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4 16:21: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步骤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相当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希望通过有效的人力规划,使企业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性功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就是以人力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力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部分进行引导性的作用。朱国勇(200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反应,是通过人员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计划,它是一种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内容相一致的手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总体方向,包括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和活动,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日后的执行成效,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
惠调艳等(2006)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后续的企业招聘、职务调整、员工培训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从而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员补充、晋升、培训等都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致使人员短缺而影响工作开展或人员过剩而造成人员浪费。
周欢(2007)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源于战略,又涉及招聘、选拔、薪酬、培训等诸多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与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为:“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控制,在过程当中给与支持与协助,透过人力资源功能体系的运作创造企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成组织的任务。”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
企业组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要考虑到人资单位参与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制定的层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只是因应经营战略的需要支持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单向连结的方式称为顺向战略(downstream strategy)。如果是以参与协助经营战略的拟定,将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双向整合,这样的方式可称为逆向战略(upstream),人力资源单位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而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双向结合也正是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基础(李汉雄,2002)。
要形成人力资源战略就需要从企业远景(vision)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开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对于市场、客户、员工、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承诺,连带着也就会影响到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理念。Schuler(1994)在企业远景之下用5个P来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概念,这五个P包括: 哲学(Philosophy)、政策(Policy)、方案(Programs)、执行方式(Practices)、流程(Process) ,其概念形成如表1所列。
由5P的概念来看,就可理解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程序。首先要由企业的远景规划出未来企业希望达到的境界、组织的用人理念、人力管理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引导之下,企业应该采用哪些战略以及方案与执行流程来达成企业目标。若是从战略伙伴逆向战略(upstream strategy)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主管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配合企业外部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的建议,例如从人力资源的分析当中提出哪些是企业的核心事业、哪些部份可以进行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组织再造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战略主动的作法。
那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呢?本文认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实现如下目标:
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包括人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不同专业人员比例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组织型态,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与能力要求、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因应方案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和危机等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对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估,进行人力资源职能发展规划
人力规划的重点是人才的供需平衡,通过规划,管理人员努力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从事使组织和个人双方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的工作。规划由五个步骤构成: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及其它内部供给特征、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由规划产生招募、甄选和配置计划、培训与开发方案以及人员晋升和调动。
4.建立核心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甄选、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其数量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建立企业核心人才的选拔和规划体系,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所以,集团总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集团核心人才的范围和选拔标准,从而指导下属企业推荐或遴选核心人才。
5.因应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保障未来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核心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单位必须制定和完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对哪些政策需要修订或建立,主要的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计划等都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策、制度是关系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诸如内外部招聘政策、薪酬政策、人才培养计划、绩效管理制度接班人计划等等。
总结以上的五项重点,作者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下图表示,可以让读者更明确了解到彼此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
当了解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形成以及目标之后,需要进行战略流程规划。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模式作为实际执行的框架,并以此框架进行流程规划说明,如图2所示。
1.检视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企业战略及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方向,所有的单位在进行功能性的战略规划时都需要先明确地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与目标,才能够依据大方向进行功能性目标以及战略的展开。
2.决定人力资源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针对所属的功能别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应该直接来自于人力资源战略所进行分析,依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确认具体的目标。无论是在任何背景之下所订的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明确地订定出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朝向战略目标趋近。
3.内外部的环境评估
环境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经济环境、政府法令法规、社会的价值观、科技发展因素、工会与利益团体、国际总体环境等因素,都是评估外部环境需要考虑的项目。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供需情形、组织文化、员工士气、组织结构、招募甄选、训练发展、薪酬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因素等都属于内部环境需要评估的项目。当面对这些内、外在环境因素的趋势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这样的情形是机会或者是威胁、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
4.拟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的战略需要能够与组织当中的层级相互配合,有效协助企业达成目标。
摘要: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在此情况下,如何结合企业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设计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内容,就成为电力企业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采用1345的方法,探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设计策略、步骤及方法。
