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投资情况

企业投资情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2 16:01: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投资情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投资情况

第1篇

今年1—4月,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各项经济指标均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协调稳定。1-4月份,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275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工从多年米的情况看,乡镇企业要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主线,扎扎实实地推进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也不可能再靠国家多少优惠政策来扶持了,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扬长避短,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发展路子。

(一)乡镇企业要在农村个私经济和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壮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企业要勇于从那些不具优势的领域中退出本,着力培植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近10多年的乡镇企业发展看,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是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在县以下,不要在公与私各占多少比例上作文章。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最近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又专门制定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就是要依法对个私经济加以保护,促进个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有着天然的地缘、人缘和血缘关系,农业为大多数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都大有作为,农产品开发潜力很大,如长丰双墩面条厂,1985年10多个人起家生产面条,现在总资产3亿多。我国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比重很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需要乡镇企业的参与。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需要乡镇企业更好地解决农村工业与农业生产脱节的矛盾。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工业利润来补偿,但大部分农村经济得不到大工业的支持,因此,这种补偿任务就自然落到乡镇企业的头上,乡镇企业参与农业化的过程也是壮大发展自身,提高效益的过程。推广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优势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二)乡镇企业要走集中发展的道路,加快小区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发展乡镇企业之初是难以避免的;在乡镇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目前乡镇企业竞争力弱,一个突出问题是布局分散。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缺少专业化协作和规模效益。据有关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由于过于分散,用地规模增加了1/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增加40%,人力增加1—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润率比相对集中降低20%左右。因此,加快小区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向小城镇集中是今后的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靠小城镇的集约优势,才能有乡镇企业的集约经营,借助小城镇,乡镇企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一是发挥商品流通的集散作用优势,二是发挥共享能源、交通、信息、市场的优势,三是发挥工业生产的聚集效益的优势。另外,集中起来也便于增强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人才。

(三)乡镇企业要注重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必须创造条件用先进的技术和工业设备,改造现有企业,推动结构升级。现仟“十五小”要不要都关掉,我认为小并不一定不好,小企业只要不污染,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就应该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包袱小,灵活性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关键是扶持他们在技术设备上、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采取一关了事的办法。乡镇企业必须主动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那些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粗加工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弱小乡镇企业,要注重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设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四)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往那种只要有产品就不愁没市场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对弱小的乡镇企业尤其如此。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的,正所谓千军万马搞推销,走遍了千山万水,费尽了千言万语,经受了千辛万苦,最后换来了千金万银。乡镇企业在城乡都有广阔的市场,关键是立足实际,从自身的经济实力、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出发,抓住经济发展突破口和增长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拓这个大市场,为乡镇企业发展拓展生存空间。

总之,我们办企业不能因为有教训就不敢往前走,不能因卡了一下喉咙就不敢再吃饭,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坚持改革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展新世纪的乡镇企业是大有作为的!

业增加值9132亿元,同比增长13.9%;营业收入50619亿元,同比增长13.7%;出货值4684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利润2802亿元,同比增长14.0%;上交税金1054亿元,同比增长15.4%,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协调稳定的运行态势。

(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销衔接良好。1-4月,乡镇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166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销售产值37970亿元,同比增长14.0%;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4.5%,比去年提高0.35个百分点,表明工业产品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三)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乡镇企业整体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截止到4月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达132000多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3600多个,1-4月,累计实现增加值3634亿元,同比增长22.8%;出口产品交货值3522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乡镇工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6.1%上升到38.9%,上升了2.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出货值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72.6%上升到75.2%,上升2.6个百分点。

(四)对外出口增长加速,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今年1-4月,乡镇企业出口增幅达22.2%,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86%上升到11.66%,提升0.8个百分点,表明乡镇工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稳步提高。

分析今年头4个月乡镇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因,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技术改造加快。2003年,乡镇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8712亿元,其中42.3%是技术改造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推进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带动农村建筑业和今年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各地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着重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示自己的优势,推介自己的项目。去年,全国乡镇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含港澳台资)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大量外资的引进和“三资”企业的投产为今年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块状经济凸现聚集效应和龙头优势,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国有各类乡镇企业园区8000个,入园企业总体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的乡镇企业园区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园区已成为高新技术的聚集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为今年第一季度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各地区围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做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重庆市开始建设103个经济强镇,预计将有6万农村劳动力在这些城镇就业。其中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的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分别达到64%和62.5%。沙坪坝区乡镇企业支付的职工工资相当于为当地农民人均提供收入257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6.37%。安徽桐城县大关镇现有740个养鸭大棚,饲养蛋鸭百万余只,4个鸭蛋加工企业年加工鸭蛋4000多万枚,年营业收入1.7亿多元,全镇有3000多人从事蛋鸭加销,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蛋鸭系列开发在1/4以上,由此大关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蛋鸭第一镇”。类似重庆市和安徽的事例在各省市不胜枚举。

二、当前全国乡镇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地区生产要素紧缺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电力紧张,尤其是华东电网供电缺口较大,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生产“开四停三”,生产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全国水泥、钢铁等高运量行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地区交通运输能力吃紧,煤炭运输出现阶段性告急。同时,部分地区土地、供水也出现紧张状况。乡镇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

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虽然有较快的发展,2003年增幅虽然达到20%以上,但明显低于冶金、炼焦等原材料行业的增长水平。据一些地区反映,这种状况目前仍没有明显的变化。另外,乡镇企业还存在一些行业局部发展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三)“高进低出”的价格走势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

2003年,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平均上涨了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两者涨幅差达2.5个百分点。这对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压力,尤其是对化工、化纤、纺织、机械等行业利润影响较大,目前这种情况仍无明显的改观。

