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定量分析

风险定量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3 16:20: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险定量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险定量分析

第1篇

Abstra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isks on project objectives,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possibility to achieve the project objectives is important means to make effective risk response planning and control risk effectively.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control, based on comparison of several commonly used method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 choose the Monte-Carlo method to implement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Monte-Carlo method based on repeated sampling test, to obtain sufficiently accurate approximation results for effective prediction the project objectives. This example describes the same method to research the actual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关键词: 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定量分析;蒙特卡罗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risk management;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Monte-Carlo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074-03

0 引言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一旦发生,会对至少一个项目目标造成影响,如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1]为了保证项目目标的达成,项目管理团队和组织内全员应致力于在整个项目期间积极、持续地开展风险管理。完善的风险管理需要定义风险管理策略,在事件或问题发生之前就识别出潜在的问题,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策划风险处理措施,在项目或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一旦需要就启动风险处理措施以缓解对目标实现的不利影响。如果不积极进行风险管理,实际发生的风险就可能给项目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科研项目的成果多为知识产品,较其他生产建造项目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同时科研项目往往有着更严格的经费限制,在项目风险管理和应急储备方面的可支配成本也有限。这使得科研项目必须更加重视项目的风险管理,且需要尽可能精确的分析风险的影响程度,这样才能将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风险清单中优先级最高的风险,进而提高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国内对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起步较晚,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尤其缺少灵活运用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的能力。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的定量风险分析的方法,并以Monte-Carlo方法为例在实际项目中进行风险定量分析。

1 科研项目中的定量风险分析

1.1 科研项目中的风险管理[1] 业界通用的风险管理模型很多,相比较而言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所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中的风险管理知识领域最为系统和全面。基于该理论的风险管理通常采取以下步骤(图1)。

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中各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如下:

①规划风险管理:在这个阶段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定义如何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为各个活动安排充足的资源和时间,为风险管理奠定一个共同认可的基础。②识别风险: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识别潜在风险,分析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以及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并采用统一的格式将这些的特征记录下来。③实施定性风险分析:评估已识别的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④实施定量风险分析:针对定性风险分析中发现的对项目目标存在重大影响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出每个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⑤规划风险应对:根据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来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为风险应对措施分配责任人和所需资源。⑥监控风险: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并持续跟踪已经识别的风险以判断监测风险处理措施是否有效,并识别衍生风险和次生风险。

1.2 定量风险分析 通过定性风险分析得到了风险对项目目标影响的级别,但是仍需要定量的分析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这是因为只有量化风险的影响程度才能达到以下目标:[2]

第2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 定性 定量 变更 索赔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209-02

工程项目的设备采购合同管理总体上可分为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解除/转让、合同终止/合同关闭。对于大型工程项目,供货周期较长、设备物项繁多,一般情况下合同履行环节是合同管理时间跨度最长,问题和风险出现最多的环节,过程控制是此环节的重点。合同变更与索赔管理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基本概念

1.1 定性分析基本概念

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方面的分析,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针对适用于合同管理理解,定性分析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分析事物。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分析的事物。

进行定性分析,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定性分析具有探索性、概括性、诊断性和预测性等特点,它并不追求精确的结论,而只是了解问题之所在,确认情况,从概念、性质、范围、总体、类别归属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

定性分析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分析,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分析。

1.2 定量分析基本概念

定量,即对特定研究对象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及表示。定量分析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分析,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具体可理解为依据统计数据,对事物或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在定量分析中,信息都是用某种数字来表示的。在对这些数字进行处理、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这些信息资料是依据何种尺度进行测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将尺度分为四种类型,即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定量研究的四种测定尺度及特征如(表1):

(1)名义尺度所使用的数值,用于表现它是否属于同一个人或物。

(2)顺序尺度所使用的数值的大小,是与研究对象的特定顺序相对应的。

(3)间距尺度所使用的数值,不仅表示测定对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还表示它们大小的程度即间隔的大小。

(4)比例尺度的意义是绝对的,即它有着含义为“无”量的原点0。

1.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对比(表2)

