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本科金融学

本科金融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16:20: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本科金融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科金融学

第1篇

论文摘 要:为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培养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快高校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在深入分析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校内金融实验室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外金融企业陆续进驻,市场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已成为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和民众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跨国金融机构大量涌现,国际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金融市场必然需要大批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成为了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光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金融背景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就业前所需掌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对金融学本科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是现代金融学科建设的要求,是实现金融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二是建立金融实验室,开展校内金融业务模拟实训;三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等实习单位进行业务实习。 

(一)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普遍不够科学 

科学合理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从教学内容上看,金融实践教学应单项课程实践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从教学方式上看,应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实验,而且还包括专门开设的培养职业操作能力的校内实训课程、社会调研以及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实验课程开设得较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实训”、“股票模拟操作实训”、“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对于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创新产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有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过少,理论知识得不到全面讲解;有的课程实验课时过少,知识的领会不够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配置不够完善 

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也使得高校的资源进入紧缺状态,导致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从校内实践教学角度看,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顺应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设立了金融实训模拟实验室,但是在硬件设施上整体设备仍不齐全,只能开展较为简单的商业银行柜台模拟交易和证券模拟交易。从软件配套上看,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实验室配备了股票、期货和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和行情分析系统,但对银行、保险和其他衍生品的模拟软件则很少涉足。另外,大多数的实训教学缺乏配套的实验教材,即使能够见到少数一些实验教材,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学科实验教材体系。实验教材建设的落后,使得有些实验课无法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从校外实践教学角度看,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不足。由于企事业单位与学校追求的目标不同,同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实习单位的相关金融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真刀真枪”的毕业实习难以进行,再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短缺,校外实习效果进一步被削弱了。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挑选一些在职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实习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工作繁琐,导致一部分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二是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业绩评价还未与薪金挂勾,也未与教师职称评定挂勾,也就是说,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金融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不熟悉理论知识,不能做到实验教学有的放矢,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各高校在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考虑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方案既有可操作性,又能保证实施的效果。 

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应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现实经济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就要求金融实践教学不能光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来完成,还必须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科包含金融理财、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很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现代金融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在承担金融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阶段多数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全面。因此,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这样,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去感受金融业发展的脉搏,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该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与上述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发展业界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金融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很强,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让实践课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或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金融学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01). 

[2] 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3] 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第2篇

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人才创新能力要求更高。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趋势和问题,借鉴了发达国家金融学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更新授课内容、改善教学和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学;创新人才;趋势

一、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通识课与专业课融合不足,影响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金融学专业开设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通识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科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学科专业课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目前存在着课程之间的衔接、融合程度不足的问题,学生创新性思维难以形成。各门课程知识范围、难点和深度、教学方法等衔接程度不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深。影响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创新意识形成较慢传统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能够表现出追求创新意识,具有发现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应变能的才是真正的创新人才[4]。通过对3所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585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他们乐于参加学术交流,希望得到更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表)。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让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本科生能力难以适应金融新形势引进外教和外文教材,对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具有推动作用。但是聘请外教给本科生讲授专业课并不规范,选用的教材和课堂授课内容国际化不充分。高校应该在聘用专业教师、教材选用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金融学人才具备国际化特征。

(四)风险管理类课程案例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空缺随着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不断创新,金融风险大大增加。然而课程设置依然以传统的金融学课程为主,对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案例和金融法律相关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的素质很难与新的金融监管趋势相匹配。因此,应该加大风险管理课程案例所占的比重,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风险控制和金融监管的技术,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另外,鲜有高校对金融学本科生进行过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部分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二、发达国家金融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一)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美国对学生实行分类教学,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考核要求也有差别。这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帮助,进而发掘学生的学术潜能。另外,从英国高校官网上可以看到,英国很多大学开设诸如Ac-counting&Finance,Economics&Finance等复合型金融学专业,这些专业将金融学与相关学科融合,夯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拓宽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更加符合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

(二)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占主导地位研讨会、演讲和讨论等是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常见的教学方式,此类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意识。相对于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团队学习能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自己。发达国家的课程考核方式也更为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也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置涉及多种学科且可自主选择国外大学通识教育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很多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国外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的结课要求较高,学生要为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通过课程。良好的通识教育可以为学生铺垫良好的基础,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多种思维方式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1973年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一个“创新中心”,组织学生从事技术发明与新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5]。英国也强调了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和平台,学生充分参加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并对参与活动的结果负责。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顺应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新形势下应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增加数理、风险和技术分析等层面的内容,及时引进和开放国内外著名数据库,提供优秀案例教学,以丰富和前沿的教学内容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先进,并注意尖端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培养,以适应金融创新。此外,提高金融监管技术和提高金融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也是金融学本科人才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让互动式教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学生以讨论组的形式完成作业或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加强对知识的梳理,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讨论课程也需要强化指导和限定比例,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

