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2 16:02: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

第1篇

1、品种选择选用偏大穗型,分蘖力强,抗病耐寒性能好的中早熟优质米品种,要求纯度98%以上,净度97%以上,发芽率90%以上,含水量15%以下。

2、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3天,风选、盐水或黄泥水选后,用25%使百克乳油2毫升或25%施保克乳油2毫升兑水10公斤浸种日公斤,然后催芽。催芽的正确方法是,将浸好的种子,用40℃温水预热10分钟,然后在地上铺半尺厚的稻草,并垫好塑料布,把种子倒在塑料布上,插上温度计,盖上湿麻袋(绝对不可用塑料布盖种子,以免造成缺氧,催成只长芽而不长根的种子)。催芽开始时的温度要达到30℃,高温破胸,破胸后,将种子摊开,温度降到25℃,恒温催芽,种子有80%露白即可。在整个催芽过程中,每隔2~3小时就要翻动一次,使种子受热均匀,出芽整齐。

3、苗床选择与整地在旱田地或水田地固定苗床,要培育永久育苗地,位置固定,常年培肥,本田育苗时要填土加高50厘米做高台育苗床。浅翻8~10厘米旱耙,达到细碎平整,3月20日前扣棚增温。

4、床土配制及做床选用沃必达、苗必壮等壮秧剂,与过筛细土按比例混拌均匀,达到一次性完成调酸、施肥、消毒等作业。

5、播种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籽200克,播种时将种子压入土中使种子充分与土壤接触,最后覆盖0.5厘米厚的过筛无草籽细土。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t时即可播种,一般在4月19日左右。播种后浇透水,覆盖1层完整的地膜保温保湿。

6、苗床水分管理视苗床水分含量情况,缺水时要及时进行补浇,保持苗床湿润。

7、温度管理播种到出苗前密封管理,出苗绿化后撤去地膜,1叶1心期温度控制在20~25℃,2叶期后控制在20℃,此时注意通风炼苗,3叶期后只要无霜,昼夜揭开棚膜放风,适应天然气候。插秧前用10%大功臣,一遍净等毗虫啉类药剂15~20克/亩,兑水喷雾防治水稻潜叶蝇。

二、宽窄行插秧

1、整地泡田提倡秋翻地,2翻1旋,整地要求耕深15~18厘米,不漏耕,不重耕。插秧前5~7天放水泡田,做到不板不烂。

2、插秧时间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时开始移栽,一般在5月15日~5月25日,5月30日前全部结束。

3、插秧规格一般采用(12+6)×4~6寸。一积温带栽培水平高的可采用(12+6)×8寸。

4、插秧质量做到行直穴匀,不浮苗,不倒苗,播深要控制在1厘米以内,不宜过深,不漏插,要插满插严。

三、本田管理

1、超稀植栽培在水层管理上应以浅为主,以水保温、增温,以水促控,以气养根,以根保叶,达到活秆成熟的目的。

插秧时,灌花达水,做到浅插,防止漂苗;插秧后,灌苗高2/3的深水层护苗,加快返青;返青后,水层保持在3厘米,增温促进分蘖;孕穗期如遇低温,应灌15厘米深水,护胎,防冷害;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层,满足生态需水;灌浆期开始间歇灌溉,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增强根系活力,保持叶的功能期;到黄熟期停灌,一周后收获。

2、施肥原则及方法在施足优质农肥基础上,化肥做到前控、中补、后重、把施肥重心向后移。农肥、磷肥全量做底肥。钾肥分基肥、蘖肥(倒3叶期)2次等量施入、尿素分基肥、蘖肥、穗肥各占30%、奶%和30%,蘖肥分2次施入,6叶期前和7叶期末、8叶期初各施蘖肥总量的50%,穗肥分2次施用,倒3叶期和倒1叶期各施穗肥总量的50%。

3、施肥量亩施优质农家肥2立方米,尿素13.3~16.7公斤,磷酸二铵0.7~10公斤,硫酸钾6.7~10公斤。

4、防治病虫害杀虫选用吡虫啉类杀虫剂,杀菌选用75%丰登防治稻瘟病。由于采用稀植栽培技术,所以选用的化学除草剂必须对水稻安全,不能抑制水稻分蘖。

4.1 插秧前封闭除草。插前2~3天,水整地后趁浑水未消时立即施药,施药时田内保持3~5厘米水层。每公顷用12%农思它3升或60%马歇特1升或30%阿罗津0.6~0.75升或50%瑞飞特0.9升采用甩撒法施药,施药后2~3天换新水后插秧。

