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4 17:49: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

第1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

一、引言

独立学院,也常被称作为独立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范后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所谓“新机制、新模式”即民办机制、独立办学、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也常被称为工商企业管理,该专业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其社会实践性和企业应用性。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侧重于研究企业内部的行为管理以及较高层次的经营战略决策。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工商管理类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独立学院目前的培养体系与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侧重于培养理论知识型人才,对于社会应用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比重并不大,所以,根据社会、企业的具体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的重点。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国家考虑到当时的情况,鼓励本科院校和社会上的资金相结合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独立学院的特征是:引入社会资金,有独立的设施和管理,培养模式上自主性更多。独立学院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典型阶段。独立学院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有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普遍高校雷同。这是第一阶段独立学院的遗留特征,由于独立学院通常是在母体学校的资源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与母体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设置都较为接近。像这种依托于母体学校成长起来的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参考一本或二本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结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设置符合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独立学院的应用型特点并未得到突出。

(二)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通常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独立学院,走上了教师的岗位。独立学院的教师通常都是硕士以上的学历,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其它职业的工作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因此,既能够为学生讲解理论基础,又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企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极为欠缺,这种师资的现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得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更关注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

(三)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未能完全建立。普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这些环节联系紧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都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独立学院将重点放在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对于实践和实习环节关注得很少,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缺乏相对合理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策划和内容。虽然我国的独立学院越来越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性。独立学院目前正在探索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学生实习方式等举措,但是对于实践环节的具体策划和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的安排,仍处于摸索阶段。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一)鼓励学生创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后,需要融入实践,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后,学院可以邀请社会上的部分成功创业者来学校与学生一起交流,学院也可通过学生会使得学生与各类商业机构广泛接触并实践,这些鼓励措施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各界的创业人士并能在与其接触过程中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二)独立学院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估机制。通过在独立学院设置专门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估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在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从侧面促使教师补足自身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三)独立学院应与部分企业建立真正的工商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许多独立学院并没有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或是形成固定的实习关系,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缺少真正的实习单位或是实践机会。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只能将实践教学停留在案例教学,无法使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问题。只有建立真正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才能使得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处理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特点,培养的学生应侧重于应用型,更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应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改变传统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从教学方式方法、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推动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杨旻.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践行[J].电子制作,2014,12:251~252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评估 专业特色 学科特色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 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 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 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第4篇

1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1 认识存在偏差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认识存在偏差,过于重视学生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教育,也开始专业技能教育,但是忽视或者淡化创业意识教育,学生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1.2 创业氛围不浓 

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于工商管理论文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没有重视创业意识教育,因此在高校中缺乏创业氛围。创业氛围的缺失使创业没有能够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追求,校园文化建设也没有突出创业元素,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3 师资建设滞后 

创业导向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不是简单地假如创业方面的教学内容,需要学校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与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创业教育实施的直接推动者,基于创业视角的教师队伍亟待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1.4 创业实践乏力 

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指导外,更需要积极开展基于创业导向的实践活动。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缺乏将创业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思想意识,要将创业理论指导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内化理论并丰富创业理论。 

2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改革的思考 

2.1 构建基于校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出现同质化现象,创业教育缺乏特色。关键的原因在于创业教育没有与校情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教育要进行重新定位,将创业教育置于校情背景下,充分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放大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创业教育逐渐从作为一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转变为一条关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2]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成功学校创业教育成功经验。这样才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彰显学校特色。 

2.2 构建基于创业导向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从文化方面作用于师生的精神世界。创业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创业元素作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通过文化渗透的形式,向学生渗透创业知识,适时地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宣扬创业实践事迹,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进一步激活全校师生创业的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2.3 启动“一师多能”师资建设工程 

教师队伍建设是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的关键,学校要启动基于“一师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其基本思想是“外引内培”。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现状,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创业素养的教师,通过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学校其他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夯实既有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导师定期开展讲座,深入开展基于创业视角的教学研究活动,打造出一支“多能型”师资队伍,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 

