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规划原则

产业规划原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3 16:21: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规划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产业规划原则

第1篇

同志们: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刚才,市发改委就“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前期工作作了汇报,相关部门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打算,金平同志就规划编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总的来说,前一阶段,市发改委和各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形成了一批专题调研成果,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下面,我再提三点意见:

一、强化认识,理清思路

为什么要搞“十二五”规划,概括起来,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年工作的主线。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了理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变、整个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的转变。我们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就是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体现在规划编制工作中,体现在规划内容中。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是顺应发展阶段转轨的重大工作。“十二五”时期,将是衢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轨的重要阶段。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市经历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轨,去年我市社会发展水平也进入全省中等发展水平。接下来的五年,我们提出了要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转轨的新要求,社会发展也将向更高目标迈进,这些都需要在规划中予以明确。

(三)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推动产业发展转型的重大工作。十二五时期是产业转型最关键的阶段,“十二五”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四大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二、明确方向,把握原则

规划一定要体现方向性、导向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激励性。重点要把握好四条原则: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导,突出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同时要坚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三大取向,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基本形成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二要坚持激励奋进原则。在规划未来发展蓝图,确定经济发展指标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标时,既要催人奋进又要切实可行,要让广大群众看到“十二五”的宏伟蓝图,从而达到鼓舞信心的目的。

三要坚持紧密衔接原则。市“十二五”规划要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的要求相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建设总体方案相衔接,与各县(市、区)规划和市各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确保上下、左右规划衔接好。

四要坚持注重特色原则。要加强对我市发展阶段、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生态文明等特点的研究并体现到规划之中,努力编制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规划。

三、精心组织,形成合力

要努力形成“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集思广益”的规划编制格局。要集思广益,开门编制,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调动全市上下积极性的过程,凝心聚力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充分吸收干部群众智慧的过程,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再发展、再跨越。

关于规划编制的几项具体工作,我在此明确一下:

第一,市发改委要按照确保2010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的目标,抓紧提出工作方案,倒排每月乃至每周的时间表,实现紧张、有序、科学编制。

第二,原则同意委托省发展规划院开展思路研究,具体提交市委研究决策。

第三,由发改委牵头组建我市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及早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中要注重加强与被委托单位的对接融合。

第2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11-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各行各业以及人们所熟知,所献服文论述了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物流已被人们誉为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可供挖掘的“第三利润源”。不少专家学者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物流挂帅的世纪”。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已被不少国家从宏观或微观上所认可,他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力量,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降低成本,并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快速转移的全过程。因此发展物流区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物流规划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是由德裔学者艾伯特?赫希曼提出的。赫希曼指出: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主张资本和资源的发展通过“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由于区域和国家的相似性,使得区域开发与规划做为理论常常被引用和借鉴,并因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及区域对经济内容与结构进行了调整。稳定一产、优化二产、繁荣三产,无异是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会明显降低制造业成本、优化服务环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为扩大内需,推动建立完整的物流产业供应链,促进工商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国务院把物流业列为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十大产业中唯一的非实体经济规划。

二、促进现代物流的各项措施

区域经济是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例如:人流、商业流、资本流等聚集的经济,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现代物流业涉及领域广、关联产业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多措施并举,才能收有较好的效果。

(一)加快企业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调整和优化物流业结构,使快递企业的服务有所延伸,来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物流业平稳快速发展。同时,促进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建立物流产业安全保障机制。特别是加强对重点产业的物流服务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对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引导制造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顺应产业分工细化、深化的趋势,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运营模式,积极做好物流业与制造、商贸流通、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降低成本,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

(二)强化物流业基础工作,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整合物流链各环节的信息资源,稳步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物流业服务体系。规范发展物流师职业资格岗位培训认证工作,加快培养各层次物流人才。高度重视引进高端和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

(三)强化政策扶持,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鼓励城市物流配送实行品牌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培育“城市快运”品牌,引导城市物流配送企业统一标志、统一车型,并实行公司化管理,采用封闭两厢式货车运输。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四)加强对物流业的指导管理,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应加大对现代物流业的宣传力度,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宣传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工商企业优化企业物流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物流企业,提高全社会对加快发展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为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原则