4.2 插秧田前期除草。插秧后7~10天,水稻返青后,稗草1.5叶期每公顷用60%马歇特1.5~2升或30%阿罗津0.75~0.9升或在插秧后3~5天,稗草1叶期之前每公顷用50%瑞飞特1.05升,同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吡嘧磺隆或嘧磺隆)混用,毒土法。施药时保水层3~5厘米,保持5~7天。

第2篇

水稻栽培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1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不断创新与进步关于水稻群体产量形成及其调控,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索,推出了大量研究结果与许多理论成果,如群体产量构成、光合生产、源库流理论等。并根据水稻生育特性和群体合理动态结构等基本理论,研究创立了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调控等具有我国特色的高产栽培新理论。“十一五”以来,针对我国优质劳力转移、水稻栽培管理粗放化、肥水药投入盲目增加、污染加重等制约水稻增产增效与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在系统剖析水稻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光合面积与光合效率之间、物质生产积累和分配之间、冠根之间、源库之间的矛盾与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创立了水稻生育进程、群体动态指标、栽培技术措施“三定量”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以作业次数、调控时期、投入数量“三适宜”为核心的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使水稻生产管理“生育依模式、诊断有指标、调控按规范、措施能定量”,促进了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化转变的跨越。其中创立的“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在多地连续5年实现了百亩连片示范方12000kg/hm2﹙800kg/亩﹚以上的超高产,并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条件下水稻14479.5kg/hm2﹙965.3kg/亩﹚的高产纪录。

2水稻栽培技术不断创新与进步

1栽培轻简化、机械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传统耕作栽培农艺繁锁,作业艰辛与用工投本多的问题,研究建立了以少耕为主体,少免交替、定期耕翻、水旱轮作的稻田轮耕新模式,推出了多熟制水稻小﹙3~4叶﹚、中﹙5~8叶﹚、大﹙9~10叶﹚苗抛秧与机插水稻“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等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新技术。研制出水田复合作业平整机,行株距不同的插﹙摆﹚秧机等一批实用农机具,并集成了“简化、省力、节能、高产、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如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加速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与现代化。

2栽培优质化、清洁化紧扣水稻“优质、无公害、高效、产业化”问题,研究阐明了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形成的温光生态特征,提出了优质品种区域化布局。从控制外源污染和有害生产资料投入、实行监测与定期评估环境质量等方面,建立了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控技术,研究提出了稻米品质生态调控、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减量的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以秸秆还田、少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集成了不同稻区水稻无公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以“企业+X+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提升了一批绿色稻米品牌及其产业化进程。同时,为了发挥稻田生态优势,研究阐明了稻渔﹙蟹﹚共作系统的生态特征及生境指标,揭示了“半深水稻”生态特点与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建立了“偏迟熟水稻+扣蟹放养﹙兼青虾﹚”的稻渔共作农作制、稻蟹生育进程与季节优化同步的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模式。

3栽培精确化、标准化经过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不断涌现,如“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调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稀少平”栽培、旱育稀植高产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三控”栽培、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等。水稻栽培也从经验化、定性化为主转向精确化,操作更加简化。无论是密肥水等关键栽培措施的设计,还是大田水稻生产的平衡促进,都逐步趋向“精确定量”。同时,水稻栽培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与实践,提高了先进栽培技术到位率,促进了大面积水稻平衡增产。而现代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也不断融入,更使水稻栽培精确化、标准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4抗逆减灾技术研究与时俱进随着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极端性气候如夏季高温、干旱、大风暴雨等在全球许多区域频繁地出现并成灾。各地针对性地研究推出了多种御灾、避灾、抗灾的生产技术,如气候变暖后,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一些地区扩大生育期更长的高产品种的种植,稻麦两熟地区则适当推迟稻麦换茬时间,因此研究建立了稻麦周年“双迟”栽培模式,并在适宜地区实施“籼改粳”,增加了温光资源利用,提高了产量与效益。

水稻栽培学的发展前景

追求水稻增产、高产是我国水稻生产的永恒主题,进一步研究水稻高产增效栽培,促进新技术新理论的形成与应用,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水稻产业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1水稻超高产栽培及资源高效利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可更充分挖掘超级稻以及其它类型品种的产量潜力,为我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加强水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仍是今后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注重农业资源与生产资料的高效利用,将水稻超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结合,发挥水稻生产的最大效益,实现超高产并更高效。

