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4 16:20: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经费专项审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1.节约与规范相冲突。不少项目老师对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于节省,购买科研材料时为节约经费,在一些偷税漏税的私人经营点购置,不能取得正规的报销票据,造成正常的科研开支不能据实报销。
2.科研结余资金的处理无章可循。目前大多数院校对科研结余经费的管理办法是留归课题组负责人支配。由于不少课题负责人为图方便,课题结束了也不结算,下一个课题继续使用上一个课题的经费。还有些课题负责人在退休后,结余经费任长期挂账,甚至以变相成了个人活期银行存折。科研结余经费虽然占科研经费总量的比例不大,但管理不好会使科研成本的核算严重不实。
3.财务部门与科研业务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缺乏沟通协作。科研经费的管理,设计高校科研处与财务处两大部门。对科研经费这种特殊的专项资金,财务部门没有对申报的科研项目,做大量而细致的信息收集整理、经费支出分析以及效益分析等工作,更谈不上参与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造成财务部门与科研业务管理部门的脱节现象。
4.经费成本核算不准。高校兼有教学单位、科研部门两项社会角色,其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采取统一核算的财务核算方式,教学支出与科研支出进行一起核算,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在身份上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在待遇上又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和福利标准,并以事业费的方式单独划拨,导致人员费用的支付与其所承担的课题任务相脱离,课题经费不允许包括工资性费用,从而造成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准确。
5.忽略科研经费预算的重要性。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越来越重要,预算编制不正确将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如果预算编制与经费实际使用情况严重脱节,即使经费申请到了,一些必要正常的项目开支因为事先为编入预算无法在该项目报销核算,只有占用其他经费项目,“拆东墙补西墙”,利于课题的发展。
6.经费支出不规范。在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上,长存在截留挤占、浪费严重、腐败资深、结题不结账等现象。有些高校考虑自身利益,各种名义截留、挤占科研专项经费,弥补行政经费不足,致使本就紧张的科研经费捉襟见肘;有些课题组钻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空子,虚高申报,在经费支出中,超标购置设备、办公用品等,十分浪费;按规定,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对课题的结余经费应予以审核、结算,但国家对科研经费结余分配规定的不明确和管理上的混乱,使多数课题组想进方法将结余资金用完。
二、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财务预算管理
1.成立预算委员会,出台指导性范本,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由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同时涉及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部门或科研部门独立编制预算很难较好地完成,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科研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成立预算委员会,下设由相关人员组成的预算编制工作小组;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出台指导性的预算编制范本,限制各项开支占总经费的比重。
2.开发财务软件的辅助核算功能,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事前控制。一是开发财务软件“预算管理”模块功能,实现预算执行事前控制。就目前的通用财务软件(以用友财务软件为例),我们仅能使用其“项目管理”模块对科研课题实现项目管理,但不能满足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课题项目进行预算执行控制的要求,往往造成项目总支出数没有超总预算但其明细支出数却不能按照预算批复执行,有的明细支出严重超预算。为更好地执行项目预算,笔者认为各单位应该在现使用的财务软件基础上,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增设“预算管理”模块,实现科研课题项目预算执行控制功能。二是开发财务软件“经费存折一本通”辅助核算的功能,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应该借鉴银行“活期存折一本通”的模式,增设财务软件“经费存折一本通”的辅助核算功能,将手工“经费本”升级换代成财务软件自动输出打印的“经费存折一本通”,每报销一笔费用由机器自动将开支情况在“经费存折一本通”上打印出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单位的方便地点增加一台“经费存折一本通”自动打印机,各课题可以随时补登那些已报销还没有登记的费用。这样将彻底避免漏记或误记情况的发生,既及时准确又工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科研课题项目的动态管理,使项目负责人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经费开支情况,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更好地执行预算。
3.建立科研院所内部预算管理监督体系。预算的监督是指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的监督。科研院所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管理监督体系,预算编制须通过预算委员会的审议通过;预算批复下达后,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前控制;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审计。
三、解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1.树立成本核算意识。在使用科研经费的问题上,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核算要切实可行、简单方便,努力降低科研成本。参考国际上通行的核算方法,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把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划分为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把科研和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和房屋的折旧费、专业图书资料等均作为科研成本,但针对当期发生的科研生产服务的管理费等公用经费支出,区别情况进行账务处理,以简化成本核算、真实反映科研经费状况。
2.建立经费管理制度。按照科研经费的特点依据灵活规范的原则,制定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在管理纵向科研经费时注重国家政策性和规范性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项目主管部门的财务规章制度,监督、控制不合理支出;在管理横向科研经费时,立足于推动高校参与市场竞争,使之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创收能力。创新经费管理制度,将于科研有关的所有收入均纳入学校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内;将各项经费开支依据课题经费的来源和项目性质分类管理;建立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经费审批权限;加强管理无形资产,注重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与核算;结题时所有与财务收支相关的数字,均须经财务部门审核确认后才能出具报告。
一、积极推动审计工作转型
主动适应新形势,转变审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逐步推行部分审计项目网上公告制度,使审计工作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实现阳光审计。
二、认真开展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
严格执行基建(修缮)工程竣工决算报审制度。精选资质高、信誉好的社会审计机构,认真做好西区实验楼、田径运动场、体育馆等基建工程委托审计工作;加大修缮工程自审力度。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维护学校合法权益,节约建设资金。
三、切实抓好经济实体财务收支审计
按照学校统一安排,积极组织审计力量,做好后勤服务总公司XX年度和教学基地管理中心XX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效益等方面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根据动物科学学院的委托,切实做好兽医院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形成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促进兽医院规范管理。
四、稳步推进科研经费审计试点
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安徽科技学院科研经费审计办法(试行)》。结合我校实际,会同科研处、财务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科研经费项目审计试点,逐步积累经验,扩大审计范围,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五、主动参与有关经济管理活动
参与基建工程和物资采购招投标、签证、验收等工作,将审计关口前移,注重事前、事中监督,发挥审计在重大建设项目和大额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作用,促进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
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据统计,2015年全国用于研发的经费为1.4万亿元,广泛应用于科研、医疗、教育、企业研发等诸多领域。科研经费怎么花、谁来管、如何查,考验着科技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上的布局。科研经费怎样用得更好,更符合规律,更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则是经费管理改革从政策到落地的关键。“十二五”以来,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不断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优化整合布局、建立补偿机制、强化法人责任、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经费监管,成为改革的关键词。本文仅就行政、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专项课题费申报、使用和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科研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申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虚列经费预算支出,以期达到多申请经费的目的。为多得经费,有的单位借机添置非本项目仪器设备设施等、多报参研人数、多报会议研讨数量、多报参考资料书籍费用、多报专家咨询费,人为扩大项目规模,存在冒报等问题;二是虚设项目、课题,骗取科研经费;三是虚报环节,如有的项目,根本不需要进行试验,却要申请中试费等支出。
