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商业街区设计

商业街区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6: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街区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商业街区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商业街;停车空间

咸宁市商业圈是在旧城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改造而发展起来的。该区域留存着咸宁市民的诸多记忆,承载着市民对城市的情感。停车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是促进城市文明和繁荣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品质优雅、健康良好和使用便利的停车环境,对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师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设计上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1、对咸宁市商业区停车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1.1 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范围圈定为咸宁市淦河大道与温泉路交汇的中心花坛一带商业街区(如图1所示)。目前,该区域内商场、餐饮、娱乐、金融、办公一应俱全。

1.2 路网现状分析

中心花坛商业区路网结构概括起来包括三种:(1)城市主干道,道路交通运行量很大。(2)商场、步行街巷。(3)旅游景区、公园、学校等可通行的机动车道路。

商业区的交通压力主要来自于车辆的迅速增多。同时,该区域商业建筑逐步增多,餐饮等娱乐设施也逐渐成熟并且有着较高人气。特别是上下班时间的高峰期,从温泉路中百仓储到淦河大道与潜山路交汇处,经常发生拥堵,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1.3 停车空间分布

商业街区停车分布主要集中在淦河大道两边沿路人行道上,以及路边划线停车位。

目前该区划道路划线停车位约48个,人行道停车位 210 个,瑞融国际地下停车场80个,白天停车饱和度0.8 。中百仓储地下停车场80个。白天停车饱和度0.9 。

1.4 问题总结

针对咸宁市中心商业街区的调研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总结出该区停车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4.1 车位严重不足

作为咸宁商业中心区,目前该区域包含有中百仓储,苏宁电器,金门商业步行街,瑞融国际,购物公园,温泉步行街第一街、第二街,文化广场等商业建筑,还有在建的温泉商场改造项目中商商业街,除此之外,还有长江证券、物资局、保险公司、供销社以及工行、建行等几处办公建筑也在此处,而此类办公场所基本没有专用停车场,人行道上的停车位很大程度上,被占用为专用停车位,从而导致流动车位少。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物资局楼下停车区域20个,半天下来流动车辆只有8个,其余12个非流动车位,车主都是商铺老板以及物资局上班人员停留在此。此处停车管理人员反映,很多流动车子没有位置停车,无法满足现有的停车需求。路边非划线区域也时常有泊车,严重影响道路通行。

1.4.2缺乏先进的停车设施

现有停车方式主要为路边停车和人行道停放为主,缺乏新型停车方式引进。由于该商业区属于老城区逐渐改造发展起来的,想要开辟出更多的土地面积当作停车位,显然非常困难。应该考虑更为先进的利用纵向空间的停车方式。

1.4.3城市停车导向系统不完善

从该区域停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该区域目前停车位划分还是较为合理的,机动车停车位和摩托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划分较为科学,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摩托车或电动车时常占用轿车停车车位,停车管理人员也只能表示无奈。一方面,没有强制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导向标识不够明显。在商业中心区经常可以看到车辆因找不到停车位而导致无效绕行,从而无形中增加了道路的交通流量。由于路面停车方便备受欢迎,导致商圈路面停车饱和度大,而地下停车场使用率偏低。瑞融国际地下停车场停车饱和度不高,原因在于停车诱导信息缺乏,资源共享程度低。

1.4.4规划停车空间进出方式不尽合理

由于道路停车出入口的设置缺陷,导致车辆从人行道停车位出来与进入人行道停车的车辆发生对峙,导致道路交通堵塞。或出行车辆进入道路立即左转穿越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2、咸宁市商业区停车问题改善和对策

2.1 合理规划与把握停车位的供给

将人行道作为停车空间,一方面,牺牲了行人的通行便利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容易损坏人行道的铺地材质;另一方面,温泉路商业区一带及周边地区的行人和车辆都比较多,交通十分拥挤,如果过多设置路边停车空间,会导致本来就比较拥挤的交通现状更加混乱。那么,更多的车位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呢?

首先,在旧城扩建改造过程中,建议新建的建筑一定要配置地下停车空间,并合理规划进出交通路线。

其次,适当的拆除部分旧的建筑,将其在规划当中,留出足够的广场空间作为建筑前停车场。逐步摈弃人行道停车的方式,消除安全隐患。

再次,依据车辆通行量,量化路边停车位的数量。在车流量较大区域,尽量不划停车线,以舒缓交通压力。

对于建筑的边角处这样一类具有不确定性的空间,可以精心对待合理设计,达到有效利用空间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2.2 优先考虑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机械式立体停车空间是运用机械设备作为运送停放车辆以提高单位面积停车数量的停车空间。立体停车空间具有节省空间,节能环保,取车方便等特点。车辆的全封闭式存放,也增加了汽车的防盗性和防护性。尽管立体停车库的施工周期较长,建设资金高。但是作为停车设施的选择,立体停车空间是一个长期性的综合效益的选择。随着商业区对停车需求的增加,停车设施建设的成本可以分布到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停车造价中去。

2.3 建立合理的停车管理机制

通过停车诱导系统可以缓解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困难。目前停车诱导系统的整体结构,可初步分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网、信息采集、信息维护、信息控制处理中心、电子可变信息情报板六个部分,各部分分工、协调,围绕控制处理这个核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停车诱导系统包括空车位信息采集控制器、中心控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诱导显示牌。通过各种方式向驾驶员提供停车场的位置,使用状况,路线选择和相关道路交通状况等信息,可以均衡停车的空间分布,避免停车需有过于集中,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因寻找车位而无效绕行,减少交通流量,提高停车场的泊位利用率。

2.4 咪表停车

咪表停车是利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软件技术和电子设别对城市泊位进行定位、计费、标准化核算的一套电子泊车管理体系。实施停车咪表及时收费是合理有偿使用市政设施资源、规范收费主题、统一收费名目的好办法。可以规范道路停车,强化交通秩序。目前在很多省级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咪表停车管理,不仅有效的规范了停车收费制度,也减少占道停车的车辆,提高静态交通设施效能,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3、停车空间布局形态概念性方案的设想

