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字演变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字演变的方法

第1篇

Abstract: "Summary of Literature written" by Qiu Xigui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Chinese characters form evolution. It absorbed the forefathers'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ults, and divided Pre-Qin runelore by age and region into four parts : Shang Dynasty character,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aracter, Qin series character, hexarchy character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past, according to its date, "Jinwen" is grouped into Shang Dynasty character,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aracter, Warring States character. The author corrected the habit view of considering Jinwen as character later than Oracle. From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Jane Silk charac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ancient official script originated in folk characters of Qin series character in the later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and Ba Fen and Zhang Cao respectively root in folk characters and regular script regular script regular script of ancient scribe at Emperor Xuan period in Western Han, thus it corrected some distorting legend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uthor argumented the key role of folk characters in promoting the evolution of chirography, and revealed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motivation of characters evolution.

关键词: 《文字学概要》;汉字形体演变;继承;批判;发展;创新;商榷

Key words: "Summary of Literature";evolution of characters form;inheritance;critique;development;innovation;discus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23-02

0引言

初读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深感受益匪浅。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形体,是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个方面的综合。这三者的变化是相关的。就汉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字体,对这些字体产生的时代及其原因,自晋代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作过讨论。不过,流传的说法只是推测,有的是辗转的传说,不一定符合实际的情况。至于《说文》中的“古文、籀文”,历代书法家或小学家都视为最古的字,更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清末以来,由于甲骨金文的大规模发现,人们对“古文、籀文”乃至篆、隶、真、草的认识提高了很多。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和《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见《观堂集林》),明确提出战国时东土西土存在用字的不统一现象,对传统把“古籀”视为一体的观念是一大突破。本世纪以来的文字学著作,几乎都讨论到字体问题。近四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讨论字体的专著,如郑诵先执笔的《各种书体源流浅说》(1962)和启功的《古代字体论稿》(1964)。过去的研究,在辨析各种书体的名实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对于汉字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的研究仍然很薄弱,或流于概念化。汉字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演变,大多数的文字学著作和教材中采取的是人们习惯上按照书体的不同,先甲骨文后金文,后大篆即籀文,小篆,隶书,然后楷书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

如图所示:甲骨文 金文 籀文(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这种模式既不能完全反映汉字演变的原因和动力,也并不完全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

而裘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用第四、第五两个章节分别对汉字演变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研究过程和结果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批判,也有突破。

1继承

对先秦古文字的发展阶段,以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过去人们人为地划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古文字;(秦汉之际的古隶,又称秦隶――过渡字体)隶书、楷书――今文字。裘先生继承了自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的讲法,按时代和地域划分阶段,将先秦古文字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

我们先以分析甲骨文为例来说明这样做非常有道理。

1.1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都是商代王室贵族在祭祀、征伐、田猎、收成、疾病、气候、出入等方面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间周代也有少量的甲骨文。目前见到的甲骨文有4000余单字,已经识读的字约有1000个以上,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这表明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因此,甲骨文不是汉字的最早源头,而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且裘先生在《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指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应该已经不是非文字的图形,而是原始文字了。”因为这些单个出现在用作礼器的陶尊边缘之上,无疑是东方民族的一些氏族的族徽,就这点来说,它已经具备了形音义的要素。而这些陶尊距今大约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左右。

1.2 甲骨文以下特点:①以象形、象意为主,形声字在其中占的部分很小。②其与图画已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但也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图画性。③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其中存在不少同字异构现象。④正反没有差别。⑤笔画可多可少。⑥偏旁位置可移易。⑦可更换意义相近的义符。⑧可添加义符或声符。⑨笔画方折,线条瘦直。

因此甲骨文能否看作后世字体的源头这都是疑问,实际上甲骨文只是特殊材料上的文字,并非当时日用文字的主体,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主流字体的分支,不宜看作后世字体的直接源头。当时的主流字体是什么样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所以权且用朝代名称来代指,以免发生误解。所以,依次类推,用朝代名称来指代文字的发展阶段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裘先生参照继承了唐兰先生的划分正体现了这一理性的分析。这样,既反映了商、西周春秋、战国之间时代上的差异,又反映了秦系和六国之间的空间差异,构成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状况的立体系统,这是比较科学的。

1.3 我们以分析“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的命名来说明其分类的科学性秦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的结果是实现汉字在当时的标准化、规范化。许慎在《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所谓“史籀大篆”,研究者大多认可即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结论。

但是籀文(大篆)只是秦国文字的一种风格,它是否具有承前启后的字体阶段作用目前尚无法证明,仅仅依据许慎所说的小篆“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就把它置于金文和小篆之间,似不可靠,然而实际上小篆本身是否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还是问题,用它来证明大篆的合法地位颇为勉强。而且,如果大篆能够代表战国时期(周宣王以后)的社会字体,那六国文字又该置于何种境地,它们跟大篆以及前后时代的文字关系又该如何定论呢?战国时期文字风格如同其社会内部多种多样,就秦国而言,《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就六国文字自身而言,其字体也多有异同,很难说用哪一种字体来代表那个时代。就文字阶段来说,裘先生的称法“秦系文字、六国文字”还是科学的。

2批判

裘先生把过去视为一体的“金文”按其断代分别归入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之中,纠正了笼统地把金文当作迟于甲骨文的文字的习惯看法。

