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3 16:20: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摆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生理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转化时期,学习由义务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学生面临诸如学校教育、人际交往、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如得不到很好地调适,就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感较强,自尊心不足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挫折经历,加上社会上一些人长期以来对中职学生存在严重偏见和歧视,中职学生几乎成为“差生”的代名词,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相对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训练难免会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此自暴自弃,整天无精打采,对事情不感兴趣,自卑感较强。

2.人际交往障碍

进入中职学校,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广交朋友,宣泄情感,但他们主动性不强,且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不能真诚地赞赏别人,对他人的缺点又过分在意,难以容忍,往往易引发人际冲突。

3.情绪调控能力较差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好奇心强,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思考,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高兴快乐时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由于原有的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为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表现为奇装异服、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控的目的。

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校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职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或困惑的学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格、行为、能力和健康等方面的心理测试、检查,立为个案研究,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资料;也可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关注学生个人的深层心理因素,通过咨询老师与咨询学生建立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做好个性心理调整;还可以实现校园信箱和网上交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校宏观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因材施教,使心理教育科学化。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更是教师、学校、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学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借鉴心理卫生和发展教育代替心理咨询技术,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在实习实训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种有益心理健康的比赛、表演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既能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又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完善自我,进而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和家庭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第2篇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43-02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已加入WTO,市场经济体质将逐渐完善,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择业者要想在众多同行的角逐中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要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职业学校生源看,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初中的双差生,心理素质格外差,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从职高学生身体发育特点来看,低年级时处在心理断乳期,高年级时生理趋于成熟,在独立性和成人感方面有显著发展。但由于个性发展尚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制约,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打击和挫折,尤其近年来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上升,他们受家庭特定生活的客观影响,心理素质更是令人担忧。这些人,一但自尊心、“自我实现”等要求达不到满足,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轻者伤心落泪、沮丧颓唐,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毁掉自己。

因此,职业学校要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更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摆放在突出位置。

(一)认知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任何人都不愿意与心理不健康沾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人处于心理相对健康而已。客观上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只是心理问题轻重不同而已,程度轻微的有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情感矛盾、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要看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看个体能否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只要心理问题不严重,个体能够有效应对个体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二)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虽然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或都会遇到心理问题,但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大包大揽,帮人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是:第一,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自我认识,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第二,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第三,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我国乃至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通过不尽规范的有关培训改专业上岗,所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法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难奏效,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认识制度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教师队伍亦将竞聘上岗,实施末位淘汰,而课堂上又面对着近半数以上的初中双差生,有时束手无策,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我校工作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其有效实施以来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指望依靠个别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开设数目有限的心理教育课就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及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校通过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分组讨论,引导教师自修等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人本教育观念,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体的全面实施。

(二)尝试开展“无批评教育”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学生时代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一种必然。如何让学生认识错误,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犯了错误改正错误,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无批评教育”不是不要批评,不要教育,而是改变一种教育方式,改批评为交流,改训斥为谈话,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尽可能的“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找学生谈话时,把学生请到办公室,给学生一把椅子,这样交流起来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愿意把心理话说出来;除非在极特殊情况下不要把学生家长调到学校,而是到学生家里去看一看,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指导学生家长掌握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子方法,这有助于家长对学生进行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与学生商量:我们班级的班风、班训是什么?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我们能做得好,就订的高一点做的不好,就订得低一点。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他我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应如何处理,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件事情。

此外,为了更深入的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我和我的几位同事也在尝试着这种方法――用日记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对学生写的一切绝对保密,只有一个目的――探讨、交流。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效果很好。

当然,开展“无批评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担忧:学生的心情开朗了,下课时教室里、走廊上的声音变大了。

在开展“无批评教育”的同时,我们仍崇尚:“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不是不要教育,不要管理,而是追求更加严格要求的教育。这就是明确提出的“三严”即:“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严谨训练“。只是要注意运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自被评定为“辽宁省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以来,我们全体教师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学科渗透,采用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都要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1、每年学校对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摸清学生的思想底数,研究制定方案,有的方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各班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理知识调适自己的情绪,学会解决轻微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

