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课堂礼仪

教师课堂礼仪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16:20: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课堂礼仪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课堂礼仪

第1篇

关键词:管理;礼仪;教学;实践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并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礼仪名言。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而如今礼仪课程是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无常规,学无定法,对于中外礼仪这一课程,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灵活多变。在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准备并重视实践教学法的采用,这是旅游学科最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是基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学习发展是在实施某种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情景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第一主体,教师第二主体,共同参与实施,按部就班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实践操作行为。这是现代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典型体现。

(一)礼仪实践教学在礼仪课堂中创设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在这种优化环境中,教学单位及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硬件设施和智力支援。在这种优化环境中,例如在星级酒店演练,可以为实践主体提供极为丰富的情境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挖掘。而如果是在课堂内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茶艺表演的相关器具,图片展示,音乐背景,身着演出服装的学生进行模拟现场演示。这符合主体感知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对所学知识特点的理解吸收。

(二)礼仪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第一主置。学生在教学中充当第一主体,并不等于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由教师引导,这样作为第一主体的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进行高效率地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思考,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正确引导,都不可能是成功的。

(三)实践教学构建了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主体参与现场操作、模拟实践情境演练、知识概念现场感知、操作思维反馈总结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

在礼仪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作为第一主体直接参与课堂操作活动,通过感官直观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并通过理性的分析获得事物内部与外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模拟情境强化演练并获得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后做出思维反馈总结,得到课堂实践教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并掌握。

二、礼仪课堂实践教学过程

旅游学科的礼仪课堂可以是教室内的实践模拟教学,也可以是教室外的实践实训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地点可以选择在教室、学院实验室、实训的星级酒店等地方。礼仪课程强调以学生为第一主体,教师为第二主体,教学过程以师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掌握礼仪基础知识,强化对实践技能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提高自身的礼仪操作能力。即遵照体验感受、质询问疑、强化操作等方法开展礼仪实践教学。礼仪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依照以下具体步骤逐步开展: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在礼仪课程教学进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制定和教材的纲目特点,把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教学专题,并确定每个专题的教学目的,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实践操作的模拟情景。重在培养学生相应的各种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和学科老师要为实践教学模拟情景的进入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并做好对相关场景的解说,分小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二)导入课程。作为引导的教师,可以通过解释性情境描述,对所要进行的实践操作进行解说,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合乎情境的音乐及视频展示,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以此使学生融入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这可以通过课前师生精心准备,使得整个操作过程遵照预期的教学进程步入下一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场景的变化及情境角色扮演中学生的行为,并在教学进程中,采取适当的体态与口头语言维持操作行为的稳步发展,适时适当又不过度地纠偏。未介入场景的学生则可以体验感受,操作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

1、体验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体验是抓住情感在认知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动应对。

舞会礼仪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舞会礼仪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精心准备穿着,同时要重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邀请舞伴和共舞礼仪。在场地选择上,可以选择学院的咖啡厅,在咖啡厅里设计出舞会场合的庄重典雅气氛,在针这种情境之下,学生有着强烈的展示欲望,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虚拟而又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力,体验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质询问疑。在实践教学中,同样可以选择饭店或者咖啡厅,引导学生分小组模拟角色,选择座次,通过不同座次的选择,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获得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探究,可以明确在座次礼仪中,我国的政务礼仪与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讲究。在课堂演示中,给出鸿门宴的图片,对其位次进行分析,明确中国传统礼仪是“以左为尊”。

3、强化操作。寓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突出训练环节,在训练中求提高,在训练中求能力。礼仪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强化训练十分重要的。训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不同梯度的训练内容与形式,让学生选择,从而激发学生以较强的主体意识投入行为技能的练习中。这正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一阶段,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

在站姿训练中,标准站姿所要求的头正、微笑、肩平、挺胸、收腹、立腰、提臀、夹腿,练习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对于条件差的学生,一个课时往往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对于条件好的学生,一个课时单项强化练习后就能进行综合练习和持久性练习。练习进程因人而易,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增强,练习不再是一件被动、强迫的事,因为谁都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训练合格,考核过关。同时,学生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形式:微笑练习有“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挺胸练习有“双人背靠背”、“单人靠墙”;腿形训练“膝盖夹纸”等。学生回到宿舍后,可以自主训练,教师则可以督促其学习进程。