(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面临新的考验

目前,乡镇企业纺织服装、矿产品和轻工类产品出口增长居前,机械、化工类产品出口增长较慢,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品为主。近来,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的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出口产品所采取的贸易壁垒明显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品成为反倾销和绿色壁垒的主要指向。乡镇企业本身存在的管理水平不高,与国际标准接轨能力不强等问题,使得乡镇企业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五)东中西部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东部地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国际产品结构大转移中,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和经济先发优势,发展速度快,投入后劲足,是全国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西部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东西合作和招商引资活动,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与东部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今年1-4月,东部地区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6.0%上升到66.8%,工业增加值由72.8%上升到73.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由80.4%上升到82.1%;出口产品交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94.2%上升到95.1%;中西部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乡镇企业实现新的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农民就业增收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农民就业和增收。围绕农民就业增收,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灵活多样的形式。

(二)对乡镇企业发展实行分类指导

乡镇企业发展使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出现很大差异,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一是按企业规模分,规模较大的企业重在支持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研发能力、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提升竞争能力;小企业应重在培育,要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加强扶持力度,促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二是按区域分,东部地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的省份,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产业升级,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中西部乡镇企业欠发达的省份应着重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前提下,按照区域特点分类指导。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东西合作,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对食品加工业要加强监管力度,务必保证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确保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三)加快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为乡镇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公益、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的社会和由专业协会指导企业开展的自律等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四)增强乡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素质,加快推进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极鼓励乡镇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培育外经外贸人才,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办企业,设立营销网点和办事机构。

(五)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的规划、指导

利用国际经济复苏和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有利时机,结合“十一五”规划制定工作,加强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着重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产业扶持等方面,引导乡镇企业走集聚发展的路子。鼓励上规模乡镇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各级政府要加强与规划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扶持政策的配套。

从多年米的情况看,乡镇企业要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主线,扎扎实实地推进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也不可能再靠国家多少优惠政策来扶持了,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扬长避短,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发展路子。

(一)乡镇企业要在农村个私经济和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壮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企业要勇于从那些不具优势的领域中退出本,着力培植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近10多年的乡镇企业发展看,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是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在县以下,不要在公与私各占多少比例上作文章。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最近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又专门制定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就是要依法对个私经济加以保护,促进个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有着天然的地缘、人缘和血缘关系,农业为大多数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都大有作为,农产品开发潜力很大,如长丰双墩面条厂,1985年10多个人起家生产面条,现在总资产3亿多。我国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比重很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需要乡镇企业的参与。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需要乡镇企业更好地解决农村工业与农业生产脱节的矛盾。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工业利润来补偿,但大部分农村经济得不到大工业的支持,因此,这种补偿任务就自然落到乡镇企业的头上,乡镇企业参与农业化的过程也是壮大发展自身,提高效益的过程。推广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优势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二)乡镇企业要走集中发展的道路,加快小区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发展乡镇企业之初是难以避免的;在乡镇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目前乡镇企业竞争力弱,一个突出问题是布局分散。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缺少专业化协作和规模效益。据有关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由于过于分散,用地规模增加了1/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增加40%,人力增加1D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润率比相对集中降低20%左右。因此,加快小区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向小城镇集中是今后的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靠小城镇的集约优势,才能有乡镇企业的集约经营,借助小城镇,乡镇企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一是发挥商品流通的集散作用优势,二是发挥共享能源、交通、信息、市场的优势,三是发挥工业生产的聚集效益的优势。另外,集中起来也便于增强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人才。

(三)乡镇企业要注重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必须创造条件用先进的技术和工业设备,改造现有企业,推动结构升级。现仟“十五小”要不要都关掉,我认为小并不一定不好,小企业只要不污染,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就应该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包袱小,灵活性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关键是扶持他们在技术设备上、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采取一关了事的办法。乡镇企业必须主动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那些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粗加工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弱小乡镇企业,要注重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设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第2篇

关键词 创业资本;联合投资;不完全合同;创新;声誉

作者简介:李金龙,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

费方域,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200052

谈 毅,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

一般情况下,创业资本家为了规避投资的高风险往往拥有强力的控制权,比如董事会权利、转换权、随时放弃投资的权利等等(Kaplan and Stromberg.2002,2004)。然而,这又导致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经常发生创业资本家利用行使监督权利之便窃取企业家的技术和创意。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创业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相互竞争,而他们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相互可替代性。创业资本家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保证投资收益,往往对多个企业家采取“锦标赛式”治理机制。[1](18―28)也就是说,创业资本家对同一类项目往往要资助多个企业家,然后根据各自的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投资。尤其在研发阶段结束时,创业资本家实际上可以估计出各个企业家对最终价值的贡献度,并且相应地获得有关研发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创业资本家往往会按照谁预期会创造出更高价值的标准,从每个项目中选定一个企业继续投资以使项目得以完成。因此,创业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往往会放弃大多数企业家并自然而然地“拿走”技术和创意应用到继续投资的企业。

其次,在创业投资领域中有关企业家的技术以及创意一般没有取得专利,不能得到一些相关法律的保护;即使可以诉诸法律手段,往往又因为在调查取证方面的困难而不了了之。

企业家预期到创业资本家会发生窃取行为的情况下,会明显降低甚至丧失研发创新的激励,从而最终导致项目失败。因此,窃取行为严重威胁着创业投资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美国的硅谷似乎是一个例外。Lockett和Wright(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硅谷的创业投资产业充满了创新的气息:这里聚集着美国一半的创业投资公司,创业资本家之间就像是俱乐部的成员,他们往往对创业项目进行联合投资。[2](90-375)所谓联合投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创业投资公司投资于某一特定项目。它可以是多个创业投资公司同时投资于该项目,或者一个创业投资公司投资在前,其他的创业投资公司在同一投资年度也对该项目进行了投资。联合投资的具体运作要求各个独立的创业投资公司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一致的决定,项目所产生的最终回报也会在各个独立的创业投资公司间进行分配(Bran―der,1994)。这里显然存在一个问题:联合投资和激励创新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呢?本文基于不完全合同的分析框架从激励创新的角度出发,试图对此进行经济学解释。

一、相关的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创业投资中联合投资的文献研究大致分为三种理论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金融风险角度出发,认为通过联合投资可以多样化投资组合,从而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3](32-119)后来的Locker和Wright(1999)通过基于英国国内创业投资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理论观点。[4](24―303)

