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普通生态学论文

普通生态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16:2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普通生态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普通生态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生态学 人才培养 思路 关键途径

自上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实现既能满足当代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广泛共识。生态学研究及其专业人才培养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国40多所高校开办了生态学专业,并渗透到一大批相关专业,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力促进了国家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观念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根本转变,高等教育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增强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与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改革与创新途径,调整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对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生态学专业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是:根据我国生态与环境建设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培养生态意识强、综合素质较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使之具备系统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为从事生态学研究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建设滞后于生态学的发展

一方面,国内大多数高校生态学专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存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步较晚,但其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出现新的分支学科,如湿地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这对专业教师形成新的挑战,要求专业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2.课程体系结构不甚合理,实习基地较为单一

不同课程之间存在内容明显重叠现象。比如,城市生态学、普通生态学中关于生态学基础知识理论部分重叠较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厌烦情绪。在许多高校,尤其是新设生态学专业的高校,注重理论教学,但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习基地相对单一,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严重影响到人才质量的培养效果。

3.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

随着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识日益增强。目前,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不容乐观,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找到直接对口的工作,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因此,许多学生无法体会到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专业知识学的好与坏无关紧要,反正将来从事专业工作的可能性低,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4.重科研,轻教学影响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校教师由于面临着科研、职称晋升等多方面的压力,难以妥善协调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或多或少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也影响到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不容赘言,以上这些问题显著影响生态学专业高质量本科人才的培养,因而需要进一步改革,并不断完善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促进生态学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思路

改革总体思路:处理好基础与专业、宽口径与专门人才的关系。加强通识教育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008年,笔者所在高校对生态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改革和优化课程模块与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修订教学大纲与更新课程内容等三个方面。

1.改革和优化课程模块与体系

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重新构建和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将原有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体系等三部分组合优化成理论课和实践环节两大部分。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将公共课、科学与技术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等四大模块调整为公共必修、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等三大模块,课程模块更为清晰完善。在课程体系中,加强了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必修、选修课程中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等模块,构建了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选修课学分比例和可选课程增加,以拓宽学生选择范围,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新的专业教学计划中,降低了理论课程教学的“重心”,理论教学总学时数由原来的2476学时减少至2052学时,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比例由原来的18.3%增加到目前的28.7%,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满足部分同学继续深造学习的愿望,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等课程的学时数。新增“专业导论和科研基本方法概论”指定选修课,旨在加强生态学专业入门教育,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认识,培养其专业学习兴趣。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中,新增了生态实验分析技术与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相关先进仪器的了解和使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增设了生态规划、CAD等应用性强的课程,以适应将来就业发展的需要。

2.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以强化能力培养为目的,改革现有实践模块,具体包括:(1)进一步明确实验实训教学、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各环节的功能,使其与课堂理论教学以及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确的分工,形成循序渐进,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的的综合实践体系,避免了以往的重复或脱节。(2)将实验教学从理论课程脱离,共独立开设了十五门实验实训课。(3)更新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开设了必做、选做、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4)单独设立素质拓展与创新环节。

3.修订教学大纲,更新课程内容

在课程体系结构与模块优化之后,教学大纲修订是教学内容更新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体系优化的保证。在修订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组织重新编写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课程优化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求在现有课时和经费条件下,与时俱进,结合专业需要,整合原有实验课内容,开设一些内容新颖,技术先进,与生产、科研密切的实验,以替换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与教师科研课题有机结合,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实验内容。

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的特点表现在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能够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实验操作规程的认识。

四、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

1.扬长弊端,形成自身特色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是以人才规格类型多样化、质量标准多层面、办学形式多元化为特征。坚持分类分层次专业建设指导原则,就是要鼓励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给高等院校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促使各类学校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构建有效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

积极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毕业论文的形式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但毕业论文环节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实施,由于面临就业或者考研等压力,其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实验室创新课题等,促使学生提前涉猎研究前沿,锻炼其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科研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培养成效

目前,在不少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是为了挖掘具有研究潜力的科研人才,丰富本科生研究成果。但在研究生扩招的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面临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因此,应适当加大本科生导师工作量的核算,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另外,建立鼓励机制,对成果显著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包括物质奖励或者学分奖励,使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4.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教学效果

充分运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双语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理论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程的信息量,通过色彩逼真、形象直观的演示教案,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则有利于延伸教学时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参考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得到学生的反馈,可以较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及时互动,提供一个学术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

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用双语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国外相关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文表达思维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流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5.改革考核方式,丰富评估手段

考核方式多元化,改革传统上单一的以考试成绩评价和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增加不同的考核形式,比如,小型学术性论文的撰写、专题讨论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

高质量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应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新形势,这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改革与探索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也是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对于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与思考,其效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章家恩,骆世明,秦钟,等.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

[2]周捍东.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3(6):29-31.