(四)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情况反馈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情况反馈最终对各种能力和行为加以考查,以利教学单位和教师经验的总结提高。教学反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效果来进行总结。例如,可以由卸去角色的扮演者开始,要求他对这个角色的感受和下个扮演者将要获得的感受做出区别,并把他们的体验与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其他未参与表演的学生阐述自身的感受并写出相应的课堂作业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三、结语

最后在学院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召开师生实践教学研讨会,选择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表扬和建议。学生群体还可以通过教学评估,给相关课程以相应的等级,以此对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总结。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从古至今,中国都非常崇尚礼仪,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透过礼仪,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可以看到个人的内涵和修养。但是很多中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几句文明用语、几个简单的动作就是礼仪,非常简单。但是真到需要运用商务礼仪的时候却很茫然,不知道怎样待人接物才不失礼节,这个时候才知道学好礼仪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中职学生学好礼仪,并且主动的“守礼”呢?通过相关调查,笔者发现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礼仪模拟实训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中职商务礼仪教学的有效性。模拟实训教学指的是通过模拟实际礼仪接待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礼仪知识和问题,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礼仪知识。

一、示范教学,模拟训练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自身水平和学习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的亲身示范是抽象的礼仪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示范之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例如,教师在讲授表情、坐姿、站姿、走姿等仪态礼仪时,教师的示范会使学生看清楚不同仪态的动作要领和规范,能有效的避免自己训练的时候频繁出错。学生在进行模拟训练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并给与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手段增加礼仪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切记按部就班、死板教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礼仪教学的有效性。

二、视频教学,模拟训练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开展中职商务礼仪教学。利用视频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将视频暂停,讲解之后再继续播放,还可以重复播放来巩固相关的要点,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服饰礼仪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播放教学视频的方式,将领带的打法、西服的穿着规范向展示给学生,学生模仿视频进行训练,在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地给与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并在小组内进行操作测试,然后选出优秀的成员与其它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竞赛,以此来巩固学到的礼仪知识,同时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实地调研,模拟训练

为了提高中职商务礼仪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在相关内容正式教学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礼仪调研活动,到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对优秀员工的礼仪进行观摩,并取得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将收集到的资料向同学展示,分享自身的感受,针对相关的礼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进行模拟训练。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找到努力和提高的方向,有效提升中职商务礼仪的教学效果、提升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

四、创设情境,模拟训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相关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设置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境,并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拟实际操作进行训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见面礼的训练时,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先后模拟不同的场景记性训练,反复演练相关的礼仪,如称呼礼、名片礼、介绍礼等等,没有参与的学生在观看之后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与指导和纠正,进而快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五、模拟实训,教学结合

在进行中职商务礼仪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充分结合教学目标、活动程序、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调整教学方法,在充分运用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同时,还要酌情使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有效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实现语言、动作的协调统一。通过模拟实训,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相关的礼仪;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礼仪的运用更加自如、准确;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中职商务礼仪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理答教学 注意点

一、何谓理答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问答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结束,而是一个四合一的过程,即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理答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

课堂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理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运用智慧理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理答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它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甚至是不理不睬的;可以是一种提示,帮助学生再思考或将思维导回正确的方向;可以是探问,当学生由于知识本身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而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使用探问的理答方式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可以是转问,当有部分学生解答有困难时,通过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得到答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是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和概括;或者是回问,特别是在学生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还未进行细致思考的时候,可采用回问的理答方式,既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又能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智慧理答,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是不留情面地批评,也不能不理答,而是应该再次发问,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教师在课堂理答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答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尊重学生出发。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对提问的评价有针对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理答要以鼓励为主。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评价效果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鼓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唤起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主动学习,追求真、善、美。

(三)理答要体现多样化。

教师正确、恰当地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就会失去它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水平。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提问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逐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积极思维。

2.抓住提问时机,适时提问。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不合时宜地提出问题,设计得很好的问题也可能是没有效果的。不能因为急于赶进度而在不恰当的时候提问。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循序渐进。问题设计难易要适度,角度要新颖、富有趣味性。问题提得深了往往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场面,提得浅了又会使学生“不屑一顾”,无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并在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情况下恰到好处地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回答问题。