3、设立“悄悄话“信箱,由校团委、专职心理教师负责解答同学们的咨询疑惑,适时地为同学们排忧解难。

4、各班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师生对话,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切实解决学生们思想上、生活上存在的实际问题。

5、每月出版一期《求实》校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6、由校团委、专职心理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困难,我们以迟雅老师编写的《学生方法指导》为教材,在学生们自学的基础上予以辅导,参加高职升学的同学都感到受益匪浅。

第3篇

关键词: 人格面具;教学手段;人格缺陷和障K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82-04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曾在大学生中做过相关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涉及的九个主题哪个更感兴趣,这九个主题为:心理健康概述、认识自我、人格教育、人际交往、婚恋学习、情绪管理、学会学习、团队合作、危机干预。其中婚恋学习和人际交往外理所当然地排在了前两名,没有想到人格教育竟然排在了第三位。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因为不知道人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对人格这一章节充满了好奇心。生活中常听人说,谁谁的人格不健全,可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只能懵懂意会,无法言传清楚。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觉得人格理论很空,无法落实到可以让学生体验、操作的层面,为此苦恼,为此进行了诸多探索和总结。

一、理解人格

《心理学大词典》对人格的定义如下: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湖北工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徐瑛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学团队参编的教材《成长从心开始》,它采用关于人格的定义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遗传和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它涵盖了三个层面:人的道德品质;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等要素;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心理学研究的人格主要指个性的层面,也就是第二个层面[1]79。这个定义对人格所包含的范畴说的很清楚,方便同学们理解平时所说的人格对应的层次。比如我们常说的“张三人格卑劣”,“李四人格高尚”是对一个人伦理道德的层面人格的描述,带有明显的道德评价。心理学上常用的描述人格的词语是人格是否健全、完整、有缺陷、有障碍等,而人格的完整、健全、缺陷、障碍都是相对的,现实中不存在完全健康的人格,所以心理学上的人格无道德评判的意思,只是对人格状态程度的客观描述。

教材中对人格的概念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和操作仍让人觉得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概念,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通过学习和总结发现从人格来源着手是个不错的选择。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中国的京剧中有很多脸谱化人物形象,伴着锣鼓声上来的人如果是个大白脸,他必然不是个好人,比如白脸的奸臣曹操;如果是个黑脸,就是个好人,比如黑脸的包公;如果是个红脸,此人是个忠义之人,比如红脸的关公。以来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好人长得正派好看,坏人长得猥琐恶毒,这都是脸谱化的形象。一种脸谱代表一种个性,一种面具展现的是一个人人格的一个侧面。这样学生就只需要记住,人格就是面具。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要应对形形的人和社会环境,人们必然会戴着不同的面具,人人都戴面具,戴面具就是心理防御,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是必须的。一个人要想把面具戴好,足够好地应对周围世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面具数量要足够多,能够满足现实环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需求。比如一个大学生在家里要扮演个好儿子,在教室要扮演个好学生,在宿舍扮演好室友,在恋人面前要扮演好恋人,班级扮演好成员等,每个角色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格相对健全的大学生应该知道每个角色不同的要求,拥有相应的角色扮演的能力,就是拥有了不同的面具。如果面临新的角色,不知道如何扮演,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一个角色扮演与适应过程,既然是适应,伴随一定的痛苦是正常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适应期。比如新入学的大学生要学会戴大学生的面具,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学生需要逐渐学会戴好员工的面具,进而是好夫妻、好父母的面具。第二,不同的面具之间要学会灵活转换。虽然每个面具之间会有相同点,但更有这样那样或细微或巨大的差异,所以要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转换不同的面具,要快,要准。角色扮演的好坏,展现一个人社会适应的好坏,适应得好,说明人格相对健全。所有人都倾向装饰自己的面具,试图在角色扮演上达到完美。我们常说的人格缺陷和障碍就是一些人把人格面具当做全部的自己过于认同,或者过于执着于某一种面具,或者仅有扮演某一面具的能力,缺少面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戴面具的能力并不会天生,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培养。

