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系统一体化管理

财务系统一体化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3 16:2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系统一体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财务系统一体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营销GIS系统 一体化平台 电力企业 智能抢修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78-01

一、营销GIS平台跨专业协同理念

对电力企业而言,营销业务直接面向的是社会和电力客户,能够直接体现电力企业整体的运营效果。“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提出了“三集五大”的发展战略,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三集五大”体系建立以后,电力企业的营销服务水平和效率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方法,把客户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以客户为导向整合内部业务和流程,从而提高整体的客户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引入营销GIS平台之后,“客户服务价值链一体化运作”是电力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之一,需要企业通过各种活动来创造“价值链”传递给社会和电力客户。这项“价值链”的创造离不开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同工作,包括业务部门、客服部门等。“一体化运作”就是借助各种信息化的工具、制度和流程,让各部门间能够横向写作,提高营销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将“价值链”的作用发挥出来,全面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二、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的应用功能

(一)智能化实时化展示

电网服务资源非常丰富,如何科学配置这些服务资源并且进行实时管控是关键。通过电网服务资源智能化、集中监控和实时化展示,就可以向电力客户集中展示各类服务资源的分布情况,让客户自主选择所需的服务资源并且自动分析相邻缴费网点间的距离。通过GIS地图上可视化的客户资源,就可以指导工作人员合理安排路线上门服务,避免出现因人员或岗位变动而造成的路径适应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最优的缴费线路,及时发现出现故障的设备,确保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缴费服务。

(二)业扩报装辅助设计

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业扩报装全过程营销与生产间的交互。通过在高压新装增容流程和用电大项目前期咨询流程中,实现营销业务系统和生产PMS系统的互动衔接。在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上建立可视化的电网模型、设备模型和用户模型,分析配电网络的状况,为业扩报装提供最佳的参考电源接入点,并生成供电方案,节省业扩报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整个交互过程是统一监控的,可以根据单位、工单号、时间、业务类型等信息来查询交互过程中详细处理的情况,提高电网的营销服务和应用管理水平。

(三)购供售一体化

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购供售全过程管控,实现电力企业业务流的闭环管理。通过营销、交易、调度等自动化系统产生的数据信息,就可以对整个电网的购供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将购供售三侧电量完全纳入营销计量管理范围,建立电厂交易全过程管控模块,实时监控区域内各关口计量点,全面提升电网的计量管理水平。

(四)停电可视化

通过GIS地图可以对停电影响的区域范围、用户数量、损失电量、是否影响高危重要用户等信息进行可视化的分析,并且生成有效地停电影响评估报告反馈给PMS系统进行综合判定,从而帮助电力公司合理制定停电计划,并且通过短信综合服务平台告知停电客户,避免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提高停电分析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智能抢修

生活中,电力抢修是很常见的,通过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可以在抢修指挥部、抢修现场、客户三者之间建立实时的信息沟通渠道,便于传递有效信息。利用配网自动化、GIS空间平台和95598等信息化系统就可以初步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和地点,并且制定合理的抢修方案,全过程实时监控,实现服务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电力抢修的反应能力和面对重大电网故障的综合调度能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六)线损精细化

为了提高线损的在线监测分析能力,建立了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的配电线路和低压台区线损考核计算模型,安装双向计量表计,实时监控线损情况,合理调度人员进行整改,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更新营销系统线损计算模型,确保线损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营销GIS系统当中进行线损精细化管理。

(七)供电质量与能力分析

为了提高供电质量,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具备对变电站、公变、线路等电网设备进行供电质量和能力分析的功能。同时对客户侧的供电质量进行实时监控,找到影响客户侧供电质量的主要原因,通过电网改造或者重新调整运行方式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客户侧的供电质量。

三、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推广应用的效益

通过对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管理效益以及服务的提升。以下对该三方面的效益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 经济效益

通过推广应用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能够实现区域供电能力和质量的实时展示,这样一来,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电网规划。由此,在变电站和线路的规划布局上,相对于未应用之前更加合理,大大节约了电网设备投资,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满足供电需求的同时,节约了经济成本。另外,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的推广应用,能够准确对线路供入和供出进行核查,对配电线路的线损情况进行分析和掌控。

(二) 管理效益

在管理方面,通过对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的推广和应用,能够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流程,这样一来,在各个跨专业领域的协同合作管理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平均接电时间也能减少近2天。

(三) 服务提升

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能够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将客户作为中心,各个部门专业高效协同运作的工作机制,实现了营销与其他专业之间的流程交互、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供电服务的水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具体来说,营销GIS系统一体化平台通过客户端的供电质量和能力分析,形成针对不同电网线路的供电方案,然后通过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对电网进行改造,进而提升向居民客户端供电的速度,能够将送电时间由1.51h减少到0.8h,这样一来也会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其次,通过对自助电费缴纳的网点开设推广,给用电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以前是以安全运行为中心,而目前是以面向用户、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就要求企业管理机制要由分散型向集约化转变,GIS系统一体化平台应运而生,为电力企业实现营销自动化提供了契机,通过集成生产、调度、交易等系统数据,实现智能化实时化展示、业扩报装辅助设计、购供售一体化、停电可视化、智能抢修、线损精细化、供电质量与能力分析七项功能,建成一个从配电到客户服务一体化的客户界面,最大限度的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电网服务工作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兴琛.基于GIS的电力一体化营销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4.

