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4 16:20: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目前农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还有很大空间。为提升我省农业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水平,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尤其是我省贫困县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建议我省建设“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建设一批基层县科技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基层科技部门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等全程信息化管理,提升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服务水平。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对推动信息化新技术在农业行业的创新应用,提高河南农村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内容和预期目标
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设内容和预期目标包括:
(一)构建连接省、市、县的农村科技管理部门的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专项管理、科技统计、科技简报、公文传递等业务的网络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农业科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搭建农业产业服务平台,面向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创业辅导和重点扶持培育,促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建设河南农村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技术创新联盟等的门户网站或业务平台建设,提升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影响力和信息化水平。
三.承担单位及开发团队概况
本平台在河南省科技厅组织领导下,以产学研合作模式,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河南省躬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担。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为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院校,全军5所综合大学之一,科研实力雄厚,在网络信息安全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河南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是由国家密码管理局及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密码管理局授牌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专门负责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网上身份认证和信息安全服务。河南省躬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企业,是郑州市网络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
四.总体技术方案
本平台依据实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综合服务性等原则进行构建,充分集成整合各类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和服务资源,以形成“政、科、农、产、学、研”有机互动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和创业服务机制。
4.1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一)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门户网站(政策、动态、通知、宣传)
主要功能板块包括:通知公告、科技政策、领导讲话、工作动态、工作简报、科技扶贫、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种业创新、农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等。
(二)农业科技科技系统、业务平台
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管理系统公文传递系统、三区人才在线签署管理平台、科技特派员综合管理平台、农村科技信息在线统计系统(科技扶贫数据、科技特派员数据、三区人才信息数据、等科技统计)、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平台、产学研、科技中介农业科技服务业对接平台(创新创业主题、提供智能化的增值服务、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服务,提供在线科技服务,商务、技术对接系统;信息咨询、技术和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商业模式创新、农村科技金融等服务)。(相关设置:技术需求、科技服务需求、科技人员技术开发、转移需求、科技金融需求、创业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相关需求)。
(三)农产品系统和电子交易交流平台
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原农村信息港对接。充分发挥信息港作用,实现交易买卖双方对接交流和支付系统在线交易,买卖双方查看信息,提供农户、合作社、公司、经销商、经纪人登陆身份。
(四)交流论坛、微信、微博、传统媒体等开发、合作、建设。
(五)设置科技服务技术支持热线(客服电话、短信、邮箱、微信、政策及技术咨询在线咨询系统)
(六)设置绩效自查机制,按照更新率、访问点击率、平台评价、平台效益等设置平台绩效评价自查,及时查找平台存在问题和提出解决办法,形成平台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提出并大力实施“一流四大”的科技发展战略。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投入、组织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机制、外部合作机制和成果保护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电力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增强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实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近些年来,我国电网工程不断建设,国家加大对电网工程的扶持力度,电力公司在进行管理工作时,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争取早日实现管理模式的科学化与制度化。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电力公司一直致力于改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阻碍管理模式的科学发展。电力公司在进行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对创新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单纯的注重科研与评奖等。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导致信息交流不及时,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平台,造成科研力量分散现象的出现,这些都对电力公司的发展其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管理工作中,没有明显的规模效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力公司的发展。
2.缺乏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和专家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供电公式在管理方面没有专门机构,这说明基层电力公司在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将科技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有效的区分开来。基层电力公司在在进行创新时,缺乏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基层电力公司人员复杂,但总体水平较低,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水平进行科技管理工作,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尤其的缺乏,不利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实施。
3.创新动力不足
