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2 16:01: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的素质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是教学和科研。科研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来说,教学是基础和核心,科研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创造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否则,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和学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
1.院校自身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要为生产第一线服务,所以高职教育必须紧密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为人才所在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人才全面发展服务。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院校只有积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服务活动中,学院本身才有发展前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得到锻炼,教学内容得到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面临市场的挑战,院校想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在今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获得应有的份额。
所以,没有科研活动,院校就没有知名度,没有影响力和竞争力。没有科研,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2.教学改革需要科研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要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强的人才,需要组织教学,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想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必须不断实践、研究。高职院校只有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大量信息,才能及时丰富高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3.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既要继承和传播知识,又要产生和创新知识。所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需要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师既面临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又面临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所以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己技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4.增强办学实力需要科研
高职院校要尽快从同类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科研水平是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职院校只有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才能增强院校的办学实力。
二、高职院校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新生力量,是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青年教师能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少。原因是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素质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科研的几个方面
1.专职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
专职科研人员主要结合高职教育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如教育思想和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
2.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专业教师主要研究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把自己所教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和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3.应用技术的研究
高职院校对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生产技术的服务、科研成果的推广和科学技术的咨询等。
四、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就必须比学生创新能力强。
从自身层面来说,青年教师要提高科研能力,第一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第二要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第三要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要提高科研素养,需要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第一要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的考评制度;第二要增加投入,建立科研基金;第三要加强科研业务培训,建立科研信息库;第四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五、结语
不论从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方面还是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要求方面来说,高职青年教师都需要科研。笔者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科研工作研究什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阐述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周丽新.对高校师资培训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22-24.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引言
从笼统意义上来说,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强调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如何系统且科学探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及存在问题的能力[1];从具体层面讲,教育科研能力具体包括教师展开教育科研时所表现出的课题选择、研究实施、信息整合、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成果展示及运行等方方面面能力[1]。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促进其自身成长,更可推动整个专业化的教学发展。换言之,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提出,发展与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及教育技术[2]。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变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及手段都会被新型教学理念及模式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改革。而为了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必然少不了教育科研,只有深入探究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强化改革,才可从根本上转化教师理念。简而言之,基础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至关重要。青年教师大多历经早期适应、中期稳定、稳步发展及后期成熟4个阶段,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可予以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科研指导,强化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知,激发教育科研热情,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到教学工作中。此外,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推动专业化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通过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反思、总结,可及时识别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完善,对推动专业化深度、广度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参考“F—D模型”[3],具体途径如下:
1.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激发热情及动力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学教育行为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队伍的新鲜灵魂,更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具学习潜力的生力军。然而,在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切忌采取强制式手段“赶鸭子上架”,而是通过科研成果展示、定期开展理论培训等手段提升青年学生科研意识,认清“科研兴学”、“科研兴育”“科研兴教”的现实价值,逐步形成科研意识。此外,学校方面应注重采取予以适当奖励等手段激发其内驱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事业中,时刻保持科研热情与动力。
2.坚持校本培训为内核,强化理论教学
校本理论培训是小学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具体培训中应充分尊重学校发展方向及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中常见的问题,学校方面可从青年教师科研社会不合理、选题难及方向不明确等弊端有针对性提出培训策略,具体有:①强化科学指导。学校方面可建立帮扶机制,坚持以老教师骨干领头、青年教师跟岗学习为出发点,由有经验老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手段。②注重理论知识储备。学校方面可邀请资深的专家、教研人员或本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研教育专题讲座,就如何强化科研、做好课题、撰写论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以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认知及知识储备。③重视实践交流。学校校本培训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分享,搭建互动合作、相互学习的开放式平台;组建青年教师科研小组,借助团队协作积极发挥集体力量,以实现个人突破、团队互进发展的目标。
3.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实践水平及能力
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分为能力形成、能力发展两个阶段,而介于两者之间可穿插科研实践操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自主开展科研并撰写出相关的课题结果,然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成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价值。而科研发展需以校科研室为“领头羊”、各科研项目组长前面“牵头”,引领各科研小组深化开展教育科研,并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论文编撰,以提升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可有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时效性、教育价值及成效。总之,应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
结语
总之,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为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认知,发展其科研能力,以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培养目标。