4.创设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尤其要把握好理答的态度。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期待、信任学生;三是鼓励、赏识学生;四是宽容、理解学生。其外在表现是: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以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注视着学生,学生答问后教师以衷心的肯定和赞美、合理的建议、细致的指点、耐心的辅导等鼓励学生。

三、结语

课堂是教师耕耘的田地,除了精心备课以外,我们还要钻研“课堂对话”,把握师生对话的技巧,即课堂理答。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促使学生获得对问题全面、深刻而正确的认识;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推动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和技巧。理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总之,教师上课前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审慎地进行提问,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50-04

《课程标准》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师们的课标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在2013年9月28、29日召开的“新疆自治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历史学科由来自乌苏市第五中学的尹强和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的郭世富两位老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二单元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了同课异构。虽然这次活动是以课例、研讨为主,但因教学环境的不同和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上的差异,使这两节课又具有一定意义的对比性和可借鉴性,也突出反映了初中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和理解上的差异。

《美国的诞生》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尹老师和郭老师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尹强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概况。分析独立战争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二)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郭世富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过程方法:

(1)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的斗争是正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非正义的。

(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通过评价华盛顿,了解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1787年宪法

从总体上看,笔者认为,尹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宽泛、笼统、模糊,只有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要素(原因、经过、性质),没有突出课标中的具体细目和能力要求,忽视了本课中的核心人物华盛顿的贡献,学习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对课标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尽管使用了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但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立意平淡。而郭老师的教学目标就相对具体,有内容,针对性强,有具体的知识目标,有过程方法中能力的培养,有通过核心人物来认识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对课标的要求基本把握的较好。

在课堂教学环节,尹老师以“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保障自由”为线索,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强调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课堂教学从导入到背景的讲述用时20分钟,从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上看,占比重较大。讲过程用时10分钟,其中重点的内容《独立宣言》只用了2分钟,出示了书中的一则材料和一幅图片,要求学生找出其意义。在“保障自由”中重点解释了1787年宪法和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而对于为美国的诞生做出卓越贡献的华盛顿,课堂上基本上忽略,只是在课后小结中略提到一二,并布置成回家的作业。笔者认为,这就是对《课程标准》把握存在偏差,导致的教学重难点的偏离。

郭老师的课,以克拉玛依市三中推行的1:1教学模式为主,把课堂分为五个环节,“展示目标、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教师讲述没有超过20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郭老师的课在教学设计上也是突出一条主线“自由”。按照“渴望自由”讲解战争原因;“追求自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美独立战争过程;“宣布自由”了解课标《独立宣言》内容及影响;“保障自由”理解1787年宪法,建立美国联邦政体,推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最后,通过两则材料评价华盛顿,了解华盛顿对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的民主进程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贡献,体会华盛顿身上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精神和优秀的个人品质。他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落脚点放在了《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独立战争影响和华盛顿的贡献上。

这两节课给笔者感触最大的是两位老师都有课标意识,但重视课本的程度更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教学设计该如何体现课标精神还都有欠缺。所以,仅仅把《课程标准》写在教案的首页作为装饰是不行的,一定要紧扣课标的内涵和文字表述。