第二种观点从管理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资本联合投资可以加强管理的质量(Barry et.al,1990;Bygrave and Tinmaons,1992)。这种观点认为,参与联合投资的创业投资公司可以分享投资信息,从而优化项目的选择、增加投资项目的价值。特别是当各个参与主体在投资专长、社会网络和经验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Sah and Stiglitz,1986)。后来Brander(2002)基于加拿大国内创业投资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理论观点。[5](51―423)

第三种观点从项目来源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资本联合投资可以扩大获得优秀项目的渠道,同时也节约了寻找、审查项目的成本。[6](473―524)和国外对联合投资研究相比,国内的大多数著作局限于一般性研究,并未从参与联合投资的各微观主体出发进行系统研究。[7](43―46)

上述三种观点大都从风险分担和信息角度出发探讨问题,强调联合投资的重要性。而本文则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构建模型,系统研究了联合投资和创新激励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与基本假设

这里的模型存在两类参与人:企业家和创业资本家,并且都是风险中性的。模型分为两期,并不考虑时间折现。第一期为产品研发阶段具有技术风险,设研

另外,据Lener(1994)对271个生物技术企业的651轮投资的实证研究,联合投资具有以下特点:(1)联合投资非常普遍。随着企业的发展,后期的联合投资人数有所增加;(2)缺乏经验的创业资本家倾向于同有经验的创业资本家联合投资。[8](92―674)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知,在第一期(即研发阶段),只有一个创业资本家投资,称之为主导者(leading venture capitalists);而在第二期(即商业化阶段),主导者必须联合其他拥有声誉的创业资本家联合投资。这些创业资本家称之为跟随者(fol-low―on venture capitalists)。为了便于分析,设他们具有同样的声誉Ω>0,只是出资并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假设3:联合投资的规模为N>1。在研发阶段只有一个主导者投资。在商业化阶段进行联合投资,跟随者

只出资并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9]

三、合同完全的情况

在这种理想状态下,创业资本家和企业家双方在时刻1对未来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描述,因而能在合同中对这些状态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行动做出详细的规定。除此之外,还要求第三方(如法院)可证实,从而使得合同能够执行。[10](281-316)这种情况下,投资双方就可以通过在时刻1签订合同防止发

生窃取行为。比如,通过严厉处罚使得创业资本家发生窃取的机会成本超过其收益。

在时刻2,企业家和创业资本家的期望净收益分别为:

(3)式表明,在合同完全的理想状态下,双方边际努力投入之比等于双方的边际产出之比。

四、合同不完全的情况

然而,由于创业投资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信息不完全等原因,投资双方无法在时刻1就对未来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描述,因而不能在合同中对这些状态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行动做出详细的规定。即使能预测和描述这些状态,也由于存在第三方(如法院)的不可证实性,使合同的执行变得困难。也就是说,虽然企业家对窃取行为提出上诉,但法院无法完全判断从而发生误判。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和创业资本家在时刻2的期望净收益为:

显然,比较(5)式和(2)式,投资双方在合同不完全的情况下各自投入努力要小于完全合同的情况。

结论1:和合同完全情况相比,企业家和创业资本家在合同不完全的情况下降低了努力投入水平,即双方此时的努力投入不足。

实际上,结论1具有很强的直观意义。这是因为,如果企业家在预期到创业资本家会发生窃取行为的条件下,那么,企业家肯定会降低自己的努力投入;反过来,创业资本家也会预期到企业家会这样做,从而也会降低自己的努力投入。因此,最终导致双方都投入不足。

由假设2可知,创业资本家在他的窃取净收益低于损失时,将不发生窃取行

(7)式第一项表示在创业资本家不发生窃取的条件下,企业家的期望收益;第二项表示在创业资本家发生窃取的条件下,企业家获得的法律赔偿;第三项是企业家在商业化阶段投入的努力成本。如果创业资本家在商业化阶段的净收益等于其付出的努力成本,即满足:apπ=K(pv) (8)

(8)式表明,创业资本家在这种情况下的期望净收益为0。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指在双方合作创业的过程中,企业家“榨取”了全部的合作剩余。通常只有当企业家拥有完全谈判力(bargainingpower)时才可以这么做。而企业家拥有完全谈判力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企业家拥有创业企业的控制权。

把(8)式代人(7)式,就得到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的期望净收益为:

如果θ=0时,即企业家预期创业资本家不发生窃取行为时,那么(10)式可整理为(3)式,这意味即使在合同不完全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家掌握控制权并由此而拥有完全的谈判力,那么最终可以达到完全合同情况下的效率。即企业家和创业资本家的努力投入可以达到最优,即投资双方投入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结论2:即使在合同不完全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家在时刻2掌握控制权并由此而拥有完全的谈判力,那么,企业家和创业资本家的努力投入可以达到最优,即投资双方投入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事实上,结论2成立的前提是企业家预期到创业资本家不发生窃取行为,即(6)式总是成立。也就是说,如果(6)式不成立;结论2将不再成立,这时即使企业家掌握控制权并且拥有完全的谈判力,投资双方的努力投入也不会达到最优。而在发生后者情况的条件下,通过联合投资就可以解决问题。

五、联合投资的均衡

在联合投资情况下,由于众多的跟随者只出资并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就只有主导者有可能发生窃取行为。如果企业家上诉成功将导致联合体的整体声誉受损,那么只有当窃取收益超过整个联合体的整体声誉时才可能发生窃取行为。

结论3:必然存在一个N*>1,使得创业资本家联合投资的规模N≥N*时,企业家将会预期创业资本家不发生窃取行为,从而使得企业家和创业资本家在联合投资的情况下达到效率最优。

证明:由前面分析可知,只有当联合投资的声誉资本和法律成本之和大于窃

(12)式表明,主导者的声誉资本越大、跟随者的声誉资本越大、法律成本越大,最优联合投资的规模就越小;反过来,如果通过窃取收益越大,最优联合投资的规模就增加。也就是说,如果声誉资本足够大,法律成本足够高,即使是小规模的联合投资也可以防止发生窃取行为;反之,如果窃取的潜在收益足够高,只有大规模的联合投资才能防止窃取发生。

