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3 16:20: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代文学的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古代文学; 儒家思想;素质教育启示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 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价值精义的阐发,已深深渗透与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是民族传统拥有更多光华,使后人成长拥有更多钙质,为我们国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0.
关键词:古代文学 当代社会 中华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4-02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底蕴应当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在当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摒弃自己的文化而去追求西方文化,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表明中国的古代文学华而不实,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因而遭到大家的摒弃。现在我们就借本文来谈一谈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文学对建立当代国家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种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则不足以支撑其屹立于世界之巅峰位置,因为国家文化价值的定位势必会影响到这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与整体的文学发展。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一潮流中又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如何建立当代的价值观呢?
首先,中国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不管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觉文学,还是文学鼎盛的盛唐时期,再逐渐从隋唐两宋到没落消沉的明清两朝。这些在历史上数不清的传记、史书、唐诗、宋词是我们当代文学起步的厚重基础,也是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会看得无限远”,那同样的,我们的当代文学就是站在古代文学的肩膀上,而古代文学就是我们的巨人,所以说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具有非常之深远的当代价值的。什么叫做国家价值观呢?所谓国家价值观是从个人价值观的概念中延伸而来的,个人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看法与意见,国家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在长期而又漫长的历史潮流中积累下来的能够得到集体认同的共同的文化信仰。国家价值观是建立在国民心理、责任、道德、义务等等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价值认知、实践准则与我们的理想共同存在着。小时候家长们总会给孩子们讲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其中所包含的对待事情坚韧不拔的态度,绝不放弃的刻苦精神还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等等,传递给我们的都是对英雄的歌颂,并把其类似行为作为一个准则,这便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多变的,但是有一个主题亘古不变,那就是忠君爱国。这类国家价值观往往会形成一种定式。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也极大丰富,但也形成了一种浮躁的社会气氛,这种转变使我们将古代文学中的铁骨铮铮、正气浩然丢得荡然无存。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依靠,还谈什么所谓的国家价值观。若想建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我们必须吸取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璀璨的现代文明,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价值观。
二、古代文学对交友的影响
当今社会有一个网络热词叫“刷脸”,所谓的刷脸就是指朋友多,但选择朋友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就系统地阐述了择友和交友之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传承,进而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损矣。”刘向在《后汉书》中也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和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在一起,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而与庸庸碌碌、品格低俗的人居住在一起,这个人也会深受其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是喜欢群居生活的群体,他们不能没有朋友,交友交友,这个“友”字是指两个人友好互助的意思。古有高山流水,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只有在一起合奏才有高山流水的即视感,两个人即是朋友也是知己。刘备三顾茅庐,为的不仅仅是孔明的盖世才能,与此同时,更多的是那种惺惺相惜的知己知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以上足以说明交友的重要性。交友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李白在《赠汪伦》中有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又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又应该如何去择友呢?交友的前提是择友,还是让我们一起去古代文学中探索一下吧!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如何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呢?论语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选择朋友考察他的品行,其次要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与你交朋友的目的。当然这些不能仅仅看表面,关汉卿有言“画人画虎难画心”,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很难看透,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不能全靠看,或者说你看了研究了也不一定能看清一个人最原本的面目,所以与人相交还是贵在知心。庄子也曾在《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懿”,说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坦坦荡荡的,就好像清水一样清澈,两个人之间]有任何的私心与利益,并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丧失友情,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尝到一点点酒的香醇,就会想要继续交往下去,但是一旦两个人之前的利益受到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就因此破裂了。我国的古代文学无言之中就在教我们择友交友的道理,无形之中对我们的择友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人文的影响
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那就需要我们一起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而不是肤浅和表面化的学习。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早在原始社会,神话传说和歌谣就在人们的讲述下一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沉淀,便逐渐演变成古代文学。尽管最原始的那些神话传说,我们只知道一些星星点点,但却是最早为人所知的历史。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的发展与曾有过的辉煌。我国一直以来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辈的古文献研究学者他们旧学根底好,博学多识,且有丰富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老专家越来越少,中青年一代成长过程过长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尽管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各学校设置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点,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古代文学在古代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倘若百无一用,就不会有生长的土壤,纵而观之,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人文具有很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传承真、善、美