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是每个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但要上出一节有质量的公开课实属不易。一节好课不仅是教师与教材文本的交流,还有与自己的思想交流,但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交流。在得知郭老师上报的课题是《美国的诞生》一课时,笔者为了更好地和郭老师一起把握这节课的主旨,上网看和这节课相关的各种优秀教学案例(课件、视频和教学设计),翻阅高中教材中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章节(必修和选修),查阅《历史教学》中曾经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文章,重新回顾《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影视片如《爱国者》等,通过反复的研习这一课的课标要求,笔者也尝试寻找这节课的教学突破口。从教材的表述看,就是讲美国诞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但课标上却从要求掌握《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入手,难道美国诞生的背景就不要求掌握吗?后来忽然想起,有一次听了上海李惠军老师的专题讲座,说一节课重要的是要有教学立意和教学灵魂。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立意该放在哪?在翻阅他编著的《笃学行思录》中笔者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灵感。《美国的诞生》是第二单元的主题“步入近代”的组成部分,是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迈向近代的标志。于是,笔者感到这节课的教学立意应打破从背景、过程、意义入手的教学常规,而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近代化历程。宏观上,注重对单元标题的理解,把美国的诞生放在17、18世纪世界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来看待美利坚民族所创造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具体到这节课,可以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以人物(华盛顿)为线索或是在串讲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时,重点突出分析《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战争的影响和华盛顿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明白这些重点内容是美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事件,对美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和课标上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带着对美国诞生的思考和理解,第一次去听郭世富老师的试讲,多少有点失望。课堂教学平铺直叙,讲背景,讲战争过程中的几件大事,讲意义等,战争的过程就讲了23分钟,更多的是描述了“爆发、建军、建国、阶段、独立”等,对《独立宣言》匆匆带过,没有分析。对于战后颁布的《1787年宪法》更是惜墨如金,用时2分钟。可以说重点不突出,亦没有特色,虽然体现了学校的1:1教学模式,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模糊的,更看不到教师匠心独具的设计,在“展示课标”环节中还存在遗漏课标内容的现象,也没有严谨的板书设计。课后我与郭老师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等进行多次交流和沟通,具体谈了谈自己对这节课教学立意的思考。

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对课标的研读,郭老师也认为从整个美国历史、世界近代史和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理解这节课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立意,能更好地达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也能更好地达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经过几次磨课研课,当再一次试讲的时候,虽然说在细节上还有一些问题,但在对课标和教学立意的理解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郭老师备课上课的心路历程:

本节课,在第一遍的备课当中,我是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原因―过程――结果――影响――评价华盛顿,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面面俱到,导致每个方面浅尝辄止。

第一次试讲后,大家提了很多意见,一是对课标理解有偏差,二是教学立意不高,给我的触动很大。综合大家的意见,结合本课的课标,我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疏理: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课标无要求)

2.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属华盛顿活动,课标要求内容)

3.美国打败英国,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课标无要求,但华盛顿的作用属于课标内容)

4.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性质(课标要求内容)

5.评价华盛顿(属于课标要求内容)

在本课的设计当中,1、3属于在课标当中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如果在设计当中,能够适当减少这两个环节的设置,突出其他方面内容,以“自由”为主线,突出美国的诞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内容和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

这节课后,针对课中出现的问题,郭老师也进行了反思:

1.《独立宣言》是否做到理解?

在讲课当中,我引述了书中阅读卡关于《独立宣言》的原文,设置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份宣言的意义和所宣传的思想。

学生达成度:通过学生举手发言来看学生基本能够理解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但还不能意识到,此时的独立并非真正意义的独立(因为还没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传思想能够回答出“独立、自主、人权”等关键词,但与启蒙思想的联系仍需教师引导。

2.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学生是否能够了解?

在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完成来完成的。由于课文当中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很容易找到。进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学生达成度:本部分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给学生预留反馈的时间。且意义内容较多,仅仅通过课堂讲解,显然不够。

3.能否结合华盛顿的事迹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本部分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展示两段材料:清朝赠送的纪念石和美国老兵三个“第一人”来讲解,学生对华盛顿的事迹基本能概括出领导独立战争、主持1787年宪法。但开创民主政治先河还不能够完成,这也跟自己在讲课当中缺乏引导和提升有很大关系。

和第一次试讲相比,这次教学基本做到了对课标的理解,但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较少,在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上也还有欠缺。

课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仔细领会课标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确立教学立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课堂资源和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美国的诞生”一课为例,可以设置情景以“美国近代化的起步”融会贯通最基本的知识点的要求,也可以用“华盛顿”这一人物串起美国独立的全过程和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又如,前一段时间在全市进行的初中教学课例研讨中,两位老师对八年级(上)《》一课进行了讲授。教材文本上同样也是以的背景、内容、评价来陈述的,课标上的要求是:列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课研讨环节中,有的教师就提出,如果按照课标的要求,洋务派的海防建设和创办的教育是否就可以忽略?的背景也可以不讲?这实际上是对课标理解上的偏差。因为课标上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评价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对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包括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式教学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为什么要选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被人们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因为:

1.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符合新课改的需要,它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局面;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2.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活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3.探究式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怎样实施探究式教学

首先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对教师来说,这些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生,他们作为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能很容易被老师忽略。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其次教师对探究过程的要素要心里有数,探究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其主要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就对这些探究环节进行具体的阐述。

