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2 16:01: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

第1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历史不仅仅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当代人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因此历史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而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学明显地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即使学了历史知识,最多也就是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并逐渐产生“学习历史就是浪费时间”的思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够认真学进去的前提就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否则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二)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国家很早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大多教师仍在以分数论“英雄”,大多学校仍在把分数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唯一标准,很少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考核因素。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否认,历史学科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朝代、年代、地点以及关键人物等,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有些知识记起来还容易发生混淆,由此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致使学习效率不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在课程衔接上不够紧密,在课程过渡上不够自然,给人感觉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且从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和规划上来看,其教学目标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环节,教学型的课程设置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仍需改进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和传达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从而大大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仍需进一步创新和改进。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当前的历史教学实际,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落后必然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需要,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积极构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景,促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历史课本为载体,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改革要求和时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一一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内容

第2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分析

1.实行教学反思是实践课改的要求

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有采取改革措施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进行教学改革才可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实行教学反思则是进行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历史的改革期间,会出现许多在过去的教学中未见过的问题,而此类问题将会导致传统教学和创新之间出现矛盾,基于客观环境下,教师只能通过采取教学反思,才可从中挖掘最合适的发展途径。

2.实行教学反思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需要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所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例如课堂情境知识。在教学期间,此类知识足以支撑教师快速的解决教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在预测之外的教学情境,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性。然而,实践性知识是需要教师通过长期教学而累积到的知识,无法由他人给予。

3.实行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要求

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波纳斯)认为,教师成长等于反思加经验。此处带出了两个概念,一是经验型教师,二是专家型教师,新课改中要求,高中历史的教师应当属于专家型教师。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名教师贵在用心从事了多少年教育工作,而不是仅仅从事教育工作。这句话中强调了教师的用心,教师在用心教育中不断成长,慢慢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一个专家型教师,其中用心即是反思。

二、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科目进行教学反思的对策分析

1.构建自我反思制度

自我反思制度是指教师为自我约束以及自我成长所构建的制度,通过不断完善该反思制度,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自我反思制度具体实施的几点措施:①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时,可借助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通过邀请其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旁听,使其可根据教学活动客观评价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达到找出不足、弥补不足的目的,促进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②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价,是确保教学反思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对自我评价能力进行加强;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属于最直接的感受着,可以这么说,学生是在教学活动中最有资格去评价教师的人,因此,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制约,邀请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建议,从而清楚认识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通过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教学内容属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的几点方法:①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转变为问题提出;②适当掌握好教学内容中的深度、广度,对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适当调整。但是在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时,需有一个度,以确保教学内容适用于高中生;③对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教学内容实现结构化,引导学生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出完整的教材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实现条理化。

3.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工作,均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也就是高中历史教师若想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则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通过反思才可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使其更适合如今的高中生,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方法:①对教学工具合理利用。近几年,许多高中历史科目的教师为了满足新课标下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应用多媒体技术,未能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导致通过多媒体教学后,不仅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烦感。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工具时要谨慎,考虑到采用该教学工具是否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并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此种教学方法,或是在应用该教学工具时,可试用一节课,观察效果,以免影响教学质量。②注意营造教学气氛。无论是哪一门科目,教学气氛均会对该门科目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除了需要注重教学初期对历史科目的引入教学,还在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从而带动课堂气氛活跃。若历史课堂一直处于沉闷与冗长的状态,将会不利于学生投入学习中。因此,在教学期间,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衔接教育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2]林义元.历史课外阅读———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桥梁[J].中学课程资源,2017,1,(1).

第4篇

教学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关键部分,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促进教师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制定个人反思制度

个人反思制度是教师对自我的一种约束,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反思制度,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实施措施体现在:一是教师互评。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可以邀请其他教师来听评课堂教学,因为其他教师能够更加客观地点评各个教学环节的优缺点,从而促进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二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教学反思的关键前提。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客观全面地评价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确保教学反思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学的直接接受者,教师应该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听取并接受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教学内容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为:一是根据历史知识提出相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探究问题,并试着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从中总结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增强成就感和学习兴趣。二是要把握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延伸知识的尺度,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

首先,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学工具。当前,很多教师为了顺应时展的需要,盲目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却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慎重选择教学工具。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氛围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5篇