当你在讨论古代文学时,它有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极具感染力与审美价值观,也就像诗歌,律诗那样街头巷尾口口相传。古代文学追求求真、向善、尚美。求“真”,它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性;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尚“美”体现为“文体升华”。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是人类三个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与美学,给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古代文学的研究是特别重要的,它对于培养以“真、善、美”为内在核心的人群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明,孔子的思想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赞扬,当然也同样包括那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到认同,他强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孔子提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新刷新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里强烈的人文关怀跃然纸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对人的尊重。孔子这一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一点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古代文学中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相处、还有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们前行。
(二)研究古代文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科学发展观促使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的社会起着强烈的促进作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论述广泛而全面,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仅仅局限在个人方面,但是国家正是由一个个个体构成的,他所提出的是从个人的修养层面来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促进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三)深化古代文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发展,与世界文明和谐共融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容忽视,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它的存在有利于培养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感,身为国家公民的使命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各民族团结一致,友好发展。当然,古代文学的探索不能止步于此,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弘P。
四、结语
中国的古代文学,蕴藏着无限的哲理,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教育人们,要有骨气、重节操。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对得起自己,死得轰轰烈烈有价值。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在国家利益面前,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种敢于奉献的人生态度。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们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别人都享乐之后才想到自己,这样牺牲自我幸福的忧乐观,一直被后世所铭记敬仰。《爱莲说》中最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高洁不受污染的样子着实让人着迷,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洁身自爱,清贫自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极具号召力,好像在召唤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我们的国家。说了这么多优美的诗句,无非想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并未消失,而是一直牢记在我们心口,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早早就埋藏在我们心中,大到国家价值观,小到人际交往,还有对人文价值影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代文学赋予对我们当代社会的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引 言:
只有深刻的发掘出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相融之处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思想与文学相结合后的合力作用,促成双方面的共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
1. 我国传统思想内涵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之中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路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思想与文学是分不开的,思想想要得到传承就必须依靠各种形式,比如口口相传、在人们生活习惯中的渗透等等,其中文学的的形式,是最为直观与可靠的,对思想的记录也是最为清晰明了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学作品的产生同样依赖于思想的进步。所以不难看出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细想对整个民族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模式以及风俗等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所以在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当中,认清有利的、好的、优秀的传统思想进行发扬和传承不但对完善我们的精神活动有所帮助,更对这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主观作用。这也就同样要求我们对于古代文学要做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2.古代文学与传统思想深刻结合与发展
由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古代文学与传统思想是相互渗透切不可分割的,它承载了我国数千年的优秀思想和智慧在里面,因而要更好的传承传统思想就要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的了解,也要更为清晰的认识到它与传统思想之间的紧密关系。
2.1 古代文学是传本文由收集整理统思想的载体与重要传承工具
人的思想不同于物质,是无形的。所以在流传上就要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承载工具,比如创造物、传说、图腾等等。但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流传方法还是古代文学的记载和描述。
我国的古代文学清楚直观的将遥远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归类和区分,并且以最为直观的文字形式进行了记载,包括古代的生活环境、当时主流的思想动态、文化形式、药学化学等科技发展甚至包括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等等都能在个中文献中得到体现。而其中的许多著作我们如今也还在普遍的运用与学习其中《论语》、《史记》、《本草纲目》仍然被我们当做学习的范本。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已经与古代文学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是无法分开的。
2.2 古代文学能够帮助了解先人优秀思想
古代文学除了记录下优秀的科学理论与思想理论同时也有着许多优美的诗篇和兴味悠长的唯美之作。几千年的历史中每个阶段都有文人墨客们对于爱国情操的抒发、对大好山河的咏唱以及对爱情的追求等等。每个年代的文体和表达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其中心的含义和优美的词句是不变的。这些都促使着今天的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热切研究,同样这也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优秀思想的理解。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对古代文学的探究的确让今天的我们抓住了古人的思想精髓,也在同时让自己的言行更为端正与合乎传统的优秀理念。