(二)使用和管理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合理的预算;二是单位或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三是财务管理不严,没有实行专户核算,与其他资金混用,经费支出有白条列支、大额现金支付,无计划列支管理费,发票把关不严等现象;四是监管失控、转移科研经费,有的单位假借“联合开发”等名义,将课题费转至其下属公司,有的采取虚构经济事项签订合同转移课题费,有的将横向课题费转至课题负责人的关联私企,非法侵吞国有资产等。
(三)结余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为避税长期挂在“应付账款”上,成为经费结余的“资金蓄水池”;二是巧立支出名目,成为部分单位的“账内小金库”“提款机”;三是不分课题核算,成为不同课题或同一项目各建设期之间的“资金调节器”;四是作为科研人员的“奖金池”等。
(四)监管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费主管部门“以拨代核”,严重失管;项目经费、课题费长期不结题;审计监管不及时、不到位;经费使用单位贯彻制度不严,行政过度干预等。据某省科技厅的内部统计,2013年需完成的项目(课题)共1 251项,按时结题的有564项,正常结题率为45.08%;2014年需完成的项目(课题)共1 150项,按时结题的只有145项,正常结题率仅为12.61%。2015年6月,该省科技厅对2001—2014年间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进行了清理,截至2015年5月31日,逾期未结题验收的项目(课题)共有3 102项,涉及科研经费约6.53亿元。
二、精准核算是解决科研经费各种乱象的有效手段
造成科研经费、课题费的各种乱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问题是体制性的。就财会角度而言,我们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办事,严格按会计制度、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做到课题分明、归类清楚、明细完整、依据充分。
(一)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1.收到上级单位下拨的科研经费时,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贷:合同预收款——某项目或课题
2.发生课题经费支出时,会计处理为:
借:科研成本——某项目或课题
贷:银行存款
3.年底确认支出及收入时,会计处理为:
(1)确认支出时:
借:事业支出——某项目或课题
贷:科研成本——某项目或课题
(2)确认收入时:
借:合同预收款——某项目或课题
贷:科研收入——某项目或课题
同时:
借:科技收入——某项目或课题
贷:事业结余——某项目或课题
(3)结转结余:
借:事业结余——某项目或课题
贷:事业支出——某项目或课题
(二)企业的会计核算
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拨款项目完成形成的资产部分,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资产需核销的部分,经批准冲减专项应付款。
1.企业收到各级财政拨入的产品研究开发专项资金或拨款时,应先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2.企业发生科研经费支出时,按财政科技拨款、自筹科研经费分别进行核算:
(1)财政科技拨款部分。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实际发生时,应按与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同的方法进行归集,并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在“生产成本”科目下单列设置科目核算:
借: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某项目
——某经费
贷:银行存款或相关科目
项目完成,经批准予以核销: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某项目
——某经费
(2)研发支出形成产品并按规定留给企业的部分,作为国家资助,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某项目
——某经费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某项目
(3)如研发的支出将形成固定资产的,则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费用,待项目完成结转固定资产或经批准核销。
借:在建工程——某项目
贷:银行存款
项目完成后:
借:固定资产——某项目
贷:在建工程——某项目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某项目
或经批准核销(未形成固定资产):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在建工程——某项目
(4)专项经费用于购置研发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某项目
无形资产——某项目
贷:银行存款或相关科目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某项目
结题时,将剩余专款直接转入营业外收入,或按制度规定由拨款单位确定。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1.收到上级单位下拨的科研经费时,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贷:拨入专款——某课题
2.发生课题经费支出时,会计处理为:
借:专款支出——某课题
贷:银行存款
若为购置固定资产,需同时做: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3.在年底确认时,会计处理为:
借:拨入专款——某课题
贷:专款支出——某课题
结题时,将剩余专款直接转入事业基金,或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由拨款单位确定。
三、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自我监管意识是有力保障
(一)建立财政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凡是国家各级财政支出的经费,都需纳入财政监管体系。从科研经费立项着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对项目的各责任主体进行跟踪考核,以专项审计方式加强科研经费监管。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科研项目评审机制,国家一些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的遴选、评审程序的设定、评审意见的采纳和公开等都应有科学的规定。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其他重要环节都要评估,入选的科研项目应向全社会招标并公示,项目的开展和完成要评估,并且让社会各界有渠道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及产生的效益。
国家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力彻底从科研立项、经费审批、成果评审中剥离,仿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形式,成立相对独立、行政干扰较少、评审较为公正的科学基金委员会,代行科技主管行政部门的工作。财政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内容应包括:科研人员的人数配备是否适当、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专业搭配是否合适、薪酬支付等是否经济;购置的设备、试验和实验材料是否为科研项目所必须,是否存在重复购置、超标准购置;大额设备的购置是否经过招投标或比价程序;各种业务费支出是否必要真实;请外单位协助研究等费用,房屋、仪器设备使用费和折旧费,支持科研项目的办公费和管理人员工资支出是否节约、有效等。
(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各单位应认真研究财政部颁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制度和银行清算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制定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适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并针对各个岗位设计科学、严谨、高效的操作流程,及时研究和处理试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应着眼于提高前瞻性、准确性、科学性。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从功能上、性质上进行预算科目的规范分类,建立多级预算科目体系,进一步细化编制内容,详细说明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支出按性质和用途分门别类地在预算中列示,合理、科学地确定年度内的每项支出。
此外,对国家纵向课题经费进行强制预算审查,使每一项预算都细化到“类、款、项”上,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横向科研项目也要求预算审查,从源头上杜绝经费申请的混乱状况。为加强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各单位财务人员应介入从课题申报到验收的全过程,加强对课题从经费申报预算编制、经费管理规定到报表填制等各方面的研究,更好衔接经费申报预算和经费使用。
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财务部门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必须明确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要严格控制与课题研究不相关的支出。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项目支出的跟踪管理,依据项目的支出预算计划对财务支出状况进行管理监督,对支出超过预算计划的项目应严格审核,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财务部门应按照科研部门提供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计划,严格审核经费支出项目。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度