六、结论和建议

以往的文献研究认为,由于创业投资过程中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创业资本家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往往需要掌握一些名义控制权。[11]比如,董事会席位以及其他一些合同规定的权利等。[9]但是,这又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创业资本家通常进行组合投资,即使在同一时期对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投资,这就使得他们可能窃取企业家的创意用于其他项目从而获得一定的租金,从而侵犯了企业家的知识产权。

第3篇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现金股利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于以下几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第一,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第二,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第三,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第四,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对于以上四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企业在采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时,符合第一和第四两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企业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反之就采用权益法核算。

所谓的成本法,就是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不随被投资单位的权益的增减而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全部属于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将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例:甲企业于2006年1月1日以30万元的价格购入乙企业10%的股份,同时支付相关税费2万元,款项均用银行存款支付。乙企业每年实现的净利润和次年初宣告发放上年的现金股利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元

甲企业每年的会计核算如下(单位:万元):

(1)2006年1月1日,甲企业购入股票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32

贷:银行存款32

(2)2007年2月,乙企业宣告发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1.5

贷:投资收益1.5

(3)2008年2月,乙企业宣告发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3.2

贷:投资收益3.2

(4)2009年2月,乙企业宣告发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3

贷:投资收益3

2.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不全部属于其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也就是说接受的现金股利有属于投资以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就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在成本法下,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冲减和冲回的计算,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实认真分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冲减的原因,对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投资企业投资后累计分派的现金股利(简称为累计已收现金股利)超过投资企业从投资开始到上年末至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利润的持股比例数(简称为累计应收现金股利)的差额,也就是说累计已收的现金股利大于累计应收的现金股利,就是被投资企业实际多付的现金股利是来自于投资企业投资以前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对于投资企业收到的投资以前被投资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不应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只能冲减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在此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分以下两种情况,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会计核算运用起来更为简便。

(1)当投资企业累计已收现金股利大于累计应收现金股利,按当年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应属于投资企业的投资期)×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借贷之间的差额,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2)当投资企业累计已收现金股利等于或小于累计应收现金股利,按当年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借记“应收股利”科目,如果投资企业以前曾经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现在全额再冲回“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两者之和,贷记“投资收益”科目(也符合上述提到的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全部属于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情况)。

例:甲企业于2005年1月1日以100万元的价格购入乙企业60%的股份,同时支付相关税费3万元,款项均用银行存款支付。乙企业每年实现的净利润和次年初宣告发放上年的现金股利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元

注:2005年2月乙企业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20万元属于乙企业2005年以前年度实现的净利润。

根据上表资料,可得出甲企业投资的有关情况:

根据上表资料,对甲企业每年的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1)2005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3

贷:银行存款 103

(2)2005年2月,累计已收现金股利12万元>从投资开始至上年(2004年)末投资以后累计应收现金股利0万元,符合第一种情况,所以,借记“应收股利”12万元,贷记“投资收益”0万元,借贷差额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会计分录应为:

借:应收股利12

贷:长期股权投资12

(3)2006年2月,累计已收现金股利36万元>从投资开始至上年(2005年)末投资以后累计应收现金股利18万元,符合第一种情况,所以,借记“应收股利”24万元,贷记“投资收益”18万元,借贷差额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24

贷:投资收益 18

长期股权投资6

(4)2007年2月,累计已收现金股利58.8万元>从投资开始至上年(2006年)末投资以后累计应收现金股利48万元,符合第一种情况,应借记“应收股利”22.8万元,贷记“投资收益”30万元,借贷差额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22.8

长期股权投资7.2

贷:投资收益 30

(5)2008年2月,累计已收现金股利70.8万元

借:应收股利12

长期股权投资10.8

贷:投资收益 22.8

(6)2009年2月,累计已收现金股利100.8万元

借:应收股利30

贷:投资收益 3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对策

一、企业投资概述

企业投资大致可以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固定该资产的投资;而对外投资是对于企业外部资产的投入资金的操作,在对外投资中,很多企业的投资人对于其中的投资管理往往没有全面的考虑,所以很容易出现盲目投资,从而使得投资资本的丧失,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企业财务风险不断。

二、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战略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

在企业投资管理中,管理的理念注重科学性和指导性,只有做到科学的投资管理才能对于整个企业的投资战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科学性与指导性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从现实中看,大多数企业在投资的管理理念上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制定出的战略也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管理缺乏长期的目标设定,一些企业的投资目光往往聚焦在短期的利益上,只对短期获益的一些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对另一些存在潜在投资价值的项目没有清晰和明确的认识,于是就容易错过具有很大收益的项目。所以,对于企业的投资管理而言,其中一大问题就是投资管理者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的管理理念,从而使得企业投资往往没有远大的目标,从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

(二)企业投资决策具有盲目性

企业投资管理中的另一个大问题就在于,没有科学的投资战略指导,企业投资管理的决策者往往会出现盲目决策的状况,这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威胁,如果投资过于盲目,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投资项目的投资风险的比对分析来进行决策,则会存在更多的投资风险。一个企业在作出投资的决策之前,特别是对外投资之前,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除了要确保企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还要预测财务危机发生时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周转,在这两个基本的前提保证下,才能有投资的考虑。盲目投资,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更糟糕的是这样可能会给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巨大的财务危机,从而影响企业后续的运作,这对于企业良好、稳定的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三、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明确自身财务的状况