3. 我国传统思想如何与古代文学相互融合与发展
要做到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思想就要与古代文学的充分的融合,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并研究和探索其中深奥的理论,这才能促进我们思想上的进步。
3.1 加大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力度与深度
我们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与古典文献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保存上也是相当完整的。但是在现阶段对于这些古代文学著作的研究却是有偏向性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
当今比较受人们重视的古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词、曲、诗作、小说等等文学类著作,相比之下对于哲学性、科学性和史学性等比较高的应用型作品就研究过少。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类著作当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哲理我们并没有深透的挖掘和继承,所以直到现阶段我们对传统思想的学习仍然不到位。要想使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充分融合并为我们现今的生产生活做出指导,全面的学习古代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3.2 现实中加强对古代文学及传统思想的教育力度
对传统思想和古代文学的学习方面应该更加的主动和积极。尤其是在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更为重要,一是他们正处在思想逐步成型的阶段需要优秀传统思想的指导,二是在学习阶段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古代文学的意义与现实作用。
只有将古代文学与思想的融合带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才能让其更为充实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现在的我们所利用。
总 结:
传统细想是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中逐渐积累的智慧净化,因为现在的我们一定要对它做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因而就要依赖于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古代文学不但深刻和清晰的记录了我国传统思想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和不同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具文学价值的优秀篇章。传统思想和古代文学的融合与互相渗透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也给我们学习和发展传统思想造就了可能性。
[关键词]国学;古代文学;思想价值
一、国学思想的思考
国学的内涵极其深厚,主要包涵中国古代的历史学、经济学、思想文学、技术学、地理学、哲学、政治学、科学以及建筑学、数学、书画学、星象学、音乐学、医学等众多方面。换言概之,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学说。我国国学起源于清代末期,由于人们常把传入中国的欧美学术称之为“西学”和“新学”,因此,中国学问固有的形式则被“国学”一词代表。国学大师们眼中的国学内涵都各不相同,但不管从何种国学思想中分析,我们都能得知其与我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必然联系。国学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中国学术文化中的所有内容,而狭义上则简称为儒学,在几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大家孔子便在其论诗中表明“群”、“兴”、“怨”、“观”的作用,由此可见,对于实践思想的重视与儒家思想的入世早已深入到我国思想文化价值的内涵中。此外,国学还分为传统与新兴两大类,传统的国学主要包括学术研究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以郦学为例,通过深入研究这部作品,从而形成一门学问。国学在某程度上体现了文人的爱国情节,在中国文学历史思想价值的发展过程中,文学艺术逐渐由传统的思想向现代转变,这一转型的过程对现代与传统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承接的作用,立足现代的文学形式,看待传统国学的思想内涵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
(一)史部
在史部中,对史书进行收隶是其主要内容,这些史书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地理类、时令类、杂史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和职官类等十五大类,在史记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人的壮志豪情。在史部中,有一部恢宏著作是不得不提的,那便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这部优秀的作品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被其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主要的特点就是在相当的时期内,同一事件对人们的不同看法都被记录在内。《史记》为史学奠定了独特的文学地位,不仅对通史体裁进行了先行的开辟,更对我国古代散文、戏曲、小说和纪传等文学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二)经部
作为国学的核心部分,学习经学是提升文学涵养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分书类、易类、四书类、诗类、小学类和孝经类等十类。纵观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以儒家著作的思想精髓为主力的作品不在少数,多数作品的美学范畴与审美观念都与儒家经典密不可分。以我国古代的诗歌为例,其表现特征主要含蓄委婉,而对意境的追求则要求诗歌的含义深刻,使人品味无穷,“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送别的思念延伸至远方,就很好得体现了这一内容要求。加强我国古学思想与儒学思想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多加了解文学的范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集部
集部主要分为总集、文学理论和别集这三大类。对诗词的专集与总集进行详细收录,包括诗文评、别集、词曲、楚辞和总集这五类。在集部中,我们主要对《诗经》进行深入的剖析。早初期,《诗经》的普遍称呼为《唐诗三百首》,作为一种流传极其广泛的唐诗选集,其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儿童启蒙性读物,还是一部经过历史沉淀历久不衰的文学经典。而《唐诗三百首》最早又被称为“诗三百”,相传,经过孔子的删订,“诗三百”在后世的经典地位被确定,因此统称为“诗经”。《诗经》以优美的词句来体现感情的丰富,这种借诗抒情的形式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诗歌具有象征性,一首诗歌中常常除了表达显意之外,还能体现出言外之意,一首仅仅对事物进行阐述的诗歌不能算是好诗,将寓意与显意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使诗歌内涵更具层次感,还能使诗的主题思想更加意味深长。
(四)子部
子部主要是对诸子百家的类书及著作进行采集,包括道家类、法家类、儒家类、农家类、兵家类、释家类、杂家类和医学类等十四种。在子部中,道家与儒家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因此,我们可以以此为例来进行详细的解析。道家崇尚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庄子与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中,《庄子》一书详尽阐述了庄子倡导的理论和思想。这本著作通过对虚拟寓言故事的采用,体现了生动奇特、想象丰富、寓意深刻且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长河中,庄子与周子早已将文学方面的语言发展到玄远高深的境界,对后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道”达到了其思想主张的最高境界。如若对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哲学理论没有深入的研究与了解,便无法立足古代文人的角度,认识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及精神世界,最终也无法分析与研究他们的经典作品。
三、国学思想体现古代的文学价值方面
(一)综合性思维的引入
现代文学学科的多方面发展给文学创造了独立的机会,文学与史学合一的局面被制度化与专业化打破,文学、史学和哲学被“分家”。其中,文学主要分外国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和当代文学这几大类,而古代文学则被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和唐宋元明清层面,在各个不相同的层面中,按照戏剧、诗歌、小说和散文等体裁进行了更深入的划分。详细的分门别类使研究范围更加明确,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学者进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并没有通过科学合作与独立品性产生一种传统学问通研古今的责任感。现代化的文学学术专家取代了古代的通儒,现代文学的严格限定、艺术特色、明确指向、实践方法和独立系统等一些文学特性能够加快研究者的模仿操作能力,能快速提高社会意义、人物时代背景的分析与古代艺术特色的叠加的文学研究的步伐。狭隘批判的古代文学研究观念降低其本身的学术气度,造成历史意识流失,在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学者要统筹全局,引入综合性思维,加强专业的研究技能,拓宽广阔的研究视野,才能更深入得体现国学与古代文学的思想价值。
