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3 16:21: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说课 设计方法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领导、同行或评委面前,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说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它可以促进教师作理性思考,呈现备课的隐性内涵,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本文就《内科护理学》进行课程说课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课程设置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主要阐述的是成人阶段内科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专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门课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整体护理观。学习《内科护理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四方面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疾病观察能力、配合用药能力及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护理能力,这些能力是从事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具有普遍意义,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1.2课程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科护理岗位需求调查、内科护理技术操作行业标准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如下课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熟悉内科各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②能力目标:具有规范的内科护理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应用护理程序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内科常见疾病用药护理的能力;具有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护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不断进取和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
2.课程教学内容
2.1教材
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选取经学校课改后由邵同先教授主编、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适用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内科护理学》校本教材。该教材的优势在于以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叙述每种疾病前均有引导案例,设置护理场景,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形成科学的评判性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材注意了与职业基础课和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衔接,同时体现了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
2.2教学内容选取及重点、难点
根据内科护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取与序化了8个成人阶段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学教学内容模块(分别是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及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病人的护理),其中重点是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糖尿病、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为什么把这些内容划为重点呢?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常见。难点是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尤其是心脏病人心电图的分析。把它作为难点的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我校的护理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收,逻辑思维能力参差不齐。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基于护理工作任务的大量案例分析、视频、心电图实训操作及讲解来解决。
2.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护理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我校将该课程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共102学时,其中理论课82学时、实训课20学时,比例为4∶ 1。学时分配合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实训课安排在我院的河南省临床实训技能中心进行。第五学期学生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共10个月),有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四十余家医院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3.教学设计
3.1教学模式设计
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一致性,我们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2教学方法
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应用PBL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等。情景教学法生动、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角色扮演法可以模拟护理场景,让学生体会护理岗位特点,提高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均实行多媒体教学。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影音资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本课程相关的网上信息源片段和内科护理技术操作剪辑,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
3.3师资情况
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16人,均为具备教师资格证和医师资格证的专职教师,其中硕士13人,本科3人。本课程组教师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很多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4.教学对象
4.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我校三年制普招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优点:①知识上:学过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正常人体功能学》、《护理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前期课程;②能力上:身心较成熟,理解力较强。缺点:女生多,比较胆怯,缺乏参与意识,习惯被动听课,没接触过临床,缺乏感性认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4.2措施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护理工作,正确理解“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和热爱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PBL法、小组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抽象学习为“身临其境”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课程评价
为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采取了双向评价方式。
5.1评学
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制定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的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最高一年达96%。
5.2评教