2水稻全程机械化与轻简化栽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机插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将极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稻轻简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亦追求省工、省本。扬州大学农学院创立了“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有序调控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突破了多熟制下机插水稻高产技术瓶颈,有力促进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最近率先研发的钵苗机插和有序抛摆栽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机械化、轻简化,都将是现代稻作的发展方向。

第3篇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创新;实践

重庆市武隆区具有四季分明、海拔高度差大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的极佳地区,该地区的农业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据调查,武隆区现有水稻面积约为10.23万亩,水稻总产量4.28万t,亩单产约418.38kg。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该地区水稻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同时对水稻的栽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实质上是以旱育合理密植为基础,经过大量的研究实践得出的能够实现水稻进一步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1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

农业是武隆区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对该地区水稻的产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武隆区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也提高了产量,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因此,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水稻的优质高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可以推动该地区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粮食的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2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实践

2.1水稻生产机械化。目前大部分地区在水稻种植、管理、收获上都是采取机械化流程,采用机械化种植不但能节省人力资源,还能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为水稻大面积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水稻种植较多的采用机插秧,插秧机械拥有多种功能,使用时种植人员可以根据水稻种植需求,对插秧距离和插秧深度进行调节,以实现水稻插秧的规模化、合理化和高效化。水稻机插秧的应用尽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其技术配套也得到了充分完善,然而由于水稻插秧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水稻机插秧程序相对繁杂,再加上较高的设备成本,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因此,农业技术研究人员还应加大对水稻生产机械的研究力度,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2.2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栽培。从最开始的高秆水稻品种到矮秆品种,再到杂交水稻品种与超级水稻品种,都充分证明:水稻品种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为武隆区实现水稻种植的高产优质提供了发展基础,而这一切都与良种良法配套有关。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的完善,使得传统的先有品种后有配套栽培技术转变成了育种与栽培研究互动,实现了以实际需求为准绳进行针对性的品种选育[1]。随着近年来水稻栽培技术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该地区对水稻栽培技术提出了将育种与栽培科学联合的要求。而这也推动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稻生产的目标也在最初高产、高效、优质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安全等更为综合化的目标。

2.3水稻肥水的高效管理。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化肥的使用通常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化肥能补充水稻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水稻高产;而另一方面,不当的化肥使用会使环境遭受污染,特别是氮肥的使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产生会使空气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故而,必须加强对水稻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量的控制管理,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同时也要采取高效的施肥方法,通过配方施肥技术确保施肥的合理化,从而将使用化肥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另外在水稻灌溉过程中,对水用量也应该进行合理的控制[2],达到既能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又能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选取适宜的灌溉方法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同时也应考虑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将用水与节约用水进行有效的结合确定水稻生产灌溉的方式,实现水稻种植的优质高效高产。

2.4建立水稻灾害防控体系。武隆区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水稻种植制度的改变,再加上新型产品的推广,各类水稻生产灾害的发生次数不断增加。例如造成武隆区水稻生产的自然灾害通常包括高低温、洪涝和干旱等。因此,对水稻品种的抗高低温、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耐性鉴定方法、评定方法和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的建立,可以初步对品种的抗灾性能进行判断。在生产过程中优先选择抗灾品种,同时创新水稻种植抗灾避灾制度,以全新的水稻灾害预警、抗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为基础,建立水稻品种、栽植环境与技术相结合的灾害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光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分析[J].农技服务,2016(05):83.

第4篇

目前东北地区在水稻栽培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稻米的质量问题。很多农民在耕种过程中过于追求产量,忽视了水稻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其生产出很多低质量的稻米。生产过剩的低质量稻米逐渐形成积压,而高质量的稻米却非常缺乏。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稻米市场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质量较好的水稻,因为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生产出来的水稻根本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其次是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协调。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耕作者普遍对生产的中期阶段比较重视,结果往往是忽视了产前灌溉与产后修护等环节,使得水稻生产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要知道,重视水稻栽培,是要有效地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部分合理的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稻耕作体系;此外,东北水稻生产规模较小,不能大量的规模化生产,导致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效益低下。所以目前东北水稻栽培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就是朝着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另外,随着我国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资源需求量也在不断膨胀,水资源、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因此,水稻的产量也就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