(二)历史观念的角度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古代文学所持有的同情态度与历史意识相互制约与平衡。文学者们通过有限的历史文献综合了解与连接,常常将自身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和学说纳入到古代文学说,以此来阐述古人的思想意志。由于现代学科在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的价值体系与观念进行了摒除,且改变了旧式研究范式不成系统的局面,研究者们可以一边享受研究思维解禁后的自由,另一边也要担负起对新范式进行优化和创新的使命,从自然科学领域和西方科学理论中学习相关的方法,对其进行吸收与借鉴。历史意识是语境的一种还原思想,它要求学者在研究时要站在作者的心理世界与原始时代方面,为双方创造平等对话的条件,其中,研究者的思维模式处于自由状态,可以在对话中随意展现,但不能直接通过文学著作进入作者的生活,否则,超越了历史的限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现代人的独角戏,而不是超越时空界限的文学对话。
(三)对传统文学的珍视
在当代的学科文化研究中,需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传统的文学进行研究。西方理性学派认为,对待传统文学要在批判中继承,这种思想实质上已经对传统文学持否定态度,在对传统文学进行研究前就已经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排斥的思想,尊敬与信任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传统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扬与继承,从而形成传统民族文化思想层面上的断裂现象,进一步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批判。古代文学少不了理性与科学精神,传统文学遗产并不仅仅表现古老文字的形成与古代文学文明的发展,其蕴含的思想、精神和性情才是文学研究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通过国学以珍视的态度来对待古代文学是对传统优秀文学的一种肯定。
四、两者思想价值的共通之处
国学的思想核心主要为忠德思想、信德思想和孝道思想这三种,这三种思想与古代文学所体现的价值有共通之处。“百行孝为先”,这是古代文人对孝道的首要看法,古代社会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古人称其为万物善良的源头,《弟子规》中指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诗表明,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损伤时,父母会担心,但当我们的德行品性受到破坏时,父母会因此感到羞耻,这样称之为不孝。古代人用忠德来感化百姓,使百姓受到合理的教育,并将此种品性教化给后人,普通百姓要忠于自己的上级,对君主的美好德行进行继承与发扬,忠与孝是相互统一的,百姓不仅要恪守忠孝之德,以此治家,还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对他人的父母与兄弟姐妹也要适当的关心孝敬,这是作为普通百姓应恪守的最基本忠德。信道,信是做人立身的根本,信德是治国、利国的根本要素,在古代社会活动中,信德是人们修身律己的法则,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对于社会的稳定亦有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治国,还是交往相处,诚信是基石,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
虽然说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下降。虽然说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是成效却并不明显。
1、古代文学教育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古代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之、乎、者、也”,更是让学生学习做人,培养学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到现实主义教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片面的认为教育就是以“会做题、能考试”,学生所学只为考取一个高分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古代文学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2、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由于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艺古代文学教育的投入甚少,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这些都导致语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且授课过程过于模式化和流程化,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强调共性,无的放矢。缺少特殊性,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缺乏时代特性
古代文学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而是应该时时站在社会的制高点,紧跟时展的潮流,并与现代文化进行无缝衔接。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本位出发,对古代文学的实用性进行深度挖掘,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
如前所述,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改变。笔者在此提出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方法,有利于古代文学教育的进步和改善。教学“生活化”是指让教学处于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古代文学教学的“生活化”有以下三种含义。第一,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描绘的生活场景,解读文学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内容。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体现。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出现,正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这些反映有些是外显的,有些是内隐的,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发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的读懂作品,并作品的内容产生兴趣。第二,了解作品创作时期,作者的现实处境,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经历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会被牢牢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当时社会的影子,也要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追古溯今,为作品解读服务。第三,“生活化”教学是指创造一个自然的、愉悦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既有认知和现实生活,采用通俗的方式,把日常生活的用语融合到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中去,着重授课幽默感和通俗性。幽默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学生能更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场景、人文环境,记忆作者的人生理念。
三、总结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人文演绎
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等获取各种知识的途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被大力推广,许多传统教学模式收到冲击,高等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在众多古代文学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中,人文演绎教学法是颇受师生喜爱,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人文演绎法是指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发生变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想象,创设与教学内容配合的场景,将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和思想等内容,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生动、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在强化人文底蕴,是以往情境教学的深化。