校内评价由督导组、学生和同行共同针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评价;校外评价由医院护理专家、实习学生和社会人士共同针对学生是否具备了面向河南省基层护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分析、整改和完善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研活动形式,对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日益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重视而得到推广。
【摘要】目的 消化内科胃溃疡临床护理方法研究分析。 方法 对我院的80例胃溃疡患者进行全方面的临床护理,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复况进行统计记录,和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经过全方面的临床护理后,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获得提升,康复效果理想。 结论 临床护理能够帮助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快速的恢复,促进预后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护理
1.前言
消化性胃溃疡是临床中常见内科疾病,患者主要是出现嗳气、反酸、周期疼痛等症状,致病因素可为压力、饮食问题为主。患者在接受诊断后确诊为消化性胃溃疡,则必须尽快的接受治疗,因为病情拖延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疾病,例如胃癌等。消化内科胃溃疡临床护理是为了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所以在胃溃疡治疗中非常的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先进性如下报道。
2.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从我院接受胃溃疡治疗的消化内科患者中选出符合此次研究的80例患者, 在80例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中,有26例为HP感染,10例为复发患者。80例胃溃疡患者均经过电子胃镜检查得以确诊。
2.2护理方法
2.2.1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当明确的使患者了解到,消化性胃溃疡是一种慢性疾病,并且有着非常大的复发可能性,如果要先使其完全愈合,那么就离不开长期用药。所以,在消化内科胃溃疡的临床护理这种,护理人员要切实的嘱咐患者,切勿见到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好转便终止用药,也切勿频繁不断的更换药物。通常消化性胃溃疡患者一个疗程服药时间为4周至6周,等到患者的病痛症状明显得以缓解后,还需要为期1个月至3个月的巩固,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将患者的用药指导做好。
2.2.2腹痛护理
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发病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腹部疼痛感,这是不可以避免的,为了能够缓解患者的这种疼痛感,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腹部护理,以降低疼痛感。 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较为突出的临床症状就是节律性的腹部疼痛,并且还时常伴发反酸、灼热、嘈杂和嗳气等情况,所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腹部疼痛特点明确的加以了解后,可以有选择性的采取热敷、针灸和理疗等治疗手段,以此来患者腹部疼痛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应当嘱咐患者避免过度的劳累,尽可能多休息,并且详细的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以避免消化道出血或者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的出现。
2.2.3并发症护理
幽门梗阻、胃穿孔以及胃出血是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癌变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胃出血。通常严重的胃出血,会使得患者出现昏厥、头晕及休克的现象。胃穿孔患者会有突发性疼痛的表现,有着尤为剧烈的疼痛感,还会因咳嗽、翻身等活动而得以加剧。对于幽门梗阻的患者,往往会有腹胀感产生,严重的会出现呕吐、恶心的症状。胃溃疡向癌症转变有着1%的概率,所以,护理人员在加强患者的并发症护理的同时,还应当告知患者不用过度担心,只要与临床护理和临床治疗积极的配合,便能够得以治愈。
2.2.4饮食护理
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一般都有着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喜好辛辣食物、常饮咖啡等,这些习惯会让患者的肠胃功能紊乱,加重了胃溃疡病情,延缓了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护理,嘱咐患者进食要细嚼慢咽,饮食定量,不吃生食,戒烟酒,不食辛辣食物,这样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身体健康。
2.2.5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也会产生影响。消化内科胃溃疡的临床护理中需要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消除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来稳定情绪,起到促进治疗效果的作用。临床护理中国要想办法分散患者的疼痛感,以此降低因疼痛而引起的紧张和焦虑;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来对抗疾病的折磨,以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治疗。
3.结果
对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病症减轻,生活品质提升,比起护理前,患者的康复效果很理想。
4.讨论
根据我院消化内科的统计来看,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的数量还是很多的,患者在患有此疾病后,常出现反酸、嗳气、疼痛等等症状,治疗不及时容易引发严重的其他疾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临床中积极的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康复。总的来说,导致这种疾病的因素比较复杂,社会压力、饮食问题、生活习性以及身体的其他病变都有可能导致消化性胃溃疡。患者在被确诊为消化性胃溃疡后,应该积极的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工作,不要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征来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这样能够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方式都是这类患者所需要的。 根据此次回顾性研究来看,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疾病的折磨,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努力做好护理工作,帮助患者从疾病状态恢复健康,这是护理工作者的职责,此次研究确定了全面护理对于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的重要性,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沙莎.消化内科胃溃疡临床护理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4).
[2]张永红.小儿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1).
关键词:内科;健康教育;常见问题;护理措施
整体性护理是现阶段临床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指导患者对疾病认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选取我院内科于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实施后观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于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6.8±2.9)岁;其中呼吸系统类疾病33例,内分泌系统类疾病15例,血液系统类疾病18例,消化系统类疾病54例。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现阶段我院内科护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便在实施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宣教形式不恰当和宣教程序不恰当是目前医院内科健康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我院出现的此类问题,建议规范护理过程中的健康教育程序,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实现患者的自我护理。
1.3观察指标 在提出相关健康教育对策后予以实施,了解患者不同时期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和对临床护理的投诉情况,综合性分析和对比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当数值P
2 结果