2.4 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载体。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合作在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基于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要改变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必须要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通过校企不仅有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还要在校企合作中,使企业获得利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发展的理论高度,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 

3 结 语 

总之,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要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加强思考,正视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不断进行改革,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第5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64-02

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实践教学必须改革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明确提出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这一要求完全一致。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大学生就业率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十分必要。

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必须改革 从专业特点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产生于工商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工商管理的实践。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本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但目前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三差”现象。因此,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

国家的政策要求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有了政策的指导。

2 当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尚未对接 工商管理类专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没有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没有科学的衔接,更缺乏有效的渗透和融合。在实践环节开展过程中,学生真正动手参与的机会很少,难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践环节的经济投入也很少,缺少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践环节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的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完全不能对接,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失去应有的意义。

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训项目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和实训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室搭建平台尚未构建、师资投入的局限等原因,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缺少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训项目。

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工商管理类专业设计了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这些实习主要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实际上,认识实习以参观为主,缺乏深入合作;毕业实习通常和就业岗位相关联,许多独立学院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时间较长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难以在一个单位完成全部实习过程,往往需要联系多个单位,导致学校难以跟踪实习效果和保证实习质量。

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学生觉得理论课很虚,难以抓住专业的精髓,就业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明确。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战略思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但是创新与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尚未很好地融合,没有形成科学的、成型的体系。同时,对于创新和创业教育也没有形成可行的质量评价体系。

3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策略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领和主导作用,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根据国家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社会经济发展及行业需要、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转变实践教学的教育观念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要求必须重视教育思想观念的先导作用,把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提升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以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重视能力教育、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三合一”人才培养观念贯彻落实于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成熟的实践教学教育观念,为构建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指导,奠定了基础。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设计成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和思维方式;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层次可以分解为若干模块,不同的专业可从中选取不同的模块,选取的模块统一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义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各类课程实验、各类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教育等。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1)构建“政产学研用”互动合作机制。独立学院要积极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充分利用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影响,构建“政产学研用”实践教育平台。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实践项目,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学校以核心专业为优势,依据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联合研发并将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政产学研用”平台的构建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发展的可行目标。

2)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学校尝试采用在职培训、联合培养和挖掘校友资源等形式,拓宽实习基地范围和数量;通过与行业部门和地方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构成完善的实习教学平台;建立校内教学实验中心和综合性专业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引进各种资源完善实验室硬件设备和软件,并及时更新,满足学生对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和行业模拟环境等的需求。

3)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开设创业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大学生“科创杯”“挑战杯”等比赛、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创新平台,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1];构建“企业高管进校园”“校友讲堂”“创业讲堂”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设立专项支持经费或者奖励基金,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4)创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平台和机制,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养方式,把企业职业经理人“请进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负责培训教师和指导学生;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出去”,到相关单位顶岗工作,学以致用,既能积累实践经验,又能提升教学水平。在招聘新教师时,优先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同时,为教师创造机会参与专业实践培训,并给予经济补偿和奖励,提升实践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1)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以现场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改变考核方式,转换考核重点,以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主,改变传统的唯一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校内的实践活动可以采取笔试、答辩、作业、报告、团队绩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校外实践活动以实习产生的实际效果作为考核内容,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考核。

2)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须自愿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专职专任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答疑等;校外导师由企业管理者或者技术人员担任,负责企业内实习的全部事宜,包括实习内容设计和技术指导等。采用导师反馈、不定期电话或者到岗查询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通过动态监控,记录学生的表现,既能作为实践环节成绩评定的依据,又能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4 总结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只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指引下,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及创新,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独立学院要加强管理过程,保证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策略的实施效果。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业务管理关系十分密切,注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企业管理是中国大学的人数最多提供专业类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大学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需要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如何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探索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应用以及面向人才和途径,是企业管理人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