这里的人文侧重指古代文学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理念层面、制度层面、民俗层面等人文知识。同时,人文也包括技能层面方面的文化,尤其指“分析概括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写字能力”“说话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与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实践技能,是人文演绎法的重要内容和教育目的。
一、人文演绎教学法的特点
(一)“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古代经典作品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其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而且也是中华民族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人文演绎的过程,其实也是对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肯定与传承。
(二)各种技能的综合实践性
古代文学的人文演绎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演绎,融合课堂知识提炼、课后文献查阅、文学写作、汉字书写、口语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训练,并将古代传统文化等贯穿其中,是古代文学专业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有利于改变古代文学课程实践性较弱的不足。
(三)理论知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性
当代90后大学生大多是在网络飞速发展、家长层层呵护中的环境中长大。网络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取各种知识,但同时是知识掌握牢固性的衰退;被严密保护的独生子女虽生活在蜜罐子里,但抗压能力较弱,面对一些挫折常常会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人文演绎教学法是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文学文本和人文精神为依托,结合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将理论知识、人文传统和个体人的生存发展相结合,将古代文学的文本学习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价值观和价值形态的学习相结合,实现古代文学的“以文化人”目的。
二、人文演绎教学法
(一)人文演绎教学法模式
古代文学的人文演绎法主要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环节主要是教师确定人文演绎内容后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所讲内容提炼相关人文知识点,并通过图书和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充实人文内涵,之后设计情节,编写剧本。编写剧本时,结合古代文学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和剧本情节进行古诗词创作、写字训练等,其中,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剧本修改编定之后需要分派角色进行排演,以保证现场顺利演绎。
课中环节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配合道具、背景以及音乐等,要求学生尽量表现出了人物的灵魂与精神。通过自身的表演将剧本情节展现,现场感染每位同学,使大家都得到相关人文文化的熏陶。学生演绎结束后,教师应作适当点评,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课后环节则是学生自觉主动替提升自己。需要参加人文演绎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场表现,找出自己在不同方面的优缺点(有条件的可以录制现场演绎视频,课后提供给学生),想好改进对策,抓住机会,克服不足,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二)人文演绎教学法注意事项
人文演绎应该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考虑到实际的人文演绎工作和效果,需要提前分组,按组分配演绎任务。另外,在课前准备中,古代文学教师应当融入其中,帮助学生确定演绎角度,加强人文知识、人的价值形态的穿插和融合,提升演绎内容的文化深度,避免进行闹剧式或恶搞式演绎。如演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除了表现那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历史背景之外,还需展示乱世之下人们不同生存方式的选择;而唐代文学,结合当前人们面临各种压力所产生的迷茫、焦躁、压抑等情绪,演绎时则可重点展示盛唐人的自信、昂扬和对理想的热情等,帮助当代人从古人那里得到启示,及时调整、转换情绪。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需要过多干预,演绎的方式、情节设施等完全由学生确定。在剧本编写方面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电话、QQ、微信等,和学生多做交流,帮助学生融入相应的人文氛围之中,从知识层面、道德思想层面得到感染和提升,进而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选择。
三、人文演绎教学法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将古代文学中的理论知识、历史人文和当代文化结合,摆脱古代文学和学生生活环境的距离感,促使学生真正将古代文学知识和当代社会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情与景的交融中,在声情并茂的演绎中,在和人文故事和形象的交流对话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地积累和巩固。同时,由于人文演绎法有别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其中有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形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带动学生思维方式的深化,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人文演绎法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从资料搜集到进行文本改编,并最终落实于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集体合作,分工明确,从进行所学知识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和提炼,并按要求手写剧本,现场演绎并应对各种突况。经过一系列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汉字书写能力等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
(三)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发展目标之一,而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文教育被看成是一种挖掘人潜能的教育。同时“创新能力”是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古代文学的人文演绎,在促使W生深入了解人文知识的同时,更能通过人文演绎的前期准备工作,尤其是改编和表演环节,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眼界,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人文演绎,可以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中去,增强其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强化个人对古代文学发展史和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形成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理性认识。而古代文学中古人在不同形势下对于理想和现实、家和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关系的处理,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模式,帮助学生遇到问题迷茫时擦亮眼睛,做出准确地人生选择。另外,人文演绎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教育,弘扬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延续,保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因为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总之,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新建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学也应重视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人文演绎教学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同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理念和人生价值形态的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红,崔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104-107.