区域物流规划的过程是及其复杂和烦琐的,建立的过程是需要一定时期,对物流的长、中、短期的发展目标,所掌握的资源,方案及战略的设计都需要进行统筹管理。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有遵循以下原则,才能使区域物流更加合理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战略性原则。在进行区域物流的发展规划时,对各要素进行长期,战略性的设计。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对规划要素、取舍、建设标准要有战略的眼光。对规划要素的布局要有整体意识,在充分考虑到弹性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缩减成本的支出。

(二)系统性原则。物流本身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的同时,必须对各要求进行系统的思考及设计。区域物流进行发展规划的同时,必须把其放在大环境中即社会发展规划中,整体与局部都要兼顾,保证突出重点,照顾一般,把物流区域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充分的调动起来,结合社会力量,尽可能挖掘其潜力。

(三)科学性的原则。区域物流规划时,对各种规划要素进行科学的定位、分析、研究,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同时应与其他区域的社会中的文化、政治、教育等建设和发展相互协调。对各要素现状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后的分析,制订规划与方案。同时强调组织各部门、各环节相互协调,必须信息交流,相互衔接。总之,只有做到科学调查、科学分析,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才能保证区域物流规划的科学。

(四)可行性原则。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对规划的要素的定位、完成的目标、各项措施实施情况,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区域规则可立足于中长期的目标,此目标也需符合国情区域,使之具有可实现性。

(五)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的有效形式。物流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集群规划代表着区域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程集镇;颍州区;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guide the industries of Chengji town to concentrate in the park, promote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 scale, gather and demonstration driving effects, promot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to form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ggregation, and satisfy the demand of the spac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aim i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town.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 Chengji town of Yingzhou distric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lanning) is to achieve the the goals of guiding the park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se of land and spatial resources, determining the control standard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 land.

Keywords: Chengji town;Yingzhou district;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集镇性质:阜阳市近郊卫星镇,颍州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2、集镇规模:

近期2005年:人口9300人,1.1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2.5万人;2.7平方公里

3、集镇发展方向:以现状建成区为基础,城镇主要向南、西发展.

4、规划集镇结构:规划以现状路网及自然水体为基础,在用地结构设计中采用分片块状结构。

5、颍州区程集镇工业集中区用地位于程集镇区西北部,北起泉一路,南至阜临路,西起永丰沟,

东至泉源河,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宽约1200米,总规划用地总面积129.83公顷。

本区现状建成区面积25.67公顷。主要是村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等。

辖区内主要的居住为:王寨、王老庄、储庄、前张庄、220户930人.工业有2家养殖厂

加油站一座。一条由颍西变通临泉宋集变110kV高压线

6规划理念

6.1总体布局科学,功能分区合理。

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具备一定的超前和预见性,高起点的科学布局工业集中区内的生产用地

和生产辅助用地,提高公共设施综合利用率,降低综合成本。工业集中区围绕提高使用率和

产出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空间结构,合理规划工业集中区内各功能区的布局,做到

功能分区合理,相互协调。

6.2突出产业特色,促进集群发展。

按照本地产业定位,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突出产业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相对集中地

精心规划特色产业园区,满足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及产业配套的空间需求,促使

工业集中区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持续的竞争

优势集合体。

6.3强化土地管理,集约利用土地。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有关规定,鼓励修建多层、高层标准化

厂房;鼓励充分利用工业集中区外的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为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提供

配套服务。贯彻以项目带动土地开发的原则,重视节省利用土地,开发一片,收益一片。

6.4做好配套规划,提高承载能力。

根据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工业集中区控规中,在做好能源、物流发展规划专项编制

工作的同时,做好道路交通、给排水、电信、环境保护、消防、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配套

规划编制,提高工业集中区对工业项目的承载和吸纳能力。

6.5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园区建设成具有丰富空间层次、形象超前、具有2l世纪现代工业景观风范的园区。

7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统筹安排,相互衔接,合理确定用地功能,细化产业布局及建设容量,确定各项切实可行

的控制性指标和指导性要求。

2、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应立足于集镇建设日新月异的特点,体现规划的弹性与可操作性,考虑用地的可调整性