作者:范秀玲
参考文献
[1]吕林,唐敬.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0):56—5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 科研能力; 培养途径
一、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出与界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6年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知能标准大纲》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该文件“强调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行动研究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紧跟教育科研步伐,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从不间断的专业发展中。”我国《教师法》第七条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这些都是在强调教师教科研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这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当代科学知识综合化的大趋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材编写的立足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科学基础。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全面更新,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着探索、研究,不断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种种要求。因此,高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教育科研的能手,这样才能适应高中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变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首先,教育科研能力来源于实践,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和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其次,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原地踏步式的传统教育能力。第三,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有意识的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认识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结构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应包括:对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2.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在教师反思能力基础上更高的能力要求。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能力
选题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选定研究课题、实验项目或确定教育科研论著名称的能力。教师选题能力的大小,体现在选题的质量上。对教师教育研究选题的质量要求,大致有三点原则,即符合科研选题的实践性原则、独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教改实验能力
所谓教改实验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由于教改实验是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思想、物资和人力准备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目标明确、可行;要有控制变量;进行总结验收。
(3)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
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范围和课题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查索及归纳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例如,如果想收集第一手资料可以做实验、记观察日记,写教后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收集第二手资料可以利用图书目录和索引,订阅文摘等情报资料,浏览专业报刊,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阅读时搞摘录、摘要等。
3.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是指教师用书面文字把自己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思维成果反映出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比较灵活,掌握的熟练,但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成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方面较差一些。教育教学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是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术论文,所以教师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时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相关能力。例如:聚焦定题的能力,审题定旨的能力,组织结构的能力,分析论证能力等。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师科研项目 实践平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97-0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高等教育应担负的责任。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仅在于给予学生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不仅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含校内的实践教学(实验或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过程,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精神指导下,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质量难以认定。在实践教学方面,多数高校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条件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一般是根据课程的实验要求,结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专业面窄,并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协作等。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高校实验投入严重不足,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有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设施落后、严重老化,难以满足学生开展动手实验的需要,实验基本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也相当匮乏,能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自己找单位,而实践单位与学生并无利害关系,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指导不够,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找不到实践单位。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实践经验是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硬伤”,尤其是实验教师要么是从外校引进,要么是本校培养,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实践经验普遍不足,更谈不上开拓创新能力,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我国高校实验教师原本就数量不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并且教师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居多,老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较少,致使师资水平总体不高。近年来随着学生数和课程数增多,实验教师更是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三)实验教学体制陈旧、缺乏创新
在教学方式方面,不少高校实验教材、教案、步骤、方法多年不变,单一化、灌输性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和理性思考,缺乏创新性的思考和互动交流,效果不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每一步应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这种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不需积极思考,只需简单地“照方抓药”即可完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难以提升。
(四)学生自身实践意识薄弱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少,没有工作经验,对未来的工作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太理想化,不了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他们不重视学校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缺乏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课堂中本来操作性实验就不多,即使有一些实验可以操作,许多学生也许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也许是根本就不想动手,从而错过了动手训练的机会。有些高校提供了开放型实验条件,但利用率不高。
(五)缺乏检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机制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宏观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更没有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立法,这使得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没有法律支持;微观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实践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如在现行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毕业实习,其完成情况主要通过提交实习证明这种单一的形式来确认,其他如假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主动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等实践学习任务则没有有效途径来证实和检验。
二、我校强化实践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研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我校始终鼓励专业教师投身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科研实践,加大教师的学术活动范围,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创造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积极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增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实验教师。学校挑选一批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并不断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梯队结构,以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
