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2 16:0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经济技能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第1篇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

我区现有农业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8—45岁)291914人(男性155358人,女性136556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50968人,占51.7,从事工业的劳动力42788人,占14.7,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39456人,占13.5,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9666人,占6.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8794人,占3,从事其他的劳动力30241人,占10.4。在全部劳动力中,在区外务工的70562人,占24.2,尚有221352人,在区内从事各种务工活动,占75.8。以上数字说明,我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停留在本区内,这也是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一个原因。

(二)文化结构状况

据统计,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35623人,占46.46,初中文化程度111949人,占38.35,高中以上学历的44642人,仅占15.19。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失地农民”情况

近年来,由于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占用农业土地增加,造成我区“准失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三分)”和“失地农民(完全无耕地)”人数增加。据统计,今年我区“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分别达到19805人和15445人,已占全部农业人口的7.8,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12.1。以上情况说明“失地农民”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就业压力,而且可能给农村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四)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2.1万人,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3,如加上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的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5万人次,也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左右。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30。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五)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

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著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对这两种农户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加快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区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现有的培训是通过社会办学机构,如农校、农广校等,而这“两校”目前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而现有的专业 学校在培训经费价格上农民自己难以自行解决。

3、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要在5年内将近3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一遍,需要大量的经费,如“两校”从建校至今,专职教师仅10人,财政每年办学经费仅3.5万元,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因而,严重制约了“两校”作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4、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三、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

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区很早就实现了普九,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1、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1)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实际,用五年的时间,一是将全区18~45岁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轮训一遍,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培训6万人;二是对全区村、社干部4083名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三是对农村未升入大专院校的高中生实施职业教育,计划每年培训1万人;四是对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35250人(随着城市化加快,失地农民还会不断增加)进行再就业转岗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培训内容: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2、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和各镇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镇成教办负责。

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3、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①短期培训。依托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农广校,根据各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农广校、党校、会计培训中心、各镇成教办,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四)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都市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

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区农广校、农校每年区财政拨款仅3.5万元,对于培训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第2篇

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创新的背景与目标

背景

目前电网设备试验专业培训与技能评价工作主要是通过集中在室内开展理论授课和在一般基地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形式进行,这种模式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系统被试设备、试验仪器、试验方法种类繁多,试验环境千变万化,一般的基地难以满足所有项目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需要。因此,对传统培训与技能鉴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一种新型的培训与评价模式并进行实践论证极为必要。

目标

期望通过项目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一种新型的试验专业培训与评价模式、管理范本并进行实践论证。通过管理创新首次提出并建立一种基于全员网络培训、在岗技能培训、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工作体系。重点研究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建立配套的课件体系开发和管理模式创新,达到可以克服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不足,投资成本少、培训效果好的目的。

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创新的内涵与做法

创新内容及思路

项目研究与创新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先进培训与评价模式的国际对标专题研究。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式的试验专业数字仿真、网络实操培训及技能鉴定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3)试验专业培训与评价标准化课件体系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4)试验专业知识库及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5)基于全员网络培训、在岗技能培训、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项目各部分主体创新内容的目的、做法及相关实践与结论

(1)“先进培训与评价模式的国际对标专题研究”的目的、做法及相关结论。

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内容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分析现行培训与评价模式技术手段的有效性,为改革提供思路;二是分析现行培训与评价模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为创新提供方向;三是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标,为新型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具体做法:分三个部分进行研究,一是对广东电网、广州电网多年来培训与评价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总结分析;二是系统收集整理了多年来培训与评价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指引;三是通过与日本九州电力、韩国三星公司等10多个电网企业对标,梳理了国外先进做法并提出了改革思路与设想。

简要结论: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试验专业培训教育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虽然各级领导层很重视教育培训,但许多基层单位没有真正把对人的培养尤其是技能培养作为重要业务来抓。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管理落后、技能评价流于形式等现象严重,无法形成有效地培训与评价工作体系。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得出了我国供电企业培训与评价工作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培训投入差距大;培训理念上差异较大;培训设施方面差距较大;培训管理方面差距较大;信息化建设方面差距较大;培训及竞技氛围差距较大。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式的试验专业数字仿真、网络培训与技能鉴定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项目实施目的、做法及实践。

创新目的:期望通过项目研究设计并开发世界上第一个试验专业数字仿真与网络培训系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构建虚拟真实场景、通过三维动漫形式再现现场试验操作全过程的试验专业实操技能培训与考评系统,扩充后可以用于技能竞赛,达到克服传统培训与评价模式不足,首创一种新型技能培训与评价模式的目的。

具体做法:分四个子项目进行课件开发:一是开发停电预防性试验实操仿真培训系统;二是开发电缆故障测寻实操仿真系统;三是开发电缆振荡波、GIS局放、开关柜局放等新型状态检测技术的实操仿真系统;四是实现上述测试项目实操过程的技能鉴定与评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计算机网络实操培训与技能评价。其功能如下:

①仪器仪表和高压设备仿真。仿真了主要仪器仪表和高压设备的外观和功能及其动态过程,不但可用作培训而且还可作为数字化仪器仪表、设备库使用。

②理论学习培训仿真。对各种高压试验理论知识、试验方法、规程、现场经验等进行平面、动画结合语音解说的形式介绍,形象生动宜于理解。

③实操仿真培训。以三维动漫的形式再现现场测试全过程。对试验前准备、操作过程、安全措施及数据分析等均进行了仿真。可以通过对试验环境、仪器仪表动态特性、被试设备动态特性及试验过程的仿真,真实再现测试全过程,主要功能有:试验环境仿真,可以模拟现场环境,实现气候、温度、湿度显示仿真;辅助用品仿真,如:辅助设备、各种规格导线仿真等;可自动检查所选仪器仪表及其辅助设备是否正确、导线选择和接线是否正确、接线次序是否正确、是否可靠接地、档位选择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否正确放电等;伴生现象仿真,能仿真试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设备击穿、出现电晕放电的外在现象等,系统还可自动判别安全距离。

④试验专业知识库、案例库开发。将试验专业领域的显性知识、隐性原理、技术导则、人员行为规范与现场经验、事故案例等知识点,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法表示,形成统一标准层次化知识库,实现对抽象知识的有效固化和存储,并形成实现管理、检索、智能评测等应用功能的知识库系统,累计存入事故、缺陷案例及技术报告数千起。

⑤技能鉴定与评价系统开发。为克服传统技能鉴定模式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实战与考评仿真软件。对主要检测技术设计了多套、多种考评方案,包括操作过程、试验数据分析及判断等等。使用者可以在场景中随意漫游,自主操作完成所指定任务,不但可用于技术培训,而且还可用于技能鉴定及比武。实战软件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比赛,能自动记分,增加了培训趣味性。

取得的成效:所述的网络培训和鉴定系统,经查新证实为世界上第一套试验专业实操技能培训与鉴定系统,弥补了该领域计算机技能鉴定与考评课件空白,属原创性成果,其优点在于:弥补了原有培训与评价模式的不足,可以很方便的实现电缆故障测寻、带电测试等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培训与鉴定,数据及缺陷可以任意设置;可以节省被测试设备、仪器及场地,节省大量成本;能在虚拟环境中对测试技能进行培训、鉴定与考评,全程记录并给出考评结果,实现了实操评价量化考评;打破了技术壁垒,实现了知识信息、现场测试经验等数据信息高度共享。特别有助于培养考评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技能考评;避免了人工考试中的一些人为的、因人为原因导致的不公正或偏差大等因素。

(3)“试验专业培训与评价课件体系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实施目的、实践做法及结论。

创新目的:一套完整的培训课件体系,一方面需要有与现场一致的实操仿真培训课件,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系列的标准化理论培训课件,实操培训课件只有在理论培训课件体系作支撑下才能实施。为此,该单位在大量现场案例、事故案例积累基础上自编系列培训教材并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做法与实践:组织开发六个系列的标准化培训与评价课件体系。

①《高压设备电气试验技能培训教程》专著的出版。该培训教程已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是国内第一本涵盖所有停电预试、不拆线试验及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的技能培训教材。

②《试验专业现场作业危险点分析手册》的开发。组织编写了危险点分析手册,收集整理了大量来自一线的现场作业危险点事件或事故案例,形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料,对指导现场操作和作业具有深远意义。手册分析了15类设备试验的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许多是从一线班组实际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对实现危险点分析经验共享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试验专业网络培训与评价试题库》的开发。组织开发了各类考评试题9000多题并实现了网络自我测评与分数统计。由于该单位在多种状态检测技术的集成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因此,这一网络培训试题库的规模也是领先的,特别是收录了包括南网超高压局800kV换流变等大量现场事故案例编制的综合判断分析试题和目前最先进带电测试技术现场案例考评试题,对经验共享起到了积极作用。

④《试验专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开发。组织编写了《试验专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覆盖了几乎所有试验专业测试项目,这也是目前南网系统乃至国内电网企业最为完整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⑤《试验专业标准化培训PPT课件库》的开发。该单位开发了“标准化培训PPT课件库”,共开发试验专业培训PPT近2500页,涵盖了所有现场试验的作业项目,这也是目前国内电力行业最完整的标准化培训PPT课件库。建立了标准化PPT培训课件库后,不论是那个培训师授课,讲授的知识点都一样,讲授的流程都一样,而且可以随时讲解,无须事前准备课件,节省了大量时间,为标准化的培训打下了基础。

⑥《试验专业实操技能评价系列标准》的开发。该单位组织开发了“试验专业实操技能评价系列标准”,在广泛论证基础上,通过对测量过程关键步骤细化并根据不同步骤重要程度赋予不同分值基础上得到,对每一个步骤正确与否规定了量化扣分标准。该标准对推进技能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试验专业知识库及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创新目的、做法。

创新目的:长期以来,多数单位的技术资料处在无序管理状态,相关科研、培训、事故障碍及缺陷资料、经验总结等处在不同人员分散管理状态、往往由于人员流动等导致资料流失,造成后续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先前积累数据,影响成长速度。为提高资料信息化管理水平,彻底改变各类资料分散管理、不能资源共享现状,也为数字仿真与网络培训系统建立一个核心数字图书馆或知识库,组织开发了“试验专业知识管理平台”。

具体做法:一是开发硬件支持平台,为网络培训及知识管理平台提供硬件支持;二是完全参照科技图书目录索引及企业内部自定目录基础上,开发了一套知识管理平台管理软件,可以方便检索、查找需要的技术资料;三是建立了完整的资料移交、入库管理规章制度,将分散在不同人员手中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确保重要资料延续性。通过规章制度确保了各类技术资料定期移交并录入知识平台,如外出考察不移交资料不予以报销等。

