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乡村建设的建议

对乡村建设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3 16:2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乡村建设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乡村建设的建议

第1篇

(一)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正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 通过劳务输出转移, 得到了有效利用和开发, 促进了农村社会快速发展。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激活了长期被困在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资源, 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 2005年末,铜仁市外出劳务输出42万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工资水平高于该区职工平均工资。年收入平均在6000—8000元左右。

2、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转变了农民观念。主要表现为:受新文化的熏陶, 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部分务工青年积累了资金, 掌握了技术, 熟悉了市场, 成为返乡后办企业搞开发的示范户或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家庭生产生活资料消费、就医和子女入学等现金支出主要来自外出务工收入。近几年来, 农民通过外出务工挣钱, 使家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总之,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高了农民素质, 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 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发展,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为铜仁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负面影响。

1、导致留守儿童现象和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

铜仁市辖八县两区,168个乡(镇、办事处),2945个行政村,176个居委会。2005年末,全区有总人口3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357万人。受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分割的影响, 农民工无力解决子女在城市的上学问题, 只好把子女留在农村, 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两地分离的局面。

留在农村的老年人, 他们的负担很重,主要包括2个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养殖;抚养及教育孩子,老年农民平均要照看1-2个孩子, 最多要照看4个孩子。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外流, 老人的赡养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尚不成熟, 家庭养老仍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

2、导致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与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 农村家庭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群体中, 女性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为61.3%,男性劳动力为56.5%。在农村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的人, 是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中青壮年劳动力。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失去这一部分人的积极参与, 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3、影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 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还有若干农产品需要进口补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将影响粮食的主要生产和供给。

二、 铜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一)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非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根据铜仁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趋势,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鼓励农民走出山门,向省外城镇务工。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进入城镇经商、务工。

把劳务输出的无序输出变为有序输出,加强管理。各乡镇劳动保障所建立外出人员务工档案,依靠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收集用工信息,各乡(镇)可重点确定1—2个用工单位,随时保持用工联系,并进行输出人员跟踪服务管理。

(二)加大对农村妇女特别是中青年妇女培训的力度。

整合培训资源,将有限的培训资金用好、用活。妇女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应加大对她们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综合素质, 使她们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具备较高的科技、安全和法律意识, 成为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三)多渠道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社区作用,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呵护的缺失;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

对于空巢老人问题, 各地都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尝试。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建立有效帮扶机制, 帮助农村空巢老人解决经济困难;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让农村老年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 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同时, 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从而达到持续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农村信用社 工作创新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为群众服务质量与水平,面对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进行系列深化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生机。然而,面对事业不断壮大,业务迅猛发展,本应该与经营发展相匹配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却未能及时跟上节奏,表现出不适发展新要求,出现的断层,影响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纵深推进。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提升改进工作对策措施的肤浅观点,请同行交流指正,旨在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适应新时期农村信用社发展,做到保驾护航。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新时期下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单位和社会的重要政治手段。在当今新形势下,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须改革经营业务策略,不断推出服务产品,得到广大用户青睐,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继而为员工谋福利,为企业持续发展生存提供坚实保障。但工作要保质保量完成,需全体员工通过岗位扎实开展,辛苦付出,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而驱动员工齐心协力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就只有靠思想政治工作这种政治手段,才能帮助员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树立为民服务理念,以主人翁姿态,形成统一认识和一股合力,同心同德做好本职工作,确保信用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农村信用社现正处改革关键时期,也只有通过在员工中深入系统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员工思想,指导他们日常行为,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袭。相反,如果只重业务发展,不讲政治学习,就会因缺少思想政治的全面指导,导致企业经营偏离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出现方向问题,危及生存和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目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因此,做好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充分吸收利用先进管理理念方法,探索一些科学有效的新形式、新内容,逐渐融入到管理之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现目前工作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被业务经营管理所忽视弥盖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入,金融市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大多农村信用社把时间精力用到了发展业务经营上,更加重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之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满足员工的劳动收入需求,满足企业后期生存发展。而对同样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从领导到员工,其重视程度都不高,投入积极性也不大,常常让道给业务,导致工作落实只停留在口头上,做起次要,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客观环境得不到保证,给企业发展带来瓶颈制约。