3.1 架人行天桥

淦河大道横穿温泉第一街与第三街即购物公园,在该十字路口还设置有公交车站。平时车流量人流量都较大,堵车严重。建议在一街和三街之间架起人行天桥,这样可以很好的贯穿两条步行街,不受主干道淦河大道的车流影响。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同时提高人行的安全性。另外在中百仓储十字路口处也可以考虑建立人行天桥,实现人车分流,提高机动车流动性,解决滞留时间长的问题。

3.2 文化广场地下空间改建用作地下停车场

文化广场地下一层空间利用率低,空气质量差,目前作为娱乐空间在使用,存在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建议将地下一层作为停车场,中庭部分设计景观节点。游客在停车之后直接通过中庭电梯上来,可以提高文化广场的便利性,环境效果也会得到改善,提高人气,活跃商业氛围。

3.2 拆除新建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停车场的设计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例如,拆除中心医院旧址后,新建的建筑尽可能往东南方向退出。留出足够的广场空间,作为路面停车。另外新建建筑设置地下两层式停车场。另外在鄂南工贸大厦那一块也可以开拓出空间出来,作为立体式停车场。该处临近商业中心区,单位也较多,固定停车俩数量相对也多。该处设计立体式停车空间,既能满足固定车辆,也能提供较多的流动车辆停车位。

结合上诉三点建议,可以在中心花坛商圈行程三个主要的相对较大和集中型的停车空间,做到将停车位尽量控制在环岛之外,减缓中心区的交通流。在核心地段用人行天桥来贯通步行空间,进行人车分流,可以十分有效的减缓交通压力。

4、结语

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车库管理商家、交通参与者共同参与协调统一。本文对咸宁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设计建议与控制方法,希望本文的理论研究对以后的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峻等著.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江文平,李克平,廖明军.从停车特征分析入手解决商业区停车问题[J].市政技术. 2007年

[3]赵红静.城市商业区公共停车区域空间设计研究[D].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年

作者简介:

第2篇

一、上海、江苏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由上海最先从海外引入。2004年上海市提出,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2007年正式公布第二批8个集聚区名单。目前全市集聚区规模达到20家。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展较快,普陀长风和闸北苏州河北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开工,将成为承接企业总部等外迁的重要区域: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化的标准,已在加快建设和招商进度:杨浦区“海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开业,并成功举办了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

江苏是全国最早借鉴上海经验开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省份,而且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上已迈出实质性步伐。2005年出台的全省服务业发展纲要中,江苏省就提出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到2007年6月底,江苏省已挂牌成立47个集聚区,共分7种类型,分别是现代物流园、中央商务区、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产品交易市场、服务外包示范区。2007年上半年,47个集聚区共完成投资21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85.8亿元,利税42.1亿元,比年初新增入区企业6557家,新增就业4万人。

上海、江苏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加强规划指导,确立服务业集聚发展布局。上海市已出台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和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强化“三带19区”的集聚格局,即构筑三条市一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在中心城区建12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在郊区以生产业为特色建造7个集聚区。江苏省2005年出台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强化“四带五区”的集聚格局,即依托“四沿”产业布局建设四条服务业集聚带,着力打造五种服务业集聚区(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

2,加大政策扶持,优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上海市2007年开始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筹措。2007~2008年两年市财政共安排2亿元,区县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引导资金中有一大部分用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论证等。江苏省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业集聚区内公共平台、重大项目建设的补助和奖励服务业品牌企业。上海市2005年出台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对集聚区规划、用地、拆迁等给出较多优惠。江苏省南京市2007年还专门制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规定集聚区内项目优先获得市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水、电、气价格;企业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等等。

3,盘活存量资源。拓展服务业集聚发展空间。借助城区退二进三,充分盘活城区闲置土地资源发集中规划建设几个软件与服务业外包基地,整合软件企业、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以软件开发、生产、售后服务为核心,积极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软件等相关产业。

科技创业园。科技创业园主要依托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关扶持政策。吸引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集聚。是科技研发企业的孵化器。科技创业园建设主要借助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园区等资源。不断完善技术检测、技术研究与试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在租金、税收、水电价格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高技术企业孵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或称创意产业特色街区)是把诸多的艺术、设计、广告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集中在一个特色的区域。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创意产业园建设主要利用城市内的保护性开发建筑或存量土地,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场所。

物流园区。总体来说,物流企业布局需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主要布局在邻近海港、空港的区域以及后方城市经济开发区内。物流园区一般具有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服务。构建综合性物流、特色专业物流等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物流网络体系。

生产集聚区。生产集聚区是指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配套而形成的多种类服务企业的集聚场所。主要围绕桌一特定制造业集群,同时注重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针对制造业集群的共性需求。构建集金融、信息、物流、研发和展示等多种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

新型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发达是我省的优势。这里所称的新型专业市场,是指以传统专业市场为基础,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新业态、新功能的专业市场。换句话说,新型专业市场是传统专业市场的升级版。新型专业市场的网上交易应占相当比例,真正成为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价格中心。

3,研究制定引导和鼓励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在规划、用地、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积极引导和鼓励。

加强规划指导。尽快组织力量编制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布局总体规划。选择确定一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前景看好的服务业集聚区。并且,对各集聚区要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注意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协调,避免一哄而起,盲目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一旦确定。各集聚区和所在地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更加具体的建设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

强化用地保障。对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建设项目,凡符合国家政策和集聚区目标定位的,应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确保项目落地,并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在土地出让方式、土地出让价格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加大税收优惠。在国家税法规定的框架内,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税收政策。可优先安排在集聚区内的服务企业先行试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教育附加等地方税。可考虑给集聚区内鼓励发展的服务业行业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倾斜。

加大财政支持。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要更多地向服务业集聚区倾斜,主要用于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公共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补助。地方政府也要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资金支持。