1.积极引导新生。新生入学后,通过专业发展概论课及时引导大学生,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项课外科技活动,使大学生尽快对本专业的学科领域、未来发展以及职业前景有初步的认识。学校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2.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设计实验程序及安排实验时间,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是培养学生践行知识的最好途径。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空间,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实验资源的投资效益。
3.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借鉴国内外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我校近年来也尝试设立科研学分,学生的发明创造、论文专著、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优秀社会实践调查等成果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科研学分。从我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实践来看,这是一项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很好的激励政策,通过量化考核,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参与各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直接而有效。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金
为了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顺利进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我校通过经费划拨、企业赞助等方式筹措大学生实践教学基金。这些措施的实施,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保障实验的顺利高效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基金为学生实验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经费保障,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科研基金有助于鼓励并增加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立项,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四)改革实践创新教育机制
1.讲授专业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目前高校课堂教育中讲授的专业知识一般限于课本上的“死知识”,缺乏实际应用案例。我校要求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向大学生讲授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基本方法,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这种做法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专业前沿技术的学习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发挥其自身潜力,这是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的良好基础。
2.构建“教师科研—课堂教学—科技竞赛”三位一体互动模式。科研与教学互动,以科研活动带动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教学质量;科技竞赛与科研互动,促进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参赛作品质量;科技竞赛与教学互动,竞赛既是巩固教学内容的良方,又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把专业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内容,强化工程案例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科技竞赛打下坚实基础;把教师科研平台和实验装置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实习教学与教师的横向科研合作单位的生产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给学生多提供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机会;举办科研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趋势;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通过竞赛带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营造一种探索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3.实验和实习改革。利用专业实验室开设一些开放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利用教师科研设备创办创新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建立校企联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这些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均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动手操作,而且还可以在这些实习实验过程中独立设计和独立制作,学会独立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改革实践教学管理
改革宏观管理,完善微观管理,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价方法、管理制度等。学院则根据这些制度和规范实施实践教学,以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建立学生实践教学档案,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检验。组建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小组与院系教师共同进行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上级部门根据报告资料,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机制。此外,建立学校跟踪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以及教师教学工作档案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量化标准。
三、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与收获
科研实践就是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科研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而教师的科研项目无疑为这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最为合适的平台。作为本科生,无论是在知识和经验上,还是在课题立项、准备、实施及总结过程中,常常无法完全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去完成,特别是在课题研究中,许多重要的实践知识可能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讲过,经验更是难以在课本上找到。从课题的立项到结题,导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王晓同学是参与我们课题组科研活动的一个大三本科生,她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非常强,在参加科研项目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下面简单介绍她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及体会。
(一)循序渐进,挖掘科研潜力,提高科研素养
在参与课题研究初期,导师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制订了“知识扩充”套餐——文献查阅训练及新课程补充。通过文献查阅训练,一方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查找文献、提取有用信息、文献综述的编写、展望科研趋势等基本能力,同时也对个人的科研潜力和能力有了初步了解。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导师对学生查找的文献资料依例悉心指导,一一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入门。通过新课程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更为契合,为下一步进入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进入课题组一段时间后,导师安排了各类指导性讲座,如科研领域前沿技术讲座、论文书写讲座、软件运用讲座等,逐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后续的科技创新实践打下基础。随着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为强化科技创新实践提供更加充分的科技创新机会,导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如全国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项比赛均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导师适时给以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提出新的想法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导师为学生全程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指导,耐心指导,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对实验的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到了从课本上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并开阔了眼界。竞赛后期,导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体把关,纠正分析思路及规范科技论文的写作,为竞赛的成功奠定基础。
通过参与以导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科技竞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获得了荣誉,增强了科研与创新的信心,而且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也得到了扩展,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科研实践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各项课题研究和科技竞赛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导师要依据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研究内容,依情况安排科研任务,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学生收获颇多。首先,参加各项科技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竞赛全国铜奖,获得校级创新实践项目一项等,王晓同学今年被免试推荐为天津大学研究生。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今后参与科研的信心,为以后的深造学习打下了坚厚的基础。其次,参与科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将专业学习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提前介入科研课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完成科研项目的程序,明确了科研项目的正确选题方法,课题与生产实践的必然联系。在课堂攻关过程中,团结合作、协同攻关、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得以发扬,使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科研历程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攀登科学高峰之艰辛,也承受住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王晓同学说:“通过这些科研训练,我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我对未来的信心也更强了。”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的科研项目,联系着生产实际、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及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朱东正.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76-78.
[2] 彭顺金.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大学教育,2013(6):14-15.
[3] 尹喜云,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99-100.
[4] 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131-132.