论文摘 要: 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发掘与弘扬,有益于陶冶学生性情与塑造其价值信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以文本为中心,使学生打好学识基础,引入性情领会,进而贯通历史蕴含与当下情怀,由此解读出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
就面向过去的古代文学而言,其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维度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家、文学现象,以及内在规律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认知。而在这一历程中所面临的文本对象及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内涵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传承下来的深湛智慧精华。对于后来者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可以在其中寻找一个精神的栖居之地,进行个人心灵、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洗礼与重塑。而这也就是悠久传统孕育的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之一。
但是,即使一个蕴含丰富的矿藏也需要开采者得其矿脉而入才能真正发掘到其中的精髓,所以在古代文学人文精神教学传递的路途上,如何进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慎重思虑和实施的。面对古代文学文本,教学的环境与一般的读者阅读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个人化的阅读与随想式的感悟,更要在一种公共的语言环境中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其所面临的不单是一个个体对于文本的阐释问题,还需要在课堂的对话条件下对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进行适度和妥帖的传达,才能使其对学生主体自身的思想与情感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从而发挥出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价值。
一、以文为本
人文教育,因为其对于学生主体的道德完善与人格成长的重要意义而备受青睐。而对“人”的完善与培养,一直是其所追崇的目标。但是所谓“人”的塑造实现不是理论的空谈,它是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凭依着“文本”所开拓生发的环境而衍生的。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成的教学环境中,无论是作为导引者的教师,还是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他们二者对于人文精神的传达与领悟都离不开以“文”为本的立场。
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进程中要解读历代作家的信念理想、人文情怀与艺术精神,就需要直接地接触作品,浸入文本思路,与文本共同思想进而体会领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活动便是围绕着一定的文本,以一种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与阐释贯穿始终。所谓“论从史出”,一切的阐释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应以文本语义为基础,以忠实于文本原意为基本原则。而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经典文本,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其与当下语言与文化存在一定时空落差,尤其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的古老性,有时候会成为学生理解文本语义的一重障碍。
就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古老的一部诗集——《诗经》而言,如果不首先跨越文字的意义障碍,真正地解读似乎是很难继续深入的。就《诗经·豳风·七月》而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首先被古老的文字语义与陌生的文化背景阻隔了深入的学习思维,文字的障碍就凸显出来。文字的困难性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挫折感,这在许多时候显然成为了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一个问题。而更关键的是,在作品阅读中,如果文字意义的辩定与解析不明就会使得接下来文意疏通、诗意理解和精神升华等一系列的教学导向发生偏差与误读。譬如《诗经·豳风·七月》第二章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从前句可辩,文意说的是春季女子采桑之事,但是暖暖的春日中,女子之伤悲与担心忧惧又作何解呢?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注释曰:“采桑女心里伤悲,害怕被公子们掳去。”显然这里是把“公子”理解为一种富贵人家的子弟的普遍意义。而学生往往会从自己习惯语言意识中判定:“公子”专指男性,再与“掳”字联系往往在脑海中解读成了一种强抢民女的意味。这时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文字辨析:“公子,乃女公子也。此采桑之女,在豳公之宫,将随为公子嫁为媵,故治蚕以备衣裳之用,而于采桑时忽然悲伤,以其将及公子同归也。”[1]而“归”字之意也不是“回归”而是“女子出嫁”。由此,进一步引申出“古代贵族嫁女必以侄娣从之”的媵婚制习俗。而在此语义与文化的背景上,再发掘“女心伤悲”的情感蕴含就会从直接的“社会冲突意义”进而向女子“恐远父母兄弟”,以及“伤春悲己”的情感角度继续发掘。
上述所言的教学过程与思路作为一个例证突出的是对文本的解释与依赖,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有些趋于传统的知识性的辨析,但是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主张僵硬的知识灌输,而是着意表明一种“打好基础”的教学立场。毕竟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相对于其他文本来说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性,而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讲,文本识别与语义辨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而是我们搭建的必要的脚下的桥梁,有了它的沟通,教与学才能自然实现理解的目的。
二、引入性情
文学始终都是人的文学,历代的经典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人生情感与深刻的生命感悟。而通过文学作品接触与领悟凝结于其中的个人与民族的信仰情操精髓,对于陶冶接受者的精神品位与人文素养,是有着显而易见的效应的。而要达成这个目标效果,显然仅仅依靠古代文学教学中对作品文本的语义和文献的考证讲析和概念传达是不够的,真挚地深入文学作品解读其人文情感,还需在文学课堂上引入性情来体验与主导。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方法解读文本,将学生带入古典语境,而且应在教学中“发扬真美,以娱人情”,[2]引导学生通过可感的形象,自然地感受文学的生命力。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意象、深远的意境与不羁的想象,对于它的解读,理性的拆解与分析有时候往往会有损其情境的浑融和圆满,直接的结论宣导也无益于对作品真正的理解。而性情化的解读方式有时会对作品情志的传达起到一种直接的作用。