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重视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教师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学生作业的讲解上。笔者主要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刻阐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历史;高中;教学;问题;措施

引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程式化”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以探究学习、启发式学习、相互讨论学习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教学模式死板、教学目标封闭等众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逐渐淡化分数的甄别和选拨功能,而是更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社会心理素质。新课改倡导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交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2我国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目标随着课堂、学生、知识点的改变而改变。但是我够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在形成的过程中却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模式:知识的讲解、应试技巧的灌输、思维的定势。固定的教学目标严重限制了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比如: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心理倾向,在审美、判断、情感上也存在不同的实际需求,而教师固定化的教学目标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目标和效果的有机结合。

2.2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

由于历史中考只有五十分的卷面分,因此不少学校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只把它作为副科,且教师平时很少正常上课,只是考前临时准备一下。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历史基础变得相对薄弱。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理想严重地脱离了现实情况,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首先,专题讲授要求教师自身丰富的业务知识作为支撑,其次,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初中通史的知识基础上开设专题。然而,在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学生的历史水平都没有达到这种水平。

2.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虽然我国始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教学中强调要坚持素质教育,但是高考的指挥棒依旧没有改变,因此部分高中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就可以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评价观念也比较落后,只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很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3解决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有效措施

3.1注重教学趣味性:

高中历史属于人文性学科,其历史内容较为丰富多彩,教师一定要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尽量的丰富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多个方面阐述历史观点,叫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表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将趣味性和理论知识相互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3.2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在讲到八年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探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比如在学习这一章节时,传统的教师先是介绍历史背景,然后列举重点知识,最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的方式进行巩固,整个过程较为死板,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则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3.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历史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比如在学习鲁教版秦始皇统一全国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课外材料,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四处寻求长生不老药,最终依旧无法长生不老,由此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是生命的宽度,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要践行正确的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自我出发,积极的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注重教学评价的过程,积极的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争杰.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刘乐.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8:260.

第6篇

摘要:分析了普遍性、基础性以及层次性等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特点,研究了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教学方式等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以期为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提供一些参考,不断提高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推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普遍性、基础性以及层次性是目前新课标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的新特点,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时,应当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推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特点

目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在进行创新时有着以下特点:①普遍性。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普遍性即是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应当面向高中全体学生。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普遍性即是我国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直观体现,同时又是我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每个高中学生都具有创新潜力,教育应当最大限度开发学生身上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坚持普遍性原则,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②基础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当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进行的,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坚持基础性原则。创新并非简单地对知识传承的否认,尤其是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应当建立在的扎实、深厚的历史知识基础上。知识的传承和积累一旦缺失,人们便很难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观点,缺乏问题分析的正确依据,难以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具有基础性,学生只有构建起扎实、深厚的历史理论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在新课标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下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③层次性。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层次性即是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途径和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同学生在想象力、思维水平以及独立活动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导致学生对历史教学的感悟能力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分层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

(一)创新教师教学理念

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明确要求,同时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创新提出了普遍性、基础性以及层次性要求,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师在开展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时,不应当将学生通过历史考试作为教学目的,应当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相关历史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某些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学生的规划、引导以及促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

目前,我国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体制均为专题单元编写体制,在每个教学单元中都在探究一个宏观的历史问题,同时每个单元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必要时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的授课时,在完成第一单元的授课后,直接进行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的授课,有效将中外政治专题史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对中外政治发展特点进行对比,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笔者在讲解第五单元前便完成了第九单元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演变后,在学习中国外交关系相关知识时就更加容易了。又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的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授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和特点的理解,笔者补充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方式创新时,可以采用以下措施:①创新备课方式。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当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备课的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已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地备课。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当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知识的综合处理,将个版本教材的闪光点融入到教学中,同时注重新技术备课,如电子备课,不断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②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角色转变,转变传统的课堂主宰者角色,朝着学生学习引导者、规划者以及促进者的角色发展,同时注重教学角色的转变,加强知识内容与思想的整合。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流程设计,落实课堂导入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来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并注重课堂知识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课堂教效率,推动我国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

目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有着普遍性、基础性以及层次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时,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同时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并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推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焦雪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J].华章,2013,(11):221.

