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3 16:21: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生数字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6-01
21世纪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知识经济,提高人力素质”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政策,因此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教育实践还没能全面走向素质教育,没有充分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担心教学时间受影响或教学效果不好,片面地认为学生好好地听课就行了,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教学实践的不足,更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认真思考和研究之后我们提出了这一课题,设想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经过充分的准备,现实验已进入实施阶段,通过一年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同学整体呈现出创新思维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学困生在活动中表现突出,跟踪调查发现,这类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这一学习方式更体现了该课题的优势,新的教学实践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可按爱好选择和研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己喜欢研究的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索、交流和归纳来进行,由于新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小组合作能登上新知识的台阶,而且可去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非常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在统一的指令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看上去学生动手操作了,探索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实际上只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虽然表面上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其实是被动的,没有自主性的,而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这一环节时却别具一格,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自带了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的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数一数,量一量,一个把前三个概括和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辩、认同,十多分钟的研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都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新的知识点在学生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中被突破了,学生们特别兴奋,一个个意犹未尽,数学太有趣了,学生们期待着向全体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引导想象,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方法,不断创新,灵活多变地采用各种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如:“王大伯家有大奶牛16头,小奶牛9头,小奶牛比大奶牛少7头。”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由学生编题,最后列示解答。反过来用式题,如:16-9去画线段图,凭想象去编各种应用题,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遇到应用题会画线段图,列示解答。遇到式题会画线段图,会编应用题。较好地突破了难点,丰富了想象,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精选例题,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点拨,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而且教师在诱发学生想象时能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观察、对比,从而达到了引导想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注重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有些式题、文字题、应用题,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表面上相同,但实际上完全不同,如果不仔细观察,不认真比较,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分析,通过独立观察,同桌讨论,小组争论一直得出正确结论为止。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熟练掌握条件和问题,弄清数量关系,找到异同处,完全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表面不同实质相同的题目的观察,学生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辨别能力低,对这类题目同样要注重观察与比较。如:1.有6户农户养大猪12头,小猪24头。一共养猪多少头?2.王大妈养小猪24头,大猪12头,一共养猪多少头?第1题中给出了6户这个多余条件,低年级学生往往把三个数连加。通过观察比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市一切能力的核心 ,而发展思维能力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思维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规律,在发现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素 ,激活思维,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由单一思维到多角度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有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学生不掉队,这样的教学就激活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正是当今小学数学的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在以后的教学我们会倍加努力,力求在新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把这项实验搞得更具特点,更加成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得以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构建”。那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呢?
一、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的交流、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是课程的意义重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体验、感悟和创新的过程。构建多元变化的动态性生成课堂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②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实践表明,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自我研究能力。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广大教师应积极学习课改《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与“动态生成”教学有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并认真做好有关业务学习笔记。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与实践的联系。教师可定期上一节有关“动态生成”的实验教学课,并做好反思总结工作,从而促进自身理论的内化、吸收,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2、调整好相应的教学心态。(1)对待预设,要有坦然的心态。要想形成预设的坦然心态,教师就应重视课前备课。课前备课包括“短期备课”与“长期备课”。所谓“短备课”即备好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的课;所谓“长期备课”即不断加强知识积累,不断优化自己的智力结构,从而让自身所具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像潺潺小溪不停地流淌,充实思想的江河,为“短期备课”的成功提供铺垫。(2)对待课堂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对待数学课堂,我们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把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加强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期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信等待学生学习中“柳暗花明”的到来。