首先,各单位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必须全部纳入本级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专款专用。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科研合同的订立行为,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其次,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与财务验收工作。各单位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本单位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合同规定的比例由本单位安排使用;项目管理办法或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本单位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再次,各单位要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财政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其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单位科研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课题的有关信息。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对各类经费的财务管理
建立由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监察部门参与的科研经费监管信息系统。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实现数据共享,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有效地解决科研经费管理监督各环节部门衔接不够、沟通不畅以及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有条件的可利用现代化软件,通过网络实现项目拨款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动态跟踪监督和管理,及时了解经费使用情况,便于项目完成时也能通过网络进行审查。
摘要:国家对科技研发的高度重视,带动了各类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增长。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亟待解决。本文基于审计视角,阐述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剖析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审计 管理探索
相关资料显示,2013―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分别为1.2万亿元、1.3万亿元、1.4万亿元,研发投入与GDP之比均超过2%,并逐年增长。在财政科技投入高速增长的同时,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一定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监管,及时发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督促高校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必要性
高校科研经费总量的提高,为高校科技研发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如何?千亿资金到底用在了哪里?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就有必要开展科研经费审计。
(一)有利于发挥审计预警作用。科研经费审计采取的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涵盖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制度建设和绩效评价等内容,通过建立“立体化”的审计模式,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并解决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积极发挥审计预警作用。
(二)有利于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近年来,各类高校腐败问题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重点,其中科研经费的腐败案例更是层出不穷。为落实中央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意见,对科研经费开展审计势在必行,通过开展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能够揭示和纠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各类违规问题,有利于严肃高校科研管理财经纪律,保证科研经费预算的严格执行,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三)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覆盖了科研项目的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包括经费的预算、使用和决算情况,审计部门通过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监督,最终作出关于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结论,并提供专业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科学高效管理,达到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
从高校科研项目审计结果来看,高校科研经费在制度建设、项目申报、财务核算等环节的管理较为完善,但其他环节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高校内部管理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落实不到位。学校的法人责任和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较明确,但基层管理单位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一般高校都设有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及服务、对外科技开发与合作、学术交流、科研保密、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的经费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经费报销、项目收支核算、项目结题经费决算。审计部门负责项目决算验收审计,并对经费使用的相关性、合理性、相符性及经费使用绩效作出评价。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主要承担项目技术支持和经费使用协助工作。由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同,科研经费管理各部门之间存在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的现象。
(二)未建立共享式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系统。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数字化校园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特别是科研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不能对接,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不能直接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将项目预算经费对接入财务管理系统对项目经费进行预算额度控制管理,两套系统的不兼容直接导致了项目经费信息的不完全对称。财务部门为强化科研经费管理,严格执行预算额度,只能手工输入科研经费预算额度,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容易出错。更有个别项目负责人利用科研管理部门监管的项目进度与财务部门经费使用进度存在的偏差,钻空子按自己的意愿随意进行经费报销调整。从管理的角度看,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必然导致科研项目研究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失去相互辅佐、项目制约的功能,从而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科研经费预算是确定科技计划项目预算期内经费安排的依据,是课题各任务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的基础。经过评估评审后的项目经费预算,将作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普遍存在不重视、不全面、不彻底、权责期间不对等、收入支出不配比、预算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差等现象,即预算编制不科学。其原因在于:(1)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一般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编制,因其未充分学习或了解各种渠道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没有正确把握预算科目的内涵、外延;或因财务、审计人员未充分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的预算编制等财务知识,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2)在对预算编制审核流程、经费预算结构、经费开支等抽查过程中发现,项目负责人自觉学习上级科技经费管理规章制度、自觉关注项目经费使用进度、自觉关注项目经费合理开支范围的意识不强。(3)高校有些科研项目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或交叉性,有些仪器设备可以共享。但有些项目在预算编制时一味地夸大预算,不同项目之间经常出现重复列报同类型的仪器设备支出,造成重复购置、资源浪费;或列有仪器设备购置经费预算,但并未采购,严重影响了预算资金支出进度。
(四)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直接导致预算执行和经费支出不规范,从审计结果看,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的现象有:(1)经费支出与项目任务书相关性不强。首先,部分项目报销与项目研发无关的费用,如:手机费、汽车运行费(含汽油费、车辆维修费、保险费)、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其次,为顺利完成项目结题验收,随意调整经费明细支出,即调整账务依据不充分,理由不合理,集中体现在结题审计前大量调整账务行为,无法确定其相关性。第三,差旅费、会议费、住宿费等报销时所附凭证依据不充分,无法推断费用开支与项目研究之间的直接相关性。第四,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劳务费、专家咨询费,而发放理由、具体工作时间不明确,甚至模仿签收人的笔迹冒领科研经费,不符合相关规定。(2)经费支出存在违规现象。个别项目经费支出存在大额现金支付现象,以各种票据、各种理由套取现金,个别项目组成员将个人家庭的消费性支出列入项目经费支出,将家庭用品充当实验用品,将家庭成员的差旅支出、旅游支出充当项目组研究人员的差旅支出等。另外,以虚假票据套取项目经费,如:以虚假“办公用品、劳保用品、图书资料”等发票入账,用于购买商场超市购物卡;以虚假“劳务费”的形式发放专家劳务费、研究生助研费,套取现金用于其他支出,或者规避缴纳个人所得税;以虚假的“会议费”发票入账,套取资金用于弥补招待费用等支出;虚开、购买或收集他人发票套取项目经费。
