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3 16:21: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实验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69-02
一、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化交流进程的逐渐加快,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和国际化接轨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部要求各大高等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开设双语教学。尤其是针对研究生,更应该优先考虑开展双语教学,因为他们是各大高校重点培养的对象。双语教学指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采用英语教材并用英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各大医学院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学习各类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被列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命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生命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对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进展和最新发展动态是至关重要的,而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现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各学术期刊,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外语是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有些院校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理论课程率先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到目前为止,实施的双语课程都是针对理论方面的,在实验课程中很少应用双语教学。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希望可以从实验操作的角度来进一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二、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的可行性
目前,医学细胞生物学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一些高校中已经开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更何况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院校的重点培养对象,除了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外语水平,能够在日常交流中熟练地运用英语,并能够为外国友人解答疑问,为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其英语基础要相对好一些,这也对双语教学实验课程的开展非常有利,再一次说明了进行实验课的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三、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优势
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最新技术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以英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上的,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对了解医学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技能。通过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还可以引导研究生大量查阅并阅读相关外文文献,及时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最新动态。在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从实验和科研的角度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不仅可以为以后的英文论文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可以为今后与相关专业人士的交流储备好有利的条件。在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和热情。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学生展示所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一大优势。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优势还在于教师在用英文讲解实验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演示相关的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理解。
四、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1.教师。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实施相当于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课堂上他们要应用英语进行授课,这就不仅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和外语沟通能力。同时由于是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进行授课,任课老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都知道,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用英文教学的备课量远远要超过中文教学的备课量,更不用说是双语教学的备课量了。这就给任课老师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也是对任课老师的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对中文教学内容准备充分,还要熟悉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词汇和相关操作步骤的英语表达。教师在用英语授课时,一定要保证使用学生较为熟悉、简单的单词来组成常见的语句,以方便学生们理解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英语的授课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教师还必须要保证自己发音的准确性,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影响教学质量。
2.教材。传递知识最好的载体就是教材,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对于双语教学来说,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尤为重要。目前推荐的是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的英文教材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单词和语法的使用更加准确,不会引起争议。而且还融入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相关词汇的更新和替换,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也有利于英语水平快速提高。但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与教育大纲完全相符的原版英文教材,我们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在参考原版英文教材的基础上,为广大研究生们编写一部既符合教育大纲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专用教材,来作为我们双语授课的专业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对实验所涉及的专业词汇进行中文注解,避免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有效地减轻了研究生们的学习负担,进而提高研究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3.教学方式。虽然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较本科生要高,但如果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文授课,还是会有很多学生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不利于提高课堂授课的有效性和效果。因此我们根据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全英文的课件展示,并适当地结合中文来讲解的教学方式。对于简单的或者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知识点要用英文来讲解;对于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和知识点可以给予相应的中文解释。由于研究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要比英语听力能力好一些,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自己编制的全英文教材,还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全英文的课件和板书,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全英文学习环境,帮助研究生们尽快融入英语情境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但对于复杂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还是需要任课教师用中文向学生们解释清楚,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4.学生。学生是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因素。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的影响主要在于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实验课双语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英文的文献和书籍,遇到不懂的词汇及时查阅并记录下来,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做好预习,熟悉课堂上将要讲授的相关专业词汇,并在预习过程中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疑惑,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后鼓励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和总结,找出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或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为今后科研和提前做好准备。
五、总结
如今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把双语教学带进了实验的课堂,但具体的教学体系目前还不完善,还处于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否准确易于理解;学生的听说水平能否帮助其正确理解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所以说,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桂芹,刘康,杨俊宝,蔡晓明,梁素华.提高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15.
[2]王弘a,田洪艳,徐冶,刘忠平,李质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721-722.
[3]王婉,梁素华,刘云,申跃武.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03):300-302.