知识管理平台内容涵盖了试验专业所有核心业务并为进一步扩充为全局性的数字图书馆预留了接口。经过测试,各项功能达到预期目标,录入了大量分散管理和濒临流失的技术资料。对于打破技术壁垒,加快技术人员成长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5)“基于全员网络、在岗技能、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目的、做法及实践。

研究目的:一是对可能的培训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实践;二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基于全员网络、在岗技能、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并进行优化。

具体做法与实践:

①充分利用“全员网络培训与考核系统”。采取有效机制组织、鼓励员工在网络系统学习。该单位认为网络培训特别适合生产工作多、工作时间分散、难以统一集中培训的基层单位。由于不受时间制约,使得不能经常参加集中培训的员工能完成培训积分。

②创新在岗技能培训模式。一是为打破技术人员之间壁垒,共享资源,创新性的实施了月度技术交流会,每月安排5-6个专题和现场问题交流,题目为事故分析、案例分析、先进诊断技术、考察学习体会、标准宣贯等。实践表明,该方法对于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有助于提炼现场经验进而形成贴近实际的培训案例库;二是常态化的开展工作负责人考评和员工普考、技能竞赛,实现工作负责人、班组长能上能下(每年调整一次);三是结合新技术应用安排专项培训班、加大一专多能培训力度等形式开展培训;四是成立了多个专项技术攻关小组,为每个小组制定了明确任务和管理要求;五是常态化开展体验式培训,让员工亲身体验电一电、摔一摔的感觉,自觉做好安全管理;六是为每位新员工安排了一位管理人员、一位班组老员工作为导师并签订师徒合同,实践证明这种双导师制有效满足了新员工多层次的培训需求。

③常态化开展封闭脱岗轮训。一是对于新入职员工,在正式分配后,制定封闭脱岗集中轮训计划,调集最优秀内训师开展集中培训并为新员工编制了应知、应会知识点,让他们较快明白了转正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二是规定老员工每隔6年脱岗集中轮训1-2周,每年均安排一定时间对老员工参加体验式培训、现场案例培训等脱岗轮训,弥补知识的老化和不足。

成果及其效益分析

通过创新,组织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套“电气试验与电缆故障测寻仿真与网络培训系统”“新型状态检测技术仿真与网络培训系统”,首创了一种适合成年人特点,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可以满足所有试验项目培训与考评需要,可大规模推广的网络培训系统,创新性的建立了一种“基于全员网络、在岗技能、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管理模式并进行了应用实践。有效克服了试验专业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满足了任意试验方法、试验项目技能培训与评价的需要,实实在在的提升了培训效果。

项目成果2011-2012年在广州供电局等单位进行了大规模应用。使用情况表明:开发的仿真系统弥补了普通基地无法实现的部分培训与评价功能,实现了试验业务培训与评价的全覆盖。

项目成果在电力行业,包括电厂、电网企业、用户变电站、高校及科研机构都有重大推广价值。是今后电力行业重点培训模式之一。

第3篇

六、从学校到工作是一个冒险的过程

找工作的时候,他们会问你有没有高中毕业证,而你却没有。

――墨西哥青年妇女

许多年轻人面临从读书到就业的艰难过渡。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处境体现在缺乏就业机会和工作品质低下两方面――包括不稳定的、低薪的工作。与教育处境不利有关的因素,如贫困、性别和残疾,往往也与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处境不利有关。这并非巧合――不平等的技能培养机会、社会准则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导致了这一结果。

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富裕国家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后会面临长期的失业。2011年,全世界大约13%的青年(约为7500万人)被计入失业人口,比2007年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多了近400万。

由于经济衰退,年轻人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这对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的影响尤为明显。与经济危机之前相比,2011年,全球大约减少了2900万个职位。西班牙的失业率在2007-2009年间大幅度上升。

然而,这些关于失业人口的数字还不能完全体现出年轻人所处的困境。这些数字掩盖了一个事实:有些年轻人不再去找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根本找不到。既没有上学或就业,也不积极找工作的人往往被视为“怠惰”,即便他们的怠惰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而非他们本身的动机。如果将感到求职受挫的人计算在内,年轻人的失业率将大幅增加,像喀麦隆这样的国家失业率将翻倍。

在那些被归为怠惰的人中,女性往往占大多数。在仅完成小学教育之后便辍学的年轻人中,性别差距往往非常大。在约旦,80%以上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女性对找工作不积极,而青年男性的这一比例为20%。

青年女性还通常在被政策制定者忽视的家政和非正式工作领域从事工作。本报告对近期在9个国家开展的劳动力调查的分析发现,在这9个国家中,被归为怠惰的青年女性数量远远多于男性。努力找工作的女性比男性少,通常原因是家务劳动分工不平等以及招聘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的工资往往也低于男性。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般情况下,男性比女性的工资高60%左右。识字和计算水平对薪资的影响也非常大。教育对于女性的收入水平影响巨大。在巴基斯坦,识字水平高的女性比不识字的女性的工资高出95%,而男性之间的这一差别只有33%。

残疾青年在获得教育和工作两方面都尤为困难。在肯尼亚,很少有残疾青年能够读到小学以上。由于教育水平低,他们很难或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受到就业限制。

许多年轻人被迫从事着不稳定、低薪酬且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从全球来看,约有1.52亿年轻人――占青年劳动者的28%――每天工资不到1.25美元。在布基纳法索、柬埔寨和乌干达等国家,工资在贫困线以下水平远比没有工作的现象更为普遍。

