某小班正在进行一次亲子活动,新教师对到场的所有家长都能面带微笑,但却很少与他们主动沟通。整个过程都是老教师在进行,新教师在旁协助并认真学习,老教师亲切的话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家长,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信任和满意的微笑。亲子活动结束时,很多家长都与新教师道别,但新教师除了微笑点头、说再见,完全没有与家长进行其他的沟通交流。

(一)分析――有效的沟通

由于新教师第一次接触亲子活动,显得很陌生,难免有些紧张,她们不知道如何与家长主动交流,更不知道与家长沟通时需要讲哪些内容。此时她们还不明确与家长主动沟通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幼儿园相对于家庭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幼儿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因此,在家园合作中,教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二)完善策略: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尊重与主动

第7篇

再来看一个数据。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案例的70%以上,而18岁以下的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例总数的80%,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最小的只有8岁。青少年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犯罪性质暴力化,犯罪手法成人化和智能化。现如今,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态势,已经被认为是和环境污染、并列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思考。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2010年底,我们对全国8000多名高中生和几百名中学老师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阶段有很多需求。其中,高中阶段的学生需求有:面对生活困难的方法,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何从错误中觉醒,如何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如何学会自我反思,如何面对逆境等等。由此可见,学生成长的烦恼各种各样,并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

此外,我们在全国选了5所学校对1000多名学生做了连续3年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和家长的沟通环节中,有几个问题十分突出: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但沟通很少;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家长较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家庭教育责任重大

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自三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重要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九十年代儿童出生、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指出:“家庭对于培养和保护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儿童负有主要责任。最先向儿童介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准则的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且是孩子永远的课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着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社会认知、行为规范、与人交往、自我概念、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倘若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后果往往不可估量。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中央教科所曾在京、津、冀地区做过有关《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调查。该调查分析了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家长的教育观和行为对孩子影响非常大,达到91.4%。(见表1)

现代家庭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①包办一切;②成绩至上;③放任不管;④金钱替代。

既然家长的教育观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如此深远,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要教什么?哪些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想就此谈三个问题:如何做亲子沟通;如何立规矩;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怎么做亲子沟通

首先,我们要明确,亲子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也不是为了合作共事;亲子沟通仅仅是为了增进理解,构建正常的亲子关系,进而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沟通能力通常就体现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为什么要做亲子沟通呢?第一,亲子沟通最重要的,是为父母教育孩子提供基础。第二,亲子沟通有助于了解和理解孩子。第三,沟通是父子信任和亲密关系建立的基础。第四,沟通不仅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还是其记忆、观察、概括、与人交往等能力的锻炼。概括来说,亲子沟通是非正规、非固定、非功利的,它不拘泥于任一形式,只是为了表达爱和理解,并取得孩子的信任。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哈罗等人曾做过一个关于“依恋”的猴子实验。

在实验中,哈罗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母猴,其中一只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网编成,体内装了一只灯泡提供热量,胸前装了一只奶瓶,可以给幼猴哺乳。另一只是布母猴,其身体由木头做成,外面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包裹起来,胸前同样安装一个可喂奶的奶瓶,体内也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可为幼猴提供温暖的环境。两只母猴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然后,研究者把两只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由布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在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幼猴和布母猴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铁丝母猴。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只在吃奶的时间才迫不得已离开布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布母猴这里。

由上可见,虽然铁丝母猴与布母猴一样都能够喂养,但却无法提供让幼猴感到安全和温暖,因此幼猴无法与其产生依恋和信任。所以,孩子与父母亲之间亲热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在幼小时期受到的情感影响会伴随孩子终身。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最低层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层面的需求,最高的是心理层面的需求。人类有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获得爱和被爱,关注与被关注,认同与被认同,自我价值感,尊重及安全感。儿童只有在0-12岁期间受到了父母的关注、重视和爱,在学校得到作为人的尊重,这时爱和价值观才会牢牢建构在他的生命中。因此,家长要让他知道,父母爱自己,只是因为自己是父母的孩子,不是因为成绩、特长和荣誉。

亲子沟通方法与技巧

1.爱的无私与有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含而不露的,是表现在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是在点点滴滴的动作言语行为中表达的。而且父母的爱有一个度,需要在严格要求中来体现。

2.时间保证:“繁忙父母”与“问题儿童”

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繁忙父母”。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就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老师家。实际上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科学地说,父母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跟孩子进行交流,因为感情是通过交流才得以培养。如果家长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容易造成亲情淡漠、情商低下、情绪管理能力差等等,更严重的会缺乏对生活和对他人的热爱甚至易走极端。

3.形成习惯

形成习惯需要家长既要有意识安排时间,也要随时寻找交流机会。比如利用吃饭、睡觉甚至一家人出游的时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

4.学会聆听:有兴趣不打断

孩子讲述某事的时候,往往是你了解孩子的重要时机。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会聆听。比如,当孩子谈到班级里的小朋友、小事件时,家长要通过聆听和提问,去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内容,了解孩子的人际关系,了解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

5.平等交流

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来交流,教会孩子分析问题,提出自己意见,提供行为指导,反馈交流的结果。

