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2 16:01: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30-01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甲型流感等,该类疾病以其发病迅速、传染性极高、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隐患。作为医院传染科,应该针对该类疾病的特点积极发挥其社会效益,做好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降低感染率[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工作措施进行总结,我院传染科积极实施了科学的疾病控制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就诊及医护人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了该类疾病的危害及影响,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 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隔离、治疗等各个流程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作为基层医院,积极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在基层早期予以切断,可以降低更多不必要的疾病传播和流行。
11 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其主要对象为15岁以下儿童,注射疫苗后,可以有效提高受治人群的免疫水平,该方式是使人群在病发之前进行预防,亦可用于某些传染病病发之后的治疗及控制。目前,用于人群接种的病毒疫苗种类较多,如风疹、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接种后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从根本上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12 一般药物预防 许多药物对于传染病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磺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预防作用;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支原体肺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患者可口服异烟肼,以控制病情[2];若为可能接触炭疽的人群,可以使用青霉素,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或者使用四环素一周,给药方式为口服。不过这些方法目前临床应用并不多。另外,如果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措施没有严格把控,与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有过接触,应立即采取隔离观察措施,必要时使用一些预防性的药物,避免出现医护人员的感染。
2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方法
21 及时隔离观察 医院应对传染科日常诊疗工作进行细化,设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的独立区域,这样便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在接受患者时,发现有症状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相似的患者,应第一时间送至医院独立设置的特殊区域,将其隔离,医院医护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外科口罩,出入隔离室时,应使用隔离衣,医疗设备应一对一使用,非该科室的医护人员严禁进入隔离室。另外,应将患者随身的污染物及时运送至医院的制定区域内,医生、患者的通道与患者污染物的运送通道也应分开,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22 做好消毒工作 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致病菌对高效含氯消毒剂的耐受性不佳,容易被杀死,因此,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房内,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使用含氯高效消毒剂时,应选用国家批准的消毒剂,并保证质量合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及使用说明,每天定时在病房内进行消毒工作。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物资等,均需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如氧气湿化瓶、喝水的水杯等。每个患者的衣物等也应该分别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在进行清洗时,不仅需与一般患者衣物分开,统一病房的患者异物也应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感染[3]。每日监测含氯高效消毒剂的浓度,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性。患者治愈出院后,其使用过的物器械等,需经过终末消毒,才能正常投入使用。
23 患者分类管理 患者症状的患者,其致病原因各有不同,不能对其一概而论,而需将其进行准确诊断后,科学分类,并进行分类管理。一般的呼吸道传染分为三类,即发热患者、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及类流感样患者,三者的控制措施均有所区别,具体方法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发热患者。一般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都会出现发热现象,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应注重其第一部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正确的分诊,再进行具体的后期控制与治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明原因肺炎。该类患者应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了解其变化、控制病情发展发现及其相似的病例时,应组织院内相关骨干医师进行讨论、分析,及排查,若还是无法确诊,应先将患者有效隔离,并及时向当地传染病控制中心报告,以待后期处理[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类流感样患者。加强类流感样患者的监控,把握该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活动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变异,控制疾病发展,同时亦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坤,曹彬,丁枭伟,闫勇,李春燕,侯生才,王辰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02):23-25
[2] 高洪敏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19-2821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疾病传播;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69-01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 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2.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3. 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4. 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二 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 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 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考文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学 2001.