(三)改善课程和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现代金融业充分体现了多种学科相互融合的特点,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在金融业受到更多的青睐。应该更加重视通识课的教育,让学生熟悉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运行规律和运行逻辑,以提高学生在新的金融形势下的创新能力。另外,将金融和其他经管类专业融合,可以拓宽学生毕业后的输出方向,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学创新人才。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校企结合的模式可以为培养人才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是培养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宏观金融;微观金融;金融学科;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30-02

一、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深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等领域的剧烈变革。通过考察发现,在西方国家金融学科体系的发展中,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金融学科体系向微观化转变

20世纪初期,金融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三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后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的内容。总体来讲,当时的金融学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就是现在国际学术界所定义的“宏观金融”。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微观金融”是从微观的角度,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内容。涉及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三个大的方向。发展至今,金融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部分,即“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但是,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宏观金融”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没有充分的理由把“宏观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或专业来开设。因而,国外的高校大都把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挂在经济系或经济学院。这事实上等于是把金融学中关于宏观的部分剥离出去,而赋予“微观金融”以金融学的定义。

2.数量化在金融学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当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公司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 而资本成本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又分别是公司金融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投资(项目价值决策) ;如何融通资金(资本结构决策) ;为投资人提供多少回报(股利政策决策)等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资产收益的决定, 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测量以及任何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的微观问题。因而成为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测定投资组合绩效、证券估价、决定资本预算以及公共事业股票管理中。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金融理论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技术。因此,要学好“微观金融”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基础。西方国家的高校为适应这一变化,纷纷在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增加或强化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3.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目前,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产生了一些金融学新的分支学科,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目前,金融工程学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正在西方各国迅猛发展。法和金融学是自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以金融学为中心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法和金融学对于金融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如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或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等问题正是法金融学研究的领域。行为金融学是把心理学纳入投资行为分析,自产生以来,成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中许多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并逐渐被用来作实践指导。因此, 行为金融学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必将得到深化和广化。

二、我国高校当前的金融学科建设状况

1. 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国内学界对“金融学 ”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宏观金融”的层面,即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因此,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大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而国外对Finance (金融) 的一般解释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由此可见,中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对金融学理解的这种取向,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金融学科发展滞后,其研究和教学工作与金融实践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

由于在金融学内涵界定上的限制,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首先,有关“宏观金融”方面的课程过多。一方面,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且传统陈旧,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另一方面,使得与金融学有高度相关性的课程,如管理学、数理统计、财务管理、法律课程等的课时不足,有的干脆就不开设。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国当前的金融学教材质量普遍偏低,相当多的教材缺乏“教学大纲”依据,缺乏前瞻性,对现实金融活动创新现象,不能从理论上作出充分、完整的阐释,教材内容高度雷同,缺乏新意。最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学时分配过少,且大多的实践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对金融的感性认识与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绝大多数国内高校仍然使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如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手段等一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相当高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未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这是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4.金融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充实完善

现在我国高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学师资队伍都是传统金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与能力不适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多。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来。

三、 国内高校金融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应重视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在金融学向微观化发展的趋势下,国内的金融学科建设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直接融资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已使“微观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势在必行。首先,应对金融学的内涵做出明确的、与我国金融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界定。这是对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

2.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在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工具简单的时期,是基本适用的。但是,按照目前的金融发展,要在四年的本科期间培养出某金融领域的专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对培养目标应该作出相应调整。鉴于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对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淡化专业,强化基础,强调学科的金融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和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需求。

3.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对出现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果断的删并处理。可以相应增加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金融法律知识等相关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可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课程,这一层次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具体目标小范围地作些调整。二是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地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对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对于实践环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大其学时和学分的比重。

4. 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类课程,可以引进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而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充实和提高金融学的师资队伍。现在在各高校担任金融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金融教育背景,如不加以改造和提高,将难以胜任现代金融的教学工作。因此,需要采取引进、培训或鼓励进修等多种措施并举,来提高现有教师的金融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鼓励教师研究现实金融世界,尤其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紧跟现代金融发展的前沿领域,并积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以此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任课教师客观上很难了解和掌握各类繁杂的金融业务最新发展状况。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部门的业内专业人士授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广谦,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4] 王广谦. 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3-02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第5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应用型;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6-02