说到这里,学生就会问,人总戴着面具那得多累啊,能不能不戴面具做自己呢?当然可以,什么时候做自己呢?四下无人的时候做自己,能够享受独处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看过2016年热播的电影《疯狂动物园》的朋友会深刻了解人面具背后人性中坏的一部分,荣格称之为人格阴影。阴影和面具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越认同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我们的阴影也越加黑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和障碍。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协调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接纳自己有时也会有想当坏人、干坏事的冲动和想法,允许它们存在并看得见,在合适的时间与场合下释放阴影特质,在现实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判断。比如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拥有愤怒攻击特质是不好的,属于阴影特质,但是换个时间和场合它就会成为人们喜欢的特质,受人欢迎,可以合理释放,比如参加运动会、辩论赛等带有竞争性质的文体活动就属于攻击力量的合理释放;背后说人坏话虽然不好,但也是攻击力的释放的一种途径;甚至有的时候,人需要直接释放自己的攻击力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时阴影特质就转换成了美好特质;不少人喜欢玩厮杀类型的电脑游戏,这是也是释放攻击力不错途径。据说在影视作品中扮演坏人角色的很多演员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特别好的人。接纳自己也有逮谁咬谁的人格阴影面,并且合理安放它,人会活得更加和谐和自由。接纳自己的阴影和黑暗面的理念将对学生有着心理安抚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学生内心冲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关于人格心理学方面的定义,可以参照下面这个图表:

二、人格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人格相对比较抽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尽量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落脚到同学们可以理解的现实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工作过程中常用的、效果比较好的切入点和有效教学手段有以下几点。

1. 深入浅出解读人格定义

因为同学们对人格比较陌生和好奇,所以当务之急是先把概念说清楚,让学生牢牢记住,深刻理解,做到这个人格的课程就成功了一半。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人格概念的解释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有学生在结业考试中反馈:学了人格之后才知道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一样自己,戴不同的面具,原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自己释然了很多,以前认为自己有问题。

2. 通过测试、房树人图画来了解自己

人格这一章节属于认识自我的范畴,目的是加深自我了解,学生可以进一步通过菲尔人格测试、房树人图画、气质测量等了解自己,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房树人图画来了解自己。房树人图画应用的是投射测验,学生将自己无意识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困惑投射到图画当中,和教师一起认识和了解自己。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自我了解,画画形式比较容易接受,学生不容易用理性进行防御,且画画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带有一点神秘感,课堂学生参与的热情、投入度都很高。运用这一上课的形式,需要教师有一点通过图画解读心理的能力,这个可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常用的是“画树识人格”主题,让学生作画的时候满足四个条件:一是给画的树起个名字,二是说明树生长的季节,三是描述画画时自己的心情,四是如果树结的有果子,说明果子名称。解画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先看图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压抑还是欢快,是充满活力还是死气沉沉,结合学生写的心情,确定画的情绪情感基调;接着看树的大小、位置、生命力等特征;最后看看这棵树独特不同的地方提出疑问和作画人进行探讨,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对自己的思考,进一步了解自己。大一的学生面临的人生主题多是大学的适应、独立性的发展,也能从极少数画中看到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关于如何通过房树人认识自己和他人,可以参考严文华著的《心理画外音》这本书。图画解读可深可浅,解图的能力和教师自己的心理实践密切相关,教师至少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解读,做到大方向正确。教学实践中,每到这个环节,时间总是不够用,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亲自给自己解画,这个教学手段效果极好。

3. 提出好问题进行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一位教师就“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在学生中分组进行深入探讨,并且要求举例说明,几年来的教学反馈也特别好。探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也极好地促进了同学们的自我探索和了解。教师讲不好,又很重要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可操作的途径,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学生的探索和智慧往往会令人大吃一惊。