关键词 :人力资源规划 人才供求 管理效能
最近几年,随着二大电网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的逐步落实以及技术电网、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全面深入,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已经成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就越来愈重要。2016年开始又是一个新的五年规划,企业更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未来五年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人员数量、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员工学习成长、绩效薪酬、企业文化的具体愿景、使命、目标、措施等,以应对不断增长的用电量需求、智能电网建设、市场交易及客户服务等工作。
那么电力企业该如何科学设计制定未来三年、五年乃至更长久的人力资源规划具体策略呢?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人力资源规划1345体系,以供参考、借鉴。
一、人力资源规划目的
人力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企业业绩的必由之路,通过人力规划,在三方面提高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连;分析未来变化,在人力资源方面制定应对措施;提高人力资源费用使用的经济性。具体到电力企业,主要目的在于下列几点:
第一,规划人力资源人员计划。通过人力规划一方面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予以分析,盘点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另一方面,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做出预测,以便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进行通盘考虑,再据以制定人员增补和学习培训计划。
第二,促使人力资源合理运用。根据企业人力配置的理想状况,不断改善人力使用的不平衡状况,进而谋求合理化,以使人力资源能配合组织的发展需要。并形成健全的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氛围,为电力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通过人力规划对现有的人力结构做出分析,并找出影响人力资源有效运用的瓶颈,使“人适合于职位、职位适合于人”;同时,在员工岗位胜任力、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和学习、企业文化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让人力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
考虑到电力企业国企的特点,在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电网企业可以考虑134步骤,即:一个框架、三个原则、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二、一框架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思路,框架必须以集团公司、省公司的整体人力资源框架为主题,必须要对各级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战略进行解读,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对用人制度进行剖析,对员工队伍进行调研等,确定电力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愿景、使命及具体目标。
三、三个原则
原则一:充分考虑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适当弹性的原则。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人力资源规划要充分考虑内外环境的变化,建立适当的人才储备,并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职位、绩效、薪酬、学习教育开发等模块紧密接口。
原则二:以人力供应为重点的原则。电力企业未来处于高速发展期,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未来人员的需求与供给的预测、差距的分析与弥合等。通过保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为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奠定基础。
原则三:促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原则。人力资源规划不仅要面向企业,同时也要面向员工。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体现出电力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本管理理念。
四、四阶段
在明晰了项目整体框架及规划操作原则之后,电力企业应该遵循“四个阶段、五个步骤”的原则实施此项目。
1.调研诊断及人才供求分析阶段
首先从电力企业员工队伍现状、人员结构特点入手,进行现有人员资源稽查;其次,将以电力人才当量为出发点,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电力弹性系数预测分析、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分析等多种方法科学预测现实、未来、整体、各类各层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第三,通过对电力学校、社会招聘等人员的供给分析,确定未来五年电力企业可以实现的人力资源结构、人才结构及员工队伍数量、用人机制等。
2.人力资源提升与方案修订、调整阶段
通过对电力企业整体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的解读,确定未来五年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总体愿景、使命、目标等;并据此对目标进行分解,并形成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学习、绩效、薪酬、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等六大模块在内的人力资源提升措施及计划,在方案初稿出台之后,通过与电力企业的反复讨论、修订、最终形成可以下发的人力资源规划整体方案。
五、五步骤
1.步骤一:管理现状调研诊断
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研诊断是构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开始,也是确保规划切合电力企业客观实际,做到规划有理有据的关键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采取文案研究、内部员工访谈的形式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调研,进行问题的初步鉴定和问卷设计依据;确定整体规划设计原则和思路。
第二,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方案涉及内容:电力企业现有人才结构、人才当量、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学习与培训、基地建设、招聘、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等。
第三,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有的“短板”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以找出其短板形成的深层原因。
第四,进行问题的求证,从供电局、职能部门、各层级员工等角度全面了解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寻找电力企业与先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距,为下一步整体规划设计的制定寻求依据。
2.步骤二:人力资源供求分析
第一,需求分析。在进行人力资源总体供求分析之前,需要对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进行解读、定位以初步明确电力企业未来五年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并在明晰电力企业人才当量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供求分析。具体分析维度如图1所示。
第二,供给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供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影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因素:企业职工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离职、辞退、合同到期解聘等)。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分析的时候,项目组将采用马尔代夫转移矩阵、人员接替图等方法,设计合理的内部供给通道及人才供给库。二是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通过人才市场、高校、外部人才调入、正常人员流动等,预测人力资源供给情况。
第三,结构设计。在完成人力资源供求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电力企业未来五年的员工队伍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设计,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员工总数”、“确定管理人员占比”、“确定管理和非管理人员细分结构”、“差异分析和处理”。
3.步骤三:人力资源提升策略制定
第一,整体定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定位,应紧扣电力企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电力企业客观实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议采用头脑风暴、分组讨论、SWOT矩阵分析等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数量、成本、效率、可持续发展指标,如表1所示。
第二,方案设计。针对目标定位中所涉及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可以考虑设计不同的具体提升措施及实现路径。一是招聘与队伍建设模块:主要涉及到招聘渠道、招聘方式、人员进出机制、员工队伍建设、四好班子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内容。二是培训与学习模块:主要涉及到教育培训需求分析、课程研发、内训师队伍建设、培训基地、效果评估、培训体系设计、培训效果评估、培训信息化平台设计等内容。三是企业文化管理模块:主要涉及企业文化宣贯、深化、深耕等内容。四是薪酬管理模块:主要涉及薪酬总额控制、分配体系设计、薪酬结构、福利设计等内容。五是绩效管理模块:主要涉及绩效管理模式选择、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分析、绩效考核、绩效沟通、绩效申诉、绩效结果运用等内容。六是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主要涉及员工职业通道设计、生涯规划、学习路径图等内容。
4.步骤四:规划支撑保障
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定位、内容等已经制定之后,为保证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得以有效实施,还需要对电力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制度、方法、标准、流程进行优化整合。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战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51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99- 02