年轻成人比年长成人更有可能获得极低的工资。在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年长成人的平均工资几乎是年轻成人的2.5倍。年轻人通常期望工资能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但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水平使他们的收入无法满足日常需求。

在低收入国家,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无法承担待业的开支,因此,他们最有可能从事低薪工作。在柬埔寨,91%没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的工资水平在贫困线以下,而受过中等教育的年轻人的这一比例不到67%。

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年轻人过早离开学校的可能性更大,他们从事低薪工作,而不是失业。例如,在喀麦隆农村地区,失业率仅为1%左右。农业为大量受教育水平低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许多人收入很低。2/3没受过教育的农村青年每天的工资不足1.25美元,其中没受过教育的农村女性处境最差。

是否完成中等教育对年轻人能否找到适当收入工作的影响因性别而不同。在尼泊尔,没有完成中等教育的青年男性比受过更高教育的青年女性更有可能获得适当工资――40%的青年男性的工资水平高于贫困线,而已完成中学教育的青年女性的这一比例不到30%。

七、投资技能,改善生活

由于没有受过教育,我们找不到工作,也不能改善生活。我们没有前途。

――印度青年男子

技能培养对于减少失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以及促进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在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就能获得多达10~15美元的经济增长。如果全世界46个最贫困国家75%以上的15岁人口达到经合组织在教育领域的最低基准,经济增长水平就可以在基线基础上增加2.1%,1.04亿人口可以摆脱赤贫。

韩国仅在30年间就从贫困走向了富裕,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技能培养。韩国普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提升了本国人口的技能。随后,韩国又将重点放在支持技能培训的产业上。

经过数十年的经济低增长或无增长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21世纪初期经历了强劲的经济增长。该地区1/3的国家实现了至少6%的增长,有些国家有望在21世纪上半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韩国和其他东亚四小龙的经验表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政府能否出善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要能够使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一致。

八、许多国家的政府忽视了技能问题,

处境不利者损失最大

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技能培训投资的重要性,但它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对青年人口众多的46个国家的分析(其中大多数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只有一半的国家正在制定或已制定关于技能培训的政策――要么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要么是更广泛的技能培训战略。

其中很多国家的战略规划都是零零散散,协调性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国家优先发展事项不够统一。但也有一些国家正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为了在2025年之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埃塞俄比亚致力于在2020年以前普及中等教育,同时重视农业和工业领域人口的技能培养,尤其重视提高微型企业和小企业的生产效率。

只有约1/4的国家试图安排小学辍学的年轻人重新接受教育或培训。例如,塞拉利昂制定了旨在培训创业技能的青年就业战略。该国约57%的15~19岁年轻人在完成初中教育之前就已辍学。但这项战略并没有充分关注到那些因缺乏基本技能而需要二次机会的青年。

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听取年轻人的意见非常重要。全球有1/6的人口是15~24岁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是社会最有活力的部分,同时也是最脆弱、最无能为力的人群。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现状比政策制定者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包括教育和培训经历,以及找到一份好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九、加大投入,提高处境不利的青年的技能

捐助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为青年技能培养提供捐助:支持使所有年轻人能够至少读到初中的国家计划,支持为没有机会获得基本识字和计算能力的年轻人提供的二次机会计划,向处境不利的年轻人提供培训以帮助其获得体面的薪资。

仅仅是使每个年轻人都能享有初中教育,每年就需花费80亿美元,此外,实现在2015年以前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还需要160亿美元。这些急需教育和培训的人口主要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自身无法承担相关费用。各国政府必须扩大资助范围,以确保所有年轻人都有机会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或二次教育获得基本技能。

10年来,许多贫困国家都增加了教育投入,一些捐助者也在年轻人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所有捐助者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投入约为30亿美元,其中约40%投入到正规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上。

其中,德国投入最多,其次是世界银行、法国和日本。一些较小的捐助者,如卢森堡和瑞士,也将其教育资助集中在技能培养方面。日本等国通过技能培养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法国的许多资金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受益:2010年,法国为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支出了2.48亿美元,其中60%以上用于其两个海外领土。

2012年,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首次要求捐助者报告用于中学后教育的援助份额,这笔资金作为奖学金和输入学生费用(捐助国机构接收发展中国家学生时产生的费用)。2010年,约有3/4的中学后教育直接援助――相当于约31亿美元――属于这些类别。

2010年,日本直接教育援助的40%用于在日本学习学生的奖学金。2010年,德国的奖学金援助支出和输入学生费用是花在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直接援助金额的将近11倍。2010年,法国的奖学金援助支出和输入学生费用是该国花在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直接援助金额的4倍。如果捐助者为留学生在其国家学习所支付的31亿美元中能有一部分转到发展中国家,那么就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填补基本技能培训方面的巨大资金缺口。

巴西、中国、印度等新的捐助者有可能在技能培养援助中成为重要的参与者。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专门将资金用于处境不利的年轻人,并在投资技能培养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过程中积累经验。然而,2008-2010年,印度承诺每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9.5亿美元的捐助中,只有2%用于教育。和其他新的捐助者一样,印度的捐助侧重于高等教育,而处境不利的年轻人无法从中受益。