和兼容性,从控制性和指导性两方面进行控制。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合理

配置集镇建设用地及空间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注重与周边片区环境的协调统一,包括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联系以及景观风貌建设等方面,

使其成为集镇的有机组成部分。

8规划发展目标

通过重点控制园区基础设施、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和园区景观,落实园区发展要求

并体现城市设计构想,以整体设计思想为指导,创造一个生态化、人性化、集约化和产业

特色明显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功能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城镇功能区,使之成为

程集镇的产业集聚区、创业区和形象功能区;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设计提供条件,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依据。

9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程集镇政府工作报告和对园区的发展设想,综合考虑程集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

资源优势等发展条件,确定园区的产业发展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为主。

10规划用地职能

根据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本地区用地主导职能为工业。

11规划用地结构

本地区规划用地结构可概括为:“3轴4区”。

“3轴”即以阜临路为依托的园区发展的外部牵引轴、以泉源路为依托的产业发展轴和

以永丰路为依托的特色景观轴。通过轴线将4个功能区有机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区”指综合产业区、纺织服装加工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和食品加工区。

12主要用地布局

1、 物流用地

考虑程集镇的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在园区建设物流园区,满足园区及程集镇今后发展的需要。

规划仓储物流用地总面积10.55公顷,占本区总面积的8.1%。

2、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呈组团式“园中园”的方式布局,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区、农副产品产业区和食品产业区。

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66.75公顷,占本区总面积的51.4%。

3、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为配合物流园区建设商业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26公顷,占本区建设用地的1.0%。

4、居住用地

根据园区的现状建设和园区的发展要求,规划在园区西北部泉二路以北、永三路以西建设居住用地,

主要以安置园区内居民为主。区内居民安置以2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进入镇区居住,另一种进入

本安置区,本安置区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的方式进行。规划居住用地12.88公顷,占本区建设用地的9.9%。

13道路交通系统

1规划采用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道路系统。

(1)主干路:主干路:区内道路网的主骨架,以交通职能为主,沟通各主要功能区。主要有阜临路(60米)、

泉源路(30米、永丰路(30米)3条道路。

2次干路:辅助主干路沟通各功能区,兼有生活性和短距离交通性道路,是主干路、支路之间车流和人流

主要集散的道路。有泉二路、泉三路、永二路(20米),道路红线均为20米。

支路:作为各街坊间的联系道路。有泉一路(15米)、永四路(15米)、永一路(12米)、永五路(12米)。

14绿地系统

公园绿地

带状公园主要沿泉源河、永丰沟而建,利用现有河流水系,创造带状绿色空间。街旁绿地3处,一处位于

永丰沟南端,结合现有林地建设;另2处位于泉三路旁,是由高压走廊形成的三角绿地。

防护绿地

第4篇

一、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一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开发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目标,促进全市开发区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到2020年,各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尤其是产业链配套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二是产业集聚原则。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鼓励全市工业按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区内居民向生活小区集中,实现开发区建设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三是高标准建设原则。要瞄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开发区,超前进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吸引力。四是产业导向原则。进入开发区发展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无污染的项目。五是循环经济原则。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开发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抓好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

(三)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各类开发区,都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门机构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切实搞好总体发展规划和主要专业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总体发展规划对开发区建设的指导作用。总体发展规划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四)规范开发区的规划决策程序。各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编制或修订完成后,必须报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由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论证后,报市政府或省政府审批。开发区详

细规划,以及功能布局和产业建设规划等,必须符合总体发展规划要求。

(五)着力培育主导产业。要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配套合理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智力密集、产业集聚、开放环境为依托,成为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载体和集中区域。经济开发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完备的方向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加工制造基地要成为省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要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单一特色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链完整、具备园区品牌的企业集中功能区域。

(六)积极促进产业聚集。今后全市引进的外来投资项目,市内企业新建项目,原则上都要布局到相应的开发区。鼓励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龙头骨干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能形成规模效益的投资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城市搬迁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