管理学科价值链实验教学一、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相继成立,把各院系的实验教学与设备集中起来,为各院系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达29个。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改变了以往各学院分设实验室,教学软件重复购置和实验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的弊端;通过整合完善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了协作学习实验教学平台并开放实验室。
但是,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及其研究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普遍存在如下比较突出问题。一是实验师资问题: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二是实验条件问题: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实验内容与方法问题:实验性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社会实践缺乏严格的规划和指导;四是实验性教学管理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等。在此背景下,探索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学科应该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近几年来,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专家、教育行政者都有各自的看法,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能力培养的做法。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就业、创业做充足的准备,同时也是加强索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信念。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注重品质能力、软技能、硬技能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1.品质能力
品质能力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从社会企业要求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诚信、职业素养与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
2.软技能
软技能其实是“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的社会学术语,它由一系列反应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软技能包括:语言、文化、管理协作和沟通;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3.硬技能
硬技能是指实践能力,既指专业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指实际解决问题、社会实践的能力。前者是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在专业领域内继续深造、继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后者则是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的过程,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同时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实践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的能力短板,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注重行业领域背景、实践项目的训练等。
三、实验教学中价值链理论的借鉴
1.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概念是Michael E.Porter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较偏重于以单个企业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以及企业从中获得的竞争优势。价值链涵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
后来Peter Hines重新定义价值链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这是另一种有关价值链的定义。Hines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Hines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他的价值链,这意味着任何产品价值链的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的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这不同于波特的分析。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价值链理论被再次时代化。电子商业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竞争也可能来自价值链之外。除了在价值链中获取利益外,公司也可能通过因特网建立新的产品与服务流,因特网不只是一个直接连接顾客或价值链参与者的渠道,也是一个改革的平台。为此,一些学者又进行了一些新型价值链的探讨,提出构建企业价值网。新价值链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链条,而是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它经常改变形状、扩大、收缩、增加、减少、变换和变形。价值网是那些可用价值网络模型描述的企业缩写。依赖于媒体技术,价值网把相互独立的客户,或是时空中的顾客相互联系起来,企业本身不是网络,而是提供网络服务,如电话公司、零售银行、保险公司和邮政服务公司都属这种网络中的成员。
2.价值链理论与培养大学生能力的结合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与大学生称号相适应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近年来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认为,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单从实验教学的角度,应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来培养能力。
管理学科主要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表述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人的科学或者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它的典型特征是应用性、边缘性、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往往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个环节,教学设置的课程独立性很强。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仿真实验教学是一个创新性的探索。具体思路是:构建以生产制造业务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环境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供应链竞合,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交织,高度整合的网络状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运作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嘉仪.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2]陈军,劳本信.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1,(8).
[3]李维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发展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性;双师型;热能与动力工程
作者简介:赵星海(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周振起(1963-),男,山东莱阳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吉林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7-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注重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和训练,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本文以“热力发电厂”课程为实施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是培养和造就合格工程师的重要环节,对工程技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高等工科院校从传授工匠的技能技艺开始,一直到引进科学原理,再到目前将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并以强调工程实践性为主一路走来,在历经“技术模式”与“科学模式”后,正在向“实践模式”转变。[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脱离实际、实践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及“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匮乏等现象,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着我国工程实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开设的“热力发电厂”课程为例,虽然学生在校时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毕业后仍不能运用理论为实际服务,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
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轻视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而忽视了学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2]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社会人文、经济、环保等方面知识的作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主体“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客体“学”的主观能动性,延续着“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授课风格。这无益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非常少。师资结构偏重学术型,缺乏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能力薄弱。这造成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空洞、容易脱离工程实际。从而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
1.教学改革
(1)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从教师传递知识的方式向帮助学生、使其能主动获取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转变。教学过程在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采用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来引导学生学习。
(2)转变教学思路。从只考虑知识结构系统与连贯、知识重难点的分析与把握等,转向寻求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关联、知识实际运用的条件、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运用知识的能力。
(3)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讲授者、传递者、灌输者转向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以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灵魂,树立“工程实践教育观念”,通过在上课过程中点滴渗透的方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易于学生接受并理解深刻的方法。如采用工程图纸讲解、PPT、设备实物照片及CAI课件穿插教学,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和掌握工程实际。[3]同时对行业的最新动向、技术、规范、理论等知识,不断补充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学习时刻保持热情和新鲜感。
2.实践改革
(1)通过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方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做总结和归纳,对工程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集中精力、时间和力气解决。对行业发展的新技术、规范、规定等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保持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2)鼓励学生跟随专任教师做一些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3)重视电厂实习环节。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电厂生产活动,了解和掌握电厂生产的原理及设备运行的特性,有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同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现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通过实习教学环节,学生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课堂教学的纸上谈兵。
三、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1.缺乏“双师型”教师
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我校提出的“272”工程建设,可采取如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学习;聘请行业专家、技术专家到校兼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做访问学者,进一步深造;对于新任的专任教师,除正常教学实习外,还需要到学院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等措施,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