2.1 汉字总体书写风格包括社会风格(字体)和个人风格(书体)两种。各种风格有的具有历时替换性,有的具有共时并存性。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两周盛行在铜器上铸文,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来的,也以金文为最多。所以,讨论两周的古文字,当然以金文为代表;研究金文,也多研究两周的金文。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金文只是在两周存在,而当时代交替更迭后,这种文字即刻消亡或者被下一种文字所替代。

2.2 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而金文是在青铜器上铸刻,所以甲骨文多用笔细长瘦硬,多为直笔,少有圆笔,即使是转弯之处也是硬角,有些本应填实的肥笔,也只能刻成轮廓,或改用其它线条代替。金文的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注重字形美化。这两种文字的铸刻方式决定了它们的形制特点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是非本质的。不能以两种文字的书写载体的差别武断的断定孰先孰后。

2.3 青铜器文字按其性质分为族徽文字和记事文字,商代青铜器铭文多为族徽文字,其时代,一般不早于五丁朝。每器铭文通常才三五个字,少者仅一字,直到商晚期帝乙帝辛时期才出现较长的铭文,从时间上看,殷商金文与甲骨文基本上是同时并存的。不能因为较长篇的甲骨文多出现在殷商早期,而较长篇的金文却出现在殷商晚期而断定甲骨文早而金文迟。

裘先生此举,对于研究文字发展过程中,透过历时和共时的现象去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

对于隶变以后的文字,裘先生从简帛文字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隶书中的古隶发源于战国晚期秦系文字的俗体,八分和章草则是西汉宣帝时期前后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文字,从而纠正了一些不合实际的传说。

3.1 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因为秦国文字虽和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显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3.2 裘先生以字形构造和书体两个方面说明了汉代隶书的发展,而且在古人对于八分和章草产生时代的分析的基础上,以马王堆帛书、凤凰山木牍、敦煌居延竹简、铜器以及石刻上的文字考释得出八分和章草则是西汉宣帝时期前后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文字。

3.3 根据传统习惯的观点,人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但是从睡虎地秦简不用小篆而且存在许多与小篆不同的字形就可以判断的出来,小篆并非秦国的通用字体。小篆实际上是在秦统一后由个别专家在当时通用文字基础上整理改写而成的规范字体。但秦王朝的短命,并没有使小篆得到真正的推行,只在少数象征皇权如“虎符”“权量”之类的特殊载体上使用过,而且这些小篆与许慎整理的《说文》小篆也不完全一致,综上,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隶书由小篆发展而来。

4创新

裘先生第一次论证了俗体字对书体演变的关键推动作用,揭示出汉字演变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早在七十年代初,郭沫若曾经指出,“广义的草书先于广义的正书”,“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辨证的互相影响。”这种见解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未受到学术界的注意,而裘先生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

5商榷

5.1 小篆是不是自然演变而来的字体,有没有继续演变为新的字体。根据传统习惯的观点,人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但是小篆并非秦国的通用字体,小篆这种规范字体是否可以认为是在秦统一后具有一种正字法的性质。可否根据小篆的性质,断定隶书并不是源于小篆。测查早期隶书,如西汉初年的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等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字形直接源于睡虎地秦简或者六国古文,并没有经过小篆阶段,能否说隶书与小篆是并存的,不存在传承的关系。

5.2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这种分类确实很有科学道理,但是,时代间的交叉字体的出现不免会给学习研究者带来遗漏的现象,受李运富老师《汉字学》的启发,认为这样划分似乎更为合理:

J古文

殷商文字西周文字战国文字秦文字(古隶)汉代文字

K甲骨文 K金文K籀文 K小篆

(隶书)魏晋以后(楷书)

其中,战国文字(六国文字)的品类有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等,而秦国文字继承春秋、西周的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字变化相对比较大。商代政治统一,文字使用地区比较集中;西周政治统一,所发现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所以这两个时期文字形体比较统一。东周铜器属于各诸侯国,开始时沿袭西周,后来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是一个西周到战国的中间时期。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文字应用多,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基于以上因素,战国时期文字形体歧异多,俗体使用广泛。从地理和政治方面的原因,把时间上互有重合的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分开各自成系统,也是考虑到了形体相对比较匀称的缘故。因为六国字体多有异同,很难用哪一种字体来代表那个时代、垄断一个阶段。就字体来说,还是分别说比较清楚;就文字阶段来说,还是统称“战国文字”为好。

总而言之,研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关于“汉字形体演变”的两章内容后,认识到字体不等于文字的发展阶段,字体是群体的书写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字体有的具有替换性,有的具有并存性,但很少有严格对应的传承性。也体会了《文字学概要》一书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字料,并在裘先生深入分析、严谨论证的基础上,得到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再次学习了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献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版,2004第10次印刷.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1版,1998第16次印刷.

