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6 05:56: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发展历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的图像处理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历史。首先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然后是在在这些基本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智能图像处理技术。也可以说,在进行智能图像处理之前先应该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接下来我们主要是对这两者的发展进行介绍,以便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其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可以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以拓宽的领域。
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
1.1 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尤其计算机科学技术。截止到目前,我们的计算机已经发生过多次的改革,首先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硬件计算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其设备的成本也在大大的降低。目前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在农业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其作物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研究表明,我们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提高测量分析的准确率,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通过科学技术的图像技术处理我们可以改变以往作物研究中难于定量化的问题。在信息采集方面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图像处理也可以说是图像的变换,通过在图像之间进行变换而达到处理图像的目的。图像分析与图像处理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图像处理的对象是图像,而其处理结果也是图像。但是,图像分析的对象是图像,其分析结果却是数据信息。我们所得据是另外一种格式的图像。因此,图像的处理与技术分析会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同时它也会是市场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应用技术领域。
1.2 图形图像数字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技术。它在我国国内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数字图像处理在我国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因为社会市场中对图像处理的要求仍然在不断增加,图像的应用领域目前仍然在继续的扩大,所以对图像处理的课题一直是世界上计算机界热门的话题。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对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知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我们需要对其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
1.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史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而同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技术,它在理论和社会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人们感知外界信息时的第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视觉来进行感知,图像就是视觉的一种。我们一开始进行图像处理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变图像呈现给我们的视觉效果,而最长用到的手段就是改变图像的质量。这种处理图像的方法将照片的质量尽可能的提高,当然,在提高图像的质量时应该注重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图像对图像质量的改进。
图像处理技术,特别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最开始取得比较杰出成绩的领域是在航天方面,其主要标志是该技术在喷气推进试验中的首次尝试。该技术的运用使得在太空中发回来的照片不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种简单的处理工作给实际的观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此外,在这个实验中还首次得到了月球的地形图,这对此后人类登上月球奠定了非常稳固的基础。当然,对今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改进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了这个方面的成就之外,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在医学上它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学界在20世纪初发明了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T。CT的工作原理就是将人的身体部位进行投影,然后在计算机上出现相应的截面图像,在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就可以获得清晰的身体状况图像信息。这在医学界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明。
计算机开始快速发展是在1975年左右,这带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此外,如何通过计算机系统就图像进行一定的解释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的问题。许多的发达国家加大了对这项技术的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分析
2.1 数字图像处理后图像的再现性好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其有独特的优点,特别是与模拟数字相比。主要表现在其可能会因为图像在处理过程中的一些操作而导致的图像质量的退化。数字图像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保持其原有图像,确保其原有的图像在整个处理的过程中不受影响。
2.2 数字图像处理精度高
它可以将一幅模拟的图像数字化为任意大小的二维数组,但是不同的数学化设备它的功能有限,不一定都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市场中常见的现代扫描仪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各个像素的灰度登记提升的更好,这种功能的实现对应用的需求是由很大的帮助的。这已经可以实现我们计算机许多的目标。这与传统的图像模拟处理相比就有很大的优势了,传统的图像模拟处理为了提高图像处理精度,必须要大动干戈,就设备进行重新的改善处理,这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
2.3 数字图像的处理适用面宽
数字图像的来源可以有很多种,可以使各种类型的图像。我们对图像数字化处理就可以任意的进行处理,可以小到电子显微镜图像,也可以大到人们所要需求的地步。我们可以看到对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它可以拓宽图像的适用面。
3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在处理图像时可以充分利用人类感知社会信息的视觉手段来提升图像的质量。因为图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图像处理的技术已经拓展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多个方面。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定会更好的拓展,发展的前景更是一片辉煌。我们接下来就讨论一下图像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3.1 航天航空技术方面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于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的研究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在未来几年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会造福于航空航天事业。现今运用大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方面主要是运用其对首先是在航空事业中得以研究,因此它在航天航空技术方面会一直发挥其作用。除了对太空监测器对月球、火星等星球发回来的照片的处理之外,还可以在飞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中得到月球、火星等外星球发回来的照片进行处理。其处理工作最开始是在空中进行的,然后在一定的设备中储存。当卫星经过地面设备的上方时进行图片的采集工作,紧接着便将图片送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和处理工作。在整个研究、分析甚至是采集数据的过程中,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因此,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天气预报,以及农业规划等方面。
3.2 医学治疗方面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CT技术之外,在医学方面也经常会用到数字图像数量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来进行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工作。可见,它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应用,比如在医学当中常出现的X光肺部图像增晰、超声波图像处理、心电图分析等医学诊断方面。
3.3 军事武器制造方面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军事化设备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科技化。在军事方面图像处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导弹定向制造,还有各种侦察照片的分析,在军事自动化指挥系统和模拟训练系统中都会运用到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除此以外,在公安系统中的图像识别,和监控视频的处理这都是需要进行图像的数字化处理,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分析出数字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3.4 现代文化艺术方面