私营部门也需要增加对技能培训的投资,因为掌握熟练技术的劳动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使私营部门获利。一些私人基金会正在资助创新项目。例如,万事达基金会为帮助青年获得就业所需技能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这与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各国政府必须协调不同来源的资金,并充分利用这些资金,以确保处境不利的青年获得应有的关注。途径之一就是完善培训资金管理制度,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集中起来――包括向公司征收的专项赋税以及捐助者提供的资金――供政府管理和支出,而私营部门则负责提供培训。尼泊尔的就业基金就是采用这种途径惠及处境不利的年轻人的一个例子。如果培训基金得到妥善管理,那么就会产生积极影响。突尼斯于1999年设立了培训基金,通过技能培养使1/4以上的失业年轻人受益。

十、中等教育:为工作铺平道路

第4篇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本在整个财务管理内容中所占比例逐年攀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越发严峻。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出财务管理创新,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进程,释放企业升级与活力,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本文将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

知识经济环境;企业财务管理;融资管理

本文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将着重从财务管理目标、融资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工作内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以此来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已经向知识经济所转变,此种情况下,知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需要向更高层次所演化,即:经济收益最大化向知识最大化转变。一方面,企业管理者通过管理目标的创新来设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杜绝企业内部人员对当前财务管理目标产生的抵触行为,降低不利于企业发展、损害其他人利益现象发生几率。另一方面,则是将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相吻合。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融资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企业在融资方面所享受到的政策更加多样,特别是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展,使得企业能够持续不断的从社会中汲取新鲜血液,满足其发展所需。就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深化融资管理的创新,特别是融资渠道的创新,从而打破原有银行贷款的束缚。所以,本文在关于融资管理的创新研究上提出了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的便利条件,开拓综合授信、信用担保贷款、买方贷款、异地联合协作贷款、项目开发贷款、金融租赁、典当融资、资本化融资等渠道,来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企业从社会中融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利率水平的降低,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资金管理压力,继而更好地开展各个项目、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工作。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必然涉及到资金,而一旦资金流动,其风险就会随之出现。资金风险无法彻底根除,只能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降低由此给企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创新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依托当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通过政府职能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牵头,搭建一个各方信息都能够及时得到共享与交互的信息平台,将各行各业的企业纳入其中,及时向其传达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内容,并对当前经济发展风险程度做出预判,继而为企业各项经济决策及资金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各种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评价方面。而无形资产,如:知识资本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使得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无法最大化发挥出来。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则是针对知识资本的深入开发与挖掘,促使财务管理从业人员关注如何将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二者有机结合、以更加合理的配给方式来分配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本、提高知识资本利用效率的方式及途径,引导企业如何科学、合理的参与到知识资本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分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贯彻落实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而言扮演者不可忽视的角色。

五、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创新

原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新工作内容及新管理方法的传授上,对于自身现代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挖掘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力度。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则是需要将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财务管理内容、工作方式传输给各个从业人员,继而转变其原有工作观念,使得企业财务创新管理各项内容能够顺利落实下去。此外,还应注重新鲜血液的吸纳以及自身具有战略眼光及发展潜力人才的深度挖掘。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工作来挑选出与企业发展目标及文化相匹配的人才,给予其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二者更加密切的合作提供助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环境下要想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其现代化管理步伐,需要坚持做到财务管理目标、融资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工作内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所服务。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当前各行业财务管理持续改进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彤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品牌,2015,14(06):43

[2]刘海娟.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02):146-153

第5篇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

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时展的要求。实践表明,数字化档案信息能够让任何一位档案使用者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在任何地点、时间只需有一网的电脑,就 可以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阅所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不仅是提高档案利用率非常有效的手 段,而且还能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档案部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普遍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计算 机管理档案可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形式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并通过光盘、磁盘存储,不再是纸质载体储 存,这样一来,一个档案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全部馆藏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存储在电脑里,任何个人和机构都能 很方便地进行查阅。档案管理信息化就要求档案工作者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具备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子设备,进行档案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分析和利用的技能。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对推进信息化的推进进行了系统研究,1947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把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引入到档案信息传播中,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培养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真伪进行准确鉴别、区别对待的能力;对信息的有效检索、评价和使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三)信息化向档案工作提出的理念创新要求

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档案信息的开发更多地关注现实和大众需求,以此来增强对利用者的吸引力。在开发和选题的过程中,档案工作者要有信息意识,应具备对信息真伪进行准确鉴别、区别对待的能力。二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的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原有档案信息的编辑速度不能适应高速的信息传播和应用速度,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具备在新的传媒技术条件下对信息的有效检索、评价、使用和传播的能力。三是现代传播手段给档案信息传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网络黑客技术、病毒、木马等安全隐患一直困扰着现代人。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自身的保密工作,更要注意避免不经意地丢失信息造成信息遗漏。 四是随着受众的档案意识和信息意识的增强,利用档案信息的用户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员和政务系统工作人员,因此信息传播内容要具备广泛性与实用性。同时,由于各方面专业人员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传播的针对性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提高信息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与研究性,满足用户需要。

二、档案工作者适应信息化的基本素养内容

素养是平时经常有意识的学习、实践和修养,以及社会舆论、环境暗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作风、品德、胸怀、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人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档案 管理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 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决定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因此,在信息化发展大潮中,档案工作者的素养如何成为推进档案信息化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包含一个人的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审美情趣、思想观念、道德修养(规则意识、诚信)、胸怀境界 、传统习俗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 观、发展观。最基础的是文化基础知识。档案工作者应具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档案信息在传播前,是档案工作者基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识水平对将要传播的信息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确保信息传播符合相关原则和规定,对信息内容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选择、处理和加工。因此,档案工作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信息取舍、编辑的局限。科技的发展决定了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今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种语种档案。国际间交流产生大量的外文档案,基于识别利用外文档案信息和增进国际档案工作交流来发展档案工作的目的,档案工作者应提高外语水平。