(五)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从对高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和高校书记、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看,高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部分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挂在财务部门。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2年(含2012年)以前的科研项目已办理结题验收,但在财务账上仍保留经费余额的共3 203项,资金量达2.17亿元。科研项目长期结题不结账,使得大量的项目以未完成的形态沉淀于财务账面上,导致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科研项目数据不准确;甚至有些项目的结余资金变相成为了项目负责人的“小金库”,随意开支与项目无关的费用,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风险。
(六)科研经费审计监管不全面。一般来说,高校都设有审计部门,但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从申报到结题验收的参与程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多项目未参与,校内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审计监管缺失。目前,科研项目大部分是事后第三方结题审计,这不符合审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终极目标。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综上,科研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有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也有科研人员自身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为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确保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制定适合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学校、项目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纪检、资产管理处和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的职责和权力。所制定的管理办法应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来源科研经费的要求,明确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经费审批权限、结题结账时间、结余经费的用途及相应的奖惩办法。改变职能部门过去的事后控制为全过程控制,为科研项目经费提供从预算编制-预算经费下达立项-预算额度控制-预算支出-年度或中期财务决算-结题财务验收-结题结账的一站式服务。特别是审计部门应提前介入,确保科研经费审计全覆盖,充分发挥内审职能及预警作用。见图1。
(二)建立职能部门可共享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平台。要适应当前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就必须建立可以同时链接二级学院、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多职能部门共享的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应涵盖职能部门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即项目合同书、经费预算、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信息、专利信息、经费支出信息、项目完成后绩效信息(含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项目结题结账信息等;同时,还应将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依据、经费分配、经费使用的过程向校内人员开放。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既能避免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已有设备的利用率,又能提高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杜绝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三)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加大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要想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就必须从项目预算编制环节抓起,项目负责人和预算编制者一定要充分结合本课题研究开展以后的各项任务和技术路线上的特殊性,精心测算课题科研成本,并兼顾各项开支标准和合理因素,结合各项资金来源,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如果还按以前年度的固有思维靠“三拍”(拍脑门、拍胸脯、拍桌子)来定预算,其结果可想而知。为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财务处、审计处除积极开展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培训和宣传工作外,还应充分介入预算编制过程,指导、审计预算编制的相符性、相关性和合理性。经费预算一经批复就必须严格执行,如确需调整,必须遵循相关规定。高校内部应建立规范的预算调整制度和审批程序,杜绝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另外,为了不打击科研人员科技研发的积极性,除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外,如加大科研人员人力资源成本占科研经费的比例;还要进一步明确科研经费科目支出的内涵,从制度上规范支出,同时,加大科研经费违规查处力度,对严重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
(四)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结账手续。《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明确了科研经费结转结余资金的用途,高校应依据该文件及时制定适合本校的科研经费结账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项目结题验收后经费如何处理给予科研人员明确的指引。同时,高校的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纪检等部门应及时沟通,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办理结余资金结账手续,从制度上避免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长期挂账随意报销科研项目以外支出的现象,杜绝科研结余资金沦为“小金库”的被动局面。
总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职能部门,应针对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全方位综合考量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原因,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对策,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创造性和积极性。高校科研人员也要重视预算编制,进一步规范经费支出,以实现科研经费支出绩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卢鸿.广东省高校科研经费的政府审计监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科技经费;监管流程;直接监管;分级监管;集中监管;控制机制
科技经费的监管日渐重要,主要决定于:一方面,我国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经常“跑冒滴漏”,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投入强度要快速提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41%提升到2020年的2.5%)。而科技经费监管并非易事,监管若不利,科技经费则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监管不当,会影响整个科技创新活动;监管过度,会降低科技创新活动效率;监管不足,会让一些“不法者”钻空子。
一、科技经费监管现存的问题
(一)宏观监管不够
目前,科技经费监管缺乏对科技工作的有效性评价和评估。一方面科技工作在大经济和大民生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总体效果如何,国家科技计划的总体执行效果有何重大变化,缺乏有效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于科技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也不完善,因而对经费使用的效率与问题就不很清楚。这也是财经部门和科技部门争议的焦点。如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底是多大,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再如863计划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还是超出了预期目标,可供量化的总体分析是匮乏的。
(二)对科技事权监管不够
科技经费使用是否合规可以看财务制度,但看其是否合理就需要看科技事权的正确与否。目前的科技经费监管制度,过于偏重财务检查,而轻于对科技事权真实的认定和检查。
(三)全过程监管不够
全过程监管不够以致多数问题未能做到防微杜渐。科技工作本身就比其他事项复杂,如果不从源头把握和控制,就可能延迟问题爆发的时间并可能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
(四)服务意识不够
科技经费监管的一层重要含义就是服务,包括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普及,政策适用性的优化和相应的政策辅导等。科技工作特别是科技项目的承担者都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的专长在科研,对复杂的经费预算和使用并不专业,经常会出现一些初级错误。
(五)经费管理的公开性不够
目前,我国科技经费管理的公示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和健全,往往造成了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常出现谁往机关跑的多,谁获得的信息多,谁就容易得到科研项目,也容易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同时,也使经费分配过程和经费分布状况透明度不够,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六)经费管理部门角色不明
