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发展的思考

农业发展的思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16:20: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的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

摘 要 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研究,重点就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问题 发展策略 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结构中,虽然较以前单一的种植业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也逐渐增强,但是林业和渔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在整体农业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还是很低。在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中,过分重视粮食作物,而对于经济作物的培养却疏于管理,导致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失调。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农业产品品种严重不足,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合理的营销手段

对于产品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大多数市场没有相应完善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平台。市场中缺少大型电子显示屏幕及时更新外界市场中的各种变化。其次就是对于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只有对产品加强宣传才能逐步形成品牌效益,进而增加产品的无形价值。比如:我国吉林省盛产人参,但是却不能卖出好人参应有的价格。就是因为吉林省市场的内耗现象非常严重,在重要的人参产区都会有几个自己的品牌,各品牌之间会进行内部价格战,由于这些人参的销售市场有限所以商家就只能通过互相压价来争夺市场,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市场经营模式。

(三)农业生产产业化建设不到位

目前农业的经营方式中虽然通过网络途径进行销售的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目前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是以个体户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不能够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经营范围小,生产不集中。还有很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的限制,种植业中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再者因为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商品意识,对于农作物的观念还停留在仅供食用的基础上,不能用对待商品的观点对农作物进行销售。农产品机械化进程的缓慢导致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仅仅是对于农产品本身的出售不能完全体现农产品的价值,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中没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思考

(一)加强农业信息管理

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首先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农村。在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多方面搜集信息,保证信息途径的畅通有效。其次,对于外界搜集到的信息要经过筛选,将符合农民文化水平以及能力水平的消息及时。再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进行信息供给渠道的更新。在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之后,信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如此。因此政府部门要保证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要不断对传播渠道的畅通性进行检查更新。

(二)逐步建立企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生产企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有效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企业化能够将分散的小户农业生产合并与外界的农业大市场联合起来,更容易获得较为准确的消息以及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在农业发展中,小型农户与外界市场的矛盾是制约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坚定不移的在家庭承包土地制的基础之上实施农业生产产业化才能不断推进全面发展。

(三)注重劳动与科技的结合

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还是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在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某些l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不能一味的追求用科技代替劳动的生产方式。要坚持走将劳动力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同时进行,不能在城镇化建设完成后再着手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积极对农民进行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操作,针对这一逻辑,就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变,整个转变过程要有规划,有次序;除此之外,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让相关人员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例如,针对农村一些富余的劳动力,可以培养其职业技能,这样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另外,还应积极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解决在这方面经费短缺等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深化培训内容,还可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那么得到培训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发挥跟更大的作用,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三、结语

我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却出现了由于农民自己承包规模小,产业结构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逐渐恶略的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而产生的种种现象。在国内外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跟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土地征用;农业机械化

制度的平稳运行让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上的需求,这种分散型的经营模式也让农业中的大型高科技机械无法得到良好机会,进行普及与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上的效率,土地流转模式的产生让农业结构得到了的优化,农业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农业的发展进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的目标。

1 农机化快速发展与土地分散经营的矛盾

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农机购置补贴的带动下加快了农机的发展速度,也使大中型的农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根本改善了农业机械的基本结构,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式的经营模式,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有限制,也阻碍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所以在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中,要充分整合农业中的相关要素,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实施。要不断的提高农业生产的集中规模化。

2 农机化发展在加快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2.1 农业机械充分利用,提高了农机的装备水平

农业机械的大范围使用,让农业的装备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土地流转的集中可以促使这些大型农机在使用广度上获得相应的发展机会。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农活基本上都可以依靠高科技的机械进行处理,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上的工作效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范围提升也促使我国新型农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土地可以得到集中作业,改变了一家一户的散种方式。这种集中化作业的模式让土地与机械的配合度得到了大跨度的提升,让农业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2 有利于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使农业向规模化与机械化的方向运行,农业在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对于研究人员的使用,也应该选择那些接受新事物能力水平高的人才,这种人才上的选择可以让农业中的农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能让农业的技术发展获得稳步向前的促进作用,这些新兴的科技人才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与利用,促使了很多新型人才的涌现,这些人才在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3 促进劳动力的转移,拓宽致富道路