三、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1、精心课堂预设。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实践证明,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必须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这其中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也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弹性定位”。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1)充分了解学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2)弹性预设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其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并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 所谓艺术,即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教育会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下面结合我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简要谈谈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艺术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运用情况。
一、适时地选择音乐,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柏拉图说过“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在一次学生自主讨论写作为主的公开课即教学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作文《感谢母校》的作文指导中,我用小蜜蜂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用它导入新课,学生被“感恩”二字牢牢抓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之后播放纯音乐《一棵开花的树》,调动学生在静思中积极回忆母校里发生的事给自己的收获。轻松的音乐中,我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陶醉在幸福的回味中。在分小组自主诉情时,我发现许多孩子都激动不已,争相说出感谢母校的事件、场景等。当他们的自主讨论结束以后,在“我笔诉我情”之前,我和他们共唱《感恩的心》,他们用情地歌唱,足以表现了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心存感恩,他们是那么地快乐!在快乐中,他们收获了这节课的写作资料,也收获了一颗感恩之心。由此,我觉得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地选择音乐,能最大力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恰当运用舞蹈、形体动作去触发学生学习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各年龄群体的图书馆用户都能在图书馆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公共图书馆使命中涉及未成年用户的有两条,一是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二是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成年人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一直在努力让更多的未成年读者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在我国,未成年人一般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涵盖了从出生、幼儿园直至中小学的所有孩子,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培养中小学生读者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的有效途径。
1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的意义
1.1 合作多赢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各具优势,各负使命,在人员、经费、馆藏有限的情况下,双方合作、资源共享,带来的是互利多赢。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能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及中小学生甚至家长利用图书馆,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中小学图书馆(室)全覆盖,即使设置了图书馆(室)的中小学中也存在着馆藏数量少、质量差、缺乏专职或专业管理人员等问题[1],与公共图书馆合作,使师生能更便捷地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同时,服务能力的提升,能改变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中的附属地位,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文化站有馆藏却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双方合作,实现资源和管理人员共享,既可解决社区、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问题,又能改变学校没有图书馆的现状。
1.2 有利于从小培养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提高信息素养
阅读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6.6%,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8.45本[2]。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阅读资源与阅读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另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双方合作有助于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1.3 有助于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能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和探索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的范围与途径
2.1 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技巧
馆员是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服务的核心。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缺乏,有的学校图书馆(室)没有固定的专职管理人员,有的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或转岗而来,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专业水平较低,管理不规范,缺乏图书流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加上开放时间随意,不能很好地配合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很难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而公共图书馆员大多经过专业培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书刊借阅、信息检索与咨询、阅读指导和推广、组织活动等服务,但缺乏为未成年读者服务应具备的特殊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馆校合作后,公共图书馆可发挥自身优势,定期不定期地免费组织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使他们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服务技能,并帮助制定相应的工作守则和考核机制,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而中小学教师则可为公共图书馆员免费传授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特殊技能,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的未成年读者服务水平和沟通技巧。
2.2 馆藏资源共享――丰富与完善未成年人服务资源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中小学图书馆(室)大多藏书量不足,馆藏类型单一,一般局限于纸质图书,连续出版物或数字资源很少;再者,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侧重于考试学科的教辅、教参和一些文学名著,很难满足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阅读需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馆藏类型多元,二者建立馆藏共享机制,一方面可补充中小学图书馆(室)的馆藏,丰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信息需求,拓展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使用率;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通过深入学校了解学生阅读需求以及教师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使馆藏资源采购更具有针对性。