[4]韩晓云.双语教学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7):230-232.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 重视实验课、动手能力较差、科研意识比较淡薄、 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以及实验 报告不规范等问题。同时,课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比如:①实验教学知识体系更新滞后。无 法满足我校长学制教学的需求。②与食品卫生工作 实践需求脱节。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实验 方法单一,“不接地气”。③与理论课教学内容互补 不足。④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实验 课强化食品卫生教学内容,尤其是热点、焦点问 题。⑤侧重动手能力培养,科研思维训练不够。⑥ 实习教学形式单以学生按步进行实验操作为主,缺乏主动学习的契机。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为了适应长学制教学需求,我系对营养与食品卫 生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实验课分为3 ~4个 主题进行,每个主题再分若干板块,通过查阅文献、 现场观察、实验室检验、小组讨论等多元化形式相结 合的方式。目前该改革已顺利实行一个学年。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长学制学 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本科阶段实验课程设置和 知识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评价我校现行实验课程 设置情况,反思不足,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以 更好的体现专业特色,适应长学制教学的需要。
1 方法
选取当年教授的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长学制学 生75名。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 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设置的看法和建议、学 生对实验课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学生对考核方式等 方面。通过本系老师集中按要求完成问卷,收集到 的资料通过整理用epidata 3. 1软件包建立数据库; 用构成比分析描述。
2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问卷75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100%。调 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2 学生对于实验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评价53.3%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非常有必要,33.3% 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13.3%认为可有可无。
2.3 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目的的明确程度 8.0%的学生很明确,62. 7%的学生比较明确, 24.0%的学生一般明确,尚有5.3%的学生不太明确。 2.4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 总体而言,16.0%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 非常满意,46.7%的学生比较满意,26.7%的学生 认为教学内容一般,10. 7%的学生认为可以对该课 程内容进行调整。其中,就实验课的内容与理论课 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程度:25.3%的学生认为结合的 很紧密,45. 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比较紧密, 21.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一般紧密,1.3%的同学 认为不太紧密。就实验课的学习对理论课的学习和 促进作用方面:5.3%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46.7% 的同学认为作用较大,37.3%的同学认为作用一般,10.7%的同学认为作用较小。就实验课内容与 今后学习及工作实践的结合程度:5.3%的学生认 为结合的很紧密,40. 0%的同学认为结合的比较紧 密,45.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一般紧密,9.3%的同 学认为不太紧密。
对于课程的具体内容,16.0%的学生希望课程 是纯动手实验,26.7%的学生希望是理论讲解和教 师主导的案例分析相结合;29.3%的学生希望是理 论讲解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分组案例讨论,22. 7%的 学生希望是外出参观,另有5.3%的学生希望是以 文献阅读。
2.5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态度和水平的满意程度 学生从教师对实验课内容的讲解情况、具体指 导情况、是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实验课课堂气 氛,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态度和水平的满意度进 行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满意度 为100%,说明教师对于授课内容的准备符合学生 的标准,教师授课水平较高。
2.6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 80%的试 卷成绩和20%的实验课成绩的总和作为期末考试的 总成绩。69. 3 %的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的考核方式合 理,22.7%的学生认为一般,但是仍有8.0%的学 生认为有待改进,应该更加重视实验教学。
2.7学生对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结合实验课的内容要求和自身情况,33.3%的 同学认为自己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掌握了 85%以 上,64. 0%的同学认为掌握了 70 - 85%,另有 2.7%的同学认为掌握了 60 -70%。
对实验课的具体教学效果方面,72.0%的同学 认为扩充了知识面,56. 0%的同学认为提升了团队 协作的能力,49.3%的同学认为提升了解决问题和 实际运用的能力,48.0%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动手操 作的能力,32.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是一种有效的 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18.7%的同学认为提 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17.3%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归 纳总结的能力,13.3%的同学增强了文献检索的能 力,另有4. 0%的同学认为只做了简单的重复工作。
2.8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态度和感兴趣程度从学生对于学习态度的自评结果发现,88.0% 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学生对于课程 的感兴趣程度显示,只有9.3%的学生对于实验课 不太感兴趣,其余学生对于课程感兴趣。
2.9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扩充情况的意见对于课程内容的扩充情况,大多数学生认为实 验课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同时增加复杂实验、案 例分析及企业参观的内容。
3讨论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的特点规定了教学 的特点和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 泛,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 和实践能力,而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完善预防医学 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如何更合理、更加优化的设置营 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更 加满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我系现 行的实验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 从2009级的43.1%上升到2010级的62.7%。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实验课教学 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课的课 程内容,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是带教老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显示,学 生希望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模仿 和重复实验,希望能够自己设计、实施实验,提高 实验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增加设计性 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表明“以学生为主 体”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培 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自学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授课老师的态度和水平能够增加学 生学习的兴趣。实验课强调授课态度的端正,授课 方法的灵活多样。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授 课态度和水平满意度为100%,说明当前的教师授 课水平较高,但也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运 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合理地安排教学内 容,不断提高授课艺术。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具有丰 富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授课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及对教师这一行业的热爱。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129-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高校学生可以非常自由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工具来学习、获取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制作成几分钟长的微视频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难题;还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自2012年以来,通过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制作的微课程受到国内高校教师的重视。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小课程。微课程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而微课在我国得到应用,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倡导的。