[关键词]20世纪 美国 微型处理器 软件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6-01
刘仁杰,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计算机巨头英特尔公司决定将微型处理器商业化。为微型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微型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微型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迅速成为美国的龙头产业。
在计算机的技术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开发每一种新用途的芯片都要固定在特定的部位上,这种芯片的种类多,所占的空间非常大,而且设计芯片也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这种高设计成本,大空间、高物质成本的特点,大大约束了计算机和软件业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特尔公司能生产出一种功能特别强大的、能满足各种不同用途的、具有通用性的集成电路,这种集成电路的生产,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的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突破了当时约束计算机发展的瓶颈,使微型处理器和软件业在低成本、高效益的条件下迅猛向前发展。
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顺理成章地给计算机软件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软件厂商在全美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成为二战后发展最快的行业。据美国权威部门统计,美国的软件销售收入从1970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1988年的270亿美元,在短短的18年时间增加了20倍。根据美国20世纪算机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特点,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65年。这是软件行业的初始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讲,把它称为行业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计算机商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计算机工作者常常把软件当作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件。其实,“软件”这个概念是在程序储存式计算机的诺依曼结构出现后才真正诞生的。
第二阶段:1965-1978年,这一个阶段,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行业有了独立的经销商。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后期,美国大型的计算机生产巨头开始将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分开销售。从此以后,计算机生产行业分为两大块,一个是计算机硬件生产厂商,一个是计算机软件生产厂商,硬件和软件分开生产和销售。历史证明,这样的分工科学而又合理,非常有利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独立的软件供应商成批地进入美国的软件行业,但这时的计算机厂商仍然是供应一般的软件,有些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服务的公司开始将操作服务和软件服务分开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刺激了许多公司专门进行软件商品的独立开发和销售。
在这一阶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型独立软件工业的发展。第一是IBM在1965年引入的360型计算机,提供了单一的主机结构,它可以利用标准操作系统驱动IBM家族内的计算机。这种模式扩大了那些运用软件包的大型计算机存储器的规模,增强了独立的软件商进入计算机市场的吸引力。第二是迫于当时反托拉斯诉讼的压力,IBM公司从1968年开始将它的软件和维修服务分开,这客观上为独立软件销售商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第三方面的原因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小型的计算机被那些不提供捆绑式软件和维修服务的企业引入,这也为独立软件销售商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第三个阶段:1978-1993年,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在这一个时期,台式计算机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发展带动了软件商品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市场又一次成为软件销售的最大市场,用了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台式计算机就在美国的国内达到了普及,并且大批出口到世界各地。美国的独立的软件销售商同样坐着这辆顺风车赚得钵满盆满,这时候,计算机的硬件厂商生产的软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下降到了微不足道的程度。
在这个阶段,软件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厂商就是美国微软公司,该公司最著名的是MS-DOS和BASIC两种操作系统软件,这两套系统在全球计算机界盛行半个世纪左右。在微软的带动下,许多厂商进入了软件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行列。当时,在美国,软件的生产成本是非常低的,每一种软件产品的利润是巨大的。据美国计算机行业部门的统计,美国国内软件的销售额1985年是160亿美元左右,1994年达到339亿美元,1996年进一步达到462亿美元左右。计算机软件的巨大利润,不仅推动了计算机行业本身的发展,而且更加巩固了美国在全球的经济霸主的地位。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20631)
摘 要: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各种文化名园不乏其中.本文选取了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作为代表,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系统,通过调查的一系列的数据采集成果,实现对可园形成一个虚拟现实的映射,为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的普及和发展做前期有效尝试.
关键词 :园林美学;可园;虚拟现实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13-03
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充分融合了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形式鲜活,神韵优美,神形兼备,其中不乏各种文化名园.
作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之一的东莞可园,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被称之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因其历史久远,产生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园林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因园内建筑多以“可”字命名,故称可园.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巨大发展,新时期数字化时代给可园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园林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艺术的充分融合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想要观照的物体的多元内容.
1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布置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整个数字化时代都在向前发展,早前以印刷术为媒介的宣传主编被当今数字化生活所替代,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到想看的景观风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众多归属艺术类别的文化景观也被结合了科技因素,各地的现实园林建筑也被翻致到计算机当中,数字化技术使得的园林美学的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基于各地的数字化工作都在展开此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可园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基于计算机三维现实空间的基础上采用高动态光照渲染技术(HDR)的全景图像实现虚拟现实技术(VR)的映射;另一方面是通过计算机建造可园建筑群的完整档案,形成图形图像、文字史料及声音观感的统一,真实建筑与数字建模呼应的传播与发展体系,以求达到多维统一的效果.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或给定仿真对象的全体.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用户,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1]2008年我国第一部虚拟现实作品《紫禁城》的完成,对后期的园林美学景观的数字化建设起到了一个奠基作用,使得可园作为园林美学的代表之一在计算机数字化时代有新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的园林美学景观起到一个借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虚拟园林美学的艺术性、功能性、生态性发展到一个统一的高度.
2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布置技术实现
针对岭南园林的不同建筑形态,在计算机数字化建模要从多方面开展技术实现,针对不同的建筑群的主要功能,要考虑到特定的因素氛围.可园的数字媒体传播与发展的显示实现必须有几个方面的准备基础:
2.1 构思与现实准备
在针对计算机数字技术园林艺术的技术表现上要充分把中国文人思想的独特情怀描绘其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国人不仅从简简单单的花和叶中看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且中国文人还把植物中的“梅兰竹菊”也深刻地反映出了文人思想、文人意识的体现.所以,在中国的建筑中,特别是园林建筑中,一个植物群的位置安排一方面是根据风水和环境的布置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当时的设计者对建筑中要求表现出自身人格的文化需要.