1.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找到工作,就业市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长期稳定性,较高的竞争优势。包括: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强大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过,从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当代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1.1人才培养方案不足

地方院校往往指的是学术机构发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课程和大学学业等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办学特色不能很好的代表课程和培训项目,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力,合作,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特征不明显,导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经过调查发现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1.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在工商管理就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更高的容量。然而,现在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更注重知识的质量评估,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学习考核,许多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是适合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竞争力的需求比较差,企业管理,就业不实施后,他们的职业生涯。

1.3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因为在实践中对应的信贷业务设置,或缺乏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学生培训项目的技能培训模式,不能有针对性地评估学生的学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没有员工,企业往往无法学生的评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紧张进行中,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全过程。在一些大学生专业课程开发的应用程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商业实践课程的应用型人才,甚至有的学校出现,因为人设课,也可以创造什么,当然是缺乏什么教训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

1.4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差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必须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比较差,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培养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直接导致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不具有创新精神,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管理创新。经过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多,高校供给不足,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而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

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建议

2.1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当前毕业生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毕业生缺乏实践经历的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总结其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合作企业,并允许教授企业管理聘请大学生,提高了实践或实习和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参加工商管理等相关工作。此外,实习和论文一起,探索和发现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暑期工作或实习机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了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不明确,难以考虑的工商管理的学生就业趋势在求职过程中的未来,从业者的特点,学生和就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验,发明,学术研究,技能大赛,创新和创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旨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训目标是确定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业务管理培训目标的应用程序,我们必须重视人才,技术和设计的应用程序和目标的人才需求特点的培训定位。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科技与经济的跨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业园区的结合。因此,科学的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宗旨的设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2.4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招聘企业,大学生都不是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在企业管理相关工作,特别是优质的职业道德,体现在诚信管理的质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持久的要求专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敏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刘建准,王大海,齐庆祝,熊德勇.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孟凡生,尹鹏.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第7篇

一、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所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决策能力、决策方法的培养上,于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时偏重于管理的后一环节———决策,而忽视了管理信息获取分析、方案执行控制等中间环节的能力培养,这也是造成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随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在受传统影响更深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却不够明显,以实践为主导、以理论“必须够用”为标准的观念难以被充分接受和落实,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依然是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重要原则。

3•课程体系改革不彻底。当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安排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课程整合力度不够明显,理论教学的比重太高,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教学计划中大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三个部分,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实训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技能实训项目不足,技能训练时数不够,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材匮乏,实训手段落后。笔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图书市场中公开出版的综合实训教材不足六本,其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众多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需求。同时,当前工商管理类实训手段也较为落后,主要采用课堂案例教学、机房多媒体软件操作等形式。缺乏实践动手的切身体会,也缺乏工商管理中最重要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中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度较高的一个门类,所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专多能”的通用型才能,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建立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工商管理实验课程体系,发挥学科交叉及学科综合应用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实训教学环节中有利于提升受训者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合理利用实训教学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二)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研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设置,构建和完善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课余实践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设置和加强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模拟课程,结合管理专业特点,注重提高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加强管理定量方法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理顺相关课程之间及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途径。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自有实践课程为核心,充分扩展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和开户银行等各机构的业务往来关系。

(三)完善实训教学层次

构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从四个层次进行:专业感性认识实验、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每个层次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

1•第一层次:专业感性认识实验

设计专业感性实验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管理实际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为经管综合实验中心的观摩讲解,校外企事业单位现场参观等。

2•第二层次: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学习的需要,开设系列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相应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其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方法。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此类实验并非某一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4•第四层次: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本阶段通过设计仿真综合实习,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虚拟环境、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中,以某一行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作为主线,完成模拟企业的真实经营与运作,实现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并以所管理企业的经营数据为分析对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毕业实习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是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应用的一种形式,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空泛性加大了实践活动设计的难度,为了能让学生在工商管理综合实训中充分理解所学的管理知识,并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活动的开展,这里提出“场景模拟+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1•场景模拟实验