土地流转的过程也闲置了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集中转移也拓宽了致富的道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提高土地使用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4 有利于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形势下,建设者也是一批具有接受新事物的人才,对于在农业中的农机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的人才的培养利用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些新型人才的出现,为农业的现代化注入了活力。

3 土地流转与农机化发展的关系

土地流转与农机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机化的发展,有助于土地流转的加快进程,反之,土地流转的加快有助于农机的发展。

3.1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能有效促进农机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方式上,推广农机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有助于加快土地的流转速度,在规模化的发展同时,也发展规模化农业和农机机械生产化。

在田地里务农的劳动力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劳动力减少闲置土地增加,土地流转就向着农机大户、种植大户进行靠拢,在这种新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的生产也只有土地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才能发挥出机械化的作用,降低劳动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3.2 农机化的快速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农机化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的发展以及土地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农机化的发展也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比如,一台拖拉机的生产效率是一头牛的5、6倍,收割机的生产力可以相当于70、80人的工作量。节约了时间也降低了劳动的生产强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农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在农业机械化广泛运用的今天,农业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生产的规模化效率高标准化,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就可以有条件的进行。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降低农业产业的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农业的发展,为土地的流转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4 建议

4.1 增加农机的投资力度

当相关人员在进一步推动土地进行流转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加以提供,并加大对农机化资金支持的力度,大力相应以及鼓励发展农机科技,并对农户做好示范工作,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诸多方式的农机服务机体。

4.2 因势利导,加快标准化进程

当相关部门在加强落实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及其在对土地流转方法的基础上,应当遵循饮食力道的执行原则,并大力支撑相应的政策,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设备,并对从业农业规模化的群体亦或是个人给予大量的帮助。

4.3 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就当前发展形势来看,对于农机大户亦或是相关合作社来说,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以及集体加大培训力度,并促使个人的发展能够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4.4 加强农业调控,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对规模化生产中所具有的土地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加大对流转以后建设的力度,为农业机械能够实F畅通的效果提供重要的保障,促使农机和土地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确保农业机械可以得到顺利的进行,发挥出农业机械的价值。

结束语

农业的生产规模化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对于推动农业向近代化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化模式的应用,是保障现代农业运行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这要求我国相应的农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对土地流转机制进行快速地构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可以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何秀波.四步联动推进土地流转[J].江苏农村经济,2011(08).

第3篇

1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突出表现为:传统和高效农业协同发展。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科技惠农成效显著。现代科技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各地十分注重促进科技惠农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不断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增强,特别是智能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是关键,各地积极引导多方资金助推农业发展,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r业补贴大幅增加,社会资金不断涌入现代农业领域;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耕种土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无法外出的妇女,但随着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种植大户打工又有劳动性收入,比单纯守着承包地自己耕种收益高,许多农民已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中尝到甜头,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这既要遵循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正视存在的客观问题解决好钱、人、地、技等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

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不少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是耕地面积仍然不断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侵蚀,大量高产农田被违法占用,中低产田改造进展缓慢,高产农田占耕地的比重较低,相当部分耕地的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沟渠道路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仍然是“望天收”。

2.2 农业成本仍偏高

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但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幅度较大,远远高于农副产品价格的增长,农业纯收入依然偏低。特别是2015年,农业主要产品玉米、稻谷等价格普遍下滑,推动农副产品整体价格的下跌,许多农民家庭种粮收入倒挂,扣除农资和人工成本,有的人种田收入就为负数,一些高效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也面临用工难,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致使整个生产成本偏高。