制约电力公司创新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压力,市场压力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基层电力企业的经营理念是社会服务,不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进行创新方面没有足够的动力。虽然具有一定的资金和人才优势,但是在创新方面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础电力公司的发展。影响基层电力公司创新工作进行的另一因素就是员工绩效考核与创新工作不匹配。在基层的电力公司,领导对员工的关注点在生产任务上,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从而不能实现基层电力企业创新目标。
4.缺乏科技创新外部条件和环境核心技术
基层电力公司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工作一般分为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群众性创新、及专利等,其中科技研发类项目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每年科技研发项目申请和批复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小部分人员,能够真正参与到科技研发项目中。久而久之,降低了其他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也不利于企业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
1.完善基层科技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工作定位,强化四项职能建设。一是加强参谋职能,深入了解摸清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准确了解和把握上级科技创新工作思路,逐步确立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战略,为公司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充分发挥“参谋部”和“咨询部”的作用。二是加强协调管理职能,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执行能力。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加强服务职能,主动承担内部宣传科技工作知识和信息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协助员工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完善的基层科技创新工作支撑组织体系,改变“个别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以创新工作为载体,有针对行的将员工分为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组建创新团队,承担不同的创新工作。公司层面集中骨干力量,跨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重大科技课题研发工作。各专业部室层面以理论和实践互补有机结合,形成实用型创新小组,主要承担公司年度科技创新指标工作任务,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依托公司团委,组织年轻高学历人才组建学习型创新小组,自选课题研发。
2.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内部人力资源优势
以科技创新“分层”组织管理体系为基础,分三个层次开展公司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团队建设,有计划地加强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发掘和培养。以“创出大成果,造就一流人才”为目标,加强跨部门人才合作,建立公司层面科技创新“精英”团队。二是以氛围营造和与生产结合为目标,各专业部室建立实用型科技创新“基础团队”。“基础团队”结合日常工作,注重在工作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其科技创新工作思维。通过在部门内部采取“互师互补”的形式,培育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三是在青年员工内部建立“创新工作室”,以将科技专利和论文等主题的科技创新工作为突破口,通过让青年员工参与某个专项科研任务和课题研究,培养新进人才的团队意识,增进对科技工作的了解。通过“创新工作室”为公司打造具有科技创新热情,能干肯干的技创新工作“生力军”。三个团队在对科技人员的能力提升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在团队之间流动,这样以来有利于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培育和造就一支梯次结构合理、专业种类齐全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三、结语
促进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就要创新组织结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路,鼓励科技原始创新,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内部沟通协作,增强对外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管理创新是一种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是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重要条件,传统的科技管理方式对科技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基层电力公司要妥善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做好保障工作,这样才能促使科技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根据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系单位学习调研工作安排意见,结合公司实施方案要求,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第一阶段即学习调研阶段我选择的调研发言题目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对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战略机遇,促进科技发展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企业新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们企业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现将具体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一、现状调查
1、机构缺失,体系不畅
长期以来在公司层面一直没有建立科技管理机构,公司以及分公司没有设立与科技管理相一致的部门,局层面曾经设立科技处,但是仅存在一个时期后被取消,目前局总部重新成立科技中心,而公司一级依然是个科技管理空白。公司科技管理工作一直由工程管理部兼管,近期工程管理部改为技术质量部,兼有管理科技工作职能,但整个科技工作依然无法与局层面很好对接。
机构的缺失导致我们的体系无法正常运转,体系的运转离不开相应的机构,通过调研不难发现我们的科技体系建设依然处于起点状态,一切需要从零开始。
2、科技管理人员缺乏
调查显示公司目前现有工程技术人员125人,其中基础设施类30人,房建类9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50人,还没有从事科技工作的专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92人,能够独立工作并撰写科技成果不足10人。公司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与企业资质等级极不适应。
3、企业科技发展目标不明确
一直以来我们没能为企业的发展制定良好的科技发展目标,在我们以房建项目为主打产品的年代我们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科技目标,导致我们在这个领域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因而只能在“平民”产品市场占有少量份额,而与高端市场一直无缘。即使在我们转变思想,改变方向寻求新的企业发展增长点的今天,在我们积极寻求转型的同时,我们公司仍然没有制定我们的科技目标,我们没有自己特有的技术与别人竞争。比如我们在污水处理厂项目上虽然我们施工了不少项目,但是蛋形池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中;例如我们施工了不少道路桥梁工程,但是我们依然在大型桥梁工程没有自己的技术。即使转型我们依然在走老路,依然在大众化项目上竞争,而在“高、大、新、特”项目上我们往往连投标方案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都阐述不清,我们又如何能够与对手竞争。
08年公司历史性的完成了多项科技目标,但是这也仅仅就是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我们并没有制定实施长远的科技发展目标,我们没有在超高层项目中力争掌握各项技术的目标,我们没有在大型钢结构工程有创新计划,我们没有在城市轨道工程上进行立项攻关等等。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某项高端的技术就是我们的利器,可能是我们打败对手取得成功的一支奇兵。
4、科技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方面,从统计报表显示,公司的科技投入是微乎其微。由于受经营模式的制约,微薄的管理费仅仅能够养活企业,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投入到科研项目的研发。另一方面公司没有制定企业的科技奖励办法,导致科技奖励常常无法兑现。