[3]沙景荣.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分类发展的实质[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62-64.

[4]陈书涛,胡正华,肖琼,姚祁芳.关于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8,31(3-4):16-19.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学 双语教学

生态学是生物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具有高度代表性,也是生命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本科生态学的双语教学指在高校本科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适用性和前沿性的外文原版教材,采用作为目标语言的外语来讲授,并用外文语言来进行学生成绩考核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自2001年到2005年,对双语教学的研究论文为293篇,是上一个五年的24倍,双语教学研究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上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1]。生态学双语教学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2]。

一、 内涵

生态学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我国直到80年代末期才开始注重生态学研究[2]。国际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大量研究方法和理论都引自外文文献,目前国际上代表生态学研究前沿的主要学术期刊以及专著出版物均为英文。

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质是用汉、英两种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3]。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课外资料的能力,加强与国际研究的联系,跟踪国际生态学发展前沿,使学生熟悉英文语境,生态学英语常用词汇,生态学英语语感,生态学英语基本知识,用英汉两种语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方式,为专业深化打下扎实基础,使教学内容和水平与国际接轨。

二、影响因素

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生态学双语教学探索过程发现,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积极性较差,发言次数较少。双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借鉴其他院校及学科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才能有效开展双语教学.

2.教师英语水平会影响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使教师面临极大挑战。若使用全外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用外语来正确表达、并使学生理解所讲的内容。要求教师有相当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3.母语为汉语,环境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但外语水平却参差不齐。开展双语教学班级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形成良好语言环境,是加强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实施措施

1.教材甄选

采用麦肯齐(A.Mackenzie)的Ecology教材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难度以及涵盖内容均适合作为普通高校的生态学教材,既包括基本的生态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又有广泛的案例,便于学生消化和理解。订购国内已出版的几种国外生态学的影印版教材,如卓普曼和里斯(L.Chapman&M. Reiss)的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这些教材编写理念新颖,组织结构上深入浅出,对基本内容有定义、原理方法介绍、应用、总结。影印版价格适宜,易于学生接受。通过选用外文版影印教材,拓展课程内容;结合科研课题,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讲授特点,挖掘课程特色,保证教学先进性。

2.双语教学主题研讨会

进行集体备课,开展双语教学主题研讨。针对双语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如何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将生理生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应用生态、大尺度生态知识与教师研究特长结合展开专题讨论。

3.双语考试

针对生态学课程双语教学目标及其定位,结合学生英语水平,改善学生的评价体系结构,改革考核方式和方法。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学生研究型学习成果[1]。考核试卷用英文进行命题和考试也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中英文结合,基本概念原理用英文问答,综合知识用英文问、中文答,研究成果用中文汇报。

4.教学手段

双语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的专业词汇积累偏少和听力水平的差异。提倡参与式教学,通过课堂上师生的英语双边提问、共同探讨以实现师生间教与学的结合。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介绍专业词汇,布置英文作业,巩固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将涉及的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提前预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和

5.课件制作

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选择以多种教材基础,制作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图片丰富和信息含量高的课件[4]。我们以原版教材Ecology,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为基础,结合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整理和综合,形成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较为系统的授课课件。

生态学是青海大学环境专业、生物专业、资源生物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深入专业研究的基础。通过生态学双语学习,加强学生生态学外语学习,加强学生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科研促教学,教学助科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将生态学课程建设成青海大学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校级精品课程(KC-11-2-3)项目资助;青海大学教材建设基金(2013)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2]辛琨.高校生态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J]2008(25)3:73-74.

[3]王晓凌,王玉猛,赵威.生态学双语教学初探.教育教学论坛[J].2012.38B:90-91.

第3篇

关键词:野外实践;多媒体教学;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36-0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应用面广且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生态学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景观乃至全球等各个层次,涉及多个分支学科。同时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又形成了生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在人类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入侵以及有害污染物质等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就是为了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现阶段对生态学的研究、教学和科学普及过程中更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可以说,生态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以及农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探讨生态学教学策略有利于更好地传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态环境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图教学

概念图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Joseph D. Novak)等人提出,是用概念、连接以及表示概念间关系的连接词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主要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级结构等四个基本要素。将概念图引入到生态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组织和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概括化、网络化、显性化、可视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概念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和策略,可以建立章节间的内在联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经典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本科生态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出现的一系列概念,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学生往往不容易把它们的从属关系弄清楚。另外,理清错综复杂的种内关系(种内竞争、社会行为等)和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也是生态学教学的难点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构建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对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样学生可以以概念图的形式学习概念之间的同异和内在联系,使得知识层次清晰、结构性强,达到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效果,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其次,利用概念图进行对比复习,利于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生态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和定义,其中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生境、栖息地、生态位、领域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对几个概念进行对比,用线段或箭头连接各概念,并逐一分析线段两端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确彼此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利于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概念图在生态学前沿领域研究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建立探究的思维模型,并通过探究过程形成新的科学认知图式。