2.2.1 办理公共图书馆借阅证。为方便学校图书馆使用公共图书馆馆藏,由学校申请,公共图书馆为学校或学校教师办理集体借阅证提供馆藏资源集体外借服务;公共图书馆定期到中小学为学生上门办理个人借阅证,引导、鼓励中小学生个人到公共图书馆借阅书刊。
2.2.2 信息推送与送馆藏上门。公共图书馆为学校师生主动或被动提供馆藏借阅服务。主动提供是指公共图书馆馆员根据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按主题搜集相关图书或数字资源,不定期推送给学校师生预约借阅浏览;定期向学校推送各种馆藏和服务信息,方便师生获取所需资源和服务;向学生推介新技术、新热点等,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习惯。被动提供是指中小学图书馆或教师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查询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后,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公共图书馆提出借阅申请及清单,公共图书馆根据清单选配馆藏并安排专人送至学校或将数字资源发送至指定的邮箱,供学校师生使用,此时需要学校图书馆担负馆藏管理职责,如有损坏或遗失,按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规定赔偿。
2.2.3 乡、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入驻学校。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由于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文化站、农家书屋处于常年关闭状态,而当地的学校却没有经费设立图书室,可尝试将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设在学校内,馆藏等资产归属不变,管理和使用权交给学校,既可解决双方的困难,又能提高书刊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学生有书读,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的书刊资源有人管、有人用,如果家长需要还可通过孩子从学校将书刊借回去阅读,同样可以发挥为当地村民服务的职能。
2.2.4 为教师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的信息中心,不仅为未成年人提供阅读、学习资源的支持,同时还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研和学习所需的信息,成为广大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主动推送专题信息资源、为教师代查代检课题等服务,满足教师的信息需求,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资源和技术,协助中小学图书馆充分发挥保障教学、服务教学、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
2.3 合作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学校图书馆肩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任务,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人员和设施、场地优势,可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分级培养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使每个孩子从小养成利用图书馆查找信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
2.3.1公共图书馆员到学校宣传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设置专门的课程,由公共图书馆员前往学校宣讲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培训,指导师生查询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包括书目查询、数字资源检索下载,图书馆网站、微信、微博、读者活动介绍;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3.2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协商制订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公共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学生接待日,由公共图书馆馆员为学生讲解并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一次可接待1―2个班的同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设计不同的活动供学生参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借阅书刊,学生看完后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归还,再由学校图书馆统一归还公共图书馆。距离公共图书馆较远的学校,公共图书馆可根据经费情况为学生提供参观的交通服务。
2.3.3提供中小学生寒暑假到公共图书馆社会实践的机会。公共图书馆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补充,可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义务图书管理员”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义务图书管理员通过参加图书馆的岗位培训、图书整理、归架、引导读者、回答简单的读者咨询等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能力、增长见识,而且通过体验图书馆管理工作,提高信息检索和查找能力,学会利用图书馆并爱上阅读。
2.4 分级阅读指导和推广合作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阅读是每个人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同样担负着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使命,二者合作将大大提高阅读推广的力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1分级阅读指导服务。公共图书馆配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对中小学生分级进行阅读指导,首先是激发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教会他们选择读物,最后教会中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公共图书馆可配合教师采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根据不同的年龄选取读物并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共同引导这些孩子跨越阅读障碍。
2.4.2 合作举办校内阅读活动。为了推动中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拿出经费、抽调馆员参与学校或少先队、团支部、学校社团设计组织阅读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专题讲座、周末读书俱乐部、“故事爸妈”进校园、家庭阅读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图书馆员或学校教师可向各年级学生推介读物并提供读物,由馆员或学生带领同学共同阅读,并开展诸如读后讲述、专题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制作读书导报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社区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为图书馆、家庭、学校、学生、教师架起合作沟通的桥梁。
2.4.3 开展假期阅读活动。中小学图书馆寒暑假期间不开放,限制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公共图书馆365天开放,是除家庭和学校外最重要的阅读场所,正好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假期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可在寒暑假之前与学校教师合作,为学生开列假期阅读清单并按清单准备好读物,教师按清单向学生布置假期的阅读作业,以此推进中小学生假期参与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
2.4.4 多样化手段引导数字资源阅读。数字时代未成年人对数字资源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接纳度,如何引导未成年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数字阅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有效地开展数字阅读已成为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使命。未成年人数字阅读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和资源繁多难以选择。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环境和数字资源优势,为中小学生传播数字阅读技术,提供安全健康的数字资源、推荐可靠的专业性较强的阅读网站;结合中小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多样化的数字阅读宣传推广,组织多层次的数字阅读课外活动,教会未成年人掌握数字阅读技术和阅读技巧,避免数字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协调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3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促进机制