二、原因分析
对目前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是紧密联系以及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现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我们企业的管理层,意识的缺失从而导致指导思想没有了方向。没有思想的指导,我们的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以致部门、机构不全,人员缺乏,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等。因为缺少了自主创新意识,在一些高难技术领域没有能够取得突破,致使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丢失了良好的市场占有份额。同时我们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其他先进单位相比差距较大,我们还存在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和政策性等障碍。
其次是人才队伍建设还有不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恰恰忽略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导致我们目前人才队伍的恶性循环发展。体现在:每年我们都会有一批新鲜血液补充进来,但是我们并没有太关注这些企业后备力量的培养与发展。我们往往将这些满怀希望的学员往项目上一放就不再过问,等到项目结束我们的学员已经逐渐成长,如果没有新项目开工他们会无处可去,这时迎接他们的往往是一份待岗通知,无奈的他们等于是变相的被企业解雇,他们只有选择离开自谋出路。而单位一旦承接新任务,又发现管理人员不足,于是只好继续招人,培养人最后走人,形成了这样一种怪圈,企业始终人才不足而我们又不断的流失人才。我们一直在探索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解决我们企业发展中人才“瓶颈”问题。
最后是科技经费缺失。在机构、部门不全,科技工作人员缺乏的情况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主要是科研经费无出处。即使有科研项目但无资金投入,科研工作很难开展。公司每年的预算中科技投入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企业很难开展自主创新,很难有自身的科技成果,从而导致我们没有能力参与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的竞争。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们企业所面临的现状,经过调研分析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担负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建立我们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且不断完善。公司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科技创新机构,针对一些关键技术开展攻关,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重要的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企业应为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供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广阔平台。企业各层面应有专职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各层面第一责任人应高度重视,并配有专门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落实与开展。同时企业要为落实与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行政保障与物质基础。企业通过设立科技支撑计划,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设立科技专项资金,支持相关部门开展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等科研工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逐步实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突出资源内部共享,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撑,为完善自主创新的 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应切实关心各类人才的发展,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留住现有人才,引进外部人才,在引进中获得交流,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注重引导职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为职工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用内外机会培养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对专业从事科技工作人员实行特岗特薪,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待遇可超过同级管理人员,以利其专心、安心从事科技工作。
4、加大科研投入
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前瞻性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舍得投入。科研机构和每年攻关的科技成果应设专项预算,增加相应费用,弥补公司科研机构以及科技成果空白。另一方面企业应完善激励机制,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及时兑现,更好的鼓励大家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工作。
5、制定长远的科技发展目标
把加快实施企业重大科技专项作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做好企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和近期重点计划的编制及落实工作,科技管理部门认真做好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论证,通过有效机制保障科学决策。同时做好项目与科技成果有效结合,项目创新出成果,成果反过来运用于项目,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的一点思考
1、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复合型决策者和复合型员工是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和良性运行的决定因素。
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深化学习,正确的理论思想可能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3、针对企业“瓶颈”技术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核心应该是大力开展原始性创新活动。
摘要:横向经费是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高校横向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本文从探讨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层面入手,从管理制度、工作作风、监督、信息化手段、绩效考核等层面给出建议,以期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经费预算体系,对加强高等院校横向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预算管理 监督 考核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拓宽科研渠道、深化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随高校横向项目科研经费不断攀升,如何加强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确保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相较于纵向项目,横向项目管理存在着资金使用随意性强,审核不规范,列支范围超过单位规定标准,预算执行与任务进度不匹配,预算考核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弊端。基于此,探讨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完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横向科研经费有章可查、有理可据,不断完善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同时,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也要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各项科研管理规定,通过文件学习、专家讲座、定期考核等多种形式,帮助课题组负责人树立正确的项目预算编写意识,掌握基本的财税知识,了解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提高其对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科研人员为社会提供科研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在符合学校管理章程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横向科研经费中开支的人员工资、酬金和福利等工资性支出的限定,但需据实列支。