4. 播放人格相关视频

教学手段尽可能多样化,免得学生疲劳,除了教师讲、学生画、和学生说之外,播放人格相关视频让学生关注一下专家们如何解读人格的效果也不错。人格分类有很多种,传统的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分类,荣格内外向分类,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人格分类;现在流行的还有九型人格、乐嘉的性格色彩等。其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常用的视频是乐嘉的性格色彩,乐嘉把人分为红、黄、蓝、绿四种大类,每种大类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乐嘉讲课语言风趣幽默,举例丰富,学生容易感兴趣进行学习和了解。每次课上会播放一段乐嘉性格色彩视频,课下都有学生问教师要相关的视频。师傅领进门,学习靠个人,教师实现了引领作用。观看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人格类型,接受自己的人格类型,同时认识到人格的复杂和多样性,接纳自己与众不同的同时,接纳他人与己不同和多样性,拓展心胸,这个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非常重要。在播放乐嘉视频同时推荐乐嘉的书《色眼识人》、《色眼再识人》供同学们课后阅读。

三、进行人格教育应注意事项

1. 牢记人格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

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所以怎么把人格理论变成有趣的、可操作体验的形式非常重要,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尽可能多样化。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对人格的了解,逐渐会意识到原来人和人真的是有差异的,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扩展自己的胸怀。自我探索可深可浅,越深学生越受益,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体验的深度,引领学生走向更深更远的自我探索。

2. 牢记健康人格的标准,正面讲解人格缺陷和障碍

完全健康的人格是不存在的,但是健康的人格有标准可以努力。牢健康的人格的标准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简单地话来说就是能够戴好不同的面具,灵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情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又回到了对人格定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上。大学生想拥有健康的人格,拥有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不同的人际之间戴不同的面具的能力,必须把自己投入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避免长时间的封闭,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相结合,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比如自我中心、拖延、抑郁情绪、懒散、虚荣、焦虑、猜疑等,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认识到自己的缺陷首先要自我接纳,然后在需要改变的时候,努力去克服和改变。

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是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中间的状态。人格障碍,是指个人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之间的异常。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是相互转化的,严重的人格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会成为精神病的高发人群[1]90。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等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增加自己的见识,原来面具戴不好,严重可以出现情绪、动机、行为活动异于常人,但是认知和智力却没有障碍。或许讲解时候会出现对号入座的现象,也没有关系,这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关键是教师和同学们要能够接纳,不歧视,更要看所处的程度。如果确定学生有人格障碍,那需要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格障碍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矫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不治之症”。

3. 教师学习永远在路上

即便做了很多努力,教师有时仍然会觉得自己能力匮乏,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只需要接纳自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和成长,牢记学无止境,永远路上。教师每每感到困惑的时候,就是教师该做自我探索和出发的时候,这一点教师和学生一样。

第4篇

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竞技能力,还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运动中感知快乐,在竞技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俄国心理学家甫洛夫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忧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他阐明了保持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认为,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而心理健康却常被人忽视。近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常听说某中学生自杀或出走的消息,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断上升。据调查,近1\5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失常、易紧张、忧郁、注意力不集中、偏执胆小和以自我为中心,这说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而通过体育教学,则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及稳定愉快的情绪、自信心等,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和促进得智体全面发展。

一、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避艰苦,以坚韧顽强的意志客服种种困难,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然而,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优越的条件下成长,没有吃过苦,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稍遇挫折,则气馁、沮丧,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力等优秀的意志品质。譬如,在耐力跑练习中,当出现“极点”时,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极点”现象,从而达到增强体魄,锤炼意志的目的。在这类练习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变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即使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也会不避艰苦,迎难而上。

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善于同别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在与人的交往中,心胸坦荡,热情大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体育课是所有课中人际交往最频繁的课程之一,存在着和师生来往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生与校集体的关系。作为体育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增强锻炼效果和集体效能。

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在练习中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技术好的同学要主动、热情帮助他人,技术差的同学要大胆、真诚的请教。集体项目中教师要予以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敞开心扉,增进了解,从而融洽了彼此的关系,对彼此的身心健康均有益。其次,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对沉默寡言、内向胆小的同学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他们一起练习,是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如上韵律操课,在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后,技术好的同学和技术差的同学搭配分成若干组,互相观摩、指点、讨论。这不仅提高了技术,还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信任,提高了人际交往的的能力。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会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未来社会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个人的事业上进步和发展,提高自己的进取心和成就感。