人力资源开发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结合是通过人力资源实现的。所以,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迫切要求,人力资源开发应如何运作才能保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一课题既是理论的需要,又是发展中小企业的现实要求。
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的供求结构失衡
这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总体数量不缺,但是供求结构失衡、整体的素质也不高,中小企业的一般人员过剩、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存在很大的缺口。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在人才选拔和录用的过程中,比较看重学历和资历,轻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岗不能很好匹配、岗位与专业匹配性差,造成结构失衡。
1.2 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不仅没有明确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步骤和方法,而且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这种现象导致中小企业在招聘、培训、评估、考核、激励、约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中小企业在急需人才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时,才考虑培训;在人才流失之后,才考虑评估考核激励等。由于缺少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规划而使得人才流失严重。
1.3 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和绩效评估体系
中小企业陷入管理困境而且扭曲了激励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和绩效评估制度。这主要表现在:① 薪酬结构单一,报酬未能呈现出层次化,无法吸引优秀人才; ② 考核办法单一,缺乏有效程序及完善体系。这明显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有效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也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对留住核心员工的要求,从而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1.4 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小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如制度照抄照搬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较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由于人才流动性大,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比较慎重,加上企业发展较快,因此人才更多的是从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才当成基础性投资看待。于是这些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1.5 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足
人才在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很难与大企业相比。因为大企业可以凭借企业本身雄厚的实力和名气吸引各种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大企业在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评估等方面都具有规范化的管理。因此相对中小企业在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时存在着较大的劣势。可见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的严峻的课题是怎样获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虽然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中小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人才战略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2.1 认清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需求
当中小企业处在成长期,通常由一些有共同经历或相互熟悉的人组成骨干层,根据实际情况,骨干层可能包括决策、管理、执行、操作等的全部或部分层次,规模可能从几个人到整体团队。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建立满足业务要求的各层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可能是一个本身就不健全的人事部门,或者可能就是老板自己。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点是认清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需求。对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的合理定位是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人力资源需求的具体描述应当是从具体岗位、业务出发的,对人力资源的能力、技能、素质、资质等业务直接相关的明确要求。当中小企业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将人才对企业的期望考虑在内,将人员的求职动机和中期稳定性包括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中。明确人力资源需求的过程同时就是企业对自己的业务与人力需求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一定要和具体的需求岗位的主管领导深入交流并达成一致。
2.2 制订和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是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的内容。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联系在于中小企业的整体的明确战略规划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又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制订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录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恰恰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小企业只有从制订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做起,明确战略规划目标,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3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及员工个人发展
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内部培训制度。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内部培训时不仅要学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要做到培训目标明确化、培训内容计划化、培训方式制度化、培训对象分类化、培训效果检验化。调动和发挥员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现在与鼓励员工学好本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实现工作轮换制以培养更多的“通才”,避免员工流失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人力资源培训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应注意对员工的人力资源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其次,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对培训过的员工,要给予报酬上的激励和职位升迁的机会。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创造开拓发展才能的最大空间,包括授权管理和内部晋升机制两个方面,为员工提供适合自身要求的上升道路,让员工能够随企业的成长及贡献获得公平的职位升迁。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身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会使他形成对企业的绝对忠诚,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强调人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感情的,人性理论的发展则证明人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复杂混合体,因而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其人生价值,就必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实践中要遵循权变原则,采用哪一种激励方式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中小企业的员工激励可利用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物资激励、事业激励、责任激励、晋升激励等,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强调人才作为整个公司的价值创造者的作用,使整个公司的绩效评估标准化,创造一种能够不断更新的机制并使之制度化。
2.5 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
中小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点,于是在中小企业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和机会较大,即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起点不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结构单一,因此各级人员之间的沟通十分方便,上级与下级之间十分容易形成共识。并且从这一点来说中小企业更容易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在中小企业中,对人才的使用是多方位的,往往是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人才才能发挥较为充分,因此只要解决用人无序的问题,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就会对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自身所处行业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人才使用及留人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素霞.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J]. 现代企业教育,2005(6).
[2] 王克岭.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J]. 经济问题探索,2005(2).
[3] 李虎保. 浅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
[4] 鲁延琴. 企业如何开发人力资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08(5).