[2] 孙伟.山东电力集团营销GIS平台建设和应用分析[D].山东大学,2014.

[3] 宋志坚.基于GIS营配一体化系统的配电网工程管理的研究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营财融合;购售电管理;集成

中图分类号:F2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85-02

一、购售电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购售电管理现状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SG186项目整体进度要求,电力公司部署了财务系统与营销系统的集成接口功能,获取了营销系统业务分类汇总数据以及用户的应收电费明细数据,根据集成的数据生成了财务侧应收电费、实收电费的记账凭证,初步满足了营销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交互要求。

(二)购售电管理存在的问题

营销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着核算规则不统一、主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是推进电力公司营财一体化、电价集约化管理的阻碍。

首先,核算规则方面。营销部门负责的电费收入、业务费用明细账不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规则,因此无法实现账簿记录与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凭证对接方面。营销与财务核算脱节,营销账务凭证与财务会计凭证没有直接对应,无法追溯数据差异源。再次,数据共享方面。营销、财务系统分别管理各自的主数据信息,主数据的新增、冻结、变更等操作没有建立共享机制,难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对应效果。最后,报表编制量大,针对电费电价报表,均是由财务人员以营销系统数据表为基础进行线下编制,工作量大,数据校验稽核工作烦琐。

综合以上问题所述,基于营财融合视角下的购售电管理将会解决供电公司在购售电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二、营财融合视角下的购售电管理

(一)营财融合的购售电管理目标

营财融合下的购售电管理通过构建营财一体化运作体系,建立并实施统一规范的业务管理规则与账务核算规则,对电力公司的营销和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并予以固化,破除横向业务协同障碍,深化业务融合。提高购售电管理过程中跨部门、跨专业、跨层级业务运行效率,消除业务壁垒与管理壁垒,实现营销与财务的业务融合和流程贯通。切实做到规则统一、流程固化、共享主数据、长效运作的总体目标,推动业务融合与信息共享的发展。强化电力公司在电价电费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力公司管理效率与效益,达到营财系统一体化运作的预期效果。

(二)营财融合下的购售电管理机制

1.搭建营财一体化体系,实现全业务覆盖

根据“构建企业级端到端流程架构,进一步破除各业务协同障碍,深化业务融合,提高跨部门、跨专业、跨层级业务运作效率,消除管理壁垒”的企业管理要求,电力公司可梳理出营财一体化规章制度,搭建电力公司购售电业务全覆盖的营财一体化体系。基于该体系,可实现由电费和业务费用等主营业务形成的售电业务流,由统调、非统调、光伏等主营业务形成购电业务流,由用户缴费与资金归集的现金流入和退费业务的现金流出形成售电资金流,由电厂结算、网间结算、支付购电费的资金流出形成的购电资金流,以及由营销系统、交易平台、财务系统形成购售电信息流的 “三流合一”。

2.贯穿电价电费全业务,实现全过程管控

电力公司可通过深化电价、电费全过程管控,实现从电价规划、购售电预算、电价执行到电价分析的全流程闭环在线管控。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进行电价规划预测,通过建立电价规划模型,预测未来 5―10 年公司购售电价格变化趋势,分析电价变化对公司经营指标的影响,并根据公司经营目标反算电价政策调整需求,指导开展电价政策争取工作。二是优化购售电预算模型,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运用科学预测模型,提高购售电预算的准确性,增强购售电预算决策支撑能力。三是强化电价执行管控,全面推广营财一体化应用,贯彻“财务总账、营销明细账”的原则,统一营销与财务的会计核算处理规则,实现营销明细账与财务总账的同质化,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业务、财招畔⒉欢猿频奈侍狻K氖巧罨电价分析,提升电价分析的质量和效率,对公司系统电价政策集中、标准化管理,实现电价政策与业务数据的联动及决策分析。

3.深化售电协同机制,提升实时管控水平

坚持统一主数据、统一流程、统一规则“三个统一”的长效运作机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依据统一的主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银行账户、会计科目等业务主数据的共享与交互,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二是建立有效衔接的电费收退、目录电价的处理流程,制定同步更新机制,加强业务横向协同,巩固营财协作基础。三是根据财务需要从业务事项、核算内容等维度梳理账务核算内容,并融入营销核算业务,满足财务核算的合规性。

4.加强购电营财集成,实现信息实时反映

加强统调电厂电费结算业务在财务管控系统上的集成,一是遵从数据源唯一原则,交易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之间上网电厂、机组等数据信息唯一键贯穿到底,达到系统自动传输转换,取消财务管控前台页面新增导入等功能,减少系统间数据重复录入量和数据核对难度,提高了数据透明度,彻底还原前端业务数据真实性。二是遵从数据完整性原则,严格按职责划分数据维护界面,可增加必填数据校验和出现错误时人性化提醒,方便使用人员快速定位纠正问题,将业务要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业务的规范性及处理效率。