(1)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可从中获得物理探究教学必需的物理情景、探究器材和实践的机会,而且能更好地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使有限的物理课堂无限的延伸、拓展。在构建探究式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整合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和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大胆地丢弃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知识传授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将资源原有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化为多媒化形式,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演示实验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环节是设置问题,设置问题要讲究针对性、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和明确性。针对性是指在精选学习内容和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启发性是指设置问题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个人经验,提出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问题;挑战性指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问题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趣味性是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新颖、奇特而有趣;明确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情境性策略 教学情境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具有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在情感和心灵世界。初中生作为处在人生发展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内在学习情感上表现出积极性、能动性等特点,认识发展上表现为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等特点。同时,初中生对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矛盾性的教学情境或氛围,充满能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探知情感。教育学指出,情境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评议情境,进行问题解决的模拟表演过程,从而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把握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情境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能够对学习主体能动情感的有效激发,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效能的显著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情境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借助于丰富的课堂教学因素,对教学因素进行有效“加工”,设置贴近教材实际,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实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对教学情境设置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我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教研体会,就利用课堂教学因素,实施情境性教学,推进教学活动进程,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抓住数学应用特性,设置生动性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学科,生活性,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特性之一,现实生活中,都能够找寻到数学知识的“影子”。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现实生活、贴近自身实际的学习内容或问题案例,充满亲切感和能动性。因此,在情境性教学策略的运用中,教师要始终抓住数学学科生活应用性特征,遵循初中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设置出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教学氛围中,实现学习能动特性和探知潜能的有效激发。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中,教师抓住现实生活中应用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典型事例,向学生展示“如图所示的折线ABC为某人从甲地向乙地打长途电话需付的电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问通话7分钟需付的电话费为多少?”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性,从而在积极情感驱使下,能动地参与学习探知活动。

二、利用初中生好奇心理,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

好奇,是学生能动探究实践、主动思考分析的生动表现。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问题案例的解答活动。同时,问题教学已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品质培树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情境性教学策略运用中,教师应注重问题案例的质疑特性,发挥问题案例的概括特性,将学生好奇心充分“点燃”,根据教学内容要义和重难点,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知解析问题性教学情境中,学习能力和素养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激发初中生好奇质疑的学习心理,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内容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全等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现在老师有一问题,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三角形呢?”此时,学生群体结合所学内容,有的给出肯定的答案,有的持否定的观点。此时,教师“借势”引导学生进入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新知教学中。这样,学生在问题性的教学情境下,探知欲望更加强烈,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激发初中生质疑特性,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未知事物或已知问题,充满“疑惑”之心,是学生质疑能力、反思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初中生质疑、疑惑的内心理特点,在情境性教学策略使用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要义,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点燃”探析激情,增强反思意识,从而实现反思辨析能力的有效锻炼。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学生质疑的特性,有意识地设置“从正方形的铁皮上截去2cm宽的一个长方形,余下的面积是15cm2,则原来的正方形铁皮的面积是多少?”问题案例的解题过程。学生在分析探知解题过程中,产生了“该问题解答时缺少了前提条件,就得出结论”疑惑,此时,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就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剖析解题活动,从而为教学活动效能的提高打下基础。

总之,情境性教学策略的运用,为激发初中生学习情感提供了条件。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紧扣学生、紧贴课堂,设置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在各种不同教学情境中,实施有效学习活动,提高教与学活动效能。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苏科版.

第7篇

关键词:学案编写;课堂教学;讲评活动

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再提高,乳山市南黄初中对学案导

学、讲评课、课堂基本功训练进行了有机整合,开展了“研、学、比”三位一体教学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

一、“研”,就是对学案编写等的研究与研讨

依托级部、学科组这两个平台,我们加强了对学案编写、使用等的研讨和监管。

一是开展学案展评、听评课活动。通过展评、讲课,认真总结各学科组在学案编写、使用中存在的不足,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今后的改进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二是开展深入扎实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随机出现的一些问题,凭借集体教研这一平台,由学科组长牵头,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开展研案、磨课活动。各备课组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的智慧,对每一节课进行学案研讨、讲课观摩,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优秀的经验。