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同时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制作的微型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的特点是整个视频教学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少,多是突出某个重难点内容以及某个知识点;使用方便,较易操作,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通信工具下载学习。因此,微课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基础化学是医学高等学校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深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基础化学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学生多、实验室面积不足等条件的限制,泰山医学院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以上现状,泰山医学院将微课与基础化学实验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增强实验效果的新途径。
2 当前泰山医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实验预习积极性不高 为增强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实验前掌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为实验操作打下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提前预习的学生并不很多,究其原因,除了学生个人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教材的讲解过于枯燥,不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致预习效果不理想。
实验操作不熟练 在当前教育模式下,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并不充足,因此存在动手能力差的突出问题。尽管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会详细演示实验过程,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但由于学生多、时间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导致学生实验中仪器组装操作不规范、不熟练,甚至出现实验事故,难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多,课上只能选做部分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以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重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少量设计性实验,总共安排40余个实验,因此,实验内容很丰富。但受实验条件和学时的限制,只能选择部分重点内容在课上练习,其余内容由学生自学。
课后复习实验内容困难,课上内容难以巩固 课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后复习,才能将实验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后,很难能够再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进行有效的复习回顾。
3 微课的特点和作用
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短。根据内容的需要,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微课的内容少,一般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具体。一个微课程讲解一个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难点突破、重点知识、教学方法等问题。因此,微课的内容更精简。微课资源的容量一般较小,时间短,师生可以很方便地在线观看或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移动学习,实现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微课的以上优点使其成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喜爱。因此,针对高等学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将微课引入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增强其教学效果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 微课在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探索
在基础化学实验中,有选择地实施微课程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的内容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微课来讲解,应选择重点、难点及一些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如实验基本操作是基础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的内容,可将这部分知识用示意图、视频音频资料等制作成精彩的微课视频;对验证性实验如沉淀溶解平衡实验,实验原理与实验分析是本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往往通过一次实验很难完全掌握和理解,因此,这种实验很适合制作微课,供学生预习复习用。
应以学生为中心制作微课 微课的特点是面向学生,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因此,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是微课制作的基本原则,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基础化学实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
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中,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思路指导微课的制作。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微课的内容,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微课的制作中通过画面、声音等手段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微课具有感染力,制作出学生喜爱的微课。
微课的制作要发挥团队的合作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多,要制作出优质的系列微课,需要有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微课制作软件的教师,并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制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难以从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脱身,单独一位教师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微课的制作,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
关键词:医学 教学改革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00-01
医学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紧密相联,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较高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它包括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又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其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实验课是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离不开科学实验。
为了更好地应用实验室,让其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我校对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不断改革、提高与完善。实验教学改革是促进了医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模块化教学