第2篇

■汉字文化与校园环境融合,让汉字渗透美德

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汉字文化,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即利用与人品、人格相关的字装饰环境,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在楹门的墙壁上设计了一面汉字文化墙,镌刻着八个篆书字体的汉字“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每天早晨,学生们入校时,心中必诵读这些字。由校门进入内部教学区,是一个个与这八个字相呼应的古代故事:黄香的尽孝之道;孔子拜师的尊师重教之礼;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无欺……学生们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中进一步领悟了这八个字所传递的人生道理。

教师把学校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依据校园梁上故事和汉字文化墙的内容,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整合、设计。教师把文化墙中的每一个汉字和与之对应的梁上故事组合在一起,引领学生首先针对汉字演变进行研究,然后让学生在梁上故事中寻找与之对应的彩画故事,让汉字与传统美德教育相映生辉。如在学习“廉”字时,学生自主学习了关于“廉”字的演变过程,并借助校楹门上齐白石老先生的“事事清白”图,进行了课外延伸学习,学生找到了清官典范包拯的故事、于谦的诗歌,以及当代人民好公仆沈浩书记的真实事迹……通过身边的资源以及课外延伸获得的资料,学生深入解读了中华美德“廉”。

■汉字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让汉字启迪心智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入汉字的字源进行识字教学,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结构与意义的认知。如在教学“册”字的时候,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巧妙引入了“册”字的演变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册”字的字义理解和字形记忆: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将刻好字的竹简一根一根地穿连起来,就成了书。甲骨文和金文用几条竖线表示竹简,用横向曲线表示把竹简编串成册的皮绳。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册”字。

一位中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乞巧》的时候,利用汉字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区分了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中同时出现的两个同音形近字“宵”与“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的不同,随即讲解:“这两个字不同的形旁代表不同的涵义。今宵的‘宵’字上面的宝盖头古时候写成门,表示光线昏暗,后来就引申为夜晚,而碧霄的‘霄’的雨字头原本代表雨或雪,后来也引申为天空。”由此,两个一直是教学难点的同音形近字,形象、生动地被学生理解和记忆了。

■开设汉字艺术校本课程,让汉字传承文化

第3篇

下面,我们就“书法艺术”为主题,选取相关的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认真探究,一起来了解高考中书法艺术题的命题规律与解题技巧。

一、汉字发展演变题

例1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 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作答。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A选项表述错误;“飞舞飘逸”应为草书的特点,故排除B选项;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其文字图形初步具备了当今汉字的某些特征,目前约有2500个甲骨文字被正确识别,故C选项中的甲骨文“不可识读”表述错误。

答案 D

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特征的考查让同学们了解汉字的渊源及古文字的特点。做此类选择题时,应认真审题,通读所有选项,全盘考虑,注意文字语言表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后选择最佳选项。

例2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A. 逐渐形象化 B. 逐渐多样化

C. 逐渐简约化 D. 逐渐国际化

解析 从图中所示“车”的字形来看,以上分别是“车”的甲骨文写法、小篆的第一种写法、小篆的第二种写法、隶书写法、草书写法。图中“车”字由繁体到简体,字形由复杂到简单,笔画越来越少,由象形到示意,发展趋势是逐渐简约化、规范化,故只有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答题时,应仔细观察图片,找出“车”字的形状、结构、笔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变化的特点,然后对照选项,排除干扰项,选择正确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熟练掌握有关汉字发展演变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图片,准确获取图中反映的信息。

二、书法字体结构题

例3 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解析 仔细观察各选项,可以发现选项A中的字体为小篆;选项B中的字体为楷书;选项C中的字体为行书;选项D中的字体为草书。而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为小篆,故选A。

答案 A

点拨 本题主要利用图片考查书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答题时同学们应注意题干中的几个关键词,如“秦始皇”、“书同文”,由此回忆秦朝时期全国使用的文字为“小篆”。同时,要认真观察四幅图片,分析其特征,了解其书写的字体名称,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高考还可能采用不同形式对其它字体进行考查,因此我们复习备考中应当能够辨别不同字体的汉字,力争掌握各种字体的结构、形状、书写特征。

例4 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解析 此题有三种解法。解法一: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造的片假名和弘法大师采用汉字草书创造的平假名构成,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选项中只有怀素是狂草名家;解法二:根据材料中的平假名字体判断是模仿草书,这是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解法三:排除法,王羲之生活在魏晋时期,并非唐朝,颜真卿和刘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

答案 D

点拨 本题利用图表材料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我们必须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的基本资料,如其生活朝代、擅长书法字体、代表作等,所以踏踏实实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高考取胜的前提。

三、书法特征探究题

例5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通过字体的书写来表达自己追求的意境。下面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A. 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 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 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 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解析 此图为苏轼的名作《黄州寒食诗帖》(部分)。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贬至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作《黄州寒食诗帖》。贴中用笔率意奔放,恣肆挥洒,有徐起渐快,嘎然而止的节奏,体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可以明显看出被贬谪黄州的悲愤情感,正体现了作者通过书法追求自己的意境的特点。宋人尚意,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喜欢通过书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意境追求。

答案 D

点拨 此题利用图文材料考查同学们赏析古代书法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古人的书法作品,我们应采取从局部到整体、从点到面的赏析方法。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每一个汉字的书写写法,通过字体的结构、形状辨别是何种字体。然后,从整体的角度观察整幅图片,把握字与字之间的间隔,正确识别作者的笔法、笔锋,把握其变化,分析其规律,进而推断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

例6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解析 此题解答应分两大步骤。第一步,仔细观察图片,正确判断各选项的字体,A、B、C、D各选项的字体分别是行书、隶书、篆书和草书;第二步,调用所学知识,回顾各字体的特征。其中,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刚好符合题干中“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写意性”等特点,故正确答案应选D。

