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3 16:20: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学设计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水的体积的多少”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能明确知道水的体积,对确切表示水的体积的数字有些陌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应让学生了解水是具有一定体积的,进而认识新的实验器材—量筒,并学会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提出进行简单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溶液的多少,使学生学会用一种方法比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初步学会使用量筒,理解毫升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态度。
教学准备: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3个相同的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弹簧秤、注射器、记录纸若干。
教学重点: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难点: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口渴的时候都会想到喝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水杯,我们来进行一场喝水比赛,比赛结束后我们来评比一下谁杯里剩的水多,谁杯里剩的水少,并说出你们判断的理由。
学生比赛,学生汇报,进行评比。
老师在你们每组的桌子上准备了三瓶水,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
(板书课题:比较水的多少)
学生汇报:一样多、1号瓶多、2号瓶多、3号瓶多。
二、感受新知
(一)确立实验内容
1.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猜想、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实验材料。
2.小组汇报研究方法
(1)用同样的容器盛装(选择实验材料中一样大的玻璃杯);
(2)用手掂;
(3)倒入一样大的瓶中;
(4)用弹簧称称。
3.共同探讨方案的可行性,修改方案,将方案补充完整。
(二)进行实验验证
1.讲述实验要求;
2.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记录单 ;
4.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比较出了2号瓶中的水最多,看大家预测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认识量筒
现在,我们可以初步比较水的多少,但是精确吗?如果我们想知道准确的数字要怎么办?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它能帮助我们,告诉我们水有多少的准确数字,它的名字叫量筒。(板书:我的好朋友—量筒)
1.认识量筒
人们为了准确测量液体的多少,制作了这种带有刻度的玻璃杯—量筒,仔细观察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刻度、数字都用来做什么?
教师指导:上面的刻度表示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单位用毫升表示(ML)。
2.学习使用量筒
(1)使用量筒必须放平稳;
(2)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3.指导学生练习演示读数;
4.用量筒重新测量3个瓶中水的体积,记录结果;
5.学生分组实验;
6.交流结果,展示测量记录。
教师总结:我们这节课探究了怎么测量水的多少,并认识了一个新伙伴—量筒。在实验中我们知道了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严谨、细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测量液体的体积了吗?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六(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18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镇安到西安的路程是140千米,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3)汪老师买了10斤板栗花了70元钱,每斤板栗多少钱?
二、创设情境,引出“比”。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师:看完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怎么样?师: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我国第一位乘坐宇宙飞船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你知道吗?(出示课本情境图: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国旗)师: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厘米
(2)长是宽的几倍?15÷10
(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3、导入新知,揭示课题。师:关于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那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认识“比”。
1、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顺序不能随便调换。师: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请同学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呢?师:15比10和10比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引导学生理解前后项互换后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2、教学不同量相除也可以用比的形式表示。师:“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千米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千米。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生列式,师板书:42252÷90。)师:我们也可以用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3、引导归纳比的意义。师:比较一下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什么是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谁把课前练习的几个算式变成“比”的形式。
5、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材,掌握比的相关知识。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P44内容,同桌谈论交流,全班反馈交流)
6、完成《分层测试卡》28页基本练习1、2小题和4小题的前两个。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四、沟通旧知,探究“比”。
1、通过具体生活情境,比较、辨析,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师:大家现在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举几个生活中的“比”的例子。(屏幕出示足球比赛场景图片,比分为2:0)师:这是比分,这里的2:0是什么意思?你们觉得这个“比”想说明的意思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师:其实,这个2:0本身就提醒了我们它不是表示相除关系的,哪里提醒我们了?(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师:这里只是用比的样子记录各自进球个数或所得分数,并不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大家可要注意哦。
2、小组合作,探究“除法”、“比”、“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那前项呢?比号呢?(课件出示“除法”、“比”、“分数”三者关系表,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填写卡片,全班交流)
五、趣味练习,巩固“比”。
1、填空题3÷7==():()
a÷b==():()
2、讨论题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3、比一比哪杯糖水更甜?