二、互动式教学

顾名思义,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积极参与、互相感应、共同促进的双向沟通方式来进行授课。传统的教学法通常是教师单方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的激情和教学效果都受到影响。互动式教学可以转换师生角色,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例如让学生参与授课,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消化和课件准备,再讲授给其他学生,最后由教师补充和评论。虽然学生只讲授几十分钟的课程,但整个过程他们需要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深入地理解分析并严密组织语言,这样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土地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学生选取身边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从成因、造成的后果以及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向大家详细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起到科普和宣传的作用。

另外,教师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也是互动式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各种知识、想法、观点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自由地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在今后的授课中针对性更强,学生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使得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充实。

三、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多元化,并对生态学教学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过去的黑板和投影等传统的教学形式正逐步被数字化的教材、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所取代。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使学生置身于音像和语音中进行直观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对复杂生态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全方位地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注意力。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中生物对低温的适应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取美国“Discovery”纪录片中“北极曝光”的视频片段,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普通人在北极的极端低温下将会在十几分钟内死亡,然而北极熊却能够在冰面生活并在冰冷的海水中畅游。视频中用模拟图解的方式讲述了北极熊身体表面具有几十厘米厚的脂肪层和保暖的毛发,重点指出北极熊的毛不是白色而是透明色,这样更容易保持身体热量。在运动发热时,北极熊甚至需要在冰面上打滚来使身体降温。几分钟的短片可以大大活跃理论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印象十分深刻。诚然,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如信息量大、显示内容生动及节省板书时间等,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多媒体相对浅白的图片表现形式可能会对抽象思维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教师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进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野外实践教学

生态学作为当今发展最快、影响人类生活最广泛的自然科学,实践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生态过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物群落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实地观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对象也通常是自然生态系统或野生动植物,因此野外实习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现阶段我们的本科学生绝大部分是九零后,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都缺乏生活经历和生产实践经验,对生态学现象缺乏感性认识。生态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书本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方法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可利用校园绿化或森林公园等场所设置实验,带领学生学习野外调查植物群落的方法,如测定乔木和灌木的高度、胸径和冠幅估算生物量,在草地上划定样方调查草本植物多度、盖度、频度等。野外实践教学也可以重点关注本地区和学生周边的生态问题,如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大气和水污染、生物入侵和极端气候等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生态学实验中,由于各种环境条件控制极其复杂,生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实验往往会出现差异性的结果。因此要让学生树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实验结果的意识,只要严格按照正确方法实验,最大可能消除仪器和人为误差的影响,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其实验结果就是可信的。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之间互相协调互相帮助,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他人的长处和自身的不足,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五、参与科研项目

第4篇

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与高等英语教育生态都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由低级向高级演替的关系。教育资源在发达地区与重点学校的富集和在偏远乡村与非重点学校的降衰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逆行演替,从而限制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教阶结构上知识的更新和变化,教学结构上师生关系的翻转和调整,将会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

关键词:

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高等英语教育生态;教育生态系统;演替;课程结构;教学结构

一、引言

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系统由因素和因素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两部分构成,是各种因素有规律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则是由生物系统和其环境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它们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教育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其生物系统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因素,这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其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者中的敏感因素,这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教育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层次的因素,其内部诸因素间比例关系的微观配置状态以及各因素与外部环境诸因素之间比例关系的宏观配置状态,称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中小学与高等英语教育生态系统的关系,即分析一种教育生态及其内部诸结构如何同其他教育生态及其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怎样保持和调节一种教育生态内部诸结构之间的自然平衡和该教育生态与其他教育生态结构之间的自然平衡。以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状况为例,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从宏观上考虑可以分为程度结构、管理结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从微观上考虑可以分为人员结构、资金结构、组织结构、课程结构、教学结构和目标结构[1]。本文涉及的内容主要为英语教育,因此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的课程结构及教学结构进行探讨。又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但以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等教育机构为主,因此本文只涉及普通中小学及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育。

二、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

1.课程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就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的课程结构来说,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一些发达城市的中小学和一些三四线城市的重点中小学基本都开设外教课。以甘肃省为例,据国家外专局2015年统计,共有127家单位具有聘请外教的资质,其中普通中小学占到53所;除外教课以外,还有中小学开设英语视听课,专门设计来观看英语电影视频等。这说明,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的课程结构,已经从以往的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开始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转变,更加强调视听说情境下的英语课程设计,而不是只重视读写技能的培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拿甘肃53所具有外教聘请资质的中小学来说,大多数都是省市级重点中小学,剩下的县级中小学,也是县级重点,并且最低级就是县级,没有县级以下的乡村学校。这说明,教育资源在分布上仍不均匀;中小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在偏远乡村地区或非重点中小学仍没有得到体现。这可能会使接下来的高等英语教育生态产生“逆行演替”问题[2],也许会限制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