5.挖掘数据价值,辅助财务经营决策

基于月度购售电报表和年度预算数据,可对各类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开展购、输、配、售全环节的量价费分析。通过因素分析、结构分析等分析方法,按单位、类型、电压等级等多维度动态反映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对收入成本利润的影响情况以及预算完成的进度,每月将购售电分析工作融合到月度财务分析中,实现电价指标的在线监控,达到电价分析工作的常态化,逐步实现经营数据对经济活动执行、分析、反馈及预测过程中的“快、稳、准”。

三、营财融合视角下的购售电管理创新

(一)购售电一体化,保障业务全覆盖

基于营财一体化视角,电力公司建立购售电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营财管理模式。通过将统调电厂、非统调电厂在营销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的集成,实现购电信息共享及购电侧营财业务全覆盖;通过售电的电费、业务费用营财系统集成,实现售电信息共享及售电侧营财业务全覆盖;通过搭建购售电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购售电资金的全程在线管控、信息的实时反映与共享,以及购售电业务的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

(二)信息实时反映,辅助财务决策分析

促进信息实时性的要求。电力公司稳步推进财务、营销业务互联,缩短应收凭证、实收凭证、银行流水等数据的更新周期,达到信息实时反映效果。财务数据的实时更新可有效避免因为时间流逝带来的数据价值损失。在财务管理决策方面,通过掌握实时财务数据,更及时、更合理地开展财务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在投融资决策方面,通过掌握实时财务数据,促进对电费资金回收、盈亏平衡点等信息的把握,从而更好把控投融资决策时机。

(三)信息自动集成,提升业务管理效率

通过对营销系统和财务管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建立营销和财务在电价、账务和营业收费等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营销与财务的业务融合和流程贯通,有效提高营财业务管理效率。通过业务数据集成,统一营销财务主数据,加强数据及时反馈和共享;通过凭证集成,规范营财系统核算主体,统一核算规则,并将凭证信息电子化,实现在线远程凭证稽核;通过表表集成,解决原有线下手工编制报表面临的数据复杂、工作量大、稽核耗时等问题。

(四)强化内部控制,保障电费资金安全

在营财一体化系统中,营销部门负责岗位职责控制,财务部门负责营财协同监督,运营监控中心负责业务全过程监控,三方共同筑造形成内控的“三道防线”,有效保障电费资金安全。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并结合风险评估体系,优化控制点和制度标准,夯实营销部作为第一道内控防线的基础;通过在线远程稽核等方式,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过程性监督,加强财务部作为第二道内控防线的作用;通过搭建营财一体化系统,用信息化手段固化管理流程,加强全流程实时监督和贤ǚ蠢。减少资金出错可能性,巩固第三道内控防线。“三道防线”互为补充、相互强化,形成纠错防弊的机制性保障,有效控制电费资金管理风险,保障电费资金安全。

结语

在电力公司的经济活动中,购售电管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电力公司的改革发展中,要着重加强营销、财务融合的改革,使得营销数据通过系统直接传送到财务系统,通过对购售电账户管理、购售电预算管理、购售电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逐步提高电力公司购售电业务的工作效率,逐步推进电力公司购售电管理的营财融合建设。

参考文献:

[1] 章桂玲.电网企业电费管理营财一体化建设研究[J].消费导刊,2014,(11):68-69.

[2] 张宿新.电力营销财务一体化系统研究[C]//2009电力信息化创新论坛论文集,2009:681-684.

[3] 栾飞飞,阮力,谢正勇.六安供电公司营财一体化项目建设实践[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12):77-78.

[4] 李惊涛.安徽省电力公司营财一体化项目实践[J].华东电力,2009,(9):1552-1555.

[5] 张梅.浅析营财一体化的电费管理系统[C]//2009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2009:334-336.

[6] 林艳荣.建立营销、财务一体化的电费管理系统探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3).

[7] 莫立文.融合营销与财务构筑新的收入管理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05,3(11):102-105.

[8] 杨婕,孙辉.新形势下市场营销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2,(10):254-254.

第3篇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并率先在中国上市公司执行。曾于2006年4月在香港H股成功上市的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也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而作为股份公司的控股母公司,大连港集团早在2006年底就在集团层面上做好了全面应对。

2006年底,以金蝶EAS系统为核心的大连港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期集团财务核算体系完成。在这个有着130家下属企业、5级投资链条的庞大集团中,有18个种类、2000多张报表、四大类内部交易2000笔,却只用一个人3天内就能逐笔核对、逐级合并。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港口舞步更加轻盈。

“每个新软件的上线都伴随着企业的流程再造。”大连港集团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大连港股份公司执行董事张凤阁说。这一次,大连港的蜕变是走向集团集中化管理。

自下而上实施

1996年,大连港与新加坡港务局成立合资公司。自那以后,张凤阁曾多次到新加坡考察。在考察中,港务局标准化、规范化的集团管理给张凤阁带来很多启发。“新加坡的集团管理非常程序化,有些流程甚至严格到死板的程度。”张凤阁说,正是这些“死板”的流程支撑着企业的高速运转,而实现这些管理手段的关键是信息化。在仍依靠“人”管理的中国企业中,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大连港始建于1899年,2003年4月政企分开成立国有独资公司。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大连港集团已经成为拥有257亿元总资产,注册职工一万多人的大型集团企业,是全国主要货物海铁联运和海上中转港口之一,港口总吞吐量全国排名第七。