有经费管理权的政府部门既管经费,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这就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滋生。如各政府部门科研项目立项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多个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科技经费,科技经费难以集中;评价体系不科学,用过于定量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考核不确定的科研活动,导致研究人员规避创新度高、风险大的项目;科技经费配置中缺少竞争机制,大量科技经费用于追逐少数知名或著名专家,以追求政绩,而从年龄上来说应该最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却无人雪中送炭。
二、科技经费监管流程设计
(一)直接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1)。直接监管模式是指科研项目出资单位通过组建项目经费部门来直接监管项目经费。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出资单位项目经费监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组织部门协作,共同对项目组的经费到位和使用、经费节余进行监管,以减少出资单位项目经费监管部门一定的工作量。在这种模式中,整个监管必须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为了确保公平性和公正性,外部审计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
2、优势。由于项目出资单位直接监管项目经费,除监管的效果比较好之外,有利于项目出资单位调整项目经费,提高项目经费的利用率。
3、缺陷。这种监管模式的主要缺陷如下:一是项目出资单位经费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太大;二是监管环节较少,容易产生腐败。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地方性政府基金课题(市、县级为主);除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之外的其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委托课题;企业委托课题。
(二)分级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2)。分级监管模式是指整个项目经费监管按项目出资单位承担单位负责人科研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的顺序逐级监管。整个监管过程必须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而外部审计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其中,承担单位负责人科研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这部分工作流程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的审核和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
2、优势。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流程内的单位、部门权责明确,对各“级组”的问责也方便明了,有利于经费监管和寻找使用经费存在的问题。
3、缺陷。这种模式的缺陷如下:一是项目出资单位的工作任务繁重;二是适用这种模式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数是承担单位的负责人或其单位部门负责人,可能会弱化本单位科研组织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管作用。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
(三)集中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3)。这种模式强调科技经费监管的专业性和集中化: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市县两级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也挂靠在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将整条工作流水线:财务验收经费使用情况调查专项审计经费使用绩效评估专题报告公示受理举报,都交给专业科技评估机构去完成。
2、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如下:一是科技经费监管权集中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二是在该模式中科技经费监管工作的完成者是专业科技评估机构,提高了监管的专业性,保障了监管的质量;三是专题报告公示环节彰显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劣势。一方面,必须要尽快解决成立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高专业科技评估机构业务水平等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因监管权统一集中,必须要防止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独断、专行和腐败。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主要适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委托项目等。
三、完善科技经费的控制机制
(一)预算机制
1、调整预算科目。在我国现行的科技预算管理体系中,既存在着没有R&D分类预算科目的问题,又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重复导致的预算科目重复、交叉和漏失问题。因此,我国需要从调整科技预算科目入手,理顺各部门在科技发展中的关系,并通过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对科技预算的管理。
2、创新预算编制方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不能完全给予预见。因此,很难在事前对科技项目的经费进行非常准确或十分完全的估算或预算。由于科技活动的不确定性,对一个具体项目而言,所需费用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科技项目预算经费不是一个具体数值,应是一个数值区间。显然,目前科技经费预算普遍采用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科研经费运动的规律,应采取在一定区间值范围内的弹性预算编制法。
(二)监管机制
1、建立科研项目预算评审评估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编制包括来源预算和支出预算,来源预算除申请财政经费外,有自筹资金来源的,要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支出预算要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对项目预算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评估,评审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决策、预算执行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2、建立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严格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重点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设备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逐步推行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研究人员不直接经手现金。重大科技项目经费实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
3、健全科技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监督体系,实行科研项目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制度,财务验收结论作为申报新项目的重要依据。
4、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在政府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引入了评估机制,不仅重视立项前的预算评估,还重视立项后的绩效评估。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定期的经费使用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经费监控,并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成果评审制度,完善成果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估,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经费的产出和效益,促进科研经费增长,提升科研水平。绩效评估机制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
5、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建议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尽快成立筹建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其主要职能有:从财务方面、科技经费效益方面对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依法实施监管;制定科技计划管理与健全监督机制相关的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管理主体在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目标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问责问效与层级管理机制;构筑全过程监管的科技计划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建立科技计划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任务合同制等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科研项目支出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逐步建立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和评价制度。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工程稳步推进,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日趋增大,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科技经费监管和控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在加大。科技经费监管是系统工程,难以一劳永逸,对一个项目、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来说,一两种监管模式的应用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在具体实际监管工作中多种模式并用,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房汉廷.科技经费监管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09(9).
