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3 16:21: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加强医院科室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随着医疗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绝大部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有部分财政拨款,但远远弥补不了实际的资金需求。为了生存与发展,各级医院纷纷实行成本核算这种现代化管理手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难点和问题逐渐浮现,并日益突出,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加入WTO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医疗市场创造了公平、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我国占绝大部分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有部分财政拨款,但已远远弥补不了实际的资金需求。为了生存与发展,各级医院纷纷引入成本核算这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难点和问题逐渐浮现,表现如下:
1政府定价的“大福利”与科室核算的“小利益”之间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因此,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理应由政府制定。政府制定收费价格要考虑到百姓的实际情况,即从社会这个“大福利”角度出发;同时医院的福利性质也要求其承担一部分社会义务,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基本上是服务成本,有些基础性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定价在成本以下,这种定价的差别,使科室在成本核算中考虑自己的“小利益”时出现了问题。
科室的奖金一般是以科室收入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进行提取。这样就存在有些科室由于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偏低,即使工作努力,节约消耗,但由于收入不高,使得奖金偏低,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有些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高,收入高,为防止奖金太高医院封顶,而并不太注重成本的节约。在全院实行成本核算时如何剔除物价因素,做到公平合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2科室更多追求经济效益与医院兼顾社会效益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院的性质,要求医院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方向,既要讲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基础。但在实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短期效应,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对于那些社会效益虽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科室开展起来缺少积极性,比如在手术科室,医生们愿意做那些用时少、收费高、消耗低的手术,而对那些用时很长、耗人力、物力,但收费有限的项目积极性不大;在病区,医院给每个病区设立了陪护椅,由于按物价部门的定价,陪护椅不能收费,而椅子坏了维修费用需科室承担,因此,有些病区干脆将椅子收起,不让使用,这种结果是完全有悖于实行成本核算初衷的,不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医院的长远利益,因此,如何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是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的同时需同步解决的问题。
3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的弊端
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效益作为奖金分配依据,其优点是将奖金分配和成本管理责任制联系起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将收入作为奖金计算依据,无形中可能导致科室通过大处方、重复检查等方式来提高收入,这无疑会浪费资源,加大病人负担。其次,奖金提取比例的制定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没有科学依据,易造成科室之间的矛盾,影响工作,降低奖金分配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成本核算为依据计发奖金的办法,易使科室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奖金上,忽视了医疗技术质量这一医院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如何将医疗技术质量作为分配要素,参与奖金分配,是否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
4如何加强后勤管理
如何加强后勤管理,以适应成本核算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医院成本核算分为院级成本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在实行科室成本核算时存在间接费用的分摊问题。然而,由于医院设置,许多建筑的设计达不到每个科室安1个水电表的要求,因此,医院的水电费必须按一定方法进行分摊。常用的方法是按人员分摊,造成的结果是科室之间核算的不公平,也起不到节约用水用电的目的。后勤水电管理部门如何比较准确地提供出各科室的实际用量还需多做研究。目前,大多数医院在实行成本核算时,对于科室的维修费采取的是医院内部结算方式,即参考市场价格,制定出内部结算价格,当后勤部门为医疗部门提供服务时,按结算价计入科室成本,同时算做后勤部门的收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制定一个临床科室、后勤科室都满意的内部结算价格是很困难的,从而影响医院的全局工作。
5实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医院在物资购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医院 固定资产 管理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健康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的医院绝大多数为公立医院,主要通过财政补贴、贷款及自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归属于国有资产。
如何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搞好产权界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其效能,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医院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职工管理意识淡薄,设备购置盲目,核销处置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已成为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中存在盲目性,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由于缺乏责任心或某些利益的驱动,一些单位管理者比较热衷于买设备、搞基建,在事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效益分析的情况下,就匆忙地购置,结果导致购进的设备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责任不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部门、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总帐、管金额;总务管房屋、家具;设备科管设备,各部门无明细帐或明细帐不健全。各零用科室无责任人管理财产,无收发、维修记录。固定资产经常几年也不盘存一次,已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核销。造成帐实不符。
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固定资产帐面价值失真。当前医院会计核算固定资产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法,并且不计提折旧。(以提修勾基金的形式在净值产中反映,而不是固定资产的抵减科目)医院固定资产余额越来越高。与之相应的老化程度越高,却得不到客观、及时的反映,不利于主管部门的监控、管理、评价。医疗设备大多属高新科技设备,更新淘汰快,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中却没有相应的加速折旧及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帐面固定资产严重失真。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
1.建立固定资产三级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制度到人。从基层抓起,第三级是资产的占用部门,一般是基层科室。大的科室还可细分为若干单元,避免管理范围过大,影响管理质量,三级部门是资产使用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和资产卡,领用保管有专人签字、负责。人员调动应及时移交,定期盘点和对帐。第二级(中间级)是职能管理部门,如设备科、总务科、基建科等部门。这一层负责承上启下,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任务重、责任大,宜思想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负责人。第二级应分部门、分科室建立数量金额式明细帐,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购进、领用、报废毁损情况,并建立资产卡片与领用科室一式二份,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领用、维修、转移等情况。第一级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心,是固定资产的最高层。人员可由院长、分管后勤的副院长、财务负责人及经济管理专家等组成。固定资产管理中心,负责全院固定资产管理,负责起草各种管理规定,及这些规定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定期(每年至少一次)进行固定资产清查,不定期进行贵重仪器设备抽查。并设立固定资产总帐及明细帐。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1)固定资产管理中心,指定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清查核对制度、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报损、报废、调出审批制度、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