作为中国园林美学的南方代表,可园的建筑风格与北方园林建筑中的紫翠房、环碧楼、大琉璃宝殿有不同之处,走进园林所看到的了艺术风格都是南方婉约式的山水构成之展现,同时又独具岭南特色,艳丽多彩、纤巧繁缛.所以在构思方案形成以后要开始收集准备可园的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之后作出分析.要充分了解可园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对园内的楼阁、亭台、池、桥等一系列园林美学景观作出严密的现场考察,设计实施方案,在绘制基本图形时也应考虑后期可以根据CAD及3D渲染等软件作出相应的数字景观建模等.
2.2 采用高分辨率的图形采集器材采集图像
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要求,数字图像的展现过程应该是显示一种360°的全方位真实现实场景,为了把握物体再现的最大真实,在图像采集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高分辨率的数字采集器材外,还要考虑统一时间的光照效果.众所周知,在成像过程中CCD/CMOS面积越大,捕获的光越多,感光性能越好,获得的真实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在图像采集时和成像后都应当采用RAW格式来采集和无损储存,可以保证数字图像的最大质量,以求在计算机媒体中得到最好的效果.
2.3 数字采集的规划范围及时间节点
在进行数字采集时,应考虑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这一工作的全面性.故在图像采集时还要考虑到该园林是否为修缮后的情况,如果是,则要比较修缮前后其中园林景观发生变化的地方数据差值是否过大,如果差值过大要对比园中其他建筑部分进行园林建筑调整,以求达到与原来景观部分统一,以其最大化的求得园林景观艺术效果的整体一致.
2.4 在具体数据采集时,还要考虑可园的建筑安排,据了解,可园的景观和功能分为东南门厅建筑群、西部楼阁建筑群及北部厅堂建筑群三大部分,每个建筑组群都要考虑一个主要的建筑,通过主体辐射的方式将周边的环境、各建筑之间的位置、建筑群体的数量等规划出来,对于可园内部古建筑厅堂内外、露天园景、小品、植被、花隐园、荷花池、三个湖景等不同类型的园林美学景观要考虑到其中的统一关系,力求在表现上将园林景观和文人思想结合起来.
2.5 在选择图像采集角度时,要考虑到使用的机器镜头不是带有变形功能的,如广角镜头、鱼眼镜头等皆不做考虑,因为这些镜头的使用会使得物体的真实度产生严重差值,故建议使用标准镜头.在使用标准镜头时,在图像采集过程中要考虑对所有需采集的园林建筑组群的对象确定一个统一的光照时间和视平线.另外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在时间处理方面:尽量避开清晨、正午和黄昏,这三个时间段由于光照的角度使得在成像时会产生一些对比太强或者对比太弱的效果.要确实一个特定的时间,使得日光能成一定角度进入到CCD芯片中,一般情况下选择光照方向以45°左右为宜,拍摄时间考虑为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比较适合.同时在拍摄的后期图像处理中也可适当增加一定的立体效果;
(2)在拍摄取景方面:对每个同一角度的图像采集都要多拍几张图像,确保有清晰的图像;每个同一角度的图像采集最好要有固定拍摄器材的工具,确保在每次采集图像时位置不会发生偏移.对于全景连续性的的图像采集最好有部分图像相互重合,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确保在后期修剪时方便图像的拼接整合;
(3)采集图像的器材必须是高像素,确保图像出图效果的清晰度,高像素的图像能更好地运用于计算机数字化媒体软件中;
(4)在图像采集过程中要有连接顺序,采集图像要一组一组地进行,尽量避免东一张西一张的情况出现.在后期的图像导入中,建立个体相关文件夹,将图像进行分组、编号,加入一些背景信息,便于快速查找及增加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和背景构成.
2.6 采集图像数据的整理及归纳
在数据整理阶段要考虑所使用软件的专业性,常用的有3D MAX, AUTO CAD及PHOTOSHOP等.采用专业性强的后期处理软件有助于在处理大信息文件的时候也能确保文件的较高的真实性效果,并且相对保证文件中丢失信息不多.虽然专业的软件能提高计算机数字化的工作成效,但是在这部分还需要注意的是:
要注意通道和色阶的关系:在后期处理中将一些遮盖到主建筑物的无关信息其抠出,统一调整建筑物的相互关系;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色彩范围:在不同场景的图像采集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拍照时间的不一致性和角度的不一致性,会出现冷暖光场景的不一致性,这就需要后期在色彩处理中要做调整将图像色光统一起来;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像素性:由于是要将现实园林景观通过电子器材完整还原到模拟数字空间中,所以在图像采集时要考虑到图像的完整性,用相对较高的ISO设置及无损的RAW存储格式,确保出图时图像质量完整性.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画幅完整性:在图像拼接过程中,要使用大分辨率的图像对接技术,确保在2张图像的对接时能产生最佳的无差别效果;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多维性:在最后的数字虚拟现实制作阶段,将专业软件运用其中,在拼接后通过对场景的渲染,最终形成光、声、影三位一体的效果整体统一数字三维场景.
