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1 12:28: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学设计理念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

第1篇

【关 键 词】 人生语文;微课设计

【作者简介】 周志锋,现代文学硕士,全国 “十一・五” 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场教学一等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89-03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微课的设计和所有常规课程一样有其知识表征的规律,但更要符合不同学习对象多样化的需求,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立场、生命立场,而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微课设计,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却的职责,尤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要为营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大宇宙奠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倡导“人生语文”理念,其核心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育教学方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同时,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语文根基。微课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秉持这个使命与理念。

语文“微课”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既要注意微课的特殊性,更要保持“人生语文”的学科理念,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助力青春的美好航行。

一是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更要特别强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文化中国人”,即深受中国文化濡养的中国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母语的学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情景性和场景性有不言而喻的优势。

语文“微课”设计中,不管是教师讲授的语言,音画穿插里的字幕或旁白,使用的辅手段,甚至无关紧要的指示性文字,也要在规范的基本要求上,求得一定的语感层次和文化韵味,以呈现给学生完美的视听,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浸染,促进精神领域的净化和升华。如在讲授粤教版选修《唐宋诗词》时,笔者试做了《唐诗韵》系列微课,以期破除教材单人单篇不成体系和文字性过多容易视觉疲劳的弊端。笔者以时代背景、文流、代表作家作品、经典赏析、后代影响为单篇微课的串联形式,补充充分的叙事,注重细节的生动,甚至足够的趣味,使得课堂完全脱离了“文学史”和语文课的常规模式,文字的冲击力、画面的时代感、作品的感染力都极其强烈。

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是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在本节微课里,笔者明确提出拟提纲的“四步法 ”――定主题、定模式、定主句、定亮点。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学完后立即可以上手应用,对于改善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信笔随意等状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三是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比如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体参与性不强,于是笔者探索了《口语表达》的微课系列,一定程度上替代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教学的功用。试想,如果拥有观点深刻、知识面斐然、逻辑富有条理、叙议到位的演讲能力,这个学生的作文乃至语文水平必然差不到哪儿去,而口语练习形式多样、选材广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操作灵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发展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微课元素多样性。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荒置大量鲜活的影视媒体资源。语文微课要培养的所有能力和想达到的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攸归,在当下的媒体节目中,其实都有对应的呈现和暗合。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为例,这样的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完全可以全面导入微课内容,不仅方便快捷,对学生的如知识面、逻辑思维、语言斟酌等能力的培养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是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过多形象和感性的东西,在强调浸染的同时,思维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课导向。当前高中生最为欠缺的就是理性思维,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可能有华丽的文字和繁多的材料,但最可贵的思想却乏善可陈。这既和学生所处的年龄、阅读经历和习惯有关,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对语文思维的训练没有引起重视,也鲜见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资料,而且这种训练的本身是相对枯燥和短期内难见成效的。所以我们除了课文文本的基本思维训练,更应该努力地拓展思维训练的选材空间。如类似于专题谈话的微课类型《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慈善》,首先让学生谈论并概述慈善文化的当前现状,然后从历史、社会等角度分析慈善文化不尽人意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不良慈善文化的危害,最后提出关于建设良性慈善文化的建议,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思维流程,更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染的同时,更能体会语言思维的。而思维力的提升,亦足以见证学生精神境界的成长。微课程探索的洪流浩浩荡荡,语文微课在努力汲取微课研究的公共成果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地葆有自己的学科方向,在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上,持续而有效地发挥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3] 迪种宝.二十集唐诗电视系列片《唐之韵》[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印象出版社.2007.

教育快评:“救救数学!”救救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走过10多年,来自一线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自不必说,如今数学又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自己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越来越不知道“数学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几乎是每3年一个周期的教材改革”,明摆着告诉我们,即便是教材研制者对教材也并不满意。既如此,又何不放下身段、接接地气?

第2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 建筑节能 教学设计

房屋建筑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课基础课,其内容不仅涵盖基本的建筑构造原理,同时涉及建筑构造设计前沿内容。在以往学者们的教学研究中,对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较多,但对某一章节的教学研究较少,也有学者对楼梯等章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做了探讨,但对房屋建筑学中建筑节能相关知识的研究鲜见报道,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同时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环节尤为重要。本论文选取房屋建筑学中建筑保温隔热构造部分(建筑节能相关内容),对这部分教学设计教学探讨及实例说明,以期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建筑节能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及必要性