(2)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医院定期对本单位的帐务收支,固定资产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必须注意审计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帐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帐实不符,闲置浪费及被非法侵占的问题。
(3)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任何部门购入大型仪器设备必须执行请购、询价、公开招标程序。严把设备购入质量关,采购部门要和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一起从使用的实际出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及国内外先进技术,购入设备时严把质量关、价格关,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杜绝盲目采购。
(4)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医院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科室必须按制度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人,由科室经济核算员负责资产卡片、执行物质管理核算制度;由设备科负责考核使用情况及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协助科室提高设备使用率,财务科将科室资产占用、维修、损毁等情况量化成数据,进行奖惩。并将结果进行公布,通过考核强化科室保值、增值意识,促进增收节支。
3.完善医院会计制度,规范对固定资产的核算。
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比较特殊,购入固定资产时,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借记“专用基金一一般修购费”、“事业基金”、“财政专项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月末按一定比例计提“专用基金——一般修购费”,这样核算不仅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也无法为估计固定资产的残值和转让价值提供参考。建议参照企业会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办法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高新医疗仪器设备,可采用加速折旧法,以更好适应显示中高新医疗仪器设备价值高、更新淘汰快的特点。并于季末、年末对固定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利于在会计报表上真实反应医院固定资产价值。
4.建立计算机网络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 科室成本 费用分摊 软件升级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88-02
成本管理是指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财务管理手段。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推行和深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控制医院成本、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经济负担,这也是新时期医院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医院成本核算的管理现况出发,提出推广和深化医院成本核算的相应对策。
一、新制度下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医院成本核算的误区及举措。新制度实施以前,医院成本核算受体制、观念、技术、环境、应用等因素的影响,医院成本核算大部分为内部奖金分配提供依据,造成把成本核算当作“算成本分奖金”的误区。其实,医院全成本核算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它不但关系到医院的收入、支出的核算,也关系到医院效益的核算。强化成本管理,必须提高对成本核算的认识,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和领导,强化职工的成本核算意识,使成本核算观念深入人心,使每个职工都能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核算的目的、意义、概念等。切实使全体职工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明白和确立成本核算的观念,并自觉培养开源节流,降低消耗的良好习惯。同时,把成本核算的结果与核算单位的绩效激励挂钩,与医院各项决策挂钩,从而使成本核算工作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医院应把成本核算的结果作为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中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使科室成本核算与科室奖金分配适当挂钩,同时考虑技术含量、责任风险、劳动强度等综合指标。另外在重大基建项目、大中型仪器采购、新项目的开展、新项目的定价过程中严格应用成本核算分析论证机制,真正发挥成本核算工作在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概率。
新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作为一项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不同于以往医院自行开展的科室成本核算,其成本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能准确的反映成本状况,为医院的价值补偿,医疗付费标准的制订以及医院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以满足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的需要,有助于逐步形成社会标准,更好地指导行业管理,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医院战略发展及学科建设提供真实、有力的决策分析资料。
2.医院成本核算中费用分摊的难点及对策。由于医院成本项目较多且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能遇到一些难点问题,概括起来有:一方面,关于管理费用分摊的核算问题,管理费用包括的内容繁多,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多样,新制度中明确管理费用归集按费用要素进行,在医院各服务对象(科室)之间按人员比例进行分配,并实行分项结转核算到直接医疗、医疗技术、药品供应和医疗辅助类核算单元。如何科学的进行分配就是一大难题。同时,在管理费用的控制上,采用哪种方法更有效,如何进行管理费用的全程控制等,这些都是一些难点。另一方面,关于特殊科室的核算问题。临床和医技科室是直接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其科室收入、成本相对比较容易确定,核算基础较好。但也有一些特殊科室,如手术室、功能检查科室等,这些科室多是通过与其他科室合作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因此与其他科室的收入成本不易分清,这些科室收入和成本如何科学地核算是个难点。
针对上述问题,医院应对医院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及时更新人员信息库,对同一会计期间内服务于多个核算单元的多重角色人员,应根据其实际出勤情况将其人力资源费分摊到不同的核算单元,力求人员经费支出精准。对各种材料消耗、水电消耗、公务费及设备购置费用加强事前预算控制,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发生的医疗费用绝不列支在管理费用中,严格管理费用的列支,尽量减少管理费用人为分配的不合理性。针对手术等成本不易分清的特殊科室,医院要结合各科室的人力成本、设备成本等因素,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并不断探索改进,寻求合理且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核算出这些科室的效益并进行评估。
3.财务软件的升级改进的难题与应对。由于医院成本核算开展的时间较短,成本核算软件尚未成熟,目前市场上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能够完全符合医院的需求,将会计核算、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物资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新医院财会制度强化了医院成本核算,对财务软件的选择以及升级改进提出更高要求,这对于各医院来说是一个共性的难题。为了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成本核算深入推广,各医院应和软件厂商紧密配合,在熟悉新制度的同时,在过程中不断探讨摸索,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收集、存储、传输、汇总的自动化,逐步实现财务软件一体化,为医院新会计制度实施、成本核算的深化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成本核算管理手段必须由传统手工方式向网络成本管理发展。
二、推行和深化医院成本核算不可忽略的问题
1.协调好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财务管理是成本管理的基础,要以财务管理为依据,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成本管理,促进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2.统一好质量与成本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即:医院提高服务质量不能忽视成本,更不能为节约成本而忽视医疗服务质量,要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重视成本的节约,把二者统一起来。
3.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开展成本核算,仍然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不断加强医院成本管理,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提高医院自身的社会信誉度和知名度,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经济效益,使医院在竞争中充满活力,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推行和深化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强化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控制,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负公立医院的社会使命。
参考文献:
1.沙志平.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医院[J].中国医院管理,2007(4).