一、民营航空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分析与建议
(一)民营航空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形成模型
(二)人力资源战略与民营航空企业战略的一致与协调
航空公司是高投入、技术密集、需要各部门系统合作的企业,因此在民营航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框架和基础上,明确其人力资源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在民营航空公司的初创阶段,企业尚未取得规模效益和稳定的市场,人力资源战略的主要任务在于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培养员工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与协作精神。企业要聘用高素质的员工,提高管理的弹性。储备多种专门技能的人才,重视员工的开发和培训,与高素质的员工建立长期的工作关系,视员工为主要的投资对象,为员工制定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内外部环境分析
人力资源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民营航空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环境分析,主要利用PEST和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分析,了解国营航空公司、其它民营航空公司、各主要供应合作伙伴、旅客等市场主体;关注民营航空业发展空间,尤其是政策而的影响。同时着眼企业内部,从产品研发、生产流程、市场销售、客户服务、企业文化、员工关系等方面,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明确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威胁和机会。
从外部环境来看,民营航空公司与民航管理体制的改革休戚相关。
首先,2004年4月由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联合的《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民航总局对票价的直接控制改为间接控制。允许各大航空公司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制定机票价格,也可依据航班的时间、季节、旅客的偏好和其他因素建立多层次的票价系统。
其次,国内航线开放有了实质性进展。民航总局《国内航线经营许可规定》,从2006年3月20日起,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繁忙机场的航线,空运公司申请国内航线,只需到主管部门登记,不必再报民航总局审批。
从内部发展来看,民营航空公司普遍存在4个方面劣势:资金短缺、机队未形成规模、飞行员短缺、不可控成本较高。飞机购置和租赁开支巨大,占到航空成本40%左右的航油成本不断上涨。
民营航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要着重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设置组织机构,进行部门职能分解和岗位职责分工,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
(四)存量、供求分析与预测
民营航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短缺、结构失衡。随着业务的扩张,关键岗位员工总量短缺困扰着我国民营航空业的健康成长,飞行员紧缺,机务维修人员、飞行签派员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不足。
自行培养飞行员成本高、周期长,引进阻力大――民营航空公司面临飞行员培养难、引进难的局面。据民航总局统计,目前在中国各航空公司中工作的飞行员人数总共约12000人,刚能满足配备国内约900架运输飞机的需要。到2010年,我国航空运输机将达到1250架,而现役飞行员约有1000人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未来几年需新增的飞行员总量约7000多名。飞行员新手到航空公司一般4年时间才能成长,需要至少3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副驾驶。再经过5-6年的飞行才可能胜任机长的工作。民营航空公司千方百计提供优惠条件引进飞行员,国有航空公司则要求跳槽的飞行员赔偿高额培养费。2005年5月,民航总局联合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和国务院法制办下发了《关于规范飞行人员流动管理保证民航飞行队伍稳定的意见》“对招用其他航空运输企业在职飞行人员的,应当与飞行人员和其所在单位进行协商,……并参照70万-210万元的标准向原单位支付费用。对未与原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飞行人员,不得建立新的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
除了总量不足,民营航空公司还表现出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现象:分布不合理、短缺与闲置并存。必须一手抓引进人才,一手抓内部挖潜,提高劳动生产率。深圳航空走出了人员工资越低越好,人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目前公司人机比例控制在88:1以内,不但大大低于国内全行业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国际民航100:1的平均水平。
此外,公司内部薪酬形式比较单一、薪酬制度欠公平。以飞行员为例:民营航空公司飞行员的收入虽然相对较高,但亦不能与国外同行的优厚待遇相提并论;公司内部引进的外籍飞行员收入在7000-8000美元左右,差距较大。有的航空公司仍然采用行政岗位级别工资制度,造成很多飞行员基本收入低于行政人员,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1973年美国西南航空第一次赢利时,它就成为每个员工持股的航空公司,迄今西南航员工拥有公司13%左右的股份。加拿大西方喷气航的员工,飞行员都有公司的股票期权,其30%左右的收入来自公司的利润分享计划。比较前沿的一些激励手段,比如绩效加薪、股票期权、长期储蓄计划,或者针对团队的奖励工资、多方位的福利计划等,在民营航空界还鲜有尝试。在激励的链条中缺少使员工与企业共存共荣的长效机制,很难让员工将企业繁荣视为个人荣誉。
二、民营航空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必要保障
组织文化蕴含了提升公司绩效、个人满意度、处理问题的确定性和工作生活中的其它方面的潜力。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亚洲著名的低成本航空――马来西亚亚洲航空,于2005年4月正式运营亚航学院。学院为工程师、飞行员和机舱工作人员进行多项训练课程,更重要的是亚航学院成为“亚航文化”的培训基地,并以此来确保服务的高品质。亚航的第19架飞机上有创意地粉刷着工作人员的照片;机舱服务人员的退休年龄推迟到55岁等等。在配合公司总体CIS战略建设的同时,亚航非常注意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新建的民营航空公司来说,就是员工谋求长期职业生涯的具体背景。
(二)将组织结构设计纳入人力资源战略框架
现阶段,民营航空公司努力寻求竞争优势,在市场中求生存,普遍走产品差异化、成本低廉化的发展战略。企业面临机构重组、再造和战略联盟,比如深圳航空股份转让,比如奥凯航空从客运业务到货运业务的转型和调整,比如鹰联、奥凯、春秋、东星、吉祥5家民营航空公司组成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把组织结构设计纳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中,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人员之间如何安排才能产生最大效能、什么类型的人员在组织中处于什么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满足感等等。
(三)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体系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将个人期望与企业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尤其需要关注培训规划和薪酬福利规划的建立和完善。针对人力资源短缺和结构失衡的现状,建立人员补充计划。建立终身培训机制,帮助企业开发人才、发展人才;设计合理公平、具有强烈激励效果的薪酬制度是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当务之急,设计以职位、业绩、能力为核心的绩效体系,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在资源数量、素质、结构上均衡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服务外包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压力,技术的更新周期,产品更替的速度以及人员的流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面对众多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自身的职能也有所变化,从传统的事务管理朝着战略规划和服务方向发展。为了能够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运作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作为一个新兴的产物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了解并接受。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必然能够给企业带来众多的优势。首先人力资源外包可以给企业节省成本;其次可以借鉴成功案例,简化并统一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者,优化企业内部的结构,提高运作效率。在享受人力资源外包带来的利益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在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时所带来的风险,尤其在项目实施前期,相关风险评估报告,可行性报告和应对措施将帮助企业在综合分析利弊后作出正确的答案。那么在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时候应该关注那些风险呢?