信息技能。主要包含信息检索技能、信息分析评价技能、信息利用技能和信息传播技能。是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对信息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综合能力。一是信息检索能力。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档案工作者需要对档案进行一系列处理才能使其形成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利用,使信息具有较强的检索性。档案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加工的能力。二是用户分析能力。不同的用户对档案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进行分析,尽可能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三是信息传播能力。通过档案工作者细致的工作,使档案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档案信息得到最关法的传播,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另外,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在档案工作中的普及,要求档案工作者熟悉运用计算机软硬件;在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的环境下,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是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信息意识。一是对信息的预测能力。作为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档案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外界信息,并与当时当地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提高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能力。二是对信息的敏锐性。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都是生活在信息社会中,面对海量信息,档案工作者只有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搜集、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在各方面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三是信息的安全意识。保持高度的信息安全意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存在很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档案传播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网络常识,把风险降到最低。另外,数字化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易被识别,使信息真伪难辨,一旦信息被人拷贝或篡改,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档案工作者还要注意物理存储系统的安全。

三、档案工作者素养养成的基本途径

素养的养成,是在素质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不断理解和深悟的过程,不断提高和丰富的过程,不断完善和完美的过程。

(一)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

档案工作者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是档案职业道德意识。档案工作者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既不能任意篡改和歪曲档案的内容和特征,也不允许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鉴别档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历史,忠于职守,维护党和国家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同一切篡改档案、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二是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四是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五是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网路技术发展很快,档案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现在已经成熟的网络技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与各单位 的协调,经常到有关单位和部门宣传档案信息化的知识,鼓 励各单位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按规定格式、程序和要求上报 有关档案资料,以加强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建设。档案工作不是独立的,档案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方方面面的 配合,要及时以数字化的手段收集、加工、整理、传送和接收 以及储存。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档案 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

(二)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1、掌握文史知识。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更好地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书写水平也很重要,因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编目、著录、标引等与书写水平是分不开的,若所写的文字难以辨认会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

2、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档案工作者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

3、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必须坚持进行各项技能培训

第6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技能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微格教学对于培养及提高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是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字】微格教学 信息技术 微格教学系统 教育信息化

一、微格教学及其教学技能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法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从80年代初期引进微格教学,开始对教学技能进行研究和训练。微格教学的引入,对改革教学法课程,实现师范生培训方法、手段现代化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90年代后,我国对教学技能培训方法来看一般是采用微格教学的模式。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的出现,又给微格教学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微格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论述微格教学的培训方案。周兰桂在《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优势》一文中认为,微格教学作为师资培训中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不仅使师范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成为了可能,而且具有理论上、设备上、实际操作运用上的优势。王邦雄、雷体南在《微格教学中教学技能的分类、训练和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认为,通过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实验研究,阐述了教学技能的分类方法和应遵循的分类原则;提出了在大面积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教学技能的动态组合的观点以及具体实施训练的步骤;介绍了微格教学中的评价方法和制定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王槐源在《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一文中阐述了微格教学的特点及其在高师教学技能训练工作中的作用,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微格教学手段在高师教学技能训练工作中的两种应用新模式。

(二)、微格教学中的教学技能的分类模式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效化,人才的优质化,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通过微格教学模拟课堂教学,在有条件的指导监控下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同国家对微格教学中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也是不同的。

1)、美国斯坦福大学将教学技能分为14类,并同时提供技能录像示范和技能评价表,以提高师范生所要求的教学技能。然后师范生进行实践训练,一次只训练一至两项教学技能,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在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以录像记录和评课进行反馈,然后再修改教案,再重新讲同一内容。并按斯坦福教师评价标准进行分析评价。从传统微格教学的角度来讲,这是运用简单的摄录技术对师范生集讲授、评价、反思反复训练于一体形式,有利于目标性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师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教师技能的提高的。

2)、我国课堂教学技能分类模式则在借鉴国外微格教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的教育特点,对教学技能中的行为要素进行描述而分类的。包括两项十条:一项是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和板书技能;另一项是综合技能包括:导入技能、变化技能、Y束技能、组织技能。从宏观层次上的教学技能分解为各项教学技能,而每一项的教学技能的概念又是通过对该类教学行为的教学功能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行概括描述,强调教学技能的目的性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单项技能的实践训练。应该说,这两项十条教学技能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对大多数专业而言是适应的。

除了以上列举的美国斯坦福和我国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还有包括像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学技能的分类模式以及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和印度等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无论哪种教学技能分类模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技能的分类原则。包括教学技能必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且为教师的时间经验所证实;教学技能必须是客观的,能够提供鲜明、具体的范例,便于师范生感知和学习;同时教学技能必须具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要求,便于师范生掌握,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教学技能能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为技能被掌握的程度和效果提供反馈,有利于训练和完善。