2.刘新娜.医院成本控制现状及对策[J].现代医院,2005(10).
3.王东萍.医院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09(20)
4.医院财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关键词:医院成本;节约型医院;看法;
1 医院成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资源的浪费 医疗资源包含医疗人力资源和医疗硬件资源。医疗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人员数量分配不合理,人员岗位分配不合理,人员培训不足,人员作息排班时间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极易造成院内管理混乱,人员工作热情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等浪费医疗人力资源的情况;医疗硬件资源方面,存在药房和各科室备药不合理,设备添置不合理,院内医疗器械和一次性医用物品使用不合理等情况,极易造成医疗设备利用率低,备用药物的浪费,能源费用无功性升高,人员配备不够,一次性医用物品和消毒用品消耗量巨大等问题。
1.2 医院成本经营理念淡薄,成本核算管理不到位。医院的部分临床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经营,盈利的观念,对医院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医院的成本效益观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相匹配。医院在成本管理时不够全面,往往单一性的注重临床业务科室在医疗过程中的成本和院内事项的直接成本,这种片面单一的成本管理理念直接导致间接成本升高,资产流失,成本核算不实,效益欠佳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1.3 科室管理欠科学。医院各临床科室在除开医疗过程中的成本以外的很多环节上的成本核算不到位,由此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和开支。常见的有:为省时省力,一次性领取大量无菌手术包等,直至过了消毒使用期仍有数个无菌手术包未被使用,最后退回消毒供应室重新消毒打包;科室内电话演变为工作人员私人电话,造成办公电话费虚高;科室临床工作人员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必要的和非必要的学术会议,而非必要的学术会议无形中大大的增加了医院的相关费用;科室内人员节支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不强,节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科室内部员工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主动性不够等。
1.4 会计成本核算欠准确,欠规范。医院财务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电算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程度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机构设置欠合理,财务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等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极大的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制约了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质量[1]。
1.5 物资采购管理不完善。医院物资采购行为随意分散,制度不规范,采购权利过于集中,采购监管力度不够,采购物品实用性不强等因素均能直接导致医院成本的增加。
1.6 水、电、气等能源的浪费和办公用品的浪费。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常明灯,常流水,长冷气,长暖气的不良现象;一些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利用医院的复印机和纸张复印私人需要的材料等。
1.7信息反馈和处理不够及时。小部分人员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汇报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医院成本控制除上述的因素外,及时的反馈,比较和分析医院成本的变化趋势也是持续性的降低医院成本的重要环节之一.
2 建设节约型医院的意义 随着各种资本向医疗界的不断涌入,医疗市场的竞争也开始不断加大,医院发展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凸显。优化资源结构,严格控制成本,建设节约型医院,是医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建立节约型医院也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降低医院成本费用,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增加医院效益的重要措施。
3 建设节约型医院的措施
3.1 优化院内人员机构 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和考核指标,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激励院内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提升院内人力资源工作效率的基础措施之一;医院人事部门在院内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应尽量做到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化,降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资源成本,使院内每个人的能力和价值都能得到充分的,最大的体现。目前,许多医院奖金的发放都以成本核算的结果作为基础,这种将成本核算与科室,个人利益相互挂钩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增强工作人员的节支意识的作用,与医院和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建立节约型医院的重要方法之一。
3.2 优化院内医疗设备的使用和配置。如何让院内的硬件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高的盈利,是建设节约型医院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应对全院医疗资源进行汇总清查,将过期的药品和耗材进行妥善的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对久置不用的物件尽量退货或换货,对有故障的设备及时进行保养维修,及早投入临床使用产生其应有的价值,尽量减少医院资产的流失。其次,对于监护仪,呼吸机等价值较高的资源设备应尽量提高仪器的使用率,最大限度的在全院范围内合理的统筹安排,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将老型号,低效率的工作设备更换为工作效率高的新型设备。
3.3 建立集中采购和政府采购机制 院内的采购任务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的成本核算,是建设节约型医院的源头。药品采购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集中招标采购政策,降低药品价格虚高,降低药品进院成本价;医疗设备购置方面,政府采购亦可使医院设备采购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是节约医院资金,降低医院设备购置成本的重要途径[2]。院内其他物品的采购应尽量建立集中采购机制,同时对不同种类的物品制定相关的价格范围,由采购中心统一采购。