2.3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事业费和固定研究经费比例偏低,虽然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业科技投入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目前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缺口较大,普遍紧缺。我国每年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占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到百分之零点四,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发达国家2%以上相比差距太大,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2.4 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农村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业劳动力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都会受到局限。每年农业相关部门都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低,接受领悟能力差,培训效果不理想,新科技、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

2.5 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同样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现代高效农业效率高、利润大。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抓农业见效慢,难有大收益,不如发展工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放任自流,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引导。广大农户多数觉得农业就是传统的种粮食等作物,按照老方法“伺候”土地,发不了家,不如打工赚钱。在这样落后保守的思想理念影响下,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不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业发展潜力有所下降,经营模式陈旧落后,土地流转比较困难,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3 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措施

3.1 强化耕地保护,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土地是农业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石,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化解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绝不能认为我国幅员广大,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不必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完善耕地占补平衡验收机制,适当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土地基础。

3.2 完善惠农政策,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不同于工业服务业,有其自身特色,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推动,就是发达国家对农业也有特殊的优惠。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也不同,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产品市场波动周期短,产业风险高,以为主的一家一户发展现代农业难度大,几乎不可能。要完善各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健全直接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避免补贴的形式化。我们要真正把好的政策做好,做到位,发挥其应有作用。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资本。

3.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中国的农村改革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进入攻坚阶段,要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推动土地的适度流转,促进土地向现代农业规模企业集中,要先期做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明确土地的权属,为土地流转奠定基础。

二是要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展交易品种,规范交易流程和管理,推动农业资源的合理有序规范流动,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三是要创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严格监督,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最大限度发挥应有效益。

3.4 促进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最基础的粮食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单产从每亩168.5千克提高到2012年的353.2千克,粮食总产量由3000多亿千克增至5896亿千克,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现代生物技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即市场和品质。要积极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市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释放其长远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

要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巩固农技推广服务阵地,努力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较好地促进了科技服务实现全覆盖。

要注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组织农技人员“挂镇、进村、带户、联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涉农职业学校、社区教育学校和农广校优势,加快培育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4篇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

1.1加快产业发展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措施来抓。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农洽会、农交会,开展招商引资、银企对接等活动,争取产业化项目,出台扶持政策,农业产业化得到较快发展,至2013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15.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6家,濮阳县训达油脂产业化集群等4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了省级认定。

1.2培育新型主体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和实用技术等培训,培训了一批适应规模化生产的劳动者。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发展,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80个,会员14.7万个。

1.3完善服务保障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组织700名农技人员分包全市各行政村,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推广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及时分类指导。开展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在全市建设37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更加合理,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搭建濮阳农业信息网、村村通网络和村讯通短信服务平台,市、县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存在的问题

当前,濮阳市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传统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虽然近几年濮阳市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增收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二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整合难度大,建设标准不统一,整合效果不够明显。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不强。龙头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品牌少,批发市场少,物流水平低,产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大的龙头企业群体还没有形成。四是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五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面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门槛不断抬高、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不断翻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濮阳市农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和装备水平还难以适应。

3对策及建议

3.1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投入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投入总量,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要利用好政策,抓住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资金支持。要落实好政策,健全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如期如数落实到位。要强化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信贷力度,组织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3.2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要切实抓好高标准粮田建设,努力打造成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推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和沼气技术,推进农业节能减排。

3.3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濮阳市资源优势,建设优质小麦、优质水稻、花生、食用菌、尖椒、无公害蔬菜、花卉、小杂果、大蒜生产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都市生态农业园区、沿黄滩区设施农业示范带为依托,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稳步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提升影响力,把濮阳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3.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大产业、大集群要结合优质粮食、畜产品、蔬菜、棉油、林果、花卉苗木、羽绒加工等优势产业基地,培育大产业,发展大龙头,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产业、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拉长产业链条,重点扶持226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3个优势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使之做强做大。

3.5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强化政策支持,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作为扶持重点,推动财政项目资金投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开展“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土地流转服务能力建设,有序引导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培育力度,规范建设,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合作与联合,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发展。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1生态农业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产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组织为原则进行生产;要以大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为手段,促进各种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提升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生态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为基础