2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1采用高质量的水稻栽培技术

采用先进的高质量的水稻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更能进一步保护生态平衡,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现在的水稻栽培技术,普遍以模型化、简便化为主,通过对一些高新技术的引进,对复杂的农作物栽培生产过程实施综合分析以及系统分析,建立一种动态的管理决策系统以及动态模拟模型,从而实现水稻生产定量的决策,进而促进水稻栽培的科学发展。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要对能够影响水稻产量的各种因素如阳光、温度、水源、土壤等进行详细的研究,找出可以生产高质量水稻的有效办法。另外,根据东北地区普遍寒冷的实际情况,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栽培措施,最终形成标准化的栽培。首先是大棚育苗技术。大棚育苗是严寒地区培育壮秧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提前对土地实行扣膜以使地温升高,这样在化冻后便可以开始整地作床,达到早育苗,抢积温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可以选择不同的大棚,如三膜大棚覆盖、小棚覆盖等等。另外,在东北地区,采用“少本稀植”的栽培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的成穗率、结实率。在插秧过程中,秧苗带药下地,插秧密度与规模要以品种特性、壮秧程度和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定,一般规模为:行距36.3~39.6cm,穴距16.5~19.8cm,每穴两株为宜。

2.2保证合理的施肥和灌溉

合理的施肥是保证水稻产量的重中之重。在施肥过程中,施用量应该根据土壤的肥力以及水稻的吸收程度来决定,提高肥料的施用效率,尽最大努力用最少的肥料栽培出最高质量的水稻,从而减少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施用磷肥能促进水稻健壮和根系发达,一般亩施5kg左右;施用钾肥能够对水稻植株的抗逆性起到增强作用,一般亩施纯钾2.5kg左右。水稻生产需要大量的用水,所以加强研发节水栽培技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用水时要注意提高水分的使用效率,严格按照节水原理进行用水,同时可以在生物、工程等方面对农业进行创新,达到节水的目的。

2.3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资源

第5篇

[关键词] 水稻种植 有机水稻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69-01

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湖南“毒大米”事件、“转基因水稻”等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对各种有机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机水稻是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进行创新,培养优质高产的有机水稻已经成为我国水稻栽培的一个重要课题。剑阁县地理位置良好,雨量充沛、阳光充足,适宜水稻生长。

1 品种选择

近年来对有机水稻的需求逐渐增大,水稻品种也要不断更新,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应该要对稻种进行选择,要选择一些抗性较好、发芽率高的稻种。具体说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选种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生育期适中略偏长的品种;第二,选择穗粒协调的大穗型品种;第三,选择水稻株高适中、叶片直立性好以及抗倒伏性较好的品种。有机水稻品种选择较多,如嘉花1号、寒优湘晴、中优169、金优137、稻花香2号、空育131等都,属于有机水稻常见品种。但在具体选择优质品种时,还必须考虑到种植环境,品种要适宜剑阁物候条件。

2 育秧技术

选定稻种之后要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一般包括浸种和晒种两个步骤,为水稻栽种做好准备。在浸种的时候温度不能过高,一般用温汤进行浸种,晒种的时候不能一味暴晒,应该要适时轻轻翻动种子,使得种子接受均匀的阳光照射。在育秧过程中还要注意进行起拱盖膜,并且及时进行施肥,适时对秧苗进行移栽。在育苗过程中可以采用大棚育苗(秧)栽培技术,这是一种室内有效保护水稻生长的方法。在大棚育苗(秧)过程中要对棚内温度进行有效控制,平衡好昼夜温差,并且对秧苗的间距进行控制,确保水稻稳定生长。在育苗之前要提前晾晒,并要用百克乳油浸泡,然后催芽。在育苗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对固定的育苗地,以便对秧苗进行很好的培护,最好是选择整块田地或者水田地,加土50-60cm然后翻动,使得地面更加平坦,播种结束之后要进行施肥,并用薄膜进行覆盖。

3 栽培模式

有机水稻栽培模式与常规水稻栽培有所不同,由于考虑到食品安全性,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重点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病虫害,因此在有机水稻栽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对病虫草害进行控制,以生产优质、安全的有机水稻。在有机水稻栽种过程中常用的方式是稻鸭共育技术,这也是当前我县有机水稻种植的常用技术,通过鸭子杂食性、水田中活动性、鸭粪还田等,发挥中耕除草、防病控虫、培肥增效等多重效应,形成稻鸭共生机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使得水稻种植过程更加安全、环保。