实际应用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统一的,互为条件,相互补充。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分析者须借助定性分析确定所要分析现象的性质;在进行定量分析过程中,分析者又须借助定性分析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二者相辅相成,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定量分析使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定性使得定量分析更具针对性与合理性,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实际分析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常配合使用。

2 设备供应合同的变更与索赔

2.1 设备供应合同的变更

合同变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的变更与合同主体的变更。前者是指当事人不变,合同的权利义务予以改变的现象。后者是指合同关系保持同一性,仅改换债权人或债务人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合同变更指狭义的合同变更,不包括合同主体的变更,仅指合同内容的变更。合同内容的变更包括:范围变更、价格变更、要求(技术等)变更、进度变更等,总体上可分为有价格变化变更与无价格变化变更。

2.2 设备供应合同的索赔

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是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补偿要求,即损害赔偿索赔;或因对方违约,向对方按照合同约定提出违约金支付要求,即违约金索赔。

在实际操作中,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都是合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而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但根据合同法约定两者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违约责任中,即针对同一违约行为索赔主张只能适用于其中一种。

3 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合同变更与索赔中的应用

3.1 定性分析

变更与索赔提出时,首先执行工程师需依据法律法规、合同规定、标准,对背景、责任、范围、变更或索赔类型、影响、处理时机、技术要求、支付条件、可能风险点等进行定性分析,以确定变更索赔的处理基本原则/依据、内容框架结构、各关联要素的制约关系、处理总体计划等。

特殊情况下,还需对事项的变更或索赔属性进行界定,如同一事项可定为变更亦可定为索赔,此时需考虑定为变更或索赔后对相关合同约定违约金等影响,并在最终谈判结果中进行相应规定明确。

3.2 定量分析

在完成定性分析后,往往需要对具体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即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时间(工期、进度)、价格、数量、技术参数大小、支付比例、责任比例等。如定性分析确定工期可以调整,确定可调整具体时间便需定量分析;如定性分析确定价格可合理调整,确定合理价格便需定量分析;如定量分析确定双方均存在责任,确定具体责任比例分配便需定量分析等。

3.3 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

通常情况下,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往往定性分析在前,定量分析在后。没有定性分析仅有定量分析,在实际操作中会严重损害己方利益,同时容易造成纠纷、法律风险等,如造成同一事项重复计价、采购方式违反招投标法等。

实际方案制定分析时,条件往往具有替换性、选择性和排斥性,最终方案往往是几个分析方案对比选择后的结果,此过程中存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交叉和往复运用,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跟踪评价;层次分析;权值

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法的研究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即以现有的财务指标数据为基础,通过设计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如一元判别模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逻辑回归等。然而,财务危机的发生往往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仅以定量分析不能反映这个过程,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需要对风险控制进行动态跟踪研判,及时管控以防止风险积聚,这是风险管控的基本要求;因而探讨可行的风险跟踪评价方法对防范财务危机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跟踪评价方法的选取

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是跟踪评价分析方法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定量分析是前提,定性判断是结果,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的定性,定性分析是在定量的基础上做出属性和变化趋势的判断,两者的结合更适合对财务风险跟踪评价。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各种半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觉得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

层次分析法常用在目标决策分析上,其主要特色是把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层次化、数量化。借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财务风险跟踪评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最高层为目标层,即对财务风险做出合理评价;中间层为指标层,可按照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多个财务指标,在指标的选取上可繁可简,具体原则是(1)考虑指标的敏感性;(2)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三大能力角度;(3)采用比率指标,即本期与上期对比形成的指标。第三层为跟踪时期,如前年、去年、今年等,根据各时期最终排序权值,可以做出财务风险是持续恶化还是持续向好的明确结论。

1.2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的难点是不易定量化。此外,当影响某因素的因子较多时,直接考虑各因子对该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时,常常会因考虑不周全、顾此失彼而产生与他实际认为的重要性程度不相一致的数据,甚至有可能提出一组隐含矛盾的数据。目前常用的是九分判断尺度作为评价标准,从易用角度出发可采用七分或更简单的五分判断尺度。