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虽然在未成年人服务方面有明确共识,但双方是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隶属于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各自的资源、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方合作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而且合作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按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合作的范围和深度,逐步探索建立双方合作的促进机制,有利于合作健康、长远发展。
3.1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了打破双方合作的行政壁垒,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应有法规、政策和体制的要求与保障。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规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2015年6月1日,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探索实现通借通还。中小学图书馆要主动探索向社区、社会开放,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农村中小学图书馆要发挥辐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民精神文化需求[4]。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从行政层面对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成立专门的协会或组织机构促进双方的合作
建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合作进行指导、培训,提供交流的机会,可采取举办学术会议、建立专门的合作指导网页,提供合作的指南,展示合作成功的案例,发行刊物、创办电子期刊、博客,创建在线学习社区等,为图书馆提供共享与交流平台。中国图书馆学会下设的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都与未成年人服务有关,可采取更多措施促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部分省市级图书馆学会也可设立指定的工作小组开展类似的工作。
3.3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合作方式及职责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总分馆模式,将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来建设;也可以是部分合作模式,两馆取长补短,根据中小学师生的需要整合原有服务模式;还可以双方各自保留原有管理方法与服务方式,只提供馆藏资源或组织读者。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双方都应签订合作协议,以书面形式确认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特别是馆藏资源、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提供方式以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过程中沟通顺畅、工作顺利。
3.4 开展大范围校际竞赛活动促进合作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辖区内所有中小学间的合作竞赛活动,如借书证办理竞赛、读书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赛、年度阅读明星评选活动等,通过校际竞赛调动学校与公共图书馆合作的积极性,避免公共图书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
3.5 积极探索地区图书馆一体化的合作网络建设
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其他图书馆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积极探索各类型图书馆从分散、封闭转向联合、集中、开放的新途径,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共同繁荣。
[关键词] 网络教育 环保意识 生态道德 青少年
0 引言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年—2015年)》指出:“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纲要”的颁布将对推动学校广大师生环境意识的增强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对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小学的环境教育通过网络教育打开一片天空,实现环境教育便捷化,实现了师生时间空间分离方式下的交流。通过网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 网络教育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教育的丰富性、开放性、灵活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性,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甚至成为中小学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丰富知识的载体,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学习,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当下的环境教育中实现“终身教育”和全民环境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应用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料,教师也可以获得最新的环境教育信息,还能接受专家对其教学方式、方法的指导,实现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促进其共同进步。
通过网络,师生可以开展更生动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情境、游戏等,还可以接受更广泛的知识覆盖,能更真实地体会到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通过网络,师生可以随意选择交流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和距离已经不再是交流的障碍。此外,网络还可以促进各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了学校和社会团体、决策机构的联系,加大学校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通过网络,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活动,文件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减少下发、上报纸质材料,节约活动成本,提高效率。
通过网络,如召开环境教育电子会议、电子交流和信息管理等,网络教育成为中小学环境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例如:通过网络视频交流,积极尝试和探索两地远程环保资源的分享,为学生创设出有利的远程学习环境,获取优质的资源。
2 福州市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应用网络教育的主要做法
2.1 以福州教育网为主渠道,开展中小学环保活动
利用福州教育网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为环境教育活动、教学等提供服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市有关的中小学环保活动通知在福州教育网首页滚动播放,鼠标点击后就连接到数字青少年宫具体环保专题活动,例如2008年7月,我市开展“中小学生迎绿色奥运――节能减排金点子比赛”,全市2204名学生参赛,30名学生获奖。2011年5~6月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歌曲你我唱”活动,学校直接到市教育局网站的下载中心下载三首环保歌曲,结合学校音乐课、班会课、晨会课、团队活动开展“环保歌曲你我唱”活动。通过唱环保歌曲,向学生传播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中小学生环保参与意识,同时进一步促进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
将环保部宣教中心等部委组织中小学生环保活动的通知在福州教育网首页滚动播放,由参加学校随时下载,并将学校进行环保活动后情况,以文字、图像、影视等资料上报。2009年组织全市各级绿色学校参加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全国小学生环保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以及2011年开展福州市限塑令宣传活动,组织各级绿色学校中小学生观看《节能减排行动公益广告集》,并通过网上截图、下载收集此专题学习活动的图片、影像记录材料,及时上报并汇编成册。
福州市教育局组织环保活动,例如:2011年网上植树活动,由市教育局导入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福州人 ? 网上植树。
2.2 以各校园网为主,进行环境教育教学