此外,还可以从专任教师的考核、评定制度入手,由目前的考核论文、科研为主转变为考核教师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专利、为企业服务能力等方面为主,以上举措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人才储备奠定了条件。
2.校企合作实践环节困难
发电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且存在有毒物质,危险性极高。高校学生到电厂参与生产实践环节,加重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负担,同时企业要对学生进行入厂安全规程的培训和教育,且额外要增派安监人员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等,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对学生入厂生产实习不积极主动且排斥。
针对这一问题,可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聘请技术专家来校授课;加强本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产责任意识,做到入厂多看、多问、多听、多学、不乱走动、不乱动手、讲纪律、听指挥的习惯;在实习期间加派带队教师数量,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企业减压排难。
四、结束语
增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现代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热能与动力学科开设的“热力发电厂”课程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实践等环节,论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行为习惯,使其具备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素养。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通过一门课程的改革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培养满足科技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仲民,姚合环.高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21-122.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52-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工科类院校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实验教学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调查发现,很多工科类院校不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不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和实验室的建设,因此存在实验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实验设备落后或台套数少、实验课时数少以及实验教学方法落后等诸多问题,未能形成实践创新活动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那些传统落后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等方面积极创新。
二、改革措施
(一)改变实验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理论教学为重心,忽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观念把实验仅仅看作验证理论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的手段,于是,就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教学成了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甚至可有可无,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脱节,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而实际上,实验教学的作用并不仅仅是验证理论、训练实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在实验教学上一定要转变观念,对传统落后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考核手段进行创新,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3]。
改变实验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实验设备开始改善,但是要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仅凭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教师在实验教学上的观念亟待革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开展启发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健全实验教学体系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遵循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原则,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健全实验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实验教学课程设置体系。要勇于改变传统的模式,学习在这方面比较优秀的高校实验室,可以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以及探索型(研究型)等,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同时,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能固步自封,完全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依托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平台,实现虚拟仪器远程实验,学生可以在线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同时也能解决实验室仪器设备台套数少及实验教学用房紧张的问题[4,5]。
二是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要求对实验教学的过程进行管理和创新,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同时,也要加强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和教学质量的检查机制,定期对实验教学设备、教学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学生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价。具体可采取措施包括:首先,推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探索求知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次,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点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最后,建设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构筑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同行教师、实验室主任和学生结合的综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设立教学质量奖,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从实际行动上,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对在一线教学的教师给予肯定和激励,推动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很多工科类高校开展实验教学时多以教师为中心,整个实验课程几乎是教师一个人在演讲,学生仅参观或参与少量的实验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验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往往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又应该扮演出色的引导者。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向学生传达实验内容和步骤;在实验开始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保持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平等地位,才能营造自由放松的实验教学环境,学生的个性得以释放,开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导老师凭借自身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将创新和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尤其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互动式的实验教学形式,针对不同的实验类型,创新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基础型和验证型实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操作,课堂过关;针对设计和综合型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先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再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可行性等进行分析与探讨;针对研究探索型的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学生可以结合科研项目,在实验教师和科研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教师协作,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进一步完善或调整实验方案,提交实验报告和发表实验成果。
在研究型实验项目教学时,可以从自制简易实验仪器、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法改进等方面引导学生,学生能够申请校级科技立项或者得到导师科研经费的支持。自制简易实验,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简易实验将传统实验简化,使用一些价格低廉且方便携带的器件,不仅降低了实验经费,还满足了“人人实验”的愿望;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从简单生活现象中去发现、探索和认识规律,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使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合理改进实验方法,优化传统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大胆思考、独立思考,在有趣的实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另外,建议高校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进入实验室,不受时间限制完成实验,方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之,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教师灌输为启发、讨论、互动,变机械式完成实验过程为积极研究与探索,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要实现的目标。
(四)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单纯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平时的实验操作。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进行教学考核时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必须把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列入考核标准。考核成绩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一旦出现不合理情况,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考核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因此,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导老师在实验结束前应严格检查每一位学生的实验分析数据,对编造和抄袭其他同学数据的严肃处理,杜绝学生对实验教学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实验数据报告是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经验的总结,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可以考核一个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验教学的能力。学生根据实验教学中的数据和理论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能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由于操作考试不能全面地涉及知识点,只能片面地考核个别实验项目。为了弥补操作考试的这种局限性,可以将笔试成绩作为补充。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考核时,可以将实验考核分为笔试和操作两部分。为了能够有效地监督和评定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兼顾实验教学的整个阶段,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考核时还可考虑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例如:平时考查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笔试和操作各占50%,其比例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根据专业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衡量与调整[6-8]。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实验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努力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香婷,李明,石超.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24-126.