3.4建立科室成本核算制度 科室领导应加强节支节能的宣传力度,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此基础上,施行科室成本核算制度,将科室人员的奖金,福利与成本核算密切挂钩。能源方面,应在各科安装水,电,气表,各科按实际使用量计入成本核算,对公用的水电气表应按实际情况协商后分摊计入成本核算。
3.5 明确医院成本核算标准规范,做好成本信息反馈和分析。除科室以外,院内也应实行成本核算,明确具体负责的成本核算管理小组,监督机构和工作制度规范等。同时,院内成本核算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上,应制定医院院科两级成本核算的具体办法,实行权责发生制。另外,院级成本核算 机构应加强成本管理,收集各科意见和成本资料明细,加以具体分析后,对成本的升降原因进行预测分析,加强考核监管力度,发扬优势之处,改进劣势之处,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在保证医疗服务的基础之上努力的降低成本,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更进一步的建设节约型医院。
参考文献
一、网络环境下,对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
1.提高业务水平。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应用,改变了统计数据信息产生的途径。由手工、单机录入数据,转变为资源共享的网络数据。因此统计人员需要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意识,努力学习医院管理学、计算机技术,掌握HIS网络模块数据流程,积极参与到医院信息资源建设中去,充分与数据库管理人员、程序设计人员及临床操作人员进行交流合作,对数据结构和数据检索内容提出要求,特别是数据录入环节、数据的格式、统计的精确度与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要适应医院管理的要求。
2.转变工作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医院信息系统均采用分布式的数据采集方式,网络数据类型多,内容多,统计人员需要通过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将医疗数据录入信息统一维护于网络信息字典库中,并将国际疾病名称与临床常用名称(非标准化国际疾病名称)一并维护于字典库中,使病案首页疾病名称、代码标准化统一化;同时运用计算机和其它技术在医师工作站中嵌入主要诊断的一般规律,为医师填写出院诊断提供依据,使其主要诊断录入口径统一化,同时对转科病人的诊断、复杂疾病的诊断、合并类目诊断等选择、判别进行提示,为临床、科研、教学提供真实数据。
3.做好统计分析,为医院预测未来发挥统计的控制、考核、决策作用,为领导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服务。如:统计人员密切关注HIS数据的各项指标,并且定期地对如门诊、住院病人就诊动态、人均费用等医院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分析,通过纵向、横向对比将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反映在统计分析中,并以统计网页的形式反馈给科室、让科室做到心中有数,促使科室间沟通合作,发扬优势克服不足,以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二、统计工作的监督与审核
网络资源下,数据的采集点来源于门诊、住院医护工作站、医技科室和收费等多个部门,对于数据质量管理则要求做到源头控制、环节监控,实时反馈,实现数据信息准确、有效、快捷地传递,对医院质量管理也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与实用价值。
1.医疗数据指标的监督与审核。医疗统计指标来源于网络的病案首页和流动报表,因此,病案首页的质量控制是数据质量审核的一个重点,统计人员需要与编程人员共同调研,进行入院登记基础数据信息的监督与审核。统计人员可通过软件技术控制数据录入的逻辑审核与非空值审核;加强病案首页遗漏项目的审核,加强对医院感染、术后并发症、输血、输液反应数据的监控,这方面数据分析,可以作为评定医疗质量的依据;另外,病房病人入、出院、转科分布到各个临床科室,操作人员及操作环节增多,可能出现病人转入科与出院时间及方式与医生站病历、医嘱内容不一致现象,就需要统计人员加强对病人流动数据的审核。
2.门诊工作量的监督与审核。门诊工作量是由门诊各科诊疗人次/数构成,是分析门诊各科室工作状况的重要数据。现在医院普遍使用电子流程,就需要统计人员把挂号病人数量与门诊各科医师接诊病人数量进行对照,保证门诊各科工作量、门诊医生每人工作量、门诊平均日工作量数据与挂号数据的一致性。
3.医技科室数据的监督与审核。由于LIS、PASS系统应用临床,使医技科室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有所不同,因而在统计其工作质量与数量时采用的统计指标也不同。其工作量的统计不能一个科室用申请单的数量与金额统计,而另一个科室用报告单的数据与金额统计。不同科室应统计相同时间段的工作量(登录时问、计价时间),而不能统计不同时间段的工作量,这也是医技科室核算的关键。通过统计医技科室数据,监督医技工作质量,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对于提高医院床位使用率,扩大临床病人的服务容量起着极大的作用。
三、统计工作参与管理决策
大量的人事、物资、财务数据在医院信息系统局域网中形成了丰富的信息流,为开展院综合统计提供了丰富信息资源,使统计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医疗业务统计,更多的应用于医院的管理决策方面,及时为管理层提供有效数据,以满足现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
1.为各科室提供依据。统计指标的综合分析是评定、考核医院各科室工作量,制定医院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纵横对比不同时期平均住院口、病床使用率、诊疗人次、门诊住院收入、药品费用比例变化等多项统计指标,综合分析科室的情况,以此反映各科室工作量和医疗质量,为科室业务考核和科室目标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尤其在研究医院业务收入和医疗费用问题时,需要同时考虑经济指标、医疗服务量和医疗质量指标,通过把经济管理与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为医院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决策的依据。
2.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依据。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服务人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统计人员要根据病案首页信息,从大量的诊断中分析医院疾病的构成比例种类,疾病变化规律,以提示医院管理者更好的引进所需医学人才,建立医院的专科特色;通过分析病床、住院、门诊和医疗技术科室等方面工作量及其比例情况,为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发展趋势提供决策依据,检验医院人力、物力和技术是否得到合理应用,使现有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 使医院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房芳.网络环境下医院统计工作的服务效能.中国病案.2010.11(11)53-54.