六、联系生活,拓展“比”。
引出“黄金比”的概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芭蕾舞表演。(播放视频)师:芭蕾舞演员为什么都要踮着脚跳舞呢?干嘛不找高一点的演员呢?其中的道理就和我们今天学的比有关。(教师出示未踮脚和踮起脚的演员的腿长和身高,算出腿长和身高的比,求出比值。)
未踮脚:90:160=90÷160≈0.563
踮脚后:105:175=105÷175=0.6
师:踮脚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值为0.618时,最能引起人的美感,这个比称为黄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的美呢!现在,你知道妈妈为什么经常穿高跟鞋了吧,她也是在创造黄金比。
师:关于黄金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要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清晰地识别全套人民币。
2.使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懂得兑换人民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的卡片,玩具熊,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是小东7岁的生日,妈妈要带小东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东说:“妈妈,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东,由小东自己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东多高兴啊!(边讲边用电脑演示小东买东西的画面)
师:小朋友们,买东西要用什么付款呀?(钱)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面值的人民币呢?(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同时电脑出示全套的人民币)
师: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
(2)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出示1元人民币)谁认识这张人民币?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吗?
师:在人民币上,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师:请同学们拿出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组内互相交流与评价。
(3)归纳整理。
师:请你们把学具人民币都拿出来,你能把人民币分分类吗?(按纸币和硬币来分,按面值来分,按人民币的单位来分)
2.兑换人民币
师:(拿出一张1元的纸币)你们能拿出和我钱数同样多的人民币吗?(拿出1个1元的硬币,拿出2张 5角的纸币,拿出2个5角的硬币,拿出5张2角的纸币,拿出10张1角的纸币,拿出 10个1角的硬币)
师:为什么2张5角和1元一样多呢?(因为2张5角合起来就是10角,10角就等于1元)
师:由此可见,l元就等于10角。(板书:1元=10角)
师:(拿出一张1角的纸币)你吗能拿出和我同样多的人民币吗?(用以上方法得出:1角=l0分)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电脑出示有关人民币兑换的习题。
2.电脑出示一系列学习用品并标明价格,问: 1元钱能买什么?
3.游戏:模拟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情景,回到小组后互相评价交流。
1.会认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燕子、老牛等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壁虎图,了解壁虎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学“虎”字,记“虎”的字形,认识虎字头。出示壁虎挂图,简介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能在天花板或墙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虫。
3.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将生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由小组长组织,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3.全班开火车读生字,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4.学生在排火车过程中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让小老师来教给大家怎么认识这些生字。
5.齐读生字两遍。
三、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己大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本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接读课文,其余同学正音并评价,这些同学谁读得好,好在哪儿,谁还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3.课件出示:小壁虎是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呢?课件演示“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4.小壁虎没有尾巴了,它该怎么办呢?请学生读一读第二段。
5.小壁虎没有尾巴心情怎样?指导朗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自己练习读、教师指导读、指名读。
四、由扶到放,理解课文
1.它都向谁借尾巴?结果怎么样呢?小组合作学习3、4、5、6自然段。
出示学习目标:
(1)用引号画出小壁虎都跟谁借尾巴了?
(2)小壁虎有没有借到尾巴,为什么?
(3)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2.全班学生交流学习情况。请各小组学生汇报:通过朗读回答问题。其他人注意听他们的朗读有没有突出能回答问题的词。
五、深入读文,悟情悟理
1.教师过渡语: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回来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了呢?
2.自己出声读读这6、7两段,你读懂了什么?
3.从哪儿知道的?读一读。
4.小壁虎长出一条新尾巴,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壁虎,想想应该怎样读?自由读,教师指导读,指名读。
5.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6.朗读全文。教师小结:学了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小鱼的尾巴可以拨水,牛尾巴可以赶蝇子,燕子的尾巴可以掌握方向,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
六、布置作业
[内容]比的应用。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而且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五种解题方法,本节课按教材要求主要讲解了两种解题方法: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各部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的方法解答。所以,在教学中又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己尝试、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分数乘法和归一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把比转化成份数、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
[设计思路]
通过潘慧分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初步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所以在设计时,第一步换成了“潘慧分糖,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再讨论。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如平均分,弟多、姐少,弟少、姐多等不同分法。特别是李飞同学说,我要是潘慧,先把糖藏起来两块再和小弟分,给这节课增加了亮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轰堂大笑。按比例分配是其中的一种方案。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在学生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上,把数字扩大为140块,按3∶2的方法分配姐弟俩。让学生首先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
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李壮和陈子强都成了大老板,他们共同投资一项工程,李壮投资30万元,陈子强投资50万元,年终获利16万元,让他们各分8万元钱,陈子强同意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潘慧有个弟弟,每天她带着他上学,而且潘慧还特别关心爱护他。今天一大早,她妈妈给潘慧10块糖,说你们俩个分着吃,这下可难坏了潘慧,怎么分呢?大家想一想,谁来替她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出说:
平均分每人5块。师问比是几比几?生答出5:5=1:1
小弟6块,潘慧4块。比是:6:4=3:2
小弟7块,潘慧3块。比是:7:3=7:3
……
教师:第一种分法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教师:第二、三种分法各是怎样分的?