生态农业是在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持续增产、持续协调、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来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1.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1.4生态农业是一个现代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资

农业增产增收,一靠科学、二靠化肥、三靠农药来保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了环境和产品,而且造成土地板结,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造成作物品质下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2.2生态破坏现象较突出

一是农村大修大建损坏了天然植被,导致山体滑坡;二是农业综合治理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田埂山坡“遍山红”;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破坏自然环境,如坡面杂草一扫而光等。

2.3废异物处理技能有待提高

废异物如垃圾、工业废品、养殖场粪便残渣等污染较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亟需处理。

2.4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有待提高

当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体系不健全,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为“大污”,而且“小污”酿成“大害”。

3.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制度保障

(1)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关系国计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要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2)政府部门应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镇化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农村新市镇、农村城镇化等建设规划相配套,并制定本地区生态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并带动生态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3)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制定土地流转有效措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村委会为单位集中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以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规模开发、集约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加大对生态农业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企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强化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农技工作人员,政府部门可给予一定奖励。

3.3改善生态环境

(1)改变过去的治理模式。过去对待破坏的生态环境实行先污染后治理,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自然生态恢复时间较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现在应从源头上加以治理,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2)加强综合治理。一要实施封山禁牧工程,实行封闭看管、专人管理,禁止人畜践踏,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二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森林和植被。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0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汝阳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北汝河上游,气候资源丰富,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

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尽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二)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二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叫响“汝阳产”这个大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大省。

(三)积极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促进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要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研发能力,鼓励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走出去”建立县外、省外、国外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四)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搞好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增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推广科学施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切实搞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指导。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广量大,在区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重点的确定上,各地要各有侧重,从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选好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

(二)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长期坚持。一是在法律规定上,要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法律效力,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三是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扩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通过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促进农民变市民。四是积极探索适应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村集体之间的土地置换制度,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创造条件。

第7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商业性;矛盾;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26-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放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从结构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的支持调控为基础到现在面对农副产品的市场供求灵活调整信贷投放的方向和力度,择优扶持,创新业务,高效发展。商业化气氛越来越浓厚,有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机构在业务上短兵相接的趋势。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了农村,农民,农村,农业成为了最关注的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得机遇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多元的业务,用先进高效的管理体制,用公平合理的激励的用人制度,用科学的银行营销手段面对未来的挑战,打造现代化的政策性银行。

在农发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贷款业务商业化改革与传统政策性及准政策性业务在操作和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新业务的开展与老旧的业务审批流程、管理的矛盾

从2010年特别是2011年是农发行业务大发展的时期,其中一个县级支行2011年贷款业务就有5个多亿。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不少问题,过去农发行的业务仅限于国家政策性的硬性任务,业务少,审批严,流程多,发放一笔贷款周期长;贷款发放后管理生硬死板,不利于企业适应现代自由开放的市场。在新的形势下,用过去的贷款发放流程和贷后管理方法根本无法支撑以后的业务扩张,每家企业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发放利用都要用1个月的时间去走流程,这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的管理程序没有跟上商业贷款的步伐所造成的,依然延续着老的政策性贷款的申报,审批,贷后管理流程。对每一笔业务都要层层审批,考核,最后由省级分行决定是否执行,对于国家的重大决策而需执行的业务由总行牵头从上而下督促执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势必会影响农发行的办事效率,而且这样的集中管理体制来管理现代商业贷款可能会出现,道道设卡的尴尬局面。

(二)现行人才管理机制与农发行竞争力提升之间的矛盾

在业务不断扩张的今天,农发行员工总量没有得到适当的扩充,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日趋不合理。部分员工对现代银行管理、涉农企业财务、经营管理、业务营销、项目评估、信息技术、法律等知识不够熟悉,运用困难。另一方面就“利”而言,当前农发行仍然实行的是行员等级工资制,工资套改没有体现业绩,工资和费用管理采取计划管理,以岗定薪、按绩取酬、按劳分配的岗位收入分配制度并未完全建立,导致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单一的手段。在管理上进行了等级划分的条件下还对员工进行了身份划分。在没有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的前提下,对新进员工又采取社会化管理,造成了今后干部的断层。这样一方面业务发展大量需要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又达不到这一要求。

