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4 16:21: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习语言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动机;动机类型;外语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成就
一.引言
二语习得,是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更加深入地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建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视角对二语学习动机这一重要因素进行了多元化探讨(杨连瑞、李绍鹏2009)。由于它的复杂性,所以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因素。其中,学习者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文化背景、学习态度方法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等,直接影响到二语习得的结果。据雅柯伯维茨(Jakobovits)的研究表明,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本文分析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力求与大家探讨,以改进并推动我们的教学活动。
二.动机的释义与分类
动机有内在(intrinsic)动机与外在(extrinsic)动机之分,产生两种动机的根源不同。
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外在动机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老师的表扬、惩罚、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等。相对而言,内在动机与长远的成功有联系,外在动机与短期成功相关。动机一般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感情作用,一种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欲望。需要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生理上的需要时一种本能,是人类的基本要求,而心理上的需要则受学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语学习与后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动机一词的概念可以具体细分。麦克多诺认为,在动机这个总概念下至少应该区分为一下几个变量:1.精力;2.愿意学习的程度;3.持久性;4;兴趣;5.对上课的喜欢程度;6.动力(incentives);7.学会语言的好处。学习者的动机会因以上变量的不同而存在个别差异。布朗指出,仅仅列举动机的一些变量而不研究每个变量与动机中人类基本需要的关系,不会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将动机视为人类需要的满足,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学习者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有助于探讨人类心理的基本性质,深入了解外语学习的动机及其心理过程。
动机与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期望有关,还与他所从事的工作本省的价值有关。一般来说,如果事情成功的把握大,重要性突出,那么,做事的动机也会强烈。动机与个人如何对待工作成就的态度也有联系。动机中的持久性与做事的愿意程度不仅与取得成就的需要有联系,也与把工作成就归与谁有关。
三.语学习动机的产生――外语学习者的交际需要
个人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与动机不可分离。外语是交际的工具。掌握一门外语并使用它去进行交际,是学习外语者的一种需要。外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在本国使用外语与本族语说话者直接交际。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交际需要。中国人在学校里学习外语便属于这种情况。交际需要不存在,或是学习者看不到语言的交际价值,强烈的学习动机就很难激发起来。在英国,不少的外语学习者由于认识到外语的交际价值,其外语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在英国的中、小学校里,为了鼓励学生学好外语,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使之看到外语是重要的,而且是有价值的交际工具。在我国,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感到需要外语工具,并培养起学习外语的兴趣,激发起学习外语的动机,是搞好外语教学,降低淘汰率的最重要的一环。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加德纳(Gardener,R.,1985)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四个方面:目的、学习的努力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以及学习态度。知识下功夫并不等于动机强烈。学习语言的愿望或对语言学习的正确态度也不一定反映动机。一个人也许很想学习外语,有兴趣学,也喜欢学。但是,如果不把这些愿望、兴趣和态度付诸行动,力争达到学习的目的,它们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动机。只有当达到目的的愿望加上正确的态度与努力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动机。因此,动机具有目的性,与个人努力、愿望和情感(态度)不可分割。
四.外语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成就
兰伯特和加德纳(Lambert,W.and Gardner)把学习外语的原因分为结合型原因和工具型原因两大类。调查发现学习愿望上的个别差异与学习态度上的个别差异相关,也与动机的强烈程度相关。有时候,情况也不完全是这样。尽管学习者对学外语的愿望不强烈,学习态度也不好,但是,由于考试即将到来,或者由于教师很严厉,动机的强烈程度也会明显提高。要充分、全面地描述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考虑动机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目的、努力、愿望和态度。这是加德纳一再强调的。他把这四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用下图表示,图中以法语学习为例。
如图所示,动机的强烈程度受愿望和态度两个部分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来自其它的外部因素,如需要的满足、强制性等等。目的与外语学习的原因联系在一起。动机是包括愿望、态度、动机强烈程度在内的一组复合特征。这些特征不一定与原因有关联。原因只与目的相关。
五.结言
二语习得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广泛,学习动机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光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做的意义远远超出课堂教学的范围,这样的学习成就应该比学到一些语言知识,懂得一些交际知识更重要。它是学习的动力所在,知识和能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Brown,H.D.1987.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Second Edition,Prentice-Hall
[2]Gardner R.C.& W.E.Lambert.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6).