利用校园网,通过现代视频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学,使环境教育内容更生动、更有体验性。我市校园网络研究性学习探索从2004年开始,例如:福州第三中学地理组郑友强、车云教师在《WebQuest在环境可持续教育中的应用——以福州市内河水污染状况及治理为例》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方法——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Webquest探究学习的基本构想,就是帮助那些暂时不能凭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资源,以一个个阶梯形式提供支持,使之最终形成在没有帮助情况下去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利用WEBQUEST进行网络教学,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并知道如何进行学习,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校园网成为学校环境教学的窗口,实现校园网与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相联,实现了国内外环境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远程环境教学。
2.3 以福州市环保网站为主,开展中小学环保知识普及,组织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活动
要做好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环保宣教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每年环保和教育部门都要共同制定全市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共同开展绿色学校创建、中小学生系列环保活动等。福州市环保网站开设环境宣教专栏,此专栏有四个内容,即环保宣传、环保教育、公众参与、环保科普,将我市环保工作动态、中小学开展环保活动情况以及环保前沿科普知识放到福州市环保网站,让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全面了解我市环保情况。
【关键词】中小学学习减负对策
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都侧重对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进行归因研究和对策研究,却对学生学习负担的本质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缺乏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以致教育工作者对“减负”仍存诸多困惑,“减负”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学习负担的涵义、类型以及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解决对策。
一、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1.学习时间过长
尽管名义上我国中小学生一年上学的时间是180多天(扣除寒暑假和周末),但由于各种名义的办班、补课,实际上学时间要大大超过这个数字,不少学校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一年上学时间高达300天以上。在发达国家,中小学生一年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160天左右。
2.上课时数过多
我国中小学生一天要上6~7节课,这还不包括加课和变相加课的课时,如果折算成相同时间,每天要比发达国家多出2节课左右。
3.作业量过大
在一些学校,中小学生的作业时间几乎是个无底洞,很难统计。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中学生仅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每周就达307分钟,而其他国家中学生每周用于学习数学的全部时间平均仅为217分钟。
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
为了深刻认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重危害,笔者提出其显性危害与隐性危害的概念。具体如下:
1.显性危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早晨上学过早,有时连早饭也顾不得吃;在校时间过长,精神疲劳;晚上还要完成家庭作业,睡眠时间不足等。比如,中小学生中近视眼明显增多。其次,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造成学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从对学习的影响来说,致使部分学生畏学、厌学、逃学,甚至个别学生由于受到难以承受的学习和家长的压力而走上绝路。总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必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
2.隐性危害。中小学生正处于最佳发育、成长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这个阶段的教育将影响人的一生。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强迫发挥其身心潜能,使学生的生理、心理负担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摧残,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也必将导致学生身心的损害和提前老化。
三、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个老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深知其害,但为何这些年来总是减而不少,制而不止?
1.从学校内部审视。一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问题,片面地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眼睛只盯着分数,忽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二是课程门类过多,教材内容偏深、偏难,此问题在中学更为突出;三是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科研能力不足,不是依靠教育科研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而是实行应试教育,采用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延长学习时间、大办补习班与提高班、搞“题海战术”(有的还搞“错一罚百”)以及用频繁考试威逼学生学习。
2.从社会的角度审视。一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取得高分、满分;任意给学生增补课外作业,强制学生参加补习班、学艺班等。二是升学考试指挥棒的错误导向,特别是出现“自费生”与“择校生”后的“分钱挂钩”影响更大。三是某些地方政府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搞升学率排队,单纯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和奖罚学校领导与教师。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的人滥编滥印摸拟练习题、各种复习资料,举办补习班、提高班、尖子班、学艺班等。上述种种来自社会的、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大大增加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
3.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审视:一是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已形成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二是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以为只要多做题就能掌握知识。这样既挤占了自身休息时间,又妨碍了其他正常活动的进行,导致睡眠不足,精神萎靡。这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突出表现。
四、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思路和对策
(一)学校是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不少减负政策,开展了一些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于积弊很深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难免也是杯水车薪,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不能扬汤止沸,要釜底抽薪。
1.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从教育理念到师德师风再到专业能力,要重视师德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具备获取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的能力;教学的组织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兴趣能引起注意,激感。一位教育家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的,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不只是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讲解,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一定要改革当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存在的“三多”、“三少”(教师注入多、学生吸收少;死记硬背多、独立思考少;课外作业多、文体活动少)所以必须要改进课堂教学,力争向40分钟要质量。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上课突出重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留给学生思维的余地。