三、大力优化开发区的发展环境

(七)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区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电力、燃气、供热、通讯、道路、消防、排污等必要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必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各级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供气、供电等生产要素要优先满足开发区的需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八)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开发区的建设规划要对排污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提出对策措施。加快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和垃圾收集装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开发区。积极推进企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安全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九)努力提高开发区的土地容积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区内的生产性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40万元/亩,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亩。对进入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开发区内建设多层建筑,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努力创造一流的开发区服务环境。市、区县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的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简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省级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可享受地方同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进区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除全国、全省统一部署和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检查外,市、区县有关部门到开发区的检查,都必须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并由开发区管理机构或当地政府统一安排。未经批准的检查,各开发区和企业有权拒绝。

(十一)加强开发区智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各开发区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层次人才,走产学研联合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路子,努力形成开发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的机制。要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的高创中心,其他开发区要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切实增强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四、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十二)各项优惠政策要向开发区“聚焦”。今后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都要向开发区倾斜,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开发区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对在各类开发区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分市内、市外,不论经济成份,优惠政策一视同仁。

(十三)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对于进入开发区的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在用地、财政扶持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办法,实行更加积极灵活的优惠政策

(十四)努力保证开发区建设用地需要。今后全市每年建设用地指标,除首先保证市政府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外,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将根据各开发区上报的全年用地计划,研究确定全市开发区用地切块指标,切实保证进入开发区的工业项目用地,严格限制开发区以外的工业项目用地。积极支持开发区进行土地整合,各区县通过土地整合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开发区集中。

(十五)加大对开发区的财政支持。今后市里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评审、招商、考核奖励等,区县也要安排一定配套资金,用于扶持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项目用地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扣除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专项支出外,按照50%返还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内土地开发建设。开发区规划区域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部留在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开发区内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以2016年为基数,在“十三五”时期,超收的50%留在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滚动发展。高新区的财政政策仍按照原规定执行。

(十六)加大对开发区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五、切实强化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十七)提高开发区招商引资水平。各区县、高新区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建设的“一号工程”,围绕开发区产业特色,对开发区招商引资进行整体包装策划,确定招商目标,瞄准重点地区和国家,集中力量引进带动开发区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

(十八)加强开发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各开发区都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机制。有条件的开发区,可以适当提高招商引资奖励标准,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区招商。

(十九)积极创新开发区招商方式。各开发区要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招商潜力,做好以外引外、以商招商工作。要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根据产业特色,组织开展专业招商活动。围绕开发区内的大项目、产业链项目、配套项目招商,提高区内配套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招商。

六、创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开发区管理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是设立开发区的市、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市、区县人民政府授权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开发区要完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原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要尽快完善机构、规范运作。

(二十一)建立健全开发区封闭运作体制。要建立区划、人、财、物相对独立的运作体制,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岗责明确的用人机制。鼓励各类开发区与相应的行政区采取合一的管理模式;跨行政区划的开发区,有条件的要适时对区划加以调整。

(二十二)建立健全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要加强财政预决算管理,开发区的年度财政收支预决算、财政预备费的动用,以及财政收支计划的调整方案,须经同级政府和人大批准后执行。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开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不得擅自出台增加新的人员支出项目;公用经费可在同级预算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但原则上不得超过25%。

(二十三)建立开发区统计信息报表制度。各开发区要设有专人负责,按照规定时间,及时准确地向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经济发展信息,并对所有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七、加强对开发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5篇

关键词:多目标最优化;区域经济规划;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我国的区域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区域经济的规划是目前工作中的重点。将区域经济规划做好,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实现区域经济合理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规划解析

区域经济规划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未来的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部署。区域经济规划是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部分体现,是结合了科技、经济和环境的整体形式。科学的区域经济规划首先要对区域调研,然后进行确定区域规划发展思路,然后指导进行区域经济规划的科学分析、制定、评估和落实,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