经对比分析可知,对策实施前,86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占本组患者总数的71.67%,而投诉率高达28.33%(34/120);在实施针对性对策后,118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满意率高达98.33%,而投诉率降低为1.67%(2/120)。较对策实施前而言,实施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总结我院内科在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护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宣传教育形式不恰当:在医院护理工作下的健康宣教过程中,许多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被编制成册发行,此类宣传方式没有针对性,不可满足不同病种和发病阶段的患者需求,宣教形式和宣教内容都缺乏针对性、个体性和创新性。②宣传教育程序不恰当:医院并未建立起完整和健全的健康教育程序,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宣教标准。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的操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态度,执行不够严格,使得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未能取得成效[1-2]。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用以下对策:①医护人员需加强自身护理能力,注重健康教育的时效性,由于内科收治的大部分患者为慢性疾病,出院后均需长期遵医嘱服药,故健康教育工作需促进患者预后。医护人员在健康宣教过程中需引导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方式,以便预防疾病复发和相关并发症。②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病因、病情和病程制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措施,重点把握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侧重于疾病知识的讲解,通过该宣教工作可使患者全面认识疾病的起因及预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护理认知。
本文研究表明,对策实施前,86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占本组患者总数的71.67%,而投诉率高达28.33%(34/120);在实施针对性对策后,118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满意率高达98.33%,而投诉率降低为1.67%(2/120)。较对策实施前而言,实施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内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护理投诉率,可有效运用于医院的健康宣教工作。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4月本院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常见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对照组50例。无明显突发症状和体征。
1.2 方法
对100例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措施,其中干预组强化和加强了24h不间断进行观察,并对出现突发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进行呼吸机、吸氧等应急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病情体征恢复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血气分析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进行强化24h护理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对比,患者体征和病情恢复和精神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进行1个月的强化24h不间断的护理措施,护理中出现3例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患者,立即进行呼吸机和吸氧后,病情稳定。干预组pH值改善,氧分压(P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呼吸频率、心率明显改善,与强化24h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l。经过1个月连续实施干预护理后,患者病情、体征恢复较好,精神面貌良好。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由于常伴活动后气促、胸闷,运动能力差,反应慢等特点,日常活动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
因此病房内、厕所地面要保持干燥、无积水,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应有医护人员或家人陪伴和扶持。发作时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予必要协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食物,戒烟、酒。改善环境卫生,防止大气污染、戒烟。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可试用凉水洗面,每天用0.9%NaCl溶液含漱3次,常用清水洗鼻腔,保持清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注意饮水量。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如不愿早起、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重视。
3.2 缓解期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应采取一定措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对易患感冒患者应经常鼓励其加强锻炼,增强耐寒能力。鼓励患者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运动,增加有效通气量。
3.3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护理
应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的护理应鼓励患者多咳嗽,多变动,定期翻身、拍背,呼吸困难者取半坐位。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为宜。加强观察脉膊、血压、呼吸变化,尤其脉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意识等。准备好急救药、除颤器与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抢救;注意合并症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发生;观察药物副作用,奎尼丁中毒可引起血压显著下降,如有室性异位心律应立即停药。注意有无奎尼丁类药过敏史。当呼吸道受吸烟、大气污染、过敏、寒冷、感染等因素影响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分泌物聚积时,易继发感染发展成为肺炎。积极开展积极有效的日常护理,可降低肺炎、肺气肿、肿心病的发病率。
3.4 心理问题
由于患者发病急、症状重,人院后多有烦躁、失望、恐惧等心理,护理工作者应做好安慰、懈释、劝导工作。且呼吸内科患者多为年老体质衰弱、反复发作,常因病程迁延而感到痛苦,情绪低落,有的则因得不到家庭温暖,感到孤独,有的则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悲观失望,常常出现消极自卑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对这种患者,我们就要耐心疏导,讲解有关防治知识,介绍治愈或好转的病例,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或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促进疾病好转。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和有针对性心理护理的目的是降低患者机能不全(气短的控制)、减少残障状况(焦虑和抑郁),增进其心理应对策略。通过为患者排忧解难,患者便会信赖护理人员,并让患者感到周围充满温暖,进而在精心修养之时,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 总结
通过对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护士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与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维持和增强老年患者健康的目的,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慧珠.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6(11):129-132.
关键词:心血管 常见症状 临床护理 研究 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33-02
心血管疾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例如:其中某些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等与患者的营养因素关系紧密,完善合理的膳食已经成为防治上述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措施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尤其最近几年来,心血管疾病业已成为门诊以及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强化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在当今有着现实的意义。