[3]Littlewood,W.T.1984.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CUP
[4]桂诗春1985,《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教学策略;合作学习
在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并进行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合作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来互相促进学习,将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进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可行性
1.符合时代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现今对小学生教育的基本标准。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对于合作有着好奇心和需求,在学习中愿意互相帮助。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思考。促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增进思想交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个人的学习能力。
3.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学习合作不仅停留在简单的学习合作上,更是渗透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合作精神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更能根据其他人的思维获取知识。理性合作,在合作中启发思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健康人格的人。
二、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今,有些教师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去代替传统的朗读方式,一味追求新兴的教学方式,而忽略教学应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还有些教师认为合作学习便是小组学习,没有意识到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分支。低年级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集中力时间不长,比较活泼好动,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加以引导组织,那么将会影响课堂的纪律性,使得课堂变得散漫、嘈杂。
三、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策略
1.注重师生相互合作
要想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同时,也要明确自身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的时候参与进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说,在面对一道较为棘手的问题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去每个小组倾听,并对他们讨论意见进行点评,提升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防止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偷懒耍滑。实行一定的奖惩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一些奖励,增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小学生的眼里,世界都是新奇有趣的,疑问也会特别多。这时候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合作中有着足够的耐心,实事求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从更多的渠道获取知识,有些问题教师未必能解决,这时候虚心合作,与学生一起讨论,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意识。
2.在阅读和口语交际中学习
在学习合作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阅读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朗读课文中,可以由读得好的学生带动读得差的学生,不仅可以纠正他们的发音,还可以加深对语文字义的学习。同时为了积累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听写,加强记忆。互动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在某篇课文中,分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转换角色下学习与他们的合作,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增强团队精神。
3.加强学生合作技能
小学低年级学生可能对于“合作”这个词的含义理解不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该负责什么。这些合作技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在生活中经过观察、学习、实践思考得到的。学生如果缺乏这类合作技能,会使得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合作或者合作不顺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应该怎么合理有效地分配工作,怎么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好笔记收集重要的信息。
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可以关注他们缺少什么合作技能,提出修改建议。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学习怎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合作技能的加强对于学生今后的合作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合作取得真正的成效,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角色;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79-02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使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并且最大程度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推行体验式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多年,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语文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初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创设好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内心积淀的知识情感最大程度地唤醒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理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感情的渲染,或者通过多媒体的实际文章情境模拟来获得。学生内心的情感会被内在的音乐感受以及被多媒体的直观感受较好的唤醒。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的感知力。比如,在对初中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隆中对》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进行课文教学之前播放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音乐和影视片段,这样学生通过对音乐和片段的感知,可以较好地感受该作品的气势磅礴和各个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特别是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深深吸引,从而有效地把学生们带进硝烟四起的历史情景中去。又比如,在对郦道元的名篇《三峡》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三峡的图片或者电影片段,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感受到了较为真实的三峡。然后再进行课文的教学,就会较好地加深学生的感受。我国著名教师于漪通过情境体验法对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教学的时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于漪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大海的意境之中。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大海的平静与波涛汹涌,这样就能将海燕的精神贯穿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情感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创造力,让学生对心中的大海进行描绘,同时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充分抒发出来。
二、设定文章中的角色,引发学生共鸣
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体验的作用。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文章中角色的设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感得到加强。初中语文教师对那些有着人物遭遇和情境事件的文章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角色进行选择和扮演,这样就能让学生同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较为真实地理解文章要传递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的假设,也能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比如,在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几个角色进行扮演。学生在扮演邹忌、妻、妾、客等几个角色之后,通过对话形式来感受邹忌纳谏的力度。同时,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也可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积累起良好的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对叔叔于勒的深切同情。但是,不少学生无法理解“我”的父母还有全家其他成员对于勒态度的极大转变,以至于发出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来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影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体验
学生在对文章中那些人物或者事件产生共鸣的时候,只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波动。如果想要深层次的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愉悦,还要使学生从心灵上不断进行净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去,充分理解文章蕴含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对鲁迅的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努力想象作者为何怀念阿长妈和百草园,这样就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想象,去理解带给作者的感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感受百草园的生活以及领悟作者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以此来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又如在对《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什么样的景象才算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为什么会如此的美丽?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想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进行深层次的领悟。
四、提倡多元解读,促使学生个性化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化解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内心体验的时候,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来获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体验。以阅读《背影》为例,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所叙之事也都是日常的琐屑之事,理解起来似乎没有多少障碍,但是,恰恰是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一看而过”,忽略文本所提供的“重要暗示或提示”。很多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大多只停留在让学生关注作者“几次写背影”、几次写“我流泪”、“父亲爬月台”等一些浅表的信息上,从而得出了“歌颂父爱”这个看似正确,实则俗浅空洞的阐释。如果我们能沉潜下去,深入咀嚼隐含在全部文字中的信息,就会发现其中极为丰富的“暗示或提示”:文章首尾都以伤感的笔调写出了父亲处境的凄凉——失业、丧母、家景惨淡、谋生艰难、老境颓唐;也满含着愧悔之情写了“我”的自作聪明,以及对父亲良苦用心的不够体谅;又含蓄地交代了因种种原因造成的父子关系的一度冷漠,多少年过后,当读到了父亲来信中那句催人泪下的话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亲的养育之恩、爱子之情,以及自己几年来对父亲的误解。在“我”对父爱的回味中,交织着愧疚、悔恨、自责等等复杂的情感,而所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又都凝聚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瞬间感受上。经过以上的梳理,“我”的几次流泪就有了情感的依托,文本的复杂内涵也逐渐由隐到显,为读者多角度的解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线索——既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也可以从“骨肉亲情也难免有误解和隔阂”以及“我”面对养育之恩时的愧疚、悔恨、自责等角度解读。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体验;也可以设定文章中的角色,引发学生共鸣;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贺卫东.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6B).