根据重要性两两比较后得出判断矩阵(表1)。

式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Cij为层要素i与要素j是对于目标层B即选择最佳目标的重要性程度的标度值,。判断矩阵C必须满足公式:

以此方法可以构造出各层的判断矩阵。

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C对应于最大特征值?姿max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上述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的办法虽能减少其它因素的干扰,较客观地反映出一对因子影响力的差别。但综合全部比较结果时,其中难免包含一定程度的非一致性,因此需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指标有一致性指标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按层次结构模型由上向下逐层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则可计算出最低层因素对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即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是针对最高层决策因素进行的。层次总排序也要通过一致性检验,才作为判断依据,检验原理跟层次单排序一样,但过程相对复杂。

2 实证分析

A公司是一家经营比较稳健的上市公司,多年来业绩较为稳定,现金流量充沛,净利润波动不大,按常规这样的企业是不会出现财务风险的,现用层次分析法跟踪评价,看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2.1 指标选取

从指标的敏感性角度出发,分别选取(1)净利润增长率;(2)资产负债变动率,即本期资产负债率与上期之比;(3)现金总流量变动率,现金总流量为现金流入量加现金流出量,本期现金总流量与上期之比为现金总流量变动率;(4)资金周转速度变动率,即本期周转速度与上期对比;(5)净资产利润变动率,即本期净资产利润率与上期之比。

2.2 分析过程

以连续五个季度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计算出上述5个财务比率指标的四个季度数据,按构造判断矩阵原理构造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检测时CR都小于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2:

2.3 分析结论

从总排序权值来看,各季度波动不大,除季度2较季度1有明显的恶化外,季度3和季度4均显示向好趋势,表明财务风险在原基础上变化不大并有持续好转迹象。

3 优点与不足

第4篇

一、引言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承担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进行,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政府事务变得公开、高效、透明、廉洁,并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共享。与此同时,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变得非常重要。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甚至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产生危害,严重的还将对国家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产生威胁。

目前,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对电子政务系统的风险评估,就是对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及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脆弱性被威胁源利用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结果,对组织机构在信息安全措施的选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是根据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e)制定的信息安全标准BS7799,基于大量的安全行业经验,借助漏洞扫描等先进的技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对电子政务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和脆弱性进行分析,对系统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通过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减少、监控脆弱性以求降低风险性,从而保障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二、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关系模型及分析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是依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及信息技术标准,对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估的活动过程。风险评估要求对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以及脆弱性被威胁源利用后所产生的实际负面影响进行评估,并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负面影响的程度来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⒈电子政务风险评估的关系模型

风险评估的出发点是对与风险有关的各因素的确认和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所示的模型来表示。图1中的箭头及标示信息对信息安全风险相关的各类因素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说明,这些因素之间的主要关系对风险评估的实施方法是很重要的,概述如下:

――威胁和薄弱点因素都将导致安全风险增加,资产拥有的价值越大,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也越大,而风险控制则用来降低安全风险;

――威胁因素产生和增加安全风险的过程是:利用系统中的薄弱点实施攻击(或其他破坏),从而对资产的价值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产生和增加安全风险;

――薄弱点对风险的增加只能通过威胁对其利用的过程来完成;

――安全要求的引出来自于安全风险,这体现了认识和确定风险的意义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威胁和薄弱点增加风险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信息系统内的资产来说,威胁是外部因素,而脆弱性则为系统自身所有,它们相当于矛盾的外因和内因。

风险评估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因素间的关系体现出来,查看组织机构是否属于以下三种情况之一:

――当风险在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即使系统面临威胁,也不需要采取安全措施;

――系统存在某些脆弱点,但还没有被威胁所利用,这时需要安全措施能够监控威胁环境,以防止利用该脆弱点的威胁的发生;

――被采取的安全措施保护资产、减少威胁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将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研究表明,组织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应该要满足组织机构现在的应用需求;如果显示组织机构的信息系统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那么就应该对该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进行改进,以达到第三种情况的要求。