能源问题是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己占社会总能耗的大户(约占30%~40%)。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节能己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摇篮,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建筑节能理念与工程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但在以往房屋建筑学的教学中,建筑节能知识主要体现在墙体与屋面的保温隔热构造这部分内容,有些教材中甚至把保温隔热这部分内容分别融入到墙体和和屋面,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课时分配是这部分知识占比重较少,强化不够,所以在土木工程整个专业体系学习中,这部分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

2教学设计原则

研究在传统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应针对建筑保温隔热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

2.1培养学生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

在教学中,明确保温隔热的目标:即在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同时建筑节能。围绕三要素的关系:即人、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协调好建筑、环境c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建立节能理念;讲课以设问开始,然后探究原因,解析机理,重点难点突出。不同层次知识层层展开,最后得出解决问题对策

讲解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当前建筑能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分析节能潜力,导入建筑构造应与建筑节能相结合,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建立建筑节能理念。比如,比较分析我国某地区与气候环境相近的发达国家在建筑能耗方面差距,探究其原因――分析两者在建筑材料应用和建筑构造设计上的差异,最后提出改进措施。

2.2体现先进性、地域性、灵活性原则

第一,体现先进性原则,保温隔热部分不仅要学习基本的保温隔热构造原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节能设计理念,新的节能构造技术,新的节能构造原理不断涌现,教师在教学中在讲清基本原则的同时介绍建筑节能新理、念新技术及新材料,分析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第二,体现地域性原则: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节能设计,在讲解中应分析本地区气候特征,当地传统节能构造技术,在此基础上引导提出适宜当地的建筑节能构造技术。在讲课中不拘泥与课本内容,同时不拘泥课堂形式,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原则。

3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层面。

在传统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中,教师多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层面,对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不够重视,更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在建筑节能这一章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唤起学生的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3.2教学策略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知识问答、课堂讨论、引导探究等。

3.3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保温隔热的目标;(2)保温隔热的途径;(3)常见的保温材料。

【过程目的】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节能意识,树立建筑节能理念,掌握建筑节能构造技术;(2)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思想】

介绍我国能源现状,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设计需求,国外建筑节能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引出现阶段保温隔热目标。通过我国建筑热工区划,明确当地保温隔热设计要求。

通过热量在建筑中传递的原理。得出减少热量损失的途径。再介绍水蒸气对建筑保温的危害,及解决的途径。通过图片认识现有的建筑保温材料,启发学生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建筑保温材料。

【教学内容】

(1)建筑保温隔热基本目标;(2)我国建筑热工区划;(3)降低建筑护结构热损失的方法;(4)建筑隔热保温基本概念掌握;(5)水汽对建筑热工性能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

(1)建筑保温目标;(2)水蒸气在建筑护结构中的传递及对保温的危害。

【教学策略及方法】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师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再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提出对策等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其思考的积极性,最后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表1)

第3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 传统文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3

1 引言

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设计师的思想。通过对设计人员的教育、启发,不断挖掘设计者内心深入的潜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帮助设计者们对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探索,拓宽学生在社会及自然科方面的知识面。工业设计是主要的设计课程,因此对工业设计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工业设计教育,目前该学科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总体来看仍然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尽管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在世界上比较大,但是工业设计的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许多工科院校聘请的设计教授主要来自于艺术类和工程类,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本着“艺术+技术”的模式,因而设置了若干艺术类和工程类课程。这些课程间存在衔接上的不连贯,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课程之间的机械叠加,虽然开设了许多课程但是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衔接仍然是各自为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设计教育趋向功利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学校共有400多家。但是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设备上都比较落后,办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跟风性质。甚至有些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而盲目扩招,导致学生在学校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2.2 设计教育忽视了人文关怀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有些院校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附和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目光短浅,在工作中只会单纯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

2.3 设计教育缺乏感情内涵

目前,我国设计人员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是一个工具或器物,过多关注产品的实用性,缺乏对产品所承载的感情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中不关注通过产品可以获得的情绪体验,不重视特定的感情需要。总之,工业设计教学在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往往只对学生的成品感兴趣。

3 国外传统文化理念教育的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因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德国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装饰性的成分,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有理论基础。”英国的工业设计中融入了严谨、沉稳和多功能的特性,到处充满了古典和人文关怀。而法国则融入了浪漫风格;美国将国人渴望自由的心情和无比的幽默感融入了工业设计中。

4 工业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性同时也具有现代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民族得以蔓延和持续的重要支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工业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精神,使设计者的艺术学习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

5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措施分析

5.1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工业设计要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任务,平面设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我国的工业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创造和更新。平面设计教学一定要将传统的文化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设计作品。目前,我国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对现代设计理念应用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从而让设计教学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

5.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市场需求正在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完善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上,改变当前落后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真正需求,逐渐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产品的主要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的思维不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策划能力。

5.3 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至今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平面设计。进行平面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对单一的外在形式的进行发扬,而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使学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独立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图案设计上,以领悟到设计的艺术精髓。

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工业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工业设计在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宝荣.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设计教学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3,(6).