三、培养稳定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快乐表示人的健康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准确。体育课,学生由狭窄的教室来到宽阔的运动场,加上各种体育器械的刺激,他们便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觉得全身充满力量,跃跃欲试。这时体育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根据练习内容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增加色彩和情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练习内容,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每当学生成功的完成一个动作或成绩有所提高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到兴奋和快乐。在队列队形练习中,教师要变换花样,变出的图案使人赏心悦目,增强学生兴趣,享受学习快乐。

第5篇

中职生心理指导健全人格方法策略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既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对各种环境、各种情况、各种变化的应变和适应能力,而这一切素质的决定因素,则是首先应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的心理现状及成因

目前,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是较普遍、较严重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厌学,缺乏学习兴趣,凡事怕动脑筋,对未来彷徨、无奈,对眼前焦虑、烦躁。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本身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强,自控能力差。二是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在家门口上学,过惯了有父母、兄姐关爱照顾的生活,来到职中后没有了父母和兄姐的关心照顾,而且认识的同学也寥寥无几,他们从心理上有一种恐惧感,他们害怕生活不能适应,害怕有苦无处诉,有难无人帮,更害怕被人欺负。三是他们上职中往往都是受人鼓动,父母不太支持,常被父母否定,被周围的同学、老师、邻居否定,本身就很自卑,怕来了之后没什么前途,给家人丢脸。四是学生对既复杂深奥又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课学不懂,作业不会做,成绩上不去,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时,他们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渴望得到同学的友谊,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如果老师忽略他们的这一心里需求,不能及时给予心里满足和指导,将会产生许多不良倾向,如逃课闲逛、抽烟、酗酒、早恋、泡吧、夜不归宿,甚至离家出走、自杀等。

二、心理指导的方法、途径

如何帮助引导青年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使其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常受老师家长批评,受同学歧视冷落的学生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因此,教师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应给学生满腔的热情和关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无论他有多少缺点,犯多少错误,都不可一味地去批评,数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不足,在沟通理解中帮助他们改正,让他们在激励鞭策下慢慢进步。多关怀和亲近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学习情况和思想动向,掌握学生的真实心理,及时排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学生能时刻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对未来充满信心,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广告艺术班的小晗同学,是我的一名帮教学生,其父母一度关系不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一直跟奶奶一起生活,上学期她经常迟到旷课,并且曾一度有辍学打工的念头,我从同学中间了解到她的这些情况后,对她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多次与她谈心,给予她生活上的关心,从心里上开导,精神上给予安慰。本期她不仅消除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并且再也没有旷过课。同时,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还担任了班上的学习委员,工作极其上进热心。我帮教的其他几位同学也能与她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照顾,位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

(二)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引导学生重塑自我

中职生由于中高考落榜,往往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帮教的关键还要使他们自身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有优点,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和学生接触,总能发现他们身上某些方面的长处和闪光点。如某些学生虽然学习不好,却是遵守纪律的典范,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不好,又不遵守纪律,但他(她)却在书法、绘画或是在唱歌、体育、电脑操作、乐器演奏等方面很有天赋。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认识自己,找回自己的尊严,以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三)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的特点和学生所学学科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与并能让学生展现一技之长的活动,给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以便学生释放充沛的精力,展现自我优势,获得成就感,以帮助他们摆脱自卑与压抑的心理。如一年级学生刚到学校,对一切较陌生,缺乏奋斗目标,可开展个人才艺展示、班级文艺汇演、古诗文诵读比赛,或开展“读书与做人”“谈社会理想”“做一个有理想的中职生”等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二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进行技能比武、各类专业知识竞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展露一技之长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信,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四)教会学生运用心理保健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1.换位思考法。遇到烦心的事时,换个角度想想,心情就会舒畅起来。对学生而言,缺点错误难免,但每个人都不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他们也许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不如人,但他们却写得一手好字,很受老师的赏识和同学们的羡慕;或者歌唱得不错,很有表演天赋,联欢会上他们表演的节目曾赢得阵阵掌声;或者他们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他们当班干部期间,班上的一切事务都被他们安排的井井有条,有板有眼。教师要经常提醒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心情自然会感觉舒畅。

2.转移法。对对情绪不良的学生,可以找一些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与之交流,或让他们做一些他们最擅长的事来转移他们的注意中心,好让他们摆脱眼前的情景或者思想的困扰。