早在1982年,大连港就开始了信息化探索,成立了信息中心。和大多数企业一样,财务是信息化的“先行官”,财务部与信息开发部门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开发财务信息系统。1988年大连港就甩掉了手工账,成为国内最早实现财务电算化的企业之一。

“信息化将会计从以前繁杂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解放出来的会计能干什么?”张凤阁一直在思考。2006年,大连港在香港成功上市,新会计准则即将实施,已有百年基业的大连港面临着又一次新机遇。“这时的财务已经脱离了单纯的会计概念,开始考虑集团化管理建设。”张凤阁说。

2006年大连港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始上线,以金蝶EAS系统为核心,实现对六大中心专业码头,对轮驳、引航、外理等核心业务支持单位,对资金管理中心、劳务管理中心等管理保障系统的管理,实现了集团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

实施这样的系统是一项浩大而繁杂的工程。大连港拥有全资子公司、中外合资控股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大量的三级公司。其下属企业130家,分公司20家,超过5级的投资控股关系。经过多年发展,130家企业使用着五个版本的财务软件,都仅限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缺乏集团化财务理念。

对此,大连港采用了“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实施”的策略,先贯穿主流,再全面推广。先初步在8家公司进行主流程贯穿实施,通过合并报表项目的实施,整理出完整的大连港集团合并报表操作流程,然后再在其他公司迅速推广。经过了近三个月的磨合,全集团2006年全部财务数据融合到一起,随时可以用新系统查询分析,进行历史的、单位之间的数据比较。

自上而下规划

核算体系的完成对于大连港集团管理来说,仅仅只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

按照“经营国际化、服务物流化、管理数字化”的战略发展目标,集团主要任务是战略决策、资本运营、重大人事管理,而专业化经营都放到了二级、三级以下的层面。作为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财务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中心,如何把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有效地融合,达到为企业最高的决策层起到分析和决策支持作用是最重要的。”张凤阁说。

大连港的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是:一期统一集团财务核算体系,建立集团财务核算平台;二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加强预算、资金管理;三期推进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一体化,完成BI系统对业务数据的加工与分析。最终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为集团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信息。

随着国资委对下属企业资产监管的加强,集团财务在国有集团企业中日益盛行,然而,经历了前两年“摸清家底”的核算以后,很多国有企业面临着“下一步该怎么办”的迷茫:有的企业浩浩荡荡地推行了两年集团财务,却尴尬地发现业务系统迟迟未建立起来。失去了业务支撑的财务系统曲高和寡,也不能充分发挥对决策层的战略支持作用。

而对于张凤阁来说,脑海中时刻有着财务业务一体化这样一根紧绷着的弦:“对决策层的支持一定是基于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失去了业务支撑,财务就是空中楼阁。”

从2000年开始,张凤阁就在集团推行“一票到底”的制度:财务的数据是从业务单据转化过来的,从业务部门到财务部门,数据往往会有所流失。“以前从废纸篓、桌底下竟能发现没有收款的单子,业务的单据不能真实地转化为财务语言。”张凤阁与业务部门携手推行“一票到底”的制度,使财务部门能直接从业务部门调数据。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销售渠道;伙伴关系;竞争优势

销售渠道策略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渠道是生产企业商品价值实现的桥梁。然而,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买方市场大环境下,作为渠道终端的零售商业出现了新的盈利模式,即非营业收入剧增,并成为部分巨头的主要收益。其原因是市场权力中心由传统的生产厂商向下游中间商转移,零售商业逐渐成为短缺资源,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的厂商关系和渠道生态平衡,给生产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危机。

一、销售渠道在传统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销售渠道的概念

销售渠道就是商品流通渠道,是指产品由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企业销售产品是销售渠道的起点,顾客购买产品是销售渠道的终点。处于企业与最终顾客之间,参与或帮助了这种销售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称为中间商。

(二)销售渠道的基本模式

在庞大的社会流通领域,销售渠道种类繁杂多样。生产者市场销售渠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产者到顾客。其特点是产销直接见面,渠道最短,所需费用较少。

第二,生产者到商人批发商,再到顾客。其特点是渠道较短,中间环节较少,有利于减轻企业销售产品的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生产者到商(经纪人),再到顾客。这种渠道模式,比较适合于客户群具有一定特异性的产品或产品具有一定特异性的生产者。

第四,生产者到商,再到商人批发商,最后到顾客。这种销售渠道比较长,中间环节较多,流通时间较长,但它有利于实现专业化分工,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流通费用。

第五,生产者到生产者的销售机构,再到批发商,最后到顾客。它是生产者市场销售渠道最长、最复杂的一种渠道模式。它的特点与第三种模式相近,但比第三种模式更难控制。

二、供应链的概念与特征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企业,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减低总的交易成本,并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理论上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特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等。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设计研发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可见,供应链管理除包括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还包括以下管理内容: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和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分销、运输、库存、包装等);企业间资金管理(货款回收、成本、汇率等问题);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