2、石燕.国外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关键词]高校经费管理;精细化管理;管理制度
1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分工精细化为基础、以管理质量精细化为目的的管理理念。所谓高校经费管理精细化指以精确的量化标准和具体的要求、有效的措施实现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与常态管理、粗放管理相比,精细化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最先由美国人管理学家泰勒提出,后来在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管理学中,精细化管理被定义为一种“责任具体化、系统工程明确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远在结果管理之上。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管理过程高标准、高质量,这种管理方式的意义就在于它对战略目标、战略落实过程的细化和分解。我国学界普遍认为,精细化管理为组织内部各单元的高效、持续、协同运行打好了基础,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资源占用,还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整体执行力。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要想提高执行力,发展执行文化,必须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对各部分进行量化考核,并规范管理主体的行为,提高其执行力。
2 当前高校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经费管理的基础,但是,许多高校在经费管理上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规范模糊等问题,如在科研、办公费用管理方面虽然明确规定要以主管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为标准,但是却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就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和规范做进一步规定。因此,许多部门经常会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管理和支配经费。加上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广、管理层次多,所以,高校经费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被人为改动,管理制度的实际作用有限。
2.2 预算管理不力
长期以来,预算始终是高校经费管理的薄弱环节。预算意识淡薄,预算执行不力,是影响高校经费预算管理的主要因素。如经费紧张、经费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有些部门的财务人员都认为,预算的主要意义在于获取项目、争取资金。为此,他们在预算管理中,常常会完全会怀着博弈心理、凭着经验来进行预算。加上高校预算编制体系和流程复杂,所以,预算的严肃性无法得到保证。在经费使用上,一些项目负责人也会置预算于不顾,不按照既定要求来进行预算分配,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
2.3 监管乏力
目前,我国高校经费和财务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一平台七系统”管理方法,即以涵盖财务核算控制、预算与决算管理、工资管理、学生收费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档案管理和一卡通系统在内的财务信息平台为管理基础的管理方法。这种传统的纵向管理模式,很容易使高校财务管理出现与其他业务信息不匹配的现象,进而加大财务监管难度。同样以科研经费为例,许多部门在科研经费下拨后,根本不知道其用途和结余情况,经费监管困难。
3 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对策
3.1 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
在政府高等教育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高校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首先,加大精细化管理宣传,使管理部门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其次,重点解决财务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思想认识方面有关精细化管理的问题,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在国家经费管理政策基础上,在实践中逐步进行精细化管理经验和方法总结,结合各院系科学建设、科研要求,明确学校各部门各项经费定额标准,夯实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最后,在经费定额标准经资产处审核后,要求各有关部门做好经费调控,不得随意安排预算经费,以杜绝资产浪费,强化高校经费使用效益。
3.2 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要加强经费精细化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将精细化管理渗透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高校要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法令,完善校内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经费收支、核算、会计方法,实施经费管理责任制,就学校科研、财务、审计部门在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要求财务部门将不同渠道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要求其他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高校在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时,要对各级各类经费管理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然后结合学校实际充分考虑不同部门、不同工作的经费需求,明确纵向、横向经费使用范围,重点突出费用性支出标准,对经费成本进行严格核算。
3.3 科学编制预算
预算编制和管理会给高校经费使用带来直接影响,因此,高校在经费精细化管理中,要以预算编制和管理为重点,加强预算资金管理和预算执行,以确保经费使用和管理规范化、合理化。这就要求高校更新预算管理思想,根据国家财务法律和学校实际编制预算。与此同时,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后勤等部门的合作,根据科研课题成本、管理成本等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明确预算标准,进行预算编制。通常来说,高校预算内容主要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经费预算科目主要由类、款、项、目构成,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财务目标会在纵向、横向、时序上被详细分解,然后再层层下发到各部门,各部门会按照细则履行自身职责。在预算执行中,为了提高执行的实效性,有关部门要加强执行过程监控,对有关人员预算理解、操作情况进行监督考核,通过严格的预算执行减少经费管理和使用风险。
3.4 强化监督管理
财务监督与控制是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得以落实的根本,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机制,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校内监督和社会监督,对高校经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监督。高校财务监督办法有审计、专项调查和绩效考评等,其中,审计是最有效的财务监督方法。高校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建立涵盖审计、监察处等部门在内的经费监督体系,要求审计部门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全面进行经费绩效审计。传统的高校经费绩效审计主要以资金筹集能力为主,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高校经费绩效审计还要将人、财、物的投入情况和利用效率、经费支出产出效果等都考虑进去,要结合学校自身积累和发展状况来进行。高校审计部门要结合经费收支现状、会计核算分析现状,完善审计制度和审计方法,对经费预算编制、收支审批、审核记账、报表分析等环节进行精细化审计,加大对专项款项、数目巨大款项的监督力度,不定期开展财务报告、专项审计、财务验收工作,严厉打击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3.5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信息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和经费管理也要顺应社会发展局势,走信息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高校抓住信息化建设契机,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经费网络平台,建立有利于财务、科研、后勤等部门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完善财务经费管理信息,建立财务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化经费管理程序,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健全财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针对财务人员加强信息技能和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开展针对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以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学校财务部门、科研部门则要根据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灵活利用现代财务管理手法提高自身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深入改革,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高校财务管理也在逐步规范,但针对其发展趋势来说,反而显得薄弱、滞后,多多少少都呈现出些问题。如何避免进而改善财务管理问题,其主体不仅仅只是高校财务部的职责,审计部门对经济活动所起到的保驾护航以及监督检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内部审计不仅是管理型审计,也是一种监督审计,其目的是为了不断促进并加强管理科研经费、教育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把关高校经济命脉,为学校领导的决定提供帮助。随着日趋成熟的环境,高校领导层逐渐提高了对内部审计认识度的重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内部审计质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内部审计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1高校内部审计内涵