[2]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大学数学 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 专业发展

课程教学对象为我院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分文理两个专业方向。入学前由于高中的文科班和理科班学生的数学教内容不完全相同,因此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明显表现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学习高数的热情和信心,文科专业方向中有些学生甚至恐惧大学数学,对专业思想、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技能等认识模糊,加之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多年来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形式,构建了老师主讲、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与习题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了课堂的和谐、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现代教学观,实践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良好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面对今天的教学对象 ,教师必须努力通过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我始终将教师的鼓励、宽容与信任融入教学,倡导用情感化育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能开展有效教学。

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师范性

密切联系小学教学的实际,针对不同程度、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对象优化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小学教师必备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课程教学推动学生合理构建小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结构,提高数学素养,最大限度地体现师范教育的示范性和师范性。如教学内容增加了《数集》,为学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能够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营造互动的教学情景,开展有针对的教学活动,提倡教学中的互动,实行多向交流,构建了“老师主讲、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与习题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并能够体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以知识为载体,以“双基”为突破口,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五、勇于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现师范教育的示范性和师范性

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选择教学内容安排了自学,并通过课堂检查指导,课后考核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矩阵等采用了四步教学法:自学、交流、提问、小结,效果明显,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小学教师必备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引领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设计的意识。通过教学实现师范教育的示范性和师范性。

六、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工作的一致性,积极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中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专业思想,多年始终坚持有序实验,效果明显。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培养专业思想已成为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撰写的实验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专业思想》获全国高师数学工委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发表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七、建立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出必要的教学反馈意见

1.以教材中习题为主,辅助以课外习题和开放性题目。创设研讨作业习题,延伸课堂内容。作业全批、全改、全记录,及时讲评,师生互动。

2.考核办法:推出分段与课程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并在组内得到推广。

在命题的时候要求基础知识占60%,能力考核占40%,增加能力运用的考试内容,减少记忆型内容,要适当有课外延伸部分,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态度,弱化“一次考试定终生”的成份,成绩评定实行总评的办法,加入平时的学习成绩。

考试课总评成绩=考试分数*0.7+平时成绩*0.3,

考试课成绩=考察成绩*0.6+平时成绩*0.4。

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56-03

一 问题的提出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技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更是研究的热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讨论基础上,各相关院校纷纷改编或新编出版了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以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地改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就有近五十本。客观地说,这批教材无论从理论、技术、结构与质量上都比上世纪出版的教材有了重大的变革和提高,也出现了部分比较优秀的教材。然而,仔细分析后,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内容体系落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容讲授传统教法为主,常规媒体过多,缺乏对现代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技术理论、最新数字化媒体技术等的描述,未有考虑信息技术对未来教师要求,未能很好地体现“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精神;(2)结构形式过于传统,未突出“教学设计”这条主线,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部分内容,份量不足,地位不明显,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构建知识目标的实现;(3)文字陈述专业性较强,拘泥于以“教”为主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非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自主学习需求;(4)能力培养不突出,与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相脱节。

究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而根本的是未有很好地运用现代教育观念来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1)课程定位不准,缺少针对性,许多教材未能体现出公共课的普适性特点,内容过于专业化和理论化,似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材:

(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未能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论-媒体-设计-实践”框架。

(3)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仅停留于以媒体使用为主的实践操作层面上。受“媒体论”影响,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学习各种技术,特别是媒体操作,显然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教育技术能力决不只是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以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这些都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才能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笔者试图从教学设计入手,探索解决方法。

二 问题的分析与设计: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1 教学设计过程要素是组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的主线

教育技术学领域涉及两方面实践,一是教学设计的运用,二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媒体,这两者形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教学设计是以一种一贯而可靠的方式来开发教育和培训方案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主动的、不断反复的复杂过程。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核心地位说明它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中当仁不让的主要内容。现在教学设计模式很多,但是所有这些教学设计过程都包括以下这些核心要素(也称为阶段):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ADDIE)。分析是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设计是指教学策略制定,开发是指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评价是指对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分析、设计、开发、评价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环节,也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二者相互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就是一个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从理论到技术方方面面的各种能力的整合过程,没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无法实现。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的依据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四个层面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将信息技术与自身课程相结合。《标准》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具备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中,核心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若对他们在校期间能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可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信息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考虑公共课的普适性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构原则是“以《标准》为基准,以教学设计为主线,以适于自主学习为目标,适当弱化理论,突出应用特色,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应达到如下基本教学目标:

・熟悉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熟悉现代教学媒体系统环境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操作使用技能;

・了解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过程,掌握教育信息资源获取方法;

・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具有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具有信息化教学研究、评价的能力。

按照教学设计几个阶段涉及的要素,我们尝试以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为主线建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三 问题的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近五年来,我们在总结自己和他人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本着“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精神,以《标准》及教育信息化要求为依据,就《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新编一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一理论与实践》。教材以师范院校本科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设计为主线,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构、教学方式的确定以及编写风格上均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教学改革的征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1 教学内容选择安排上,突出新理论新技术

内容结构分为“任务和活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附录”四大模块,其中“理论学习”部分包括教育技术概述、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等内容共十一个子模块,较全面地

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思想、技术与方法。“实践操作”部分包括照相与摄像设备的使用、数字图像与视频素材的处理、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操作、多媒体课件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九个实验,在介绍各类教学媒体时,力图突出现代数字媒体及其系统的应用。各部分的比例如图2所示:“理论学习”模块中各部分教学内容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其中,纵轴为百分比,横轴为教学内容(A;基础理论、B: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C: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D: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E: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F: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

由图2与图3可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大模块占据了教材内容的88%,符合课程实际。“理论学习”模块中以“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及“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为主,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也占有一定分量,不仅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这条主线,对学科的改革与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 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编写风格上,凸显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材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与编写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及“参与式”培训理念和活动设计方法,从“任务和活动”入手,提出7项基本的任务选单及相应的“要点提示”,同时提出必需的“活动”与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任务和活动”的要求,从“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模块中获取与探究所需的理论与技术,自主进行学习。体现出“任务驱动,实践贯通,突出设计,强化能力”的理念。例如,在“数码影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教材内容是这样设计:

・任务描述:小组成员自己编写剧本,利用数码摄像机拍录校园生活,如学习、娱乐、宿舍生活等,并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编辑,制作成短片。

・活动设计:

活动1:教师介绍数码摄像机的功能和基本操作规范。

活动2:学生分小组讨论计划和剧本。

活动3:学生户外拍录。

活动4:学生采集拍录内容至计算机。

活动5:学生利用《会声会影》软件编辑制作短片。

活动6:短片放映式。

对每一个活动,再设计指导性建议,以帮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和实践。如对活动2,进一步提出如下学习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制定计划,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建议20分钟+课外)

(1)你们准备制作什么内容或主题的影片?写出简略的剧本和分镜头脚本。(学习内容参考教材理论部分第五章第四节电视教材的编制相关内容)

(2)有哪些角色,需要作哪些准备?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和素材,如何获得?

(3)如何获得软件技术?

(4)时间如何规划?如什么时间去拍摄,什么时候捕获视频,什么时候编辑?

3 内容体系主线明确,教学设计理念贯穿整个内容体系

教学设计能力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从理论到技术方方面面的各种能力的整合过程。教学系统设计,不仅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一部分,同时在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媒体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环节也必须贯穿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主线应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体系。

在组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时,我们不仅以独立章节形式大篇幅地阐述了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内容,并将其列为必选学习章节。同时还在其它主要章节的阐述中贯穿了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内容,如现代教学媒体系统与环境的设计,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与网络媒体的开发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等,既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还要求学习者在每一个学习“任务和活动”项目中首先要进行“活动设计”,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课程设计、媒体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不同层面都能受到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

两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在多所高师院校公共课教学中使用,涉及物理、化工、数学、计算机、生物、美术及教育科学等专业。在教材使用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进行的跟踪研究显示,教师反映教材使用效果良好,内容详实,突出能力培养,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理念与新技术,教材结构编排新颖灵活,方便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反映用“任务+案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认知心理,与此同时实施的“教材+资源平台+网络工具”立体化教学形式,更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这一切为学生将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R.A.瑞泽,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5

第6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 (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第7篇

【关键词】高职,立体化,教材建设

一、立体化教材的内涵

立体化教材通常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形成一个能够让师生自主教学和学习的教材资源库。学生可以自主式 、开放式 、交互式学习为主体的模式学习。在现代信息化时代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包括: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资源;立体化的课堂教学;立体化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 。而建设全方位多层次 、系统性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是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先导。立体化教材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等。