将综合实训场地搭建成为一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管理环境,以弥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在该实训场地中,学生将依据实训教师精心设计的企业管理案例,以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环节。针对民办高校生源的特点,其毕业后主要去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管理工作岗位,对其能力的需求应该是重实施而轻决策,通过仿真环境的手工业务处理实训,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掌握日常基本业务处理流程。我们称之为“授之以渔”。

2•管理信息化实验

“管理信息化”模式要求受训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相关业务处理,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作为一种工具,它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熟练掌握这些工具,一定量的信息化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我们称之为“授之以鱼竿”。

第8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快速,目前成为过半高校普设的专业之一。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是社会与高校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由于自身条件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标准,就业困难,出现了相对“供大于求”的局面。据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为2014年度预警的本科黄牌专业,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人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通过对就业市场进一步分析,出现供需矛盾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对工商118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以往对量的需求巳经转变为质的需求,对学生就业行业与职业岗位提出双重适应性要求。而高校却没有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仍按传统“大一统”培养人才模式进行,学生就业适应性没有跟上时展变化。因此,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从社会需求分析

1.对行业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划分,如房地产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行业的着眼点是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观领域,体现的是以行业为单位的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分工,由企业或组织组成。

我国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从经济新常态发展变化与企业自身发展,决定了社会各行业企业对工 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有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等。二是不同行业对同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多样性,如石油化工行业、房地产行业、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内涵不同。三是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也不同,如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他们均有各自的用人标准。

社会要求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懂行的。但这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几乎没有行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育意识。以往这种行业的适应性,是在学生毕业就业后在工作中学习得到的,需要一到两年时间。现在社会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具备这方面行业知识,以增加行业适应性。这无疑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职业岗位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特定职责和相对稳定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职业的着眼点是组织内工作人员的具体工种,体现的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技能上的社会分工。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进人企业部门为战略规划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其中’战略规划中心负责对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协调,属于综合能力的应用,一般可作为学生就业后一定时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生产管理中心设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等岗位,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要求,是学生毕业就业时的主要职业岗位。

根据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定位,应用型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体系为:一是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即学生就业后从事具体工作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岗位职能模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物资采购与管理等业务能力。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也更倾向于聘用有实习经历者。二是发展潜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从事该专业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积累,可以培养自己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价值链管理能力。三是职业素养,影响员工个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外,是否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是否具备抗压、抗打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定是某一行业的某一职业岗位,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增加就业的适应性。

(二)从高校供给分析

1.缺乏行业的适应性。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专业细分日益强化,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进一步细化为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财务专业等,一定程度上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不同细化专业需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行业不适应问题。在满足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明显不足,即使一些行业性高校在这一方面也做的相当不够。高校注重培养通用性人才,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层次、需求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共同趋性,人才培养的个体差异不明显。

2.缺乏职业的适应性。一是忽视专业技能培养,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内容的安排上也关注全面,而忽视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又不会”的感觉。二是对发展潜能挖掘不够。注重单科学习,忽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与就业关联较少,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与职业岗位结合度较低,没有起到明显的实践效果,职业适用能力较差。三是职业素养仍需要加强。特别是事业心、责任心不够,抗压、抗打击能力较弱。

二、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视角研究本科工商管理专业(非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就业适应性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其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及其他专业具有可借鉴性。

(一)新模式培养目标

新模式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个体就业差异,围绕行业与职业岗位定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诚信品质和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发展潜能,能够在特定行业企业中从事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打破传统“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为导向,突显特定行业与职业定向与能力要求。

(二)新模式培养过程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在四年培养期间同步进行。行业适应性过程可分为对行业再认识、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行业实践适应三个阶段。职业岗位适应性过程可分为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培养、职业岗位实践适应三个阶段。培养过程中重点是做好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就业规划和课程方案设计两个方面。