参与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所有职员,检查审核高校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内部运作的科学情况。通过使用合理、科学、有效的审核方法来确保高校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提高高校审计环节的效率以及风险管控能力。之所以要大力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因为该项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不但能够哦帮助进行划分职责权力,还能够实现相互监管体系,使得高校内部每项监管任务科学、合理地进行。长期以往,还能够有效减少浪费资源的情况、降低出现违法行为的概率,从各个层次确保可以最大限度的发展教育、最大效率的利用资源、最合理的进行资产分配。目前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还能够有效响应时代号召,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监管审查的能力,提高构建高校廉政速度,有效的保证各项利益。
1.2高校内部审计主要特征
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一般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特征:在高校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法律法规主要是基于审核法规、财经制度为基础,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财务流动状况以及学校的经济波动现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通过进行监督以上内容,进而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2)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特征: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也是学校在开展内部监管时候所采取的根本途径,所以很容易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于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评判基本特征: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相关工作者需要整理分析所获取到的信息数据,归纳被审计部门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科学评判,根据有关制度、法律来审核其是否符合高校的基本要求,如果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解决,从而确保高校的快速发展。
2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其中影响财务管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审计监督
高校制定的财务计划、预算、自筹等高校每年都会自筹资金、领取财政拨付的预算以及制定相应的财务计划来进行各种办学活动,经济活动必须要符合教育管理部门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政策方针。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综合的比较考核财务的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审核高校制定的财务计划、预算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针对性分析其效益和可行性,并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评价,督促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纪律,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纠错防弊,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2.2评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有高校资产管理制度、高校财经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内部牵制制度等。它是高校内部自我制约、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是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必需措施。需要通过内部审计评审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本校是否适用、措施是否严密。例如财务管理中会计内部牵制制度中能够评审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以及会计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内部审计,可以针对财务内部审计制度提出些许建议,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内部监督,体现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2.3核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对高校财务各种凭证审核、会计报表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账账是否相符等来确定财务收支情况是否真实准确,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2.4审计经济活动的效益
通过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审核高校各种投入资金、其他经济实体的合作是否达到目标、资金的投入数量是否合法、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等等,最后评价经济活动的实施效果及其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3内部审计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3.1加强高校财政管理执行力
自从在高校中正式实施财务制度以来,其应用是决策和制度实施的保障。内部审计在经过事先和事后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检查并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并根据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执行力。
3.2检查作用
进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在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设立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检测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如:非法盗窃、丢失、贪污等。
3.3评价的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指的是根据经济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经济控制缺陷等,提出一个有针对性、成效性,并且可以使高校的管理系统全面发展的计划或方案。审计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基于解决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有利于及时审查高校内部收支和创收情况,完善相关财务管理系统,以找出财政新的增长点,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4进一步加强审计的措施
4.1健全并完善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的法规体系
现在是法治社会,各种行为都会受到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规范约束,因此是十分有必要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相关法律制度的,现在需要在《内部审计条例》背景下尽快完成并出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借鉴国外的内部审计制度,具体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其工作范围、目标、权限和职责等,保证其独立性,另外,高校还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政策、设备和技术等,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优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高校内部审计的核心人员可选择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挑选其他对外部调查取证、工程验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的辅助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以及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优化审计队伍人员的数量、素质。
4.3提高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独立性
(1)独立设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因为高校的办学方式和规模有所不同,因此在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管理结构等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一般内部审计管理结构是高校建立和该校纪检、财务、监察等部门平行的专职内部审计机构,直接由学校最高行政人员进行管理,如此可以避免涉及过多的利益牵扯,内审人员才能更加独立进行审计,保证最终审计意见、报告的公正性、客观性。
(2)组织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探讨组织,学校没有与企业一样的董事会,权力分散,所以需要进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委员是否成立。
4.4强化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工作
专项审计工作主要有:教材专项审计、购买固定资产专项审计、收缴学费情况专项审计等。高校重点审计工作主要有:科研项目审计、高校预算编制审计、基建维修项目审计。通过这些专项、重点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高校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4.5加强高校经济预测分析、决策评价工作
内部审计要以内部评价为重点,突出分析的建议职能,针对高校的实际财务状况,提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针对高校的使用资产状况,制定出合适的一套评价提升体系,针对高校的办学和经济潜力,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发展十分迅速,资金雄厚,在使用这种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这种内部审计在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其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红.浅谈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现代经济信息,2012.