6.对话而不要训话

和孩子对话,尤其是要给建议的时候,千万不能用训话的口吻,要用平和的语言和平和的心态, 用案例和事实,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并且制造快乐愉悦的氛围。

7.获得信任

与孩子交流的目的是要获得他们的信任。第一,说话算数;第二,理解感受;第三,实事求是;第四,给孩子支招;第五,不翻老账;第六,获得同学的承认。

8.换种方式

如果还是交流不畅,建议大家换一种方式,譬如书面交流、网络交流、电话交流或者我们可以转托他人来跟他交流。

9.沟通大忌

与孩子沟通中有很多忌讳:第一,一曝十寒;第二,居高临下;第三,恶语讽刺;第四,唠叨啰唆;第五,乱下结论。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规矩是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道理;规矩是子女在社会立身的根本。规矩是家庭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工作。在家庭教育中,学会给孩子立规矩,本质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学会与人相处,有是非善恶价值观以及懂得报恩和与人为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要立什么样的规矩?朱熹在《小学序》中把家庭教育分为两个阶段,15岁以前叫小学,15岁以后叫大学。《小学序》中对15岁以前孩子的规矩做了如下的描述:“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隆长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我们逐一来进行理解。

第一,洒扫。也就是说洒水、扫地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能力,而且也是培养他们手脑的协同能力以及责任感。

第二,应对。应对就是孩子的礼貌、礼仪以及与人沟通。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礼貌规范、谈吐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其顺利完成与人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进退。进退就是说话做事的分寸,就是是非荣辱与价值观。家长处理家中大小事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在沟通中让孩子明白是非荣辱与价值观。

第四,爱亲、隆长、亲友。即要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由爱亲人到爱众人。中国自古有着养儿防老传统,因此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尤为重要,并且要从小培养。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不管母亲与公婆关系如何,我们都要教育孩子爱爷爷奶奶、爱亲人,要永远教育孩子尊敬家人,感恩家人。

1.及早立规矩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及早立规矩”的看法。颜之推曾编写《颜氏家训》一书,该书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颜氏家训》上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意思是教育要及早开始,当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诲,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

这里介绍一下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的“印刻实验”。 劳伦兹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刺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刺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刺激或和与这个刺激类似的对象或刺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劳伦兹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此种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

印刻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是发展心理学中敏感期或关键期的提出。孩子在成长中有许多关键期,如果在这些重要的阶段不去进行相对应的家庭教育,等过了这个阶段就很难补上。农业上有个词叫“农时”,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过了关键的“农时”,就会事倍功半,有的甚至会留下终身的缺憾。(见表2)

2.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首先,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中,父母的身教极为重要。我把这种身教行为分为四类。

第一类:读书。现在读书被简化成读教材、读习题。其实读书的范围很广,读书的差异性决定着孩子将来不同的发展。

第二类:动手。动手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极其有利,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动手。

第三类:体验。要让孩子尝试着跟成人打交道,要敢于让他们在碰壁中学会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成长。

第四类:模仿。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当你对你的长辈不好的时候,不要指望孩子将来会对你好;当你对别人斤斤计较的时候,不要指望孩子能大气。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

其次,家长对孩子要言而有信。我们都知道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杀猪》上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讲的是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儿子,等于教儿子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于是曾子杀了猪煮肉给孩子吃。所以家长对孩子答应的事要言而有信;家长要求孩子做什么,首先自己要做到,不能只喊口号。

再次,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一家两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侍从。”父母与长辈之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要形成一致性。年轻的家长有条件最好自己亲自教育孩子,避免“隔代亲”现象。夫妻之间更应当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尤其忌讳一个严格另一个溺爱。

最后,立规矩时要有爱。第一,不能带有愤怒打孩子。第二,打之前要有语言沟通,在语言沟通时,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交流。第三,借助专门器具,增加规矩的威慑力。第四,没有爱的规矩只能改变行为,而不能改变心,即便打了孩子,也一定要让他知道是因为爱他所以才严厉对待他。

经常有人说,我们要培养贵族,但真正的贵族不是看你的吃穿,不是看你开的车,真正的贵族是儒雅,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人格,是一种社会担当。所以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是通过家庭氛围、通过对孩子的要求来培养好的习惯。

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首先,我们要明确,好成绩不是教育的全部。据调查统计,1978年以来清华、北大的状元并没有在他的领域做出人们所期望的贡献。所以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商业操作,绝对不要相信。曾看到一位美国校长给到学校工作老师的一封信:“我是纳粹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教育的屠夫。只有在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其次,家长不是孩子分数的主要责任人。

很多家长错位,把自己当老师,自己在家教孩子,其实他窄化了教育。孩子在学校不光是读教科书和学习文化知识,还有很多社会性的学习。社会分工,各司其职,而教育教学是一项专门事业,家长只是老师的协助者,负责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

最后,提高成绩不能仅靠拼时间。

现在校外补课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但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发现,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并全身心投入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造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某件事情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时;以及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要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家长必须首先了解孩子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孩子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继而修正原有认知结构后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知识在不同场合能够得到适当的运用。只有灵活运用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的发展,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发展智慧。