传统实验课教学多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过多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高,仅作为理论课的附属和验证,学科之间的界限过于明显,限制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内容多陈旧零散,缺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大力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将过去分散于各学科的实验室如,病理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整合组建为数码互动实验室。建立一个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应用上,加强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鼓励教师研制开发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在实验教学手段上,采用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教学。充分利用“读秀”中心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技术,开辟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
2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和教学模式
2.1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我们基础医学部,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等;构建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2.2 开放教学模式
考试考查是实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课程考试或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促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化为主要依据,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考试成绩由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实验操作或标本考查(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形态学则进行标本的考查)、试题测验(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得出成绩。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学生要提交论文;为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实验成绩登记、建档。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抓好短期(强化)培训,即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项培训或活动补充教师的某一方面知识,不断提高技能。要抓好日常的培训,即在日常实验教学中的严格要求,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 抓好实验课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实验课的准备不但包括对学生的上述要求,而且教学教师也必须按照实验课遵守教学组织和要求,上好实验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抓好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以下若干环节,达到实验课之目的。
4.1 实验课的课前准备
实验课指导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编写出富有启发性的指导提纲。在实验课前,指导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预备实验,以便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从而取得指导实验的主动权。此外,课前教师要逐一检查实验时要使用的各种设备,包括仪器、药品、器材、水、电供应和实验动物等,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4.2 实验课的指导性讲解
在实验开始前,指导教师应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指导性讲解,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并提出实验中的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但这种指导不是理论授课的重复与补充,而是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原理,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及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提高学生作好实验的信心。反之,如果完全由教师注入理论,让学生不用动脑费力,必然会使学生对实验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对实验课的预期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
4.3 实验过程的控制与指导
在学生动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关键是明确实验目的。然后回顾和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明确个人的分工和责任,以免实验时现翻书本,慌乱,拖延时间,造成实验的贻误。
实验过程中,幕保持实验室的肃静,使学生聚精会神,不致因吵闹而忽略对一瞬即逝的实验现象的观察,或造成药量滴定不准,甚至延误了给药时间,导致实验失败。其次,要保持实验台和环境的整洁,这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养成的职业习惯。比如在做动物实验时要及时清理实验台上的脏物、毛、血迹、粪便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不能弄虚作假。
4.4 实验总结
实验后总结是检查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实验总结看成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总结最好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可以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心得体会、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则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必要的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也可以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再作归纳小结。在总结时对有创见的学生应给予表扬,使总结具体生动,有助于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4.5 善后工作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 教学模式 改革
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诊治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我校对病理学教授情况和授课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病理学实验课作为整个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演练场[1]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学习效果。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目的不但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要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连贯性教学。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的教学与考核方式
一直以来,病理学实验课作为考查课的形式设置,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际操作为辅。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于2012年引进了Motif显微数码互动系统[2,3]来完善教学设施。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观察疾病镜下病理学特点的过程中实现充分的互动,加强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
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为实践操作,成绩结构由平时成绩与实践操作考试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0.1,其评定方法按照学生完成课上作图作业情况及课堂表现予以评定。实践操作考试的考核方法为识图答题,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播放幻灯片,考生在20分钟内完成10张镜下图片及大体标本图片的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作答。
(二)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堪忧
在长期的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学生的反馈认为病理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厌倦情绪。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的教学影片比较陈旧,授课内容及形式也比较保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由于该课程设定为考查课,学生及教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性,难以调动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秩序。
这种教学效果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实验课的初衷,致使病理实验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病理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依据
(一)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需求