所谓性情化的作品解读实质上是一种倾向于领悟式的体验阅读与理解,它重在实践一种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感召下,激发自身对作品情感体验的认同。引入性情主导的文本教学,有时可以通过对经典原著文本的熟读,先获得文本语感,然后在反复吟咏体味中,感知古文意象,领会情境,积累情感,从而深入到对文本的深层体会中。当然这首先要建立在语义畅通、文化熟悉的基础之上。以《诗经·周南·芣苡》为例,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文学史中多称其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苡的劳动之歌,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但是这一主题概要显然需要具体的阅读体会才能真正被消化。而对这首十分简短的作品,许多理性分析与探究似乎并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其审美之妙境。譬如从《诗序》说“妇人乐有子矣”出发考量“芣苡”的“治愈不孕”药用之途,由此来发掘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和狂热的诗歌主题。这显然是一条深入发掘诗歌内涵的有益思路,但是却似乎忽略了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情绪的直接传达。《芣苡》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形成了一种轻快的节奏,此时富有情感的诵读可以说是体会诗歌欢乐情绪的一种直接方式。而要体会整体的诗境,也不妨在理性解读与知识消化之后,以一种真实的心灵和想象来领悟《芣苡》的完整情境:“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3]这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也是涵养性情与品格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性情引入的主张,可以说是一种基于以“情”体“情”的思维,它虽然倾向于体悟性情感阅读,但却是应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它追求的应是一种有知有情的既朴实又富有性灵的教学过程。
三、当下重塑
古代作品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但其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效力,则需要跨越历史与当下的距离来形成最终的共鸣,从而能够走进当下,进入学生人格成长与培养的发展历程,彰显古代文学人文蕴含之于现实与人生的价值。
一般普遍认为,作品的意义和精神可以从很多层次上来理解,即作品创作时的原意、文本被作者完成之后流传中的阐释与当下对文本意义生成的理解。那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显然需要面对这重重意义解读。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作品酝酿与诞生时的本意,它虽不一定是解读作品的唯一准则,但确是不能忽视的生成起点。而在其完成之后于历史变迁中不同文化视野下的解读,作为曾经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作品共生传播了。那么处于当下环境的教学,明显在时间与文化空间上与其所面对的文本存在距离,于是作为诠释者的教师则需要沟通“彼”与“此”,将历史语境中的文本移于当下文化语境中,让学生形成与文本的沟通。
于是,古代文学教学的课堂中便似乎面临着两个方向的发掘与引导。既要引领学生走入过去,重新体验文学之作本身所指人文境界,又要走出来立足当下,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融入文本所传达的人文意义境界。毕竟“解释传统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4]而古代文学教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发掘的意义也恰在于这种传统生命精神对现代生存的启迪。在教学过程中以当下意识阐释经典文本新的价值内涵与精神意义时,可以说既是对于它的重塑又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传承。但是含蓄蕴藉的古代文学本身,以及历代文论的繁复和时代的远离,使得当下教学环境中对古代文学文本的意义与精神的理解趋于复杂。那些文学之作中既有一种于历史流变中凝固的价值核心,又具有随文化环境不停变化的丰富的意义和当下的多重阐释可能。于是在教学这个公共语言环境中,面对着当下多元的阐释与趋向过度的解释,古代文学作品中新的精神价值的重塑在注重其走进当下进程、体现当下关怀的同时,还需在慎重选择中以一种适度性的立场来贯通古今。
参考文献:
[1]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鲁迅.鲁迅全集(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中国古代文学课博大精深,历来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应是建立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基于古代文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教学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方面,略作讨论。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创新性;文学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跨度大,课时多,从先秦到近代,历时千年,内涵丰厚,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块。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状况,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分析评价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而为了更好地实现此目标,形成一个有效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是必要的。
一、古代文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知识传授与文学素养的渗透
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养各专业、各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有知识的人才,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叶朗先生说:“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和这门课程的人文性紧密相连的。作为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要以一颗高度负责的心把所讲授的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在当代与古代的文化精神对比之中发现问题、辨别是非,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把握现实人生,塑造出直面当下的健全的、独立的人格。基于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领悟古代文人艰难心路历程,透解“发愤抒情”和“穷而后工”的内涵,进而渗透砥砺教育,以古代文人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执著向上之路去引导大学生,使他们成长为胜任讲台,胜任引导心灵的教育者。