答案 D

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题目要求我们在识别书法作品字体的基础上,还应领悟各种字体的特征,了解其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能死记硬背,对知识点的阐述、分析与论证与识记更重要。而若要使我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则需要平时多练习、多思考。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

C.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

3.“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这首诗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位书法家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

A.孔子 B.杜甫

C.朱熹 D.顾炎武

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一个奇迹。下列有关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汉字自诞生起就非常成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

B.我国各民族都推崇汉字,为汉字的普及提供了便利

第4篇

20. 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20题)

(从:跟随) (比:并列) (北:相背) (化: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画 亲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颠倒表变化

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后人跟随前人走 字义相背可意会

21. 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2105年高考湖北卷21题)

构字部件:禾 亻 口 日 又 月 言

构字词示例: +又 友 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示例1:(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示例2:(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汉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信息密码。以汉字为出发点来设题,一是有教材依据。人教社《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第一个专题就是《优美的汉字》,其中涉及“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汉字的构成”“汉字文化”四个部分。二是符合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相关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事实上,2014年高考四川卷19题也有相近的命题思路: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来看,小篆以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综合以上三道高考题的命题思路,汉字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勾连教材。三道题均与人教版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专题《优美的汉字》有关联。2014年湖北卷的“从”“比”二字、2014年四川卷的“汉字字形演变表”均直接从教材中取材,2015年湖北卷的汉字部件组合与“汉字的构成”相关。但勾连教材只是形式,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考查语言运用。

2. 凸显运用。2013年央视首届“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全国上下兴起了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汉字或汉语文化的氛围,这三道高考题有良好的社会舆论背景;今年的湖北卷第21题更是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这些都体现了汉字文化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活运用,符合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方向。

3. 合理延伸。2014年湖北卷20题要求在“象形”“会意”等构字方法的基础上描述形义,关涉到整句的形式(七字句)、精要的表达(描述)和语言的押韵;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9题主要考查我们对图形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列出汉字字形演变的两个特点),对说明文字相关特点的掌握(准确、简明、连贯);2015年高考湖北卷第21题先要求将部件组合成汉字,再组合成一个双音词,并以该词立意,写两句语句整齐(对偶句形式)的感想(议论句)。这些考点均符合考纲关于语言运用题的基本要求。

2016年,全国将有更多的省市使用全国卷(课标卷Ⅰ和课标卷Ⅱ),这三道高考题对今后全国卷考查汉字的命题不无启示。我们预测,如果全国课标卷出现以汉字为基点的语方运用题,在遵循“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今后命题的延伸轨迹将会是以下两个方面:

设题形式方面,多与“仿写”“读图(图文转换)”等命题形式结合在一起。

考点延伸方面,表达形式上可能重点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偶、拟人、比喻、排比等),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诗歌形式(古诗体和现代诗体、押韵要求),整句、散句形式等;表达内容上,可能与联想、想象等相关联,突出考查描写句、议论句等基本语言表达。

[练习]

1. 有人赞叹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请你从下面的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像,描述一幅画面,来解说字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2.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从“尘”与“舒”字中任选一个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20字。

示例 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

3. 欣赏以下两幅汉字书法作品,发挥联想和想象,任选一幅,描述书法作品带给你的印象和感受,用对偶句的形式,不少于10字。

示例

1. 牧:那广阔的草地,似一个飘渺的梦,连着天边的地平线。微风拂来,轻唱着白云的留恋,放牧人手持着枝条,挥舞在牛背之上,歌声伴着蓝天回旋。

2. (1)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尘埃,可能会在纯洁的心灵上涂抹灰暗的色调。(2)舍弃不该占有的东西,给予社会应有的奉献,内心就会得到像甘泉滋润般的舒畅。

第5篇

[关键词]:汉字;书写工具;字体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到今天的现代文字,汉字在字形上、读音上和字义上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之间漫长且复杂的变化过程里,影响汉字变化发展的因素颇多,而书写工具的演变发展对汉字的演变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在文字诞生之前,结绳是一种古人用来记录的方法。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当绳子等事物帮助记忆没有办法满足需求时,人们创造了图画记录的方式。

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开始繁荣起来,人们通过在陶器上刻画符号来记录事情。 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殷商时期,王室用龟甲和兽骨契刻进行占卜吉凶记事,而被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形成的早期文字,是中国最早形成系统的文字符号。甲骨文的形成受书写工具的制约非常明显,甲骨文是由石刀和青铜刻画的,刀和石头有锋利或钝,龟骨和兽骨有粗糙和软硬,因而甲骨文的笔画很少有圆转折,以直笔画和直转折为主,字体大小不一,长短不一。

甲骨文

到了商周时期,随着手工业的繁荣发展,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最多,所以又叫“钟鼎文”,甲骨文也随着金文的出现逐渐被替代。金文的发展与青铜器的发展基本同步,各个时期的金文,在字形结构和用法上都有相异之处。钟鼎一般都是达官贵人祭祀所用,象征权利与地位,其制作及其精细谨慎,因而金文于甲骨文的笔画来说更加流畅,曲线也较多,字形相比较也更加工整。商代的金文较为简短,以图形为主,这是商代金文与其他朝代金文的最大不同之处。秦、汉时代以后,金文的形式逐渐开始出现变化。从汉字文化的内涵看,早期的汉字形成所选取的书写材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贴近,构字的内容涉及人与自然的各个层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