心血管疾病常见natia症状为[1]:①呼吸/气促困难;②心绞痛;③心悸,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内科临床护理时,应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以下是针对这三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所应采取的临床护理工作的探讨。
1 呼吸/气促困难
1.1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发绀情况,肺部啰音的变化,评估其使用辅助呼吸机的情况和呼吸困难的程度,以及对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监测。
1.2 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式。帮助病人采取比较有利于呼吸的卧式[2],例如:如端坐卧式、半坐卧式、高枕卧式,使患者的横膈下降,肺容量提高,减少其呼吸困难的程度;坐式或半坐坐式时两腿应自然下垂,在重力的作用下,水肿液回流和下半身静脉血减少,因此回心血量也同样有所减少,可使患者肺水肿和肺淤血的程度减轻,改善其呼吸困难的症状。
1.3 休息。患者呼吸困难时消耗能量比较大,休息可减少其能量消耗和氧耗,改善肺、心功能。因此让病人卧床休息可有效地减轻对肺、心、肾功能的损伤。
1.4 优化室内环境。室内环境应相对安静,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清新,定时进行通风换气。
1.5 有效呼吸。鼓励患者多咳嗽、翻身、进行慢而深的呼吸,对其指导放松的技巧,帮助其减少焦虑,从而减轻全身肌肉的紧绷程度,改善呼吸状况。
1.6 吸氧。根据患者的缺氧程度对其进行氧气吸入,严重缺氧及肺水肿氧流量为4-6L/min,中度缺氧时氧流量为3-4L/min,一般缺氧时的氧流量为1-2L/min。
1.7 饮食。患者应食用较易消化以及不易发酵的实务,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1.8 遵医嘱。给予患者纠正心功能不全类的药物,注意观察及预防药物的副作用。
1.9 进行心理护理。重度呼吸困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比较明显的恐惧及焦虑,这种心理反应不仅使二氧化碳产生增多、氧耗量增加而增加呼吸困难的程度,还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的感觉阈下降。因此医院护士应倾听其说话,并要十分注意其非语言的表达,以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对其及时提供帮助与支持。当患者知道医护人员可以理解他,并做好准备对其进行随时帮助时,对病情的心理恐惧会显著减轻,有利于缓解其呼吸困难的程度。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应多下床活动,从而增加肺活量。
2 心绞痛
2.1 休息。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帮助患者进行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的状态直到胸痛完全消除为止,与此同时要解开患者束缚的衣服及衣领。
2.2 协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吸入氧气,同时给患者连接心电图机描记其心电图,并及时通知医生。
2.3 及时告诉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含片时所应注意的事项。
2.4 对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心理支持。患者出现心绞痛的症状经常会感觉精神上的压力从而焦虑不安,在病情发作时更加会感到惶恐与无助。因此在护理病人时应保持态度镇定,对其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对易紧张焦虑的病人,可协助患者获得心理方面的帮助,必要情况下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2.5 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停止其所有的户外活动,一些日常活动也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应协助其做好皮肤、口腔和各种生活护理。
2.6 对患者进行指导。避免引起心绞痛的各种诱发因素,例如:受寒饱餐、过度劳累、吸烟饮酒、情绪激动、便秘等。
3 心悸
3.1 心理护理。为减轻患者的不安和焦虑,应多关心患者,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针对神经质病人应多肯定,多鼓励,并且做好患者亲属的工作,以得到患者亲属的合作和支持。
3.2 根除患者的生理性诱因。要严重限制患者饮酒、吸烟;鼓励患者适当看报、读书以分散其注意力;调整患者的工作和环境,防止刺激性谈话。
3.3 与姿势。
心悸显著的患者应当避免左侧卧式,因左侧卧式可使心悸症状加重,当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并伴有心功能不全时,为减轻心悸,减少回心血量,应采取半卧式。
3.4 病情。应时刻观察注意患者心悸发生的缓解因素、时间、程度、性质、诱发和胸痛、晕厥、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重点观察患者心脏的体征,重点是心率、心律变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全身情况也不能进行忽视,以有利于查明病因。
3.5 衣服应保持宽松。患者衣服的紧束会增强患者对心脏搏动的感受,并且引起呼吸的困难。
3.6 吸氧。鼻导管吸氧和可行面罩,因吸氧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血氧浓度,对防止心律失常非常有效。与此同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悸,例如:不能平卧、发绀、伴有气急等症状者也应当及时吸氧。
4 总结
心血管疾病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关键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常见症状为:①呼吸/气促困难;②心绞痛;③心悸,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内科临床护理时,应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本文主要针对心血管内科的三种常见症状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梁晨景.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神经症疗效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80(9):2384
关键词:蒙医学;失眠;心理护理;重要性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并且和很多疾病紧密相连,甚至加重原发病而威胁生命。由于失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当中掌握患者的心理尤为重要。并通过加强心理护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失眠是由于赫依、希拉、八达干三体素紊乱而赫依偏盛长期不能正常入眠的一系列疾病。蒙医学认为引起失眠的主要因素为思虑过度(如过度喜,怒,哀,乐),患慢性疾病,大出血,年老体弱等导致赫依偏盛并积聚于心脏,情绪波动太大而赫依和希拉紊乱并积聚于白脉,或患慢性疾病,身心疲惫而导致肾虚并赫依偏盛等[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由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心理问题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类健康发展的关键。心理因素不仅能致病,也能治病。现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工作和学习压力更加加重,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影响人们的心理而导致各种身心疾病。蒙医学认为治疗疾病时《七份靠心理,三分靠药》。心理护理是饮食、起居、气候变化、突发因素等蒙医致病4因素中起居因素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躯体护理早已满足不了患者的要求和医学发展的需求,而心理护理正是医学发展的趋势。心理护理的核心是要掌握患者的心理[2]。
由于失眠患者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和治愈程度,因此,对失眠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做好患者的睡眠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蒙医内科学》失眠的护理中所述“在安静环境放松心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劳逸结合等非常利于疾病的治疗。并更重要的是多做思想工 作”[3]。在实际临床中应用蒙医药治疗失眠的同时,结合辨证施护,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所以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掌握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并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才能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思想顾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保证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策·苏荣扎布.蒙医内科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90.