⒉电子政务系统的常用风险分析方法及其比较

目前,由于我国信息系统风险的安全评估才刚刚起步,因此我国现在所做的评估工作主要以定性评估为主,而定量分析尚处于研究阶段。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操作方法,包括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共同的目标都是找出组织机构的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及其影响,以及目前该信息系统安全水平与组织机构安全需求之间的差距。

⑴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的思想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以数值或货币的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可以量化。

从定量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最为关键的是对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威胁事件可能引起的损失的量化。从理论上看,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级,能够获得很好的风险评估结果。但是,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分级的前提是保证可供参考的数据指标正确,而对于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这个前提是很难得到保证的。由于数据统计缺乏长期性,计算过程又极易出错,定量分析的细化非常困难,所以目前风险评估分析很少完全只用定量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⑵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需要凭借评估分析者的经验、知识和直觉,结合标准和惯例,为风险评估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定性分级,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小组讨论(如Delphi方法)、检查列表、问卷、人员访谈、调查等。定性分析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可能会因为评估分析者在经验和直觉上的偏差而使分析结果失准。

⑶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与定量分析相比,定性分析的准确性较好但精确性不够,而定量分析则相反;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的计算负担,但要求分析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定量分析依赖大量的统计数据,定性分析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定性分析较为主观,定量分析基于客观;定量分析的结果很直观,容易理解,而定性分析的结果则很难统一。由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现在的风险评估大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在不容易获得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定量方法进行计算以减少其主观性。

三、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要素的提取原则、方法及量化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系统中物理环境、管理体系、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和应急体系等方面。要在这么广泛的范围内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一个全面的风险评估,就需要对系统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对系统构架和运行模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实践调查,深入系统内部,运用多种科学手段来获得信息。

⒈评估要素提取的原则

评估要素提取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风险评估所需要的信息。评估要素提取是保证风险评估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评估要素提取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估工作和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保证所获取信息的质量,应坚持以下原则:

⑴准确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收集到的信息要真实、可靠,这是信息收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⑵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广泛、全面完整;

⑶时效性原则。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提供,即具备时效性。

⒉评估要素提取的方法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中涉及到的多种因素包括资产、威胁、漏洞和安全措施。

信息系统的资产包括数据资产、软件、人员、硬件和服务资产等(参见表1)。资产的价值由固有价值、它所受伤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结果所组成。

目前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大多需要对多种形式资产进行综合评估,所获取的信息范围应包含全部的上述内容,只有这样,其结果才是有效全面的。同时,资产评估时还要考虑以下方面:

――业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如何通过使用或处理信息而使它们得到支持?这种支持的重要程度如何?

――哪些关于资产的重要决定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完整性或可用性?

――哪些资产信息需要加以保护?

――安全事件对业务或者对该组织的资产影响是什么?

在考虑安全事件对组织资产的影响时,可以参考以下4个方面:

――信息资产的购买价值;

――信息资产的损毁对组织业务的影响;

――信息资产的损毁对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

――信息资产的损毁对政府长期规划和远景发展的影响。

在进行资产、威胁和漏洞信息获取时,需要整体考虑以下的对应关系:

――每一项资产可能存在多个威胁;

――威胁的来源可能不止一个,应从人员(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如自然灾害)、资产本身(如设备故障)等方面加以考虑;

――每一个威胁可能利用一个或是数个薄弱点;

――每个薄弱点对系统的威胁程度和等级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威胁不能消除,只能采取降低威胁程度的策略;

――要考虑各种威胁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交叉关系;

――考虑威胁薄弱点等随时间和信息系统的进化而变化的特点,对其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

⒊评估要素量化

对每个安全要素的危害性采取风险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被评估系统的风险状况。

风险影响等级的划分见表2。

为了计算方便,对(v1,v2,v3,v4 ,v5)用(0,0.2,0.5,0.8,1)表示。同时为了讨论方便,在这里定义如表3所示的表示符号。

根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BS7799的结构特点,对安全要素风险事件的分析主要建立在前三层上。

标准中的第一层是十大管理要项,它标识了被评估系统在各个资产上的重要程度。λi表示系统资产权重分配情况,此时有=1。

标准中的第二层是管理目标层,根据BS7799标准的结构特点,对该层安全要素的风险分析主要是确立其危害程度。该危害程度由评估专家和系统用户参照表2制定。这里采用Ei,j表示第i个管理要项下的第j个管理目标风险的安全要素危害程度。