一个企业在作出投资的决策之前,特别是对外投资之前,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除了要确保企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还要预测财务危机发生时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周转,在这两个基本的前提保证下,才能有投资的考虑。如果在没有调查分析清楚的情况下,就进行盲目的投资,很难在较大的程度上保证收益,最好的情况是有收益,差一点是不赚不亏的情况,但是,最常见的也是概率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投资出现损失,即投出去的资金不仅没有获得收益,甚至连投资资金都无法收回,这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更糟糕的是这样可能会给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巨大的财务危机,从而影响企业后续的运作,这对于企业良好、稳定的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二)评定和管控企业的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风险管控,投资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不确定性的把控,由于在投资经过中,有很大可能性,是会出现收益损失,甚至是成本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要获取应获得的利益,就必须在投资之前,对投资所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对可能获得的收益和可能遇到的损失做到心中有数。投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在经营经过中最优可能出现的风险,众所周知,企业投资的收益都是不稳定的,收益的比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为了管控投资风险,就要在风险和效益相统一的情况下,对投资行为先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投资计划,最终确保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除了企业的筹资投资管理管控和企业投资投资管理管控,企业在分派的经过中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投资管理,由此,需要对企业的分派投资管理进行管控。分派指的是在确保了企业相关的利益方的利益之后,通过制定相应的收益分派制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股东利益分派最大化。在分派的经过中,也会存在相应的投资管理,例如,企业收益分派政策制定经过中的投资管理。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收益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在分派利益的时候就需要多方考虑,在制定相应的收益分派制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应的投资管理。这些投资管理包括分派决策投资管理、分派执行的投资管理等等。

(三)积极引入投资管理人才

在进行上述种种投资管理的管控的时候,往往需要对投资的项目本身先进行深入的了解,此外,在进行投资管理管控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相应的机制,而在创新这一方面来讲,创新网络人才培养机制前景十分可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取得突破,网络信息技术涉足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在企业的投资管理管控方面也可以引进新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完善,从而更加适应新时代对于企业投资管理管控的要求。人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员工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人才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保障,只拥有先进的技术往往不够,人才是一个企业的主导,积极引入优秀人才,在企业投资管理中发挥其作用。除了引入人才,在后续的制度调整上也要花费一番气力,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为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作用调整其赏罚制度,对优秀的有贡献的员工进行适时的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得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完成。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渐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重突破,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但是,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就根据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文章在内容还较为单薄,而结构安排上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会继续改进,丰富内容,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大众对于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的关注,并积极提出更多的对策,推进企业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金.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OL].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7):7-8.(2014-09-09)[2017-08-07].

[2]赵俊.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科技,2008,(02):34-35.[2017-08-07].

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计划;管理

引言

投资指的是货币转化成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投资包含了资本投资、实物投资以及证券投资三种。笔者主要探究了当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到了一些问题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我国企业做好投资的管理,获得更多的利润。

1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投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其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便必须做好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我国很多企业本身的功利性比较强,在投资的时候,过度的重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并且企业领导存在好大喜功的情况,经常存在,只要是大项目,不考虑投资项目是不是和自身经营能力相符合、自身是否熟悉相关的行业,并没有全面的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投资盲目,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率非常低下,亏损非常严重,导致企业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况。

1.2会计核算比较混乱,财务部门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在我国,高负债经营时国有一个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企业在投资的时候,只要觉得项目投资能够产生利润便会投资,没有切实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现金流、偿债等一系列的能力。在进行投资核算的时候,没有严格根据国家的规定,尽量的提高投资资金,有意识的压低收益,没有将那些无形资产投资入账,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出现混乱,财务部门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国有资产出现大量的流失。

1.3投资管理体系不够科学

在前期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时候,很多企业存在迁就下属的情况,审批不够严格,国有企业也没有对自己的投资企业做好监督和激励方面的工作,从而导致盲目投资的出现,国有企业在进行子公司投资或者参股的时候,没有最基本的评价和管理体系,在经营的时候,很多投资都没有专人负责,这也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损失。

2国有企业做好投资管理的策略

投资管理的科学有效可以让企业避免出现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不断的降低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帮助企业扩大实际的利润,不断地增加企业本身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很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资金都比较的充足,应该重视科学投资管理体系的建立。

2.1重视国有企业风险投资意识的强化,进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在国有企业中,很多投资项目都是和企业自身息息相关的,所以,承担投资风险的也是企业。国有企业应该全面的考虑到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财务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并严格根据国家投资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避免出现参与投资回报率低下的情况,确保投资的资金和企业本身的筹资能力相符合,不参与企业无法做好的项目。慎重考虑每一个投资项目,降低投资失败出现的概率。

2.2做好内部财务监督以及外部审计监督工作

相关部门应该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根据会计制度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规范,对于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合理的核算。与此同时,专业财务人员还应该全程参与到企业相关投资活动中去,这样不但能够给企业更好的投资决策开展提供合理的依据,还能够从全方位出发来监督企业的投资活动。审计部门则应该进行详细投资审计的程序以及标准的制定,将其监督功能发挥出来,做好投资活动的审计。在审计的时候,尽量的做到全面,不但需要确保企业投资行为的有效和合法,还需要严格审计投资项目的运行情况和效益情况。

2.3进行科学投资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国有企业而言,投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经济活动,必须保证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投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可以从制度上出发控制不确定投资的损失,将其降到最低,并且能够快速的找到存在的问题,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企业首先需要进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的建立,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其次,应该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指标评价有效性,比如财务指标、技术指标以及环保指标等,对整个投资环节进行科学的评价,给项目投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需要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结语