4,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的招商选资力度。目前我省乃至全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领域缺乏领军企业。这就赋予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招商选资工作。要抓住国际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注重产业导向。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扩大服务业集聚区的开放与合作。强化规模效应,变项目招商为集聚区招商。以全省或各市为单位,召开服务业集聚区专场招商推介会,组织相关人员赴国外及港澳台进行整体招商。在自我招商基础上,积极拓展委托招商、以商引商、产业招商、网上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

第3篇

一、主要任务

确定中心城区今年重点新建和改造提升11条特色商业街区,分别为:

规划新建4条街区,分别是:*路风味小吃街、河床酒吧街、远洋地中海风情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任务是,完成街区规划设计和设施建设,落实招商项目,推进开街经营。

改造提升7条街区,分别是:开封道欧式风情街、*道古物市场(街)、鼓楼商业街、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新海湾餐饮休闲街、中山美食街、估衣街。任务是,完成街区主体设施和市容环境改造,提升经营业态和管理水平。

二、责任分工

市商务委全面负责市内六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提升的政策制定、组织推动、指导协调、评定验收等工作。

市内六区政府是辖区内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提升的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规划建设、招商落实、协调服务工作。

任务责任分解是:

开封道欧式风情街、*路风味小吃街、*道古物市场(街)。责任单位:和平区政府。

*新海湾餐饮休闲街。责任单位:河西区政府。

远洋地中海风情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责任单位:河东区政府。

中山美食街。责任单位:河北区政府。

河床酒吧街、鼓楼商业街、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责任单位:南开区政府。

估衣街。责任单位:红桥区政府。

三、完成时限

具体进度为三个阶段,年内确保街区建设改造竣工。

第一阶段:项目策划阶段。各区经贸委落实组织保障,制定完成项目的规划建设设计、经营发展策划、业态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等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按照“总体推进、分部实施、按时间结点完成”的原则,*路小吃街、*道古物市场、开封道欧式风情街于“*”前开业;远洋地中海风情街、河床酒吧街、鼓楼商业街、中山美食街、估衣街于七月初开街纳客;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新海湾餐饮休闲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于“*”前,建设改造、招商、业态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并开街纳客。

第三阶段:项目验收阶段。市、区两级政府共同组织对特色街区的总体评价和考核验收,总结表彰先进街区和责任单位。

四、工作要求

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要突出政府引导,强化市场运作,注重特色效果,体现繁荣繁华。

(一)高水平规划。项目策划必须开阔眼界,科学论证,把握整体,强化细节,保证项目开发有据、建设有地、业态有序、经营有市。要充分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作法,利用现代商贸流通理念和发展趋势,编制好特色商业街区的设施建设和商业发展规划。

(二)高标准建设。目标是建设靓丽的特色商业街区环境,打造城市经济发展“名片”。突出街区建筑主题,扮亮街景商业标志,展现美观店堂店貌,营造独特人文景观,完善高质公共服务。

(三)高质量运营。保证特色商业街区具有清晰合理的业态定位,依托区域历史、商业文明、企业文化等社会发展因素,突出“专、精、特、优”差异化经营,引导商、旅、文、娱一体化时尚消费,提升商业聚集效应和市场辐射力,促进中心城区商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街区服务管理水平,打造经营规范、管理精细、效益突出、百姓满意的特色商业街区。

(四)高效率管理。建立和完善街区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实施经营诚实有信、服务规范有制、市场经营有序、措施保障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行街区制度化的达标管理,实施街区管理属地化。

(五)高速度推动。特色街建设,要适应当前扩大内需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形势,要明确经营定位,迅速行动,争取早见成效。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在商务委领导下,成立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项目推动组,负责组织推动全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工作。市内六区政府相应成立工作小组,主管商业副区长为责任人,确定具体工作部门。建立市、区上下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任务完成。

(二)加大扶持力度。市商务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外沿整修、灯光绿化、景观环境、宣传推介等,发挥专项资金“以小博大”引导社会投资建设的积极作用。市内六区政府应安排特色街区建设配套资金,并给予减免税收、管理费等扶持。

(三)注重学习借鉴。市商务委和六区政府都要组织安排相关管理部门和投资开发企业到国内外考察学习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开发经验,借鉴吸收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开阔商贸发展视野,转变经营思维定式,创新商业发展模式。

第4篇

关键词:传统仿古街区;同质化;商业文化;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形式外延;商业建筑特征;原住居民

1 忽视对地方传统商业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使得新开发的传统仿古商业街区文化内涵缺失

所谓“商业文化”,即传统商人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实践中创造的人文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包括商业组织制度、商业技术、经营艺术、城乡建筑、庙宇奉祀、商业教育、社会习俗等整个商业文明体系。它是支撑中国传统商业街区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核,也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包含有几个方面的特质:(1)传统文化性。中国传统商人绝非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贩夫走卒,而多是有着极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传统文人。这些传统商人不论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道德观等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作为儒学基本内涵的“礼”,原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步演化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1](2)地域文化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农社会。封建小农社会的特点就是社会封闭且自给自足。因此,地方传统文化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就植根于这种地方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传统商人无不是以此为纽带结成了商帮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商业文化体系。地方商业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特色的商业组织制度,经营艺术,地方特色的城乡商业建筑,市井民俗等。这些都为传统仿古商业街区打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3)商业活动的时效性。中国传统商业交易活动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职业商人、商行开展的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还有就是普通百姓自发的商品交换。这两种商业行为都是传统商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后者而言多是有一定时效性、周期性的。这些商业活动多是依附于一些民俗活动或地方的特色吉庆节日,如庙会、场会、春节等。

2 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类、文化类商业项目在街区商业业态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小,使得这些新开发的仿古商业街商业形态趋同

所谓商业业态,即商业经营的形态包括商业经营的类型、场所、规模、形态等。[2]我国目前传统商业仿古街区项目根据业态可分为:旅游休闲类、文化休闲类、商贸购物类、餐饮类、商贸休闲综合类等。但不管是哪一类,由于是传统商业仿古街区而不是商业街区,其传统文化性都应当得到尊重。特别是在仿古商业街区业态构成中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特色或地方市井民俗的文化商业类项目比重应当达到适当的比例。也许这些商业项目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应,但是其对整个项目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特色化经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 过度的商业运作使得原住居民流失,从而导致地方特色、市井民俗日渐消亡