标准中的第三层是控制措施层,对该层安全要素的风险分析主要考虑安全要素风险发生的重要程度。用λi,j,k代表第i个管理要项下的第j个管理目标下的第k个控制措施的安全要素风险权重系数。此时,有=1(第j个管理目标下有m个控制措施)。

确立每一层安全要素风险评价如下:

假设第i个管理要项下的第j个管理目标下的第k个控制措施风险发生的概率是αi,j,k,则有:

第i个管理要项下的第j个管理目标的风险发生概率是:

Vi,j=(假设第j个管理目标下有m个控制措施)

第i个管理要项的风险评价是:

Vi=(假设第i个管理要项下有n个管理目标)

最终的风险评价是:V=

综合可得系统风险评价表达式:

V==

式中:λi由被评估系统的用户或评估发起者在填写评估任务时分配。λi,j,k、Ei,j可以通过风险评估数据库中的权重系数表和危害程度表获取。

最后通过判断V落在预先定义好风险评价集的哪一部分,即可判断被评估系统的风险等级。参照相应的风险等级的描述,从而可以得到被评估系统的总体风险状况及具体改进意见。

四、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组织机构确定信息安全需求的过程,包括环境特性评估、资产识别与评价、威胁和弱点评估、控制措施评估、风险认定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风险评估的流程详见图2)。

五、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应遵循一定的流程外,选择合理的方法也很重要。为了使风险评估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系统的安全状态,在实施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对安徽行政学院开发的电子政务模拟教学系统的风险评估,证明这样的评估流程是正确可行的,其实施过程如下:

⒈参与系统实践

系统实践是获得信息系统真实可靠信息的最重要手段。系统实践是指深入信息系统内部,亲自参与系统的运行,并运用观察、操作等方法直接从信息系统中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活动。

⒉建立问卷调查表

问卷调查表是通过问题表的形式,事先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列举出来,通过让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回答相关问题而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在的信息获取经常利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实施方便,操作方便,所需费用少,分析简洁、明快等特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的灵活性较少,得到的信息有时不太清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信息深度不够等;还需要其他的方式来配合和补充。

⒊实用辅助工具的使用

在信息系统中,网络安全状况、主机安全状况等难以用眼睛观察出来,需要借助优秀的网络和系统检测工具来监测。辅助工具能够发现系统的某些内在的弱点,以及在配置上可能存在的威胁系统安全的错误,这些因素很可能就是破坏目标主机安全性的关键性因素。辅助工具能帮助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隐患,但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做所有的工作,而且扫描的结果往往是不全面的。

⒋从文献档案中获取信息

文献和档案记录了关于信息系统的许多重要的参数和特性。通过文档和资料的查阅,可以获取比较完整的系统信息,获得系统的历史经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

总之,在进行全面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基础上,经过集中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分析报告》,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关键资产清单、安全威胁和脆弱性清单、分类和概率分布、实施的保护措施清单、风险等级和分类、保护措施建议、整体安全风险评价及应急处理议案,等等。

六、结论

随着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对风险评估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风险评估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在不断的往复循环中得以逐步完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有关方面已经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起步晚,也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⑴国内外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

⑵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⑶自动化的风险评估工具有待加大研发投入和推广。

参考文献:

朱方洲,李旭军.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J].电脑学习,2006(3):42-43

马立钢,夏军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6(1):49-53

王大虎,杨维,柳艳红.移动通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7):74-78

聂晓伟,张玉清,杨鼎才,等.基于BS7799标准风险评估方法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1(19):70-72

科飞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概论―理解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闫强,陈钟,段云所,等.信息安全评估标准、技术及其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3(6)

作者简介:

周伟良,1967年生,湖南长沙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定量分析;管理会计;运用定量

1 定量分析法的定义及重要性

定量分析法亦称“数量分析法”。是运用运筹学、概率论和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计算工具对与预测目标有关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揭示影响预测目标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求解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考虑相关的非定量因素并作出预测结论的专门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预测具备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管理,更注重用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来“武装”自己,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用其精确性、科学性来决策消除某些直觉性和随意性。