二、信息技术变革时代中的微格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实践,微格教学也融入了时代的元素,理论研究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验系统,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和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和传统的微格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格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变化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现代教学理念早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注重“双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网络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实时有效并且生动的教学。其次,对于学生的认知风格,已经从传统的依赖教师转变为多样化的合作独立式学习,学生更多地喜欢通过教师、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体中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现代学生的知识视野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喜欢的知识。像很多如“翻转式”课堂理念的出现,就是鼓励学生课外自学,课堂集中讨论,教师起一个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势必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再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微格教学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优化评价体系,在注重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应更多地关注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人格魅力的熏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在教育中的不断应用,传统的微格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脱离了轨道,或者说不能行之有效地实施教学技能的培养,以至于很多高校的微格教室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微格教学环境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时代下,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可具有以下用途: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校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校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校实况转播。

5、学校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微格教W目标的多元化

传统微格教学要完成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练习并掌握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因此,微格教学的目标体系应多元化,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多样化

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合信息时代需求的人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技能训练中,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指导受训者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个别化网络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技能必将是微格教学培训技能时要研究的课题。

(三)微格教学评价反馈的及时化、自动化

网络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建立。基于此,微格教学的评价反馈将由自动评价教学效果的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它能及时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通过无线上网传输系统,同步将这一过程传输出去,也可由其他观众对教学情况发表评论并实时传递回来。

四、总结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93-94

第7篇

一、强化思想教育,落实放映任务。

搞好全年数字电影放映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应当始终抓住放映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放松,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在落实上出狠招下功夫,提升广大放映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自信心和荣誉感,用心去为人民服务。

一是加强教育,实行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双考核。实行一年一度的数字电影放映员聘任,坚决杜绝人情聘,把思想合不合格,工作敬业不敬业作为能否聘任的标准。思想进步,工作热情,积极性高的人员,哪怕是技能不太熟练,也可以通过后来的培训学习得以提高。强化这一理念,把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热爱数字电影放映的优秀人才引入放映员队伍,为确保高质量圆满完成全年数字电影放映任务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是剖析问题,按计划实施放映和值班监控相结合。广大放映人员应对过去一年自己的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明确搞好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正确方向。可以为放映员统一印制《数字电影放映月计划报表》,实行按计划放映和网上GPS监控相结合的办法,杜绝放映中存在报表与实际放映村镇不符,村表不实的放映漏洞。

三是维护设备,经常性的开展放映设备的维修保养,保障放映工作的顺利进行。除院线公司,省广电系统对放映设备进行年检维修以外,还应自行组织多次放映设备性能检测,设备除尘,全面维修保养等工作,对所有放映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减少人为的设备故障。

四是开展培训,努力提升放映人员的放映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积极参与国家广电总局开展的网上远程业务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放映技能培训,技能比赛,让有经验的老放映员介绍如何及时发现放映设备故障的方法,使放映员都能独当一面,人人都能成为技术能手。

五是了解需求,推广影视需求信息员制度,了解和掌握群众的观影需求。放映员不光做好电影放映,还要深入大众、掌握观众的观影需求,在放映员中选出责任心强的放映员和节目主管,担任影片需求信息员,尽可能的为群众提供合季节、合农时、合民意,好理解的好影片。

六是安全放映,杜绝责任事故发生。狠抓全年的安全放映工作不放松,确保安全无事故。整理细化人员的档案资料,多种联系方式,工作人员深入放映一线,及时掌握所在放映员放映运输工具的安全状况,对放映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下发劳保用品,使每一位放映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全年放映顺畅无事故。

二、贴近实际放映,满足群众需求。

当今,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他们对致富增收的上级支持也十分迫切。因此,播放电影应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开展放映工作。经常与有关部、局保持联系,了解和掌握工作动态,及时预定下载、配合中心工作内容的影片。重点工作、重大节日放映工作早安排。围绕新农村建设选好影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科学技术难点和建设项目选定。结合实际,适时推出科学生产、生活类片子,必然受到好评。

三、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放映市场。

1、发扬吃苦精神,不给群众添麻烦。教育广大放映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放映思想观念,做到着装整齐,设备配带整洁齐全,放映场地选择不妨碍交通,安装拆卸设备不麻烦干部群众,以良好的数字电影放映员的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接受群众的优劣点评。

第8篇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Sinopec Changling Refining and Chemical Company, around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employees, Hunan Petro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uilt and shared the digit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resource library, and carried out targeted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which had achieved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s for teaching reform and provided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build;sharing;digitization;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05-02

0 引言

近几年来,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学院主办单位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紧密合作,努力探索与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主导、政企共建、行业指导、校企一体”的办学体制机制,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企业地方一体化、资产运用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其中,学院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为主要模式,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数字化模块课程开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教学与培训素材资源建设为补充,充分利用校园网及长炼企业内网网络平台,建设共享型教学与培训资源库,开展数字化教学与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1 校企合作开发了企业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

2011年6月初,长炼为了更好地建立其职工人才培养与选拔通道,决定完善其职工培训教学资源库,向学院提出了合作开发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意向。校企合作开发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人员、技术、管理、资金等问题众多。为此,长炼和学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根据企业的要求,联合成立了九个通用基础模块开发项目组,分别负责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基础知识、产品质量基础知识、化验分析、炼油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基础知识、机械设备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电工基础知识等模块的开发工作;针对长炼炼油作业部、聚丙烯厂、动力厂、供排水厂、油品管理处等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成立了精馏、加热炉、催化剂、冷换设备、炼油工艺、高分子化工、锅炉、汽机、电气等十九个专业模块开发项目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项目开发的研讨,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和开发时间安排,确定了项目成果验收和使用标准,并要求最终形成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和纸质教材,不仅要满足长炼职工培训的需求,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向中石化其它企业进行推广使用。同时,在对上述资源库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后,可形成满足学院相关专业学生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努力,校企合作开发完成了全部岗位模块培训课程的讲义、试题库、课件、教学培训视频等内容并上网,长炼的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师生均可上网学习。目前针对长炼一线操作员工的岗位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员工先通过企业内网自主学习,再参加由课程开发教师主讲的短期脱产培训班,最后进行相应工种或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其职业技能等级直接与岗位工资和奖金挂钩。此举极大地调动了长炼一线员工学习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反映短期脱产培训和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比原来单纯参加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多了。通过网络的反复学习,可有效解决在短期培训班上没弄懂的问题;而网络在线答疑加强了教师与员工的交流,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院教师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岗位技能模块课程内容和开发职业教育专业实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校企合作开发使用了石化仿真培训系统