[2]许书明,邓君.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征及其步骤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1,626(04).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体;语言使用者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随着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原本单一、规范的汉语语言受到外来语,甚至是符号的强烈冲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新事物的容纳吸收对于丰富汉语语言甚至是文化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网络语言作为语言变体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已经成为80,90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部分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1]陈原先生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说:“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 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2]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三)网民在聊天室和BBS(电子公告牌系统) 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菜鸟。本文作者将第三类的语言作为本文主要讨论的语料。本篇作者主要研究的是第三类。
二、网络语言的主要类型
美国学者布赖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的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本文作者认为归纳起来,这些网络语言可以粗略的分为四种情况:数字、符号组成的网络语言,通过汉字谐音而形成的网络语言,汉语自身分化而形成的网络语言以及汉语拼音缩写和英文缩写所形成的网络语言。
(一)数字/符号组成的网络语言
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由单独的数字组成的网络语言;2、标点符号组成的网络语言;3、由标点符号和数字组成的网络语言。
(二)通过汉字的谐音而形成的网络语言
“表”同汉语中“不”的发音极为相似,因此表被用来表示“不要”,“表太好”其实就是表示不要太好的意思。可爱一词在网络语言中逐渐被“阔爱”所代替,同样上课也渐渐在大学生的谈论中被上阔所替代。 同样的,“老斑”代替了班主任。“灰常灰常”被理解成非常非常替写。
(三)汉语自身分化而形成的网络语言
《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老师说:“语言实际上是一条河,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语言是相互渗透的。” 一些词是人们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重新创造的,譬如网络用语中倒霉不叫倒霉,叫——衰, 单身男人不叫单身男人, “乖”网络语言的逐渐发展,使得这一词的意思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它摆脱以往辈份之间的界限,而普遍的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同龄人之间甚至在用此称呼。
(四)汉语和英语的共同使用形成的网络语言
一类是由汉语拼音的缩写而形成的独特的网络语言,一类是英文缩写而形成的网络语言。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汉语的字词甚至是符号与英文的语法结合在一起,以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述的说话者的意思。英语的动词ing形式在英语中是正在进行是的标志,这种标志通话会和汉语的字词组和在一起,而形成独特的语言构造结构。例如:恋爱ing, 工作ing,上网ing. 而me2表示 me too,我也是。
三、网络语言的文体学分析
(一)语音层面
网络语言在语音层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数字的语音变化和汉语语音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数字5在网络语言中被当作“我”的代名词,0 则成为“你”的代名词,而4便成为理解为“世”,520 (我爱你)、53770 (我想亲亲你)、360 (想念你)。这种语言的表达能够深受网络语言使用者的喜爱,使得网络语言抑扬顿挫,更具有气势。有一类被称为童语现象的重叠词,如:秀秀(表演) 、东东(东西) 等,使用这些词汇也会增加语言的新鲜色彩,作者认为这种重叠词的使用多表现出一种感彩都因不同语境的变化而能得到合理的解读。
(二)语言形式表达层面
网络语言突破原本单一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汉字,符号和英语字符同时并存的局面。网络用语与原本的汉语语言符号单个表达比较起来,能让网络语言接收者更容易的感到网络语言传出者传出此信息的时态,更具有形象性。而恋爱ing, 上课ing,这种汉语和英语语法混用的情况也会因语言形式上的不同影响人的感觉。让语言接收者感到动作的延续性和时间的长久性。因此这用语符相互交错使用比单独使用正在上课,正在恋爱这种表达更具有形象性,体现了持久性。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的使用多是谐音和英语的结合,这种语言是特征更多的是被一个群体所共知的,在遇到尴尬的情况的时候,譬如和长辈一起不能自由表达自己言论的情况下,网络语言无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语义转变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词在使用中语义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青蛙一词,原本是用来指水陆两栖的一种动物,但是在网络用语中此词用来指长相不佳的男性,而蛋白质一词原本是食物中所含有的一种物质词,但是在网络的用法中却被用来指脑袋不灵光。这种通过使用其他词来变现负面意义的用法作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为了避免某种尴尬的局面,或者说是为了摆脱使用不雅的词的出现。语义的转变通常情况下是与一种情感和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网络语言的使用更加具有感彩,生动形象。而“从总体上看,网络语言的语体是口语化的书面体。”[4]
四、网络语言使用者的特点分析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具有相同社会特征的群体。
(一)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能够综合、灵巧的运用符号,数字和英语等符号系统说明网络语言使用的群体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创新性。将英语语言中的词汇渗透到汉语的语言使用中,使其融入到汉语的词汇中,成为潮流词,说明这些网络语言使用者首先是对英语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通过这种积累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创新性最好的体现。
(二)“网络是开放的系统,网络语境是开放的语境;开放的语境滋生自由的思维;自由的思维必然钟情自在的语言”[5]对于新鲜事物、刺激感的追逐是网络语言使用者的又一特征。网民们创造新词的速度相当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一旦他们发现“词汇系统中的现成词汇缺少了新、鲜感,于是就去临时性的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6]。 “囧”字和“给力”是当今网络语言中颇具典型的例子,这种词汇甚至是超出网络用语的范围,在广告、宣传都具有相当的传神作用。 网络语言使用者摆脱单调的语言陈述模式,进行形象化强,多种语符的语言文化创造,体现了他们不拘一格,对新事物的不断追求。