关键词:中医;鸡;呼吸道疾病;措施;分析
鸡呼吸道疾病是目前家禽生产中发病率较高的禽病,且危害较大。抗生素治疗虽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会伤害动物免疫器官,产生耐药性菌种和代谢产物,危害周边环境。因此,鸡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可采用中医的优势组方,辨证施治,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保证生态环境及食品的安全。
1鸡呼吸道疾病病因分析
导致鸡呼吸道疾病的致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养殖规模及密度不断上升,部分地区的养鸡生产集中在一起,这虽然提高了便利度,但也增加了疾病发生与传播的风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损失[1]。第二,免疫程序不完善,科学的免疫对鸡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鸡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在免疫接种次数、接种步骤以及剂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受理念、技术和资金等的影响;第三,饲养管理不当,在鸡的饲养方面,多数养殖户仍局限在传统理念下,没有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仅注重酷暑及严冬季节的管理,忽视了通风、消毒和日常饲养等方面的管理,导致鸡的免疫力较差,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2]。
2中医治疗措施
2.1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可发生于各个生产阶段的鸡群,具有传播速度快和危害大等特点。雏鸡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且会导致规模性传染,因此养殖场应注意对疾病的有效控制,重视免疫接种工作。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养殖场可选择石膏、麻黄、杏仁、甘草、桔梗和鱼腥草等药物,混合均匀后研磨成粉,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剂量可灵活调整。在预防时,剂量一般控制在2.5g/kg~3g/kg,治疗时剂量可适当提高,一般控制在3g/kg~4g/kg,持续治疗7d~10d。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明显。
2.2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多发生于冬季及早春,主要是由饲养管理不当和通风不良等因素导致的。因此,养殖场应重视日常的管理与饲养以及通风换气,及时清理并消毒。治疗时,养殖场可选择以下组方:白芷、防风、益母草、乌梅、猪苓和泽泻各100g,辛夷桔梗、黄芩、半夏、生姜、葶苈子和甘草各80g,用于100羽鸡3d的治疗,均匀混合后粉碎拌入饲料中,持续治疗9d,能取得明显的疗效。
2.3慢性呼吸道疾病
在鸡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发病鸡主要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和呼吸有啰音等症状。该病多为并发或继发,病情较严重,治疗难度较高[3]。在采用中医治疗时,养殖场可采用以下组方:石决明、草决明、桔梗和苍术各50g,黄药子和白药子各45g,大黄、黄芩、陈皮、苦胆和甘草各40g,栀子和郁金各35g,胆草、山楂、麦芽和神曲各30g。将以上药物粉碎混合后,每日拌入1/3饲料中,当鸡全部采食后,再添加正常饲料,每日剂量控制在2g~3g,持续治疗3d,可取得明显的疗效。
2.4四季适用组方
中医治疗鸡呼吸道疾病可采用四季适用组方。养殖场可采用复方黄芪多糖散,其中包括黄芪多糖、人参皂苷、青蒿素、板蓝根、大青叶和鱼腥草提取物等,预防时剂量为0.2%,治疗时剂量为0.5%,湿拌料投喂,1剂/d~2剂/d,持续1~2周。
【关键词】鸡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对策
鸡呼吸道病是指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流鼻涕、甩头、呼吸困难、气管内有音、气喘等,或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鸡呼吸道疾病有很多,常见的有: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以及其他的寄生虫病等。其中多数呼吸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如产蛋高峰期鸡感染了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又如非典型性新城疫,主要感染30日龄的商品肉鸡,造成发病率高达85%,死亡率15%--80%,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有的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造成,有的由疫苗接种反应或饲养管理不善引起;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危害养禽业的首要疾病,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正确及时的诊治。
1.新城疫
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亚洲鸡瘟、伪鸡瘟,主要侵害鸡和火鸡,是世界公认的两大最重要的禽类传染病之一。此病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有时高达100%,给养鸡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防治措施
新城疫是OIEA类疾病,也是我国动物一类疫病,危害极大,国际上曾试图通过统一的法规来防控新城疫的发生,为防控病毒的传入,各国均制定了严格的检疫制度,防止带毒的禽及其产品流入。对于新城疫现在无有效的治疗办法,现主要介绍几种防控措施。
1.1 加强隔离消毒措施
认真落实养殖场动物防疫综合措施,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是保障鸡群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抵抗力、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工作,也是防止各种疾病发生的基础工作,必须引起重视。
1.2 搞好疫苗免疫
首先,选择合适的疫苗和恰当的使用方法。如IV系疫苗,采用滴鼻、滴眼的免疫方法,I系适合加强免疫,一般采用注射的办法,油苗品种多,有单苗或多联疫苗,尽可能选用多联疫苗或浓缩多联疫苗。
1.3发病后的对策
一旦发生疫情,对病死鸡进行深埋,环境消毒,消灭传染源,防止疫病扩散。同时,对周围禽群进行紧急接种,实践证明,紧急接种能够减少一部分死亡和缩短病程,减少生产死亡。雏鸡可用2-3倍量的IV疫苗紧急接种,4倍量饮水;2月龄以上的鸡可用2-3倍量的I系或克隆I系疫苗对鸡群进行紧急免疫,4倍量饮水。再者,采取消毒措施,对鸡舍、用具等使用5%-10%漂白粉、2%烧碱溶液进行消毒,对病死鸡尸体、内脏及排泄物等应该进行焚烧或深埋。
2.禽流感