区域经济规划的范围十分庞大,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一般规划的内容包括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已经对经济的分析等。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一致,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划设置上有着较大的不同。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一种就是传统的发展观念,把经济的发展认为是经济的增长,所以将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定位于经济增长;另外一种看法是比较科学的发展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社会和人才是发展的主体,经济增长只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更多的人认可第二种观念。区域经济规划有三个目标。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增长。这些目标互相促进又彼此联系,互相扶助又彼此制约。比如很多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经济增长又能够建设生态环境,所以在经济增长中要注意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区域的主导产业要进行科学的选择,因为这对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区域经济规划中,选择主导产业是核心环节。在对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时,要考虑能够成为区域产业的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主导产业还应该在区域分工中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强化区际间分工合作。区域内的主导产业要具有区域特色,能够在市场贸易中,发挥区域优势,取得较高利益。总体来说就是区域产业的产品应该是由良好的市场前景,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未来能够占有经济市场,有较高的积极效益,对区域的增长有强大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在主导产业确定以后,要对整体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区域的产业结构是组合了不同的产业,设计的产业较广,那么就需要对产业进行分类以及合理配置。所以在对区域经济进行规划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要详细分析区域内的产业结构问题、特点和现状,然后通过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政府政策等对影响区域产业配置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接着对产业间的联系进行优化组合,将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协调,下面就是按照要求指标,将生产要素同产业之间进行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益,最后要注意优势产业的配置,增强产业结构在未来变化中的适应性。

三、区域经济规划遵循的原则

为了保证区域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要对区域经济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必须遵守相适应的原则。

(一)以劳动分工进行区域经济规划。社会劳动分工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分工决定着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劳动地域分工是区际间客观存在的优势,各个区域间的劳动区域分工形成了产业结构。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区域间的优势比较、产业结构的配置以及主导产业选择。所以区域经济规划能够发展区域分工,形成专业化部门与综合性结合的产业机构体系,使区域间能够互相配合,彼此协调的有效分工,共同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以区域特点进行区域经济规划。在区域经济规划中,要充分分析区域的特点,根据区域的特点进行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决策,否则就会影响区域的整体发展,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区域进行分析要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区域内市场、人文、生产要素以及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第二是对区域内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区域特点的分析才能够制定出现实合理科学的区域经济规划。

四、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在区域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多目标最优化模型就是针对一个需要决策的问题,有着多种决策的选择,并且所有的选择都能达到目标,不分主次,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数学函数模型,不同的函数变量,就会相应的产生不同的目标函数。在区域经济规划中,为了处理区域间的关系,加强共同协调发展,就必须根据科学的方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使区域经济规划决策更加科学。

(一)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对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市场情况以及区域历史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对针对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进行规划区域的数据统计,比如规划区域的生产要素,市场供给以及人口数量等。第三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对规划的决策进行分析,然后将具体问题简化。第四,根据对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数学公式,初步建立模型。第五,将建立的数学模型与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对规划的决策进行比对分析,验证数字模型的准确性。

(二)最优化模型建立的原则。多目标最优化模型的建立需要几个原则,第一是要对规划区域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有利于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然资源的利用,促进规划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第二是在区域经济规划过程中,要把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建立最适合规划区域的数学模型。因为不同的规划区域有不同的特点,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素以要综合考虑全面因素,促使建成的数字模型能够与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一直。第三是能够保证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经济发展不影响生态环境,真正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对区域经济规划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配置以及优化,真正促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录亮.多目标最优化方法与应用[D].济南大学,2009.

第6篇

摘要:发展特色小镇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各地争相以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作为政策重点。但这种批量式、规模化的特色小镇建设已然陷入了认知误区,运动式、房地产化和短期成效等方式给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建议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居民普惠与品牌沉淀的原则,全面系统地培育建设一个个符合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小镇。

关键词:特色小镇;认知误区;科学发展;品牌积淀

我国的特色小镇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自2016年7月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以来,特色小镇已成为乡村城镇化的重要政策推手。2016年住建部公布第一批特色小镇,共计127个建制镇入选。今年7月27日,国家住建部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此次全国共计276个建制镇入选。两年已经有403个特色小镇进入了名单,这对全国超过18000多个建制镇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全国各地建制镇都在纷纷以规划、培育、建设和打造特色小镇作为镇域发展的重点目标。但是,对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建设与推进,还应厘清一些认知误区,须站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战略框架下,重塑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律与模式结构。

一、认知误区

特色小镇是关乎新型城镇化、乡村复兴以及中小城镇振兴的重要发展战略。住建部等希望将在全国范围内培育特色小镇作为引导中小城镇优化发展的一种政策倡导,但在地方层面形成了某些误区。