青铜器上的金文

秦汉时期,汉字由象形的图像表达发展为抽象的表达,这一重大的变革称之为“隶变”,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在隶变的过程中,汉字的图像性表达发展为抽象的线条。离图像性越来越远,字形开始变化,竖画变短,笔画删繁就简。隶书的形成是由许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当时的书写工具毛笔的普及与书写载体简牍的广泛应用是隶书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隶书在汉代逐步发展定型,成为主要的书写字体,为后期草书、行书、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字最早刻在甲骨、陶器上的都不能称之为“书”。书籍的起源因该追溯到竹简和木牍的出现。在纸被发明前,竹和木是最普遍的书写载体,并且在纸发明出来后的数百年间,简牍仍然被用作书写材料。竹和木作为书写载体的起源没有得到考察,但是起源必然很早,在古代典籍的记录中可以发现,竹、木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书籍材料。

简牍

三国魏晋时期,出现了新的汉字书写载体――纸。纸张的普及丰富和精华了书写笔画,书写也变得更加轻松,提升了汉字新的艺术价值,也催生了流畅的草书和清新悦目的楷书。楷书又称之为正书,字体形态方正,笔画平直。楷书的出现统一和规范了书写笔画的特征和汉字的结构。楷书笔画清新,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求,也是雕版印刷的早期通用字体。楷书是由隶书逐渐发展而来的,形式更加简化,楷书盛行于六朝,到了唐代成为通用的标准字体,一直到现在。

毛笔在各种书写工具材料之中是对汉字字形影响最大的。通过毛笔的柔软和弹性,写出的字体造型多变,创造了新的字形,丰富了汉字的笔画,推动了汉字从生硬繁复的象形文字发展成为易于书写记录的线条符号。西汉时期人类开始尝试各种纤维造纸,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制造出来了可以使用书写的纸张,在汉魏时期与简牍同时使用。到了两晋时期,造纸术持续发展,纸张的使用也逐渐得到推广。虽然最初造纸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具都很简单,但制造出来的纸相比较于竹、木更加轻便,相比较于缣帛的价格更加适宜。

蒙恬制笔是由来已久的故事传说,但是并未得到证实。学者研究表明毛笔产生于在商周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商周金文中就有使用毛笔的痕迹。,彩陶上的图画和纹样也是由毛笔描绘在初胚上的,甲骨文也是先用毛笔写出,然后再用力气刻出的,但是最早的实物是在2500年前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

毛笔和纸张的出现,推动了汉字笔画的完善于丰富,形成了书法中丰富的笔画,使新的汉字笔画在变化中日渐成熟与完善。

汉字的记录有着多种多样的载体和工具,有坚硬耐久的甲骨和兽骨,以用尖锐的石刀和青铜进行篆刻;有便于书写的竹、木、帛和纸,用笔墨来书写;汉字字体有许多以材料命名,如甲骨文、陶文、金文等。汉字的发展与书写材料和书写载体的配合是离不开的。

汉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我们为了获得更高的书写效率,对书写工具不断的进行着改良,而书写工具的不断变化也影响着书写方式的改变,因此汉字的字形和笔画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变。 现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屏幕字体的时代,汉字的书写也发展成为了电脑输入,随着时代的发展,“书写”也被现代技术慢慢取代了。每一次汉字的变革,都伴随着书写工具与书写载体的更新,所以要研究中国汉字的发展过程,就不能忽视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对汉字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1]钱存训,书与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3.1

[2]蒋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汉字本意;文字品鉴;写作练习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但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大环境对母语重视的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够准确的运用汉字。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学用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损。

为扭转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越来越淡化的现状,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体现了东方文明特有的思维和文化,希望激发同学热爱汉字,主动学习汉字,准确地书写运用汉字,我们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汉字学用准确性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第一,应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了解初中生的心里特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汉字学习,从心理上“亲其师”。其次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一个博览群书的大脑,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一颗善良温暖的心,能够让学生“信其道”。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汉字的学习可以更加形象化,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多样的教学媒体地使用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不因枯燥而从心理上抗拒学习汉字。

第二,让学生从每一个字的来源和演变上认识汉字,理解字义,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要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识别汉字,离不开分析研究汉字最早的字形。比如,自己的“自”这个字,它是象形字,有学生会说它像目,上面带一撇,这一撇可能指的眉毛。按照现在说是目,目指眼睛,这一撇,好像是眉毛,那么这个字的字义就解释不通了。可以让学生看看甲骨文中是“自”,是这样的 ,它实际上像的是人的鼻子。自己的“自”它为什么用鼻子来象形?我们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气,而鼻子是呼吸的器官,所以古人用鼻子来象征自己。这个“自”经历了金文 ,金文大篆 ,小篆 ,最终的字形为“自”。这样就理解了“自”的含义,进而可以理解它的引申义。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理解字义,又看到了字体的演变进而能够记住字形,最后识记字音。