生:不是平均分的,分的有多有少。
从而引入课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去分配,叫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二、尝试探究新知
1.教师:同学们想的真不错,有那么多种分法,为潘慧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再认真的想想:哪一种分法最好?大部分学生可能是说3:2最好。
(因为潘慧还特别关心爱护他)
教师:如果她妈妈买了140块糖果,按3:2分给她们姐弟俩个,你们能分好吗?
2.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请两名同学把两种解答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解法1:2+3=5(份) 解法2:2+3=5(份)
140÷5=28(块) 140×■=84(块)
28×3=84(块) 140×■=56(块)
28×2=56(块)
答1:弟弟分84块,姐姐分56块。答2:弟弟分84块,姐姐分56块。
3.让这两名学生说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学生1:先求出总份数,然后求出每份有多少块糖,再求出弟弟和姐姐各分多少块。
学生2:先求出总份数,然后求出弟弟和姐姐各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弟弟和姐姐各分多少块。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
(1)把姐弟各分得的糖加起来,是否等于原来糖的总数。
(2)把姐弟各分得的糖数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5.教师小结解题思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通常告诉了我们几个量的和以及这几个量的比,然后把总量按一定的比分成几个量,这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被分配的量和各个量之间的比。可以把比转化成份数,使题目成为归一应用题,应用归一方法来解答(解法1);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应用题,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解法2)。最后检验写出答语。
三、拓展提高
1.教师: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多,老师再举个例子,假设20年后我们班的李壮和陈子强都成了大老板,他们共同投资一项工程,李壮投资30万元,陈子强投资50万元,当年获利16万元,让他们各分8万元钱,陈子强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会答出陈子强不同意,因为他投资的钱多。
师: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比较与前一题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主要让学生说出:先求出李壮和陈子强投资的比是3∶5,然后就与前面的题做法相同了。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56页。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3题,并说明理由。
五、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按比例分配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
解法1:2+3=5(份) 解法2:2+3=5(份)
140÷5=28(块) 140×■=84(块)
28×3=84(块) 140×■=56(块)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措施
更新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课程时间较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发挥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完成一件高质量、高水准的毕业设计作品。指导教师需要组织新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去企业联系资源,寻求真实课题,为毕业设计搭建一个与社会、市场相连的桥梁,使毕业设计作品接近生活、服务社会,让学生在相对应的专业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用性强的毕业设计课题,以便在进入社会前可以有机会进一步挖掘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在面试的时候得到公司的承认,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所要求的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高级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让毕业设计选题融合互动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些行业呈现了互动融合的局面。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包括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内涵、社会功能、市场特征等方面具有极好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使得学生之间毕业设计作品的互动完全是可能和可行的。某一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有可能涉及其他设计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想要制作一条影视广告动画片作为毕业设计,需要应用到广告专业的文案策划、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场景和角色的服装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希望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空间设计,则可以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空间漫游动画,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设计出一种新产品作为毕业设计,可以与广告专业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产品效果的动态展示;等等。这些大型的综合毕业设计的成果将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如,美的豆浆机在制作新品片的时候,就用到广告专业、产品专业、动漫专业的技术,片包含了广告文案策划、模型创建、影视动画效果展示、后期合成等内容,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形象地了解豆浆机的组成和使用原理。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作品的互动融合必将在毕业设计作品选题创新、协作交流、实现就业等方面产生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教学设计;实践教学
交流电流测量《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总结,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大学生培养阶段教学质量的综合检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毕业设计环节,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培养学生查阅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独立分析与思维能力,书面与口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结合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熟练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选定的设计任务或专题研究题目,最终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包括:(1)调查研究,查阅、收集和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2)进行方案论证,分析比较,制订计划和试验研究方案的能力;(3)工程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4)安装、调整和实验研究的能力;(5)总结提高、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
二、过程组织与管理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总学时10周,10学分,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可以校内集中或校外进行,也可以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阶段:选题。在第7学期末,根据学生人数,教研室安排老师布置毕业设计课题,给出每个课题的《毕业设计申报表》和《毕业设计任务书》,对相关毕业设计课题的任务要求、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做好确定,并填写《毕业设计选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选题。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分析,学生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后,撰写《开题报告》和《英文翻译》,为后续的课题设计做好准备。第二阶段:课题设计过程。在第8学期,进入毕业设计课题的具体工作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对每个环节进行方案的分析、论证、选择、设计和调试,每周与老师交流两次,并填写《过程管理手册》,对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在交流电流测量设计课题中,要求交流电流输入量程5A,经过信号取样电路、调理电路,采样保持电路,A/D转换电路,将采样值送单片机,计算并显示出电流有效值。第三阶段:答辩。由学院答辩小组负责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组长。每个学生的答辩分两阶段进行:①自述的学生扼要报告自己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成果,约10分钟;②答辩小组成员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10分钟~15分钟。每个学生答辩的总时间一般不超过40分钟,特殊情况可酌情适当延长。通过《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达到设计任务的要求,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同时在设计工程中积累经验、培养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工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萍.高职高专《液压与气动技术》实验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5.36.