一个地方的特色区域文化往往是以人为载体承传和体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民俗文化无一不体现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质。同样一个传统商业街区的最大魅力在于受众可以体会到其有别于现代商业街区的特色市井民俗、轻松惬意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种市井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在原住民身上。当下很多传统商业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将原住民迁出,改造完成后沿街的大量民房被改作铺面并采取市场化的招商方式进驻。使得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区日趋贵族化。高企的地价、物价以及喧嚣的商业环境使得原住居民难以回迁。这就使得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区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依附在原住居民身上的地方传统文化、市井民俗荡然无存。这种只有经济利益没有人文关怀、只有商人没有原著居民的仿古商业街区无非只是披着伪劣仿古形式外衣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其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4 忽视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整体继承,使得新打造的传统仿古商业街区外延外观单一形式僵化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建筑形态源自中国传统建筑,而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从建筑文化、营造方式还是形态特征都有着一套独特且完整的体系。其单体建筑形式、建筑组合、材料、装饰手法都极为考究且各具特点。笔者以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商业仿古街区的建筑设计在继承传统建筑方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没有站在一个系统、全面的高度承传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外延。而仅琐碎、零星甚至异化地堆砌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形式元素。使得很多仿古街区建筑外貌有粗糙、肤浅甚至庸俗的感觉。(2)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材质、色彩特征。中国传统建筑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了传统木质结构,用机器加工代替了手工营造,使得这些建筑外观看起来粗糙而肤浅。在色彩方面,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受到封建礼制、民族审美情结和所使用材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建筑非常讲究含蓄内敛意境的表达。[3]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与营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文化影响极大。儒家讲求礼制的思想;道家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想;佛家讲求“隐忍”“苦修”“顿悟”“禅意”的思想。忽略了对本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建筑形式上相互抄袭导致仿古商业街区建筑形式外延趋同。中国民居建筑由于受到地理、气候、文化的影响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又带有各自的地方特点,而现在很多仿古街区的建筑设计忽视甚至漠视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外延特点,教条化的复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

5 只关注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而忽视传统商业建筑的商业特性

在建筑功能构成方面,中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封建小农经济。(1)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交易活动。在规划方面,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受封建儒家礼制思想影响呈现出一种封闭性、领域性的特点。封闭性,即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强调以街坊为单位封闭设计与管理模式。一个商业街坊区域内集居住、商业于一体,呈现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领域性,即由居住区发展而来的商业街区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场所。时间越长则领域性越强。领域圈内,物质形象、人文形象越来越呈现出一个整体的面貌。导致地块大多只能向纵深发展。遂致窄边向街、家家紧靠,呈现“小、密、多”的特点。(2)街道尺度适宜。传统商业街区大多街道宽度较小临街建筑低矮,街道轮廓比多为1∶1.5。小型商业街道宽度一般为4~8米,沿街建筑高度通常为4~6米。具有这种尺度关系的街道空间容易让人感觉亲切、怡人。容易展开商业行为。(3)建筑形态古韵浓厚。商业街道和建筑均具有古朴窄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魏云.国内外仿古街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0(07).

第5篇

【关键词】文化、商业街、规划设计、探讨

商业街道及商业街区是城乡商业经济往来最为繁华的场所,因此商业街能够直接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特征,从特定角度来说,一个成熟的商业街,从其布局、空间特点、环境特征等方面可以直观的了解城市文化品位及特色风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商业街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全国各地不断建设并改造商业街,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在商业街设计中融入文化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1.文化商业街运营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城市广场的承建方为政府,城市广场建设是政府行为,因此,城市广场在建成后很少会遗留后遗症,而城市文化商业街则不同,文化商业街的建设涉及内容较为宽泛,具体运营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假设商业街的建设是政府推动下的市场行为,那么开发商的利益模式在哪里,随着城市人口激增、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那么哪种规模的商业街才能适合消费群体需求呢,开发商应该以哪种管理方式经营等都是文化商业街在设计阶段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

2.文化商业街发展的方向

商业街是什么?所谓商业街就是提供多种服务、零售等行业的有机组合,即能满足人们对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方面需求。截至目前,我国商业街大多是由政府规划建设的,或者是由于历史等因素、自然聚集而形成的,比如首都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都是著名的商业街,不同商业街不仅可以展现特定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色彩。

3.文化在商业街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历史沉淀,是一种自然景观、人文文化的有机组合,它不仅存在于当地的自然景观中,而且存在于代表性建筑里,存在于当地民俗历史文化中。在城市文化商业街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当地文化、民俗,这是建设优秀文化商业街的前提。只有当设计师充分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历史、区域设计定位、居民生活习性等多种因素,寻找内在精神文化与外在表现形式的联系,才能将文化真正融入到商业街的设计当中,设计出的商业街才具有文化神韵。

4.文化在商业街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在城市文化商业街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从当地自然景观、代表性地域建筑、文化等内容中提取相应设计元素,并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居民生活习惯、本地建材等客观因素综合设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对商业街的功能及审美需求,综合商业效益、商业服务人群等多方面因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综合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将文化有机的融合到城市商业街建设设计当中。对于商业街设计而言,应当考了的文化因素有:传统低于建筑文化、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三方面,具体运用如下:

4.1传统建筑文化的运用

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的沉降,不同区域的建筑形成自由风格,独具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城市商业街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空间形式相对简单,商业街中间大多以步行街道为主要道路,道路两旁分布不同形式的商业店铺,而店铺的建筑形式是最能体现商业街道整体建筑风格的建筑。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临街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当地传统建筑形式的继承与运用。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商业街不同定位加以考虑。传统商业街是随着城市发展而自然聚集形成的商业街区,这些街区的建筑风貌是这个城市形象的标志与代表之一,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与商业资源,老商业街的上街价值具有独特定与不可复制性, 这也商业界存在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改造传统商业街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建筑进行大拆大建,要尽量保留传统建筑的原始风貌特征,注重当地商业建筑形象,尊重当地居民对原有商业街道的认知感与亲切感,使传统商业街同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共同发展。