(三)资金来源的政策性与业务发展的商业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政策、历史的原因,农发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很差,其主要原因是农发行各类挂账占用贷款数额巨大,收购资金贷款沉淀严重。另外从农发行资金来源来看又严重不足。

农发行没有找到一个长期、有效、稳定的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受政策性制约太大,而近几年来信贷投放却大大超越了政策性的范围,面对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由于资金来源受到过多的限制,业务上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但事实上另一方面,农发行的特点决定其功能主要是贯彻国家中长期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贷款投向主要是一些社会效益好,但自身经济效益低,不能承担中长期贷款利息的项目,或是投资周期长、数额巨大、资金回笼慢的项目,而事实上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不愿发放政策性贷款,而把资金贷给赢利高的项目。这样,农发行完成了政策使命但同时造成贷款占用期限的长期性。

(四)农发行政策性目标与银行性特点之间的矛盾

农发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政策性不言而喻。但政策性并不能抹杀银行性,政策性并不代表可以亏损。政策性目标固然比赢利性目标重要,但赢利性是金融机构的约束因子,也是一个银行成功的标志,如果赢利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对政策性银行进行评价,政策性目标也难于实现。

农发行停留在被动地执行政策性的功能。多年来农业发展银行是国有粮棉企业的“法定、唯一的”资金供应者,实际上成了国有粮棉企业及其职工衣食父母。将资金投向了周期长、贷款风险保障程度差(基本上是信用贷款)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还款能力差的这类企业。近期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投放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商品流通等中长期贷款虽然有一定的抵押和相当大部分是地方财政承诺补贴还款,但因承贷企业大多是为贷款而近期成立的,其主体不明、产权不清晰等原因使其抗风险能力差;再加之这类贷款周期长,跨一两届政府任期存在不确定因素,这类贷款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和收回的商业性的矛盾加大了赢利的难度,结果是效率低下,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难以实现自求资金平衡。

二、对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几点建议

面对现有的种种矛盾和未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必须提上日程,而且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力打造具有农发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现代化的银行是非常重视品牌效应的,要尽可能大地把企业的形象打入老百姓的心中,这就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窗口建设,加大企业在广告媒体上的宣传。我们农发行也应建设有自己特色的营业大厅,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客户服务部门;员工上班必须穿行服,佩带行徽,行标;广告宣传也要跟上,在城乡交通要道应树立醒目的广告牌,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宣传也应跟上,要让老百姓知道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是一个仅限于农业、只限于政策的银行,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全方位的银行;同时网络建设上也跟上,要突出农发行是信息化,电子化的现代化银行的特色;行风,行貌建设特别的青年文明团队的建设要加快跟进,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面貌展现给客户,展现给社会;另外要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要彻底抛弃过去政策性银行的优越性,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积极的和商业银行展开竞争,争夺市场,创新业务。最后加大员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实现全体员工能够顺畅轮岗,每个员工都是业务的多面手,巩固农发行机构精简,效率超高的银行业中的传统优势;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农发行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应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区别管理,对于政策性业务的管理应该延续过去的集中,严谨,刚性的管理模式,确保国家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真正的落实。而对于商业性的业务,因朝着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应下放权限于地方,因为只有本地方的机构更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其次,面对权限的下放,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业务的开放,灵活并不等于乱发展业务,权限的放开并不等于无约无束,应从统计数据上做调查,应从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加大考核力度,上级机关尽可能用数据审计考核来间接的引导业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尽可能大的避免信贷风险,而又能最大限度的发展业务。第三,在合法严谨的框架下尽可能地简化业务流程,彻底抛弃一切业务层层审批的落后模式,要把客户的利益至于首位,要千方百计的帮助客户节约贷款成本,缩短 贷款时间,加深银企关系,在制度上明确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客户的损失就是我们银行的损失。第四,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要靠软件来支撑,政策下来了,要重在落实,电子业务软件和内部业务处理网络要随业务的发展,政策的改变而升级改进,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各项业务的高效展开。