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生于各种家禽和野鸟的禽类传染病的总称。A型流感有很多亚型,其中H5或H7的部分亚型对禽类是强毒,对鸡、鸭等禽类危害很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可达100%,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根据A型禽流感的强弱,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3种。无致病性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零星而亡。下面主要介绍高致病性禽流感。
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亚型)一旦爆发,应该严格采取扑杀措施,封锁疫区,严格消毒。
低致病性禽流感(H9亚型),可采取隔离、消毒与治疗相结合,可减少经济损失。一般用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的中药,如大青叶、清瘟散、连翘散或板蓝根等,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金刚烷胺等对症治疗。此外,可以使用抗生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使用土霉素、阿司匹林、安乃近、恩诺沙星等抗菌药,以防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病等细菌病的发生,降低死亡。同时,可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素,如VA、VE可促进产蛋鸡的早日恢复和蛋壳质量的改进。
2.1 免疫预防
病毒随时可变异,因而接种后活毒疫苗无疑是等于散布禽流感,是危险而不可取的,一些基因工程疫苗仅仅取其病毒的某一成分作为抗原,因而家禽接种后效果不佳。灭活油乳剂疫苗安全无副作用,免疫效果较好。
2.2 选用疫苗亚型的原则
最好了解当地或本场受禽流感威胁的是哪种亚型,在环境较为复杂或不了解的情况下可选择H5+H9的二价苗疫苗。
2.1.1疫苗接种时间和接种量
饲养期短的鸡,可在10日龄左右接种一次,饲养期长的家禽,应在第一次免疫接种后,每隔2-3个月接种一次,20日龄以内雏鸡接种量一般0.25-0.3毫升,育成鸡和成鸡一般为0.5-1毫升。
2.1.2免疫效果的监测
临床上多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免疫抗体的监测,一般来说HI抗体效价不低于1:64。
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是由疱疹毒科、α型疱疹病毒科的喉气管炎病毒(ILT)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与育成鸡和产蛋鸡,世界性流行,其发病率接近90%,病死率5%-70%,一般平均为10%-20%.产蛋鸡群感染后,产蛋率下降可达35%或完全停产。此病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经济随损失,农业部列为2类传染病。
防治措施
搞好鸡场的卫生消毒工作,保证鸡场的清洁卫生,是成功防治ILT的关键。ILT很容易被消毒剂和热灭活。因此,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与健康鸡应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消毒措施。
3.1 疫苗预防
免疫接种是防治本病的重要办法。目前使用疫苗有两种,一种是弱毒疫苗,最佳接种途径是滴眼,这类疫苗适用于14日龄以上的鸡,接种后一周产生免疫力。由于幼鸡免疫力产生的能力弱,维持免疫时间不长,故在70日龄应再次免疫。另一种为强毒活疫苗,只能作擦肛用,不能将疫苗接种到眼、鼻、口等部位,否则会引起疾病的爆发,擦肛后3-4天,泄殖腔会出现红肿反应,此时就能抵抗病毒的攻击。强毒疫苗效果较好。由于灭活苗的免疫效力不足,在生产中很少用,就不做阐述。
3.2对症治疗
无特效疗法。及早发现、及时确诊和综合对症防治是控制该病的关键。①用氢化可的松和抗生素制成喷剂,对出现症状的病鸡进行口腔喷雾,可缓解症状。②可用3%来苏尔、1%的碱溶液或5%过氧化氢等消毒剂每日进行1-2次完全彻底的消毒。③用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平喘消肿的中药对症治疗,以金银花、板蓝根、连翘、贝母等中药组成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对减轻症状、降低死亡有明显的作用。④在饲料中增加多维素的用量,已减少应激,加速康复。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IB)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该病毒引起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可将IB分为:呼吸道型、肾型、肠型和肌肉型等,但以呼吸道型发生的最为普遍,当缺乏母源抗体的青年蛋鸡感染后,常常永久性的损害输卵管,使鸡群在产蛋期内产蛋停止,产薄壳蛋、畸形蛋和褪色蛋。当病毒感染肾脏后,可引起急性肾炎,肾脏尿酸盐沉积,鸡死亡率增加,这就是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人称之为“肾炎”、”肾毒症“等。被农业部列为2类传染病。
防治措施
实践中,防制IB的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严格防疫,免疫接种。
4.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避免鸡群拥挤。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有效防治有害气体的生成,从而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同时补充优质全价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鸡的抵抗力。在空栏时应对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洗后再消毒,进雏鸡后要定期做好带鸡消毒工作,以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小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同时应该严格执行隔离、检疫等卫生防疫措施,减少对鸡群不利应激因素。
4.2预防接种
进行免疫接种是防制IB的最有效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均采用疫苗接种的方法来预防IB。疫苗以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最为常用,而基因工程疫苗还处于研究阶段。
4.3弱毒疫苗
H120是通过鸡胚传至120代的弱毒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期2个月,用于30日龄以下的雏鸡首次免疫。H52株毒力较强,免疫原性较强,免疫期6个月,适用于3周以上的鸡首次免疫或加强免疫。接种后对呼吸型IB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IB弱毒免疫的免疫常规途径喷雾、点眼或饮水。主要免疫程序为雏鸡3-4日龄首免H120,20日龄用H52进行二免,120-140日龄再进行H120加强免疫。
灭活疫苗:在有肾型IB的鸡场最好选用肾型IB疫苗(28/26)进行免疫接种,先用活疫苗作好基础免疫,再配合油乳剂灭活疫苗逐鸡注射,免疫效果更好些。对于腺胃型IB,要注射鸡传染性腺胃型IB油乳剂灭活疫苗作预防。对于发病早的10多天)的鸡场要在3-5日龄颈部皮下注射灭活疫苗进行首免,蛋鸡和种鸡在120日龄肌肉注射进行二免,可预防腺胃IB的发生,并为雏鸡提供母源抗体。