第6篇

1.1基于投资方中途退出行为的风险投资模型构建

(1)投资流程图解。图1描述了带有投资方中途退出需求的“二阶段”2)风险投资进程。当投资项目通过风险投资公司的审核后,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签订投资合约,其中规定了双方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应履行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随后风险投资公司注入项目启动资金I0,创业企业E付出努力水平e,来确保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根据Inderst[18]与晏文隽[19]的研究,可以将创业企业努力成本函数定义为cost(e)=cIe2/2,其中,cI为创业企业努力成本系数,创业企业努力水平e∈(0,1)。由于创业企业是整个投资项目的主要执行者,故创业企业对项目投资能否获得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13]。为了方便后续研究,本文放大创业企业对风险投资的影响作用而忽略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非资金支持作用。根据Gervais[20]的研究,可将第1阶段投资项目状态好的概率p~表示为p~=he,其中h为创业企业努力对投资成功概率的影响系数。在投资第1阶段末,风险投资公司VC1有可能因为资金短缺或其他外部原因而出现需要中途退出的问题,设VC1进行退出的概率为p3)。第1阶段末可能出现两种情况:①投资项目继续运作;②实现清算。当投资项目继续运作时,VC1又有两种行为方式4):①外来的风险投资公司VC2通过收购VC1在创业企业中的股份取代VC1成为项目投资方,随后给项目注入第2阶段投资资金I1;②VC1继续持有股份参与投资进程,在不追加投资的情况下,创业企业引入外来的风险投资公司VC2,并获得VC2的投资I1。在第2阶段末,根据贝叶斯概率可以规定:当第1阶段状态好时,第2阶段末投资项目最终收益为R;当第1阶段状态不好时,q概率下投资项目的最终收益为R,1-q概率下投资项目的最终收益为0。如果第1阶段末投资项目进行清算,则设项目的清算价值为L。(2)最优策略。如图2所示,t=1时刻的最优决策是当第1阶段投资状态好时投资项目继续运作,VC1在有退出需求的情况下,等待VC2的收购(VC2在收购后会在第2阶段投资I1),如果VC1无退出需求,则会一直持有(第2阶段会有新的VC2参与并投资I1);而在第1阶段投资状态不好时则会进行清算。由此与投资有关的相关参数满足R-I1>L且qR-I1<L。在第1阶段投资状态好的情况下,经过第2阶段投资后整个风险投资的投资效用应为正,由此有e∈[0,1],R>I0+I1+cost(e)。在第1阶段投资状态不好的情况下,项目的清算价值应小于第1阶段投资金额,如果项目实现清算,第1阶段风险投资公司VC1会产生投资损失,由此有L<I0。

1.2投资方中途退出博弈分析

如图1所示,在t=1时刻,VC1面临着是否退出的决策,设其退出需求的先验概率为P,其他参与者也清楚此概率事件,同时,VC1会获得有关项目投资第1阶段状态好坏的概率分布信息。如果VC1有退出需求,则其在第1阶段投资状态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进行退出;而在第1阶段投资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的退出方式有收购和清算两种。如果VC1无退出需求,在第1阶段投资状态好的情况下,其可以继续持有股份以参与投资,而如果价格合适,VC1也会允许其股份被收购;在第1阶段投资状态不好的情况下,VC1可以选择继续持有股份以参与投资,如果价格合适,VC1也会允许其股份被收购,当然清算也是项目状态不好时VC1可以选择的策略之一。表1为退出需求影响下,VC1在t=1时刻的策略集合。可以发现,此风险投资进程具有完美贝叶斯均衡的特点,这种均衡又包括两种类型: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分离均衡时,在有退出需求的情况下,由于外界认为VC1出售股份是因为自身的退出需求,故VC1这种出售股份的行为不会给外界带来任何项目投资状态的信号,这样外界才有收购VC1所持股份的可能,此时VC1可以在实现中途退出目标的同时,也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尽量提升其所持股份的出售价格,甚至当第1阶段投资状态不好时,由于VC2并不能十分确定项目的投资状态,VC1也会倾向于选择出售股份而不会选择获取清算价值(出售股份所获得的收益通常大于项目失败清算时的收益)。由此可知,无论第1阶段项目投资状态如何,VC1都会选择收购的方式退出风险投资。在无退出需求的情况下,如果VC1想要出售股份,外界会认为VC1是在遇到项目第1阶段投资状态不好时为了规避风险而做出的决策,即此种情况会给外界带来项目投资状态不好的信号,使得VC2认为VC1是想抛售“烫手山芋”,因此将很难做出收购的决策。由此可知,在无退出需求,当第1阶段投资状态好时,VC1在第2阶段会选择继续持有股份;而当第1阶段投资状态不好时,VC1在第1阶段末会选择进行清算(因为相比继续持有股份,清算能为VC1带来更大、更稳定的收益),如图4所示。

2基于投资方中途退出博弈的风险投资合约研究

2.1混同均衡情况下风险投资合约研究

混同均衡情况下,第1阶段风险投资公司VC1总会采取相同的策略:不论第1阶段投资状态是否良好,VC1总会通过收购的方式出售自己的股份,从而实现退出风险投资的目标。

2.2分离均衡情况下风险投资合约研究

当达到分离均衡时,第1阶段风险投资公司VC1的决策依赖于两种可能的状态(是否进行退出)。第2阶段新进入的风险投资公司VC2通过观察VC1的决策来改善自己的投资决策。如果VC1有中途退出需求时,其可以选择出售自己的股份,也可以选择进行清算,分别获得收益PI和LI,如果PI<LI,VC1会选择清算的方式退出风险投资,然而由于前文已经说明LI<I0,故VC1的收益会产生损失。因此,首先假设PI>LI,这样VC1在其进行退出时总会采取出售股份的方式实现退出。如果VC1无中途退出需求时,其可以选择的策略包含在以下3种策略之中:①通过清算的方式退出风险投资;②将其所有的股份在第2阶段初时出售给另一风险投资公司VC2,此时VC1获得收益PI;③继续持有股份以参与投资,新进入的风险投资公司VC2在第2阶段投资I1。VC1的战略决策为:当第1阶段投资状态好时,风险投资公司按照最优策略中的继续持有决策来进行;而当状态不好时,其会选择出售股份或者清算的方式实现退出,因此其激励约束为:

2.3两种合约的比较分析

以下对混同均衡时投资合约与分离均衡时投资合约的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创业企业拥有充分的谈判能力,故其会选择能够最大化项目NPV的投资合约。由图3、4可知,两种合约下第1阶段风险投资公司VC1的投资决策与其退出需求及投资状态有关。推论1在分离均衡时的投资合约与混同均衡时的投资合约的影响下,实现相同NPV需要创业企业付出的努力水平大于最优策略下的努力水平,其中分离均衡时的投资合约所对应的创业企业努力水平要小于混同均衡时的投资合约所对应的努力水平。图6展现了3种投资情况下,第1阶段风险投资公司VC1中途退出概率与创业企业最优努力水平e*之间的关系。当第1阶段VC1的退出概率p=0时,说明风险投资公司没有退出需求,此时分离均衡时创业企业最优努力水平与最优策略时的相同;当第1阶段VC1的退出概率p=1时,说明VC1在第1阶段末一定会退出,这时分离均衡时创业企业最优努力水平与混同均衡时的相同;当退出概率p不断增大时,对于3种情况中与且只与退出概率有关的分离均衡来说,由于创业企业已经提前进行了预判,故其会根据分离均衡下,退出概率增大时投资项目净现值的变化情况来选择自己的最优努力水平,因为L>qR-I1,所以可知分离均衡下,退出时项目的净现值小于不退出时的净现值,当退出概率p增大时,分离均衡时的项目期望NPV会减小,这样创业企业只需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这种NPV。同时也可看出,当p不断增大时,虽然分离均衡时投资项目的NPV与混同均衡时创业企业付出相同努力水平所对应的项目NPV都在减小,但是后者减小的速度更快(见图5中的X1与X2)。因此,对于创业企业来讲,其对第1阶段风险投资公司退出需求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当退出概率p越大时,与混同均衡时的投资合约相比,分离均衡时的投资合约将会削弱更大损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结论

第7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行为;资产收益管理;规范

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依旧存在资产运作不够规范、资产收益监管的时候存在问题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专项检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并且,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完全的完成,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在其对外投资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一、现在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相关项目没有通过财政审批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时候,审批手续的办理不够到位,虽然现在有些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时候经过了主管部门的同意,但并没有向财政部门申报,通过审批更是无从谈起,现在国有企业中人员变动和机构改制都比较的频繁,这也导致了国有企业在进行资金控制的时候存在问题,导致国有资产出现严重的流失。

2.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调研论证不够充分

有些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不够谨慎。过分的随意,并没有进行调研论证,即便是进行了论证,论证报告本身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客观性也很难保证。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项目论证不够充分,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够规范,监督不够有效,经常会存在投资盲目、关系投资以及感情投资的情况,这便导致很多对外投资项目以失败告终这对对外投资更好的进行,和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是非常不利的。

3.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之后,并没有受到预期的收益

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其初衷是保证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获得收益,这样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存在过分的重视投资而对管理不够重视的情况,对项目经营管理、项目决策、投资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状况不甚重视,并且没有做好投资以后的后期监督或者管理,这便导致了很多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时候以亏损告终。

4.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管理人才缺乏及经验缺失

在国有企业中,控股或者全资的投资项目中,企业会进行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派,但是这些选派的人员,管理经验较为缺乏,对市场行情以及市场运作不够熟悉,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针对这些投资项目,进行上缴利润标准以及奖惩制度的制定,这会导致企业经营的时候存在管理不善或者决策失误的情况,甚至有些时候,投资项目会出现亏损,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

5.在进行对外投资核算的时候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现在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核算的时候,由于会计本身的专业素质达不到要求,这也导致了有些会计在核算的时候不能够根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的时候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这样便无法将国有企业的实际投资情况和收益情况反映出来,会给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更好进行造成很大的影响。

6.违规现象普遍存在

在进行检查的时候经常发现有些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存在投资收益体外循环、投资收益隐匿、小金库设立、利用借款的方式进行投资转移以及在改制过程中低估资产等一系列的违规现象,这对对外投资的规范是非常不利的。

二、做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一些措施

1.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申报的相关原则进行明确

在对行政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时是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的,在进行监督时,应该根据以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时存在的决策不够谨慎、进行项目论证时不够充分以及审批时不根据规矩进行的行为,对对外投资项目申报的相关原则进行明确,保证和企业发展目标是真正一致的,并将其和业务活动关联在一起,并进行风险控制制度和防范机制的建立,只有这样国有企业的投资有效性才会真正的上升,投资风险才会真正的降低。

2.对国有资产用到投资项目中去的管理要求进行明确

首先应该对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来源进行明确,非税收入以及政府的财政拨款绝对不能用到对外投资中去;其次应该对对外投资的实物资产进行明确,在国有企业中,能够履行其职责并且运转使用正常的实物资产不能够用到对外投资中去;最后,对于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实物知识产权等,必须在保证其产权清晰的情况下,根据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报告给财政部门进行备案或者核准。

3.对对外投资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重视投资、轻视管理,没有保证投资项目经营决策的合理性,经营管理不够到位、财务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经济效益也没有保证。财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也没有进行投资项目后期跟踪管理监督机制的建立。所以财政部门应该在多个方面对投资的长远发展进行研究,然后判断是不是应该进行对外投资。

4.对对外资产处置管理方面的要求进行明确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财政部门应该进行清产核资小组的组织,深入国有企业了解其以往的投资项目,掌握其投资收益情况,并对其资产处置管理进行明确。

5.收益管理进行明确

为了避免以往存在的仅仅有投资并没有收益的情况,国有企业应该做好财务控制,对于那些通过审批并设立好的新企业,应该分析其接下来三年的收入情况、税费情况、净利润综合分析和预测情况,并对其投资回报进行明确。此外,还应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帮其进行年报审计方面的工作,并将相关的意见和实际的收益返还情况报告给相关的部门,并进行备案。

三、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管理进行规范,取得的效果1.初步进行了财政部门履行对外投资监督平台的建立

国有企业本进行对外投资本身便是有一定风险性的,所以,进行对外投资规范的时候应该严格,并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原则,努力的进行探索,采取措施做好投资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提高投资管理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办法对投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对投资风险进行方法,并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重视财政监管职能的履行,对于存在的违规或者不恰当的对外投资进行规范,对于那些符合相关条件的项目,相关部门也应该在30个工作日之内进行批复,在批复的时候应该对其投资范围、内容以及分配方案进行明确。

2.推动了对外投资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对外投资的规范能够加大国有企业对对外投资选项的重视,并根据需要进行可行性调查,对经营目标、投资方式、投资规模、投资风险以及投资收益进行一定的评估。在进行对外投资项目确定的时候也必须慎重,不但需要领导集体的研究,还应该在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进行决策之后,才能够将其编织成对外投资建议书,并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3.推动国有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