孩子先天存在差异,所以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至少存在七种智能: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平衡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视觉空间能力等能力。成绩以外,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孩子的其他能力,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发挥他的特长。

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策略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最近一个调研发现,很多孩子的学习没有动力。所以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与坏,有遗传智商的因素,但还有很多是非智力性因素。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是人成功的前提条件;而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则是人成功的保证条件。所以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爱好是成功的先导;积极的情感是追求成功的动力;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关键;良好的性格是重要的辅助条件,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

2.不要简单重复学校的内容

美国罗森茨威格的老鼠实验表明学习环境是否丰富,影响着儿童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教育只有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学生才能学得有兴趣。所以父母可以从理解力培养、课外读物、游戏讨论、参观旅游、兴趣培养、研究项目等多方面来进行家庭教育,这对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培养都有帮助。

3、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引导孩子细心观察、积极思索;经常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抓住其中的“火花”和好的“创意”,鼓励其自己研究并解决;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在成功中享受成功,创造成功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高效完成回家作业、自我检查作业、预习和准备学习用品、书籍和学习资料的摆放规整、按时就寝吃饭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孩子终身受用。

5.强化学习责任感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注意对孩子积极责任行为的强化;通过自然的后果惩罚,提高儿童责任行为的自觉性;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以此强化学习责任感。

6.营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环境熏陶使之化。《管子.七法》中说:“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谓之化。”意思是“渐进、驯服、磨炼、熏陶、适应、习惯等等,叫做教化。”其中把“熏陶”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要把孩子放在平等交流和沟通环境中接受教育。

结语:把孩子真正当作 “人”

第8篇

【关键词】家长学校;文化建设;家庭教育

一、规范家长学校的各种文化

(一)组织文化

为使家长学校更具规范性和生命力,健全组织机构,首先,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由校领导主持家长学校的全面建设,负责家长学校的定向把关,校领导及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领导成员,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工作。家长学校校委会定期组织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策划各学年不同阶段家长学校的工作任务,从组织层面较好地保证了家长学校领导有力,各项工作开展有序。

(二)阵地文化

学校育人环境良好,彰显家庭教育现代化氛围。学校有关组织机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等悬挂上墙,有固定的家庭教育宣传栏,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固定的授课地点。在家长学校办公室设置了书架,购置与家长学校有关的书籍,主要有两类书:一类是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类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和家长的书籍。设置亲子活动操场、亲子文化廊、亲子环保广场、亲子图书角等。

(三)制度文化

为确保家长学校每项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长学员学籍制度》《家长学员考勤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家长委员会参与家长的职责、范围,制定了家长学校章程,逐步实现家长学校制度化、科学化。例如:当学校饭堂引进准入企业后,定期召开家委会,听取家长代表对公司管理、卫生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意见。又如:每次专题讲座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班主任责考勤,授课教师负责课后反馈学习情况,反馈形式有书面作业、参与体验等,提高了家长学校办学质量。授课出勤率98%,家长满意度90%。

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家长参与和改进家庭教育的热情。家委会成员的产生,采取“个人申报-班主任推荐-学校批准公示”程序。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有关家长学校的各种文件、信件,有关讲话稿、会议记录、讲师的备课材料、各项制度、表格等都严格分类加以整理保管存档,实行规范化档案制度管理。

(四)活动文化

文化需要氛围的营造,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培育人。人在建构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在开展家长学校系列活动过程中,我们力求不断为家长学校活动注入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携手创建绿色校园(家庭)、书香校园(家庭)、平安和谐校园(家庭),共同营造家校之间文化氛围,使师生、家长共同进步,和谐快乐。

二、建设专业的讲师队伍

家长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家长学校讲师队伍由专家讲师团、教师讲师团、家长讲师团和学生讲师团共同组成。通过专家讲师、名家引领开展科学化教学,并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讲师团进行相应培训,提高讲师团家庭教育专业水平,形成规范化教学。

(一)专家讲师团,科学引领

通过专家引路的方式,改变家长观念,提升家教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家长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比如可邀请讲师团作关于《做最好的家长――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让孩子快乐进入小学》《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等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家庭教育大课堂。通过专家引领,引起家长的共鸣,唤起家长的责任心和爱心,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二)教师讲师团,课程教学

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这所成人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搭建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互动提高的平台,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师资是家庭教育课程开设的关键。学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组成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比如利用每学期的课余时间开展家长培训业务交流,就如何授课,如何让家长更好地投入到课堂等问题开设沙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年级家长培训主题内容,给家长授课,让家长真正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真正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班主任应就本班情况同家长交流,并结合科任教师介绍本学科情况和学生学习、课堂表现等,要求家长填写反馈表,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家长讲师团,资源互补

家长是孩子的首席教师,但家长没有“上岗证”,常常缺乏家庭教育的专业技能。学校应根据家长不同的职业特点,整合家长资源,成立家长讲师团。家长讲师团可利用家长会、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育儿心得的交流,将自己优秀的育儿案例、心得、经验等编写成教育案例阅读分享,进行实践化的家长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