二、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科研管理从业人员自身管理素质,加强内部监管制度。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是高校科技系统的主体性成员之一,秉持“管理与服务并举、规范与效率并重”的理念和精神,强化科研管理人员预算审核、复核意识,完善横向科研项目全周期管理,对于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义重大。在具体工作中,可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承诺机制与信用管理理念。由项目组负责人编制预算书,并签署预算执行保证书,承诺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严禁挪作他用或随意增改列支;同时协同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审计处、监察处等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和记录。
三、 加强监督,提高对横向科研预算的控制力。抓好预算编写和预算执行两个关键环节,做好预算监控工作。通过过程控制,严格预算执行环节,重点监督有无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的情况,严禁挪用、转移、挤占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负责人随意处置等问题发生。同时引入第三方审计,对结题项目实行单独结算,与预算不符的,项目负责人需说明情况并报有关部门登记备查。
四、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整体把控横向科研经费预算。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科研预算控制,协助项目组更好控制经费使用,突破传统人工管理的种种桎梏。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来源、经费到账信息、外委支出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依据已有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增加横向科研经费预算模块,由项目组负责人进行编写录入,科技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该模块自动锁定,项目执行所需经费据此报销;需要变更或调整时,则由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变更原由、变更条目、变更金额,经科研管理部门复核后,该板块再度开放。
五、 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制度,将经费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中。传统的绩效考核缺乏对科学研究的宽容精神,单纯重数量、重效果,这势必会导致科研人员只重视科研经费申请,而忽视预算管理等诸多不良现象。学校层面应定期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审核、执行、控制和后期监督进行查漏补缺,严格把关预算管理工作,在业务层面高度重视预算工作,根据预算决算状况对课题组或负责人进行表彰和批评,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合理规范使用经费。
高校横向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只有构建完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转变科研人员轻预算、重执行的思想意识,加大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力度,才能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科学性、合理性,保证承担单位科研活动顺利、有序实施,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科研事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措施的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105-108.
[2]杨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5):62-64.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一是在对待学习这一重大问题上,从思想深处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总认为学习是软尺度、软指标,不像业务工作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来得实在。因此抓得不够紧,学得不够深,影响了认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在工作作风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没有很好地坚持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技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三是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制定了比较全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但在思想上还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致使有时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不够。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思想观念不够开明开放。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战略思维、全局眼光和创新理念,是决定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思路,作为全市科技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全市科技进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但具体落实到实践中,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工作中过于谨慎求稳,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没有做到不断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综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二是在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工作上还有差距。还不能完全做到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牢牢把握和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还不善于把科技工作放到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主要表现在科技服务企业方面重“点”轻“面”,范围过于狭窄,一些中小企业没能做到统筹兼顾,没有及时做好全市科技企业调研工作。
2、理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多年来,自己虽然注重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但总感到在学习的深入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还有很大不足,存在学习不深,学用结合不够等现象,致使自己对新知识、新思维掌握不多,了解不透。轻视理论学习和与业务有关的知识,在理论学习上心浮气躁,认为太空洞,深不进去,致使理论素养跟不上,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够透彻,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不够。总体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还没有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
3、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一是科技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在日常的科技管理与服务、科普宣传与教育中,往往注重内容,轻视形式,在改革具体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举措方面还明显不足。二是理论联系实践比较欠缺,还不善于抓住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视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特别是在科技平台建设,科普宣传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方法不多、措施不具体、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三是党性修养、内功修炼不足,性格耿直,和风细雨地面对面与同志交流谈心不足。