3.宣泄法。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也可以通过哭的办法发泄出来,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哭不仅可以减轻心里的悲伤还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

4.压抑法。当忌恨念头产生时,运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自己压抑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如“不可以”“我不要”“我不能”等。

总之,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比较普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职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职教工要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周弟妹,夏晓辉,顾燕,赵雄伦.关于中职生闲暇生活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7,(07).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020-01

中等职业学校,俗称中专,现又称中职,它在历史的舞台上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基础还比较薄弱,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下称中职)的学生能尽早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对众多农村的孩子来讲又是脱离农村的羁绊,一跃入龙门的桥梁,因此中职的学生多是农村和各个城市优秀学生的最佳选择。但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从1999年起的扩招到现在的自主招生,陆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自主招生,中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进入中职的学生不在是以前的优秀尖子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能力、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较差的学生,那么,如何让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毕业后,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优势,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中职顾名思义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它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进行的是在高中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因此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5岁至18岁之间,仍然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身体形态的发展已经趋于完成,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大多敢想、敢说、敢做,较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解决新问题。此时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产接近成人水平但还存在着差距,准确地说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活不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知识的缺少导致社会生活能力的匮乏和对融入社会生活的强烈欲望,是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归结。同时这也正是他们走向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这个阶段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是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踏入中职的大门后,由于学业不再繁重,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增多,生活实践内容的逐渐丰富,社会交往的增加,互联网的极速发展,都在不断地诱惑着他们。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有:1.与父母、长辈之间: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但自控能力还达不到,心理上想要摆脱如父母、师长等的束缚,以独立的人格出现,但由于生理、心理的迅猛发展和自身条件缺乏的差距,总会让他们处在焦虑之中。2.与同辈之间。这又分二类,一类是与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朋友相比。中职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教育中就经常被忽视的群体,学习成绩不好,长期还会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以及同学、朋友的歧视,再和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相比,会更加觉得前途迷茫,自卑感增强,表现到行为上就会出现更加怪异的行为和强烈的反叛意识。另一类是会和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一起。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中职的学生会选择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相处,但这又会出现二种情况。一种是积极作用:如果说结交的同学和朋友是虽处劣势但仍然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想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社会、长辈的认可的话,这部分学生也会慢慢地改变,更特别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各方面都会有良好的提高。一种是消极作用:经常交往的同学如果没有进取心,这部分学生也会出现心理缺失,久而久之会更加固执、多疑,为人处事能力更差,更甚者会存在社交障碍,直接影响日后的就业和生活。

正是由于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他们就学期间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发展成最佳状态。在现代的中职教育中,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里面又着重提出了全面素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身体心理素质又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要进行素质教育必然要进行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素质教育里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地位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正是增强中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七条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而近几年来所发生的马加爵杀人案,美国校园枪击案,药加鑫交通肇事案等一系列和学生相关的案件都传递我们一个讯息,在青少年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的重心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也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尤为重要,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会直接影响中职学生以后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有很多比如: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有着和实际年龄相匹配的心理年龄,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有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等等。而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中职学生就业以后的处事态度和应变能力。因此在中职学生学习生涯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2.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2002年国家专门制定相关政策来重申在中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到近几年来各中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对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实行保密协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心理教育环境等等。这些一系列的举措旨在适应时代的需要,探讨构建、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都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魅力,提高综合素质,更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快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提升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的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长远性。

第7篇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93-0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学龄学生就留在家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他们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再加上“隔代亲”或者隔代的随意管教,导致留守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发展成心理障碍,形成不健康的人格,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1 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存在学习焦虑心理

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高中6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而留守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发育阶段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开导,这一比例往往更高。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会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进一步发展,会形成自闭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1.2缺乏意志力

留守中学生大多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其人格形成的敏感期和关键期缺少参与,父母就会有愧疚心理,身在外地的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都会答应,孩子长期接受父母这样的信息输出,这就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认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样的“为所欲为”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炼,耐挫能力下降,这在生活与学习中就使得这些学生缺乏意志力,遇到一点问题就会退缩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这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1.3过度迷恋网络