2.7 认真做好现代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古代可园优秀园林艺术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是一种现代科学表现技术,运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可园优秀园林艺术风貌和内在精神.必须做到根据内容的需要来运用这种现代表现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结合光电再现技术,实现对可园园林所在时空的一切声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的编码和解码.做到可园实际建筑艺术的空间三维影像再现,实现声音、图像和色彩的的完美结合.把静态的园林建筑和动态的场景变换结合起来,把对可园历史沿革的介绍和展现古代园林艺术的时代意义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制作时要突出可园作为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这一个”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里我们认为主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凸现可园小中见大,浑然一体的建筑风格.使人领略可园占地仅三亩三,但却有1楼、6阁、5亭、6台、5池、3桥、19厅、15房,通过130余道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联成一体,四通八达,布局有如三国孔明的八阵图.沿着暗中通明、高低回转的环碧廊,可通游全园,若逢雨天,也不需雨具的特有的建筑特色.[2]第二,要突出展示可园作为岭南画派艺术渊薮的重要地位.除建筑艺术之外,可园最能载入史册的是它对岭南画派的重要贡献.岭南画坛先师居廉、居巢作为园主张敬修的幕宾,曾在可园的草草草堂客居多年,创立花鸟画中的撞粉、撞水法.因此,我们在运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揭示可园艺术内涵的时候,就要注意对“二居”在可园留下的遗迹如双清室中五彩玻璃上的篆字诗、至今犹存的可园门窗花楣木椅所作之画以及利用草草草堂设立的陈列室中,常年展出的“二居”以及张氏族人的书画作品着重进行介绍.
3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园林美学的传播与发展思考
纵观当今全国的文化艺术景观,利用基于计算机三维现实空间的基础上采用高动态光照渲染技术(HDR)实现的全景图像实现虚拟现实技术(VR)的映射作品还不算多,虽然有些地方有一些阶段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将整个园林美学建筑群做统一虚拟空间实现的工作还是比较少.取可园作为一个试验点,对某地的园林美学的建筑艺术做一个完整性的映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设计者置身于一个相对真实的模拟空间,是对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突破“平面、里面、剖面”的常规模式,让设计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直观地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个设计要素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比例.[3]这一工作最大的好处在于,既把相关的数据信息纳入计算机,实现电子信息的深度存储和快速传播,又节省了每年数据变化之后的大量的纸张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保护了环境.另一方面,在整个园林美学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在基于云技术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通过点击某个想要了解的对象,进入到更深层次的信息数据库,快速了解某一对象的时代背景,建筑艺术风格、地理位置、范围尺度等一系列信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的深度发展,基于计算机基础的各种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会更进一步的铺开,这对于用户通过网络互连直接观察到想要了解的某地的现实景观有极大的帮助,通过此模拟基础,既使得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美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实现艺术与科技的相融合;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传播.
——————————
参考文献:
〔1〕韦有双,杨湘龙.王飞虚拟显示与系统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07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IT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网络管理技术的成熟,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创新与完善水平在不断扩大的网络规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不管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如何进步,都不可能出现可以一劳永逸的管理工具,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加强不同的用户与多媒体业务等功能管理,同时在网络管理技术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使计算机系统具有智能优化与自主规划管理能力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概念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业务的扩展与丰富,给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系统功能与结构、资源与信息管理等。网络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管理者通过手动或者自动操作的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搜集处理并反馈,以便在操作中方便使用,同时,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还能自行发现数据存在的问题,自行进行分析处理,并把信息向管理员反馈,让管理员及时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判断与处理。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主要集中在国际化标准组织定义的五种管理领域,即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故障管理与计费管理。管理方式主要是单序式、集中式与反应式,这些管理方式只注重具体设备的监控,忽视了价格昂贵的广域网连接设备,所以,即使是设备管理与性能管理以及故障管理已经大程度的减少管理员的工作量了,但是还是无法满足企业网络快速发展的新需求。因此,对于大规模的企业与机构来说,信息的交流与企业与机构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企业为了满足远距离的办公与作业等需求,网络环境有集中式到客户机中断模式再到服务器计算模式向最新的Web/Internet网络计算模式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管理工具,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新发展。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的设备、操作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差异性越来越大,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因此网络管理员必须学习与了解各种平台的使用与管理方法,还要对管理控制平台的对象进行管理应用,这样的网络管理工作既复杂,工作量又大,管理员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中很难保持用户的权限与控制策略的全局统一性[1]。
2.2 网络安全管理不到位
对于大型网络来说,运行管理与安全维护相当复杂,管理员需要对各个网络设备、日志与报警信息统一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更多的安全问题,如果各种产品不能相互支持,没有统一有效的管理调度机制,网络安全管理不到位,从而使得各种产品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效果,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与产品的生产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2.3 威胁网络安全的非法产品的出现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在方便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随之潜伏,不断出现的非法访问、恶意攻击、黑客入侵等威胁网络安全的问题,导致网络的安全运行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挑战,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扰乱社会的网络管理秩序。
3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层次化网络管理技术