1.就业规划。就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工作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贡献和成就期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时应已完成就业认知及就业导向、就业试探任务。大学期间应进行就业规划制定,完成就业准备,迎接就业安置与未来职业发展。分年度规划如下:

在一年级,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就业规划方法及技巧,学生结合自己兴趣专长,设计撰写本人的就业规划。通过一年时间完成行业再认识与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初步培养。在二年级,组织开展学生就业规划评比,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点评,确定方案可行性,递交完整详实的就业规划书。完成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完成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工作。在三年级,完成行业知识的理论储备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理论知识学习。在四年级,利用实践教学完成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就业适应,为毕业就业做好全部心理与能力准备。毕业前期统计学生就业协议签署情况,进行总结。毕业就业后分阶段进行信息反馈。

2.课程方案设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将行业与职业岗位特色上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工具技能课程。

在一二年级接受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课,含政治思想、外语、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等;二是专业基础平台课,含管理学、经济学、数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战略管理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教育,含就业规划、产业与行业分析、职业与岗位认知等课程。

三年级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培养。在实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下,在此阶段明确分流专业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可分为三层次:一是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课,含生产运营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物流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管理方法等;二是发展潜能课,含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行为学、商务策划、产品研究与开发、管理沟通、企业管理专题、企业资源计划(ERP)、国际企业管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适应课,拟开设行业与职业岗位专题课,对特定行业与职业岗位为进行研究,并撰写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这一时期课程设计上重视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的培养。

四年级原则上不安排理论课程,以安排生产实践、毕业论文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学生应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方式,在企业实习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具体岗位工作。实习报告与实习岗位相结合,分析岗位特征,研究岗位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毕业论文选题主张与学生就业所规划的行业企业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这一时期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

(三)新模式培养方式

行业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通过产业与行业分析课程学习来了解行业。二是利用家庭成员、公众、社区等相关群体帮助进行行业分析与选择。三是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或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行业信息,做行业动态研究。四是组建行业兴趣学习小组,对行业市场深入分析研究。五是进行行业企业见习、实习,增强行业适应性。

职业岗位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采用工商管理专业适宜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商务报告、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商务谈判、经营实战等。根据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于个性的学习。二是实验教学实训,利用单科目与综合性教学软件,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性。三是利用见习与实习从事专门职业工作,切身职业锻炼,体验岗位,弥补不足,以良好状态就业。四是校企合作,协同发展,通过课程实践、企业导师、讲学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五是建立导师制、本科生业务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行业与职业岗位指导制度,为学生提供学术、课业、发展等各方面咨询和指导。

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两者互不可分。因此,综合使用各种方式,对学生增强就业适应性效果更好。

三、新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与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信息与机会

用人单位更倾向选择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新模式正是基于在这种社会需求建立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良好的实践锻炼学习。这对社会与企业提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新要求。因此,社会与企业应增加一项工作,按照行业与职业岗位类别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实习与就业信息。用人单位需要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拓宽用人理念,为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提供积累社会实践的实习机会,使之尽快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人职匹配。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行业企业方面的办学特色优势

高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办学优势特征。石油类、建筑类、医药类等各行业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行业的需求差异,培养特色化明显和适应性强的人才,发挥竞争优势。行业高校应对学校本身进行准确定位,将行业高校的办学特色融人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使行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主干专业渗透到工商管理等非主干类专业,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势。非行业高校也需要依据开设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区域行业企业的依托与优势,加强人才培养中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如陕北成为我国重要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其实除了中国以外,西方的旧学说旧手段何尝不是如此。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计划、组织与控制管理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关键要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保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一是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组建、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各院系之间合作,建立跨院系、跨专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教学规划管理,做好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个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规划、校企合作规划等管理工作。三是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探索建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广范开展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划分的学习小组活动,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四是加强控制与评价管理工作,使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可按既定目标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