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供应链人才培养

供应链人才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3 16:21: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供应链人才培养

第1篇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3)

摘 要:以Rhodes的创造性4P原理(Person、product、process和press)为依据,分析了创造性4P原理的内涵及其对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创造性4P测度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框架,重点讨论了考评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创造性4P测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1

收稿日期:2015-03-20

创造性理论认为,人的创造性是人性中固有的本质特征。而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和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要求供应链管理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国际化视野,还要求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与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机会普遍较少。如何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直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Rhodes创造性理论分析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中,Rhodes的创造性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Rhodes认为创造性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即:创造性的人(Person)、产品(Product)、过程(Process)和压力(Press)。这就是Rhodes的创造性4P原理。

实际上,4P维度与教学元素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1)Person:指从事创造活动的个体或团体以及增强其创造性所需的能力和技巧,即拥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个体或团体。在教学系统中,“Person”指学生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品格素质等要求。

(2)Product:指创造性活动的产出结果,包括新观点、作品等。在教学系统中,Product体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展现的新观念、新看法、解决方案、作业、作品等。

(3)Process:指取得创造性结果的过程、方式,包括进行创造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术、思维过程等。在教学系统中,对应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过程等。

(4)Press:指对创造性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环境影响和限制条件,即创造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在教学系统中,Press指教学环境,如教学管理体系、教师水平及其敬业精神、教学资源等。

2 创造性4P原理对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2.1 知识技能和健康的品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4P原理中,Person是创造性最重要的要素。尽管创造性是人固有的潜质,但供应链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供应链人才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前提。另外,创造性的成功还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品质,如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勤奋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是创造性成功不可或缺的。

因此,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既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创造性的综合品质。根据4P测度中的Person、Product和Process三方面要求,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至少应达到四个要求:①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②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方法运用能力;③针对供应链领域的问题解决能力;④具备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意志力、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

2.2 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

根据4P原理,结果和过程均是衡量创造性的重要维度。对学生而言,创造性的结果是指应用知识、技能后的结果,例如展现出的新观点、创意、解决方案等。其次,创造的过程——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思维过程、技术应用等,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学管理机构应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创造的过程”,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发散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大胆尝试、不惧失败。

上述两项要求,都要求我们进行考评方式改革,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转变成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评。

2.3 创建促进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教学环境

创造性“Press”维度说明,环境对人的创造性发挥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轻松、健康的环境有益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过多的限制和约束会禁锢人的创造性思维。影响创造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政策、教学管理体系、评价机制、教师水平及敬业精神、教学资源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灵活的教学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拓展课堂,积极引领学生科技探索活动。

3 基于4P原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为提升课程教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贡献,从4P维度要求考虑,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考评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课程体系与各高校的人才定位和学时分配有很大关系,因此,这里重点介绍考评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3.1 课程考评方式改革

课程考评在教学中具有结果评定、过程诊断、教学反馈、激励等功能;对教学方法、学习动机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均有直接影响。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普遍存在“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结果代替评价结果”的现象,以创造性4P原理为依据,考评方式改革思路如下:

(1)考评Person测度。通过书面作业、课堂测试、期中/期末笔试等形式,考查学科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团队项目中的表现,小组讨论与课堂提问等,考查学生的创造性的品质,如责任心、毅力、勤奋、沟通、领导能力等。

(2)考评Product测度。通过考核报告、解决方案的质量、课堂讨论的新观点、批判性思维等,考查学生的新观念、新看法、解决方案、作品等。

(3)考评Process测度。通过衡量课堂出勤、课堂参与、完成作业的过程、方法运用和手段的创新性,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方法手段的运用能力。

(4)考评Press测度。通过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以及网络资源的先进性,来考查教学环境的优劣。

前3个P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创造性潜质进行评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考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任务情境。第4个P是学生对教师能力和教学资源的评价,通过这种师生之间不间断的双向考评机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具体方式及权重可根据课程学时的不同进行调整,对于团队模拟项目,教师还须给出评价细则。

3.2 教学过程改革

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4P测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具有如下指导作用:

(1)从Person维度考虑,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适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的知识模块,如供应链网络配置规划、需求预测、产品与供应链协调设计等模块,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对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决策,如供应链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收益管理、协调管理等知识模块,采取案例教学法。

(2)从Process和Product维度考虑,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设置开放性提问、分组合作、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或创意、评价他人的创意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品质。

(3)从Press维度考虑,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当促进者的角色,通过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4 结语

Rhodes用Person、Product、Process和Press 4个维度对创造性的界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以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思路,将为促进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 林方(译). 人性能达的境界[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 Gregory,R.,Hardiman, M., Yarmolinskaya, J., Rinne,L.,Limb,C. Building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62,2013

3 Rhodes, M..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J], The Phi Delta Kappan, Vol. 42 No. 7, 1961

4 Sternberg, R.,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7, No. 3, 2003

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33-02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利用移动通信网或者各种无线网作为接入网络访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主要区别在于:终端和接入网络以及由于终端和接入网络的特性所带来的独特应用。[1]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移动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技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以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迅速兴起,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移动互联网领域课程的学校非常少,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当中。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如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案,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培养的学生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发展趋势

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与2012年情况基本一致,整体网民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而新网民较高的手机上网比例也说明了手机在网民增长中的促进作用。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市场加速“重塑、培育、共建”的一年,快的打车等打车软件的出现让出租车市场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PC端网站的日均覆盖人数基本保持在2.3亿人次上下并趋于停滞,而移动端APP的日均覆盖人数则呈现持续上涨接近2亿,移动互联网的日均覆盖超过互联网成为必然。[3]4G的商用,虚拟运营商的进入,无不显示着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行业变革。移动硬件普及、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带来的市场容量扩张将为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持续增长提供内源动力,而行业参与者的增加也将为市场竞争注入鲜活的力量,移动互联网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

1.人才需求情况

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偏向硬件,一类偏向软件开发。从目前的招聘需求来看,后者的需求更大。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包括手机终端游戏应用软件开发、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和其他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等。移动互联网人才通常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的最大特征和基本要求。第二,复合型人才。移动互联网本身结合了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两个不同行业,并且在很多传统行业上进行多样化的应用,因此移动互联网人才复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第三,学习适应能力强。移动互联网行业变化日新月异,一个新的应用可能很快得到普及,也可能很快走向没落,所以必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2.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供需失衡状态,缺口比较大。高校的培养机制、专业设置和市场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并没有“移动互联网”专业,目前国内一些学校都是依托相关专业开设移动互联网方向。就通信工程专业而言,国内高校都偏向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向。

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紧跟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进行改革和尝试。

三、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对于传统的通信行业,移动互联网具有自己特有的行业特征,所需求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移动通信技术,还应该掌握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教学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对最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定期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首先由通信工程专业骨干教师讨论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变化确定交流考察的重点。接着由学院组织相关教师,采取向社会问卷调查,走访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与历届毕业生座谈等多种形式,弄清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及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根据通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内容。同时,还需协调学校相关授课部门,讨论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通信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1)实行分专业方向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课按不同的方向实行分专业培养并设了专业方向类课程,重点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模块课程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专业方向上将通信工程的专业课程分为通信网络和通信软件两个方向。

(2)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程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是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该平台主要由国防与安全教育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块和通用基础教育模块组成。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教育平台,是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的基础上,为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提供学习基础的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教育平台,分为两个方向,即:通信网络方向和通信软件方向。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鉴于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践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近44%。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创办于2002年,近几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采取了引进、培养、访问交流等几个环节,并且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有教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硕士学位1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为100%。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我校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不但理论知识丰富,更需要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尤其是擅于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来解决工程实践的教师,所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具体采取用了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教授和专家做导师,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及学科方向、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青年教师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教学经验,而且导师的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都会对青年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举办课件制作大赛,提高教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内外高校盯课、学术交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已有5名教师到深圳NC中兴通讯学院进行课程培训,实现了教学内容与通信技术发展的同步更新,保证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长效性培养。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4]我校在2007年投资200多万元与中兴通信和H3C公司联合建设了通信工程实践基地。[5]整个通信工程实践基地包括程控交换平台、智能网平台、光网络传输平台、宽带接入平台、数据通信平台五大系统,并提供包括中兴通信的NC程控交换、网络通信工程师认证,以及H3C的数据通信工程师认证。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建设的通信工程实践基地有助于学生及早接触业界,了解专业学习方向,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并具备了针对此类系统设备的上岗工作能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链接。今年我校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签订了大学计划项目,共同建立了“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创新实验室,还将建设“Android平台仿真开发实验室”,可以给通信软件方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环境。

四、总结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本文从国内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09,(10):30-36.