随着不断扩大的网络规模与复杂性不断增强的网络系统的出现,网络管理协议管理技术机制逐渐显现出了它的不足之处。网络管理协议是易于使管理者变成瓶颈的平面型的网架结构,具有对信息的获取与筛选时不方便、数据源缺乏认证功能并且没有行之有效的安全政策、网络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主要的办法就是把集中式网管架构变成层次化的网架结构,在管理者与管理两者之间添加中介管理者来进行分层管理。网络管理协议的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从安全性与远端配置等方面进行强化,其中,网络管理协议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管理信息结构规格资料上进行了强化,如网络位置与计数器等,管理信息库信息可以跟踪管理信息库变量,对其变化过程进行记录,再把记录结果向管理者反馈。这些说明网络管理协议已经从集中化逐渐向层次化发展。
3.2 集成化管理技术
通用管理信息协议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一种网络管理方式,但是基于种种因素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业界的广泛支持与应用;网络管理协议的简单与易于实现已经成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但在对复杂的网络管理进行处理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根据通用管理信息协议与网络管理协议在使用上的不足,把两者合二为一,去粗取精,从而开发出新的管理协议方案,对于网络管理技术的保护与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3.3 Web化管理技术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必须要有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操作,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时候需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扩大化的网络规模与复杂化的网络管理,使传统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安全度降低。因此,为了节省网络管理的开支,必须开发出新的网络管理模式,结果发现 :Web管理模式对解决这些问题对达到节省目的有一定的成效。Web管理模式可分为嵌入式与式两种,式模式服务器的网络管理软件在操作系统上的浏览器与网络设备间应用,负责把收集到的网络信息在浏览器中传送,并把传统的网络管理协议转换为Web协议,例如把网络管理协议换成超文本传输协议 。嵌入式模式把 Web功能在网络设备中嵌入,管理员可通过浏览器对设备直接进行访问与管理,网络管理不需要转换协议,管理信息能够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进行传送。Web管理模式比传统网络管理模式的界面管理更直接以及易于使用,降低管理难度。
3.4 智能化与分布化管理技术
网络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实行网络智能化管理的优势很多,把多协作与分布式的人工智能思想注入网络管理中,使网络管理的写作能力与互操作性系统得到提高;随之出现的分布式技术受到业界的重视越来越广泛,成为将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核心,分布式管理的优势很多,例如:(1)可以根据网络上所有数据点与数据源进行采集所需数据,不需要考虑网络存在的拓扑结构;(2)通过一整个网络把多个控制台的数据采集和监视、管理职责分散开再进行综合分析;(3)不设中心网络管理控制台,就不用担心中心遭到破坏造成的整体崩溃;(4)在分布式网络管理中,节点之间可以互相连接,数据不局限于一条路径传输,安全性能较高。因此,实现网络管理的分布化,对于管理大型的、分布广泛的企业网络安全管理更加有效[3]。
4 结束语
随着不断扩大的网络规模与网络系统,其复杂性也日益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将来的网络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建设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重视网络管理工作,从网络管理技术与管理策略等方面入手,实现安全、高效的网络环境,不断对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创新与发展,加强Web的应用管理,为用户提供更为完美的网络体验使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坤.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J].福建电脑.2010(01):236-669.
[2]吴海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其发展趋势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155-64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SNMP;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14-01
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点是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不断增加,异构性越来越高。一个网络往往由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子网组成,集成了多种网络系统(NOS)平台,并且包括了不同厂家和公司的网络设备和产品。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就会严重影响业务的正常进行。所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不管规模大小,都有网络管理的需求。如果不能高效的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就很难保证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服务。网络管理是网络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其重要性已在各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1、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就是管理网络的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就是收集网络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静态、动态地运行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做出相应的处理,以保证网络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从而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动态配置网络负载,优化网络性能、减少网络维护费用。
2、计算机网络管理协议
由于网络中广泛存在着多厂家、异构异质和固有的分布性等特点,人们才在网络管理中引入了标准,以规范网络设备的生产和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这种标准就是网络管理协议。
目前最有影响的两大网络管理协议,一个是由IETF提出来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它是基于TCP / IP和Internet的。因为TCP/IP协议是当今网络互连的工业标准,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支持,因此SNMP是一个既成事实的网络管理标准协议。SNMP的特点主要是采用轮询监控,管理者按一定时间间隔向者请求管理信息,根据管理信息判断是否有异常事件发生。轮询监控的主要优点是对的要求不高;缺点是在广域网的情形下,轮询不仅带来较大的通信开销,而且轮询所获得的结果无法反映最新的状态。 另一个是ISO定义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CMIP是以OSI的七层协议栈作为基础的,它可以对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下的所有网络资源进行监测和控制,被认为是未来网络管理的标准协议。CMIP的特点是采用委托监控,当对网络进行监控时,管理者只需向发出一个监控请求,会自动监视指定的管理对象,并且只是在异常事件(如设备、线路故障)发生时才向管理者发出告警,而且给出一段较完整的故障报告,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原因。
二、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
网络管理应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等五方面的管理功能。配置管理,它初始化网络、并配置网络,以使其提供网络服务。配置管理是一组对辨别、定义、控制和监视组成一个通信网络的对象所必要的相关功能,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功能或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如:计算机名设置、IP地址设置、子网设置、路由设置等;性能管理,评估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及通信效率等系统性能。其能力包括监视和分析被管网络及其所提供服务的性能机制。性能分析的结果可能会触发某个诊断测试过程或重新配置网络以维持网络的性能。性能管理收集分析有关被管网络当前状况的数据信息,并维持和分析性能日志;故障管理,是网络管理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标准化活动的开展及系统互联的需要, 网络管理发展有如下趋势:
1、基于CORBA 技术的网络管理
CORBA 最初的提出是为了满足异构平台上分布式计算的需要。它有以下优点摘要:可在一个分布式应用中混用多种语言、支持分布对象、提供高度的互通性等。OMG已经提出了基于CORBA 的网管系统的体系结构,使用CORBA 的方法来实现基于OSI 开放接口和OSI 系统管理概念。TMF 和X/ OPen 联合开展的J IDM 任务组己经开发出SNMP/CMIP/ CORBA 的互通静态规范描述和动态交互式转化方法。可以预见,CORBA 将在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实现对业务的监控功能