(二)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导向职工活跃思想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知识社会,互联网各种浪潮信息的冲击,信用社员工思想特别是新一代80、90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思想处于异常活跃,带给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小压力。同时,随着农村信用社持续深入金融改革,对员工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需求提出更高要求,但教育仍就采用读读文件,学学报的老一套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引起员工反感甚至厌恶,而且这种脱离业务内容,缺乏生机活力,根本无法强而有力的导向思想活跃的员工,造成工作局面相当被动。

(三)机构组织不健全政工队伍建设也缺位

在实际中,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资源部员工兼岗。由于日常事务多,结果导致职责履行能力差,往往只是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提及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内容而已,实质工作上流于形式。

(四)工作成果考核缺泛执行导致粗放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多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认为,工作教育的实效性取得摸不着,看不见,没法考核,而且与自己收入,与单位经济效益,都没多大关联。因此,只要能够应付得了上极检查就达到目的,不必将过多时间花费在深入探索思考上,甚至认为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存贷款上,见效快,成效显著,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只是片面之谈,无考核落实,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变化。

三、提升改进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确保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经营发展需要,须对原有工作进行提升改进,让员工思想行动和企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在深化改革中,积极配合支持,更加敬业投入,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事业不断前进。

(一)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认知度

现阶段,做好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提高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认识到对信用社工作有极大帮助。而且要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给予大力地工作支持和帮助,保障提供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减少人才流失,从而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内容的变革

农村信用社面对新时期新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求创新,激发活力。比如:在内容上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将党的方针政策与具体经营业务结合,大大提高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贴近群众,牢固群众观点,把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带着深厚感情去做工作,帮助解决好反映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贴近生活,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收集有益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素材,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又如:在方法上,针对越来越多的80、90后青年员工,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正面的“舆论场”,借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体会交流、寓教于乐活动、先进人物报告会等形象直观的载体,激发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甘于为信合事业贡献。

(三)健全思想政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力度

各级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负责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大格局,使工作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要按比例适当增加专职政工管理干部,督促他们深入一线,了解员工思想状况,及时化解矛盾,使职工心理平衡、思想稳定。同时加强对政工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定期培训和集中学习,强化政工管理干部系统性教育,包括对党的纪律、金融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避免员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务虚,唱高调。

(四)加大考核督促其提升思想政治功效

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易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为督促工作能够收到实实的成效,也要将思想政治一并纳入到管理目标中去,与业务经营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实施,同检验,且同时参与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目标考核,进行同等的奖惩处罚。并将其结果纳入到干部员工的职务任免,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过关一票否决制,从而保证信用社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信合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安.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2(17).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 农村信用社

思想政治

丘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就像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样,文化对于企业至关重要,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理念、精神、行为方式和形象表现的总体。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健康发展的旗帜,是凝聚企业员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纽带,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带来员工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建设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和整体发展的企业文化,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这将成为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防化风险、稳健经营的必然需要。

1.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形式的创新,将有助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的特点不是灌输,而是通过以文载道,以文化心,使员工自觉自愿地去追求一种价值观念,去共行一种行为规范。新型企业文化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通过营造公平、公开、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平等交流多项沟通的机制,变教育为沟通,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开展行为文化,可以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文化,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将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行为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思想和行动中。同时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价值观念的体现,能够增强员工对信用社归属感与使命感,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员工最重要的素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开拓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员工的思想素质,使之更好地服务企业创造财富、造福社会;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肩负的使命,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具体、更实在、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企业前景、核心价值观、员工行为等方面向社会展示着企业良好的经营状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农村信用社社会形象的建设和推广。

3.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只有从企业改革、改制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才能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企业精神,企业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之魂,只有坚持先进正确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保证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产生农村信用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其他企业难于模仿和复制的竞争优势

为此,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我们寻求新方法,探索新形式。

3.1通过形象文化建设,可以为员工创造优美、舒适、温馨、人文的工作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使员工在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环境中达到员工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企业的共赢,使企业的意志和理念在人文关爱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灌输。

3.2通过行为文化建设,可以将企业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有机制地结合起来,达到员工行为的高度统一、员工与企业的高度统一,在实现严格管理制度的同时,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赢得人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扩大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向心力,提高人力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同时,还应该创建学习型企业,把学习当作企业的核心力量。使员工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进入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新境界,最终伴企业建成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命运共同体。