一、人力资源外包范畴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运作模式和强弱点,运用20/80原则,甄选出能够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部分,予以重点规划和发展,从而将那些重复性较高和相对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予以外包。在企业不同的周期可以选择不同的外包内容。企业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会影响相应的外包范畴,比如企业的创业初期,相应的规范仍处于建立初期,人事管理实务也不是太繁重,就不必实行外包。在高速发展期,可以将招聘和员工的录用和退工予以外包,从而将精力放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在企业发展的衰退期,由于事务性工作下降,为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可以考虑由企业内部完成相应的管理实务。总之,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调整人力资源外包的范畴。选择好外包服务的范畴后,需要详细的定义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同时附上期望达成的目标。以上所述的内容将成为人力资源外包合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份不清晰的人力资源外包合同将会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二、外包服务商选择风险
在定义好了外包内容后,选择一个适合的供应商将会大大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一个适合的供应商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领先的管理理念,还可以帮助企业理顺内部复杂的业务流程。(1)选择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不应仅仅依据对方的知名度和规模,而是要选则能够匹配企业自身的供应商。目前人力资源外包市场上不乏能够支持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需要充分所外包的服务内容从而选择相对应规模的供应商。(2)选择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不应仅仅依据对方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还要验证供应商和企业自有的企业文化的契合度。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方针,在外包相应的服务同时,需要让外包公司充分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衡量外包公司所提供的新的流程是否匹配企业现有的指导方针。(3)选择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不应仅仅比对外包价格,还要考量供应商的服务响应能力,尤其是应对紧急事务的处理能力。服务指标体现了一个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的综合素质,大型的供应商在提供服务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提供一份详尽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这将为企业提供很好的考核依据。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将会使人力资源外包项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要慎之又慎。
三、信息保密风险
在开始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阶段,企业往往考虑那些信息需要提供给供应商,如果提供了该信息,是否有泄露的风险。这个问题对于薪酬福利外包的项目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公司的薪酬福利的制定往往是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规模而制定的公司内部政策。根据员工的绩效和工作内容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上体验了相应的竞争性。不适当的内部披露会打破企业内部原有的平衡,引起不必要的攀比,从而降低员工的士气。不适当的对外披露则有可能使企业失去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所以一份适当的信息保密协议将有助于双方在具体事务合作的同时,严格遵守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使双方的合作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四、内部人员沟通风险
在人力资源外包项目实施的初期,如何做好内部员工沟通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整个项目的实施负责人,在项目实施的周期应该对于项目的进度,计划和结果予以时的沟通。项目实施初期,通过项目启动大会使员工能够了解到公司战略规划和长期发展计划以及带来的变化,使员工充分了解该项目实施的意义,与此同时,对于受影响的岗位予以及时通告,并为响应员工提供的岗位及在就职的岗位培训。在项目实施期间,及时和相应员工做好工作交接的步骤,在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同时,不影响团队的士气。在项目验收阶段,及时通告实施结果。不畅的沟通将会是团队产生相互猜忌和排挤,使员工丧失原有的归属感,不必要的人员流失甚至会延缓项目的进度甚至项目的失败。
五、外包绩效评估风险
一个成功的人事服务外包不仅仅体现在运作成本上的节约,更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性上。高效性的衡量需要企业具备一整套完善的考核体系,具体体现为日常事务的完成率,及时性和满意度。在日常合作中,通过相应的工作列表追踪相应的工作进度,定期的会议和沟通会帮助外包商了解企业的侧重点,从而调整和优化工作序列表。季度和年度的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工调研报告通过了解相关业务部门和员工对于现有外包供应商的满意程度,并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员工的意见提出相应的改进意,制定明确的改进时间表。对于仍没有达标的外包供应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解除合作合同并更换供应商。
人力资源外包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风险同在。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在充分认知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外包计划,这样才能够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加速人力资源内部的流程改造,提升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庄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及其风险防范对策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7(12)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 规划 实施 制定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原则
1.前瞻原则。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目标必须明确,其制定与实施的目标必须与企业发展的总目标相符合,必须要有前瞻性,能够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从而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预测出和企业发展目标配套的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人员。规划实施要有时间进度表,短期规划一年内,中期规划1-3年,长期规划为3-5年。
2.成长原则。成长原则是指企业在资本积累增加,销售额增加,企业规模和市场扩大的情况下,职工队伍素质必定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在企业成长的同时人员综合素质也不断成长适应企业发展。
3.持续原则。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以保持企业的永久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为目的,为保证企业可持续增长,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具有长远的、相对稳定的目标,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可持续地致力于劳资协调、人才培养等工作。
4.适应原则。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真正做到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服务。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随时补充、完善和调整,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变化有应对策略。