(三)扩充信贷资金来源,加强资金流动性

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财政,依赖中央银行已成为农发行的软肋,要尽可能大的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加强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面对自身业务日益开放,过去主要的资金来源模式越来越不能支撑农发行未来的业务发展,我们应该把资金来源的重点从依靠财政,依靠人行转向依靠自身的优势吸引企事业单位存款,发行金融债券,海外融资等方式上来。由于现阶段,农发行不能办理个人储蓄业务,我们失去了一个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我们自身的优势也很明显,贷款利率低,我们能吸引更多企业的注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并加以改进,就目前状况来看,企业还不太愿意在农发行存有大量的资金,其主要原因就是结算不方便,网点太少,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改革的。比如可以和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点优势和我们的客户资源,最后达到双赢的结果!

(四)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农发行要在未来激烈的银行同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进而发展强大必须要建立一整套能上能下,能出能进,有效激励的人才管理制度。这就需要从薪酬和干部提拔制度作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干部提拔上,农发行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可行的公平公正的方案,通过考试建立人才库,入库员工才有资格进行干部选拔考试,考试过关后通过民主测评竞选领导岗位。但进入领导岗位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考评,领导权限过大,往往一个自身的失误决策会影响全行利益,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详细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加强民主监督,强化打分制度,使民主打分不及格的领导退出领导岗位,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及时填补空缺,发挥才能,使银行整体高效经营。这样的用人制度必须伴随更加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农发行的工资套改已经改了几次,但每次都没有改到点子上,没有突出“公平”两字,一味的拉大工资差距,当然,现代企业的工资改革拉大差距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也是突出人才价值的必然,但过于不公平的拉大差距不仅不会体现人才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反而会损害企业生命的核心“团队合作”,加剧干群矛盾,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应该积极推行按岗拿薪,按级别拿薪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责任有多大拿的工资就有多高,差距的拉大更加公平更加透明。因为有的员工要胜任几个岗位的工作,而有的员工却只胜任一个岗位,更有的员工没事可做,如果照以往的按级别,按工龄拿工资是不公平的。实行按岗拿薪,胜任岗位多的同志付出更多,肩负的责任越大,如果出现差错扣工资的机遇也很大,所以理应拿更多的工资。对于领导也一样,高级别的领导拥有的权限更高所以负的职责就更大,理应拿更高的薪酬,而不必要搞所谓的“工资密封”制度,将领导工资神秘化,对普通员工的心理是一种伤害,对于工资费用的划分要用当今最先进的“切蛋糕”的分配方法,那就是切蛋糕的人必须后拿蛋糕,先拿蛋糕的人不能切分蛋糕,这样分配管理方法以相互制约的方式使分配做到了最大的公平!

(五)正确处理好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特征之间的矛盾

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责和使命就是要配合国家粮棉油储备机构调节供给,稳定价格,确保农民收入,但政策性不能抹杀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的商业性,农业发展银行一样是企业一样需要盈利。特别是2010年湖南省分行成立了客户三处,主管商业性贷款,标志着我省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全面放开,从此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财政不予补贴的业务逐步增多,无论从银行整体的信贷管理,还是信贷员自身的素质都必须增强,要有商业化,市场化意识,对商业性贷款要有危机感,要保持高度的风险警惕性,同时也要敢于发放贷款,敢于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项目,这是农业发展银行盈取利润,把银行做大做强的主要路线。在大力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同时,一定要确保政策性任务的完成,因为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农业,扶植农业,改善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又是一个事业单位。应该大力响应政府的宏观政策,积极配合粮棉油储备机构,面对政策性贷款出现的风险,亏损要积极与财政部门配合及时做好剥离,挂帐,财政补贴工作,确保既要完成政策性支农任务也要确保银行的经营业绩优良,全方位来看,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是企事业单位。