3.3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应。建立一种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环境相适应的、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企业理念,建立在市场上和消费者中能引起共鸣的、让员工产生崇高使命感的价值观,不仅是企业文化所追求的“内铸精神动力,外树企业形象”的最终目的,也是研究员工思想活动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不断丰富、充实、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使之向科学化、系统化、开放化方向发展的最终要求。

第4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 竣工验收 环保验收调查 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2;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61-01

1 前言

近年来,青岛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较多,因此,竣工后需要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以下简称验收调查)的此类项目比较集中。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验收调查工作的经验,针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关注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与建议,以期对今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与竣工环保验收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从工程变更情况调查、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环境影响调查等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2 工程变更情况调查

2.1 主要问题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开展的工作,因此,工程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环评阶段相比有所变更,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中需对这些变更情况进行调查。因为一些项目建设时间较长,到了验收阶段,时过境迁,建设单位人员更换对变更原因及其环境影响说不清楚,项目也没有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理等工作,导致验收调查单位对工程变更情况很难掌握。遇到的变更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线路发生偏移;

(2)线路节点发生变化;

(3)工程量发生变化;

(3)敏感目标发生变化。

2.2 建议

(1)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期间,遇到工程发生重大变更,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根据要求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或分析、说明;

(2)验收调查单位应加强与环评单位的交流、沟通,使验收调查工作能快速的有清晰的思路、能更准确的抓住工作重点;

(3)针对重大变更或其他难以确定的工程变更情况,验收调查单位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相关单位进行一一核实;

(4)验收调查工作尽早介入,以便较多的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3 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3.1 主要问题

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要求对环评批复及环评报告书中的环保措施一一对照说明落实情况。可调查中发现,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随着环境恢复措施的落实,一般都已经消失。由于现阶段验收的项目在环评阶段均未要求实施环境监理,但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未开展环境监理,对环境的影响及对附近居民的影响程度只能通过施工期监测计划及走访当地群众来了解。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制定的施工期监测计划执行率不高

环境影响评价阶段通常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期监测计划,但从目前验收的情况来看,执行率并不高,从而导致验收调查单位及环境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环境影响、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实施效果,大大降低了施工期环境保护部门监管的效果。

(2)走访调查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施工期一般较长,城市道路通车至少两年后才开始进行竣工验收工作,时间跨度较长,调查对象基本对施工期的印象已经模糊,再加上调查对象素质不一,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对环境的影响不易发现。

3.2 建议

(1)建设单位应自觉执行环境保护要求,及时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和监测工作;

(2)环境监理单位应严格、规范地进行监理,及时做好记录并存档;

(3)环保主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应督促建设单位严格履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评及批复要求。

4 环境影响调查

4.1 生态环境调查

(1)对环评阶段提出的生态措施进行定量化核实问题

生态措施无法定量化是普遍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例如,环评文件中对施工迹地的生态保护措施基本都是要进行生态恢复,而没有定量的细化的要求。这就导致验收调查时无法判别是否真正符合环评要求。在作者的验收调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以下三种情况:

①植草皮面积小或太小太分散;

②植树太稀疏;

③绿化植物管护不善,成活率低。

建议:在环评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如植物盖度、乔灌草结合、乔木比例等。

(2)对生态影响的调查仅停留在微观阶段

目前,线型工程的生态影响的关注仅停留在保护区、保护物种、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层面,还没有从更大的地区和整个生态系统角度研究,更没有相关法规和保护性政策的制约。

建议:国家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展开宏观层次的生态影响调查研究,并采取可行的对策,为生态影响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3)水土流失调查缺少水保验收支撑

有些地区水土保持方案不是项目前期手续的制约因素,环评阶段没有水土保持方案的支撑,水土保持章节论述不够专业、具体。到了验收调查阶段,项目根本没做过水土保持方案,或者做过水土保持方案,但未进行水保验收,作为环保验收调查人员,根本不具备水保专业知识,无法对水土流失、水保措施建设情况进行专业的判断,从而使得水土流失调查无据可依,只能泛泛而谈。

建议:当地发改部门应重视水土保持方案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严加要求,也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立项条件之一;当地环保部门重视水土保持验收工作,项目未开展水土保持验收工作,不受理环保验收调查文件。