[2]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2004.

[3]杨.2013年移动互联网回顾与展望[J].电信技术,2014(1):7-9.

第3篇

供应链作为一个集“采购+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终端消费者”在内的环环相扣的业务流程链条,链条各企业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机集成企业核心能力,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成员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是对链条企业合作和业务流程的协调整合,打造供应链市场优势,加强链条企业成员间的功能合作,实现企业成员和供应链的绩效目标。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认为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为:为物流服务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培养物流企业管理、运输运作管理、仓储配送运作管理、采购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向的具体岗位包括:物流部经理、物流企业客户经理、物流营销员、采购员、物流信息员、仓管员、车间调度、生产现场管理员、运输调度、车辆调度等岗位群。

2.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是基于供应链视角对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动向的掌握,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最终确定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第一,素质目标,结合物流市场特征,在高校物流管理教学中,以优质物流服务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精细、快捷、诚信、守时、安全等);第二,知识目标,基于供应链视角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包括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第三,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其中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入库作业、检货作业、拣选作业、配送作业、货位管理作业、理货作业、出库作业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包括现代运输技术使用、运输调度、车队管理、装载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包括采购计划、商务谈判、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采购订单跟催、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预测、生产现场规划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控制、延迟制造、模块化生产、产品包装、在制品库存控制、项目管理、产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包括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战略管理、供应链搭建、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3.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建议供应链视角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物流管理企业专家共同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融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理念,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要求,可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高校第一学期,新生进校时间较短,对新事物认知兴趣大,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见习学习,帮助学生感受物流管理职业环境,直接接触体验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工作现场和物流管理,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立足物流市场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大核心能力,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教学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训练,完成基于供应链视角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校外实践平台,相继开展核心能力的实训和岗位实习活动,将专业核心技能融入教学,学生通过五大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的学习,做好物流市场核心技能培养准备;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也是学生综合技能的轮岗实习学习,即学生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将其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阶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实习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拓展学习基础。

4.总结

第4篇

关键词:人才供需平衡;供应链;国防科技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37-02

1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供应链管理成为新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哈佛商学院Porter教授提出价值链模型,把企业为顾客、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各种业务活动集成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成了制造业、运输业的前沿研究课题。本文拟将供应链理论引入国防科技企业人才管理的研究,“像管理物一样高效地管理人”。

2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

2.1 国防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

国防科技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维方式还未根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现代人才管理理念。企业资源更多地是向研发、生产方面倾斜,对未来需求缺乏评估,未能把人才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基本没有考虑人才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

人事部门定位失当,专业管理能力薄弱,其运作模式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只负责企业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调配、使用、考勤、奖惩、任免、工资、福利、统计、辞退和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被动反应,按部就班,人才梯队建设不力。

企业招聘主要依靠对口高校,没有形成专业的人才集聚地,人事部门也没有努力拓宽人才供应渠道,因而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某类人才“真空”的现象。企业快速发展最大的瓶颈就在于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频繁撤将换帅或人才青黄不接,企业付出的成本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2.2 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率低,另一方面所学知识利用率低。这无疑是对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人才供应链,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培养能力、学习知识。这也适用于对国防科技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让个体有目标地学习,提高职业技能。

2.3 人才供需平衡的发展要求

国防科技企业存在一个“人才怪圈”: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储备,经常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境;另一方面,很多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构建人才供应链,为有关企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行动指南,能改变“人才怪圈”现象,满足人才供需平衡的发展要求。