三、自查整改措施
1、在努力学习,全面提升自身整体素质上下功夫。
一是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做到入脑入心。二是必须把学习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要深入系统学习科技、科普工作知识,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业务知识,广泛获取新思想、新理念。努力把科技局机关建设成“学习型”机关,争当“五型”干部。三是要认真总结宁国科技工作近几年来发展的经验成果,逐步完善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2、在科技创新,进一步谋划发展思路上下功夫
一是把科技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考虑,树立大局意识和创新理念,完善政策环境,构筑发展优势。二是着眼于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思想,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三是做好企业创新的激励和指导,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
3、在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全市科技科普工作的创新能力。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心系科技谋发展、立足科技做贡献”的主题活动,虚心听取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加强全市科技企业的调研,及时发现亮点,搞好跟踪服务,改变过去重点轻面的做法,扩大科技服务企业的范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统筹兼顾,为全市企业做好科技服务。三是完善科普宣传教育载体,丰富内容,提升水平,注重实效,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尽量做到内容实在、技术实用,把突击活动与经常性活动结合起来,使之形成长效机制。四是充分发挥学会、协会作用,利用科技工作者之家优势,凝聚广大科技力量,特别是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骨干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服务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五是加大科技工作宣传力度,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要继续完善“企业qq群”、“宁国科技网”等信息化交流平台;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科技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教、宣传栏、网络等形式,大力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创建科普画廊,印制科普宣传册。
4、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监管
一、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高校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家逐年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使得高校的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因此高校科研经费的评估与管理不仅是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防科研经费在科研经费中所占比例较大,作为国家的基本投资建设支出,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国防科研经费构成
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由收益、计价成本和不可预见费三部分组成。其中国防科研项目的计价成本,应根据项目执行期间物价水平和相关原材料等的变化适当调整。具体包括从项目论证阶段到试生产阶段所发生的设计费、材料费、外协费、专用费、试验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资费以及管理费等八项内容。第一,管理费: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办公费、资料费、人员工资、薪酬费、交通运输费和培训费等。第二,固定资产使用费:按项目应分摊的仪器折旧费、厂房建筑费等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费和减值准备。第三,试验费:指项目研制过程中用于仿真试验、储存试验和打靶、发射等各种试验验证费用、工艺试验、综合匹配试验,包括消耗品和动力燃料费。第四,设计费:指项目准备阶段的调研费、申报费、技术转化成本等等。第五,材料费:包括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外购商品、专利使用权、电子元器件和动力燃料等。第六,专用费:指项目专用的测试费、试运行费、样品费和专用工艺费等。
三、高校国防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管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主要包含三方面: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合法性原则上从法律法规层面监督经费使用去向的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主要从财务审计角度,检查资金使用的项目、分类、进度是否达到要求。效益性是对科研项目成果的收益性进行评价,评估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转化成果的速度和效益等等。我国对高校国防科研经费的监管主要是高校审计部门、会计部门依照相关的科研经费实施规范,对相关项目进行审计与预决算审批,经费分配的主管部门对审计结果进行核查。国家审计机关承担最终的抽查任务。我国高校缺乏经费划拨部门的设置,经费使用情况大多由审计部门监督,缺乏专业性和传递性。
由于缺乏分类分项的经费管理细则,只有笼统的规范,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多流于形式,只能大体起到监管经费总数使用情况。审计部门的滞后现象比比皆是,更谈不上跟踪审计和结题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得审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职能,对国防经费的不合理使用无法做到警示和惩戒作用。
四、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国防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既能方便科研工作者合理、规范地使用经费,又能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满足节约的原则。
(一)完善激励制度,制定国防经费使用减免政策
高校应通过合理计提和再分配政策,平衡各学科项目经费,充分调动科研创新工作者的积极性。可以具体将减免制度加以量化,鼓励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因为各单位对基础研究领域的资助一直较低。与工科类研究相比,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费用一直较低,对这些领域的管理经费进行适当地减免可以保证学术研究的公平性。政策的倾斜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扶持相关薄弱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人力资本价值的界定
在我国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人力资本的报酬等人工费用。这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差别甚远,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科研经费中人工报酬的计提比例是很高的。而我国相关管理只明确了对参加项目的硕博士生提供相应劳务费,对项目负责人计提的报酬没有说明。而有的省部级项目甚至没有规定劳务费是必须支出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严重损害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科研人员的体力、脑力支出只能依靠经费里的其他项目列式。
(三)完善经费补偿机制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国防科研经费补偿问题上一直走在前列,政府为其提供了完善的补偿渠道确保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英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完全按照经济成本的80%计提补偿经费,成果达到某一阶段可以计提100%,这一措施很好地解决了高校研究者垫款的弊病。我国科研投入长期受大锅饭的影响,对项目的预调研不充分,导致有的经费用不掉,有的经费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莹莹,王伟清.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的研究项目公告制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1):21-23.