通过实验课程教学课堂秩序以及教学效果反映出的现实情况,可以认为目前的教学形式存在以下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第二,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结合程度不够,造成实验课程中学生难以消化全部理论知识。第三,学生与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第四,教学资料比较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考核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以下一些改进。
由于该课程自身就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等特征,学习理解中的困难是学习该课程的客观现实。所以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更形象的方式简化抽象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一要提高学生与教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强化实验课程的成绩权重来诱导学生与教师提高对课程的重视,改变从前的错误看法。
二要丰富实验课程的内容,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内容更新颖。使课程内容可以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课堂。
三要调整考核形式,增加平时的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更重视课程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考试结果。
(三)新型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形式
我校积极应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病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而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首先,课程性质由原来的考察课改为考试课,将改革后的病理学实验课命名为:《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4],它是一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助以 PBL 教学、临床病例讨论和病理尸检观摩的课程。
显微形态学在我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考核方案:
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实验报告(20%)、平时成绩(20%)和期末考试(60%)(详见表1)。
各部分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载,最终按加权比例形成最终总成绩(X)。具体计算方法为:
X=实验报告成绩×0.2+平时成绩×0.2+期末考试成绩×0.6
课程总成绩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分为及格),按该门课程不及格认定。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36分(60%),而总成绩达到60分,仍按不及格认定,无故缺勤4次(含4次)以上者本门课程计为0分。
考核内容的要求 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课上完成;要保证出勤率及保持课堂纪律;下课必须做好卫生值日工作;临床病例讨论。
(四)新型教学形式的设定依据
这次新型的教学形式的设定的针对性很强,其主要目标就是增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以及PBL教学形式的引入,使课堂的互动性更强,气氛更活跃。
在考核方式上的调整增加了平时撰写报告与课堂表现的成绩权重,提高其专业水平。
三、新型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提高了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考核方式的调整,让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得到了重新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也改变了原来“几十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态度,真正做到“授之予渔”。
同时,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以典型的病例为线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显微形态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我们纳入了学生平时成绩,其中包括纪律、卫生等考核项目。武则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三)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完成病理学实验的大胆改革,在师资力量上我校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授课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参与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我们对改革前、后病理学期末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的病理学成绩及格率较改革前提高了10%,改革模式对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意义。
(四)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基础医学生来说,病理学实验课乃是检验病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唯一场所。在实验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大体标本及镜下切片的观察来认识疾病,我们还开设了病理尸检观摩板块,了解尸体解剖操作流程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跟踪和参与医疗事故中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并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切片制作,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转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拓宽了视野,为今后培养临床工作者或者法医打下基础。
总之,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集理论与实践应用为一身的医学人才,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不断地更改教学模式及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及对医学前沿知识的了解。病理学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重视课程的全过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杰,张秉义,马思敏,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开创了形态实验教学新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一门形态学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很突出的位置。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开展网络教育以及改革考试方法,结合临床实际重新认识现有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定位并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领域占有重要作用,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1],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实验课更是重要环节,它对于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如何搞好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现有的一些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地位和内容配置,应该从现代素质的高度给以重新认识。在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及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使用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一 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进一步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1 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应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实验室的技术和仪器也在更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掌握新的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提高自身的知识。
2 各个教师相互沟通,制定实验计划: 实验课教师必须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好实验课前的每一项工作。加强与理论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理论课学习及掌握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3 做好预实验的工作: 预实验是实验准备的重要环节,通过预实验可以摸索实验条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把实验课中使用的仪器、药品等准备充分。