[2]梁敏.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医院统计工作.医学信息.2009.22(8):1411―1412.
[3]刘德萍,安开茹.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医院统计.中国病案.2008.9(9):42.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对医院供应室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医院供应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医院的各科室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室不仅为各科室提供需要器材,同时,也是整个医院防护的重要中心。所以,很有必要对医院供应室管理与控制,对医院供应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地提出措施进行解决。文章就是从医院供应室管理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做好医院供应室管理与控制两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
[
关键词 ] 医院;供应室;管理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74-02
[作者简介] 孙艳红(1974-),女,汉族,连云港,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
医院供应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院各个科室临床器械的供应部门,所以做好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会直接影响到医院各个科室临床工作的开展。然而,现今医院供应室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供应室配置不齐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医院供应室工作的效率,需要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来解决。除此之外,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工作,要时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宣传,防止工作人员感染等。同时要规范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操作方法,逐步使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控制工作走上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轨道。
1医院供应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供应室配置不齐全
医院供应室在管理过程当中出现的首要问题就是供应室配置不齐全的问题。因为医院条件有限或者是其他的因素,使得医院供应室的分布不科学且不合理,各个区域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工。除此之外,还可能因为医院的条件限制,各科室所需要的消毒等器械不齐全,或者是器械的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的存在。同时,医院压缩了供应室建设的资金,把这部分资金用来创建新的科室或者是医院房屋的装修与修建,完全忽略了医院供应室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导致医院供应室配置不齐全,不合理。这些问题都是医院供应室管理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从而来为医院的各个科室安全服务。
1.2器械在回收等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医院供应室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医疗器械在回收、消毒或者是运送等环节中由于工作的不仔细而导致的工作人员存在被感染的安全隐患。器械在运送、回收过程中,会经过许多的环节,如果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难免会有漏洞,这就会不安全因素存在。医院供应室的这些医疗器械会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果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仔细做好防护工作,就会面临被感染的风险,甚至会引起整个医院人员的感染,所以,工作人员在器械消毒、清洗的过程中要格外小心,仔细操作。
1.3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
医院供应室虽然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也是各个科室的辅助部门,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不同于临床人员的素质的。近几年来,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由于知识薄弱、专业素质低下以及对医院供应室工作的防护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而导致的工作失误也是存在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甚至是其他科室调过来的人员。这就需要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医院也应该专门训练供应室工作人员各个领域和各个历程之间的操作方法,使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到各个流程的相关信息和要求,并且能够防范于未然。
1.4防护安全措施不佳
医院供应室管理与控制中出现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防护安全措施的不佳。我们都知道供应室是整个医院污染最为严重的一个科室,如果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就会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医院由于资金或者是其他的因素,使得医院的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防护设备不齐全,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的穿戴不齐全,势必会有传染的不安全因素存在。还有就是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接触到医疗器具的时候,往往会大意,有时候甚至不戴手套就直接去接触医疗器械,这些都会造成工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增大,甚至会感染到整个医院。所以,医院供应室防护安全措施不佳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做好医院供应室管理与控制
2.1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了加强医院供应室管理与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定的考核,来督促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不断学习,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位医院各个科室提供临床需要。除此之外,医院应该不断培训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加强他们的业务知识教育,还有要增强他们对感染防范意识的提高,同时还应该增加他们对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医院应该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岗前和岗后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从不同方面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2.2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为了保证医院供应室的清洁以及各种医疗器械的安全运用和回放,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最主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保驾护航。医院应该相应卫生部对安全防护工作的要求来制定一套合理严格的供应室工作规章制度来规范医院供应室的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操作,以及加强对卫生部的安全防护精神的贯彻,从而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医院供应室安全防护体系。使得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控制逐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道路。
2.3加强供应室各区域的管理
医院供应室的区域管理有对感染区域的管理、消毒区域的管理、灭菌区域的管理以及运送和回收方面的管理,要做好医院供应室的工作,就应该加强对医院供应室各个区域的管理,协调医院供应室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使得各个区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同时,也要对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指导,使得工作人员在各个环节上做好监督工作,促进医院供应是的管理与控制。
2.4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
医院供应室是一个病毒等不安全因素很多的地方,如果工作人员长期的接触这些污染器械,且不注意安全防护,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到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为了解决医院供应室防护安全措施不佳的问题,医院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首先医院应该匀出一部分建设资金,来为医院供应室购买和备齐防护措施,例如说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并且这些防护装备应该具有严格的质量保证。除此之外,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警惕,增强供应室工作防护意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以及整个医院的安全。
3结语
文章通过对医院供应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让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研究,这对以后医院供应室的管理和控制具有积极地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以后医院供应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医院的供应室是整个医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医院供应室管理的质量直接或者是间接地会影响到医院各科室临床工作,所以加强和有效地对医院的供应室进行管理和控制不仅是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医院的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针对医院供应室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各大医院不断地去解决,逐步去完善医院供室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使得医院供应室的管理程度更高且更完善。
[
参考文献]
[1]田淑君,刘玉兰.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与管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3):106-107.