2.教学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国情限制,中小学英语教育实现小班授课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后富的西部地区较难实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也较难实现。据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和2002年统计的甘肃总人口和出生率,两年分别出生新生儿数约为34.7万和34.1万,也就是说,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达到约34.7万,初中一年级的适龄青少年达到约34.1万;另据甘肃省教育厅2015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2015年,全省共有普通小学8052所,净入学率达到99.83%;普通初中1491所,毛入学率达到103.47%。这样平均每所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人数约为43.1人,平均每所初中一年级新生人数约为228.7人。看起来似乎小班授课可以实现,可现实情况是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每个班人数最少也达到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所规定的40人和45人,而优秀的小学、初中教师也基本都集中在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适龄学生将越来越多,学校数量将会增加的同时,小班授课也将更加不可能实现。现行的教学模式由于人数因素的制约在大部分情况下仍进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较新的翻转课堂等教学活动在教学当中较难开展,一方面由家庭教育生态结构等因素决定,另一方面也与班级人数较多,难以组织有关。

三、高等英语教育生态:精耕细作的精英教育

1.课程结构

高等英语教育的课程设置按程度分主要分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按重要性分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按内容分主要分为公共课(通识通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此外还有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职业发展类课程等,依学校的特色不同而不同。就专业英语课程而言,听、说、读、写的能力已不是在一个课堂中解决的问题,高等英语教育进一步将专业课程细分,一般有提高综合能力的综合英语课,其实也就是精读;有训练阅读技巧的泛读课;有语法课、语音课、听力课、口语课、写作课,英美文学文化课等等。此外还根据专业的进一步细分设置了专业方向课,如笔译、口译、教育学、商务英语等等。总体来说,高等英语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应是较高的。所以其实和其它专业一样,高等教育英语专业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也是全新的领域,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截然不同,关系到未来的职业走向。

2.教学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英语教育的教学结构除了课堂教育以外,还有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就课堂教育而言,也不应是中小学英语教育中传统的讲授为主,灌输知识,而应该是教师学习方法和专业经验的分享,更多的影响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果跟中小学一样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完全可以也和中小学一样一个英语老师管好几个班。高等教育之所以为精英教育,就在于一个专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都集中起来培养一个班的学生,如果教师们都去灌输英语知识,就造成了过程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在班额方面,绝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教育都已做到了小班授课,也有少数高校英语专业还采用大班授课。无论大班授课还是小班授课,侧重点都应是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或者说综合素质的培养。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及所学的专业后,建立自信,主动探究地学习专业知识,寻找实践机会,提高职业素养。

四、中小学与高等英语教育的教育生态系统关系分析

1.两种教育生态的区别

高等英语教育者在制定培养方案或课程大纲时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到与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的衔接性[3],也就是形式上的重复,但却不应对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在内容和方法上也进行简单重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大学四年是实现职业跳跃前的助跑,是知识内容上的更新、加深和拓宽,与中小学英语文化课的学习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认识态度上都有很大区别。

2.两种教育生态的联系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发达地区施行“一条龙”式的英语教育模式[4],高中期间就鼓励学生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是一种高等教育生态主动去统摄启蒙的过程,而前文所说的教育生态只进行形式上的重复,不进行内容上的重构,是指一种不加思考、缺乏灵感的机械性堆砌过程。只有引领学生重构自己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从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向高等英语教育生态顺利演替的目的。把大学英语的部分内容下放到中学,这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结构层次为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的相应演化。

五、结语

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与高等英语教育生态属于一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层次,两者之间存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替关系,共同构成了动态的英语教育生态系统;要保持中小学教育生态课程结构和教学结构的自然平衡以及中小学教育生态与高等教育生态课程结构和教学结构之间的自然平衡,要做到:1.处理好先富和后富的关系,用好教育生态学的富集和降衰规律,避免出现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分配不均,从而避免在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向高等英语教育生态演替时出现逆行演替的问题;2.重视教育生态系统演化的趋势,及时调整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和高等英语教育生态结构的关系,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形势,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作者:高跃丹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育生态学;教学模式;教学发展;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7.4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刚刚恢复高考阶段,教育生态学就已经作为高校的一门学科而产生,并进入到系统化研究阶段。但是,由于中国的教育观念尚处于落后阶段,高校教育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且注重从国外引进教学方法,因此,在教育生态学研究上长期局限于基础理论研究。将教育生态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就是促使高校体育教学在开展体育教学中,针对所涉及到的生态问题投入关注,并进行研究,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对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理解