1.导言
近几年因医疗的服务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增高。人性化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开展,该护理模式是以人为中心,经过人性化的护理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心以及积极性等。在国内,人性化护理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影响下也得以广泛应用,我科护理人员对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方面做了初步探讨,取得了良好效果。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从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收治的20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5±6.8)岁。其中包括了冠心病患者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21例,心力衰竭患者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4.9±7.1)岁。包括冠心病患者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高血压患者19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包括及时更换药物,保持室内清洁干净,保证各类物品摆放整齐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营造人性化的环境:人性化的住院环境能够提高患者的主管能动性,在院内树立各种的标识牌,指向明确;在病区内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对常见病的治疗以及相关的保健知识进行介绍,向患者提高及时有效的康复信心,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在病房内设有微波炉、热水器等,使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生活能够提供方便,消除患者在医院的陌生感,创造温馨的氛围等。第二,做好用药护理:因内科疾病中需要长期坚持服用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时的提醒用药时间及服药前后的具体事宜,并且对服药患者有无不适现象出现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另外医院应定期的开展专家讲座等向患者讲述有关疾病的知识等。第三,心理护理。心内科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其身体机能发生老化,行动不便,加上疾病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患者心理上往往会产生变化,发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上医院不同于其原本居住的环境,难免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甚至在治疗中会具有一定的抵制情绪。因此,作为护理人员,需要提高护理的主动性,对每一位患者都认真热情的接待,主动与之沟通,保持和蔼的态度,耐心的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同时,在患者治疗阶段,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中的配合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讨论
人性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全面、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包括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及用药护理在内综合护理服务。心内科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由于年龄、疾病的影响,其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丧失,传统的护理工作难以为心内科患者提供充分、全面的医疗服务。心内科也被称为心血管内科,是各大医院为了对治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科室。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心律失常、早搏、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等。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而循环系统包括血管和心脏,可以将其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的中部,由一间隔分为左右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又分为位于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两部分。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射血出心。心室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心血管疾病发生后,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情况还会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运用合理的护理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提升,加上人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心内科护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的改变就诊环境。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工作进程中,护理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人性化护理是临床中常见的护理方式之一,对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心理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性化护理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护理理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其次,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然后,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同时,针对心血管疾病人群的特点,加强用药管理,提高用药质量与安全。通过有效的人性化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护理,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在内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文珍.人性化护理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15(8):122-123.
[2]马姗姗.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3(7):99-100.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重要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95-01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内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同时也是造成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类型[1]。从患者出现心血管的病因和种类出发,心血管疾病在发病率上呈现着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研究表明,护理工作的实施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实施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医院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4例心血管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为40-85岁,患病的时间在3个月-15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肌炎、心律失常、早搏、心率衰竭、心绞痛等。这64例患者在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后,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并继续住院进行观察和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的实施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来进行的,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保证患者病房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和室内环境的整洁;加强对患者皮肤法护理,做好清洁工作;做好患者的口腔处理;密切关注患者的膳食情况,促使患者多使用一些高钠和高脂的食物;做好患者病房的夜间巡视工作,以便出现问题时可得到及时的处理。
1.2.2 药物护理 心血管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服用一定的药物,但这些药物的用药情况却比较复杂,此时医护人员需要对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都熟练的掌握,以此来减少护理工作所潜在的危害。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来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护理,特别是疾病的高发期,择时给予患者药物的服用[2]。
1.2.3 心理护理 患者在入院后,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恐惧、焦虑和紧张心理。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在态度上要和蔼,语气要温柔,避免语言上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在护理的过程中,多和患者进行沟通,而且需要在一个尊重和同情的态度下进行。通过交流将患者的恐惧和抑郁原因表达出来,然后帮助患者对其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增强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而患者在心理上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对其治疗的有效性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
2 结 果(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心血管内科患者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其中有60例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治愈和缓解,总有效率达到了93.75%。从这一结果中发现,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的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也成为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的原因一般都和人体中的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3]。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临床护理措施的应用是否科学与合理,对患者的治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心血管患者在治疗后,通过有效的常规护理、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对患者的身体康复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质有着很大的联系[4]。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加强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护理实践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自身的护理水平才可得到不断的提高,护理的效果才可得到更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康复程度和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10):161.
[2] 吴淑英,何宁.心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