随着对外投资的规范,很多国有企业也真正的认识到对外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规定来进行会计报表的上交,并真正认识到了中介机构制定的年报审核意见的重要性,并对审核中指出的问题进行明确或者整改。国有企业在进行管理人员选择的时候也开始有意识的选择那些政治水平强、了解公司业务、组织能力比较强,管理能力比较强,懂得经营的人才来进行投资企业的管理,这样能够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正确性。

四、结语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在对其对外投资进行规范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常葆.推进资产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7(02):16-18

[2]周顺明.多举措多层次全面推进资产管理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5(01):7-12+23

[3]常振兴.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04(11):17

[4]王文童.加强资产收益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05(07):8-10

[5]周顺明.加强行政事业资产收益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06(09):15-20

第8篇

论文:投资成本贝克尔投资模式组合投资模式博弈论

论文摘要:针对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模式仅定性分析职员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特征,应用博弈论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将贝克尔投资模式和组合投资模式相结合,建立了确定企业投资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提供了定量的决策依据。

贝克尔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非凡培训两种类型。一般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提高各种企业劳动生产率均有用。受训者的劳动技能提高,会提高其在各种就业机会中的工资,所以培训成本应当由受训者自巴承担。非凡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员得到非凡知识和技能,能够极大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提供培训以外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非凡培训的费用较一般培训高得多,但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效益,其培训成本应由企业承担。由此形成了贝克尔投资模式理论。

作为贝克尔投资模式的补充,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企业和职员对人力资本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模型。该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①高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②高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③低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④低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并认为①、④两种人力资本遵循贝克尔投资模式,而②、③两种人力资本则由企业和职员共同投资。组合投资模式仅在对职员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要求有定量的投资分析和决策依据。因此,本文在投资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分析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找到合理且定量的组合投资分析和决策依据。

1人力资本的分类

本文仍采用人力资本培训组合投资模式中的人力资本分类方式。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并不是对企业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来进行划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指“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和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利益的属性”。若职员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拟性。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影响到交易成本,并直接影响该人力资本能否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源泉。由于独特技能更多地是一种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的技能,企业不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对这些人力资本实行外部化将是不可行的或者将导致更多的成本,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相反,适用于广大企业的普通技能,很轻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依靠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将是获得低独特性人力资本的较好选择。

按照上述两种人力资本的属性可以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四类:第一类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职员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职员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过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说,该类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核心技能。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但职员拥有的技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也就是说,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功能。也就是说,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或者不直接产生价值。第四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以上四种人力资本类型和引言中提及的四种人力资本类型按顺序一一对应。

2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一门探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局中人(即博弈的参和者)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效用的理论。博弈论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解决了许多令经典理论无从人手的新问题。博弈论最主要的特征是探究相对具体决策情况而言的最优决策,即寻找相对最满足策略而非最优策略企业和职员的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过程存在的正是一个博弈新问题。

根据投资组合模型的思想,企业和职员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培训投资过程中的博弈,可以用如图1的博弈树来描述。假设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为,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q;职员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P。通过培训投资,企业因人力资本增加而经营效率提高所得到的利益为,职员因人力资本增加而职业生涯改善或薪酬、福利增加所获得的利益为r。为增加人力资本而进行培训投资的成本为c。按照组合投资模式的思想,企业承担的成:本为CX;职员承担的成本为c(1一)。显然,r一c%26gt;%26gt;r一c%26gt;0,1%26gt;P、q、%26gt;0。

根据子博弈均衡的逆归纳方法,只能找到一个均衡点:企业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职员承担全部的培训投资成本。但是,假如职员是非理性的局中人,那么在企业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最终使企业和职员都不获得利益。即在企业选择不投资策略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投资策略来对企业进行威胁。由于企业选择投资策略时,职员选择不投资策略存在不承担任何培训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并且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对职员的威胁妥协,所以职员的这种潜在的威胁是有效的。就此而论,职员进行培训投资的概率也就是职员是否为理性的局中人的概率。假如职员是理性的,那么在获得升职、加薪或更佳的职业发展等利益的驱动下,职员将会积极地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反之,则不然。不难发现,企业投资、职员不投资和企业不投资、职员投资两种策略组合的结局,前者的结局对应贝克尔提出的非凡培训,后者的结局则对应一般培训。这和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投资具有独特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而职员倾向于投资具有一般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和职员了解培训属于何种类型的情况下,他们的投资将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即遵循贝克尔提出的投资模式,企业承担非凡培训的全部成本,职员承担一般培训的全部成本。

然而,在不了解对方类型的情况下(包括难以归于非凡培训或一般培训的情况),培训投资的博弈过程将如图1所示。

(7)式给出了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的取值范围。显而易见,由于n和m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且只有当m%26gt;n时,(7)式才成立,所以在实际情况下企业要首先确定m和n的大小才能决定投资比率。由于企业和职员投资倾向的存在,所以可以推断P和q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且是递减关联的。也就是说,当P(或q)增大时,q(或P)会随之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和职员的投资决策过程相对独立,他们对投资类型的判定并不完全被对方了解,故他们的投资概率并不遵循严格的函数关系。

这就使得判定n和m的大小关系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即n%26lt;m是否存在是不能确定的。不过,企业对决定n和m大小关系并非无能为力,可以制定适当的投资策略(即改变q的大小)来适当改变n的大小,从而努力使得m%26gt;n成立。

那么,在满足(7)式的前提下,当P很大、q很小时。即职员倾向于投资、企业倾向于不投资时,m趋近于0,n将小于0,的取值也接近于0。这说明在这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中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少,接近于不投资。同样,当P很小、q很大时,即职员倾向于不投资、企业倾向于投资时,m趋近于无穷,n趋近于I,的取值接近于1。这说明在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种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多,接近于全部。由此可见,通过(7)式可将贝克尔投资模式和组合投资模式结合起来。

3结论

在培训投资的组合模式思想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培训投资成本的组合方式,得出了有关确定企业投资比率取值范围的计算式,并将投资组合模式和贝克尔模式结合起来。因此,(7)式为企业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过程中确定投资策略和投资比率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该式也体现了职员策略对投资比率的影响,反映出并非企业投资越多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