二 改革实验课内容及实验课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特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实用应用能力,我们对病原微生物学实用科进行了改革。在不增加实验课时的情况下,精心选择使用内容使实验课相对独立。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试验,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思考性和系统性的实验项目,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即以验证已知的基本理论为主,由实验指导教师和使用人员在实验课前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按照教师的方法把实验内容重新做一遍,自己并没有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所学知识不连贯,印象不深刻,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不能独立完成所需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1 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1 从实际出发,选择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实验课体系: 通过对实验课的选择和调整,不断加以更新和完善,制定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体系,要重视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基本实验技术,同时增加与实验题目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和认识。
1.2 鼓励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全过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以往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由实验指导教师和使用人员在实验课前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按照教师的方法把实验内容重新做一遍,自己并没有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所学知识不连贯,印象不深刻,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不能独立完成所需工作。一旦出现非预期实验结果,大多不愿,也不能进行全面、综合分析,随便凑个实验结果交差了事,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4]。现在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的整个过程,同时,组织部分学生成立医学微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小组。首先,对于一些实验项目,我们尝试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及实验指导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我们审阅后实施。其次,我们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轮流协助老师进行实验准备。这样既能增强其对实验课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本次实验内容的理解,还能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 开展网络教育,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网络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信息交流更快捷、更有效、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认知速度和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有多种好处,多媒体技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递信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内容生动化,微观世界宏观化,既增加了信息输出量,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5]。同时利用视频、录像等其他辅助手段,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拓展,将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融人到实验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一边板书讲解实验技术原理、方法,一边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给同学示教、解释、分析,可以使同学们看到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增强对枯燥繁琐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电化教学和理论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可使微生物的微观变得更直观,节省了时间并解决了老师在讲台实验操作,学生难以看清具体细节的难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微生物实验由大脑中的理论抽象认识上升到具体形象认识。此外,构建医学微生物学网上实验教学体系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网上实验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或校园网,利用仿真软件完成部分实验内容的活动,具有资源共享性、内容开放性、实验交互性的特点,是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6]。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尝试医学微生物学网上实验教学的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反复观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微生物这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对提高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改革实验课考试方法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对课程考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验考核这一重要的环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重理论、轻实验,在实验课上不认真操作,随随便便,不去研究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报告互相抄袭。考评时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考核评估针对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的特点,本教研室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考核办法。除了常规考试外,还加入了随堂操作、课堂讨论以及实验报告的考核。特别是实验报告方面,我们要求学生着重发现实验中的不足,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并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也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了解。重视反馈与评估教学效果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每年实验课结束后,本教研室还会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实验课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思维状况,及时调节教学对策,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平台,亦是我们使用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改革方法包括[7]:
1 实验基本理论知识考核
2 实验标本考核
3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4 设计性实验考核
5 实验报告考核
6 平时考核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如何搞好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根据课程教学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新型教学手段,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新机制,培养出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将以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把实验教学改革继续深化。积极营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氛围,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德伟,《微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0-72
[2] 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8―7lO.
[3] 伦永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05,12:53-55
[4] 王雪莲,安春丽,姜晶.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3):109一111.
[5] 庄东明,于爱莲,于广福,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19―221.
[6] 张淑杰,熊亚南,曹岩,等.构建医学微生物学立体化实验教学资源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5):755―756.
关键词:机能学实验;微课;临床医学;教学
1机能学实验教学概况