五、结论
本文通过从语音层面,语言表现层面和语义层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进而揭示出网络语言使用者的特点。虽然网络语言的使用遭到了很多的质疑,有些学者认为汉语的误用,滥用以及和英语的混杂使用破坏了汉语语言的纯洁性[7],但是本篇的作者认为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语言在推动汉语发展,表达传神的意义方面确实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一种语言的产生必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状况,研究语言变体也正是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网络语言理应受到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篇论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揭示了网络语言使用者的一些特征,但是就网络语言的篇章组成,动态的网络语言中并没有进行分析,而这种分析也可以在揭示社会发展变化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戚晓杰.网络语言探微[J].语文建设,2001,(8):14-15.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3]杨丹,王成键.“闯进生活”的网络语言[N].湖南日报,2004-11-08.
[4]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58.
[5]贺又宁.论网络时尚与网络语言的互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65.
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文化意识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语言,对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文化意识的培养。虽然学术界早已注意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但是真正系统地研究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是在应用语言学形成之后,应用语言学要求重视语言的应用性,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因此提升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代所需。本文通过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剖析了当今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必然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的转变,在加强语言知识学习个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二、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视角
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一直指导着语言的教学,特别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上。那么什么是应用语言学?学术界很难有统一的界定。英语语言学家定义如下: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它研究语言如何能够得到最佳利用的问题。另外,有学者指出,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意义上。广义上意味着语言学理论应用到其他领域;狭义上指具体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通过对诸位学者的界定,我们了解到应用语言学的重要性。而交际理论是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里居于总纲地位的理论,它也是本体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交际理论,是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高层次结合的纽带,是本体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相互促进的纽带。
基于应用语言学的分析视角,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能力,就应该发挥语言的基本作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不同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之中,所以要想在多元的语言中顺利进行交流,就应该提升个人的实践语言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概念界定
诸多学者通过不同视角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本文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进行清晰的界定,并说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个体能够排除文化的干扰与对方顺畅地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情感能力和理解能力,即哈贝马斯的四个有效性要求。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仅能够使双方清楚分析障碍,更能相互理解和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应用语言学理论中,已经提及语言的应用性以及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们用以沟通的一种工具。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诸如语言、风俗习惯、道德等。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东西,不存在没有文化意义的语言。而语言的产生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语言使得人们相互之间更加的了解,从而能够相互借鉴,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的学习更是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英语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语言,高校更加重视英语课程的教学。英语类的考试要求严格,并在学生升学考试中,英语分量很重。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
大多数英语教学中,都以基本语言知识的教学为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较为重视日常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而没有真正考虑到语言的应用性与价值所在,这就导致忽视了对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教学,不能对不同文化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只是硬性的语言记忆。这就造成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和被动地英语学习,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是一种盲目的教学。