[2]龚燕琼.强化供应室消毒预防医院感染[J].吉林医学,2013(18):3724.
[3]吴浙君,郑美芳.医院供应室合理布局与设备配置[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3):70-73.
[4]李理,王飞,李刚荣.消毒供应追溯管理系统在医院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5):78-80.
[5]甘廷先.如何加强医院供应室感染管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12):118-119.
1组织沟通的必要性
在我国,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国家财产安全,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它在法律范畴定义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降低了群众生活与工作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医院的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此时,医院不断加快的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的业务服务能力,与医院不能主动与职工沟通,不能及时带领职工开展安全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差异,结果造成全院职工只注重“抓业务、提服务、创效益”的错误观点。同时,医院部分领导安生生产观念薄弱,缺乏主动沟通意识,员工缺乏安全技能交流、安全部门又疏于监管,防范措施不足,隐患一触即发。
2组织沟通遇到的问题、产生原因、影响
2.1决策上的问题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不仅能收集防范建议,也能使职工乐于接受上级指示,积极参与到安全生产落实工作中。但是通常情况下,医院往往将工作重心偏向于医疗服务、科研教学等,后勤保障工作只是一味强调执行上级指示、贯彻上级精神,或是制订流于形式的安全方案、安全措施,容易引起职工反感。二是安全生产上忽视与职工的交流,忽视职工的想法与建议,忽视职工理解能力、文化水平、工作态度上的差异,简单地将安全工作视为部门工作、科室工作、个人工作,打消了部分职工精益求精、积极主动的心理。三是医院监管部门混乱,职责不明确,容易引起安全部门员工责任心不强,不愿意刨根追底找原因,不积极落实整改措施。比如2014年8月2日,江苏省一家企业发生铝粉尘爆炸事故,爆炸事故共计造成上百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51亿元,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安全责任落实不明确,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2.2意识上的问题
我院是一家三级乙等医院,2014年年门急诊量超过2300000人,出院患者超过55000人,业务收入超过1200000000元,这在县级医院中排名是领先的,同时也反映出我院医务工作者一直处于高压状态。除需要进行临床治疗工作以外,医务人员还经常身兼数职,忙碌于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疲劳常常让医务人员忽视安全工作的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又没得到上级部门的沟通和监管,安全工作开展就会半途而废。二是很多医务人员认为医院有自己的后勤保障部门,自己又不精通这方面工作,就没有必要去花更多的时间搞安全生产,对上敷衍,对下不管不问,“我告诉他了,所以,我已经和他沟通了”、“我告诉过他们,但他们没有搞清楚我的意思”,其结果是相互扯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形式主义,很多工作没有经过探讨,相关责任没有明确,整体制度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由于管理过程较为松懈,致使安全隐患长期存在。
2.3互动上的问题
医院在做安全普及时,大多数采用课堂模式,枯燥乏味,而员工希望亲身使用一下防护器材,体会一下真实的感觉,而这恰恰不能调动职工的好奇心理;二是对医院安全管理部门来讲,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专业知识与安全防护技能,他们也希望医院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或是交流;三是监管部门缺乏对消防知识、建筑材料、设备使用的熟悉度,比如2015年5月25日,河南省一家养老院发生火灾事故,造成38人死亡、6人受伤,事故主要原因虽然是监管责任不落实、监管措施不到位,但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建筑材料、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直接造成了该起事故的发生。员工还希望医院能针对科室情况制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掌握灾害面前逃生与救援的方法,而医院组织应急演练,通常只是完成年初预订的计划,对许多科室需求的应急方案不能“量身订制”,缺乏组织针对性演练;二是医院每月都有一次安全生产巡查工作,每次都会发现对应急预案措施不清楚或对应急预案有作调整的要求,但相关的安全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更正,或是不能到一线科室实地考察,办事拖沓、缺乏实干精神;三是演练难度不高,细节要求不严,在应急演练中,如何正确使用氧气呼吸器,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以及如何准确判断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如何采用其他急救措施等,并且不能做到在安全演练时人人过关。
2.4医疗工作中的问题
医患沟通,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医患关系紧张的起因是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而引起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意识,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我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期间书面记录的医疗投诉件共计555起,2010年医疗投诉45起,2011年医疗投诉57起,2012年医疗投诉89起,2013年医疗投诉150起,2014年医疗投诉214起。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不注意自己的用词、语气、语调等,引起患者误解,或者让患者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有部分医务人员的告知意识不强,在诊疗过程中未充分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引发患者不满,从而导致投诉。另一方面,2009年以来,多起伤医虐医案件,已经颠覆了医生行业的受人尊敬的地位,社会上各种“看病贵”“看病难”的责怨与骂名,让医生成了众矢之的。医院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患者,其中包括不少的危重患者,因此,发生医患冲突在所难免。此前面对安全事故问题,要么把责任归咎到具体操作者身上,要么竭力推脱责任而缺乏一个明确的解释。这些做法不利于查找引发问题的真正原因,对于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也是没有益处的[1],这些都极大地引起医生对这份工作的焦虑或厌倦。比如南京官员涉嫌打护士、潮洲“押医游行”事件、齐齐哈尔医生出诊遭患者报复割颈、浙江温岭男子持刀杀死一名医生、天津医生行医时被砍致死等。中国伤医虐医事件已经引起世界各地同仁们的关注。
2.5信息传达上的问题
一般来讲,医院内部形成的沟通有三种方式:上下间的沟通、平行间的沟通、交叉间的沟通,医院内部机构复杂、繁多,信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传达,都要经过几个部门的中转,很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同样的道理,在贯彻安全生产举措中,也会因为传达对象的不同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失去对工作精确性的把握。往往上级部门很重视的一件安全生产事件,也许通过传达者们层层“筛选”,最后会变得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比如发生大型灾难事件时,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便于医院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救,超出救治能力时医院会及时联系上级医院或是兄弟医院协助救援,如果此时出现信息错误或是数据偏差很大,就会给救援带来非常大的不便。
3沟通的组织关系
为便于沟通各部门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医院专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后勤分管院长、业务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协助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开展工作。为明确各责任人的职责,医院还制订了《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实施细则》,使每一名领导班子均应在履行本职岗位职责的同时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主要负责人承担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其他工作的责任人对其分管领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承担具体责任。各科室负责人签订安全承诺书,协助分管领导做好科室安全工作,并对科室安全工作负主要责任。