在稻鸭共育模式中,放入稻田的鸭子不宜选择体型较大的肉食型鸭,应选择成鸭体重在1.5-2千克,抗逆性强的本地鸭或专用鸭。放入稻田的鸭子应该为雏鸭,鸭子为7-10日龄最佳,水稻栽插后10天可以将其放入稻田,放鸭的时间不能太早,因这这不利于秧苗根部扎入稻田;也不能太迟,过迟会导致杂草迅速生L,难以除掉。一般选择在上午放鸭,放鸭之后无需人工看管。具体的放鸭数量要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来讲,每亩稻田放入12-15只鸭为宜,如果稻田中的杂草较多,或者放鸭时间较晚,则可以增加数量;相反,则可以减少数量。放鸭的时候公鸭与母鸭的比例为1:4,这样可以增加鸭子在田间的活动能力。

4 栽培管理

4.1 除草。水稻生长过程中也会出现杂草,如果不能及时对杂草进行清除,则会影响水稻生长。在清除杂草的过程中不宜使用农药,宜采用人工除草方式,结合稻鸭共育模式,对杂草长势进行控制。

4.2 水分管理。灌溉能为水稻提供充足的水分,我县自然降雨充足,但还是需要适时进行灌溉,以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尤其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水稻孕穗期时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气温逐渐升高会导致水分大量蒸发,这段时期也是水稻栽种过程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在灌溉的时候水不能太多,也不宜太少。水稻生长初期水分要少,随着水稻生长,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水量。一般插秧之后对水稻进行灌溉,其灌溉水量不能超过秧苗的三分之二。另外,在水分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节水灌溉的方式,提高对水分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科学灌溉。

4.3 施肥。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而有机水稻栽培不宜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提倡施用生物肥料。在施用有机肥时要注意肥料的覆盖性,不能聚堆,如果有机肥不均匀则可能会导致烧苗,造成水稻产量降低,进而产生其它不良后果。在施肥的时候还应该要保证肥料的充足,根据天气、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情况对肥料的用量进行控制,加速秧苗生长。

4.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有机水稻栽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考虑到食物的安全性,不能使用普通化学农药,而应主要采用农业防治技术,配合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例如在水稻播种之前首先用泥水或者盐水对种子进行浸泡,再用1%的石灰水浸种消毒,或采用沼液或醋液浸种消毒,可以提高种子的抗病性。采用植物性驱虫剂,如辣椒素、苦楝子素等可以对害虫进行驱赶,而且不会有药物残留。采用天敌防治技术,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瓢虫、草蛉、青蛙等天敌,亦可提高防治效果,获得理想的产量和品质。

结语

水稻作为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加强水稻种植管理关乎“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机水稻是未来水稻种植的方向,在有机水稻种植过程中要加强栽培管理,选择抗性好品种、科学管控水肥光热,推广农业和造物防治病虫,即可获得理想的水稻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勇贤.有机水稻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0(01)

第6篇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科学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86

水稻在我国的农业产生中占有重大比重,是主要的农业产品之一,水稻的培育通常分为7个步骤,每一步均有其存在的意义,所以需要在水稻培育过程中,掌握好水稻培育的重点,以此为水稻的培育创造有利空间。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做好实时监控工作,从而进一步保障水稻能够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继而提高水稻的基本产量及基本质量。

1 普通水稻栽培技术

整地是普通水稻种植的最基础环节,整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土层的氧气呼吸能力,从而确保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汲取养分。普通水稻整地主要分粗耕、细耕及盖耕3个阶段,在此阶段的整地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土地氧气吸收能力,继而进一步提高土地储氧量。目前的整地工作已不再采用人工耕作,主要采用机械耕作的方式,机械耕作不仅在质量上对人工耕地有所超越,在耕地均匀与整齐度方面也具有相对较为明显的优势。

育苗是普通栽培的核心环节,如在育苗过程中发生技术及其它方面的问题,则极有可能导致种苗死亡,极大降低了水稻的成活率。环境温度是影响育苗播种期的重要要素,要考虑到播种量的相关问题,一般情况下,普通稻田用种量相对较为平衡,通常在1.4~2.2kg/667m2,可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适量选择。秧田用种量则相对较多达到7~13kg/667m2。受生长特性的影响,杂交稻本田的用种量相对较低,仅有1.1~1.3kg/667m2。

为提高插秧过程中秧苗的营养吸收能力,在水稻插秧中要时刻把控好出穗温度,将温度控制在23~31℃,以便于秧苗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水稻株行距离问题不容忽视,是确保其稳定生长的重要保障,水稻株行距离并非是由单一的因素而决定,主要根据秧苗的种类、生长期间等因素进行调整。