[2]王猛.内部审计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公立医院管理规模的扩大、运营复杂程度逐渐增加,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面临的工作更加多样化,以某公立医院为例,近年来其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的审计项目除了原有正常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之外,还涉及IT、科研、医用设备、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等多个项目审计,而现有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达到要求,自身专业面狭窄与被审计项目专业性强的矛盾十分突出,甚至制约了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医院自身和外部资源以缓解这一矛盾,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是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无论是政府采购、建设工程、科研管理还是信息系统,审计组织者必须十分了解其业务流程,弄清风险点所在,有目的性的寻求后期专业支持。比如政府采购风险点之一是技术参数,这一设置容易“量身定做”,因此需要寻求熟悉此类专业设备的技术人员或技术专家;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风险点之一是错套工程定额,需要寻求工程造价方面专业人士的支持;科研管理风险点之一是套取科研专项资金,则需要寻求相关课题方面的专家支持;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点之一是设计系统数据输入、输出及处理的不可靠,那么需要熟悉SQL语言、数据库技术的专业人员支持。
二、主要路径选择
对于一个审计项目,单位组织并不要求审计组织者们行行拿手、业业精通,而是在于其能够将组织内外相关的资源充分、恰当地利用和调动起来,以较小的投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下是某公立医院近些年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实践探索。
1.成立专业委员会,发挥各种专业委员会作用多年来某公立医院成立了各种专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性,其组成多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且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员。该医院在其专业管理委员会管理办法中的工作职责条款明确要求:“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应按照审计需要,积极为医院审计部门提供相关专业咨询”。例如,该医院在2019年组织了一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其中有一项审计目标是“评价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部门而言,这一目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内审人员对这些课题的专业性知之甚少,对于经费使用的相关性都无法保证,更妄谈合理性。此外,由于医学研究具有专业性强、涉及专业分支多的特点,即使是寻求社会中介帮助,作用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经审计部门及主管领导的多方努力,由医院协调,将相关课题按照专业类别,比如乳腺、肠胃、骨及软组织等进行了划分,分别交于乳腺学术委员会等有关专业管理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按照审计要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价,该项审计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举也直接促使医院修订专业管理委员管理办法,修订后的办法对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如何协助审计,专业委员会中涉及到的利害人员的回避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内部审计价值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在各专业委员会的协助下更加专业化。对于一些审计项目,设置专门岗位负责对单位组织而言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因为它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医院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为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审计组织者充分挖掘利用这一条件,能为审计工作,特别是专项审计工作提供极大便利。因此,使用专业委员会解决审计专业障碍特别用于专业性强、专业鉴定工作量不大、专业分支较多的审计项目。
2.合理使用专业外包单位对于一些工作量大的专业审计项目,则不宜将其专业鉴定任务交于院内专业委员会。这是因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多为兼职,其主要工作仍然是自身业务工作,不可能也不适合将大量时间用于审计。比如信息系统审计中的业务流程层面的数据输入、处理、输出控制测评,不但需要很专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系统设计的关键点进行大面积复核性分析。再比如一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往往耗资数亿,历时几年,假如专门设置工程预算专业方向的审计人员,则存在一是人员少、工作量大不顶用,二是专业覆盖面不够(工程预算专业方向一般分为装饰、安装、土建),三是项目结束则可能导致人员闲置的问题。对于此类审计项目较为恰当的方法就是委托至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全面外包或者阶段外包。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是全面外包还是阶段外包,都必须设置一定的质量控制程序,以加强对外包单位的监管,确保外包单位提供成果的质量。比如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在关键风险点对外包单位提供的成果文件进行再复核。
3.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审计项目,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都能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某公立医院组织的某医用设备招标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两家投标人法人代表家庭住址均为某省某县某村,于是审计人员高度怀疑此两家投标人具有串标行为,但因为法人代表并非同一人,无法判定为串标。恰逢内部审计协会举办政府采购审计培训班,该医院积极派员参与。专家在培训课上讲到了串标现象的认定标准之一-----如果能发现投标人制作的投标书出现同一“低级错误”,可认定串标。该医院审计人员根据这一方法仔细对比了两本投标书发现,两个投标人在多处使用同一错误标点符号,比如段末不用句号而错误地使用逗号。于是在审计人员的追问下,两投标人不得不承认串标。因此,这样的培训可谓雪中送炭、对症下药,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笔者认为,适合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能的审计项目,通常是大众成熟型的审计项目,但又在发现问题能力方面存在经验不足、技能不能满足审计需要的不足。比如财务收支审计、政府采购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一些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专业技能。因为这类审计项目的特点是本身并无过于专业的内容,经常出现的问题很明确,比如财务收支审计中经常出现的帐外资产、侵占、挪用、利益输送等,政府采购审计中经常出现的规避招标、串标现象。这类审计项目的难点在于问题具有隐蔽性和取证难。而这类审计专业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审计经验的积累,但鉴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面的制约,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借鉴他人成功的实践经验则变得势在必行。
4.将信息化作为内部审计的手段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很多医院也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信息化逐步成为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有力工具。因此,在公立医院中完善内部审计也应当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以某公立医院为例,从2016年起逐步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也包括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一方面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率,另一方面则真正实现了内部审计对业务全过程的监督。以其中的合同审核为例,医院合同管理一般要经过准备———签署———履行———后期管理几个阶段,内审部门在每个阶段的作用如下:准备阶段,内审部门根据合同承办部门拟定的合同文本进行审核,决定是否需要修正,如需修正,则需要退回修正后重新审核,如果无需修正,则进入签署阶段;在签署阶段,内审部门需要将正式文本送到各个部门;在合同履行阶段,内审部门负责监督整个合同的执行过程;在后期管理阶段也就是合同履行完成后,内审部门还要对合同执行进行评价,并对合同档案进行归档。可见,内审监督在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通过建立合同审核信息化系统,实现合同管理的整个流程可视化,一方面,可以保证内审部门对整个合同管理中真正实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合同审核过程可以在线上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当然现阶段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在医院的应用还远远不够,未来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内审部门与其它部门、其它系统的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从而更有效地识别、防范审计风险。
5.实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结合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更加强调风险管理,而过去的内部审计主要以对企业或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局部监管,来实现内部控制职能,这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内部控制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审计准则也发生了变化,指出内部审计要从全局角度进行风险防范,更加强调风险概念,提出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公立医院,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更加紧密结合,真正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独立性最弱,目前开展较好的日常审计多为采购过程中对于招标文件和合同的审计。未来内部审计的转型应当从内控的角度,以风险为导向,对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等进行评价。此外,内审部门还可以结合医院的战略目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专项审计,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真正的医院内部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的功能。
三、小结
随着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改革,公立医院的运营更加复杂、精细,因此,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和目标也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作用。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更要不断地学习新技能,提高知识水平,适应因环境变化给内审带来的冲击,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公立医院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燕.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学习,2020(0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