3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构建

人才供应链就是对人才不断改进、加工、利用的高效的人才培养过程,最终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共享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形成人才高地,突破国防科技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一体化过程。国防科技企业是最终用户,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和研究所是供应商,而供应的产品是人才,使人才成为自主创新源与技术辐射源。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国防科技企业人才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类。

3.1 高层人才: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

高层人才处于产品研发、技术设计环节,负责理论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科研综合能力(包括延伸知识结构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科研技术问题的能力)。

高层人才供应链以合作科研和技术开发为主。如:建设重点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课程的教学、师生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国防科技企业的技术革新做好知识技术储备,又方便企业参与研究并承担成果的工程放大和产业化工作。

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政府或企业提供资金,校方提供人员,围绕某一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使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工程化、成套化,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

开展学术交流,高校或研究所组织选派教师或研究员到企业参与技术咨询指导或派学生直接参与研发。高校、研究所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力转化,有效解决企业的生产实践难题和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打破产学研界限,形成供需双方的交接点和技术人才的集散地。

3.2 中层人才:工读交替,生产实践

中层人才处于企业中层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要求他们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读交替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学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结合教学安排用一定的时间深入国防科技企业参加实践,再回到学校弥补短板,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工程化的能力。企业既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生力军,又节省了雇佣成本。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挂职锻炼,企业作全程辅导;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基于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提供渠道。

3.3 基层人才:职业岗位培训

基层人才处于操作一线,在工作现场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要求他们了解国防科技行业的基本知识、武器装备生产原理,掌握生产工艺,具备岗位操作技能。

供应链构建侧重岗位的具体操作,为企业输送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人才。如:企业提供教学资源(场地、设备、技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安排教学,设立“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课程,工程硕士学位等。力争使人才毕业后直接上岗,无需过多的职业培训和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企业为自身按需培养人才,高校也节约了办学成本。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需求拉动式供应链模式,构建时要有长远规划并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保持一致。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企业人才的自我组织,现有的产学研结合也是一架很好的桥梁,但依然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鼓励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在人才的供需双方之间起铰链作用,服务和辅助人才培养、转移和扩散,加强人才配置的流动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一种跨部门的人才培养输送功能网链结构,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就产权界定与利益分配达成共识,协同合作,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保证资源共享、信息辐射,从而在人才培养和流向引导上降低成本,高效协作。

构建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有利于国防科技企业得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并使企业员工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技能和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高校和研究所能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之得到更多的市场价值;可以使高校、研究所以及国防科技企业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许锋.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11,(10).

[2] 王凤彬.供应链网络组织与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蔡付斌,魏孟江.陶瓷人力资源供应链浅析[J].中国陶瓷,2009,(3).

[4] 苏丹.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型构建[J].商业时代,2007,(35).

[5] 李彩香.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国防科技工业,2005,(12).

[6] 洪雁.供应链思想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8,(3).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1.供应链融资业务概述

供应链融资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对物流和金融领域业务的进一步提升与整合,是以企业的动产存货为担保,核心企业授信为基础的信贷业务,在此业务中,银行委托物流公司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中对上述货品实施监管,使物流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施供应链增值服务的新模式。这项业务由于融资门槛低、融资方式灵活,自开展以来短短几年即实现年超百亿的融资规模,物流监管服务也已遍布我国32个省市的数万个站点。而目前的从业人员多为临时拼凑、业务水平较低或经简单培训的工作人员,与所需求的职业素养差距较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管理、营销及监管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

2.研究背景

根据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四点要求”和“九大重点工程”的精神,第一要点就是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而2010年、2011年的两会报告中也重点提出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创新。而推进和发展供应链融资及监管服务就是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以及银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最好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创新物流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展物流行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该行业起步晚、起点低,而供应链融资业务横跨物流服务业、银行金融业、外贸行业及生产制造业,专业人员培养内容体系复杂,使得物流企业面临着优秀的专项人才难寻找、难培训、难评估、难管理等重大难题。迄今为止,基于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专项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体系、职业素养要求方面,以及培养方案等研究几乎为零,这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力求突破的关键。