学院与长炼共建的石化仿真培训系统开发与培训基地已经建成二十年,是中石化在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仿真系统软件开发与培训基地,基础好、底子厚、实力强,已开发并投用了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连续重整、硫酸等多套软件,在企业日常员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新装置开工培训、事故演练与处理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石化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不会刻意去制造生产事故对员工开展事故处理培训,因此,利用石化仿真系统软件来进行事故处理培训几乎成为开展此类培训的唯一手段。长炼的一线员工通过系统地到学院仿真基地进行培训,对生产事故预演及处理都具有了良好的应对方法与手段。二十年来,长炼员工多次避免了石化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发生,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这其中仿真培训功不可没。同时,仿真培训基地也为学院石化类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石化仿真实训条件,为学生到石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预先提供了良好的仿真训练环境,学生到企业后操作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石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8%以上,基地建设从而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

随着“十一五”期间中石化在长炼投资近百亿元建设的千万吨级炼油化工新装置于2011年10月的全面建成投产,该基地又开始围绕新建炼油化工生产装置,开始了新一轮的石化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培训工作。新开发项目完成后,将形成涵盖安全技术与技能培训、工艺操作技能培训、工艺与设备技术培训、电子化题库以及网络化学习的完整培训和考核体系。其中,在线考试系统将拥有完善的电子化题库,可以将从前大量的纸媒题库数字化,使其更加方便存储、更新、管理、应用和维护,并可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考试的全过程,可切实有效地解决传统考试全过程都需要人工参与、周期长、工作量大、容易出错、保密性差等诸多弊端,使得整个考试成本降低,真正实现无纸化考试和多媒体考试;网络学习系统可以将仿真培训系统、多媒体培训系统、考试系统等各种培训和考试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从而构成一个可供企业进行理论学习、仿真培训、无纸化在线考试的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构建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数字化学习网络——为企业员工提供通过网络开展网上学习、培训、调查、交流和资料查询等活动的公共平台,为企业培训管理部门提供教培管理、过程跟踪、组织考试、训练、竞赛、成绩统计、绩效考核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培训工作“工学矛盾”的同时,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网络学习系统也将极大地促进更多优秀培训资源的共享、积累和沉淀,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3 共建共享了企业数字化技术与培训资源库

根据学院与长炼的相关协议,学院校园网接入了长炼企业内网,共享了丰富的企业技术和培训资源库,主要内容为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中石化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和长炼数字图书馆,并根据学院的技术、人才和培训优势,广泛参与了上述企业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到了共建共享。特别是在中石化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的内容优化与完善方面,学院专业课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了企业新建装置、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技术改造情况,从而适时地为题库新增应知应会试题,保证了题库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校企共建了学院石油化工资源素材库

学院在长炼及相关石化仿真系统开发公司的帮助下,投资建设了校内石油化工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化工单元素材库、炼油工程素材库、工业分析素材库和安全技术素材库。该库不仅为学院开发石油化工单元及系统仿真软件提供了素材支持,也用于专业课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还用于学生通过校园内网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专业教学资源。

5 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学院提供了资源服务

5.1 建设了中石化远程教育站长炼分站(湖南石化职院远程教育站) 学院与中石化信息管理中心和长炼相关部门合作,在学院培训中心建立了中石化远程教育站长炼分站(湖南石化职院远程教育站),企业员工和学院师生可上网学习中石化的相关教学培训内容,保证了企业和学院的教育培训内容与国内外的先进培训内容基本一致,体现了先进性和及时性。

5.2 校企共同开发了长炼安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初,长炼将其外来人员进厂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交给了学院培训中心负责,每年可培训上万人次。学院组织精兵强将,在长炼安全环保处和生产装置安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重点开发了长炼安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外来人员的资料录入、培训成绩管理、查询、发证、打印等功能集为一体,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长炼各用工单位可通过企业内网,随时查询其所使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数据及安全教育情况,从而为企业的安全施工及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此外,学院学生到企业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前,也通过此系统开展安全培训及取证,从而获得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资格。

5.3 校企共同开发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 学院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就进入了校外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阶段,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负责对其进行实习指导。学院组织相关处室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在长炼及其它企业的支持下,着手开发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将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师傅、实习学生通过网站联系起来,各项内容通过网上和记录,确保了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学生将有关情况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对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的考核也可通过网站实现,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开发,目前该系统已在学院运行,受到了校内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交口称赞。

6 校企共建和不断完善了学院网络环境

学院与中国电信岳阳分公司紧密合作,在学院建立了智慧数字校园网,与长炼信息中心合作建设了企业知识库,为在校师生、长炼职工在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学习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深受各方好评。

参考文献:

[1]蒋秀英.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