[2]王桦颖.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大观周刊 ,2013,(14):306-306.

[3]李建国.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技巧初探[J].神州(中旬刊),2013,(2):205.

第7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当前,素质教育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基于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上进行有效性的教学是值得严肃探讨和反思的,主要围绕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展开论述,分析和研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反思

人才济济的21世纪,只有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那么,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授课结果的最优化,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怎样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率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

效率教学是教育的根本,有效教学能够指导教学实践并且能够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所以,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是对原有课标的一次彻底变革

在课标变革的大环境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对现有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清楚认识,它具备了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模式。那么,站在有效教学的立场,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能够改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获得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我们需要研究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展开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成果

有效的历史教学研究可以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时代是培养学生思维成长的关键时期,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分析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对教学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3.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新课改旨在增效,它不仅仅局限于生硬、死板的理论教学,而是更加注重效率性和实践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能够解决历史教育在以往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形式化问题,确保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今学生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他们的兴趣是多元化的。然而,传统固有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点,进而打消了他们的主动性。它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往往采用灌输的方式,这样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兴趣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化以往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领悟历史的真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针对学生特征,采取差异性教学

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的阶段性特点,针对这一特征而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扩展他们历史性的思维逻辑。相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学习中教会他们脚踏实地,努力前进,这样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特征,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成长。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不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也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一种必要措施。

3.依据课标内容,适当地整合教材

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授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他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更为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教本教材是依据课标而编写出来的,它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比如依据某个时间点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围绕某个专题而展开,一旦将知识点分散开来,就不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所以,这对历史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编排和调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知,对教师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突破。

4.创新思维能力,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多媒体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更符合时展的需要,它给现代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显著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它在运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师盲目依赖课件、课件占据大部分的课上时间,还有学生对于抽象的事件并不能真正领悟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辅助作用,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2)小组讨论法和课前引导法

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课前,老师可以播放相关音乐或者展示某个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或者通过课前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有效的课前引导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在不断反思中寻求发展和进步。怎样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开拓者。此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应该摆正心态,不要急于求成,盲目地制订策略,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还要虚心地向老前辈学习,定期参加培训研讨,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有效性教学落实到实处。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推动着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走向成熟。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中成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所以,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将会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只有实事求是,不断地思考和领悟才能在反思中寻求更大的发展,做到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以至于在更深、更广的教育领域结出硕果。

作者:杨焕云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06).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

前言:

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现阶段中学生人文素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发展的需求。

1现阶段中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人文素养,是借助知识而体现出来的修养、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养等方面。一个国家中人文素养的水准很大一部分受到了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受到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影响,传统的理念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及时更新观念,保证教学的针对性。现阶段中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不断发生,也充分证明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人文知识与人文道德素养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中国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背景,但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一些传统资源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许多学生对文化遗产知识了解甚少,对悠久的历史文化也缺乏了解,甚至还出现了民族意识与民族自信心淡薄等现象。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做好高中生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了[1]。

2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2.1从人文导向的基础上出发整合教学资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了较多的内容,如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格局等。除了必修课程以外,选修教材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文化与人物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所以可以说不论是在选修课上还是在必修课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并没有认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历史事件讲解以及历史知识整合等方面上,通过引导学生按照特定的思维定式来进行思考,虽然保证了学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但是却难以领悟到人文内涵以及人文气息,最终也就影响到人文素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就要坚持从人文素养上出发,做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工作,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在人文教育中人类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了公民、国际、法制以及生态意识等。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人类意识的角度上出发,让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掌握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受到历史时期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公民意识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从公民意识的角度上出发,通过收集线索与整理相关知识,以此来实现专题教育,引导学生记性思考,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素养[2]。

2.2找出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不仅包含了文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图片以及一些隐性知识,在课后中也有连接以及课堂测验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存在着的隐性知识,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学生在学习“世界文学艺术”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历史文化作品比较抽象,所以如果借助文字进行讲述,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效果。在学习“中国唐代绘画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作者的关注点,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等来组织学生欣赏作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认识到唐代的绘画特点。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3]。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保证师生关系上的和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坚持从人文教育上出发,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晓蓓.浅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3):46-47.

[2]汤红彦.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4,(17):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