4组织沟通的步骤
4.1短期计划
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加快完善上下层、平行层、交叉层的沟通方式,组织开展全院职工参与的“安全生产月”活动、“百日医疗安全”活动,通过短期内的动员和鼓舞,让全院职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医院安全生产。
4.1.1活动内容
①深入临床一线,定期组织院领导联系点安全生产巡查。每月组织由院领导和职能科室成员组成的巡查组,以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巡查,内容涵盖环境管理、控烟情况、用电安全、设施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保卫安全;收集一线工作人员对安全工作的建议,现场提出整改;帮助临床科室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②增加沟通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措施的培训,组织员工关于安全方面工作的巡讲;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在医院内网设置安全生产宣传专栏、安全生产专栏留言板;普及安全生产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在醒目位置悬挂安全生产横幅、张贴标语、派发宣传单等方法,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③畅通沟通渠道,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和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完善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在发生事故时医院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4.1.2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共分三个步骤
第1阶段:自查阶段。各部门查找和分析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方式,提出改善沟通工作的建议。第2阶段:整改阶段。各部门持续深化组织沟通的内容,建立联系点制度、院领导联系点制度,对收到的整改意见进行归类并落实整改。第3阶段:验收阶段。医院将组织工作督导组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验收,对于屡教不改没有严格落实联系点制度或是未及时进行沟通工作部门或责任人,在全院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
4.2长期计划
为确保医院安全生产中的沟通工作行之有效,确保安全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医院必须明确相关责任,落实安全措施,制订安全保障制度。①深化院领导联系点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继续确保院领导深入基层一线,传达安全生产工作精神,继续倾听一线工作人员的呼声。②深化领导班子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实施细则,继续确保责任落实制度,让院领导、联系点工作人员随时保持沟通。③深化职能科室联系点制度,让职能部门实实在在为临床科室服务,解决实际问题,让联系点制度成为一座联接临床科室与医院管理层的桥梁。④制订医院安全风险管理清单,21项安全风险管理清单,让员工明白医院风险情况,让医院的安全生产工作接受职工监督,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⑤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高社会满意度,缓解医患关系。⑥为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保障医疗纠纷能在公正透明的机制下得到处置,成立医院医患沟通中心。⑦加强沟通意识,强化安全理念,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活动,形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和良好安全工作氛围[2]。⑧以人为本,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持双方观念上的交流,因人而异、因“科”而异组织安全知识培训,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员。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做好应急救援工作,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3]。
作者:陈雨冰 李翀 单位: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罗红玉.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安全生产的影响[J].管理学家,2013,17(19):380.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绩效
医疗设备是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物资保障,也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还是评估医院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必须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创新管理。从目前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的现状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配置不均、使用效率低、处置随意性等缺陷,必须提高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认识,加强对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
一、公立医院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取得医疗设备,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实现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现代公立医院的业务运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先进的医疗设备,公立医院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买好、用好、管好医疗设备,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医疗设备按配置管理分为大型医用设备与一般医用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又分为甲、乙两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配置管理并核发配置许可证。公立医院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与自身的功能定位、临床服务需求相适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配套设施和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可见,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国家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对于一般医用设备的配置,公立医院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医院自身科学技术发展,与当地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医疗设备的配置需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共体推进建设过程中,医疗设备配置应进行统盘考虑,严格控制,先行规范,适度发展。
(二)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作为高技术含量的医疗卫生行业,医疗设备融汇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先进,更新和换代的频率较快。而正由于技术含量高,医疗设备的购置价格也相对高昂。如何购置适用的医疗设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降低使用成本,如何做到物尽其用,成为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的关键。
(三)提升公立医院服务的公益性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公益性是其基本属性。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趋丰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公立医院应加强精细化管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设备购置主要由财政投入,医院应加强内部管理,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满足患者需求,强化公益性。