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特点 1 定量分析法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

管理会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尤其是依赖于现代数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定量分析工具,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门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的学科,它的主要职能作用是筹划未来,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料,定量分析法偏重于数量方面的分析,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它的科学性及精确性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赏。 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具有局限性

(1)客观的经济情况千变万化,影响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虽然管理会计逐渐发展完善了一些定量分析工具,它们把所涉及的变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然后按照预测的前提条件,计算出结果。但对客观经济变化缺乏应变能力,如果其主要问题把握不好,会严重影响预测、决策的结果。

(2)为保证定量分析法质量,需花费大量成本。

定量分析法耗时费力,也更为严格,有时需要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只有保证数据和假设的质量,才能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质量。这就要求企业为了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运用,收集大量符合质量标准的数据。但现实中存在着企业现有信息搜集措施不能满足这些工具的需要的情况,企业需花费高额成本来进行信息搜集。当信息搜集成本太高时企业就会拒绝采用,从而导致了这些工具的应用成了纸上谈兵。

3 运用定量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因定量分析法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也就对我们在运用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方法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运用定量分析法,我们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提高运用定量分析法的能力。

(1)重视模型运用的前提。

通常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与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误入照搬照套的歧途。比之于结果计算,取数过程和明确模型前提条件更为重要,更能指导实务。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因为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前提条件,条件符合对模型是正确的,若条件不符合,模型可能不正确,或者误差太大,没有应用价值。所以,会计人员在应用模型时一定搞清楚模型的前提条件。

(2)应注重取数过程。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如果取得的数据不正确,即使应用非常完善的模型进行计算,结果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在定量分析时应注意:①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②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③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④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4 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定量方法改进 可行措施

前言

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风险控制在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颁布和中国人民银行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如何在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及信贷投向调整情况下寻求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1.1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

所谓风险就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造成损失或者收益波动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着多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指债务人无法对未来的借贷按期限归还本金利息的可能性,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典型是由于信用危险造成。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的损失,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及股价风险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因法律事务的处理不当或者是违规等原因造成的法律风险也属于操作风险,从业务线看一般操作风险会发生在零售银行业务和销售商业银行业务。流动性风险是指当银行一旦管理不善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流动性风险,银行投资的失利也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特别的,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相同的市场,争夺相同的客户群体,并且都采用类似机制的营运模式,产品的种类也不够全面,导致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极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放缓,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这一切又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寻求出更好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策略。

1.2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和投资获取收益,其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企业。因此,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超过一般企业的风险损失,它具有涉及金额大、涉及面广等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既是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制约力量之一。一方面,银行风险客观存在于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推动银行通过有效风险控制,规避风险负面效应,获取较好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风险推动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警戒作用,能够对银行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成为银行业务过度扩张的有效制约力量。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股份制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风险仍然以信用风险为主,已经初步实现信用风险的计量,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比较薄弱,需要继续强化。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认识风险,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银行业务发展,其实不然,只有更好地控制了风险才能使得银行开展的业务更加的深入和安全。另一种是通过减少创新业务或者减少业务范围,通过否定业务效益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这样去发展业务就像走进了死胡同,会降低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对于其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以上情况的发生是由于管理理念不够明确,对银行业务研究不够透彻,对知识学习不够明白,不清晰掌握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导致的。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2.2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模式的特征:即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如在信用风险控制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分析,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不仅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不能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当中。同时,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2.3风险管理体系薄弱

一是完善的、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没有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三是反应式、应付式活动多,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未能和谐统一,无法建立持续监控和改进的内控机制。四是从岗位职责角度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五是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特别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专业人才。

体系的健全和独立并且逐步地完善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际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3.1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简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评估已识别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对风险和条件进行定性分析,并按影响大小排列它们对项目目标的影响顺序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预测分析的办法中比较基础的一种,定性风险分析的目的是利用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发生对项目目标的相应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别进行评价。但定性风险很依赖风险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基础,存在较大主观性,在评估对象情况模糊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历史数据不是很完善或者是没有相关数据的事项。