1.运动式发展的误区

尽管各种权威机构都提出了谨防特色小镇运动式发展的重要警示,但由于政策思维定势,总是希望能够“早出成果、早出成绩”,因此不少地方都是“储备”一大批的特色小镇名单,在住建部、省、市各级培育名单的指引下,地方政府将政策倡导理解为“刚性刺激型政策”,从而纷纷仓促上马申报规划。从2016年开始,全国各省市都在发展各种形态的特色小镇,由于大家都在各自为阵地大搞规划,最终必然导致省域范围内出现新的重复性的特色小镇的定位,如各种文旅小镇遍地开花。这些特色小镇规划并没有进行科学、精细的前期研究和比较分析,都以“利好”地方发展为出发点,规划单位有意识地“帮助”地方政府论证特色小镇的可行性。因此,正在规模性推动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谨慎克制,不能陷入浪费资源型的运动式发展陷阱。

2.房地产开发式的误区

由于当前一二线城市土地成本越来越高,加上房地产调控不断加码,大城市纷纷出台限购、限贷、限价、限卖以及限人口流入等调控措施,很多房地产企业为了探索多业态转型发展道路,纷纷寻找新的土地市场增长点。又逢全国大力发展特色小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使得目前大量房地产企业把发展的方向瞄准特色小镇,成为房企布局的“兴奋点”,如潮涌般奔赴特色小镇的“蓝海”,或以PPP模式,或以房地产投资型开发模式,大规模地打造各式各样的小镇。然而从目前已有的情况来看,不少地区已出现了特色小镇的同质化、重复化和非特色化现象。如旅游特色小镇、民族特色小镇,早已呈现饱和状态。同时特色小镇的建造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尚不清晰,这种房地产开发式的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使未来库存如何消化成为新难题。

3.短期化成效的误区

特色小镇目前的申报、汇报和认定的流程,在程序上给特色小镇创建留下了短期化的误区。特色小镇是一种经由各个大、中、小建制镇在历史文化积淀、经济发展摸索积累等较长时间才能形成特色的一种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大多要产业有特色、可持续和品牌化,宜居的生态环境、凸显的地域历史文化、便利的基础设施以及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很多创建特色小镇的地方,并没有从历史维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进行深刻理解和推动,而更多地从短、平、快的角度,抢抓申报时机和政府政策红利。这种在政绩冲动前提下的特色小镇的运动式、大开发式的理念,容易使特色小镇建设陷入“短期化效果”的误区。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原则

特色小镇,一是特色,与西方那些独具特色魅力的小镇相比较,我国的特色小镇应聚焦地方特色,多维展示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二是小,注重小而精的开发与建设,塑造小而美的生态环境。三是建制镇,即建制镇的全域化、普惠型发展。为了实现这三大目标,应强化对四大原则的认知与把握。

1.因地制宜的原则

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的发展,首先需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结合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独有的资源禀赋型的特色产业,如青瓷小镇、黄酒小镇、风能小镇和家具小镇等,依托传统资源优势,提升现代产业竞争能力,实现地方产业特色。二是结合地方资源能力,做大做强某个行业,形成新特色。如一些城镇拥有几个较好基础的产业,通过市场化分析与研判,重点发展某个有前景的产业,做强做优,最终形成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主要是尊重地方发展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路径依赖,更低成本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特色产业的比重,以某个特色产业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发展,形成“1+n”形态的产业体系。另外,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对于旅游文化风情小镇,则更具指导价值。很多主打旅游产业的小镇,更需要深度挖掘其地方历史文化、生态和地理地貌等资源条件,以更符合当代旅游市场需求的方式提档升级,规划设计更好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改善旅游综合服务,凸显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必须特别重视研究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规律,实施精准产业定位。若要从各自的产业培育、企业招商和企业培育层面,强化推动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关键是要能够同时建立“目标集聚与差异化”两大竞争优势。特色小镇不能仅靠前期政府资金或产业基金的推动,如果没有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特色产业为基础,将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特色小镇需要在产业特色与特色产业层面,重视对产业规律、行业规律、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和趋势的研判,从而以政府引导、产业政策鼓励、产业发展的社会资源支持和人才政策支撑等各种政府配套能力,助推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地方政治社会环境。所以,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政府与产业主体都需要深度研究“PEST”趋势,即全面分析、深度研判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要素,并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聚焦特色目标,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居民普惠的原则