除草与病虫防治。在完成插秧后,要实时掌握水稻的生长动态,一旦发现存在杂草及虫害问题,需要及时制定相关计划并进行处理,要根据水稻品种选择适宜的虫害防治药物,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杂草的拔除工作,在拔除过程中,要尽量降低对水稻的影响,从而达到最佳的除草与病虫防治的效果。

施肥与灌排水。在施肥方面,要检测土壤的吸收及养分供给能力,如能够符合秧苗的生长需要,则不需要进行施肥,如土壤养分供给情况较差,则需要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适量使用化肥。

2 有机水稻栽培技术

种植地点选择。有机水稻区别于普通水稻,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通常需要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区域,要确保土壤的肥沃。有机水稻区需要距离城市及工业区域30km以上,以确保土的质量。在地点选择的过程中,要确保水源的绝对充足,并能够迅速建立灌排水系统,从而达到有机水稻栽培的标准。

品种选择。品种的选择要从种子的外部情况进行观察,种子要具备籽粒饱满、粒型整齐等特点。在种子的详细信息中,需要具有抗性强、适应性广及产量高的基本特性。可根据以上要求,选择无病害的种子进行种植。

育苗。有机水稻的育苗对苗床要求较高,需要在育苗前,选择适宜生长的苗床,并做好消毒工作。在苗床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后期施肥的问题。在育苗前,做好苗床的检查工作极为重要,需对每一个细节均做好相关的处理工作,一旦发现有病苗的出现,则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继而保证秧苗整体的优质程度。

插秧。有机水稻插秧需要选择浅栽及浅插的方式,以提高有机水稻的营养吸收及成活率,在整田过程中,需要选择1犁3耙的整田方式,以此确保秧苗的顺利生长。株行距离仍是水稻插秧的关键要素,做好株行距离的控制极为必要,是提高水稻光合作用能力及增加生长空间的有效方式。

科学施肥。有机水稻备受消费者倾心,关键就在于其无公害这一优势上,所以施肥时应以绿色环保观念为原则,始终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污染的化学肥料为辅的施肥方法,使用农药时应坚持低污染,严禁使用高污染的违规农药,尤其是一些高残留的农药和化肥应严禁使用。

病虫防治。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叶鞘腐败病、胡麻斑病等,这些病害主要是以农业防治为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调控施肥、适时晒田控制徒长苗等水稻栽培措施,来增强植株抗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病害发生次数。

3 结语

水稻栽培技术是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了普通水稻栽培技术及有机水稻栽培技术,以上2种技术在我国多个地区均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从最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粮食温饱问题,对我国各行业的稳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对于确保我国公众的食品食用安全及农业水稻种植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水稻栽培 技术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176-01

一、安徽阜南县水稻栽培现状

由于安徽省阜南县地区的阳光充足且水量丰富,因此水稻的种植范围比很广,种植面积大,水稻种植技术全国知名,我县的水稻规模也将逐年扩大。在产量上也是相当可观的。据统计水稻种植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很大的一个比重,安徽省水稻种植的总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17%,由此可见,水稻种植将会成为安徽省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从目前安徽省水稻种植情况来看,由于其栽培技术存在一定的难题,所以寻求水稻高效栽培的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二、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

1.秧苗质量差

水稻的幼苗要进行脱毒培养,才能培育出健康耐生存的品种。但是由于阜南县地区保留旧的栽培模式,没有专业的人员对种植水稻的农民进行指导。以致选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种植后容易死亡。再加上当地的农民为了实现高产,不顾播种的合理性,于是加大对秧苗的播种密度。这种较为激进的栽培方式,使得在播种时许多秧苗受到较大程度上的伤害,导致水稻秧苗的死亡。秧苗质量没有保证,产量自然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农民的效益也会大打折扣。

2.水稻移栽密度较小

目前水稻栽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动插秧,但是由于劳动强度过大,并且愿意从事手动插秧的劳动力又相当紧缺。于是在高强度下的手动插秧,其栽培密度达不到应该有的标准。秧苗的密度不够,为了提高水稻的穗数,水稻种植户只能通过加大施肥从而保证穗数。二是机器代替手工插秧,但是操作机器的农民为了加快速度,将机器插秧的行距调节的过大,这样插出来的秧苗密度也会过小。水稻移栽密度不够一直是我县水稻种植的一个常见问题,想要提高水稻的产量,首先就是要解决好水稻栽培密度过小的问题。