4.4对症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发病时要注意隔离病鸡,病死鸡及时无害化处理,同时也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减轻经济损失。
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增加多种维生素和和微量元素等,同时进行疫苗紧急接种,从而减少病鸡的死亡率。对于肾型IB,为了消除肾炎和促进尿酸盐的排除,可用用肾解毒灵、肾肿灵等;并且注意补液,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5%的葡萄糖,给于复方口服补液盐或碳酸氢盐或柠檬酸盐,以补充钾、钠损失。发病鸡群可用一些抗病毒中药配合西药,如清瘟散、肾病宁、强力喘宁散、毒菌净粉剂、喉炎康等,可预防治疗继发感染,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5.鸡传染性鼻炎
是由鸡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鸡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育成鸡和产蛋鸡群,产蛋鸡产蛋量下降10%-40%;育成鸡生长受阻和淘汰率增加,肉鸡肉质下降,公鸡萎缩,质量下降、受精率降低,给养鸡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防治措施
5.1饲养管理
注意通风和保温,必要时可在舍内加温,也要保持通风,定期排气,降低氨气浓度,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寒冷季节,气候干燥,空气污浊,应加强平时的带鸡消毒工作来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从而减少空气中的病原菌含量。平时的常规工作应加强饲养管理,使鸡群的饲料营养合理,多喂些富含有维生素A的饲养,以提高鸡群的抵抗力。
5.2免疫接种
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A型油乳剂灭活苗和A、C型二价油乳剂灭活苗。种鸡和蛋鸡一般采用两次免疫,第一次在30―40日龄,第二次在110-120日龄接种;使用疫苗时,最好连用5―7天的抗生素,以防带菌鸡发病,同时降低应激反应。
5.3对症治疗
本病病原对许多抗菌药物均敏感,如磺胺嘧啶、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但停药后易复发。一般用磺胺类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用复方新诺明或磺胺增效剂与其他磺胺类药物合用,或用2-3种磺胺类药物组成的联磺制剂。还可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连用3天,可明显减轻症状。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或四环素等,对产蛋鸡需慎用磺胺类药物,本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治疗应用药5-7天。
6.大肠杆菌病
是由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本病发病表现多样,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是目前养鸡业的头号细菌性传染病,对养鸡业危害极为严重。
防治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
鸡舍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饲料和管理均应按规定要求进行。同时,加强消毒工作,种蛋、孵化厅及鸡舍内外环境要搞好清洁卫生,并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防止水源和饲料污染,饮水中应加消毒剂,如含氯或含碘等消毒剂;采用饮水器饮水,水槽、料槽每天应清洗消毒;灭鼠、驱虫。提高鸡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疫苗免疫可采用自家多价灭活佐剂苗。同时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的免疫,如ND、IB、IBD、MD、AI等。
6.2免疫接种
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给菌苗生产造成了难度。目前商品的油佐剂灭活菌苗多采用常见的三个血清型(O1、O2、O78)菌株混合制苗,每毫升菌苗中含菌数40亿个大肠杆菌。菌苗注射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一月龄以下皮下注射0.5毫升,一月龄以上皮下注射1毫升。
7.慢性呼吸道疾病 (鸡支原体病)
该病是由鸡毒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上见到的发病应激因素主要有:春、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鸡舍通风不良,舍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饲养密度过大;多种疾病发生,可继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当鸡龄过小时即便是正常的气雾免疫也容易激发该病发生。
防治措施
健康鸡场要杜绝本病的传入,引入的鸡苗和种蛋都要确保无本病。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日粮营养均衡;鸡场密度适中,保持舍内卫生,通风良好,保持舍内适度干燥,并且定期驱虫。
7.1疫苗接种
疫苗有弱毒活苗和灭活苗。灭活疫苗是油佐剂疫苗,效果较好,能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并减小继发感染。
7.2对症治疗
链霉素、土霉素、泰乐菌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治疗本病都有一定效果,可减缓临床症状,但不能彻底消灭致病原,停药后鸡群可能复发,治疗本病必须全群投药,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0.4%(每千克可添加2-4克),连喂一周;泰乐菌素每升水中添加500毫克,连用5天;恩诺沙星每升水添加50毫克,连喂3-5天。
8.总结
鸡呼吸道的发病原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个环节都是互相关联,只有全方位的把各项工做细、做好、做到位,才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找出鸡呼吸道的发病原因、有效防控、减少死亡一直是养鸡业者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关心和探讨的技术问题。综上所述,只有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平时的预防,才能有效的减少养鸡业的经济损失。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采用更科学的方法饲养鸡,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崔尚金.实用禽病诊断与防治[M].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97,11:118-120.