住建部所提的特色小镇的主体是建制镇,建制镇属于地方一级政府,因此发展特色小镇,作为建制镇而言,应该从经济上强调特色产业发展,从空间上强调全镇域的均衡发展,从民生角度而言是一种全镇居民普惠型发展。这也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终极价值与目标。特色小镇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发展的战略支点,从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层面诉求城镇均衡化发展作为目标。当前的特色小镇主要强调了产业特色,但还未全面推动全镇的均衡发展和居民的普惠型发展。因此,建议加强以特色产业带动镇域经济发展能力,从而拉动镇域就业,提升其基础设施改善的财政能力,提高空间优化发展和均衡发展能力,增强财政转移支付和民生保障能力,提高维护生态环境的综合能力。这是一条内生型的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小镇道路。所以推动居民普惠,既是就业机会层面的普惠,更包含了基础设施、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层面的镇域普惠发展能力。只有当一个具体的特色小镇的发展能够带动实现本镇域内的居民普惠型和生态友好型发展时,它才是优质的特色小镇。

4.品牌积淀的原则

每一个特色小镇都需要积淀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形象与文化意象认知品牌,并以地方品牌的形态助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一部分特色小镇以传统工业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一些特色小镇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拓展出历史经典产业或文化旅游产业。无论是哪一种特色小镇,都需要在特色化发展的路上积淀出更丰厚的文化品牌与文化形象。特色小镇的内涵之一便是以特色化发展模式,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积淀一个小镇的文化资本。每一个特色小镇都应该是一个知名的地方品牌,是一个具有特色文化资本的小镇发展的经济品牌与文化品牌。所以,注重历史积淀,系统治理与管控好特色小镇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角度全面提升特色小镇的发展质量和内涵,才能不断积累和沉淀出特色小镇的发展品牌。

三、特色小镇的发展培育须建立科学严格的评估机制

特色小镇的培育和评定须建立科学、严格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在各地推动的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过程中,尽量实施一年培育认定、三年中期评估和五年终审的方式来进行评估和奖励。以三年评估、五年终审的方式分别进行考核评估和终审验收,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

1.考核评估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与特色产业

产业特色主要基于特色小镇内部产业是否具有某种产业的集聚度,是否是龙头型企业,能否形成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特色产业主要考察特色小镇的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特色化发展形态,是否具有特色竞争力和特色产业的品牌影响力。这可以根据不同门类的产业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但一定要严格考核产业特色化程度和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2.评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当今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做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对于城市的生态协调建设和发展以及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做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需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研究符合城市生态建设要求的农业观光园,同时,创新生态农业观光园设计的理念。

1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农业发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在规划和设计时生态农业观光园,就需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性规划。首先,充分利用该地区现有的原生农业资源,就地取材,创造出区域性特色的服务和产品。其次,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受限于技术和机械的农产品中,进一步丰富园区作物的内容,创造出更多的项目。最后,集中力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础设施,保障良好的交通、水电及食宿等,开发极具地方性、品牌性及文化性的旅游精品项目,不仅使农民收益提升,也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2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紧密联系自然环境的一项产业,不仅要以服务和产品来吸引客户,更需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支持。因为良好的风俗地貌、文化氛围及自然景观更能够吸引到旅客。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需要严格把握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首先,需要禁止乱砍滥伐行为,减少大兴土木对园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其次,尽量减少化工、化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持续经营的管理模式。最后,对整体收益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要为当地农业从事者创收,也要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2完善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方法

2.1充分利用景观与植被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中,顺应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建设理念,如何践行顺应自然的理念,其中景观与植被就是最好利用的资源。因此,通过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要让景观和植被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拓展现有景观植被的作用,更好地推进景观植被对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植被利用率。