3.供应链融资业务岗位群及职业技能标准

3.1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类型

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如表1)。

3.1.1基于货权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多以对动产存货进行质押授信为基础进行融资,是从以往的融通仓演变而来,包括静态和动态质押授信以及仓单质押授信等方式获得融资。

3.1.2基于核心企业授信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此模式最早以中外运的保兑仓为模板,包括预付款或担保后提货、信用证以及保函承兑汇票授信等方式获得融资。

3.1.3基于债权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主要是针对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包括保理业务和对应收账款的短期票据授信进行融资。

3.2金融领域岗位技能

金融领域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服务当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为供应链财务管理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解决方案。金融领域的岗位主要是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融资的信贷部门的从业人员,其主要工作是协助贷前调查、手续操作、贷后检查。因此,此类从业人员在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和流程的同时,还应掌握财务管理、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的重要原理和运作方法,掌握金融票据的法律规定和操作方法,掌握信贷产品的贷前调查、贷中操作和贷后检查的重要方法。

3.3物流领域岗位技能

在银行与其供应链客户的关系中,第三方物流扮演了银行人的关键角色。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提供担保,使其获得授信额度;对于银行来说,它代表银行管理和控制质物,对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当授信企业面临困境时,为银行提供预警信号,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银行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的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来说都有重大意义,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本、规模、技术、信用、人员等方面应具备相当的实力。

该领域主要包括融资物流岗位和融资监管岗位,前者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放贷银行及有关物流业务单元,有效实施质押货物监管,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此类人才需熟悉经济合同法、海关法、国际运输经济、货物学、港口装卸;知晓财务、银行学、统计学、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懂得船舶、国际货运业务知识、外贸知识。后者具体负责客户提供给银行质押货物的监管工作,确保监管质押物数量、质量和价值符合放贷银行的要求。此类人才需具有理货、统计、货物学常识。

同时,从事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特别是融资监管人员,其职业道德素养也非常重要,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关系着信贷安全。

3.4商贸领域岗位技能

商贸领域主要涉及核心企业的商务岗位、商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项目负责人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营销人员、供应链融资商务平台运营管理的人员等。此类人才需全程负责跟踪、分析、挖掘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结合公司现有业务策略进行需求评估、融资项目的协同、协调并不断创新产品、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提品分析结论和展望,并将研究的发现转变为可执行和可实现的项目。因此这类人才在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同时,应有很好的商务沟通和交往能力,是整个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和剂。

4.供应链融资业务下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4.1专项人才培养内容和体系

根据以上论述的内容可以总结供应链融资业务下专项人才培养的内容涉及金融、物流、商贸、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同时应培养和塑造其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熏陶,因此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复合型培养。其培养内容应体现“一个基础、四个支柱、两个屋顶”的特点(如图l所示)。

(1)一个基础是指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各种融资模式、操作流程和方法,这是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关键。

(2)四个支柱是指要掌握与供应链融资业务相关的四大学科包括:银行学、统计学、国际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学科,共同构成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坚实砥柱。同时4个关键学科还应融会贯通复合应用。

(3)两个屋顶是指能够推进供应链融资业务实现产品创新和服务增值的技能,之所以说两个屋顶,因为创新和增值是从金融和物流两个领域发生,依靠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和物流增值服务来实现。

因此,供应链融资专项人才技能培养体系也应如图1的外形,像建造房屋一样培养该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其培养方案和岗位群的对应体系如图2所示。

4.2培养模式

4.2.1针对从业人员

按目前的从业人员结构状况,从事供应链融资的银行、信贷和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金融专业,其对物流和商贸知识相对匮乏。而从事融资物流监管的人员多毕业于物流管理专业,其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相对匮乏,从事融资监管系统开发和管理和从事融资产品营销的人员也大多是单一

学科教育背景的从业者。而供应链融资业务横跨金融、物流、工业产品生产和信息等多个领域,其从业者应具有复合领域的学科知识。因此,针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应属于“补充性质”的培训培养,即在原有的学科技能基础上,将其他学科进行补充培训。这类补充性培养可以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按需安排的。