生态理论已经融入到高校教育中。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提出的奥运会理念,即要将奥运会开办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将人们内心的愿望也体现出来。现代的人们对向往着绿色生态环境,崇尚绿色生活方式,即便是体育运动,也希望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的体育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将生态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起来。这种构建并不局限于体育运动,而是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人、自然环境和体育运动的高度统一[1]。将生态意识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就是要将生态元素渗入到体育教学中,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学场等等各项元素纳入其中,构建生态化体育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与大自然和谐相互,让自己体育运动伴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充分地领悟大自然,以将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随着学生的“运动、生活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观念意识树立起来,就会逐渐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非生态化现象的存在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停留在模式化教育层面,高校体育教学也是如此。虽然高校体育教学为中国的体育素质发展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不同时代的大学生,观念意识也会有所变化。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并没有从中国体育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适当的调整,而是依然依赖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了,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考核,也不会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别,而是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衡量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这种体育教学缺乏灵活性,体育课程考核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的做法,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体育运动的技术性培养,而没有诉诸到体育文化,从而使得学生将体育教学误看作是体育运动技巧的学习。这种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做法,不符合生态教育思想。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重视

中国自恢复高考以来,就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选拔人才,延续至今已经30多年,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地实施改革,但是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高校在教育上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教育的连贯性促使高校教育依然以应付考试为主[2]。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10多年来所接受的都是传统模式的教育,必然形成了固有的学习模式。高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都会普遍持有一个观念,即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学习质量如何要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习运动技术,且不断地重复练习,也是为了能够熟练运动动作而达标。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一)营造生态话的体育校园环境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融入生态学元素,促进体育教学生态化发展,就要将体育教学与形式多样的生态活动融合,注重体育文化教学。通过将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塑造起来,大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树立体育意识,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技术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倾向于文化教育而体现出人的价值。将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宣传媒体都充分利用起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的宣传板报等等,都可以用于体育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课外活动中来完成,不仅使得生态体育活动内容更为丰富,而且还与学生的兴趣相符合,能够充分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开展羽毛球比赛活动,而且是徒步旅行走到比赛地点,让学生在运动中亲近大自然,体会到生态体育的内在文化涵义,并逐渐地将所形成的观念意识与校园体育文化融会贯通。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将学生的主导地位突出

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导地位,而不失被动地接受教学。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就可以将自己的体育潜能释放出来。处于良好的运动状态,学生的必然会表现出色,随着体育运动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助发挥,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教师从师生和谐、学生与运动场和谐的角度出发构建自由化的体育教学环境,生态化的体育模式就构建起来[3]。比如,在高校篮球训练中,体育教学在体育课上会示范各种篮球体育动作,学生并不需要模仿教师的动作,而是在掌握基础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性发挥,使得学生可以对技术动作以思考。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体育教学的良性生态系统自然就会形成。

总结: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中,教育生态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反响,并作为高校发展的理念而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学术研究领域已经针对一些学科教学提出了生态学思想的融入,但是,作槿民高等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非生态现象。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高校教育开始特色化发展,高校体育生态化教育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梁远芳,马海峰,陈思同,刘晓虎.体育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研究[C].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

第6篇

喻景权,浙江大学农业生物与环境学部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民进浙江省农业环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浙江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7年,主持完成的“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出生在浙江义乌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喻景权凭着勤奋与刻苦,考取了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先后赴日本进修、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然而,留学日本多年的喻景权放弃了在日本拥有的一切,毅然选择了回国从事农业科研。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为念农桑苦 恒心解民生

喻景权说,农业科研这个行业,出发点就是看社会需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研究者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多做一些基础性的机制探索,多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出力。

在我国,设施蔬菜早已发展为一种产业,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是许多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但低温和光照不足等不良生长环境给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不良影响,如菜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只开花不结果等;此外,连作障碍现象,即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栽培同种蔬菜作物,抑制下一茬蔬菜生长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蔬菜种植中的“老大难”问题。与此同时,蔬菜的生长发育还受许多病原菌、害虫的影响,仅靠植物本身的力量抵御侵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依靠农药;但使用农药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即农药残留。

喻景权和他的团队采用了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甚至基因组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蛋白水平还有关键的调控因子等方面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农民的角度来说,首先关注的是产量,因为只有产量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产生效益;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有量更要有质,食用安全是首要原则。”实现蔬菜稳产高效、安全和生态环保的多赢,正是喻景权一直努力的方向。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被称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三大奖,具有极高的含金量,而喻景权已经摘得了其中两项。从1995年回国算起,差不多十年获得一项重要成果,可谓“十年磨一剑”。