(二)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
当前英语教学比较重视课堂学习,但是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较少,而且又忽视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不可能仅仅从课堂学习来掌握真正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课外实践意义重大,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竞赛、提供更多与留学生交流机会等不仅仅能够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锻炼语言交流能力,更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传统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满堂灌”的教学,这是一种单向的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学”的过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同时,枯燥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更别说能够理解各国文化,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了。
五、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探索
(一)融入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教学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重点都是基本语言结构,人们只重视语言内部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语言运用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应用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该理论提出应重视语言的实践性、注重语言的交际实用价值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1.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应试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忽视了对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教学,这样既不能使学生掌握语言,更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转变传统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运用为目的,教师在教授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解释相关的语境、文化背景、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熟知他国文化,更容易使学生掌握他国语言。
2.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外教学,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对异国文化产生自觉和潜在的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关于英美文学、西方文化知识的课外专题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在相互交流中,对中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进行深层次地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更能迅速地掌握文化的不同所在。另外,可以举行文化知识竞赛、中西方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不同文化环境,提升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1.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高校应该利用科技发展的契机,完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上投影仪的运用以及语音教室、电影片段的播放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课外可以用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相关影片的摘选和播放,不仅仅使得学生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等的知识,而且更容易让学生对影片背后的文化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播放影片的讨论,最后作出系统的不同角度的影评,来挖掘影片背后的文化因素。
2.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说反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性的角色,进行师生间或者学生之间关于相关课程主题的探讨研究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动态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针对某部影片、某种文化、某个主题进行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探讨,最终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助于对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掌握,也能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角色扮演
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是在汉语和中国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英语学习。所以,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就很有必要。首先,需要教师选择一些合适的剧本,能够很好锻炼口语和模仿角色的剧本;其次,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剧本中的不同角色特点、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场景等;最后,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剧本主旨和表达意图,通过不同角色的特征演示来体会西方文化的内涵,深刻理解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此外,学生还可以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
4.比较学习
比较学习方法是在熟知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前提下,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能理解语言的构成因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同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文化背景,这就使得它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潜在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体系的差异来对语言有更深层的理解,这样长期的比较文化学习,能使学生形成一种隐性的文化认知,在不经意间,就能够融入西方的文化环境中进行顺利的沟通与学习。