[2张秀美.]禽病防治完全手册,[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20-23.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95
当前我国的生猪饲养逐步迈向规模化,令生猪饲养密度与猪舍的利用率愈发提升,导致猪在猪舍中染病的几率较大,造成对饲养人员的经济效益大受影响。
1 规模化猪场疫病的流行特点
1.1 呼吸道疾病较为明显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由一种或几种细菌与病毒引发,并且由于环境应激因素与猪群抵抗力降低等原因相互作用造成混合感染。除却病原体之外,猪群饲养具有较大的密度,日龄不同的猪进行混养,通风不畅,环境卫生不佳,温度变化较大以及猪免疫功能降低等因素会造成成呼吸道疾病突然爆发。
1.2 继发感染尤为普遍
继发性感染状况在规模化养殖场较为普遍,尤其在猪群具有原发性感染的状况下,如果应激因素与饲养管理不当,就较易出现继发感染。比如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巴氏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
1.3 病原体多重感染严重
猪病发在临床中通常并非由单一病原体造成疾病,大多由超出2种的病原体相互协同而形成,体现为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特别对于规模养猪场而言,通常会令猪群出现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多重感染,不仅仅是病毒的混合感染,还有细菌的混合感染,以及病毒及细菌的混合感染。比如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瘟病毒相互间的多重感染极为严重[1]。
1.4 繁殖障碍性疾病危害加大
猪繁殖障碍疾病通常分成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种。非传染性则为先天性繁殖障碍、子宫内膜炎、应激性繁殖障碍所致。传染性主要因为传染性因素造成的。传染性主要体现为猪生殖、猪瘟以及呼吸综合症等疾病。
1.5 免疫抑制性疾病依旧存在
在形成猪体免疫抑制疾病的因素当中,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与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危害较大。这两种病毒能够对猪的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造成危害,抑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令机体抗病能力降低,亩令健康水平显著降低。
2 规模化猪场疫病的防控策略
2.1 科学饲养管理,强化营养保健
疫苗预防为主,强化免疫检测。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成为猪疫病防控的重点所在。在强化饲养管理中,还需要将猪营养保健工作做好。养猪需做好防病工作,除了借助疫苗与药物,更需要提高猪本身的抵抗力,只有提高猪的营养,还能够显著提升其抗病力,只有饲料质量安全、营养完善,才能够满足猪在不同成长时期的营养所需。要根据不同季节气候、不同生理时期与疾病的流行状况,可以通过投放药物加强预防。
2.2 定期消毒,杀灭病原体
在养猪场门口设定消毒池,消毒室的地面设置消毒带及紫外线等,人、车、物进出猪场均需进行彻底消毒。定期全场消毒,把污染物与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猪体表面,养猪场需要搭配不同消毒剂并更替运用,通过科学消毒、规范操作,获得良好的效果。
2.3 抓好进猪关,降低外源性疫病的穿入
掌握我国动物疫病的动态,把控进猪地的疫病状况。引进生猪时,需通过当地兽医部门检疫,不可将病猪引入进来。在运输途中谨防应激反应。生猪入场后需进行14d的隔离观察,检验合格后注射疫苗,进猪时尽可能降低外来人员与车辆入场,进出人员必须严格消毒。
2.4 做好健康检查,出现异常需及时进行隔离
养猪场每天需进行检查,通过喂料或饮水观察猪的各种状况,出现异常则需进行隔离与治疗。隔离治疗时需做好猪舍与饲养人员的消毒工作。在隔离时应当做好健康猪预防工作,对病死猪与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 结束语
只有全面的做好防护措施,从根本上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做好免疫工作,才能保证生猪养殖的顺利进行,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猪流感;继发;猪链球菌;诊治;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55
1 发病情况
某中型猪场存栏1800头。其中断奶仔猪280头,育肥猪1330头。2016年3月,该猪场育肥猪、断奶仔猪相继发病。据该猪场场主介绍,前几日天气骤变,大风降温,部分猪出现咳嗽、流鼻涕症状,本场兽医单按流感给药,治疗效果不佳,已陆续死亡26头,笔者应邀对该场开展诊治工作。
2 临床症状
保育猪舍内温度20℃左右、氨气味较重。病猪表现为精神不振,背毛杂乱,无光泽。食量减少,体温增高,扎堆。随机测量15头病猪体温,均在41.5℃以上。结膜炎,分泌物增多,张口呼吸,急促,听诊有大片湿罗音,鼻孔有脓性分泌物,部分猪关节肿大,跛行,走路拱背,卧地表现腹式呼吸、特别是卧地起来后连续咳嗽。耳部、四肢等处皮肤发紫,个别猪无症状突然死亡,口鼻出血沫,全身皮肤发红,腹下,大腿后侧等处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发病率为15%,病死率为26%,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3 病理变化