关键词:档案管理;资金投入;电子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69-1
0 前言
按照国家教委要求,对于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规划、纳入管理制度、纳入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有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时,要同步做好验收档案工作,这是对中小学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国家对于档案管理要求做到库房应有防盗、防火、防尘、防潮、防鼠、防虫、防强光、防高温等设施。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学校30万所,在校生总数大约15676.9万人。如此众多的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况且中小学生一般在校6年或3年,每隔6年、3年就要更新一批,如何管理好这些档案资料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1 中小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中小学档案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些中小学领导只重视教学,重视升学率,重视本校学生有几个考入名牌大学。抓教学满腔热情,抓升学率不遗余力,抓起档案管理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个别领导口头重视中小学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对档案管理工作漠不关心,在工作上口头支持比较多,实际工作抓的少。往往出现档案管理工作无人问津,更有甚者,一些偏远农村中小学校连档案室都没有,学籍档案管理全靠班主任老师。学生毕业后档案也就不知所踪。
二是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作出了明文规定,对中小学档案管理目前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做好中小学教师业务档案信息收集工作下发文件,对中小学档案管理提出过明确的要求,这也是造成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三是中小学档案管理资金投入不足。中小学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资金匮乏问题尤为突出。最近媒体报道的湖北麻城3000名学生背课桌上学事件充分说明一些中小学校目前所处的困难状况。麻城市委书记杨遥在回应网友质疑中提到,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自带桌椅上学问题,的确在麻城长期普遍存在,他们也认识到必须尽快解决。学生连上课起码的课桌都未能妥善解决,何谈中小学档案管理资金投入?可见资金问题也是困扰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
2 妥善做好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对策
妥善做好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以解决。
2.1 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
要把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中小学管理,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逐步实现中小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把档案数字化管理应纳入学校自动化信息管理网络,应使用档案管理部门推荐的与本规范配套的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提高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的配置环境,机种选型要和本单位自动化信息管理网络一致。最好尽可能选用容量较大,档次较高的计算机,以保证档案科学管理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联网要求。
2.2 是加大资金投入,满足中小学档案管理数字化需求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入口”。做好中小学教育工作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解决人才短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一是需要提高认识,增强发展中小学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要增加投入,多渠道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要强化教育培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探索创新,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人性化、科学化。
2.3 动员全社会关心中小学教育工作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拐杖”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体现。它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使以往“教师对学生的强制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不完全依赖教师自已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课室里面的课桌,带着问题自学。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总结出说明长方体的有关特点的知识要点,如:长、宽、高、面、棱、顶点等。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讨论,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再通过实验、研究及自己学习课本拓宽学生的视野,认识长方体一般特征及判断长方体的方法,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把学生安排在主体地位,学生没有了依赖性,必然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这样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动口,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思维活跃,学习气氛浓厚,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产生相互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多给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触摸实物等方式,引起学生回忆,激发其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分组分别用滚动和拉绳测量的方法量出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形象的理解圆周长的意义。通过教具实物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感性意识到圆的周长是与半径或直径长度有密切关系。
这时又一次请同学们测量自己手中的圆的直径长度,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并将周长不同的圆的周长及相应的直径长度板书出来,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紧接着又问:“是不是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呢?”再次出示更大的圆及一条相当于其直径长的红线,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通过这两次实验进一步证实同学们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规律、获知识,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刻、记得牢;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倍增,课堂教学效果就更显著了。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来源于发现,正如当年牛顿发现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一样。学生的创造力来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不能只靠老师也不能局限于书本。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发展。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时,出示一个硬币,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求出硬币的直径。教师只做启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得出如下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A、量圆上的两点的距离,最大者就是圆的直径。
B、将硬币置于纸上,剪下圆形的纸片,再对折得到直径。
C、将硬币倒置,使硬币靠在桌面上,用一根刻度尺和两块三角尺把直径移动到刻度尺上,两三角尺所夹的长度是圆的直径。
D、用线将硬币绕一周,先量出周长,再算出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