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有时我们了解了一个字的起源就可以理解与之相关的字的意思。比如“而”这个字。它的甲骨文为 ,金文 ,金文大篆为 ,小篆 ,最终字形为 。从它最早的字形我们可以得知“而”的本意指的是胡须。有“而”和“女”构成的字“耍”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知道了,“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留胡子的是男人,用胡子女性,叫耍。同理还有一个由“而”和“寸”构成的“耐”(本字为“Y”)。在古代如果你犯的错不是特别大,就把你胡子给剃了,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这种学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汉字的准确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理解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识字方法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字义,认准字形进而读准字音。当然,在手机等智能产品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想让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那就需要长期的书法练习了。

第三,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准确地将所学的汉字运用于实践呢?我认为可以从字词品析和写作训练两个方面入手。

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之外,只要稍加留心,训练的时间就可以安排出来。晨读的时间可以安排学生诵读规定的经典文章或者诗词,并要求学生读完之后能够谈谈文中用词或者用字的精妙性。所选的文章可以是名家诗词散文,也可以是中考必考的古诗文。例如:初一阶段的学生可以安排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春水》或唐宋时期的诗词。读完后让学生就所读的章节中感触较深的词句进行品析,品析可以从语境,情感,修辞角度进行。

在训练之初,可以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入手。例如:《城南旧事》中的段落“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小段话中的“磨”和“冒”两个字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让人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的情形。作者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出自己对骆驼的喜爱之情。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笼”字的表达效果。两个“笼”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迷蒙冷寂的画面,烘托了朦胧凄凉的气氛,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让学生有了章法可循之后可以把课内课外的名篇都拿来给学生进行品析。

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准确运用汉字,首先要有一定的积累。字词的识记,好词好句的摘抄都是很好的方式。在有了一定地积累之后,可以进行规定题目的练习。如雨天景物描写,三步上篮动作描写。力求形容词和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在学生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为大家讲解自己觉得用的最好的词语及其原因,同时允许其他同学质疑或者提出更好的修改方式。

这样在晨读经典,品评字词,课文品鉴和写作实践的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学生汉字使用的准确性会不断地提高。

在“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百家讲坛-探秘中国汉字-赵世民

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当代标志设计

现如今设计者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社会,标志则成为了人们表达讯息的一个主要手段,它不仅含意深刻、构思巧妙、简单明了、代表性强,同时还具备巨大的视觉表达能力.目前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拉丁文字开始了大规模的使用.从日常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标志设计的好坏是能够体现一个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无论是什么行业、从事任何事业,他们都将自己的标志中添加英文内容,从而体现其是具有跨国意义的公司企业.而与之相比起来,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却显得贫乏,甚至少之又少,所以中国的设计师,需要多加的运用汉字文化,启发人们对汉字的回忆和领悟,将其融入到设计者的标志设计中去.在现代社会标志设计的种类繁多,可以利用不同的形态使汉字标志的自身特色也随之增加,融入汉字的标志设计也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向和新动向.

1汉字的由来和延续

1.1中国汉字的变化在长期的考古探索中,距离今天数千年的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珍稀陶瓷,设计者在这些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类似文字的刻画和彩绘符号,它们的出现成为了汉字的起源,经过大量的考古探索发现,能够计算出,在夏代的前期是汉字出现的时期,距离现在大概有40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后的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相继争霸,当时的各国在汉字上未能统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个词语会出现多种或不同的表达和含义,所以造成了交流困难.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并实施,把之前不必要的麻烦变的一目了然,但是还是会有不足之处.跟随着历史的变革,逐渐出现了隶书这种字体.从而到了魏晋时期,楷书这样的新式字体被人们创建出来,并且在视觉上更加简洁明了,赏心悦目.楷书这一字体正式以方块的形式将汉字结构化,从而又出现了结构式.1.2汉字具有的深层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也有着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繁体字逐渐演变为笔画简单的简体字,形成了更加全面的字体结构,从而它的符号性质也得以改变.汉字同时也拥有非常特殊的表达方式.它的组成方式和“六书”是紧密相连的,所谓“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最主要的形象特征就是象形.象形是通过临摹大自然里的事物,再通过一些概括的手法将之提取而来的,汉字的魅力就体现在可以运用简洁的笔画来展现它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可以从书写方法上来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2汉字文化与标志的联系

2.1汉字成为标志的演变过程标志作为物体自身的代表符号.它把这种简单、易懂被人们记忆的事物形象、符号文字、和图案图画演变成直接的语言特征,不仅可以表达、替换也能表述其意义、表达感情和命令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在设计者平时的生活中这些标志都是拥有自身的价值的,例如商场这些公共场合的标志、道路警示标志、还有大多的商品标志等等.标志本身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表达人们之间的交流还有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文化、经济、政治的高速进展,保护了大家的利益.最初的标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图腾文案,在古埃及时期就发现了一些象形文字的图案和标志.在古希腊前期,人们早已开始运用标志,同时在古罗马和庞贝、巴勒斯坦这些古国的建筑里设计者可以找寻到一些标志,它们是专有的.设计者会发现在南京的明城墙上每一块的城砖上都会有建造者的姓名和住址,虽然这些不是特有的,但是同样具有一定标志性.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已有了自己的专有标志,与其他人进行着区分.造纸在不同时期也有其不同的标志,比如唐代在纸上就出现了纹路,在宋代商品标志也得以运用,他们更将汉字作为标志也是常见的显现,例如各个商铺前直接以一个字作为商标.2.2标志与汉字的共通之处标志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设计者可以将一些具有意义的图案与文字相结合,运用这样一目了然的表现形式来向人们传达其自身的意思.在设计标志的时候设计者要注意四个方面,它的认知性、象征性、审美性、符号性.从这四个方面设计者可以了解到,人们可以把汉字与标志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变化,使之具有一定的性质.可以举例说明,例如“和”其本意是谐调和睦,加以引申后的意义是平稳、协调、和解等,如果设计者想表达这样的意思或者含义的时候,“和”字就可以作为一个设计元素穿插在设计内容当中.汉字中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汉字,这个和标志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而字母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与字母之间的组合相比较文字标志存在着自身具备的特色.