新一代的网络管理系统,已开始从面向网络设备的管理向面向网络业务的管理过渡。这种网管思想把网络服务、业务作为网管对象,通过实时监测和网络业务相关的设备、应用, 通过模拟客户实时测量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通过收集网络业务的业务数据,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监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的目的,从而实现网络业务的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
3、实现智能化管理
支持策略管理和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自诊断、自调整。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维护、诊断、排除故障及维护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成为必然趋势。当网络管理和用户需求不直接联系时;当网络性能下降等网络运行性能变化时,必须用智能化方法对涉及性能下降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监控,执行必要操作。
4、实现基于web的管理
随着基于Web 的网络管理的出现,集成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用户只需点击URL 链接,就可以从一个系统转到另一个系统,而无需考虑他们运行在何种平台上。基于Web 的网络管理的实现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方式,即在一个内部工作站上运行Web 服务器() 。在这种方式下,网络管理软件作为操作系统上的一个应用,它介于浏览器和网络设备之间。在管理过程中,网络管理软件负责将收集到的网络信息传送到浏览器(Web 服务器),并将传统管理协议(如SNMP) 转换成Web 协议(如HTTP)。第二种实现方式是嵌入式,它将Web 功能嵌入到网络设备中,管理员可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并管理该设备。在这种方式下,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设备集成在一起。网络管理软件无须完成协议转换,所有的管理信息都可以通过HTTP 协议传送。
总之,随着网络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管理系统将向综合化、智能化、面向服务和业务、故障自动处理、报表多样化、安全性高等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车站作业时分空费系数固定作业时间
AbstractsAt present, the Special line to the railway station or enterprise sta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accurate calculation of joint station of ability to meet the new traffic demand is very necessary, so this paper is determining the discussion station arrival-departure capability formula of parameters(operation time; leisure coefficient; fixed working time) calculatio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joint station and loading and unloading station can force calculation.
KeywordsStation ; Operation Time ; Leisure Coefficient; Fixed Working Time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时效性高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铁路运输货物,因此专用线接轨与国铁车站或企业车站逐渐增多,但接轨站的现有能力或者设计通过能力不一定满足新增运量,为了准确分析接轨站车站能力是否满足新增运量,就必须准确地确定车站能力计算公式的各种参数。
2现有参数选取存在的问题
2.1各站列车作业时间标准
现有各种列车在站的作业时间标准均是沿用编组站,在取值上均是一致的;但实际上,车站性质的不同,同一列车在不同的车站上进行的作业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直通列车,在编组站(或者区段站)上的作业有到达技术作业、解体作业、集结作业、编组作业、出发技术作业,需占用到发线的时间较长;而在中间站或者会让站(越行站)上一般是通过作业,少量进行会让(或越行)作业,不需占用到发线能力或者占用的时间非常少。因而,现在计算车站能力所取的各项作业时间标准一致是不合理的。
2.2空费系数
空费系数是指到发线未被利用的空闲时间与货物列车(旅客列车)占用线路的总时间之比[1]。空费系数对于车站能力的影响是较大的,空费系数越大,到发线的通过能力就越小;而且对于不同车站而言,空费系数的取值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车站空费系数取相同的值是不合理的。
2.3固定作业时间
对于区段站(编组站),现有固定作业时间包括旅客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向车辆段(机务段)及货物装卸地点定时取送车辆占用到发线的时间(不占用到发线时可不计)。但对于中间站或者会让站来说可能有固定作业时间,可能没有固定作业时间;专用线接轨站(或者装卸站)而言,固定作业时间只考虑以上因素是不够的,还需考虑装卸车设备维修时间和工作人员交接班、吃饭等时间。故,实际上,固定作业时间对于不同性质车站却是不固定的。
3参数的修正
车站到发线能力可采用直接计算法和利用率计算法两种,本文采用利用率法计算,确定的主要参数有:总的占用到发线时间(T总)、空费系数(r空)、固定作业时间(∑t固)。
3.1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的确定
将车站看作一个整体,根据各种列车在站的作业流程,统计每列列车在站完成所有作业所需时间,最后合计各列车总时间得到总的占用到发线时间(T总),各种列车作业流程及作业时分见表3-1。
表3-1各种列车在车站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3.2空费系数的确定
总空费时间应采用“插值法”确定,即利用图解法或者计算机模拟法,不断地在车站图定作业空挡中插入随机产生的列车,直到不能插入为止,叠加各到发线上的空费时间,即为之[2],总空费时间与货物列车(旅客列车)占用线路的总时间之比成为空费系数。用此方法得到的空费系数为该车站的准确值,但此方法比较繁琐,时间长。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经验公式得到:
r空=0.2030.012×M到+0.163×v
式中r空 ――空费系数
M到 ――车站到发线条数(不含正线)
V ――列车到达间隔的变异系数(一般地,衔接三个及其以下方向时,取0.75-0.8;四个及其以上方向时,取0.85-0.90,平均取0.875)。
3.3固定作业时间的确定
接轨站可能是编组站、区段站,也可能是中间站、会让站,因此接轨站的固定时间实际是一个不确定性值,不能沿用现今定义的固定作业时间而确定,应根据接轨站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对于有装卸作业车站来说还需考虑装卸车设备维修时间和工作人员交接班、吃饭等时间。
4案例
以库台克力克铁路专用线为例。库台克力克站为既有库俄线上的中间站,到发线4条(含正线1条);专用线为一条装煤线,与库台克力克站纵列布置。其车站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库台克力克车站平面示意图
库台克力克各方向货物列车对数
根据库台克力克站的运量和前后方通道,计算出库台克力克站各种列车的列车对数,见表4-1所示。
表4-1库台克力克站列车对数表单位:对/日
(注:库台克力克站近远期库俄线上的直货按1/2通过此站,1/2在此站会让考虑,摘挂列车在本站不进行摘挂作业,只进行会让作业)
4.2库台克力克站到发线能力计算公式的参数取值
4.2.1各种列车在本站的作业时分
各种列车在库台克力克站占用到发线的作业时间以及各列车总时间得到总的占用到发线时间(T总)见表4-2。
表4-2 各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及总时间
通过表4-1和表4-2可以得到:
T总=1049min,若按照现有的列车作业时分确定,T总=1008min。通过比较,实际的大,更准确。
4-2-2空费系数
r空=0.203-0.012×M到+0.163×v=0.29,但《站细编制规则》其值取0.15-0.2。可看出其数值和《站细编制规则》还是有很大的出入,故计算更准确。
4.2.3固定作业时间
本站固定作业时间为装煤设备维护维修时间(约30min)和工作人员交接班时间(约30min),即∑t固=60min,若按现行规定的固定作业时间,则本站固定作业时间∑t固=0min,沿用现今的固定作业时间的定义显然是不合理的。
5结论
通过实例证明,沿用以前的经验值或者参数定义计算出来的车站能力是不准确的,对既有改扩建可能造成能力不足或者能力过剩。故对到发线计算公式参数作出相应的修订以及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的作业时分应根据各种列车在站的实际作业来确定,为其他接轨站(装卸站)计算到发线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浩.铁路运输组织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2]张戬.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与系统开发[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09
[3]奚文媛.煤炭装车站股道作业时分及能力的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9(11):11-13