本校整合三个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教学内容,开设独立设课、考核评价为一体的机能学实验课程,并建立机能学实验中心。编写适合本校的机能学实验教材,内容包括实验动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训练、机能实验学经典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机能学实验课程面向临床医学等专业开展实施。制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机能学实验课程不同于传统理论考核评价单一的形式,涵盖了平时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实验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实验设计实施的考核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医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临床专业教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临床专业认证,对临床专业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及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具体化。知识目标要求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生命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实践。技能目标要求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等结合自身专业的具体要求[2-3]。这要求在基础课程阶段开始培养专业人才的人文精神、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机能学实验教学是作为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人文情怀、合作能力等众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本校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授课时数的局限,教师在上课时需赶进度,满堂灌。这样使学生接受能力减弱,教学效果一般。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结合临床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基础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能力。
2精心设计微课主题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很难始终将精力集中于课堂,如果学生注意力稍不集中,就可能会错过一些重点内容,导致获取知识的不全面,因此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每个重点知识点制作微课,并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可从一些较为简单的章节入手,设计微课的主题,比如尿的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中以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中的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为主题,通过设计10min以内的微视频,让学生简单容易的掌握其重点内容,影响到肾小球的因素有5方面,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和滤过系数等。通过微课内容学生学的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微课视频或动画,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理论知识,产生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每个微课时长控制10min以内,可以减少长时间观看视频而产生的枯燥感觉。每个微课内容短少,重点阐述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提前了解。每个微课视频占用空间少可随时下载手机上观看,随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抓住微课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制作微课时抓住某一章节难点讲透彻又能提高兴趣,这要求教师制作微课设计上下功夫。微课中应减少文字,融入大量图片、动画等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容易理解。微课教学形式需要教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拍摄视频、设计课程、制作等,需要占用教师教学以外的额外精力投入,可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方式学习相关视频制作软件等,降低微课制作难度,并在大量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会有更多的教师参与投入微课制作中。微课教学形式融入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并且有针对性的对课堂重点内容着重强调,对不明确的地方或者难理解的部分做好记录,课堂时间用于同教师面对面交流并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提前掌握相关内容,并且拥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和效果,也可以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形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可在每次课前,给学生提供下次课实验提要及相关微视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线上学习。不仅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机能学实验的兴趣。
3微课教学方法的实施
面对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适应的过程,因此基于微课的教学实施,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自身情况进行设计,并逐步完善和标准化。课程教学内容可从课前开始深入,通过推荐自制微视频、录屏课件、大量的网络视频资料等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4]。课堂学习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由于我国的学生课堂提问、互动思考能力弱,直接进行课堂提问、交流等可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改变(比如不同教学方法分组方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必须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放弃讲授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
3.1课程教学设计
机能学实验课前预习的非常重要。学生如不进行预习就开始实验,不仅实验失败率高,而且实验后没有学习收获。基于微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提前安排实验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组长安排和督促小组课外学习,通过微课学习进行组内讨论。课堂上随机选择一个小组,限时10min,根据预习的微课内容,提问和讨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询问教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课前学习,而且避免了因学生与老师交流能力缺乏而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更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实验课结束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对本次实验课中遇到问题对学生进行反馈和评价。
3.2教学效果评价
选择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学生68人作为研究对象,课程结束后,以问卷调查形式对两种教学方法(微课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与传统教学相比是否有更多收获;(2)课堂学习是否有更好的互动性;(3)内容是否更通俗易懂;(4)内容了解是否更完整;(5)内容掌握是否更准确。以“星号”作为评价程度标准,五颗星评价为最高,即微课教学形式优于传统教学形式;三颗星评价为两者相似,差别不大;一颗星评价为最低,即微课教学形式不如传统教学形式。从调查评价中可看出学生对微课教学形式基本认可,在收获、易懂性、内容掌握完整性及准确性方面的评价,为多数在四星以上。微课教学形式增强机能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多元化,通过课下自学和课上讨论结合,在有限的课堂内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于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两种形式并无太大差别,甚至认为不如传统教学形式,表明每种教学形式只能适合一部分学生,提示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分别进行不同的教学,充分发挥个体化教学的特点,但具体的课程设计仍需进一步探讨。目前的条件下,大面积开展微课教学,如果平衡性不好,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比如课前放手让学生在课下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和指导,可能会出现脱离内容主题的情况。此外应当注意微课制作的质量,多数使用的教学视频仅仅涉及到教学幻灯片或网络上相关的视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应当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自制短小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微课视频。此外培养能胜任教学的师资,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多数依附于相关的理论课,如生物化学实验课依附于生物化学课程,考核时理论课成绩所占比例大,实验成绩仅占总成绩的20%~30%左右。在此次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中将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交叉融合,并将此门课程设置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课程总体分数为100分,因此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评分体系构成的总目标和要求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医学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结果与临床疾病的关联,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评估体系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设计性实验、实验考核和基础理论考核6个部分组成(见表1)。