三、将销售渠道纳入供应链管理

(一)传统销售渠道存在的弊端

第一,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采购和销售中,经常盲目向前向的供应商压价和向后向的顾客抬价,尽量将产品在渠道中传送的物流成本转嫁给前向的供应商或后向的顾客,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是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二,规避风险。传统渠道的各个成员对市场风险意识异常敏感,在处理渠道关系时,往往尽量回避风险,一旦市场风险存在,他们便想方设法将市场风险向渠道中其他成员转移。这种做法从整体市场营销的角度,经常是贻误战机。

第三,信息的封锁。传统渠道成员为了保护个体利益,对自己所掌握的市场信息采用封锁的态度。甚至对于正常的市场信息传递,他们出于各自的目的,经常对其加以修改或伪装,使信息在渠道的传递过程中失真。

第四,传统的渠道运行缺乏协调性和同步性。由于渠道成员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市场的反应通常不一致,且难以形成共识,整个渠道的运行缺乏同步性和协调性。

(二)将销售渠道纳入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界物流管理实践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产品的竞争力并非由一个企业所能决定,而是由产品整个销售渠道的合力决定的。以前销售渠道成员企业(包括生产者和顾客)都是尽量把产品在销售渠道中的物流成本转嫁给成员中的其他企业。这样或许会降低某个成员企业的物流成本,但它好比把钱从一个口袋放入另一个口袋,钱的总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物流成本的转移无法减少整个渠道的物流成本,最终仍要反映在商品售价上。由于产品竞争力未见提高,最后受害的仍将是渠道中所有的企业。这种以牺牲合作伙伴的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从战略眼光着眼,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加强渠道其他成员的紧密协作,共同寻求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服务的途径,努力做到与渠道成员之间信息共享、协调一致、同步运行、联合决策、风险共担,最后提高整个系统的竞争力,共同收益,这正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销售渠道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进行研究,并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销售渠道的创新与改革。

(三)具体途径

美国学者卢E.佩尔顿认为一个成功的营销渠道归结为四个方面的要素:合作伙伴关系、营销渠道一体化、信息系统一体化和以服务为导向。

1、合作伙伴关系。制造商与供应商或产业链中的企业,各自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独特资源,共同为最终顾客创造产品价值,为达到降低成本、减小风险、提高反应能力和其他经营的绩效的共同目标,在一定时间范畴内相互依赖和分享信息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下,利益分配机制合理与否对渠道成员十分重要。制造商应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各渠道成员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证,防止由此引起渠道冲突或渠道瓦解。

2、营销渠道一体化。作为长期合作关系的营销渠道需要确立共同目标,使渠道合作伙伴在行动上相互配合其分配模式也必然是利益共享,而这种共享必须是阶段性的共享,以不断激励合作伙伴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这正是所谓的“双赢”。厂家首先要提升商家的综合能力,在相互信任、相互开放的环境下,给双方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改善各自的财务状况,也可以改变结算方式,减少结算环节,以降低成本。其次,可实现人力资源重新整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达到人力资源边际效率最大化。而且,对于整个价值链中的员工而言,无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加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也为丰富员工工作内容提供更宽阔的空间。再次,渠道一体化有助于实现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可通过共享渠道体系中各方优势资源,迅速补长渠道中各个方面的“短板”,实现营销、管理、财务技术等优化升级。

3、信息系统一体化。营销渠道象一个团队一样工作,分享将产品和原材料从产出地运往最终消费地所需的资源并分担风险。渠道成员之间要达到彼此行动上的完美配合,在信息平台上充分共享信息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实现了信息及时、准确的双向流动,才能使双方配合协调、效率高。在电子商务和电子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大厂家纷纷应用SCM、CRM等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整合渠道价值链,以追求高效率的管理,这已是大势所趋。营销渠道电子信息一体化趋势,给今天的渠道关系提出一个不可回避的要求,即渠道成员之间将形成更高程度的一体化,或称之为“利益共同体”、“战略伙伴”等等。信息系统一体化是获得渠道协同效应的强大动力。

4、以服务为导向。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的快速扩张,客户选择服务的余地越来越大,一个公司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无异于将消费者送入竞争对手的怀中而自断财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许多公司为了使自己服务的信息尽量多地传递到消费者身边,纷纷开始建立与消费者之间更为直接的关系。公司和消费者之间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平等互利的关系可以在公司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因此,以服务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的宗旨已经从追求每一笔交易的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只有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稳定的伙伴关系才能保证公司和消费者的双赢。同时,在一个营销渠道系统的内部,渠道下级就是渠道上级的顾客。因此,渠道成员之间要想建立长期、良好、稳定的伙伴关系就必须在渠道系统内部树立服务意识,渠道成员之间传递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依附在产品中的服务。树立渠道成员之间以服务为导向的意识是一种双向的信息沟通过程,也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机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传递了信息和感情,而且能有机地影响和改变信息和感情的发展。渠道成员之间以服务为导向能保证营销渠道的畅通,反之,往往会造成营销渠道的阻滞、中断、堵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和依赖关系,服务是渠道成员之间以及渠道与消费者之间搞好关系的纽带,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使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产生信赖感,成为服务提供者忠诚的客户,消费者的忠诚是营销渠道所有成员的一笔重要财富。因此,渠道成员以服务为导向与内外部顾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能为整个营销渠道系统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弘,市场营销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张羽.基于价值链整合构建生产企业营销渠道的竞争优势[D].安徽大学,2007.