对8头症状明显的病死猪剖检,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败血症和胸膜炎、脑膜炎病变。皮下组织广泛性出血,淋巴结肿胀,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心包内有淡黄色液体,心内膜有出血点,脾脏肿大2~3倍、暗红色,边缘呈黑红色梗死,肝脏、肾脏肿大、充血、肾脏有小出血点,喉头、气管充血,胃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部分脱落。部分保育猪关节腔有纤维素性、脓性或黄色胶冻样渗出物,个别猪脑膜充血、出血、溢血等。
4 诊断
采集病死猪的血液、心包液、肝、脾、肺、 肾、淋巴结、脓肿内容物等一系列相关病变组织样品,本中心兽医实验室进一步检测。
4.1 随机采集
临床健康猪和症状明显的病猪全血各20份,分离血清,采用海博莱的ELISA试验盒,监测猪蓝耳病和猪瘟抗体,结果猪蓝耳病抗体90%,保护率较高,但猪瘟整群抗体保护率不足70%。
4.2 采集病变
明显的肺脏、脾脏、心包液、淋巴结、脓肿内容物等组织样品,经RT-PCR病原学检测,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均为阴性,流感呈阳性。
4.3 进行病死猪心血、肝触片,脓肿内容物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圆形、卵圆形、长链状或对称排列的菌体,挑取菌体接种血液培养基,37℃培养24h后呈现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菌落周围形成β溶血环。诊断为溶血性链球菌,经实验室药物敏感试验,该菌对头孢类和阿莫西林高度敏感。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流感病毒与链球菌混合感染。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
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猪舍消毒,选用刺激性小的百毒杀或过氧乙酸;门口走道用2%火碱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加强保温,保证断奶仔猪舍温不能低于25℃,育肥猪猪舍舍温在20℃以上。
5.2 对病猪隔离、对症治疗
5.2.1 全群
添加中药宣肺止咳平喘方剂,如麻杏石甘散,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等药物全群拌料。用量为300g/t(实际有效药物含量),连用7d。清洁饮水,少喂勤填。
5.2.2 症状典型、病情严重的病猪
肌注黄芪多糖、穿心莲、鱼腥草等中药清热解毒和头孢噻呋钠消炎,每天1次,连续3d。
5.2.3 脓肿局部治疗
对局部脓肿涂抹鱼石脂软膏,达到促进肿块成熟变软的效果。先将溃烂组织剥离,脓肿切开,清除浓汁,双氧水冲洗脓腔消毒,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的悬液、或软膏敷与患处。
采取上述措施后,除11头病情严重、已经重度衰竭的病猪死亡外, 猪群开始好转,体温恢复,采食量提高,7d后猪群趋于正常。
5.3 猪群恢复健康后
疾病原因致使猪群抵抗力下降,鉴于猪瘟抗体保护率已经低于保护率以下,全群普防1次猪瘟疫苗,防止因流感继发猪瘟。其它疫苗相应调整后按程序进行。对于发生过链球菌的猪场,要做好日常消毒卫生工作,尤其是在、免疫后。降低因外伤感染链球菌的几率。
6 小结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致病机理;危害;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30-0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1]。其在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只上均有发病,其中以仔猪和妊娠母猪发病最多,仔猪发病的主要特征是患呼吸道疾病,呼吸比较困难,母猪发病主要特征是流产和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该病最初由外国流行传染至我国,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很大危害,现在尚未有特效的药物可以医治,因此只有做好防控工作,才能降低猪场的经济损失。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致病机理
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该病毒首先侵入猪肺泡巨噬细胞,在入侵2 d后即可危害猪肺部,7 d即可将全部肺尖叶损伤至呈多中心病状,导致猪只出现严重的间质性肺炎。该病毒在细胞内可以不断增殖,导致巨噬细胞破裂、溶解最终崩溃,这样就减少了猪体内的巨噬细胞数量;同时还为其他细菌和病毒危害猪肺泡巨噬细胞提供便利。另外,该病毒的毒株还可以发生变异,从而减弱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避开抗体作用,轻易和其他疾病并发或者继发,导致猪只的病情复杂,难以诊断,增加其死亡几率。