二、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采购论证不足公立医院内部医疗设备配置不平衡,医院内科室众多,对于医疗设备这种重要资源引入缺乏合理的制度和机制,但以科室和部门的主观要求以及院领导自身的判断作为依据,对于医疗设备的引入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客观的数据作为支撑。有些仅仅根据创建评审要求,仓促上马配置设备,忽视了单位经济的承受能力,忽视了设备的适用性,忽视了医疗设备管理者的责任。
(二)事中管理使用和绩效评价追踪不足医疗设备的投资规模较大、涉及的科室较多,专业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设备管理的难度。虽然管理模式在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但仍有部分业务科室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方式落后的情况。设备管理者缺乏责任意识,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不当,机器故障频发,导致设备性能下降,使用寿命降低。一方面医院的设备维修成本、新置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医院正常业务的顺利开展,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医院形象,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重购置论证、轻绩效评价”的问题。前期购置申请报告阐述详细,设备可行性分析论证专业,设备购置的资金来源财政预算批复了,钱到了,设备买好,事情就算做完了。却没有在如何用好医疗设备,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上下功夫。可行性论证时年使用量,设备预期的使用绩效有没有达到,没有进一步去追踪评价,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机制。致使部分医疗设置被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事后处置管理不规范医疗设备由于其专业性强的特点,报废处置标准难以制订。仅以设备的可使用年限来简单衡量,缺乏科学性。由于报废处置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医疗设备处置的随意性。有的公立医院对不能使用但又未达到报废处置年限的废弃资产,搁置于仓库,不闻不问,等年限到后再去履行审批手续,不仅占用办公空间,而且造成资产严重不实;有的医院经批准处置后,对医疗设备长期不处理,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账;有的医院还存在先处置、后报批等随意处置现象,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三、公立医院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事前论证,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医疗设备购置事前论证制度,结合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区域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医疗设备购置审批机制,针对区域内公立医院、中医医院、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特点,结合区域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审核医疗设备购置申请。邀请行业内医疗设备管理专家、财务管理专家、财政项目绩效管理专家等组建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组,按年度开展医疗设备配置论证。设立定性、定量指标,根据医院学科发展特点,专业科室能力,医院管理制度等情况,科学合理审批区域内医疗设备配置。医院设备的购置关系医院的整体规划和资金预算的综合调整,医院内部应建立申购论证制度,组织院内专家进行充分论证,逐步形成谁申请、谁购置、谁负责的医疗设备购置责任制。院内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确保购置的医疗设备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设备的应有价值,提升医疗水平。
(二)加强日常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应当根据医疗设备的发展及更新情况不断改进,细化设备管理内容,不适用、可操作性不强的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除,不断进行制度的完善,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加强制度的约束作用。针对不同的业务科室、不同专业的医疗设备,制订适用性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明确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重要性,制定定期维护保养计划,将被动维修转化为主动管理,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使用价值。落实日常管理责任。公立医院应细化医疗设备管理责任,明确医疗设备管理的层级,将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一般可将医疗设备管理划分为四个层级:领导层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管理并协调各部门意见、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的实际管理工作、财务与审计等相关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管理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使用业务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的日常操作及管理。各科室、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全院职工共同努力,做好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各种APP报修平台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实现的契机。信息化作为科学的管理手段,能极大地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率,实现成本效益控制。通过将医疗设备的购置申请、入库验收、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都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可随时根据管理需求进行实时监控及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发挥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内部审计,开展绩效评价建立医疗设备定期审计、绩效评价制度,构建科学的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由医院内审科室牵头,成立医疗设备内审评估小组。把医院限额以上的在用医疗设备审计纳入年度内审计划,通过对医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对设备年使用人次、年经济收入、直接耗材成本、维修成本、人力成本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对设备验收及维修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比设备购置前论证的预计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合理设置评估指标的分值、权重,按综合评分得出评估结果,出具审计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提交医院管理决策部门,把评价结果与科室的次年设备购置预算审批及设备管理使用人员年度绩效奖金相挂钩,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四)加强处置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设备处置鉴定管理办法。医院应根据各地财政及资产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梳理医院内部资产处置流程,定期盘点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对需报废的医疗设备积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及时、安全、有效的做好医疗设备处置工作。医疗设备处置的关键环节是如何鉴定医疗设备达到处置标准,满足处置条件。根据医疗设备的专业特性,报废处置的原因主要有四类。第一,设备性能下降,继续使用会引起安全事故;第二,维修成本过高;第三,设备、零部件停产,无替代品;第四,设备技术陈旧,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等。医院应积极组织设备管理、维修专家进行医疗设备处置鉴定,现场评估,出具处置意见。满足报废条件后,按流程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履行审批手续,资产处置所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处置所得全额上缴财政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