参考文献:
[1]Corder S.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C].Applied Linguistics Problems and Solutions.Heidelberg,1974.3-23
[2]刘涌泉.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J].语言文字应用,2002,(01).
关键词: 当代德语文学 主体问题 演示
在文学研究中,主体问题是无法绕开的,其主要包括:一是作为概念、观念、范畴等,主体是如何确立的?在与自然、世界、历史等关系中,它是如何确立的;二是主体是怎么界定的?如:主体与我、主体与主体性、自我和身份等;三是主体的历史维度在哪里?什么时候成了问题?语境性有什么作用;四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中,这些问题是怎么掌握的?如“哲学、社会学等;五是从文学史的角度上,主体问题会构成什么样的文学图景?并且从批评角度上,哪些图景更加切合文本现实等。
一、托马斯・伯恩哈德文学作品中的主体问题:孤独与毁灭
托马斯・伯恩哈德的思想风格具有强烈的批评性,是一位风格极为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展现了疾病、衰败、死亡,主题上多表现人们追求幸福的无能、交流的不可能性,展现了在充满敌意的外部世界。在人物塑造上涉及了屠户、林业工人、艺术家等。这些角色在敌意的自然面前,凸显的个性类别不但蔑视环境,还在浅俗的社会环境压制下,表现出不为周围世界所理解和接受的精神人类型。1977年,托马斯・伯恩哈德创作了《米奈蒂》这部戏剧,其悲悯地表现出了艺术家自我毁灭的现实命运,也充分地展示出了精神的孤拔性。主角米奈蒂是一个坚持自身艺术认识和理想的艺术家,他沉溺于过去不能自拔、蔑视和对抗社会与外在,面对困窘具有绝望,充分展现了伯恩哈德聚焦于主体的碎裂或主体幻觉不能重建的过程。而在1975年创作的《修正》这部小说中,伯恩哈德塑造了“思考、认知的自我形象”,关注的要点是精神人角色主体实现的幻灭,他通过一系列关系充分表现了主体问题,揭示了“男性主角发展到疯狂地步的理性思维,而产生了社会环境关联”。小说中的罗伊特哈默,在科学、音乐和建筑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专精的知识,但是在对抗性的环境中,却遭受、自感遭受了压制与格力。他所建造的锥形建筑获得了一种现实,既表达了对他妹妹深切的爱意,又表现了在科学与艺术上两相结合的毕生性精神之作,但是最后命运性地为他和妹妹带来了毁灭,展现出了一种相对于环境的超拔性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在罗伊特哈默的设计上,伯恩哈德借鉴了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为妹妹建造锥形建筑的行动上,与哲学家之间对待遗产的态度相似。这就是“对于精确的狂热和排斥一切情感、以逻辑之上的理性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了小说主人公在精神和艺术追求上的极端性。伯恩哈德通过的一系列关系勾画、着眼“阴暗”艺术,以一种极端化的阴暗和病态,揭示了生活可以有更高的层面,表现了生活的阴暗、绝望和毁灭。
二、彼得・汉德克文学作品中的主体问题:寻访与游戏
彼得・汉德克在转型期创作了《短简与长别》,戏仿歌德和凯勒开创并发展了教育小说传统,解构了传统叙事模式和语言形式阶段之后再一次转向重建,被称为他的早期语言意识和形式实践的终结之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者所述在美国的旅行经历,探索了自我,揭示了自我生活、情感等现实困境,表现了主体和外在世界间的失谐。不同于家国的另一个世界中,去远方、异域经历了自己的过去,发展或徒然地寻访自身在期望中的投影,体验陌生、他者对于自己的影响作用。来自奥地利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经历者准备在美国“尽可能懒散而忘我地潇洒一回”,拿着一时兴起而兑换的三千美元,这个我有东北至西南穿越美国,在大约4周的时间中,历经波士顿、费城等地。小说沿用了站点剧的叙述方式,在一系列空间中寻访,在近乎传统叙事的故事框架中,观察自身,寻找自我。通过环境的变化和心境的改变,在对妻子的寻访之旅中,通过现实与回忆,体现为对自身的寻找与勾画,在感知和思考之间交替实现的影响作用,虽然突出了情、怨交织的线索,但是不是要讲述一个失败的爱情故事,并且其他两组尽管与主教的怨偶关系产生了交集,却是让主人公子在疑问、反思等的调整中,展开了自我的内在理解和探索,是一个年轻人在重新把握自身的故事。
三、博托・施特劳斯文学作品中的主体问题:衰败透视
1984年,施特劳斯创作了小说《年轻人》,其第一人称叙述者和行动者普拉赫特预示着小说在内容和形式层面与德国教育小说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相联系,在主体成长的描述上,更多的是表现出区分德国教育小说传统。作者直接用小说的标题,将为追寻而踏上征途的年轻人抽取出来,具有不容忽视的联想功能和戏仿意味。普拉赫特经受过宗教、艺术的熏陶,却没有赢得和解的、完成、诗意的结局,虽然有一个外在与内在的发展工程,却表现出个性和勇气的渐渐丧失,展示了在不同的时间层面和叙述场景中经历的挫败。作为浪漫排队艺术家,施特劳斯对艺术的反思影响了其作品的构成特性,知识分子像红线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在《威胁的理论》和《献辞》中,施特劳斯以作家、的形象出现的人物在反思写作的意义;在《杰弗斯的行动》中,他复活了美国现代诗人罗宾逊・杰弗斯;在《复写者的错误》中,是一名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字延续者”的作家。另外,在施特劳斯笔下,艺术经历了“意义的滑动”,他和他的角色注入了艺术新的内涵,如:《年轻人》中主人公普拉赫斯的经历可以看出“变异处理”的结论,是一个向戏剧进发而有告别戏剧、离开艺术的故事。《年轻人》借助对主体碎裂的表现,展现了后现代特征和作家的理性批判态度。
四、施得恩・纳多尔尼作品中的主体问题:慢
1983年,纳多尔尼创作了《缓慢的发现》,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富兰克林在人生经历上历经了少年时代、学习时代和成熟期,最后他出任了凡第门斯地的殖民地总督,作为指挥官领导了三次北极探险。在小说内容方面,慢在大海与冰原的历险中慢慢转化,具有身体特性和权力原则,确立小说主角与外在世界之间变化的关系。但是,主人公富兰克林怀着最后只能落空的期待,从北极探险返回伦敦,快的秩序和越来越快的趋势控制着人们的生活,到处显出“时间紧张和匆促”的景象。他意识到当下时间被剥夺的危险,意味着社会以快、以快之强制性和必要性为基础,发展出一种策略来抵抗快对生活不停顿的腐蚀。小说借助主人公的慢及种种关联,保护了当下免受从各方面进逼的暴力威胁,展现了如何抵抗时间的破坏、抵抗对当下的毁灭。富兰克林的旅行的一次次“奥德修斯之旅”,在慢的原则和权利之下,主体与身份的问题,显出了其所具有的核心性。如:富兰克林需要确立身份来处理好并赢得与世俗的关系;需要寻找、构建并确立起自我,在心理、反思、精神层面,以慢为个性和核心的自我。主人公以逐步建立起来的慢之原则的自信和权威,构建并确立自我,寻找在社会体系中确立的身份,如:自我预期、理解和体验。面对工业革命等形成的快趋势,富兰克林站在少年时球戏中,以慢的天然缺憾,成为与环境相区分的玩伴。并且处在对慢的压力中,富兰克林努力想摆脱这种压制,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在寻求慢的呼应和合法性,一次克服身份的焦虑,使富兰克林成了一个思考者、远方的渴盼者和探险者。作家在富兰克林内外在的发展变化中,揭示了慢的构建性和批判性,着力刻写了在快之强制中慢的原则。主人公是慢的天才,也是慢的牺牲品,然而慢则是主人公至死坚持的原则。
五、克拉赫特作品中的主体问题:边缘性耗费