3汉字字体在标志设计中的手法

3.1甲骨文字甲骨文是我国的古代文字,也是作为一种标志的存在.可以说标志就是要让表达出的信息与设计者理解的内容相符合.甲骨文作为这种图文标志这点上是符合标准的.例如“旧”这个字体,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画一个圆圈,然后在其中画一个点,然后这就是图画.这样的字体存在不仅可以让设计者中国人民所理解,同时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可以理解,正是因为这种图画形式的存在,他们是不受国家限制的.象形文字就是把主观和客观的认识相结合,这种文字的滋生就是一种全面的标志设计.甲骨文这种标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一方面,甲骨文在历史方面源远流长,形象美.第二方面,在其它国家,他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甲骨文是具有一定的神秘之处的,同时甲骨文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象形文字,不仅拥有汉字的美感,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一种神秘,从而形成一定的艺术气息,更为突出的是它具有中国特色,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它将是一重要信息.设计者可以在许多博物馆、展览馆、高等学院都能够看到甲骨文作为设计理念被融入到标志设计中去,甲骨文是极具特色的一种符号文字,它在表达事物的层次上,拥有丰富的文化意义.3.2汉字书法中华民族的书法文化已有几千年历史.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的是千姿百态的笔画和写意的形象,同时它变化多端的造型特点为书法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在书法的表现手法里面设计者可以分为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在许多的标志设计里都会运用书法的各种字体.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草书乱中有序、方正丰富,楷书横平竖直,隶书蚕头雁尾,篆书均匀齐整,行书浓淡相融,疏密得体.书法里不仅包含各种字体同时也有篆刻、篆印.坚固具有柔韧的笔画线条表达了坦率的品行.细挺者如钢针尖锐遒劲;粗拙者尽显风蚀之含蓄隽永.吴昌硕师《石鼓文》,打破常规的将行草与篆体结合“既雕既琢,复归古朴”,“既能险绝,复归平止”,使之与设计者的标志设计有殊途同归的意义.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渊博的意义为标志设计提供了大量资源.同时设计者的标志设计可以围绕着设计内容或者设计内涵进行联想,选择一些可以表达其内涵的手法,例如在广州亚运会的会徽,将广州两个字运用了草书的形式组成,正因为这种字体特有的笔画特色,赋予了广州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城市精神、人文精神和亚运精神.从而展现草书的灵动洒脱的艺术特点.同时也让设计者的标志显得舒畅、自在、活跃、展现出了现代的律动.因此这个作品成为了书法融入到标志设计里的代表作品.3.3美术字在美术字体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黑体、宋体、楷体等这些美术字.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字体样式,传统的字体已经供不应求了,所以以传统字体为模本而演变而来的美术字体也慢慢的成为了当下标志设计的运用对象.同时这种美术字体在整体上没有被传统字体的笔画所局限住,则是运用了象形等特点,把文字的形体结构更改为了图画符号来表达其意义,展现了主旨,将字体重新打乱,然后大胆的创作,使文字自身的精神意境得到更大的传播.同时也为了体现出字体的形态美和律动美,设计者主要通过文字的字体结构和书写笔画来表达,不仅要有笔法美、构造美,还要有境界美,能够为汉字标志设计带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提供前提与方法.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运用了字体与图形的结合,也是标志设计里的代表作.在这个标志中,设计师利用了中国古代的货币形状将“中”字与之结合,在表达银行的功能的同时,也能够直观的表现出中国银行字面上的含义,在造型上简洁明了,内容上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功效价值.在对中国的包装协会的标志进行研究,它在突出包装技术特点和表现“中国”这个意义的时候,设计师们不仅对“包”这个字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在笔画的外部形态上做了大量的改变,在保留原字体的基础面貌之外,也遗留了小部分的辨识度,使其的基本形态类似于一个包裹器皿,展现出了具有特色的时代背景.通过对这个设计的展现,可以看出设计师的文字功底和涵养,所以这个标志在当下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4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4.1汉字的构图手法汉字构图就是运用汉字本身的外形特征,通过一些夸大处理的艺术手法,灵巧的创造出能够表达事物本身意义的标志图形.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例如永久牌的自行车,它的标志就是用永久两个字,在设计上把两个字运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了自行车的样貌,外观细致精美,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中国的铁路标志是由工人二字创造出来的,在整个外形上它就像一个行驶的工字列车头,构思新颖,成为我国标志设计的代表作品,同时也具有时代的意义.也可以用过这样的设计理念将其融入到平日的教学实例中去:例如参与中国白金标志设计大赛中去,其主题为“敦品”,“敦品”作为民族品牌,整个大赛要求设计者能够利用汉字文化做出一系列的规划.规划1:设计者可以将这两个字想象成为立方体进行改变,方形的图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将这两个字与之共享,能够凸显品牌的民族形象.规划2:利用风筝这种造型将“敦品”这两个字融入其中,使之变形,从而体现品牌形象特征.通过以上案例的表述都能够体现出设计者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特色之处.4.2汉字形体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保留汉字形体的前提下,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对其进行改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种方面:(1)运用传统的汉字形体.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整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历经了各朝各代,主要有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草书、行书等,每一种书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形态,设计者可以结合每种字体的含义和历史意义进行思考,从而将这些字体运用到整个标志设计中去.(2)篆刻方法的运用.“篆刻”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作为我国特有的,主要可以分化为阴刻、阳刻两种形式,这种雕刻的形式不同于国外的雕刻,不论是阴刻还是阳刻,其展现出来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成型的篆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构图和结构方式,篆刻本身也属于一种标志,因此也可以运用到标志设计中去,2008年北京奥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4.3运用汉字的偏旁、笔画进行创作中国的汉字主要是由偏旁和笔画组成,但是由于受到其数量的限制,所以在汉字里经常会发现相同笔画或偏旁的字.设计者在进行标志设计时,要想运用汉字来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意义,可以将汉字的笔画偏旁共同使用,形成一种新的组合.例如在设计带有水含义的字时,如波、涛等,可以将部首“氵”用波纹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表达带有水的含义,诸如此类的汉字不在少数,都可以按照偏旁部首等进行在创作,从而加深其设计的含义.4.4添加纹案在文字的外部在文字的外部添加一些纹案是为了凸显标志的本身,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这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也是极为常见的.例如北京王府饭店的标志设计,其中纹饰的加入是为了加深其标志的内涵,从而彰显公司企业的文化深度.所以,上面所出现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是可以互相利用的,随意发挥.在设计标志的时候在主要图形出来后,还可以在其周围加入一些拼音或者英文进行装饰,由于每个字母的形态不同,也可以将不同的纹案对其进行装饰,还能将笔画偏旁共同使用.