大多留守中学生迷恋网络,网上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甚至猎奇不健康的内容,在虚拟的世界中与人虚情假意。“通宵达旦”“夜不归宿”都成了他们周末的常态,身心疲惫使得他们难以在正常的生活中学习、交友。长期迷恋网络会使这些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容易相信他人和社会,生活学习上的挫折也会促使他们产生自闭心理。这时他们身边缺乏父母的及时疏导和扭转,也会让他们无处诉说,这些留守学生从而继续转战网络寻求慰藉,恶性循环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发展。

2 教育管理的策略

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我们如何管理这批学生,让这些学生也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他们也能够健康的成长呢?结合笔者的德育实践管理经验,总结如下几点:

2.1 用爱和信任的教育促使学生转变

所有的学生都渴望爱,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信任和尊重。尤其是留守学生,他们在家庭中缺失这样的爱,我们作为师者,应在学校教育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让这些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个体,我们关注自我的同时更要关注周围的感受。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去感染学生,关注这些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努力让这些同学觉得我的今天比昨天好,要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2.2加强“礼”的教育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可是新世纪的孩子能够做到“礼”的太少,他们要么被太多的爱包围而缺少了礼数,要么因为缺少爱而没有礼数。可怜的是留守学生属于后面一种:他们得到的是祖辈的无微不至的溺爱,缺少了父母引导的爱;他们只关注自己,很少体察别人。在这个群体中,“无礼”的学生太多。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更多的渗透和加强“礼”的教育,我们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做人,并在德育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教会学生如何为他人着想。

2.3 静待山花烂漫时给学生足够时间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它会出现反复。欧阳修在《吉州学记》里说:“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持久之功”,也说明学生的教育具有反复性。表现在:有时候你对留守学生的转化工作,自己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不过三两天,有的甚至一个转身,他又返回原形。而转化留守学生,表面上是改变其学业成绩,和思想行为,实质上是改变其心理意识,而心灵的铸造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在教会学生做人之后给他们适度的规范,静等他们的懂事和成长。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画上是一只简笔的丑陋的青蛙,身上疙疙瘩瘩,这就好比我们的学生身上的诸多缺点,可是我们改变漫画的方向,逆向90度看这幅画,这幅画上的青蛙就变成了一匹骏马。这幅画告诉我们的是不只是要换个角度,更要能够学会等待,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努力给青蛙一个助推力,使他们具有正能量,我们努力和学生对接,改变青蛙的方向,在信任的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改变和领悟,他们终会变成我们期待的骏马。

2.4规范教育

马克思・范梅南指出:“任何孩子的个人自主选择、秘密都是对孩子自我个性和独特性的见证,这种认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安全感,一定的规范就是必需的了。以往,学校是制定规范的主要决策者,正如有的学生说:“在教室里要想获得好的生活,主要就是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而违反规则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自控能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就会成为常经“犯规者”,而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一些学生对规则的遵守也不是内心的心甘情愿,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对此,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在制定规范制度时学生的参与权,学生的有效参与使得规范产生的程序的正义性得到保障,也有利于学生对规范的理解和遵守。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奉献和争取的能力。

总之,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给他们一个个清晰的小目标,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份热情、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等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心理健康;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开始阶段,不论是认知方面的发展还是社会性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深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从亲子沟通这方面展开论述。

一、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的定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在家庭生活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而亲子间的沟通是父母对孩子产生影响的重要渠道。

亲子沟通是人际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特指父母与子女在观念、情感、行为上的交流与沟通。它包括父母与孩子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虽然国内对亲子沟通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各研究者对其内涵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二、亲子沟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亲子沟通对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良好的亲子沟通有利于父母及時发现孩子认知发展特点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孩子开发潜力和创造性;良好的亲子沟通伴随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这也将使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在学习上更有动力,更敢于去探索和认知未知世界。反之,如果亲子沟通常常出现问题,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可能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忽视或者期望过高,这将会影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亲子沟通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社会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它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即儿童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孩子的主要交往渠道,一个是家庭内部交往,主要是亲子关系,一个是家庭外的同伴交往,即同伴关系。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沟通,孩子就会在家庭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性发展有重大影响,当孩子们能够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将更有信心和力量与其他同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将进一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总之,积极的、温暖的亲子沟通会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而冷漠的、攻击性的亲子沟通模式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将更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和反社会行为。