[2]吴娟娟等.基于发变组微机保护装置的综合训练项目开发[J].考试周刊,2015.66.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模仿。因此,本设计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段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为主,让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明确写作顺序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榴树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2.这节课让我们踏着季节的脚步,跟随作者去山东枣庄,一起走进驰这名中外的石榴园。
二、学习“夏花”之旺盛
1.师:我们先来欣赏夏天的石榴花。(出示文字)谁来读一读?
2.师: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石榴花?
(学生说,然后教师引读:这些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3.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
师:请你读一读。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喇叭吗?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让我们一起来吹一吹吧!
师:哇,多活泼的石榴花,好热闹的石榴园呀!作者写花的样子,把它当作人来写,多生动、多有趣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4.师:谁来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秋果”之可爱
1、师: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谢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石榴园。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后并交流)
2.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石榴果在不断地更换外衣呢!(出示文字)
师:换了几次?(颜色词变色)
师:作者有顺序、很连贯地写出了外衣的变化,是哪几个词的功劳?(“先…逐渐…最后…”)
师:老师想读这句话(故意误读为:黄中带红,青中带黄)引发讨论: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调换一下没关系嘛!
师:(出示四幅图片)引说,作者观察多么仔细,用词多么准确!
3.师:表演完时装秀之后,石榴就成熟了。(出示文字)谁来读?
师:(课件显示:熟透了的石榴裂开了,露出了满满的子儿。)你看,老师写得多简洁!请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师:作者写了石榴的神态,把它当作人来写,写得生动有趣。大家再读一次。
师:听你读书真是一种享受。老师突发奇想:两个“有的”我能不能颠倒顺序这样说:有的笑破了肚皮,有的甚至笑得咧开了嘴。行不行?(出示填空练习)
教室里安静极了,甚至________。
大风吹走了树苗,吹走了庄稼,甚至________。
4.师:还有哪一句也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出示句子)谁来读?
(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
师:(五指并拢伸出双手)你们看,这是两大片绿黄色的叶子,哪个石榴娃娃来扒开叶子?
师:石榴娃娃,你在叶子后面感觉怎样啊?
他正在用力地扒。哎呀,你为什么这么着急?
(扒开后)石榴娃娃,你看到了什么?快向人们报告你的喜讯呀!
师:老师读,大家都来演一演。
师: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谁能读得再急切一点,调皮一点,喜悦一点?
师:这里作者写了石榴的动作,把它当作人来写,写得活灵活现。
四、品味果肉之酸甜
1.师:跟随作者欣赏了石榴花,看了石榴果,他是怎样品尝石榴的呢?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默读)
2.师:(课件出示石榴子图)你看到的石榴子儿是怎样的?
生:一颗一颗靠在一起,很亲密。
师:这就是“紧偎”。这里作者又把石榴当作人来写。作者还写它的什么?
3.师:说得真好!下面就要尝尝它的味道了!
(请学生品尝,并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4.师:现在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品尝一下美味的石榴。(出示图文)指名读,学生评价。
5.师:(拿出桔子剥开)仔细观察桔瓣,你也像作者那样把它当作人来写,怎么写?
出示句式:老师拿出一个桔子,剥开外皮,只见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