5.双赢原则。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和员工都得到发展,取得预期目标。人力资源规划不仅要面向企业规划,而且要面向员工规划。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的员工实现长期利益的规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受益的规划。
6.安定原则。安定原则要求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以企业的稳定发展为其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企业方方面面的稳定,使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目标和依据
1.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目标
(1)制定现代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计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进行规划,以保证人力资源适应企业发展各阶段的需要。
(2)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3)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
(4)筹划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把握企业人员流动状况,并及时进行调整、控制和协调。
(5)培养一支训练有素,运作灵活的职工队伍,增强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竞争能力。
(6)规划关键人才的获得和培养,减少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对外部招聘的依赖性。
2.现代定与实施的理论依据
(1)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依据之一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目标。只有明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目标,才能确保员工的结构、数量和效率,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因此在制定与实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之前必须明确企业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依据之二是依据企业内部分析,旨在明确影响员工配置的内在因素。人力资源规划有赖于准确的市场资料和严谨的人员基础分析。因此,在明确战略的同时,做好内部的分析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依据。内部分析主要是指通过量化指标分析现有人员基础,包括人员数量、结构、技能、成本和流动性。首先要进行员工数量的统计,包括以往人员总量、配制、流动等情况,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逐年对比,从而看出企业人员的是否与生产经营相匹配;之后,再将这些数据与先进企业对标,从而进行合理人力资源的规划。
(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依据之三是必须依据人力资源的外部分析,明确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外部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所需人才的竞争状况的分析,因为这些外部因素将决定企业的人才成本、人才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人才获取渠道。 转贴于
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1.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人员总规划、职务编制规划、人员配置规划、人员需求规划、人员供给规划、人员补充规划、人员考核规划、薪酬规划、人才分配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规划、人力资源投资预算规划等。
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方法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方法一般是指选择适当的参照指标,对现代企业现有组织及部门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开展调研;分析研究调研结果;分别以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为参照系,提出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标模式及实现目标的规划方案。具体方法有组织分类、文献调研、现场调研、数据收集、专家咨询等。
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步骤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与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对比核查现有人力资源。
(1)发达国家及地区(美、日、韩)以及国内同行先进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和人力资源变化情况现状调查及分析。
(2)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和人力资源变化情况现状调查。
(3)系统分析本企业人员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包括职工队伍年龄结构、总体数量分布、身体健康状况、智力水平、文化层次、技能经验、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步骤二:预测人力需求。
(1)预测本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将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预测值加以比较以确定未来若干年中人员的实际需求。
(2)分析供求的差异,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调整差异。
步骤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方案。
(1)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结合各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报告进行盘点,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的大致情况。
(2)充分做好职务分析,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综合职务分析报告的内容,详细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位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为企业描述未来的组织职能规模和模式。
(3)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规划。该规划中要明确阐述人力资源政策调整的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4)编制人力资源费用预算。
(5)编制培训规划。
4.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
(1)分解各项规划任务。
(2)制定具体实施规划手段。
(3)确立科学衡量标准。
(4)准备各项必备资源。
(5)确定负责人。
(6)确定完成时间。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记分卡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goal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introduction of BSC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heory, BSC analysis and strategic, comprehensive MBM (Master Budgetary Manage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Using the BSC theory to describ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through the confirmation strategy action plan, approval of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to decompose, advanced design based on dynamic budget management process BSC, configu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strategic resources, scientific strategic action plan to determine the budget pla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BM; BSC