[4]杨云贵.铁路车站能力的计算方法与查定技术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10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世界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不仅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加方便的管理方法,同时拥有者更加科学、智能的管理方法还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将可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上加以利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等电子行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主要部分,如何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提升也是本文我们重点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的发展认识不够,这也是影响我国事业单位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的一部分事业单位在自身的管理方面自成一套系统,并且系统性相对较强,因此很难和其他的系统达成共识,所以在对信息化管理上,事业单位始终缺乏相应的突破,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实际上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是由人工操作和进行的,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计算机系统才能更好的发挥他的作用和价值。这种问题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十分常见,这不仅说明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说明我国对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宣传不到位,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与事业单位制度不相符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化也要和事业单位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统一和规范。由于在这方面上的发展我国始终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因此在这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原来的管理制度上没有对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因此现在我国信息技术和事业单位的制度不相符的情况十分常见。
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对降低事业单位管理成本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能够降低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是我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证明过的事实。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发达的时候,我国事业单位中的管理技术相对来讲比较落后,计算机也没有全面的普及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事业单位的生产和发展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过去的发展中,事业单位在进行相应的信息管理时只能依靠人工整理和完成,既费时又费力,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果和效率,由于管理工作需要人工进行,因此出现错误的几率也比较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过去对于我们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都能一一得到解决,同时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也将帮助我国事业单位大大的降低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事业单位门户网站的建立将逐渐扩大宣传的平台
事业单位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自身事业单位的形象引起重视,可以说事业单位的形象决定了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好的形象是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重要环节。在电子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通过电子和网络进行的交易比例也在逐渐的增加,面对这种情况,事业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也能不断帮助自身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在了解事业单位的过程中也能对单位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单位门户网站的建立将在事业单位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相关的部门对这一问题都要引起重视。
(三)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工作属于一项相对比较复杂同时系统性较强的工作,这项工作所涉及的其他环节和工作部门也比较多。如何保证如此复杂的工作不受到影响就是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各部门之间的各项联系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整合,才能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今后单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事业单位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化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同时计算机信息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和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在双方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事业单位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2、加强信息技术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和管理。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发展不是缺少资源,而是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对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造成的浪费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的基础上,单位的相关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要对事业单位生产和发展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带动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3、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从根本上有所进步,就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对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大大的提升了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带动了整体的进步。
四、结束语
计算机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进步,同时信息化的进步也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息化管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科学和便捷的方法,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帮助,资源也得到了更加合理的使用。本文就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对今后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扎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更好的提升我国综合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发展战略导向石油装备制造业成本核算管理
一、石油装备制造业经营环境及其战略导向成本核算浅述
石油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制造业中一直处于领军地位,伴随中石油集团“垂直钻井系统”的成功研发,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也站稳了脚跟。但是就整体发展来看,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仍然受制于发达国家,炼油化工设备以及较为精尖端的核心设备依然依赖于进口,虽然在世界石油装备制造市场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但是仍然需要以发展战略目光来增强自身竞争实力。