二、高职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分类

(一)教材包

教材包是由纸质教材、网络教材和媒体教材构成 。1、 纸质教材包括 主教材 、教学参考书 、学习指导书和试题库 ;2、网络教材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3、媒体教材包括电子教案 、CA I课件 、电子 图书、案例库和多媒体课件 。教材包是针对具体课程设计的,其内容既包括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专业的本课程教材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书 、指导学生学习的辅导书等传统的纸质教学资源 ,同时还应包括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的电子教案 、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助教助学的网络课件、提供学生自学自测的网络课程 、便于携带的电子图书以及用于教学质量评价的实现教考分离的试题库和支持案例教学的案例库。其特点为通过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使各种教学内容能够有机结合 ,采用多种媒体形式 ,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

(二)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 。教学资源库通过管理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管理平台中,可以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类查寻。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各种素材 ,并按照课程 、知识点的树状结构排列 ,便于教师按内容检索 。实践教学则根据具体的专业特点 ,提供实验实习的仿真操作系统 ,便于学生实际操作 。同时 ,资源库提供课件开发工具,方便教师利用资源库的多媒体素材,开发出个性化的多媒体课件,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其特点是内容丰富,涵盖了专业的主干课程 ,便于教师采集相关教学资源 ,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课件 。

三、高职立体化教材建设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立体化教材建设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基础。它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1、立体化教材建设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式 、个性化 、交互式 、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新理念。 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2、立体化教材信息源丰富 、知识量大 ,有利于理想教学环境的创设 。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信息和便利 ,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可以与教师交流,也可参与答疑讨论、进行网上实验模拟等。

3、立体化教材的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在网站上随意浏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电子教案、计算机网络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网上答疑系统、学生优秀网页、新书介绍等。

四、高职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立体化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心任务是建设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立体化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思想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授为本位的传统办学观念,创设自主学习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信息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和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团结协作开展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探索实施立体化新型教学模式 ,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立体化教材开发与建设队伍。这是顺利实施立体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由于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广泛,因此需要通过策划 、立项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立资源协作与协调机制 ,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质量好、有先进教学设计理念教师作为教材建设的主导,以掌握深厚的信息技术和媒体制作技术的教师和技术人员为成员。

3、坚持 “学教并重”,设计立体化教材。在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从而适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

第8篇

1 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理念出现偏差。课程指导理念是指导课程内容、方法、方向的系统思想。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要考虑是否遵循了课程的指导理念。调查问卷中体育课程与学前教育的结合情况,结合不紧密的学生占到了72%,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只注重体育技能与满足学生自身的锻炼需要,缺乏和学生专业方向的联系,没有把学生体育学习与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联系起来,没有设置专业特色的体育健身课。1)课程设置内容缺乏科学性与专业针对性课程内容是否合理,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与体育发展的需要,内容设置上缺乏科学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缺乏幼儿体育、健身教法的学习。师范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还要会用,会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到教育中。幼儿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身体活动能力,学习的过程与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截然不同的。当前学前教育的体育课程缺乏幼儿体育、健身教法的学习,不能适应将来的幼教工作[5]。

1.2课程设置体系不全面。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把体育课程定位为“公体课”,课程设置面比较狭窄。

1.3教学评价不完善。教学评价是保持教学平衡的条件之一,是对学生课程学习后的一种学习评价。目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设计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考试方法主要以技术评定、能力评定、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空间等没有涉及。

2 学前教育师范院校体育健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2.1课程设计理念和思想。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性,除了在依照《健身纲要》的理念下指导体育教学,完成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与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还要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特性指导体育课程。课程目标既要能达到坚持“健康第一”,满足学生身体、心理的需要,也要能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围绕学生将来从事的幼教职业开设体育健身课程,体现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理念的多元化。让学生“快乐健身”的同时,也要适应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2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适应教育发展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性和专业性,培养具有学前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具备从事学前体育专业教学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师范院校体育健身课程教学目标不光要满足素质教育对学生在“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技能发展、感情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获得综合提升的五个领域的要求,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的健身能力、幼儿教学能力、幼儿常规管理能力、幼儿体育活动指导能力等。

2.3课程体系设计。本研究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类构成。公共基础课设置安排:体育理论、幼儿体育保健、形体训练、健身专业技能等项目。专业基础课设置安排: 形体操、幼儿操、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体育舞蹈等。实践课程类设置安排:幼儿体育教法、幼儿健身操教学法、幼儿操的创编、游戏的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开展、亲子运动会的组织编排;体育活动方案设计实施等。选修课主要围绕体育健身活动和学前教育这两方面领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个人所长来开设,将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健身项目放在选修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