第5篇

Abstract:The commercial interchange and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restrict mutually, depend on each other mutually constitute a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organic whole together. The merchandise control cannot static, treat the right to the ownership of goods, the generation to save the commodity, the material object isolated to manage these questions. The Finance department takes the enterprise bookkeeping management the center, should adopt each method, carries on the reflection, the surveillance, the control to the enterprise commodity turnover's entire process.

关键词:商品商流物流管理与控制

Key words:Commodity Commercial interchange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一、 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可比性。标准化的本质特征是统一,具体到我们企业商品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指单据的统一性、记账方法的统一性以及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1、 单据的统一性指财务、业务、实物保管部门登记商品账的依据应该是统一的,这是保证三方数据一致性的基础。

2、 记账方法的统一性指财务、业务、实物保管部门登记商品账的增减变化,同一笔业务在登记数量、时间跨度,甚至是错误的更正方法上都应是一致的。

3、 商品管理评价标准的统一性指在评价企业各部门商品管理质量时,所延用的标准应该是具体的、统一的、透明的。

二、 重视细节管理,真正做到管理出效益。具体到商品管理中,就是要抓住所有权与实物差异的主要因素――代存商品、自用商品。

1、 代存商品是所有权与实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某一时点上无法通过会计商品核算消除或减小的时间性差异。

2、 自用商品,指的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用单位的产品。它的性质与先发货后结算相同,只不过结算时不是收到货款、开具发票,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审批程序后计入公司的费用。

通过以上会计核算,将商品所有权与实物之间的差异尽量缩小,使得财务账上的商品数量对企业商品管理更具指导意义。

三、 工作向基层延伸,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商品管理是项具体的工作,尽管财务通过不断完善账务管理体系,理论上可以达到反映、控制的目的,但在物流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以及实物管理部门的一些灵活操作方法,是否会影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是否会带来商品管理的漏洞,要回答这些问题仅凭在办公室的账务核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会计人员深入基层,定期和不定期到各经营、保管部门,对其商品账务进行检查、核对、规范,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针对商品实物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分析研究,并将公司的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实现双方信息沟通的良性循环,使得商品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 让数字说话――会计从核算反映型向分析、监督型转变。商品管理中,财务不应仅仅停留在真实反映企业商流与物流上,面对商品增减变化的众多财务数据,更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寻找这些数据背后的经济规律与实质,深化企业的商品管理工作。如通过对账面所有权库存的分析,对企业商品储存量和储存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计算出“经济进货量”,使得公司的商品资金占用费,库存成本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对商品销售和自用商品的日常明细核算,发现其中的不正常变化,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变被动为主动,从事后反映转变为实时监控。

五、 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接轨,促进企业商品信息管理一体化。随着公司电算化的不断深入,业务上的商品信息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开发、更新、完善。批发开票系统,保管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以及新近推广的零售信息管理系统,它们都是针对商品管理的不同方面所设计的,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共同构成整个企业的商品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信息系统,还要学习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知识,了解其数据来源,掌握与财务商品数据的衔接关系,充分利用其现有数据,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这只是商品管理各子系统之间配合性的一个小小应用,真正意义上的系统一体化是将相对独立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使其紧密衔接,互相适应,特别是前一道环节要为后一道环节创造条件,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的效率,实现整个商品管理合理化。

第6篇

一、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核算目的有所不同

事业单位中的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二者的核算目的有本质上的区别。财务核算主要是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对市场经济中某一领域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观察,主要目标是通过会计对日常单位中的经济往来业务的记录与对报表的分析,对单位中各个生产与经营部门所需其所需的经济财务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及时反映出单位资金状况,真正为单位本身发展服务。而统计工作主要是把事业单位整体经营情形作为目标,通过信息咨询和报表审计等方式对单位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统计与检查,当出现问题时, 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并及时进行解决,进而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平稳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管理体制存在差异

在单位事业正常运行过程中,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都需要遵循同样的原则,但是在管理体制方面却存在差异。统计工作采用的是分级管理体制,根据单位日常业务部门对每项事物的管理原则,对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统计调查与分析,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为单位提供必要的统计数据资料,同时还要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应统计预测,从而协调整合单位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而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工作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上层建筑”,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并由单位中的高层进行掌控,对财务工作权限进行合理化、系统化分配,财务管理员能够对平时的财务工作进行认真的记录和财务结算,使各个财务部门能够高效协调,促进资金有效运转。

二、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之间联系

(一)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在工作范围上的联系

财务工作主要反映事业单位内部的实际核算工作,而统计工作主要反映出内部的宏观经济核算,二者之间从核算范围上来分析是总体和个体的核算关系。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相互作用,彼此互相影响,从而使事业单位取得良好效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提升。对于单位内部的统计工作来说,可以从财务工作中借鉴很多方法,运用财务知识,完善统计方法,优化统计机制,促进统计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互相补充