4.2 噪声环境影响调查

(1)噪声执行标准平等性问题

在城市道路项目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发现,经常出现在城市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执行4a类标准,相邻的区域执行1类标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标准时经常会出现矛盾,即距离城市道路近、受到噪声影响大的敏感目标不超标,无需采取措施;而距离城市道路远、受到噪声影响小的敏感目标超标,从而必须采取措施。

建议: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应对这种情况充分重视,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并充分考虑相邻性及平等性原则来确定合理的噪声防护距离和可行的降噪措施。

(2)噪声监测避让问题

噪声验收监测时,噪声应包括工程引起的贡献量与环境背景值两部分。这里的背景值往往不容易判断,会受到其它噪声源的干扰,不能正确判断城市道路噪声的实际贡献值。

建议:撇清真正的背景值与周边噪声污染源,需要避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界的虫鸣狗叫要避开;学校、幼儿园等敏感点的上课声要避开;敏感点周边其它噪声污染源要避开。

4.3 社会环境调查

社会环境调点在于调查拆迁安置问题。拆迁安置工作通常涉及建设单位、当地政府和搬迁户,是较为复杂的问题。

经调查研究,群众反映的拆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拆迁款不到位或对补偿不满意;②只拆迁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保留同一家庭的其他房屋给家庭生活带来不便;③回迁房屋因多种原因,迟迟不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在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中,仅能如实反映事实,无有效的解决方法,有待于国家修订工程赔偿方法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

第5篇

庆元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是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以“百山之祖、香菇之源、廊桥之乡、进士之村”声名远播。

然而,正当他乡人将其视为养生乐土之时,一些长期生活在庆元县偏远农村的群众却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颇为不满。据了解,由于该县农村地区普遍没有建立垃圾清运、环境维护管理机制,部分村庄“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了不让农村环境“脏乱差”成为“养生庆元”之痛,圆农村群众一个幸福栖居梦,庆元县人大代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反映基层群众的意愿和呼声。

在2013年初召开的庆元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县人大代表胡永娟与其他9名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建立农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推进洁净乡村工作的建议》。代表们建议,政府部门应及时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洁净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共筑城乡居民的幸福栖居地。

“城市居民幸福感上来了,农村人的幸福指数也应该上去。”当年人代会结束后,该建议被列为庆元县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件,常委会为此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跟踪监督,并于去年底对该建议办理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办理结果

“洁净乡村”全面启动 喜看乡村美丽蜕变

庆元县五大堡乡梧桐洋村位于县城东北不远处,如今走进该村,已不见了当年“脏乱差”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村道、修葺一新的生活垃圾处理房和村前屋后干净整洁的景象。“把保洁公约写入村规民约,村民们都自觉将垃圾进行分类。”梧桐洋村村委会主任吴小明说,自从县里开展“洁净乡村”行动以来,现在的梧桐洋村完全变了样,不仅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村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洁净乡村”不仅美化了环境、改变了陋习,还给村民带来了一些看得见的实惠。在“洁净乡村”建设过程中,梧桐洋村除了在全村放置40多个分类垃圾桶,还建成了太阳能沤肥房,将一些可降解垃圾送入沤肥房直接制成肥料。“这些都是上好的有机肥,很适合种锥栗。”梧桐洋村锥栗种植大户王平良告诉笔者,太阳能沤肥房里已经产出了第一批肥料,平均分配给了村里的锥栗种植户,“我们村的锥栗种植面积超过500亩,这种变废为宝的肥料,能为我们节省一大笔种植成本。”

梧桐洋村的“蜕变”仅仅只是该县“洁净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庆元县还成功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验收。

这一切,都得益于县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督办,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落实。

据介绍,庆元县政府领办《关于建立农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推进洁净乡村工作的建议》后,马上责成县住建局等部门承办落实。去年5月,县政府启动了“洁净乡村、美化家园”行动,设立了“洁净乡村全民行动日”,制定出台了《庆元县“洁净乡村”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的长效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县财政按常住人口年人均50元的标准安排了农村保洁经费专项资金,安排了400多万元的项目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置设施建设。自“洁净乡村”行动开展以来,全县农村已发放垃圾箱2万个,新建8个垃圾中转站,购置3辆垃圾清运车,目前均已投入使用。