[2]王勤琴.浅析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中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2(08):17-18.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在国家大力鼓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服务机构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吉林省科技企孵化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布、规模、运行机制、配套政策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制约了孵化器的发展,研究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对推动省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省目前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其包括7家国家级孵化器和11家省级孵化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力度,完善科技服务环境,先后出台了《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的发展,这些孵化器在为提高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生存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源集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省经济增长添加了科技含量。
二、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问题
(一)孵化器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别较大
吉林省的1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有4家有国家级孵化器和5家省级孵化器位于长春市,1家国家级孵化器和4家省级孵化器位于吉林市,2家国家级孵化器位于延吉市,各有1家省级孵化器位于四平市和辽源市。目前松原市、白山市、通化市、白城市还没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孵化器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省内地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不平衡。
(二)孵化器规模较小,缺少专业孵化器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到430多家,其中我省共有18家,而江苏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80家。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孵化器总面积为73.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748家,而北京市仅仅海淀区孵化器总面积就达到163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达6579家。从相关学者的实证分析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CRS-IN”技术效率指标与国内其他孵化器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相对较小且现有孵化器以综合性孵化器为主,近年建成的有关软件、汽车、新材料等方面的孵化器在整体功能的实现方面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三)运作机制滞后,市场化机制不完善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前提,而目前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是由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新区组织兴办的,多定义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较明显的准政府性质,难以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运作,自身的发展活力不足。
(四)投资渠道单一化,融资力度不够
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大都属于具有风险性和高投入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我省现有孵化器对于入孵企业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扶持基金,多数风险投资对于种子期项目的关注较少。
(五)服务层次低,服务体系待完善
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内容还停留在为入孵企业提供物业管理服务、政策指导、一般性的对外宣传等低层次的孵化服务工作层面,需要解决服务深化和服务标准化的问题。
(六)孵化器考核指标和综合配套政策不完善
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缺乏全面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考核指表和孵化企业的入孵及毕业标准,对于新一代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端设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创业政策的优惠力度不够,有关政策配套性不强。
三、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整体推动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加强多方协作
吉林省各地方孵化器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网络,网络内各单位可以通过培训、讲座、论坛、研讨、互联网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协调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推进全省的专业孵化器建设
我省应该在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推进专业类孵化器的建设工作,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省内各研究所和大学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孵化器管理企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企业化是欧美等国际发达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总体趋势,要转变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风险投资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投资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中,实习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孵化器的发展活力。
(四)完善孵化功能,提高孵化质量
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当为在孵企业提供整合社会资源的服务,应当根据入孵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要及时对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培训,选拔具有技术经验又懂得企业运作的人员作为部门管理人员或者是组建专家指导小组,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水平。
(五)确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标准与考核指标
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标准和考核指标应当以现有服务功能的完善程度、资源整合的程度、入孵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速度、毕业企业的质量等方面进行,此外还应该建立全面的企业入孵标准和毕业标准,推动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朝着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配套政策
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省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法律法规,完善并深入贯彻落实针对各行业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政府引导扶持政策下推动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斯顿·拉卡卡.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孵化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
[2]韩岳峰,张龙,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13(3).