统计工作借鉴了单位内部财务工作中的许多核算资料,多数统计任务都要依赖于财务核算指标才能更好的完成。财务工作中所需要的核算指标以统计工作中的时间节点为依据,二者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同时,统计工作也对对财务核算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单位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体现了统计工作在财务领域的重要应用,统计工作和财务工作的核算起点相一致,并且都在各自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共同为单位的长久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

三、加快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一体化进程

(一)制定政策法规及利用数据处理技术

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正确认识统计工作和财务工作在实际工作存在的矛盾,确定科学合理的统计办法和财务结算机制,对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制定相应措施,在核算方法和决策管理方面统一规范标准,避免因为核算标准不一,而产生分歧,针对各个部门工作任务,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统计工作和财务工作能够有制度可约束,有标准可参考。另外,要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积极运用到单位的管理运行中,普及现代化核算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自动生成统计工作和财务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减少不必要和重复的数据处理工作,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对统计和财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建立在线数据库

在核算和财务工作中,要有效凭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单位内部创建起在线数据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出了在线信息服务的重要理念,可以在网上提供数量庞大的电子数据,从而可以形成在线数据库,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能够长期、永久保存,因而能够确保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和统计数据信息的完整性,避免了因为人工搜集、分析而引起的信息误区和损失。因此一定要加快事业单位在线数据库系统方面的开发与运用[2]。同时借鉴财务处理相关的统计软件及核算软件等,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编制出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程序,最大程度的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求。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实验教学; 内容体系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已开展多年,但对其内容体系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按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型,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分析与设计,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一、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会计环境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呈现新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也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1. 教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在实际工作中,这3种模式同时存在。许多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大都局限于面务财务部门应用和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很少涉及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实验内容,难以适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2. 重视软件功能的应用,忽视内部控制与审计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应用是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会计软件功能的应用与操作,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审计。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忽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将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带来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必须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验活动。

3. 偏重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各项基础性实验后,应按照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在企业整体信息化环境下,优化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模拟实验,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4. 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实验案例库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实验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建立实验案例库。目前,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够充分,应用流程较为简单,难以覆盖各种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实验数据,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5. 多为单机实验模式,实验方案单一

为便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进行,目前大都采用单人单机模式,实验方案单一,难以真正体验网络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数据共享。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将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活动模式纳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单人单机模式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后,可以由多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处理流程依次进行各项业务处理,从而使实验活动置身于更为真实的环境中,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侧重于应用操作,忽视系统实施与管理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注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而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应用操作人员、又要有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每类人员知识结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对IT技能的要求更高,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实际工作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二、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必须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出发,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和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阐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1.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

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更新与升级,而且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来看,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应用、管理、评价、审计与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培养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管理和系统审计与评价人才的需要。

2.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

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来看,既要考虑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需求,也要考虑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需求,还要考虑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的需求。 (1) 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实现集成。对于这种应用需求,主要从财务部门应用的角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2) 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通过全面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实现信息共享。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从企业ERP整体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3) 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网上资金结算中心、集团物流管理等均依托信息化环境而产生。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按照集团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从集团企业整体信息化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

3.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硬软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文件和运行规程。人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使用者。硬软件平台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和支持环境。应用系统的主体是应用软件,用于会计核算、管理与决策。会计系统运行过程所采集和产生的数据信息将存储于数据文件中。运行规程规定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则。从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各项构成要素如何搭建、集成与有机组合,合理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使会计信息系统有效运作,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

在综合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应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合,从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出发,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从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1.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各项功能模块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实验活动,应按照现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分层次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实验流程和实验数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并注意比较3种模式在数据采集、信息传递、业务处理、信息存储和系统控制方面的区别。

2.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涉及系统规划、项目管理、软件选型、配置管理、实施进程、实施战略、流程重组、风险管理和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全面进行。为增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的感性认识,可以将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从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出发,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系统规划、实施战略和实施进程,再结合案例开展搭建运行平台、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和系统试运行等与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和实施相关的实验活动。其中,搭建运行平台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机房的硬件平台情况和自行安装搭建软件平台来进行;确定实施方案实验活动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所确定的实施方案,准备系统实施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数据与具体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实验活动可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设置系统参数,并将各项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完成各项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试运行实验活动是在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后,利用案例中所给出的各项业务数据并设计相应的测试数据,进行系统试运行与测试。通过上述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可以体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

3.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实施的管理与控制过程,它是通过各项管理控制措施来实现的,既包括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也包括由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实验活动应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案例来进行。对于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加以理解与认识;对于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在全面了解应用系统的各个控制环节与具体控制措施后,针对各项控制设计测试数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逐项进行控制测试实验活动,以体验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

4.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综合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审查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活动,需要基于某一单位及其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进行,难以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实验活动,但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应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则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活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审计实验活动可以基于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测试数据法与综合测试法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应用控制审查与评价实验活动可以通过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根据各项审计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5. 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

会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为管理服务。企业的经济业务经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后,除了按照系统提供的输出功能输出凭证、账簿和报表数据之外,还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与利用。Excel作为常用的工具软件,具有强大的处理与分析功能,如何应用Excel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工与分析,应列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XBRL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抽取与分析利用,因此,还应借助XBRL应用平台,开展XBRL应用实验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涉及不同层次、多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按照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会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第三方物流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广西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如何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重点分析了系统设计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系统分析