中图分类号:TU2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平衡记分卡是一个以管理战略目标为中心、以因果链为分析手段而展开的战略指标综合评价系统[1,2]。此系统认为在原有财务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以满意度、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三者的有机结合会最终促进建筑工程财务绩效的提高,从而实现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整个指标系统从战略目标出发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网状体系,而贯穿这个网状体系的内在逻辑是一系列因果链条,从而使整个体系目标明确,逻辑清晰,易于贯彻和执行。
2 基于BSC的建筑工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设计
综合评价建筑工程经营业绩需从财务、客商、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维度展开 [3]:
(1)财务:反映建筑工程的财务目标,并衡量战略的实施和执行是否为改善最终的经营成果做出贡献。主要指标有:营业收入、资本报酬率、经济附加值、现金流量等。
(2)客商:用于体现客户利益,主要用来反映客商满意程度,老客商保持、新客商的获得和客商的可获利能力。主要指标有:市场份额、客商签约率、客商满意度、客商忠诚度、客商收益水平等。
(3)内部经营过程:为了支持服务客商的价值定位和满足公司管理要求,进行内部业务流程的改进或再造,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施工能力、资金周转时间、成本、建筑质量、施工安全、客商付款时间等。
(4)学习和成长:主要考核建筑工程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情况,包括人员、信息系统和建筑工程组织三方面。主要指标有:培训支出、员工满意、信息传递和反馈所需时间、员工受激励程度等。
2.1 BSC和建筑工程战略管理的关系
BSC既是业绩评价系统又是战略管理系统。BSC是以战略为中心,将建筑工程战略目标逐级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以及具有因果关系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其实质是将战略规划落实为具体的经营行动,使经营行动及员工行为都在它的战略转化框架内进行,并对战略的实施加以实时、动态的控制,所以BSC实现的远不止建筑工程的绩效管理,同时还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
2.2 BSC与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联系
把BSC用于执行战略和计划的过程,将战略转化为行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从战略性衡量指标、长远目标、战略计划及短期计划的过程,为建筑工程战略目标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提供了途径。在战略评价和反馈阶段,BSC中的衡量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此,当发现某项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时,便可以根据因果关系层层分析引起这项指标变动的其他指标是否合格。如果未达到预定目标,则表明是执行不力。如果达到预定目标,那么管理人员就应对建筑工程经营的内外部环境重新分析,检查据以确定战略的环境因素是否已发生变化,是否需要调整战略。用预算这一工具把BSC将战略和经营活动结合的过程量化的反映到财务报表的过程,也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质所在。BSC预算着重于开发新的能力、接近新的客商和市场对现有流程和能力做出根本提高的战略预算过程,努力在短期行为下保证长期目标不受挤压,合理分配资源,从而在不断取得短期成果中促进该建筑工程长远目标的实现。
2.3 战略计划分解到工程预算的实现过程
通过下面描述的三步走战略不仅可以使建筑工程确定长远目标,而且还可以帮助建筑工程确认有待改良的那些执行流程,同时为这些流程确定明确的财务目标。然后,这一过程还可以协助项目经理制定出实现这些目标的机制[4]。
(1)通过BSC描绘战略目标
项目经理必须将战略展开成各种量度指标,并借助BSC为员工都能接受的量度指标制定切实可行而又可以发挥激励作用的目标。BSC中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有助于确定关键的驱动手段,促使建筑工程在重要的业绩要素上取得突破。
(2)确认战略行动方案
项目经理可以寻找BSC确定的目标和现有的工作表现之间的差距,以确定资金投入和施工计划的重点,并缩小这些差距,推动战略目标的完成。项目经理也可以据此取消对BSC影响不大的某一要素或多项要素的计划。方案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务求翔实、具体和全面。
(3)核准财务与人力资源
确定战略行动方案后,执行时当然需要提供资源支持,一般包括财务、人力、和物力方面,尤其是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当把这些资源在方案之间分配,以量化的形式反映在固定的表格中时,就形成了建筑工程遵循的年度预算标准。
3基于BSC动态预算管理的实施
为了便于理解基于BSC的动态预算的做法,可以将预算以及资源分配区分为作业预算和战略预算两项不同的流程。
3.1作业预算
作业预算包含对建筑工程施工费用的估计,需明确界定两类费用:维持性费用与增长性费用。前者是维持现有施工项目与客商所需的持续性费用,后者是为维持正常的二次经营及承揽后续工程项目,而提高建筑质量与吸引新客商所必须投入的费用。作业预算中许多支出的决策可依据作业基础步骤进行。预估下一个时间周期的施工报量和业主计量。与传统的预算流程类似,作业基础预算的第一步是预估施工报量、业主计量与资金收入的组合。业主计量的预估除业主已计量支付外,还包括预测这些潜在业务量。在作业基础预算体系下,施工报量与业主计量的预算比传统预算更为仔细。例如,施工预算需包含为完成该施工报量所需要的信息。在客商方面,该工程项目的资金状况、二次经营效果、后续待建工程等都是进行作业预算的重要资料。
3.2 战略预算
作业预算反映了持续改善现行运营需要的资源,而战略预算则在于为了弥补战略性突破与正常运营的持续性成长两者之间的绩效差距所需的创新活动及资源。战略预算通常涉及:必要的新项目作业,必须创造新的施工量,必须提高建筑质量,必须争取的新客商及建筑市场,以及必须建立的合资关系。通常,为顺利实现建筑工程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制定很多种行动方案,这些方案在短期来看,很难对财务指标有直接改善。BSC可以帮助我们把战略行动方案中所需人力与财务资源纳入组织的规划与预算中,并清晰地将这些预算与传统例行的预算费用分开管理。如此一来,战略目标的实现机会便因此大大增加。如图1所示:展示了在BSC体系下如何开展资源分配与预算的过程。
图1 项目资源分配与预算
由图可知,建筑工程在定位施工报量与业主计量战略主题后,在内部流程这一维度中接着设定相应量度指标,再为这些量度指标逐个设定具体目标,其中之一形成为项目部发展计划的方案,而在实施这个方案时,预计需要调用的人力资源、预估成本和资本的投入,最终以财务预算的形式反映出来。每个层次和环节都还涉及维度之间、指标之间很多错综复杂的以因果链形式存在于其中的其他因素。图1传递了战略规划流程的重要信息:战略目标量度指标各指标的目标行动方案预算,在此战略规划流程中,行动方案是协助战略目标的达成,并在战略与预算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3.3 为战略行动方案确定预算
有了上面的战略规划流程,就需要对那些对战略执行有重大促进作用的行动方案以预算的形式最终落实,即把建筑工程预算和最终确定的方案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资本预算方法通常对每项计划进行独立评估,导致许多战略性方案被视为预算外开支,需要在每年度的预算占有资金,而不是长远目标的预算中开支。作为制定计划的第一个步骤,所有资本预算和预算外开支计划都应确定下来,但只有对战略计划有支持作用的预算和开支计划能得到批准。总体战略目标经过BSC的详细分解描述,形成了具体的行动方案,为保证这些方案的成功实施,需调用项目部相应的财务、人力、物力方面的资源去满足,并以预算表格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筑工程的所有经营及施工行为都依次得到执行,最后,当约定的预算指标逐个完成时,方案也就完全付诸了实施,该建筑工程的战略便贯穿其中得以体现和落到实处。
5 结语
本文以战略规划目标为出发点,引入BSC理论,通过因果链方法分析了BSC与建筑工程战略、全面预算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BSC理论描述战略目标,通过确认战略行动方案,核准财务与人力资源这三个要素,将建筑工程战略层层分解,设计先进的基于BSC的动态预算管理流程,实现建筑工程战略资源的配置与整合,科学的为战略行动方案确定预算方案。该方法在原有财务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将满意度、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并最终促进财务绩效的提高,从而实现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付亚和, 许玉林.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 .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 文鹏, 王亚琼. 浅析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整合运用[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0):155-159.