没有哪个科研人员能够舒舒服服地出成果,任何奖项的背后都有着漫长而艰辛的积累过程。特别是农业科研,通常周期较长,很多实验都需要连续几年的数据才能判断,有时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张图,也可能因为数据不够可靠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来把它做得圆满。因此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了孤独,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心治研。喻景权说,从事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失败远比成功多得多,但科研就是失败、失败,失败再成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喻景权带着自己的团队一心扑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影响设施蔬菜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入手,先后发现了作物产生连作障碍的机制,解决了设施低温弱光环境下瓜类蔬菜“座瓜难”问题,阐释了设施亚适应环境下蔬菜作物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机理,明确了新型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降解农药残留的新途径,选育了高温下仍具有线虫抗性的新型番茄砧木,发明了多种调控蔬菜作物生长的调控剂等等。@些研究成果,解决了蔬菜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创造了数十亿的社会经济效益。

喻景权沉浸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他的快乐简单而纯粹。从事科研工作多年,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现象的敬畏和好奇,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他说,他感到最快乐的时刻就是自己的想法被证明是正确的,技术被证明是有效的。

经师容易得 人师更难求

回国至今,喻景权一直奋斗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他开设了多门课程,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蔬菜栽培学总论》和《蔬菜栽培学各论》,亲自指导本科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针对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他实施了农学大类提前批招生和“名师―名课―名书”工程,创建了“农业生物学”国际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使本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新的飞跃。他指导完成的博士论文中,有2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他所带的研究生不少已经各有建树。

作为一名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喻景权的人才培养理念却有着浓厚的人文气质:“(学生)不是要做出什么成绩,而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是最重要的。”

第7篇

基础教导是写作论文有机的整体,是个动态系统。这符合生态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导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自然、社会和教导生态危机的凸显,生态学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加强。可以说,当生态学上升到人、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1]。基础教导的生态适切性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整体性

生态学打破了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挑战和突破了传统思维所设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二元对立。基础教导不是一座孤岛,它是整个教导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一个节点。从纵向结构看,基础教导与高等教导是一个系统,基础教导改革需要研究高等教导的发展状况。当高等教导在招生、就业、课程、教学和治理等方面都发生变革的时候,基础教导应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规划人生的能力。当优质高等教导资源需求的纳什均衡形成时,这种均衡将层层向下传递,最终形成人们对优质基础教导资源追求的纳什均衡[2];从横向结构看,基础教导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导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联系。我们开展素质教导,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够跟社会结构合拍,而不是脱节。

2.动态平衡性

生态教导是一个不断运动和生成的过程,不能把基础教导均衡理解成一个静止的文本。雷尼尔(robertReginer)批判了教导上的形而上学和缺少对整体相互联系的重视,提出“神圣循环"的方法,它象征着和谐以及对生命形成于一系列的循环运动中的信念[3]。在生态系统里,所有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依赖,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物质流和能量流,这些生态的循环犹如回馈的环线。基础教导系统中,除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之外,还包括信息流和价值流,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换和相互影响,保证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它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

3.开放性

基础教导生态系统必须海纳百川,要有包容的心态,跟系统外的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借助一些平台,及时争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同时,系统也应该敞开大门,让社会能共享优秀的教导资源和成果。就教导系统内部来说,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不能固化在一个部门,需要构筑一个能让它们自由流动的渠道,这样才能使它们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4.自组织性

自组织性就是指系统自发形成组织结构、自我发展和自我运动的过程。自然界中的组织不应也不能通过中央治理得以维持,秩序只有通过自组织才能维持。影响基础教导均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策、治理和社会等,但是当基础教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因素作为外因所产生的影响效应会逐步递减,渐渐让位于系统内部的生态因子。这些内部的生态因子整合在一起就是教导结构。因此,自组织性就是让教导结构充分的优化,发挥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期实现教导的优质均衡。

二、基础教导生态系统失衡分析

1.基础教导供给和需求失衡

为了维系基础教导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特定的、充足而持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就是教导资源的输入。它是基础教导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交换的基本内容。基础教导生态系统在相对不变的“输入—输出”比的作用下才能建立“稳定态”[4]。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导飞速扩张,广大群众对基础教导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较为强烈,但是国家对基础教导的投入却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2009年至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导经费占GDP的比例开始由2.5%增至3.41%,可是这仍没有实现《教导法》规定的至2009年末达到4%的目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教导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5]。教导质量是靠教导资源来保障的,而教导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加剧我国基础教导规模与教导质量之间矛盾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2.教导资源配置失衡

现在,基础教导生态系统面临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教导投资总量不足;其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所谓结构是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合理的结构有利于基础教导系统功能的发挥。有限的教导资源怎样在区域、城乡、学校和群体之间进行配置,成为了影响教导均衡的最主要的因素。这其中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就教导经费而言,根据《2009年全国教导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生人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129.11元,其中城镇1244.00元,农村1013.80元,农村比城镇少230.20元,是城镇的81.49%;而东部小学生人均2262元,中部小学生人均1049元,西部小学生人均1142元,东部比中部和西部分别高出1213元和1120元[6]。