1.引言

所谓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企业不直接拥有商品,而是由供应商将物流产品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再供应给所需客户,其间是互惠合作关系,双方互相利用所需资源,以降低成本和追求最大效率为目标。

现代物流已经不同于传统物流多数使用人工管理的单一系统运作模式,而是更加注重信息的优化、资源的整合以及物流过程的高效率。

2.广西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2.1地理位置提供发展动力

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中心省份,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东联广香澳这些经济高速发展特区,西接云贵川等内陆地带,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平台下,以沿江、沿边、沿海的交通优势与东盟十国紧密相连,具备了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十分有利的条件。广西最大的出海通道防城港,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商通航关系,以超亿吨的吞吐量被称为中国西部第一大港。

2.2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

建立东盟自贸区以来,广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分别在南宁、柳州等主要城市建立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如防城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了各类物流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如广西外运、广西物资集团等加快发展;二是一批运输型物流企业如广西超大、广西运德等不断壮大;三是综合型物流企业初现,如玉柴物流、防港物流、邮政物流等企业;四是商业连锁配送发展加快,如沃尔玛、北京华联、利客隆、南城百货等连锁配送业务发展较快[3]。但广西物流企业虽然数量多,规模却普遍较小,缺乏实施信息化的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并不普遍[4]。一些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管理不规范,导致整个物流业务的运作效率都受到影响,服务意识不受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薄弱,无法建立一个公共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平台。

2.3物流技术标准化程度低,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国际上的物流活动都是建立在制定和实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实施和完成的,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行业内部、企业和客户之间沟通不便,或者由于系统各不兼容无法共享平台数据信息。由于我国信息化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信息采集交换、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运行等缺乏规范的技术规则或标准,导致物流企业很难实现物流的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1]。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合乎现有企业实际的信息系统软件,多数企业只能利用一些大型软件的其中几个模块,但实际使用过程极为不便。

3.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系统研究

3.1物流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现代物流追求的最大目标就是效率,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经营者提高决策效率最根本目的。信息化也就是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传统物流进行优化整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最终达到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的目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流沟通,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使得企业客户更愿意将物流配送业务进行外包,有效的提升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空间。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以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对需运送货品进行扫描,利用POS系统和EDI技术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快速准确自动化管理功能。在运输配送环节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实现货物及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跟踪,有效的解决了车辆调度和路线选择的决策管理问题。

3.2物流系统一体化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区别于传统物流对订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独立的进行处理,现代物流应该采用集成化、一体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物流管理一体化,将实现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物流管理将面向全球客户,建立起全球供应链售后服务体系、需求信息网络、合作关系网等等[2]。

3.3物流系统开发与设计

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覆盖了整个物流配送过程的各环节业务,应该是包含了订单管理、仓储、配送运输、财务统计、决策分析和客户服务于一身的庞大的系统体系,这些模块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并能进行数据交换,并能实现在网络化信息平台下的多方共享数据的一体化信息系统模式。

一个合理的物流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要素:

(1)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与技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建立客户基本信息库与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客户更易于查询与管理相关物流信息,从而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与服务水平。

(2)在基于物流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思想下,要采用模块化方式开发。使各系统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各子系统模块设计在能完成数据共享交换的前提下,还要能单独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

(3)物流管理系统应具备一体化设计的集成性。各子系统应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统一接口与数据库设计,使各模块之间相互集成,才能保障快速准确的数据交换和所有业务环节的高效率运作。

(4)物流管理系统应提供友好且易于操作的个性化系统界面,使客户和管理人员都能简单方便的使用。

(5)物流系统的开发应具备不断改善的长期性。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公司的不断发展,物流系统应能满足新的需求,需要不断的维护和升级。

根据系统的设计目标,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可以采用模块化管理的方法,利用系统结构图进行总体设计,再依据各功能模块划分出几个子系统。例如,以广西某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可划分成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仓储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和财务管理子系统六大模块。基本信息子系统中记录着客户和商品信息等基础数据,与其它子系统紧密相连,是所有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原始基础;订单管理子系统利用EDI和RFID等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从运单录入开始,贯穿着商品在配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货品扫描入库出库、产生配送计划,经过车辆运输,最终把商品交到客户手上并进行签收的整个物流配送过程都在系统中产生详细的记录;配送子系统可对运输车辆的数量、配载量、运输路线等进行管理,辅助GPS和GIS技术对车辆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调度,合理规划配送路线,并能做到针对突发性问题及时更改配送计划,更好的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各种信息可通过网络系统平台进行,方便客户快速的了解所需信息,经营者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数据做出统一规划,大大提高了的决策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

4.结语

广西物流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全球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必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为了提高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度,扩大在国际上的物流活动空间,应该好好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减少因标准差异带来的浪费,建立和健全一个更加完善的物流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媛媛,罗立宁.我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对策研究[J].中国储运,2006(1):82-84.

[2] 陈冈,石双元.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情报技术,2005(7):80-82.

[3] 傅远佳.关于广西北部湾公路物流发展的现状和方向的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3):100-105.

[4] 王东红,廖宏.广西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