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与国际企业相比较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接生产成本,但是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受市场(国际市场与国内相关民营企业)攻击严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必须进行管理革新,特别是在成本控制角度需要精进探索,传统的生产导向型成本控制已经难以满足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需要,而战略导向型的成本管理方式则可以适应石油装备制造业新时期成本控制的大部分需求。战略导向型的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之前要依据战略目标进行成本管理价值确认,使成本管理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明确成本管理的战略发展地位,为成本控制提供战略保障和明确的战略成本指标,使成本管理随着长远战略目标进行革新,根本意义在于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谋求长远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石油装备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短时间发展出来的辉煌成就下,却有着极严重的管理问题。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石油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市场,并精进自身产品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十分不利,成为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阻碍。在石油装备制造业精细化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利益与市场竞争实力,但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成本控制角度仍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以下为其成本管理问题概述。
(一)成本管理受传统观念影响过多
前文提及,我国制造业具有极大的生产成本优势,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较低的生产成本。在我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逐步进行交织的时代环境中,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虽然在直接生产成本上占据优势,但是伴随市场对于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加之信息化贸易下销售环境的变化,使得石油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研发成本、销售成本占比逐渐提升,传统生产导向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成本管理需求,单纯的通过节约制造费用、直接生产成本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控制只能作为成本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石油装备制造业更应该关注隐性成本。但是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对于隐性成本的控制不够,无论是在理论层次还是在实践操作中,只关注客观实际的成本控制,忽视了生产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劳动效率的价值;以及提升产品品质对于塑造企业品牌价值,建立高商誉的贡献等问题,这些都是传统成本控制观念滞留下的弊端,而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仍然还停留在其中。
(二)缺乏主观环境下的成本控制
精细化管理下的成本控制应该关注主观能动性对于制造业的价值以及其对成本构成的影响,这是生产导向型成本管理方式所忽视的,也是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目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石油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忽视了对员工工作价值的分析以及员工劳动强度的均衡控制,结果就是:第一,部分员工工作能力差,导致其工作时间内设备利用率低,整体生产效率受到影响,放大产品生产成本;第二,缺乏绩效考核,或者绩效考核按班组、部门进行粗放式考核,员工工作价值难以获取到相匹配的回报,不利于积极生产经营氛围的塑造,研发、生产、销售效率下降,不仅增加生产经营成本,更拉长了石油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周期,造成资本压力。主观环境的建设对于成本控制影响较大,涉及范围较广,本文不再赘述,略举上述两例。
(三)成本管理缺乏战略指导
在石油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较多生产设备存在工艺落后、工作效率低、工装精度差等问题,但是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可以达到销售水平。我国大部分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对该类设备仍然持续使用,并作为主要生产设备之一,虽然产品可以销售,但是市场口碑却不高,难以建设有力的品牌价值。这样的成本控制方式,一是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拉低生产效率,二是品牌价值难以塑造,后期销售费用自然提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该部分石油装备制造业不仅生产效率低,销售压力大,整体的资金链被拉紧,造成资本结构压力,难以满足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需求。
三、石油装备制造业强化成本管理建议
(一)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方法
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是将企业预期利益需求与预期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评估,并依据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最终利润区间的确认,进一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区间进行划分,是预算管理与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结合,对新时期石油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而言,目標成本管理可以满足其大部分需求。将目标成本管理渗透至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对成本要素进行定额,可以有效地在源头提升石油装备制造业成本的可控性。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目标成本核算,可以将成本的控制责任直接落实到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强化内部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氛围。
(二)建设精细化成本核算氛围
石油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塑造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企业氛围,来发挥人力资源对于成本控制管理的积极作用,完善主观环境建设,使成本控制渗透至企业文化中。笔者认为要在石油装备制造业中短时间内塑造出一个有效的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氛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建立健全成本绩效考核制度,并深入贯彻。通过精细化管理中的定额成本管理,确定成本绩效考核指标,并以此为标准对各部门与岗位进行成本责任细分,明确岗位成本控制责任,落实问责制度,对于未完成成本定额指标的部门与岗位工作者进行处罚,对于完成或超额完成成本绩效考核的部门及岗位工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设置部分基层管理岗位为能够有效保障成本定额指标实现的工作者提供晋升空间,一方面强化内部工作人员参与成本控制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企业留住基层成本控制人才,为战略性成本控制管理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三)建设战略型成本管理方式
如上文所述,石油装备制造业出于保障短期利润空间的考虑,一直对工艺落后、效率低下的设备难以舍弃,但是难以服务于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石油装备制造业而言这无异于饮鸩止渴。石油装备制造业必须要抓住机遇,及时淘汰部分效率低下的设备,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新设备来强化企业生产力,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增强企业成本和质量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又可以由国家负担一部分设备升级费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此机遇下,石油装备制造业必须要通过建设战略型成本管理方式,指导企业进行设备的更替,为实现企业长远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保障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永德,宋佳佳,侯玉曦.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导向的石油装备制造业成本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5(5).
[2]陈小丽.我国制造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