4.2自然景观文化因素在商业街设计中的运用

在城市文化商业街的设计过程中,融入自然景观文化元素是设计中的一大两两点。在设计当中应适当复制、提取、抽象、重构具有地域特色的山体、水景等自然文化元素。在商业街的整体设计中,浓郁的地域气息能够提升商业街的整体形象特征。设计商业街公共环境设施过程中,应采用自然元素符号化等设计手法,体现商业街中公共设施中地域自然文化性。以桂林城市商业街为例,街道指示牌是辖区内著名风景点的抽象化、符号化,既体现了区域自然文化特征,又起到提供指示信息的标示,这样的设计体系既能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能然使用者展开联想与想象,深刻反应街道自然文化底蕴。

4.3康巴什新区吉劳庆文化公园案例分析

吉劳庆文化公园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规划面积约22万平方米,位于吉劳庆河东侧,有优越的天然水岸资源。总体布局为“五区、三轴、两街、公园”,其中两条文化商业街区为以水乡情愫为主题的文化里坊区和以古玩字画为主题的文化街巷区。示例图

文化商业街的整体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以仿古建筑和院落形成文化商业街的环境基调,并将吉劳庆河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中央水景。通过将中国传统民俗中戏剧表演、茶艺表演,水神庙祈福和具有蒙古当地特色的内蒙大餐、摔跤表演和各地小吃等将民俗、旅游、古玩、商务、购物、文化各元素融入其中,成

为整个文化公园的灵魂区域和精髓所在。

康巴什新区吉劳庆文化公园不仅将传统文化建筑、自然景观和文化完美融合,更为鄂尔多斯平添光彩,成为文化商业街的典范。

5.结束语

文化商业街更具有生命体,同时也更能体现商业街的商业价值,并满足当地居民的地域情感等双重需要,从而进一步的展示文化商业街的文化特征。在文化商业街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充分运用地域建筑文化、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在城市文化商业街设计中充分融入区域文对此加以提炼及运用,突出商业街的文化特征,增强人们对文化商业街的认同感,使商业街的成长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张世标.国内商业街业态现状研究与建议[J].现代商业.2009(27)

第6篇

关键词:商业街;规划;定位;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2405

1 调研背景及目的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时,无锡进入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无锡市“十二五”的奋斗目标,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无锡的殷切期望。如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就无锡而言,建设创新城市、加快产业升级是核心任务。当前,无锡市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资源驱动早已进入瓶颈期,投资驱动也进入了稳定期,粗放的资源换增长、投资换增长效应已大大衰减。无锡经济要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摆脱原有发展模式,加快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在此背景下,无锡市提出来建设“三地三中心”的目标任务,“三地”指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胜地;“三中心”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其现代产业体系的提法是: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江苏省商务厅于震副巡视员指出:“‘十二五’期间江苏要在全国成为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先行区,内外贸互动发展的实验区,现代流通产业体系建设的领先区,流通业品牌化、信息化、资本化、国际化、低碳化的示范区”。其中“特色商业街”的发展是无锡市建设商贸物流中心、促进商业业态创新和推动“四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课题组调研的目的是为无锡市特色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和品牌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2 无锡主要特色商业街概况

2.1 南禅寺商业步行街

2.1.1 概况

无锡南禅寺位于无锡古城南隅、古运河畔。据史载: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崇尚佛教,在全国大兴寺庙,无锡当时也兴建了不少寺庙,其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护国寺,位列梁溪十大刹之第二。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4),改名灵山寺,北宋仁宗时赐名“福圣禅院”,百姓因其地处南门而称为南禅寺。南禅寺内的妙光塔,建于北宋(1104年),由宋徽宗赐名“妙光”。塔为七级八面楼阁式内木外砖结构,高43.3米,塔基为青石须弥座,檐角悬挂铎铃。南禅寺及其妙光塔已成为商业街的标志性建筑。

南禅寺商业步行街其前身为20世纪80年代始的南禅寺文化商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00年2月29日,南禅寺文化商城规划方案出台,在以妙光塔为中心的南禅寺景观区基本建成后,文化商城由此向南扩展至跨塘桥,西起古运河,东至向阳路、槐古路之间,已建成商业用房9.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

2.1.2 主要业态

南禅寺商业步行街是集餐饮、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作为无锡老牌商业街,它已在中山路南端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商业体。

南禅寺商业步行街有如下几大功能拓展市场:

(1)古玩字画片区。

自商业街成立以来古玩字画一直是最主要的业态之一,经过市场规划和调整之后,在2010年年底形成了以“妙光街淘宝楼”带和“紫金古玩玉器城”为主的两大古玩片区。

“妙光古玩珠宝一条街”在经过10几年的打造业已形成无锡最主要的古玩珠宝一条街,全市近三分之一的珠宝批发量来自这里,一年成交额过亿元,目前有经营户50多家。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淘宝楼。淘宝楼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入驻商户50多家,一楼经营黄金珠宝,二楼经营玉器、翡翠和银饰品,三楼和四楼以古玩字画经营居多。作为“妙光古玩珠宝一条街”中的升级点,淘宝楼将古玩传统的“地摊军”销售模式按照资源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和衔接链式化的经营理念,将珠宝古玩的原材料集散交易、批发、展示、拍卖等多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并全面开放,与南禅寺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交易平台和收藏大市场。此外,市文物公司南禅寺门市部也入驻古玩淘宝楼,无锡市文物公司始建于1961年,是我市唯一一家从事文物艺术品交流业务的国有专业机构,这对淘宝楼信誉的提升有较大帮助。