2.2体现本土文化和当地民族的特点

比如,苗族文化的展示,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民族舞蹈、篝火晚会等,旅游者的参与度提高了,当地旅游特色的美誉度也随之提高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旅游者。如黔东南州黎平县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篝火晚会,就有力推动了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2.3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在农业观光园规划中,将农业文化资源融合到旅游商品设计中,以此吸引游客购买,并提高商品的农业文化价值。一方面应使商品彰显文化内涵,赋予旅游商品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底蕴的深厚直接影响到商品的销售,加入特色的农业文化,不仅增加了商品的美学韵味,还能够提升其纪念意义。另一方面重点考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如在进行商品设计时,将特色的农耕文明、历史典故、传说等构造商品图案、造型,并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材料进行制作,突显观光园的农业文化和民族特色。

2.4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业态是实现旅游产业永保活力的重要路径。贵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从产业要素、产业空间、产业融合3个方面来实现旅游业态的创新。一是产业的要素集聚。贵州要以旅游6要素为重点内容和出发点,对现有的旅游业态体系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业态的补充和提升,创新开发旅游景区综合体、城市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二是产业的空间复合。不同旅游地的不同功能分区,孕育着差异化的产业形态。贵州在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游客不同需求的认知,把差异化的产业形态和旅游业态融合共生,形成多功能复合的空间。三是产业的融合发展。贵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在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融合区域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作为引领,发展文化旅游创新区。

3结语

将传统的农田景观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的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使人们拥有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宝辉.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

第8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政发[20*]69号),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争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抓住襄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提升,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我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2、集聚发展原则。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把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把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聚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

3、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打造产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4、内外兼顾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发展产业集群与建设生态*、绿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生产,最大限度地推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及各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全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重新配置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界定主导产业,鼓励产品相类似的企业相对集中生产。

(二)继续壮大企业规模。以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培植和改造,充分发挥其产品辐射广、技术示范精、信息扩散宽的作用。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产销过亿元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事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规模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对其周边企业进行并购和改造,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鼓励名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地缘优势为依托,提升本地区产业集群的知名度。

(四)实现产业集群内企业优势互补。加大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沟通力度,引导集群内企业构建新的生产秩序,实现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系统合作的局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产业集群基础建设、空间布局、横向联系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

围绕自身优势,集中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机电汽配产业、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3个产业集群建设。

(一)扩大汽车零配件生产规模,发展机电汽配产业集群。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充分发挥毗邻高新区的地域优势,以长源东谷、荣华集团、*轴承工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主导产品、汽车零配件以及与汽车生产相关的各种服务,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群,增强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为现有厂家配套向全方位、系列化方向发展。到“*”末,汽车零配件产业的产值突破100亿元。

(二)提高纺织服装、粮油食品生产能力,发展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振纺织服装工业雄风,提升和改造我区现有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对落后的设备进行彻底更新换代,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纺织服装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我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手段,实现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有效对接,把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以*鲁花、万宝粮油、襄樊正大、*希望、安华纺织、金安泰制衣等企业为重点,用工业化的理念培植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到“*”末,以纺织服装、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蔬菜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加快商品流通速度,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群。充分发挥我区地处全国铁路、高速公路交接点和通讯网络“八纵八横”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我区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两大物流中心:一是围绕东风汽车公司庞大的购销业务,依托华中光彩大市场、天润汽车大市场、新世纪建材及一批汽车4S店,在316国道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仓储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中心;二是以新规划的襄樊铁路东站为核心,抓住货物运输将从城区转向市郊的机会,在肖湾东站建立一个物流产业中心,为各大专业市场及其他用户开展服务。到“*”末,物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五、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个以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技术攻关为重点的企业服务体系。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重点扶持、社会共同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利用现有产业技术基础,实行市场化方式运作,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

(二)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拓展担保业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创办商业性的民营贷款担保机构。三是开展企业诚信评价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有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信用数据库。

六、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指导,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打造产业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本地、本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要素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工作措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区经济、发改等部门要结合《*区“*”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科学拟定全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利用地方资源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区级各商业银行对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效益比较突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给予优先安排。从今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20*年拿20万元),重点用于公共服务平台、集群信息化建设以及技术攻关和产业链的延伸,由区财政局和区经济局共同制定经费使用办法。科技部门要从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向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倾斜。区经济局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的同时,要不定期开展银行和企业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