3.教导质量失衡

生态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因子的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质量无从谈起;质量是要害,没有质量,再多的数量也没有任何意义。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基础教导的发展也已经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正逐步从外延式向内含式发展转变。其详细表现,就是从追求教导机会和权利的均等到追求教导过程和教导结构均等的转变,这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质量均衡使然。可是从一线教导教学实践来看,与实现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宏观来讲,由于政策和治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优质教导资源已经被优势群体和优势学校所垄断,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发展的怪圈,更谈不上创办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了;就微观来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被埋没,变成一个个只会学习、不会思索、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读书机器,素质教导最终沦为让应试教导大行其道的盾牌。这是基础教导生态系统中教导质量最深层次的失衡。

三、基础教导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对策

1.运用耐度定律,加强薄弱学校建造

谢尔福德(She1ford)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够胜利地生存下来,必然要依赖各种复杂条件的全盘存在,达不到或超过“度",就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7]。就基础教导的发展来说,也要符合耐度定律。当前,我国基础教导在各个地区和各个学校之间的发展明显存在着失衡的现象。有的学校非常豪华,堪比贵族学校,而有的学校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适当地调动教育资源配置,让教导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给予它们适度的补偿,使它们的办学条件能从“不及”向“适度”提升,获得基本的生态承载力。当然,这种生态均衡并不是“削峰填谷”,人为地遏制优势学校的发展,而应是“造峰扬谷”式地发展,要千方百计把薄弱学校扶上去。

2.运用限制因子定律,改变学校的限制因子

所谓限制因子定律,又称木桶理论,指限制因子决定着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即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木桶的容量[8]。这个定律经过拓展和完善应用到基础教导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在教导的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如经费、师资、教导结构和政策等。当前,对基础教导研究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影响本地区学校发展的限制因子,对症下药,尽量消除它们的限制作用和影响,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

3.运用自组织原理,对教导结构进行调动优化

基础教导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并不仅仅是低层次的数量和种类的均衡,而是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就是要实现内含发展,这是教导均衡发展的新趋向。内含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自组织原理强调的不是依赖外部力量,而是依赖自身的力量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其中,教导结构自身的优化调动是自组织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调动教导结构跟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基础教导能反映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保证系统内外信息畅通;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调动基础教导生态系统内部各个层次、各个类别学校的前后和上下的衔接,让所有的生态因素都能发挥作用,形成整体的合力。

4.运用输入和输出定律,加强教师队伍和网络建造

教导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系统外的生态环境需要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也就是经过“输入一输出",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就基础教导来讲,我们觉得可以从人力资源(教师)和网络资源入手去探究生态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在目前情况下,要建立教师自由流动机制,使教师不再是“单位人",而是要成为“系统人"和“部门人"。从当前我国教师流动治理的现状看,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可分为短期交流、柔性流动和刚性流动三种模式[9]。通过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使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在区域和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这是促进教导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大教导网络资源建造,充分整合优秀的师资资源,使优秀教师能在网络上成为一个地区所有学生的教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这是实现教导均衡发展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刘贵华.试论生态学对教导研究的适切性[J].教导研究,2009(7).

[2]杜东东.义务教导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江西教导科研,2009(9).

[3]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导出版社,2009.

[4]何绍福.论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导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导科学,2009(5).

[5]杨兆山.标准化学校:教导均衡视角下农村义务教导发展路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中央教导科学研究所教导政策研究中央.义务教导均衡发展是实现教导公平的基石[J].教导研究,2009(2).

[7]吴鼎福.教导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导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转型背景 独立学院 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80-03

自2008年全国首批4所独立学院转设以后,截至2015年3月,已有4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作为新设本科院校的重要部分,在本次转型中被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可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规范转型发展是独立学院适应经济发展以及提升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及其内涵

教育生态学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把特别是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把教育预期所处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法的科学”。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科学。其内涵包括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观、生态因子三个方面。从教育生态学理解,师资队伍的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转型发展是教育生态背景下的三个主要生态因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当教师的教学水平符合独立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发展的需要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越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独立学院也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可,教师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比较容易得到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能力得到一个更好的提升。反之,亦然。

二、独立学转型发展背景分析

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是新工业革命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以及独立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相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新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因电脑、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技能逐渐在这个改革的浪潮中占据关键地位。新工业革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不仅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独立、创新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可以灵活应用知识于生活和工作实践,而且具有良好的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因此,我国独立学院也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新工业革命的发展与时俱进,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独立学院设置和管理办法》进行的规范验收工作是督促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规范发展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括办学经费、校园占地面积、教学及行政用房、图书等在内的硬件指标;二是教育教学活动运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软件指标。伴随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的减少,高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求,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独立学院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既能解决因办学时间短而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师资积累不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缺乏联动机制等问题,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服务社会、巩固自身的双赢选择。