4.2.2针对学生

目前有很多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供应链融资业务专项人才,如中远物流、中远货运等企业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建立共同培养和用人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学生从业前的一个学期开设选修课,为有志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学生实施岗前培训,这类课程就可以系统、全面地教授与供应链融资业务有关的“一个基础、四个支柱、两个屋顶”的课程,使学生的培养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4.3评估标准和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4.3.1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即是通过对从业人员开展相关业务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和利润进行评估,该类评估可以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进行鼓励和激励。这类评估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第一是绩效量的评估标准,通过对业务额和业务利润额的多少进行量化考核;第二是供应链业务拓展的评估标准,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拓展或服务范围的拓展进行质量考核,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暂时没有利润甚至需付出经济代价,但出于对未来业务空间拓展的考量,也可以给予正向激励的方式。

4.3.2风险评估

尽管物流金融业务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但也要面临诸多风险。当前阻碍物流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银行与物流企业两者在业务操作中如何建立科学规范、适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同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和工作行为的风险评估是非常关键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基本包括5个方面:内部管理风险,物流风险,社会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因此应针对上述关键风险点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并对高风险行为实施“负向激励”措施。

第6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61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15- 03

0 引 言

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追求规模经济的目标,降低交易成本、利用更多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快速获取消费市场的信息。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找到符合中小企业独特性的管理模式,对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增强竞争力至关重要。

1 基本概念

1.1 中小企业的标准

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的,现行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是,行业不同,标准不一样。工业行业里,职工人数一般少于2 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资产总额小于4亿元。建筑业里,职工人数小于3 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资产总额小于4亿元。批发业里,职工人数小于2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零售业里,职工人数小于500人,销售额小于1.5亿元,交通运输业里,职工人数小于3 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邮政业职工人数1 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里,职工人数小于800人,销售额小于1.5亿元。

1.2 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1.3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指运用特殊的集成方法和模式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协调、统一。从单个企业来看,是指企业采用合适的方法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进行合作,选择适合本身的采购库存策略和配送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减少停滞资金,缩短生产周期。

2 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未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供应商的条件可能会妥协,或者在现实条件的逼迫下,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企业由于财力的限制,往往会选择单价较低的企业或者其他一些不理想的供应商。因为这些企业往往信誉较差,不守承诺,经常推迟交货期,或者降低产品的质量,造成产品生产日期推后,与顾客的交货期延后,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2 严重缺乏专业人员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新型管理模式,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但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复合人才。多数中小企业采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多,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加之现在高校培养与社会需要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造成了“岗位众多,但符合要求的人员少”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中小企业的传播和实施。

供应链管理人才已经被国家列入紧缺的12类人才之一。2008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50万,即使到了2010年物流人才的需求不会少于20万,然而现在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仅在1万人左右,在职人才培养也只有10万人,物流行业仍需要大量人才,其中最缺乏的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还在以15%的速度增长。一名供应链管理人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中枢神经,是企业的“心”,缺乏了供应链管理人才,企业无论怎么样,都无法取得较快、较强发展。

2.3 无力承受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原始资本不足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社会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需要尖端的信息技术支撑,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系统改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虽然意识到了竞争压力,想进行投入,但由于自身资源有限,如果要全面否定现有机构,花费巨大资金添置硬件设备和应用系统,会感到力不从心。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在资金供给、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数据表明,约有50%的中小企业在创立的3年内死亡了,在剩下的50%企业中又有50%的企业在5年内消失,即使剩下的这1/4企业也只有少数能够熬过经济萧条的严冬。中小企业的资金维持自身的生存尚存困难,用于引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硬软件设备的资金就更加匮乏。

3 我国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3.1 国家层面

3.1.1 加大对中小企业供应链信息技术应用的财政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没有像大企业那样雄厚,在面对现阶段高价的供应链管理应用软件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发展进程。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必须在财政上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近年来,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积极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自1999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专项资金(基金),从不同方面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规模实现了逐年较大幅度增长。面对原材料价格涨幅激增、职工薪酬增加等挑战,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在“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财政部“增”资金“减”税收的举措,无疑会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除在企业资金供应链上要发挥积极作用外,还要在企业成长的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上加强引导和协调,既积极促成个体企业的成长和创新,又要努力促成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尽快地使我国的中小企业进入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端,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3.1.2 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