(二)理论教学创新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难点,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专业性、学科性与实用性、适用性之间的矛盾,由此理论教学改革成为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结合教学实践,形成了古代文学理论教学的系统性改革工程。首先,打破旧有的解读模式,融入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探求潜力。重新建构作品文本解读的思维机制,改变了传统文本强调割裂、单一,重视字词文面意义的解读模式,代之以新的突出作品整体、文人精神世界、文人身心状况对文本创作的影响,从而以全新的文本世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潜力。其次,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突出文学本质属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从专业根本学科性质和作品与文学史构建关系等角度,思考古代文学教学学科知识综合化改革途径和文本探新对文学史建构的影响,注重学生驾驭专业学科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融汇各学科知识,对古代特殊时代的诗作深度阅读,结合时代精神重新解读,不仅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还有力促进了教学相长。再次,创新教学理念,提倡涵养师德,立德树人。教师自身成长与学生培养之间的有机互动关联,教师不仅有才、更要有德,要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人格,不断涵养师德;更要应用智慧,巧妙处理古代与当代、古人与今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古代文学的理论教学充满生机与新鲜的活力。
(三)创新多媒体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学中全力探究古代不同文体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点,诗词强调画面、意境,散文突出格调、色彩,小说侧重线条、故事,戏曲重在演唱、风格。同时,对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力整合,将最适合学生的材料集中,极大地提升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四)服务基础教育的新理念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又始终贯穿课程教学服务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逐步完成中学语文教材经典古诗词文富有个性的解读,深度鉴赏中学语文所涉古典诗词的著作,解决课堂讲授的延伸问题,为基础教育服务。总之,为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能力的增强,建立新型的教学体系,打破单一教学模式,创立了古代文学教学的新模式是必要的。
二、古代文学创新性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融会各学科,多元化教学
1.融汇各学科。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又注重将文化史、美学史、思想史与文学史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在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中更有理论深度,让他们知其然的同时亦能知其所以然,在走上讲台面向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时才能游刃有余。各学科的交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适应社会的变化,增加竞争力,同时为其将来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教学。
课堂教学,全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采用专题教学、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当今,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已历年所,但传统的以为教学即讲课、“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未见改观,尚是大行其道。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肃然听讲,纵然当时讲者用心,听者有意,课堂上两厢情愿,一片和谐,但课后学生的收获却是忘多记少,微乎其微,何谈“垂櫜而入,稇载以归”?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应该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此,一是要注意形式的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布置课后作业、组织科研小组、开展课堂讨论、开设网络学堂、鼓励学生讲课等等形式。二是要通过考核进行有效的管理,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但能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外具体教学中,打破传统教材的固定思维,从主题和构思设计诗的新的讲解思路,推陈出新,突破旧有讲解模板,创新讲解思路。文本解读中,我们走近作者,做到最切合当时时代的解释,同时注意古为今用,发挥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既要引领学生走入历史时空,体验作家作品彼时彼地的人文境界,又要走出来立足当下,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中体现的文化精神、古人的人文境界、生命哲学的当代价值。用古人的心路历程砥砺当今弱不禁风的学生,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古代文学教师十分注重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材的修订再版时,将研究成果编入教材,使教材内容得到及时更新和充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古代文学的学术发展动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学术含量,及时将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了解的发展前沿及研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其科研能力,为其今后的深造,在古代文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文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将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编写新教材,打破旧传统
古代文学的内容本身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像我国现当代文学那样,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更新很快。建国之后编著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其基本观点还是比较稳妥的,因而被使用多年受到众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好评。但古代文学旧有教材亦有缺点,就是名词老化,解读方法陈旧,所选篇目不精;基于此,在教学中应该尝试编著新教材,新的作品选,补苴罅漏,荟萃精华,所选作品既要有历代传诵的佳作,亦应有代表某种风格但却被前人忽视的作品。在服务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理念下,关注中学教改,深度鉴赏中学语文所涉古典诗词的著作,注重正文解析、链接相关阅读作品,由点到面,拓宽知识,打破旧有的解读机制,同时解决课堂讲授的延伸问题。
(四)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时了解古代文学前沿动态,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标志,巧妙使用多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会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