三、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凸显的问题

从教育生态学理论而言,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的教师数量、教学质量、年龄结构、发展定位等组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些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实现。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结构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而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通俗讲就是三节主要群体:九九重阳节、五四青年节、三八妇女节,退休教师、青年教师、女教师占绝对主体。而作为主体中的主体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应届毕业生直接成为一名年轻教师,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精力充沛、理论知识扎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不了解,其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二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习惯是以社会需要增设,然而却难以在短期内找到足够数量的教师满足教学,从而导致传统热门专业教师居多,而新增设专业对口教师有较大缺口,甚至由于完全没有自有师资而不得不把新设专业委托母体学校培养,而完全交由母体学校培养将难以保证人才培养难以按照独立学院自己的应用型人才进行。

(二)“双师型”教师的匮乏

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双师型”教师是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不少调查发现,“虽然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不乏工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但由于他们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在他们退休后独立学院将他们重新聘请过来,他们有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但教学经验不足”。根据统计表明:应用技术大学一般“双师型”教师占30%以上,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只有10%左右,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的需要。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的不足,将成为独立学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障碍,进而影响独立学院形成教学特色,以及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达成。

(三)队伍流动大、不稳定

“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校范畴,社会保险金缴纳标准按照企业单位性质执行,低于按事业单位标准执行的公办高校,因而独立学院与其教师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体现为临时雇佣关系,这使得学院教师普遍存有随时被解聘之忧,缺乏稳定感。”独立学院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导致一些获得中级职称的教师考虑到进一步科学研究、寻求专业归属感的需要,往往会选择到专业水平更强的学校。当然,独立学院实行的考核淘汰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以上这些导致不少教师把独立学院当作一个踏板,在独立学院磨练几年,待教学水平和职称提升后,跳向了公办院校的怀抱,使得独立学院充当了公办院校的“训练场”。师资队伍存在流动大、不稳定的特点,对实践教学的延续性、创新性都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教师对人才培养存在认识偏差

受限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应届毕业生和母体学校派遣教师占据主体地位的影响,独立学院教师由于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认识,因而对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应届毕业生组成的年轻教师作为主力军,只能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难以设计和驾驭契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二是母体学校派遣的教师本身有母体学校的教学任务,因此通常以母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授课,而没能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和差异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三是受制于经费、培训方式等,能通过挂职或者参加横向课题等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些都导致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实现。

四、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坚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拥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管理、评价等教育生态环境,稳定教师队伍,强化教师主体意识,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建设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途径。

(一)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作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教师,对于事业发展和专业学习都有着较高的期待和热情,应该得到学院的支持和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一是采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接触企事业的组织、生产、管理等,并掌握相关岗位的职责以及技能要求,从而促使教师主动对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设计更具仿真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知和体验。二是通过参与实践,促使教师逐步实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相互衔接,掌握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推进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是根据独立学院本身就是充分发挥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特点,根据专业对人才的需求,聘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高超技术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人才进校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通过由他们担任某门实践课程,带动相关专业教师融入实践性教学,从而把行业的最新要求和技能插入对应的专业课程,深化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感知和认识。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定位、培养方式的意见,使得专业建设更加贴切市场需要。二是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全程参与学生毕业实习等方式培养“双师型”师资。独立学院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工艺流程,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新技术或者新课题等,由此了解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

(三)优化教师的生态环境,稳定教师队伍

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客观环境、制度环境以及文化氛围是影响独立学院师资建设的重要因子。因此,要想稳定教师队伍,就需要优化独立学院教师的生态环境。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独立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发展得以成功的重要生态因子,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尽快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给所有的教师成长的空间和平台。作为一个社会人,独立学院教师也需要满足生活的需要,待遇是吸引人才的基础,感情是留住人才的纽带,事业是稳定人才的根本,因此,在办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独立学院应适度缩小与公办院校的待遇差距,努力改善学院教师生活条件,解决教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通过增加必要的教学改革和科研经费,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创设更多更好的平台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做到政策留人、制度留人和感情留人。最后,应当建立包括领导、同行、学生、(下转第95页)(上接第81页)家长的多元评价主体,综合应用书面考核、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针对性评价。

(四)强化教师身份认同和主体意识,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社会对独立学院教师社会角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尊重,容易导致青年教师产生身份冲突,继而对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产生偏差。因此,强化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应以社会文化与教师资格准则来认识自己作为教师应有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融入所处的环境,了解所处环境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在教育场域中认可教师的专业身份进而不断提升自己。应加强青年教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认识,提高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体意识,使其从心理、感情接受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成为独立学院发展路上坚决拥护者和支持者,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消极应对教学转向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进而养成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惯,做好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坚教学力量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苏婷婷.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覃家君,李杰,刘瑞.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有关问题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3]许江,石晶.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分析――基于2004-2011年CNKI核心期刊论文[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院级教育部规范验收专项课题:验收大考“对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的影响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