面对快速的市场变化,人力资本的建设是供应链高效运行的根本,中小企业的人才短缺,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种人才不仅懂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有一流的专业技术,而且是具有很强合作精神的管理人才和专家。企业应该每年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职工的教育经费。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引进人才或是让有关人员出去进修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中小企业与大学、职业院校建立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让高校为自己培养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只有得到了一流的人才,企业才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浩大而耗时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必须把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作为一大责任,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从根源解决企业人才缺乏问题。

3.2 企业自身

3.2.1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要争取和“哑铃型”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我们还需考虑以下内容:供应商的信誉;供应商的创新能力;供应商的资金实力,供应商的资金实力越雄厚,企业就可以在和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本上,因为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而延缓付款。

选择供应商后,要对供应商进行恰当的管理。中小企业的供应商管理较大企业难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在供应商开发上,应该减少供应商数量,最好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尽量对同类型,有匹配组装的物料下在单一的供应商。

第二,对进料检验品质进行汇总,提供品质数据给采购参考,针对品质较差的供应商强烈要求其寻找代替更换。

第三,对于特殊物料,供应商不能更换的,但其品质又较差的,针对来料的品质问题拿实物与检验数据直接联系供应商请其帮忙改善,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儿伤了和气。

第四,建立供应链评价和激励体制,尽量是额外利润均沾,让各个企业愿意及时与本企业沟通信息。

3.2.2 适当外包,强化核心竞争力

外包被广泛认为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已经成为企业取代传统、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有效、柔性化的经营组织形式。

物流外包既是一种减少成本的方法,从更高的层次看物流外包更是一种减少管理风险的选择。从成本角度来说,是因为企业自身不具备专业的物流运作能力,选择外包可以降低物料处理、仓储和运输等环节的运作成本。可以减少风险的原因是物流外包服务提供商拥有专业人才和广泛资源,并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对客户需求能力的估算,提高物流外包服务的企业进一步降低了因物流繁忙而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风险。选择外包服务可降低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不确定性、能力、过程和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文胜.中小企业如何节省成本[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张志坚,周湘峰.浅析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及实施对策[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3):153.

[3]闫秀霞,殷秀清.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最早是由美国安盛咨询公司提出,它定义为“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1]”。第四方物流不仅能够降低实时操作的成本,还通过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IT技术服务专家、管理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之间的联盟,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供应链解决方案[2]。

1.第四方物流的特点

1.1 第四方物流是一种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

第四方物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系统方案的规划,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其创造价值。

1.2 第四方物流承担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方案

第四方物流通过需求预测、供应链信息技术、网络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对整个供应链物流方案进行规划,设计出一个可行的系统规划方案,同时第四方物流企业必须具有对各种信息和技术的集成能力。

1.3 第四方物流偏重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优化,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第四方物流企业提供规划方案,出发点必须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利益。通过利用信息资源、管理资料、资源规模来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优化,打造低成本运作模式,如果成本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那第四方物流运作就难以成功。

2.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联系与区别

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第四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管理和集成者,第四方物流通过第三方物流整合社会资源,没有第三方物流的存在和发展,第四方物流就没有管理、继承和整合的对象。

然而,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也存在区别,详见表1。

表1 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比较分析

序号 项目 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

1 服务目的 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运作成本 降低单个企业的外部物流运作成本

2 服务对象 大、中型企业 大、中、小型企业

3 解决方案 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来满足企业面临的广泛而复杂的需求 只能为客户提供针对企业自身的最优化服务

4 资源整合 能最大限度地对供应链企业的资源进行利用和整合 缺乏跨越整个供应链运作以及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所需的战略专业技术

5 支撑技能 管理咨询技能、企业信息系统搭建技能、物流业务运作技能、企业变革管理技能 运输、仓储、配送、加工、信息传递等服务技能

6 运作特点 多功能的集成化、物流单一功能运作专业化低 单一功能的专业化程度高、多功能集成能力差

7 设计角度 企业供应链 单个企业

8 与客户

的关系 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通常有长期合作协议 合同关系、契约关系,通常有五年以内的年限