位于紫金广场的紫金古玩玉器城,总体面积30000平米,以玉器珠宝的生产、加工、拍卖、鉴赏、会展等为一体,于2011年开业。据无锡市收藏家协会贾扬透露,该商城因与淘宝楼功能定位重叠,以及无锡惠山古镇缺乏文化及商业氛围,该商城里的所有入住商家将搬迁至古镇。在上述珠宝相关产品之外,该条街上,还有以收藏邮票、钱币为主的邮币卡门店50多家。

(2)风味小吃片区。

风味小吃永远是旅游景区的主要业态,在这里历史最久远、最知名的是穆桂英美食广场。“穆桂英美食”的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的倪氏桂花点心店,1956年更名为穆桂英点心店。经过六十多年的创业发展,“穆桂英美食”已拥有“中华餐饮名店”、“中华名小吃”、“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殊荣。目前“穆桂英美食”分两个门店营业,其一为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的“一帆风顺大酒店”;其二为3000平方米的“中外名小吃美食广场”。

除此以外还有“南门头上美食街”,该街以南禅寺古运河码头为起点,沿古运河水弄堂一侧,有数百米的亲水步道。步道边白墙黛瓦飞檐的商铺全部为清一色的特色餐饮,设计时尚但门面不大,食客可同时享美食、赏水景。目前已入驻国内美食品牌商家30多家,既有以王兴记、王裕兴、熙盛源、张嫂子镇江锅盖面、王裕兴肉庄等“老字号”领衔的本帮特色品牌,又有金陵酸菜鱼、武汉好吃佬和成都小吃等国内知名小吃。除上述小吃以外还有品牌连锁,如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COCO、塔罗塔克等。首批引入16家台湾美食店铺,已经基本撤出。

在该片区还定期举办美食展,例如,2013年11月举办的“十一”黄金周南禅寺金秋美食节上就有100多个展位、300个各式小吃品种,汇集了中国大运河沿线33个城市的美味,以及其他中外名小吃。据江苏南禅寺企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统计每天吸引食客上万人次。

(3)花鸟鱼虫片区。

该片区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年的历史,经营项目有鸟、鱼虫、宠物狗、猫等各类品种店铺摊位达80多家,虽然数量较多,但面积不大,除少数鱼类产品以门店经营外都是最原始的摊位为主,卫生脏乱,特别是鸟类宠物区空气污浊,空间狭小。花木类产品在2010年后搬迁至紧邻的无锡文化工艺品市场一楼,搬迁目的是使花木展示空间及经营更加规范。

(4)特色小商品及旅游工艺品片区。

该片区目前主要集中在一路之隔的无锡文化工艺品市场二楼和南禅寺地下广场。文化工艺品市场主楼二楼面积共计7500平米,为文化工艺品区,有店铺150间,面积从10平米至60平米不等,少部分有100平米以上。经营项目包含玉石珠宝、陶瓷古玩、书画字画、木雕奇石、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引进了南京云锦、扬州漆器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品牌。由于该市场开业时间较短,本地居民及游客并不熟悉,因此人流量较低,致使所经营的店铺生意冷清,部分商铺已经撤出。该广场共分五大区域,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约有350个商铺,每个区域的业态定位都非常明晰。具体是:A区以旅游工艺品为主,该区所经营的商铺数量约为80家。B区是小商品、小百货;C区是箱包、电子产品;D区是服装、精品百货;E区下沉式广场则是品牌专营店。在实地走访后发现,由于商铺所经营商品在质量、价格和品牌等方面没有其独有的特色,该广场的350个商铺中大部分门店已经撤出,致使人流量比较低。

(5)书刊音像片区。

书刊音像类产品主要集中在南禅寺书城。该书城位于南禅寺旅游景区中规模最大的2号仿古建筑大楼内,经营面积3000多平方米。一、二层经营书刊,三层经营音像制品。经营模式是分区出租,目前有数十家书商进驻,经营品种为图书、音像、旧书、字画、文化用品等。书刊种类齐全,尤其是中小学教辅类书籍较齐全,价格低廉,均为原价的6到8折。但其所销售的书籍与正规渠道所售书籍比对之后发现多为盗版,产品陈列杂乱,没有文化气息。在大众点评网上129人点评中,有90%的人都提及盗版,杂乱是其关键词。

(6)茶叶及相关产品片区。

茶叶及相关产品是由无锡朝阳集团在南禅寺旁的槐古路所开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具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朝阳茶叶市场,与无锡文化工艺品市场一墙之隔。市场拥有店铺近50间,入驻全国各茶叶产区的商户50余家,形成了以无锡、宜兴等绿茶为主,兼营安徽黄山绿茶、福建红茶、云南普洱茶等一批中国名茶和根雕茶艺器具以及陶艺工艺茶具的特色茶叶专业市场。这一片区有效的增加了景区的产品种类。

2.1.3 政府相应规划

“十二五”期间,该街区应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依托紫金广场、运用现代商业运营理念,进行本土化科学布局管理。对古玩古币工艺品、茶文化体验、佛教文化用品、民族文化工艺品等产业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规模。在原来业态为文物古玩、书画艺品、花鸟鱼虫、古旧家具、邮币交易、图书出版、风味小吃的基础上,以打造“无锡首席淘宝旅游主题街区”为目标,引进国内一线品牌加盟,将该街区建设成以淘宝、购物、美食、休闲、娱乐、文化等业态为主的特色街区。

2.1.4 停车及交通状况

南禅寺停车车位主要有旁边的无锡工艺品市场主楼地下一层地下车库:拥有近300个车位。地面有停车广场,可同时停靠近30辆旅游大巴。除此之外还有紫金广场地下停车场的200多个车位。