[2]宋国利,盖功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2):91-93+132.
[3]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01):151-152.
[4]王岩,徐金荣,高珍,王海荭,田曙坚.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2):82-85+96.
[5]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5-8.
[6]潘清.创新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教学与管理,2010,80(27):24-26.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外实验 创新能力 培养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ZC14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2-01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又有一定的相互联系。若两种教学形式互不联系,各行其道,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和联系,认清实验教学脱离理论教学的利与弊,才能提高理论与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借助实验仪器用品等其它专用设备和平台,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理论,探索自然规律的教学过程。
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一方面它是理论的源泉,另一方面它又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实验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手段,观察现象变化,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开拓思路,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所以,实验教学既不能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又不能完全脱离理论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为止,实验教学存在两种情况:(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有时在课程进度安排上往往前者超前后者;(2)虽然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时起步或稍迟于理论教学,但是因受仪器设备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导致有些实验要么在相应的理论知识获得之前进行,要么在获得理论知识之后很长时间才进行,此外,还有的学生所做的实验是先难后易,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如果实验和理论教学长期脱离,将会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从思想上端正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教学规律办事,在课程的安排上通盘考虑,搞好衔接,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1]
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是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的,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5]其根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长期扭曲,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与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2)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实验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因此,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和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为了促进课外实验教学改革,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传统观念,提升教学观念认识。确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为核心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和体制,并牢固树立起实验教学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的观念。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不仅要验证理论和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总体上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针对性设置课外实验课。[6]首先,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把学生在校四年中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次,打破传统实验教学中为验证理论课内容而开设实验课的模式,按学科独立设置实验课, 把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对待和安排;第三,注意不同实验课的前后联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既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课率,开设适量障碍性实验,真正做到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任何一个实验教学环节中。
3.深入优化实验教学师资结构,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师是一根本因素。应该在技术职称评定、岗位等级和工作待遇等各个方面对实验教师进行鼓励和倾斜,充分调动并发挥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并为其创造工作条件,改善其生活条件和水平。
4.大力创建校级实验中心,并将其彻底对学生开放。要大力推动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建设,将实验室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学生自主训练、创造发明相结合的理想平台。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科之间与门类之间的交叉日益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同时,产生了一大批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等交叉性学科;不仅各门科学的知识相互交叉,而且在方法上和实验技术手段等方面也相互借鉴。因此,创建校级实验中心以及设计性、研究型的实验室,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主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创新性实验课题,这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开放教师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高校中的教师的研究课题和科研条件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在科研型和教学型相长的综合性大学中,科研水平高的老师往往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条件,这为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大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研课题的快速进展。
课外实验教学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外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形式灵活、效果理想、是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手段。课外实验教学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学习;二是因材施教,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的需要,支持个性发展;三是内容、规模、形式、时间等灵活多样;四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自愿选择教学活动和参与的方式;五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学生能够直接动手,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于完成大学教育任务具有等同的重要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现代大学教育的整体结构。[7]
总之,课外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互补的,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课外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必须彻底摒弃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的这一错误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探索形式多样、灵活高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这必将适应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浅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现代技能开发,1998,8:15-15.
[2]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34-41.
[3]许征程,安静霞.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l):92-94.
[4]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5]赵晖,王和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异质性辨析[J].教育探索,2013,9:4-5.
[6]孙炜伟,张宝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异质性辨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3,10:190-191.
[7]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