关键词:甘蔗产业;开发;存在问题;建议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006-1
南沙位于元阳县城所在地。全镇辖7个村委会、2个社区,9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7万人。全镇国土面积15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12亩,其中水田4894亩,旱地26818亩。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各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立足镇情、统一思想、狠抓落实,突出产业、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甘蔗产业是南沙镇各族群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培植起来的一项支柱农业产业,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巩固和发展壮大甘蔗产业,把甘蔗产业培养成为我镇人民群众增产、增收、增效的有力途径。甘蔗面积从几百亩到现在的上万亩、种植农户从几十户到几千户、经济收入从几千到几千万元的发展过程。南沙镇2011年发展甘蔗面积13542亩、甘蔗产量6.2万吨、经济收入2790万元、户均收入18000元以上;我镇甘蔗产业具有以下优势:
1 开发甘蔗产业的有利优势
1.1 气候条件优势
南沙镇地处河谷热区,最低海拔230米,最高海拔1110米,全年平均降雨量700~900毫米,年平均气温32℃,具有“天然温室”之美称。独特的气候特征,为南沙镇热区、中半山区的经济带的布局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河谷坝区发展香蕉、稻谷、冬季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半山区的旱坡地发展甘蔗、木薯等经济作物,形成了河谷坝区抓经济、半山区辅经济的“一抓一辅经济带”。
1.2 热区土地资源优势
我镇境内分布于红河河谷绿色经济走廊的热区可开垦土地较广,随着州、县委、政府对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将进一步释放我镇低海拔地区的热区土地资源能量。南沙镇的农业耕种面积是地多田少,拥有2万多亩的旱地可以发展甘蔗产业,主要是以呼山、桃圆山、石头寨山、甘蔗山、楮皮寨山五座大山的发展,我镇提出了实施可行的 “巩固一山、开发四山”的产业发展思路,使我镇甘蔗产业促步扩大发展。
1.3 甘蔗产业运输优势
南沙是离元阳糖厂最近的乡镇,全镇拥有蔗区道路174公里,平均运距35公里。由于交通便利,运距较近,在整个甘蔗榨季过程中起到了入榨量平衡的调节着用,极大地降低甘蔗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是糖厂着重发展优质、高产、高糖甘蔗最好的原料基地。
1.4 科技管理优势
我镇的蔗农种植甘蔗十多年,经过多次的科技培训,在甘蔗种植的选种、开挖蔗沟、中耕管理、砍运甘蔗等整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科学种蔗、科学管理、科学砍运等技术,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好成果。
2 开发甘蔗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基础设施因素
我镇的甘蔗产业建立于旱坡上,由于水利设施不健全导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效益低,加之连续三年大旱,甘蔗产量低,蔗农收入少,严重地打击了蔗农种蔗的生产积极性。
2.2 道路设施因素
发展甘蔗产业开挖道路是前提,没有道路建设就无法发展甘蔗产业。我镇的石头寨山、桃园山、甘蔗山、楮皮寨山等蔗区还有1万多亩土地没有开发,2012年计划新推蔗区道路31条,86公里蔗区道路。所以,新推蔗区道路是我镇发展甘蔗的先要因素。
2.3 产业争地的因素
南沙镇旱坡地主要是甘蔗和木薯两大产业:甘蔗产业是高投入高收入产业,没有一定的劳动力和经济实力就法种植。而木薯产业是惰庄稼,投入少、收入低、周期长,破坏生态、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木薯产业不列入我镇大发展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对种植甘蔗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补助,采取政策加农户自愿淘汰,解除产业争地的矛盾。
3 开发甘蔗产业的措施与建议
3.1 着力推进蔗区道路建设
南沙镇拥有蔗区道路174公里,2012年计划新推蔗区道路86公里,新增甘蔗面积3200亩。南沙镇积极同元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协调蔗区道路建设,使南沙镇蔗区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为新蔗区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3.2 建立健全水利设施
南沙镇地处低热河谷区,气温高、雨量少,由于水利设施不健全,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弱,三年连旱严重影响甘蔗产业的发展。南沙镇今后的水利设施建设工作上,积极争取元阳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扎实有效做好“五小水利”项目建设,促进改善南沙镇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使全镇的蔗区从“雨养蔗区”向“喷灌蔗区”转变,提高南沙镇甘蔗生产的抗旱能力。
3.3 抓紧抓好甘蔗产业培植
南沙镇2012年的甘蔗生产工作,采取“抓住节令搞生产、抗旱救灾保产业、抢栽补种减损失”的生产措施,全镇完成新植甘蔗面积5702亩,完成任务数5000亩的114%,多措并举逐年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再用两年的时间把甘蔗产业发展到2万亩以上,甘蔗产量达10万吨以上,甘蔗总产值达4500万元以上的生产目标。
3.4 加强双高甘蔗种植试验、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