公共交通主要有公交105路、201路、24路、313路、40路、81路、312路、53路、67路、85路朝阳广场站。地铁一号线即将于2014年开通。

2.2 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

(1)概况。

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是无锡市最完整,具有高度复合多元文化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是宗教、泉茶、江南曲艺等传统文化集聚区,《无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确定的五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面积30公顷,常住人口3600余人,按照规划修复等要求,上述常住居民已经全部迁出。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傍山而存,临水而建。古街以惠山浜、龙头河为水轴全长980米,两侧延伸出两条横轴分别为惠山横、直街及宝善街。惠山直街长420米,惠山横街长150米,两街相垂直并成为古街的主要通道,宝善街全长630米,成为古街内最长的旱路。平行于直街的龙头河两侧,延伸出上、下河塘片区。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惠山古镇有着江南古镇特有的水旱街坊空间格局,密集穿插的祠堂群融于水旱街中,街尽头是锡惠二山,使得古镇的水旱街坊独具风韵。然而,曾被誉为惠山“黄金水道”的惠山浜,现不仅基本丧失了水运交通功能,水质污染也较严重;水旱街坊的旅游功能和特色没有得到发挥,缺乏规划和统一管理,面貌杂乱。2007年12月,惠山古镇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对龙头河(惠山浜从宝善桥至浜底龙头下的部分河道)、烧香浜的水域整治,改善河水水质,修建古韵古色的亲水步道,重现河道两旁景观,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致,一条以龙头河为轴线的充满惠山旧貌古韵的特色风光旅游带已于2008年建成。

目前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建筑经修缮基本恢复了旧貌,文化特色有一定的彰显。主要有古镇祠堂文化:无锡惠山古代祠堂群以其浓缩的中国祠堂谱牒、堂号文化在国内独树一帜并引起关注。在不足0.3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和分布着118处唐宋至明清的祠堂建筑和祠堂花园,分别有庙祠、宗祠、先贤祠、忠孝祠、专祠等11大类、22种共80多个姓氏的庙祠,为中华祠堂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忠孝节义的儒教文化价值观,对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内乃至世界独有的文化现象。尤其在坚持把握正史、方志的同时,在涉及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现代学科的研究方面,可以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祠堂为“寻根认祖”提供依据,对联系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裔归祖认宗,促进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意义非凡。古镇园林文化:惠山古街的祠堂园林有别于苏州园林,多为休闲之用,并非常住之所;惠山古街的园林巧用天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融洽成景,以真山真水造园,自成一派。街区内寄畅园、惠山园、黄园、留耕草堂峰叠峦秀,翠拔蓝天。锡山龙光塔借景于祠堂园林内,园因山得名,山为园增色。尤其园内亭台倚山,楼阁临水,泉水淙淙,古木参天,峰回路转。全园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被誉为无锡的“天然博物馆”,成为中外游客来锡旅游的首选地。古镇泉茶文化:惠麓一带林茂石壑、泉水丰富,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其中以二泉最负盛名,其生于石骨,源自山中,四季灵浆满池,为历代名家公认。国内自称天下第一泉众多,但唐代茶圣陆羽品宜茗者,评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此而得名。次者,实为国内第一也。李绅也将二泉泉水誉为“人间灵液”。1200年来,二泉使文人雅集、天子折腰,大文学家苏轼多次带好茶来惠山品泉,并留下歌颂二泉的千古名句“独揽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所画《惠山茶会图》,形象地描绘出文人雅士云集惠山集会品茗的情景。清代康熙、乾隆每至惠山,必到二泉品茗,并为二泉吟诗题字。由此可见,惠山天下第二泉,自古就是中国赏泉品茗文化的中心。古镇名人文化:无锡惠山自古为江南著名游览胜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自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激赏惠山钟灵毓秀、地杰人灵的诗词书画成为厚积千年的历史珍藏。品读这些作品,仿佛在和李绅、皮日休、苏轼、杨万里、赵孟\、倪云林、文征明、海瑞等众多文人畅叙神谈,还能与康熙、乾隆品茶论禅。上世纪40年代,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在惠山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如今已成为世界名曲。当年二泉以水驰名全国,而今结合乐曲名传世界,实乃名泉妙曲,相得益彰。古镇祠丁及泥人文化:古代祠堂不住人,全靠祠丁看护,祠丁一般家境贫寒,看到惠山泥土粘性强,闲暇之余便捏泥人出售以补贴家用,久而久之形成泥人文化。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于明清时达至鼎盛。惠山泥人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多位国家级著名泥塑大师还应邀出访美国、日本等国进行表演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而经过世代繁衍及演变,目前祠丁虽为数极少,但已成为惠山历史和祠堂布局、祠堂文化的活字典。

(2)主要业态。

目前该街区空间布局划分为五大部分:祠堂文化体验区、惠山博物馆聚落、惠山艺术街区、老惠山、新体验区、水街风情文化休闲区,以全面展现古镇的历史文化、艺术传统、民俗风貌和水乡风情。具体产品有惠山祠园观光、祠堂文化研究所及展览馆、中华百家姓氏园、惠山古镇博物馆、名人博物馆、私人收藏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地方手工艺人作坊、当代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品交易市场、主题茶吧、文艺书店(先锋书店)、主题餐厅等。

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该街区商业氛围不浓厚,没人气,与前期规划相差很大,餐饮类和旅游工艺品类等业态缺失严重,有游客说这就是典型“鬼城”。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原住民已经被搬出,其生活状态和场景已被忽略或破坏。二是各类经营门店的进入没有明显定位,虽进入古镇的人多,但也只是匆匆而过。

(3)政府相应规划。

“十二五”期间,要在该街区核心保护区内,以老字号,非遗项目、惠山泥人、锡绣、传统小吃为主要经营特色,重点建设“惠山古街民间美食一条街”和“惠山泥人一条街”。在风貌协调区内,沿御水道惠山浜,通过垂直的巷道,建设滨水的惠山浜民俗风情水街,与杰能科地块商业广场相连,打造一个集商业、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蕴涵深厚文化气息的城市休闲娱乐集聚区。要按照旅游休闲化,蕴涵深厚文化气息的城市休闲娱乐集聚区。要按照旅游休闲化,体验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与古镇主题相协调的高品质、高档次的特色旅游、休闲、购物、商务等产业。用3~5年时间建成商业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上,年客流量达到2000万人次左右,年销售量总额达到20亿万元左右的特色街区。