定量风险分析是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定性分析法排出了先后顺序之后再把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定量风险分析一般应当在确定风险应对计划时再次进行,以确定项目总风险是否已经减少到满意程度。重复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反映出来的趋势可以指出需要增加还是减少风险管理措施,它是主动应对风险计划的一项依据,并作为风险监测和控制的组成部分。定量风险分析提供了相当直接的数字,能容易地应用各种逼近模型。定量分析后的许多具体调查工作可以用最小优先经验执行。

定量分析法也包括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一般会有模拟法,概率树分析法,概率分布法以及外推法等等。所谓的模拟法,是利用系统的模型对于系统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将一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因素进行具体的量化。对于一些工程项目一般都会用网络图作为项目的模型。概率树分析法就是按照逻辑学的分析原则,将不同可能的风险原因勾勒成树状,进行多种原因的分析和可能性的推导,其一般是通过结果向着可能产生原因的逻辑分析的过程。概率分布法是把整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然后根据专家的评定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等来分析不同的可能所占这整个事件一份之中的概率,由于这些事件的互相排斥性,所以这些概率的和为一。外推法都是风险分析中比较好的办法,外推法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为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时间序列法,它是根据之前的数据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作为推断事件或者规避风险的总要依据,来推断出来以后的事项之中各项数值以及情况发生的概率以及不同的后果等等。

3.2形成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风险管理方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方面己经达到了很发达的程度。西方银行已建立了庞大而健全的数据库,拥有先进的技术方法,大量使用风险计量模型、数理模型等先进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公布以后,协议中推荐使用的方法,大都在西方银行中有了实际的运用:比如内部评级方法(IRB),风险价值法(VAR)以及操作风险的高级测量法等。除了这些方法外,一些大银行还建立了自己的风险评价模型,比如信贷矩阵模型,对风险的衡量基本上都采用定量的方法。西方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决策中也非常重视定量模型计算出的结果,建立了风险预警模型和机制,对风险及时做出识别和反映,这些都值得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契机,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风险计量水平,逐渐提高组合风险管理水平,逐渐由定性较多转变为定量较多的方式。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特别是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信息逐步透明,信息渠道的拓宽,为银行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提供良好了基础,同时也为银行对企业进行风险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银行可通过收集风险产生的因素,建立相关标准化公式或模型,根据公式或模型推导结果对风险进行评级,进而研究风险控制方法,采取有效规避风险措施。同时,信息系统和先进I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据收集、处理以及风险量化模型的使用提供了硬件及软件支持,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风险量化更准确、更科学、更具可操作。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更加强调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但在短期内,风险管理技术还是以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做好定性分析就是要在信息尚不完备的条件下,通过对市场、行业变化趋势的分析,凭借与客户的接触对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甄别。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所以,目前主要精力要花费在数据的积累,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上,必须加快数据清洗和补录工作,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数据得到了规范,并且在不同的时点都有较高的精确度,定量分析才会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和效果。

4.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管理策略创新

4.1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

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日益强化的监管环境,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隐蔽,更加多元化,更具杀伤力。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和范围在明显增多,不仅包括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带来的信用风险,也包括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环境下,少数基层机构的员工内外勾结、欺诈作案可能导致的操作风险。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汇率走势的扑朔迷离使之还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市场风险。在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下,声誉风险也正在成为威胁银行安全的炸弹。如果银行不顾风险导致巨额损失,按照监管要求,就必然相应地进行拨备,侵蚀或消耗资本,或冲减利润,这反过来必然会降低银行的市值。因此,在新的经营环境下,股份制银行要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应把风险管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风险管理内容上,要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向国家、信用、市场、操作多种类型风险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结合运用模型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等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要由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为主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在风险管理机制上,要由惩罚功能向惩罚功能与激励功能并重转变;在风险管理对象上,要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范围上,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重点上,由强调审贷分离向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4.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优化信贷结构