克拉赫特的《纤维之国》,以氛围的浓烈和主题涉及点的丰富性,成了九十年代德语通俗文学中第一部成功的小说,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与时代语境相称的文学方向。小说分八章,以非常用心经营的轻松叙述语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在叙尔特岛短暂的逗留后,第一人称叙述者纵观德国,最后来到苏黎世湖边,地理上形成站点格局,而情景场所多是度假、晚会,就像岛屿是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我”在一系列交往的孤岛上活动,在真实的岛屿上闲荡,同时我的生活和情感,被放在一个又一个、酒等构成的封闭性孤岛上,我在俱乐部文化中穿行,穿越在德国这个纤维之国中,核心性地体现为一种耗费。《纤维之国》不带任何情感上的负载,不加反思地摹写日常事物的表面,构成了一种内容与风格上的公开挑战,小说以平面化的操作方式,显现出摒弃人们所习惯和期待的深度模式,将审美现代惯有的意义追求,然而,叙述表面上的轻快,最终成为“衰败的编年体呈现”,难掩小说主人公及其氛围。
参考文献:
[1]冯至.现代德语文学的特点――《现代德语文学丛书》总序[J].译林,1988(04).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对于学前的幼儿来讲,他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周边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和有趣,因此他们可以抛开一切束缚,大胆地展开想象。幼儿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即便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和不切实际,也不能批评幼儿,因为这样做会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注重幼儿的自发性活动语言
为了明白幼儿心里在想什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自发性活动。因为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想说的话无法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因此老师应该多鼓励他们,获取他们心灵中更深层的信息,只有彻底了解了幼儿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表达什么情感之后,才可以对今后的幼儿语言教学展开针对性的工作。
当幼儿教师在鼓励幼儿的自发性活动或语言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渗入,要不断鼓励他们说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自身个性的发展,而他们的自发性活动以及语言又都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因此,教师在鼓励他们说话的同时,获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显得尤为重要。再者,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否认幼儿的言行举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语言以及最真实的内心活动,教师在授课时要懂得如何去观察,通过幼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洞察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幼儿语言教学问题上,对他们的行为信息展开捕捉,并以幼儿的需求为核心,展开语言教学。根据教学情况,对于某些个别的幼儿可以使用个案跟进、现场提供等形式,充分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以及活动,不断鼓励他们,激发出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意愿,使这种意愿在幼儿与老师之间得到延伸。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兴趣的形成同样是整个幼教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对其进行鼓励以外,还要尊重他们。即便幼儿的自发以及语言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也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巧妙地询问幼儿说这句话或者做某件事的原因,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针对性地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要做到这一点,要求老师学会换位思考,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且善于与幼儿保持沟通。
二、根据实际情况,为幼儿创造表述情景
为了可以更加充分地激发出幼儿的表达欲望和观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故事情景。在整个情景中包括了情节、角色以及场景等,表演的过程具备强烈的直观性。通过这种故事情节,让幼儿观察老师的动作、表情,达到以“观”促“思”、以“思”促“讲”的目的,通过这种故事情景,让幼儿把话说完整,具有逻辑性。当幼儿掌握了一些新词或者新字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新词或者新字把语言说完整、说具体,在讲述某件事情或者某个故事的同时,能有先后顺序,沿着一定的线索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讲清楚,并对周围或身边的事物进行描述。由于幼儿的语言器官以及身体中的各种机能都还处于生长阶段,所以对某些字或词的发音不准确也是理所当然的,老师不能立即要求改正,但同样也不能一味的放任,应该交换场合或者教学方式,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发音,通过和老师发音的对比,找出自己发音不足的地方,从而加以改正。
三、幼儿教师应该善于和幼儿进行语言交流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些幼儿的表达能力极强,善于与人沟通,因此教师不必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这类幼儿身上,应该注重和他们多交流、多沟通,要时刻注意这类孩子的想法以及学习状态。有些幼儿则较为腼腆,平时不爱说话,对于这类孩子教师们应该倍加关心,在生活中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教导,幼儿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办法接近幼儿,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在说话的同时,一环套一环地对他们进行提问,使他们拥有想说的意识和愿望,让他们减轻这种胆怯的意识。在同幼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倾听幼儿的心声,以幼儿为主,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明白幼儿的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什么,通过这种方式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达到训练的最终目的。
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幼儿来讲显得至关重要,怎样才能在幼儿期中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早已成为了幼儿教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日常的教学任务中,老师应该多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听他们多述说,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问题;对策
一、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者的层次是单一的