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在金融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金融教学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高校金融学专业如何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和优势,立足本科教育,争取创办高学历教育,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金融改革和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金融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向,布局适应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一个趋势: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转变

1.1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带动该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在我国,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一直有“宏观”和“微观”之争。宏观金融主要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其中货币金融理论正在成为其理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新的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正在与经济学融为一体;微观金融主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活动。将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金融学中的重要课程。正确认识“宏观”和“微观”之争,深刻理解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是正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的种类增多,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内部分工的深化,金融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同时,大量的已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存在,迫切需要解决投融资决策和管理问题,金融学呈现出了微观化、实用化的发展趋势。微观金融活动在快速发展,金融本科教育在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后也走向了新的方向,向应用型转变是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大势所趋。

1.2社会需求与就业压力促使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大学的宗旨是培养紧密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共同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注重适应向应用型的转变,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学生。这样经过本科阶段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被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所淘汰。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率对本科教育产生的压力。

综上所述,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因此,顺应这一趋势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教育不可或缺的利器

从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用型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中低级岗位需要。当前的传统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教学效果方面基本能够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是从本科教育应用型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均是要从事实际工作的。随着金融业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规模扩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技术,才能胜任金融业的工作。而在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系统性;同时,强调技术能力培养并不是否定掌握基本的经济和宏观金融理论,而是要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职业能力的定位应结合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定位于培养和训练满足金融行业中低级岗位要求的技术和能力。

3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拓展与融合

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首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对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金融学和经济学理论授课中,由于缺乏技术工具和实践环节,课程往往成为概念的堆积,理论的海洋。大多数学生无法从感性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盲目地记忆和背诵,最终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使读书成为考试游戏。表面看来学生的学业并不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理论授课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就能够通过考试。实际的后果呢?即便是考试通过的学生也只是当时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记忆,考试过后很容易就忘记,而且由于没有“动手做”的认知过程,学生对所学过的课程还是一片茫然。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既增强了学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加强技术能力培养也有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加强学生的压力和动力,以适应金融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是降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要求,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依此目标而设立的教学模式对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实践工作中用到的技术工具和相关的分析手段。这样就形成了对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本科阶段,在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外,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沟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金融行业工作基本技术能力的人才。当前,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加强本科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如何在理论教育基础上融合职业能力培养;制定新增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4现阶段教学模式选择

由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无法应用。依照以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传统的讲授、练习、反馈模式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条件,在以下方面需要适当改进和创新。

4.1案例教学应渗透到各门专业课

教学环节中使用案例分析,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构筑起畅通的桥梁,能够使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些教师认为某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无法使用案例教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理论终究要走向实践,尤其是本科教育,应该有很强的实践性。当然要注意选定的案例要随金融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且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4.2增加实验学时和实习环节

〖JP+1实验是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比起理论授课,学生更希望能亲自体会,亲自感受。增加实验不仅是增加实验课时,而是要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设计实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上体会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习是实验的拓展,相当于在更开放的实验室里“动手做”。本科生的实习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实践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3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运用

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仍然是主流,但是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以被动的心态来学习。所以其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打破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比如独立学习,在校经验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唐瑜冲,罗孝玲,张黄.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08(13).

[2]牛正,吕少杰.经济学方法论和金融学方法论[J].中国市场,2010(28).

[3]卢颖,赵冰梅.对行为金融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6(48).

[4]杨雪.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礼仪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52).

[5]杨雪莱.在金融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市场,2008(35).

[6]伍孟林.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金融,201129.

[7]李杰.金融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4.

第6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发展的金融业不仅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而且对金融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出现: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机构面临金融专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有相当一批金融学专业毕业却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金融部门的需要。

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其教学体系息息相关,教学体系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体系问题突出,主要体现为,在金融学教学中,盲目采用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没有过多考虑自身的教学条件及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没有很好体现出其办学目标和突出地方院校的特色,在金融人才培养上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人才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金融,那么,如何改革其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陷

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教材的选择无统一规划而是由任课教师个人选择教材。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由于课程的理论较多,导致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知识传授方法。这种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的教学方式,忽视了金融学专业的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果,脱离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少而陈旧

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丰富性和新颖性,且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很难适应新时代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教师上课参考书籍少,一般一门课一本书,教师上课内容涉及面窄,学生掌握的知识浅浮。

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往往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设置,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落后,主要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和实际调研等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考核方式仍以死记硬背的“记忆性”考核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设施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金融专业教学的硬、软件设施建设往往无能顾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教学设施差,不仅不能顺利地开展模拟教学,而且不能进行产学研结合。