从很多银行的业务报告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一致展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能力。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但中小企业的业务规模、业务种类、经营状况等千差万别,靠经验不足以对企业风险进行科学判别,在此情况下,银行既要保持稳定的收益,又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这需要借助有效的工具,收集大量的信息,找到与风险相关的各种因素,通过建立公式或者模型,推导出风险严重程度并进行评级,进而考虑如何把握信贷投向,达到最大程度控制风险的目的。同时,在信贷管理方面,可以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离出来专管专放,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做到方便快捷、合规管理。只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空间,才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4.3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注重技术创新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方法,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应作为基础环节予以加强。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存在哪些风险,存在风险的大小程度,才能为风险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风险识别准确性和全面性将直接影响到风险估计、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个组织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加强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应从技术支持,评级方法和评级应用这个方面着手,完善数据选取,参数估算,映射和参数应用等阶段的风险量化过程。同时,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从全面、系统的角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要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建立操作风险计量、预报和信息制度,学习和借鉴科学的操作风险计量技术,建立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模型,定期对风险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业务及管理流程风险的系统排查,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建立“风险库”,确定控制措施和要求。

5.结语

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具有制约性、关键性的综合型工程,在整个商业银行运营系统中起着连接性、协调性的重要作用。应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开始,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评价标准,依托内控体系标准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连续监控,并通过审核、评价和改进,不断主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体系的良性改造以及整个商业银行运营系统的长久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深入开展新型定量方法的推广培训工作,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基本指导方针,从而实现定性主导向定量主导的适时全面转变,继而提升整个风险控制运营系统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商业银行产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杨晓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R].CFEF研究报告,2009,(9).

[2]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意识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国债管理战略计量分析”(以下简称本课题)世界银行技援项目的一项重要活动。该技援项目是继2001年国债一级市场技援项目和2010年国债二级市场技援项目之后,财政部国库司在国债领域第三次得到世界银行技术援助,是前两次国债市场技援项目的延续和深化。运用计量分析手段制定及实施中国国债管理战略,是“十二五”规划有关深化国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政府债务管理水平和加强债务管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翟钢司长和水汝庆总经理就该技援项目的内容及意义等发表了讲话;两位国际专家介绍了政府债务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和国际经验;中央结算公司代表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初步进展。

关于此次技援项目,翟刚司长指出,它的主要内容是借鉴发达国家国债管理战略的制定及实施经验,结合中国国债市场实际状况,研究建立中国国债管理战略计量分析工具,即开发及利用中国国债筹资成本与市场风险管理计量分析模型。开展国债管理战略计量分析的目标是科学地制定国债年度发行计划和中长期国债管理战略,定量优化国债组合结构和债务筹资节奏,尽可能节省国债利息支出和有效管控市场筹资风险,促进国债市场稳健运行和国家财政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前两次技援项目研究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话,那么此次国债管理战略技援项目将更加注重定量分析研究,标志着定量分析工具开始用于国债管理工作,国债管理工作开始以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方向转变。

第8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 财务危机

一、观点

第一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这一观点强调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风险控制功能,风险控制虽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其功能远不止这一项,因而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这一观点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侧重提出了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预警方法。但指标分析只是财务预警分析方法中的一种,而分析方法也只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还应包括组织机制的建立及其它分析方法,因此此种观点也有其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这个观点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财务预警系统。

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作用: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提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有限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预知并报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制定有效措施对症下药,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避免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有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的原因、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未来类似的前车之鉴,又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毕竟只要企业吸取教训,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失败依旧是成功之母。

(2)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信息收集功能。财务预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它通过搜集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经营状况信息,据此进行分析比较,开展预警。信息搜集也是一个贯穿于财务预警始终的活动。监测功能。监测即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对企业营运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考核,从中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预报功能。当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之时,可以提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诊断功能。诊断是财务预警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对比分析,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队企业经营之优劣做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症结所在。治疗功能。财务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诊断,判断企业存在的弊病,找出症结后,能帮助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限措施,更正企业经营中的偏差或过失,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恢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上。健身功能。通过预警分析,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处理经过、平息波动和解除危机的各项措施,以及处理反馈与改进建议。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还可以将企业纠正偏差与过失的一些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以免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三、财务危机预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