(三)亲子沟通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人格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最关键的几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所以,家庭中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对儿童以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谐、民主、轻松的亲子沟通模式,将使孩子形成较为平和而乐观的心境,反之,紧张、焦虑的沟通模式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养成多疑、猜忌、敏感的性格。良好的亲子沟通使父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能更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几种常见的亲子沟通模式

只有掌握好的亲子沟通策略,才能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积极轻松的家庭氛围。目前比较常见的亲子沟通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专制型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种亲子沟通中,父母总要筑起绝对权威,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允许儿女反对或拒绝,也不管自己是对还是错,甚至错了也不允许儿女反驳。如果孩子敢反驳的话,他甚至会责罚孩子。在这种沟通中,孩子习得的是蛮横,以强凌弱,固执刻板或软弱,妥协,无原则,自卑,胆怯的人格。

(二)冷漠型的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种亲子沟通中,父母爱自己胜过爱子女,因此在沟通中反应冷淡,对儿女爱理不理,对儿女的成就或失误也是满不在乎,或不十分注意。这种沟通是最不负责任和消极的亲子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模式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会对他人漠不关心,自私自利,甚至厌恶生活,自暴自弃,严重的会造成人格的扭曲,分裂,甚至走极端。

(三)溺爱型亲子沟通模式

与冷漠型相反,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胜过爱自己,因此在沟通中几乎是事事依着子女,甚至不管这些要求是否合理。这种过分的溺爱沟通的结果是容易使个体形成一种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过分注重自己的性格,他们会缺乏自理能力,常常高傲,但在遭受挫折之后,却又会很快地变得自卑起来。

(四)民主型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父母非常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交流沟通中非常注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孩子像朋友一般玩耍,沟通。但同时也不失作为父母的权威,能用温柔而坚定的沟通技巧来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并善于以身作则,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这种沟通中,孩子会热爱生活,善于交际,关心和帮助别人,善于创新,为人有个性又不失规矩,有自信又能自省。

四、改善亲子沟通的几种有效策略

我们相信,每对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都渴望能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然而很多时候,爱在说出口的那一刻,常常变了味。爱很重要,然而,爱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只有当父母真正掌握了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时,爱才能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巨大力量,否则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受到影响。

(一)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情绪不好,可能也表現不好,如果我们要帮助孩子拥有好的情绪,首先要在亲子沟通中接纳和尊重他们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被否定,他们会容易失去勇气,只有当情绪得到认同和接受时,他们才会受到鼓舞,从而继续努力。有时候,父母们可以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来表示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如“嗯”“哦”“这样啊”“我明白”等,有时候,也可以给予孩子一些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如“要是老师不布置抄写作业就好了”等,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此刻的感受。

(二)讲述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父母能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让他们积极地看待自己,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成为仁爱而坚强的人。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帮助我们从精神上给予孩子物质上不能给予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讲述那些孩子们愿意接受的语言,这样的沟通才有效。例如,我们可以描述我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我们自己的感受,不要去评价孩子的性格能力,不要仅仅只是夸奖孩子“好”或“真棒”等。

(三)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愤怒

言语有时候就像刀一样锋利,有些话会留下永久的伤疤。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产生诸多不耐烦的情绪,甚至是愤怒,那么要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怒气而不伤害到孩子的情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手势来指引和提醒,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来提示。但是,假如大人的情绪已经很恶劣了,父母可以直接给孩子选择,给出明确的警告,或者用“当我”句式的宣言,向孩子表达你当时的情绪。当然,当我们真的非常生气时,要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愤怒而又不羞怒孩子,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

总之,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影响着父母与孩子间亲子关系的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责任尤重,应该多理解孩子,多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怀、尊重和交流的良好氛围。亲子沟通的学习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参考文献: 

[1]林建.论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的重要作用[J].《黑河学刊》,2010年07期. 

[2]胡雁波.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期. 

[3]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华鲁士著,郑慧玲译.家庭沟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5]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