5结语

汉字将成为设计者当代标志设计的重要元素.运用其自身意境与当代文化相结合,融入不同的形式,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依靠民族文化来提炼更多的创作空间,迎接世界的挑战.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已经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在汉字标志设计里设计者也将把这一理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季荣.汉字标志的图形化表现手法解读[J].包装工程,2015(24):21-24.

〔2〕赵肖倩.基于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礼服设计[J].西部皮革,2015(24):38-39.

〔3〕赵晨阳.浅析现代标志设计多样化表现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46-47.

〔4〕薛文峰.多样与统一的多形态标志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02):9-12.

第8篇

一说趣。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老师们绞尽脑汁地利用多种方式,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识字效果。却终因字太多,每节课的识字量太大,再加上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识记困难,让孩子们苦不堪言不想学,让老师们心力交瘁不想教。多媒体信息化字理识字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心、好奇心等特点,以漂亮的图画、幽默的动作、有趣的声音来解析汉字,变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变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充满信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生字“井”时,可以很好地利用“井”字是一个象形字的特点来激趣教学,多媒体出示一口井,低年级孩子喜欢画画,就先让孩子画一口井,再看看“井”字,并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展现“井”的演变过程,学生很容易想到此字就是根据井的形状得来的,是象形字。

再说“身”字。非常形象,多媒体出示人体画面,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并描述字的部件和身体的那一部分相似,再把“身”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动画展示,接着出示金文,让学生仿写。孩子们觉得很有意思,像写又像画,了解了“身”字的演变过程及意义,再写此字,学生记起来就容易了很多。

学习“休”时,首先多媒体出示动画作情景描述:炎炎烈日下,农民伯伯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走了很远的路,累了,想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下,他会选择在什么地方休息?(树下),谁来演示一下。乘着凉意,靠在树边休息真舒服。(接着,人和树变成了下图第一部分)那“休”字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人在树木下休息就是“休”字。

这种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字理识字相结合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让课堂多了几分生机与趣味,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猜一猜等,不断变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多媒体的灵活运用更是增添了课堂上的新奇与趣味,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既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历史,又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文明进程中信息化时代的魅力。

二说妙。运用信息化字理识字教学法,可以逐类旁通,发散学生思维,实现群字迁移记忆。比如在教“马”字时,可以用多媒体将如下生字生动地一并引出:“妈、蚂、骂”,这是一组形声字,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女”“虫”由形象的实物,过渡到抽象的字,学生很快会掌握声旁“马”表音,形旁如“女、虫”等表意的规律,从而获得对形声字字理的规律性认识,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大胆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直观,化枯燥为情趣。还有部分汉字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作讲解来记忆,如教学“十”,引导他们讲“绳结计数”的故事:孩子们,古代没有数字,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计数的吗?多媒体出示一根绳子【如下图第一】,让学生猜,并适当提示,再依次出示第二,第三,第四。最后老师总结一下绳结计数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识记生字,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让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完美结合。

三说精。信息化教学中,电教设备的使用要做到精,适时的点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语文课也要体现语文味,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喧宾夺主。另外中国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一些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教学这类汉字时,我们应该根据汉字的特点来教学。否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反而为识字增加阻力,曲解了汉字的本意。我们只能将现代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汉字文化很好地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带领学生与古人对话,才能让他们徜徉在古人造字的精彩画卷中,亲近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