同时,由于自身知名度不大,很难与校外的金融机构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培养能力的决定因素,而要培养出应用型金融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应用型的教学团队。而新建本科院校中金融学专业教师一部分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另一部分来源于升本前的教师,其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表现为:(1)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欠缺,如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不完善;(2)金融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如不少教金融学的教师是非金融专业出身的,导致教师本身对金融学研究不深;(3)教师任课随意性大,上课课程跨度宽,教师自己对所任课程钻研不够;(4)缺乏“双师型”教师。

二、基于应用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

(一)以行业为导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应本着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教学,以满足行业需要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1.对于课程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基础适度,强化实践课程

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深度、学时比例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能够根据行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最新趋势进行及时调整,以缩小行业技能需要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差距。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使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内容上与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相连,突出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系统性,突出应用性

在公共基础课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相关的金融软件,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公共选修课既要体现专业的延伸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又要注重与学生就业的相关性。例如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谈判能力可开设金融公关、银行营销等课程使学生处理金融业务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要强化专业方向,突出前沿性。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紧跟未来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时增加新的内容,开设新的专业课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合理调整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可根据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方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设置。加强课堂外教学内容建设,例如对现实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可邀请金融业的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出发点,可分为课程专项基本操作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实习等部分。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传统的“以教室为场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理论课较强的专业课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证券投资学、金融期货实务、外汇交易等金融投资课程)可采取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多种专业软件工具开展金融统计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可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特定的实践调研活动。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要激励、支持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主持科研项目。

(三)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备适用的金融业务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教学内容立足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衔接性与实用性,体现时效性与针对性,即要紧随金融业的发展,及时把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做好教材建设规划,精心选用优秀教材,完善教材信息跟踪与评价机制,逐步完成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参考教材、实验指导书、题库等资料的建设,从源头上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果。健全考评机制,规范教学行为,调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

1.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启动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高学历优秀人才、鼓励教师进修、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2.建立教学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申报重点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3.通过与地方金融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横向交流的途径,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从事项目研究或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可聘请地方金融机构或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开展实务、实训和专题讲座。

4.加大教学团队的培养力度,整合教师力量,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优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建设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业务的模拟操作实验室,及配置相应的模拟实验软件,用于教学、科研、实践教学。同时,争取与地方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签署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实现资源共享。

第7篇

摘要: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落后,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技能性、实务性要求较高的金融类专业,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应该从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等方面下功夫,构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78-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理财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理财的普及让那些既懂一定投资理财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社会急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好满足这一社会需求。但从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反馈来看,突出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偏低、动手能力偏差,难以适应投资理财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后。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理财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方面。因此,构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与理财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缺陷

1.实践教学内容分散,没有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金融企业招聘员工趋于理性,逐步改变了过去一味追求高学历的做法,更看重员工的实践能力、发展潜力、品行素质、个人形象、交际能力、本地资源等。这正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扩大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毕业生在金融企业的就业空间,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金融企业所要求的各项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商业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职业资格,能在金融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基层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等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灌输”意识,只注重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受损,既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来说,许多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突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如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个人理财、保险实务、外汇交易、期货投资等。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功能还不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一直在尝试着进行改革,加大了实训主导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力度,但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开本科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教育基本上仍然沿用着“电脑+软件”模拟炒作的建设思路,校企合作不够深度融合,缺乏全真化教学和实训,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实景模拟、实景操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投资理财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建设的情况,基本上沿循着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校企合作缺乏突破,高职特色不突出。

4.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育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办出质量,突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近些年,应用型本科教育迅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师中,大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任教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具有S富实践经验的老师严重缺乏。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1.加大金融机构“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实行校企共同育人。金融类专业应根据金融机构需求,与金融机构签订学生就业订单,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师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实现校企共同育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好处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因寻找工作而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2.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而实践教学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设置三种实践课程,分三步开展实践教学,使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实际逐步接近。首先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所谓一体化课程是指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室学习与实训基地实训一体化的课程。这类课程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引领,以移植的金融机构岗位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模拟投资与理财岗位操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以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场地,是教学练相结合的仿真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训练,学生能够具备完成金融机构投资与理财岗位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

3.以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课证融合”教学内容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工作项目分析,将金融机构的业务划分为临柜交易、服务营销、业务管理三个工作项目,然后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对工作项目进行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解。根据金融机构投资与理财业务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4.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师的角色正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正成为导演、操作示范者、教学工作任务推进者和组织者。课程改革对“双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一般采取两个办法来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从招聘和培养两个途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从金融机构引进业务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将专业教师派往金融机构挂职锻炼。以“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要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行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不低于1:1,高素质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同时,选派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通过访学、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等途径,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高金融类专业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水珠.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3):55-59.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2):104-105.