2 主要危害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传播途径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种[2],其中,水平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垂直传播主要通过生殖道。其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猪只以及康复猪只,由于其排毒时间比较长,因此病毒可以在猪群中反复地传播,很难根治。其危害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大量死亡,其中母猪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流产和产死胎、弱胎以及滞产、不、假等,需延迟1个周期才能对其进行配种。该病还可以降低猪只的抵抗力,导致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达标,容易与猪瘟混合感染,或者诱发喘气病、传染性胸膜炎、流行性感冒、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等呼吸道疾病,因此一旦感染该病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管理
规模养殖场宜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必须引进种猪或商品猪时,应慎重选择,严禁在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区引种[3]。引进后,首先要进行逾30 d的隔离,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入猪群中养殖。保持环境的安全卫生,及时清理猪的粪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适时进行带猪消毒,以每周4~6次为宜,场区每周至少消毒1次;注意保持猪舍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加强免疫,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按照免疫程序和免疫抗体的消长规律合理进行免疫,主要针对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病、口蹄疫、细小病毒等病。对于病死猪和患病母猪产的胎衣、胎盘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主要采取深埋、焚烧和消毒方式。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严禁病死猪流动,并保证运输工具的消毒工作及时到位。
3.2 加强检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疑似发生时,应采取措施尽快确诊[4]。对全部猪群进行检疫,对病猪实行隔离饲养,在做好饲养管理的同时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在未发病的地区和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地区,母猪和公猪要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免疫,按照基础免疫程序采取肌注方式,免疫2次,每次份量为4 mL/头,间隔21 d,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即可;一般哺乳猪、育肥猪和保育猪无须免疫。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生地区及其周围,母猪和公猪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免疫;3~10周龄的仔猪可以接种弱毒疫苗1 mL/头;10~18周龄的仔猪可以肌注弱毒疫苗2 mL/头。
3.3 对症治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生时,容易继发猪链球菌、猪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因此在治疗时,要对症诊治,以抗病毒、防继发、重保健为原则。针对比较常见的细菌病,要结合采取适当的措施,做好免疫和药物预防工作,并尽量采用中药制剂,添加电解多维,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健康。抗病毒方面,暂未发现特效药,目前主要使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生剂,如干扰素、聚能核肽、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黄芪多糖等抑制病毒的复制。防继发和退热方面,可以采用青霉素+柴胡+复合维生素B混合肌注;或头孢噻呋钠+复方氨基比林;或清宁(对乙酰氨基酚)+泰诺康(复方氟苯尼考)等配方,按照疗程进行用药。重保健方面,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疫病进一步蔓延;在饲喂上,可向饲料中加入瑞特奇1~2 kg/t+维多利0.5~1.0 kg/t,或热毒清(黄连+黄苓+黄柏)+电解多维;在饮水方面,可向猪只饮水中加入葡萄糖250 g/L+食盐5 g/L。
4 参考文献
[1] 查日华.安徽省芜湖地区猪瘟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情况的调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4):88-89.