第6篇

【关键词】 乡村规划 理论研究 对策研究

一、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的现状:

1、乡村农业基础深厚,规划建设行为众多。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单体基数多、规模大,乡村建设行为日渐增多,群众对乡村规划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急需规范和指导。

2、缺少专业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团体和机构。我市重视乡镇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住建委、规划局、各乡镇政府都有乡村规划主管机构,但规划建设行为在基本管理流程上是顺利和清晰的。但是村庄规划建设活动还缺少系统理论研究和综合的考核评判标准和机构。

3、发展契机良好。几年来,我市先后进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乡镇改貌工作等,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乡村环境和乡村居民思想意思都有很大提升。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将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形成直观的条文继续深入指导乡村规划建设活动。

二、做好乡村规划、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1、缓解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压力。我市正在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通道,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高,快速涌入的城市人口使得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压力相当大,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使人民群众在不背离乡土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减少城市公共设施压力。

2、稳定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良好地乡村建设实际,可以更好的留住村民,配合相配套的产业规划,可以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减少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现象的出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相当意义。

3、提高生活品质,争强乡土凝聚感和自豪感。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收益的不仅仅是区域农村居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涉农休闲项目也是城市居民向往和乐于参与的。更重要的是,良好地乡村建设可以打造起聊城乡村的品牌效应,将聊城乡村作为对外推介聊城的一张名片。

三、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水平的建议:

1、加强乡村规划学术研讨,提高规划建设的理论水平。乡村建设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缺乏统筹协调,仅由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单独编制乡村规划,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建议由政府组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设计院所、科研机构成立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学会,专题研究我市乡村规划活动,提高理论创作水平,实现乡村规划的多元融合、多规合一。

2、做好舆情宣传,让乡村规划科学化、理想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市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上已经付出了相当努力,取得了相当成绩,应联合宣传部门做好舆情宣传。对内让群众干部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好处和作用,积极提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对外向省市兄弟城市展现我们的工作成绩,扩大在本项工作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帮扶。

3、加强村民参与,重视乡村居民的实际感受。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简单由城市的规划院所编制乡村规划的做法,往往忽视村民参与和需求,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要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4、创新乡村规划内容。乡村规划的内容构成照搬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内容繁杂,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重点,本着实用的原则简化规划内容。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5、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工作

四、总之

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区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聊城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我市建设的战略任务。

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村镇规划;作用;对策

新农村即乡村(村镇),它包括建制镇、乡以及村庄。早在20世纪中期,我国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再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议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虽然提法一样,但内涵更为丰富与全面,同时,提出了新农村的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行。显然,新农村的建设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质方面的建设,而是建设与管理、政治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全方位的建设。而村镇规划体系作为指导新农村规划的依据,不仅包含了法规标准、相关政策,同样还包含了规划编制与技术方法等内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村镇体系趋于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不仅使村镇规划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同样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的到来,促使我们用区域整体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新农村的规划,改变以往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模式。

一、我国村镇规划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体系为镇总体规划的内容,是村镇体系的一部分。然而,专门针对镇域镇村体系研究较少,其中对于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层次与规模的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主要研究了影响我国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层次与规模的要素,提出了我国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层次与规模规划标准建议的原则、体系规模的分级,在人口方面的建议标准规模规划的相关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的分级标准和村庄规模的合理化指标,并论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区域村镇体系性质的界定和村镇体系组织结构的主流模式。我国村镇规划工作整体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规划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

在规划过程中,一些村镇规划没有标准的编制规划,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适应。

1.2编制的规划质量相对较差

编制规划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编制乡、镇域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时,在空间上,缺乏区域的、整体的观点,存在就村镇论村镇的现象;在时间上,对规划的动态连续性把握不够,规划缺少应有的弹性;规划文本和图纸较简单,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村镇规划在与上一层次的规划衔接方面存在不协调,或缺少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的指导。

二、新农村规划与村镇体系矛盾的分析

2.1与镇域、村镇体系划分

依据矛盾的产生,分析指出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只要有:一是乡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空间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镇域内既存在一个中心也存在多个中心,这就使只存在一个乡镇村体系的,不能适应因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行政级别方面出现明显的不合理性,难以适应新农村规划实践的需要;二是对新农村规划实践与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结构的矛盾进行了分析,指出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诸多问题,特别是与城镇化目标相违背,不能引导农村城镇化,而建设新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它需要规划先行,这就导致了新农村规划与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结构的矛盾。