语文教学研究是关系到每一个华人的事情,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处在语文教学最前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是最直接接触语文教学活动的人群,他们能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他们的研究活动可以直接促进语文教学向前进步;其次是汉语言专业的研究学者,他们可以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更富逻辑性的思维来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最后是社会各界人士,他们可以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小学教师,很少有专家和社会人士参与到语文教学的研究之中来。《中国语文》《语文建设》这类比较高等的语文学习刊物中很少刊登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它们是中国语言中最有价值的刊物,理应高度关注语文教学的发展和研究,但是近年来,这些刊物很少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
2.研究成果欠缺逻辑层次
由于研究人员单一,大学和高层次的研究者很少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当中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欠缺逻辑层次。从发表的文章和论文来看,中小学教学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研究比较多,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和网络教育中。对语文这门学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比较少,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缺少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来为语文教学者提供理论指导。
二、解决语文教学研究问题的对策
1.鼓励社会各层次人士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中
要让社会各界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的活动中,政府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集中起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集中反映给语文教学研究组;大学和汉语言的专家们要集中精力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把研究方向放在语文教学的深层次理论上,争取为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作出质的突破性贡献。
2.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掌握,尽量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引导下去寻找规律、理解定理。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观察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个性和能力的不同,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让学生增强自信,具有成就感。
(2)教师在上课时要学会给学生空间和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努力构建一个发挥平台,构建起这个平台,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也才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和动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在繁忙的学习和无限压力下,学生受到了相当的限制而没有表现而已,教师要给学生足以发挥的空间。
(3)课堂教学中的发挥应该是自我发挥。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负责听、背诵和记忆。新课改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意识。比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孔乙己是晚清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他深受封建科举制的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理想。在这种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教育中,孔乙己看不起体力劳动,对于经商致富,他更为不屑。“君子固穷”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沦落社会的“挡箭牌”。他虽然小有才华,但是好吃懒做,又不会营生,最后沦落到讨饭的境地。后来甚至去偷窃,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还红着脸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此外,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孔乙己也一样。他虽然干些偷偷摸摸的勾当,但是品行却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讲信誉,从不拖欠酒钱;他看不起劳动者,以读书人自傲,但是对孩子却很热情,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这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文,那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和文章深意必然理解不透彻。如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下去,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这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也才能更为透彻。
3.教师要学会倾听,及时鼓励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形式的,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述。从学生的发言,可以观察出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水平、言语水平,也就是教学达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学会在倾听中去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在倾听中发现学生言语上的问题和漏洞,予以纠正;可以发现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并进行引导和改正。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在讨论郑屠夫是不是该打的时候,有位学生发言说:“郑屠夫以权欺人,无恶不作,鲁提辖行侠仗义,该打。”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行侠仗义”一词深入生成,问道:“鲁提辖是如何行侠仗义的?如果你是一个提辖,而你又武功高强,你该怎样做?再读课文,你认为此时的鲁提辖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鲁提辖此时的内心活动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邵建文,鲁艳.论新课程理论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