2考核评分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2.1平时成绩的实施与管理
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学生的出勤、预习、课堂提问、课上纪律和课后值日等情况了解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教师上课时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分值平时成绩实验课表现掌握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态度5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了解学生书写表达、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20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正确情况检查学生独立实验操作能力15设计性实验设计内容与实施情况测试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20实验考核未知样品的测定检查学生对样品测定各方面的运用能力10基础理论考核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实验及相关学科基本原理及技能的掌握30时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实验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教师通过启发式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实验预习的重要性,从实验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值日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由于教师全程跟踪实验,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可以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比较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平时成绩的管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做好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2.2实验操作的实施与管理
实验操作的评分是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正确与否来检查学生的独立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课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实验课的积极性和提高动手能力,避免学生出现依赖他人的现象,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体现在两方面:①实验操作需掌握的内容,如定量取样技术、样品处理技术、细胞标本观察情况、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显微镜等的使用技术,其满分为10分,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的掌握这些技术;②实验操作应该熟悉的内容,包括分光光度法、层析法、电泳法和细胞制片等,其满分为5分,在每学期实验课开始之前,对带课老教师、新教师和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较好地掌握判定标准。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仪器的规范使用进行正确的示教,并全程进行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给予及时的纠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数据及时检查、签名,对有偏差的数据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
2.3实验报告的实施与管理
实验报告的判定可以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书写表达能力和综合思考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包括5个方面:①实验一般项目,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题目、日期、实验目的和原理等内容,其满分为10分;②实验方法表达,即实验的关键步骤等,不同的实验步骤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因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写详细,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其满分为10分;③实验结果表达,实验结果的表达有图表形式、文字描述和图形形式,并附上完整真实的经教师签字认可的原始数据记录,其满分为30分;④分析与讨论,要求写出当天的实验结论,对有偏差的结果要进行分析,讨论产生其结果的原因,在下次的实验中应避免出现的问题等,其满分为20分;⑤整体情况,教师根据报告的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调理清晰和书写整洁等方面给予综合评分,其满分为30分。由于实验报告的内容较多,因此实验报告卷面总分为100分,最后折合20分并入总分100之内。在实验报告的判阅过程中,要求教师从上述5方面认真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报告的考核,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为科研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4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与管理
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学生自行的实验设计内容与实施情况,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内容。实施探索性实验分为设计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两类。(1)设计综合性实验,其内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实验项目主题,综合运用实验技术探讨解决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并进行实施,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传统的蛋白质含量测定、蛋白质的初步分离提取、离子交换层析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蛋白质的多种分离提取的方法后,再提供一种新的蛋白质生物样品,学生4~5人分为一组,自主设计一个从生物样品中分离纯化一种结合酶的技术路线,并以此总结从生物样品中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的设计方法,要求同学查阅文献,撰写设计报告,将技术路线和总结的方法做成PPT,交给带实验的教师,教师审阅后提出问题,学生修改后在下次实验课上进行交流。(2)设计创新性实验,让学生围绕临床或生命科学问题自主命题,自主撰写开题报告,自主提出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答辩,答辩后再实施。这两类实验分别为10分,从实验设计的合理与完整性、技术路线可行性、实验原理解释解答的正确性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的合理性4方面考查学生,每项满分为2分,共8分。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PPT的主要执笔和讲解者另加2分,共10分[10-12]。在整个医学生物学实验中,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占分值的比例较大。在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从大方向上把关,需要教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实验方案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便于进行初步修改。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深,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再学习的有效途径。
2.5实验考核部分的实施与管理
在实验考核部分中实验技能是考核重点。学生在学习了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后,通过实验技能的考核,教师能够观察到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这是规范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效果的有效检验方式[13]。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技能操作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验仪器的运用情况,根据学生测试的结果结合学生的操作过程给学生打分。教师通过实验考核的方法了解学生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
2.6基础理论部分考核的实施与管理
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时间为1学年,第1学期和第2学期各有1次基础理论的闭卷考试,每次15分,考试内容包涵有对实验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的了解、实验技能的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和操作以及对注意事项的认识。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对本学期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是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理论部分的总结。基础理论部分内容,涵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也反映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能够从考试分析中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