2.2村镇规划中村镇矛盾的解决思路

首先,针对镇域镇村体系空间呈现多中心的情况,对具有支持乡村腹地作用的村镇进行明确定位,建议将其规划标准提升到镇区的高度,促进城镇化,并对这类村镇的选取提出可行性的评定标准;其次,针对中心村存在的诸多问题,对镇域镇村体系的层次结构进行优化,提出层次结构由镇区及村庄组成的构想,并建议选择一批具有乡村腹地作用的村庄与集镇作为副中心,进行重点建设,从均衡发展走向重点建设;再次,在总结上述两个矛盾的基础上,对新农村规划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最后,上诉两个矛盾看似独立,却存在内在的联系,镇域镇村体系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其自身处于不断的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其划分依据还是层次结构的组成,均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我国现有国情,选择适用于各区域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矛盾,和谐发展。

2.3我国乡村建设的经典范例

在我国,存在节地效果不明显、物业管理观念淡薄、农民市民化进展缓慢等问题,农村居民对居住地选择的优先次序大致为本村―城镇―农村集中居民点,农民对于迁村并点的认同度很低。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在现有政策下,农民居民点归并到新的居民点在实际推行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如农民即使搬到中心村,也不愿意放弃老宅,土地集约化难以实现,宅基地复垦困难等诸多问题。从上述的实践经验来看,人们己经开始对中心村建设进行反思,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最早开始进行中心村建设实践的区域,但对大都市边缘山区的中心村建设情况缺乏研究。

三、构建新型村镇体系的必要性

3.1构建新型村镇体系,目的在于避免犯西方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错误。

西方国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再城乡一体化的三部曲,为此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为城市中心的复兴付出巨大代价。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完全可以避免先集中、后疏散的曲折发展过程,应当建立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基础的城镇化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配置城、镇、村,构建高效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3.2我国面临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有选择的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村庄、传统集市所在地,实现一部分农民就地或就近转移。总之,村镇体系应当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基础,构建强有力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各个节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村镇规划体系作为城镇体系的延伸,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由于村镇体系不仅对新农村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投放。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因此,构建合理的镇域镇村体系,不仅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更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年庆,吴国玺.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521-524.

[2]申建勤,王利娅. 关于我国村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12.

[3]陈永林,陈晓强. 新农村建设对赣南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J]. 农业考古,2007,06:227-229.

第8篇

有的村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瘫痪,灌溉能力不足,为了种植水稻,利用水管抽水灌溉,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并没有真正解决水利系统“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由于投入渠道分散,运行环节繁多,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从农业发展实际来实施项目,项目监督和评估难度加大,重复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情形并存,难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力和效率。在项目安排上,标准农田建设等这样的项目偏少,没有也不可能在一定区域性内全面实施。在项目落实上,受已有农业生产条件限制,一般都落实到生产条件好的乡镇、村,真正急需改善生产条件的村却得不到项目支助。在项目实施上,并不考虑农田设施的后续使用和修缮,加之大部分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存在一边建设排灌设施,一边被作业机械破坏的现象。综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的严重局面,切实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而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乡村组织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能有待发挥。乡村组织退出农村生产环节。农村税费改革前,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基于其行政性的公权力,组织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退出农户生产环节,使农田灌溉丧失了组织基础与体制的支撑,农户的思想很难统一起来。何况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力外流现象严重,留守的大多是老幼或是缺乏劳动力的妇女,难免使“一事一议”流于形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水利结构失衡,不同性质的水利未能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重点是对大江、湖泊、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库的防灾加固,能够分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费用就更微乎其微。农户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农村基层水利设施产权不明。

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提高认识,增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感。要高度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建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建议县、区要从耕地开垦费专户划出10%—15%,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修复,并对农田水利所需节水机具及材料、用水、用电等实施适当补贴。

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同时,按渠道的大小分类进行维修、维护。

建议县、乡两级承担的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等投资应以乡镇为主,合理确定县级与乡镇投资的比例。此外,可通过部分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商业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农田水利建设。

统一规划,实施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计划。建议由水利局牵头,根据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做好全县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并明确部门和县、乡镇的责任。水利局要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督促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