3.氮肥使用量过大

对水稻的施肥工作也是田间管理的一部分,水稻种植户为了获得高产量的水稻,就出现了施肥不科学的现象。尤其是氮肥的使用率过大,其主要是受到产量目标定的过高的影响。我县地区所用的施肥量是按照丰产田的标准制定的,但是实际水稻田的产量并不能够达到丰产田的标准。所以这就导致了水稻氮肥使用比例过大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做好氮肥的使用显得至关重要。

4.大水漫灌或断水过早

由于水稻生长期对水的需求是很大的,所以很多种植户在种植水稻时,为了减少灌溉的次数,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式,将水稻田里灌满了水。而这种漫灌水稻的方式,不仅没能够帮助水稻吸收到足够的水分,还极有可能对水稻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大水漫灌将土壤里的许多养分和肥料,随着大水的冲刷而减少,这也是十分不利于水稻的生长的。在水稻的生育后期,大多种植户就对水稻田断水处理,断水过早会导致水稻的产量降低。

三、实现水稻高效栽培的技术

1.培育壮秧

为了解决水稻秧苗质量较差的问题,我县采取了培育壮秧的手段,大大改善了水稻秧苗的质量,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要想培育出产量较高的水稻秧苗,首先就要加大对水稻种子的处理,主要处理方法:为用稀释了一百倍的多菌灵进行浸种,时间为一到两天。之后要进行催芽工作,在将浸种后的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将其放入清水中10个小时左右并且将种子洗干净,避免残留在水稻种上的多菌灵对催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水稻种子催芽一般是在温度为27~38摄氏度下进行的。以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秧苗,其抗性和耐性都会比一般的秧苗要强。

2.合理使用肥料

前面提到水稻在氮肥的使用上缺乏节制,导致水稻的产量不高,并且造成了氮肥的浪费。可见,合理的使用氮肥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水稻种类,其在氮肥的使用上和配比上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按照科学的配比进行氮肥的施用。一般来说是采用人或牲畜的粪便、饼肥、草塘泥混合后作为底肥。辅以有机肥,应该注意的是有机肥要在充分腐熟之后再施用。同时要采用尿素、硫酸铵或是人粪尿作为面肥。这种肥料相结合方法给水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3.轻干湿交替灌溉

在灌溉问题上,水稻在7月25号之前都要生活在水中,对于水温的要求,一般来说18摄氏度左右最佳。过早或过晚的灌溉都会对水稻的产量有影响,所以在灌溉上要慎重。目前我县在水稻灌溉的方式中采取的是轻干湿交替灌溉,通过这种灌溉方式可以增加测量土壤水分含量的精确性,而且受到土壤类型的影响较小。通过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势,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内按照水势的指标和要求来进行灌溉。

4.在适当的时期进行收获

水稻的收获时期需要按照水稻的种类和当地的种植经验来判定,但一般来说,水稻的收获为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这段期间收获最佳。种植户应加大对水稻收获的重视,水稻的收割时间决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产量。在水稻出穗后50天进行水稻的收割工作,因为这个时期段可以提高水稻是整米率。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对水稻的收割,避免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危害。

四、总结

通过对阜南县种植水稻的情况作了一番了解和介绍后,我们从中了解到水稻种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当地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一直是种植户思考的问题,文章针对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剖析,并给出了解决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我县水稻种植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改进。若要实现水稻高效栽培,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努力,其他水稻种植地区也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因地适宜地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努力实现水稻的高产。

参考文献

第8篇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型作物,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农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水稻的种植面积和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其产量和品质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但是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由于种植的不科学和不合理导致了一些地方的水稻产量和品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就疏导栽培技术和育苗技术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促进水稻栽培种植有一定的帮助。

1 水稻育苗技术分析

1.1 晒种

在浸种前,选择晴暖天气将种子翻晒1天,可以增强种皮的透性,使种子内部有足够的氧气,促进种子内部酶的活性,消除种子间含水量的差异,浸种后吸水均匀,提高发芽率并使出苗整齐。另外,晒种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1.2 浸种消毒

用浸种灵、强氯精等浸种,可以防治通过种子传染的恶苗病、白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等。浸种时间最好5天左右,浸种时间过短或过长对发芽都有不利影响。