3.中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中国第四方物流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实际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国第三方物流不发达,市场份额低

尽管中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占整体物流业务比重较低,大多只停留在提供运输、配送等某一环节服务上,提供物流整体服务能力较差,同时第三方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占有率很低。第四方物流作为第三方物流的延伸,它的发展条件要求其供应商要深入了解社会物流资源,具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为客户设计最优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

3.2 中国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第四方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中国政府虽然意识到物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却迟迟未出台有效政策及综合治理举措,以打破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导致效率非常低下,限制了物流快速及时的响应。

中国物流基础设施中存在许多不足,如运输网络密度小、各种运输方式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范围交叉严重等。

3.3 中国供应链管理技术尚未成熟

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必须在第三方物流高度发达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极为流行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它具有很强的整合性,要求也会高于第三方物流,导致中国供应链管理技术不成熟,而且中国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第四方物流服务能力差。

3.4 中国物流人才匮乏

第四方物流为企业提供的物流解决方案,最终要靠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来加以实施。它对物流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技术集成、IT等全面的知识与能力。中国物流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较慢,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从本质上制约了第四方物流业的发展。

4.中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对策

4.1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第四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管理和集成者,第四方物流通过第三方物流整合社会资源,没有第三方物流的存在和发展,第四方物流就没有管理、继承和整合的对象。所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当前提高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措施。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

4.2 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第四方物流是中国发挥政府职能,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应在政策上应该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协调,逐步加强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快物流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涉足物流业的投资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4.3 加速物流产业信息化,完善供应链管理技术

中国目前正在推进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同时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技术,以推动中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4.4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第四方物流企业要想整合整个供应链,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中国物流人才及其匮乏,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建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物流企业应该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最后充分利用成功人士的经验,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一支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和物流经营骨干队伍,以促进和保障物流在中国的顺利实施,提升物流产业整体水平。

总之,第四方物流符合市场需要,但中国第四方物流只处于萌芽阶段,其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瓶颈,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面临的问题会一一解决,那时,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将会出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将会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

一、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是以我院的办学理念及教学改革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院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设计目标必须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它是课程设计的灵魂;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具体的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专业为就业服务、就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的导向、原则和路线。《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多次走访人才市场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业、课程论证;并深入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电算化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企业需要的不再是能简单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人员而是能使用ERP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人才。

基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业务信息化处理人员的专业定位,本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业务核算、财务核算岗及ERP项目实施岗。不同于《会计电算化》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部门核算岗位及存货会计岗位。

这就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导向,课程设计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

3.课程定位。作为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ERP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它开设在第四学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了更好的满足就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我们采用嵌入式合作模式,与用友公司、银河人才网合作共同开发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教材、实训指导书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项目,同时整合了一系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基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用友公司22年与全国80万客户成功合作经验,我们直接选取用友培训教育学院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标准作为我们这门课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具体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由用友公司负责教学内容的制定,我们编写讲义并随时补充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和动态性。

《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帮助同学们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对企业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性问题进行分析,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日后从事相关业务、财务核算岗位及ERP项目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项目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下面选取具体一个单元-赊销业务的处理为例来介绍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首先进行任务告知,本单元的任务就是赊销业务处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同学们明确赊销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前期的参数设置和业务处理的关联;培养熟练使用软件处理赊销业务的能力。

然后进行任务准备,教师进行实训案例讲解并发放相关原始单据和凭证,包括出库单、销售专用发票、各种凭证等。

最后进入任务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调研成果展示,第二阶段:业务演练,第三阶段:师生互动,第四阶段:要点总结、教师点评,第五阶段:流程修订,第六阶段:学生总结,自评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可针对知识型项目、技能型项目、综合型项目的不同灵活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并有效利用FTP网络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各种网站等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

评价并检验教学成果好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引入了行业标准-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平时考核突出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四、教学成果与社会评价

通过对《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的设计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同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时可以保证100%的取得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同学还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相关比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大赛河北区总决赛团体一等奖、“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总决赛二等奖等。

此外,我们的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单位都表现良好,获得所在单位领导较高的评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课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