[2] 马红艳,郝永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28(4):43-45.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 呼吸道传染病; 医院感染; 防控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发作的高发期,在人群高密度交流与聚集的地方是呼吸道传染病扩散与传播最密切的区域。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说,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疾病防控和医疗保障的范围,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sup】[1]【/sup】。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AI)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都在告诉人们,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在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与治疗中,综合性医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的患者,在首诊之时总是选择综合性医院而非其他的非传染性专科医院,所以综合性医院扎实地做好对呼吸道传染病在医院中可能传播的感染防控工作十分关键。要力争在患者就诊之时,就能够尽早的发现传染病,并且尽早报告,做出诊断意见,安排隔离,提供早期治疗。及时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路径,避免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对保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强化部门监管,确保规章的实施。
规章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指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笔者所在医院专门针对传染病的防控设置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实施细则》、《传染病疫情快速报告制度》、《消毒与隔离程序》、《医务人员防治传染病流程》《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等规章制度。这些都是防控呼吸道传染病院内感染的基本保障性制度。
医院内部要制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对一些重点管理项目,如临床预防及降低医院感染等。必须要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确保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的有效实施。
2 加强部门联防联控,做好医院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因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的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工作是由感染性疾病科来负责,当疫情爆发或是疫情预警升级后就需要建立与传染病诊治有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如建立与卫生行政部门、CDC、急救中心、传染病专科或者是其他定点收治的医院之间都要有协调工作的机制。
3 提升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标准
3.1 硬件改造 对于发热门诊就要设立独立专区,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要做到合理规划人流物流,避免交叉。挂号收费窗口、诊疗室、放射检查室、检验室、出入口等区域要设置明显标志,防止人员误闯。
建立严重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SARS等)专用ICU病房。只收治重症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以上防护标准。配置非手接触式洗手装置、手消毒装置和脚踏污物桶。每床配用的诊疗设施都是专用。增加加盖容器,对排泄物和分泌物随时消毒。
3.2 人员培训 所有感染性疾病科的医务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培训,从而掌握最新的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诊疗、医院感染控制与信息汇报系统等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与过硬的政治敏感度。对于非医学专业人员,包括行政、后勤、物流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掌握一定的防控防护知识,以适应工作需求。
4 加强重点病患的检测和控管
4.1 加强对发热患者的检测和管理 由于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所以对于发热病患的预检、分诊流程的优先控管,可以尽早发现呼吸道传染源,减少其对周围的污染及接触人群,做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生扩散。
4.2 标识醒目 在医院所有的出入口明显位置要悬挂发热门诊路线标识图。除发热门诊外其他普通门诊分诊台、挂号处,都要求体温超过37.5 ℃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发热门诊就诊。
4.3 明确告示发热患者就诊流程 发热门诊入口要设专人分诊,提供口罩,并测量体温。对患者及时介绍就诊须知,并且要负责咨询、引导,协同陪护人员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留观患者要做到一人一室,并且戴好口罩,并不得擅自离开留观室。禁止患者之间的相互接触【sup】[2]【/sup】。
对于没有经过发热门诊排查直接到专科门诊就诊的发热患者,在生命体征不平稳或者存在其他适合转运的情况下,专科急诊医生要在收治患者时,就准备好相应的防护设备,并且将患者放置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仔细查询流行病学史,如有必要可以请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断病情。
4.4 对流感样病例的检测和报告 加强全球性的流感检测系统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关键策略和措施之一。对于流感样病例的监测是动态了解和掌握我国现阶段流感活动状况与分布以及流行动态的变化规律,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及早发现变异株,是对流感疫情的预判和预警的基础。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是发热(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同时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根据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针对科室所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医院主管科室收集、汇总后,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4.5 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不明原因肺炎”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概念。是在SARS流行之后,卫生部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类似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对具有一定传染性的肺炎而提出的一个专有名词。但是作为筛选SARS、人禽流感等具有一定特殊临床表现和一定传染性的肺炎,提出“不明原因肺炎”的概念并能够及时发现可疑病例,早期发出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早防范是很有意义的。
临床医务人员在发现有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之后,应及时向医务科报告,组织院内“不明原因肺炎”专家组进行会诊与排查。如不能明确诊断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疾病控制管理中心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
5 结论
目前综合性医院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形势严峻,关键是要做好隔离与防护。首先,感染性疾病科在收治可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病区,应该独立设置,医务人员、病患、污物运送通道等不得交叉;确诊患者出院应有专门通道;在挂号、收费、检验、放射科、药房等区域都要相对独立区。其次要求家属和陪护人员都要戴口罩、发热门诊区要提供口罩给家属。护士在接诊病患时,要征询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对于高度可疑的患者直接引导进入隔离留观室,并通知医生做好防护措施。最后对于留观的病患,在没有确诊前,每个留观室只能安排一名患者,留观室内的诊疗仪器要保证专人专用,其他患者使用时必须严格消毒【sup】[3]【/sup】。严格对留观患者的管理,适当限制活动区域,不得随意离开留观室。在此期间要对陪护家属做好适当的情绪管控,说明情况,要求家属配合管理,不要随意的活动。
同时还要做好防护工作,医务人员要按照标准的预防原则来执行,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可能的感染风险做好防护措施。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途径为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部分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医务人员要重视呼吸道防护和黏膜防护。防护等级可以分为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对患者的防护上要求配戴外科口罩,这样可以降低因说话和咳嗽所排出的细菌对环境的污染【sup】[4]【/sup】。面对呼吸道传染病,作为卫生界最重要的力量,综合性医院要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面对压力只有迎接挑战,在疫情没来的当下,必须尽快规范相关的制度,从人员培训和物资贮备等软硬件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一场有准备之战,这是所有有远见、有责任的综合性医院管理者以及所有医务人员所要面对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206-225.
[2] 石海鸿,王力红,张京利,等.口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58-360.
[3] 易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