1.3 做床

苗床最好选在水源和交通方便的旱田上,如在水田地里育苗,不易在低洼易涝田块上做床,床面尽量高一点。床土要选肥沃、无病菌、无草籽、偏酸性、通透性能好的土壤,如山地腐熟土、草炭土、葱地土、坝边土等,做床时,要干整地干做床,使床土平整细碎,土质疏松。做好床后浇透水,不用抹平,以免破坏床土的理化性状。

1.4 播种

稀播是育壮苗的一个关键措施,播种密度一般4~5g/m2,如怕苗不够,可增加苗床面积,但不要增大播种密度。播种时间,中稻晚熟种在4月15~4月25日播种,中晚熟种在4月25~5月初播种。

1.5 通风炼苗

苗长的好坏、徒不徒长,通风是一个关键环节。一叶一心前要求温度在30~35℃,一般不用通风。如遇特别高温天气时,可从棚两头通风降温,温度降到30℃以下时,马上封口。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要求温度在25℃~30℃,好天一般都需要通风降温。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时,要求温度在23℃左右,当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可选择晴天上午把膜完全揭掉。

1.6 苗期病害的防治

水稻苗期主要有烂种、烂芽、立枯等病害。发病原因除种子质量、床土肥力、通透性、病菌、种子和土壤消毒不彻底,以及苗长的瘦弱或徒长等外,主要是因长期低温和水份过大造成的。一般健壮的秧苗不会发病,因侵染秧苗的病菌多数都是弱侵染性的。因此,水稻苗期病害的防治应把培育壮苗和药剂防治结合在一起。按上面育苗技术做好了,一般不会发病。如播种后遇低温、多雨漫水时,应及时挖沟排水降湿增温。尽量减少发病机会。在秧苗发病时可施用壮苗宝、敌克松等药剂进行防治。

2 水稻大田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苗

播种后晒秧板1~2天后直到出苗后才回水。始终前期湿育和中后期水育的方式。秧苗生长到二叶一心之后施入断秧肥。一般施入完全腐熟的人畜肥并混入少量的磷肥。或者每亩施入尿素3~4公斤。生长到四叶一心之后施入分蘖肥,每亩施入势是尿素4~5公斤并混入氯化钾3~4公斤。适时追肥,在播后7~8天灌水,每亩秧田施复合肥5公斤。抛秧前两天排水,促使畦面干爽,易于起秧和抛秧。秧苗1叶1心期每亩本田秧用l5%多效唑1克兑水1公斤喷施,促进秧苗矮化,增加分蘖,做好秧田病虫草害防控。

2.2 合理密植

对于中等地力的稻田,一般每亩插播1.5~1.8万穴,插播的规格为(27~21.7)×16.7cm,晚插播的水稻每亩插播1.8~2.0万穴。插播的规格为(21.7~20.0)×16.7cm。对于地力条件比较好的稻田应该适当减小插播的密度。

2.3 科学管理

首先,前期以泥皮水抛秧或浅水插秧,薄水促分蘖,移植后如遇阴雨天气,可排水以露田为主,以增加土壤氧气,促新根和分蘖;其次,中期当苗数达到够苗的80%时,开始采取多露轻晒的方式露晒田,以促进根系深扎,防止倒伏,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使亩苗峰控制在35万左右,成穗率达60%以上。幼穗分化初期回浅水,施肥后保持湿润;最后,后期拔节孕穗期保持10~15天浅水层,其它时间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

2.4 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通过多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例如,选用抗病的品种,播种前对种植进行有效的处理、科学的施肥管理,保证水稻健康的生长。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根据预测和预报,以主要病虫害为防治对象,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注意做好纹枯病、锈病、稻飞虱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结语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很多地区水稻种植技术不断得到提高,在水稻种植和生产环节中,水稻栽培技术和育苗技术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水稻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和实践过程中,水稻栽培和育苗还存在一定的技术性方面的不足,在种植过程中对稻田的保护性差,导致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对秧苗造成了破坏,使得水稻的下降,基于此研究水稻栽培技术和育苗技术就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周汇,徐云,施晓群,林莉. 云南水稻栽培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01)

[2]梁志业,徐虹. 吉林省水稻栽培现状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吉林农业科学. 2010(02)

[3]戴清明,谢年保,李建民,邓龙飞. 湖区水稻栽培科学的创新与发展[J]. 作物研究. 2012(02)

[4]陶汉之,黄文江,张玉屏,胡焱,黄义德,方一平,蔡永萍. 水稻对旱作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性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