我坚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要迈出了坚定的改革步伐,积极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在不远的将来,农发行一定会成为银行系统的生力军。在稳固,改进传统的政策性支农业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商业信贷业务,逐步建立以粮棉油收购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加工企业为一翼,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真正打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银行。

参考文献:

[1]张精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3]陈道江、王利民:《制度演进:金融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分叉》[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

[4]吕无瑕:《金融混业经营问题探讨》[J],《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

[5]邓兰松,边绪宝:《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J],《济南金融》2004年第5期.

[6]高基生:《德国证券市场行政执法机制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4期.

[7]李俊元、张秋艳:《德国金融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宣文俊:《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框架思考》[J],《法学》2005年第1期.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 黄冈 建设 新农村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730万。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农业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同全国乃至湖北省相比,发展不够仍是黄冈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2007年,黄冈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3295元,这不仅大大低于全国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的水平,也低于湖北省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的水平。

一、黄冈市农业发展现状

1.黄冈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物产丰富。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板栗、甜柿、药材、花生、红薯等,南部沿江湖区盛产莲藕、萝卜、山药、大蒜等。其中,黄冈的花生常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红安县已成为湖北省花生第一县;茶叶常年生产面积20万亩,已开发多种名优茶叶品种86个,英山县已成为全国茶叶之乡;板栗面积达120万亩,总产量超过4万吨,罗田被誉为全国板栗第一县;中药材基地面积6.67万公顷,开发出药材产品50多个,蕲春李时珍药市已跻身全国17家国家级药材专业批发市场;烟叶生产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产量1万吨以上。

2.黄冈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黄冈的农业生产大多还是依托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机制落后,已严重影响了黄冈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发展壮大,不能充分发挥出优势农产品的特色品质和品牌效应;此外整个黄冈市的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资金的缺乏和投入不足也制约了黄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对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机遇

1.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从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到2008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支出已从3397元增加到4318元,这足以表明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决心。据统计,2007年国家支付的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共计人均为18元,比上年增加12元。

2.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持续发展的智力保证。要想更加深入和扎实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为此,黄冈市专门成立了农民技能培训协会,本协会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此外,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维权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农民不仅可以分享国家的农业补贴资金,还可以学到促进农产品增收的方法,真正地搞好黄冈的传统农业。

三、在新农村建设历史机遇下,加快发展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就要作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狠抓优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根据市场需求,扩大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明显的茶叶、板栗、药材、烟叶等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培育特色产业。继续巩固扩大红安县优质烤烟产业,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进一步发挥烤烟在帮民致富、助县增收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扩大蕲春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以公司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大批药农增收致富。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扶植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加快形成以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依靠科技,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对黄冈而言,尽管黄州区的水产品、红安县的花生、罗田的板栗、英山的茶叶、蕲春的药材等初步形成了系列加工,但仅仅只是一些最初级、最零碎的加工,远没有达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程度。因此,农产品系列加工的潜力非常巨大。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应用高新科技对农牧畜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科技兴农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3.大力培植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就黄冈市而言,由于地处华东经济全与武汉经济圈结合部,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条件便利,辐射力强,适合建立一定规模的农村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的速度才能更快,规模才能更大,效益才能更好。

4.积极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黄冈市自1984年率先在湖北省创立第一个专业合作社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组织、开办各类合作社38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直接为农民增收达1000多万元,所生产的产品甚至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因此,我建议政府积极支持这一新生事物,从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及市场网络给予大力的支持,努力把黄冈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雪荣:2008年黄冈市政府工作报告[J].黄冈市政府门户网站,2008-2-24

[2]孙彩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J].江汉论坛,2004年第7期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