[3] 赵仲杰. 新全面预算管理实务与操作[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 徐东生.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 工程建设.2006, (3):5-7.
关键词:市场;人力资源;规划编制
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企业组织的竞争日趋激烈,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更多地浸入组织管理之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组织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中国有句俗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规划起着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因此,组织要生存和发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人力资源规划,也叫人力资源计划,是系统评价人力资源需求,从而拟定一套措施,使组织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组织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组织目标的活动。
人力资源规划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从现代工业组织产生以来,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了一种管理活动。二十世纪初,人力资源规划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产工人,如何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是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管理意识的改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生产必须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性人才的必要性的认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复杂性也随之提高。经过六十年代的人才供求平衡的研究,到八十年代管理接班人计划、精简计划、组织再造与兼并收购等方面的注重,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日益深入,对组织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具体说来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发展战略与运作之间的衔接点。组织的战略规划包含人力资源规划、财务规划、产品规划、市场规划等,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协助组织在财务目标、产出目标、产品结构、技术和资源需求等方面完成组织预期的目标。一般而言,组织在确定了业务发展计划后,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帮助组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并确定所需要的员工数量和种类,进而设计具体实施方案以达到实现组织战略之目的。
二是人力资源规划是协调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平衡的契合点。变化是市场不二的法则,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必须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敏捷的反应。对于一个动态组织来说,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不可能自动实现,因此就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的供求预测予以调整,甚至在变化之前及时制定出应变措施已达到消除差异实现平衡之目的。
三是人力资源规划是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起点。人力资源规划是任何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得以成功实施的首要步骤之一。在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而且在实施组织目标和规划的过程中,还能够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指导其他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人员的招聘选拔、报酬福利、教育培训等各种活动的目标与实施做出具体而详尽的安排,以实现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效用之目的。
四是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成本的降低点。虽然人力资源对组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他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组织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开支。通过人力资源规划,组织可以将员工的数量和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节省人工成本支出,实现人力资源理性管理之经济目的。
五是人力资源规划是员工生产动力的生长点。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都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协助下进行的。借助于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能有更多的机会预见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训,这样会使员工满意度增加,从而获得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理想结果,比如较低的缺勤率和流动率,较少的工作事故和更高的工作质量等。
二、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人力资源规划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两种,即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和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配套政策,它从实现组织目标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源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且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经营计划相吻合,针对组织的各种战略,诸如战略性扩张及收缩、战略性裁员、战略性外包、战略性重组、战略性转移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并有效地服务于组织战略。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为了当前发展需要,较多地考虑微观因素,为达到组织战术目的而制定的人力资源计划,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岗位职务规划:主要包括组织的结构设计、职位设置、职位描述和任职资格要求等内容,目的是解决组织定岗定编问题。要依据组织远期近期目标,劳动生产率、技术设备工艺等状况确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工作标准与规范,进而制定定岗定编计划。
人员配置规划:主要包括组织中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职务变动以及职务人员空缺等内容。具体由人力分配规划、人员晋升规划、调配规划、招聘规划、退休解聘规划等组成。
人员补充规划:该计划目的在于使中长期岗位职务空缺能从质量和数量上得到合理补充,做好人员预测,从人员经验、培训、年龄等各方面适应要求。
教育培训规划:教育培训规划的目的是依据组织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手段,为组织培养当前和未来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包括挑选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积极涉猎社会上稀缺、组织未来急需的人才等方面。
薪酬激励规划:该计划是为了减少人才流动,提高员工士气,改进员工工作绩效,同时确保组织的人工成本不超过合理的支付限度。一般包括工作政策、激励政策和福利政策等。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含个人层次和组织层次两个层面。个人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为自己设计的成长、发展和不断追求满意的计划。组织层次的职业规划是指为了增强组织成员满意感,而制定有关协调组织成员个人的成长与组织的发展相结合的计划,它强调两者的协调配合,在实现组织目的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分析阶段,这一部分是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即对组织所处内外环境的分析。外部环境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政策法规等,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战略目标、主要经营活动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等。
二是人力资源供给需求的预测。需求预测主要进行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方面的预测,即为达到组织战略目的,需要多少数量员工,年龄、专业、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方面标准怎样等。供给预测是指对组织现有人员状况作出清晰了解,同时要考虑员工的辞职退休等变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明确组织所处的人力资源供需状况,即供大于求、供不应求、或供求相等,从结构数量等方面寻找供需均衡的契合点。
三是规划的制定。即根据人力资源供需情况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以上提到的岗位、配置、补充、培训等各种规划。需要注意的是,规划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反复研讨、调整,才能达到为实施组织战略服务的目的。
四是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即对规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从是否达到目的,有何问题,原因在哪里等方面进行,并作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