[3]刘祥成.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研究[J].科技信息,2010,(28):114-114.

第8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08

长期以来,由于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处的独特地位,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备受各界关注。近几年,随着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势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更表明,在当前形势下,金融危机将会导致显著的“溢出效应”,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显得非常重要,而提升从业人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正是提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为提升学生金融风险管理能力而设立的一门专业课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过本课程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大部分人的相应素质及能力并未得到切实提高,尤其反映在金融风险意识不强,金融风险识别能力较差等方面。鉴于市场大量需要具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人才,我们有必要改良金融风险管理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地方非研究型大学而言,更应该改革传统研究型大学的金融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相关人才,使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工作。本文在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其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1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方面

从现有情况看,现有的相关教学,大多重应试能力培养,轻素质能力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一门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市场学、财务管理学等基础课程基础上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不仅涉及定性方面的知识,如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管理系统和组织体系及金融风险防控的一般理论等内容,还包括大量定量分析的知识,包括金融风险度量的一般技术方法,如VAR、压力测试、极值理论等,以及运用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的方法,如用于分析固定收益债券的久期、凸性,用于分析信用风险的信用评分、线性判别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以及用于衍生品金融风险分析的Delta、Gamma、Theta、Vega、Rho等。由于内容多且难度大、综合性强,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不仅导致我们的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更使得认真好学的同学最终也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特征。实际上,正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多且难度大,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2教学内容方面

近几年,金融风险的成因与表现形势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正是由于金融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至今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还有诸多的不足,导致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至今还是一门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课程。因此,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更加要反映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在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应注重全面地介绍金融机构现行的主要金融风险防控手段及措施及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1.3教学模式方面

很多老师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是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的主角,而学生只充当配角。实际上,正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多且难度大,更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4考核方式方面

作为一门以金融风险管理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如果仅靠一两次考试来判断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是很不充分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多元化的考试题型是有效考核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2相关建议

第一,教学理念方面,应结合本科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当完全的主角,使学生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作为学习的全部,而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在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应注重将相关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到利率风险时,可以首先以银行为例,在分析银行运营模式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银行CFO为什么要关注利率风险?”这一问题,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利率风险管理对银行的意义,加深对利率风险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其次,在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久期缺口等基础理论及防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掌握这些理论及方法的优缺点,再次,在引入各种理论风险案例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方法。此外,在讲完三基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下,一般中小银行该如何有效控制利率风险”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提升学生对三基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在讨论总结中,老师可以介绍当前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逻辑,再次提升学生的相关视野与分析水平。同时,在对单个教学模块进行学习时,也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对国贸专业的同学,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汇率风险作为重点,以引导非金融专业的同学将本课程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

第二,教学内容方面,要结合本科教学实际,注重合理选用教材,同时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首先,教材选用方面。目前,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大致可分为以偏重于数理分析以培养学生相关理论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以及较少数理分析以介绍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材。我认为老师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同学选择不同类型的教材。如学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好且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应该选用数理分析较为全面的教材,如学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差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则选用数理分析较少的教材为宜。同时,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一定要注重教材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以巴塞尔协议为例,自巴塞尔委员会2007年颁布和修订一系列监管规则后,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就《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达成一致,巴塞尔协议III正式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然而,至今很少有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对此重大改革内容进行更新,更为遗憾的是,即使是对新巴塞尔协议的介绍中,也仅仅局限于巴塞尔协议本身,很少有教材分析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监会银行业监管框架间的关系,在实践性方面出现重大脱节。

其次,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正日趋深入与复杂。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师,不仅自身应关注金融风险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问题、研究观点及研究方法,便于在教学中让同学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知识,更应适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本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给基础好的学生一些参与相关科研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教学模式方面,要通过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化配角为主角。设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老师应该在介绍课程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的就业情况,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资质证书进行介绍。如本课程的教师可以结合FRM考试来引导学生,通过让学生了解FRM的就业前景及市场需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FRM的共通之处,来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考核方式方面,要注重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不能仅靠几次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考核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首先,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到课堂情况、课堂作业、案例讨论表现等方式,注重对同学纪律及专业素质的考核。其次,卷面考试内容应该以考察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以督促同学对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目标。最后,在期末考试的题型设计方面,要体现多样化的特征,要注重试卷中试题在认知层次及难度方面的搭配,以更为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相关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