四是开展优秀学案展评活动。定期组织各学科组开展优秀学案展示、评比活动,并将好的做法在全校进行推行。

二、“学”,就是学习好课堂教学的讲评活动

课堂教学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重新整合了听评课的模式。

一是学期初分组召开了教师会,研讨课堂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认清下阶段听评课的侧重点和突破点。汇总教师研讨的问题并进行了剖析、整合。

二是实施了对比借鉴评课模式,重组评课方式。分阶段开展了观摩对比评、同组对比评、自主对比评并把教师反映出的问题分散到各项活动中。

三是加大了评课教研力度,把评课作为集体教研的重要内容,构建了由校长负总责的三级集体教研网络,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效性夯实了基础。

四是开展了校内、校间、专家同课对比活动。以对比借鉴为基础,以集体教研为平台,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把教师的课堂纳入到更加广阔的氛围中进行同课对比,提升了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

五是开展了“精品课堂”展示活动、“校级公开课”评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展示与评选,带动教师不断反省,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把课堂教学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比”,就是开展好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

围绕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先后开展了教学比武、书画、演讲、课件制作、教具制作等比赛活动。

尤其是在教学比武展示活动中,大家认真钻研教材,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后,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中用精当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感情投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课堂内容的探究兴趣,构建了鲜活的生命课堂,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树立“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的形成,突破点在于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绝不是人为简单的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即“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

譬如在《磁感应强度》的引课中,我们不妨一起同归一个问题的发生过程:在讲台上放了几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磁性物质,请同学们猜想:“哪一个磁性最强?”并用实验检验:“看哪一个能把带有铁架的椅子吸起来,”(实验现象完全出乎学生的预料,体积最小的磁性最强)引出“如何来定量的描述磁性的强弱”的问题。为全课作了一个成功的铺垫。这比单纯依靠老师自顾自述说或通过放映有关视频学生被动观看效果要好得多。

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整体意识要求教师在将教学内容优化的同时,将原先各自分离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整体意识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学设计系统自身内涵的集中体现。当然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可能在整体上活起来,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教学规律: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相吻合。就教学过程设计而言,关键在于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具有合理的相关性。

二、树立“结构意识”

以“结构意识”为主线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和从教学的过程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物理学科的教学是一个大结构,而每一册教材就是小结构,每一册教材中的某一章节,相对于整册书而讲属于小结构,这使得整册教材则变成了大结构,我们每节课学习都是局部知识,最终会形成整体性知识。整个学习到的物理知识非常多,有的学生局部知识掌握很好,但整合在一起效果就不明显,究其根本是没有掌握物理学习规律,知识整合往往被我们忽视,学生也缺乏整体意识,学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物理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规律,教师就要掌握物理教学的规律,把握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和选修(3系列)的新结构,如果教师有结构意识,就会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放到整个结构系列中去设计和思考。其二,从物理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结构既有学习内容的结构又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结构。同时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的结构设计意识主要包括备课结构设计(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目标结构设计(全程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具体目标)、过程结构设计(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收放、编织、重组、转换、改造)、资源结构设计(教材、教参、教室、网络、学生资源)、方法结构设计(物理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归类、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组合)、评价结构设计(导人性评价、判断性评价、纠正性评价、引导性评价、拓展性评价等)、策略结构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处理课堂提问、如何调控课堂、如何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因此具备“结构意识”设计理念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方向。结构之于物理学,相当于骨架之于人体,结构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时下的物理教学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让学生形成良好结构的要求。

三、树立“问题意识”

物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有物理知识都来自于实践,即物理问题往往对应某种现实模型,是对现实模型的抽象。“物理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应用物理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既关注问题解决,又关注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标准的一大亮点。实际上,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物理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一方面,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留出时空;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写的、教师说的、名人提的问题敢于质疑: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归纳推测、类比联想、改变属性、逆向思考、物理实验、追溯过程等,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如在教学案例《回旋加速器》中,传统教法是“介绍结构,讲解原理”,其结果可能造成教师呆板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学生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静态的知识(现成结论),而那些蕴涵于研究过程中的动态知识(科学方法等),却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同时无法达到在感悟科学家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也受到思维激荡的目的,其教育功能被大大地削弱了。为此我们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然后先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

参考文献:

[1]姚云峰;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