(4)停车及交通状况。

惠山古镇停车场在通惠西路,停车位在200个左右。

公共交通主要有公交途经公交车:4路、10路、15路、16路、43路、56路、75路、76路、89路、98路、139路、158路和216路。

2.3 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

(1)概况。

崇安寺是沪宁线上四大寺庙之一,另三座分别是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玄妙观。崇安寺最初名兴宁寺,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年),南朝梁武帝时,改名为静慧寺。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改称崇安寺。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安寺两次大火,除大雄宝殿外,大部分建筑被焚毁,留下大片空旷的地方,逐渐演变成了民间杂耍和风味小吃集中之地。解放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无锡的繁华商业区。

无锡市从2003年开始崇安寺街区的改扩建工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精心设计施工,无锡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2005年10月1号正式对外开放的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一期建筑面积3.9万多平方米,分地上地下两部分,2009年1月份启动建设的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二期工程于2011年6月底完工对外开放。街区位于公花园北侧,东起新生路,西至中山路,北靠县前东街,建筑面积达7.39万平方米,以无锡城市历史为背景,集商业、文化、旅游、餐饮等功能为一体。

(2)主要业态。

地上以东西横向排列的商铺为主体,形成四横两纵的格局,重建了山门和皇亭,在原崇安寺大雄宝殿位置建造了崇安阁。地下城中购物公园以400平方米的下沉广场为中心,形成四横三纵格局,入驻营业的多是无锡百年老字号、外地风味小吃、洋快餐以及众多品牌店的加盟,人气商气日趋旺盛,商业街每天的人流量都在10万人次以上,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历史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目前地上部分入驻品牌餐饮,如王兴记、皇亭美食、拱北楼、功德林素菜馆和三凤桥等。服装品牌连锁:有如七匹狼、森马、真维丝、安踏、S・DEER、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专卖店。除此之外还有银行、美容美发等业态,由于地处中山路旁,多家门店经营状况良好,地下部分80%门店已经关闭。

(3)政府相应规划。

“十二五”期间,该街区在改造建设中应明确方向,实现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相融。要通过打造具有‘脉络’功能的映山河,把散落在中心城区,呈片段性、不连贯性的历史遗存串接起来,将其打造成最具老无锡印象的特色街区,要进一步增加人性化设施,做到步行300米就有休息区,要依托公花园,民居博览园、文化产业楼、阿炳纪念馆、天韵书社、崇安历史文献馆等载体,挖掘街区文化底蕴,让人们在逛街的同时,还能品读老无锡文化,提高“愉悦指数”,要振兴老字号餐饮,大力发展商贸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使其发展成为市中心的商核、文核、绿核和都市休闲旅游街区。

(4)停车及交通状况。

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地下有停车场,停车位在300个左右。

公共交通主要有公交途经公交车:11路、12路、65路、79路、85路、87路、118路、201路、211路、216路、312路、316路和319路。地铁一号线在此经过。

3 调查结论与建议

3.1 街区开发力度增大,空间布局日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积极实施“13515”工程的发展战略,作为“商贸服务功能拓展区”的我市商业街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集聚度高、人气旺、效益好的发展格局。崇安区依据实施“四品”联动的要求,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整合老字号特色商铺,该区的中山路商业街已跻身为全国十条中华商业示范街,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已成为江南四大特色街之一。南长区以服务不同层次居民的生活和休闲需求为重点,着力打造“百亿商街”、“亿税楼宇”,加快建设八条特色街。锡山区按城市化要求,已着手建设全区的7条镇级商业特色街和1条台湾宝岛风情街。新区东亚国际风情街已开业,坊前的新东坊商业街已形成了商业氛围,梅村香梅商业街已建成,硕放商业街在规划建设方案。北塘区已在所属街道内分别建设以汽车销售、特色旅游购物、五金机电、电子产品为特色的商业街。惠山区依托阳山、玉祁旅游文化正规划建设8条商业街。滨湖区以将特色街打造成城市“名片”为目标,把城市综合体、酒店、娱乐等项目融入街区中,正全力打造5条“功能特色街”。截止到2011年底,无锡市、区规划建设的商业街数量明显增长,空间布局与结构日趋合理。

3.2 商业街区多样化,市场特色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无锡主要的商业街,不少特色已有所显现,专业性与综合性比例为4∶6。中山路、人民路、青石路已成为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健康路、后西溪共同打造了以服饰、布料为特色的商业一条街;人民西路有以梦之岛、百脑汇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特色街;大成巷步行街已成功实现华丽变身,成为无锡首个创意市集;江海东路、苏锡路形成了以汽车业为特色的商业街;锡沪路是以建材、装饰装潢材料为特色的商业街;南禅寺商业步行街、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荣巷民族工商旅游文化特色街、小娄巷历史文化街等集文博旅游为一体,也颇显地方文化特色。

3.3 拉动消费贡献明显,形象地位更加突出

2010年,无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579亿元,其中,各商业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748亿元,占比为40.97%。据统计,商业街企业产生的税收增长贡献已占全市商业零售税收增长总量的40%以上。商业街已成为拉动消费和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特色发展辐射全市。目前,湖滨路旅游休闲商业街已成为继无锡崇安寺、南禅寺后的城市南部重要的休闲消费产业集聚之地。锡沪路建材家居一条街等,通过企业自主发展、引进龙头企业等手段,已发展成为特色集聚,对全市有较强辐射作用的标志性产业。

3.4 商业旅游互动发展,购物环境日益改善

目前,无锡商业街购物、休闲、旅游功能已基本融为一体。根据旅游城市的特点,特别是市政府提出“打太湖牌,建山水城”的口号后,商旅互动,既有效地集聚了人气,又形成了鲜明的旅游个性,更好地展示了无锡风貌特色和城市形象。城市基础设施的加大投入,道路、停车场、环卫和休闲等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并与商业网点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商业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街的购物环境正日益改善,越变越好。

3.5 调查结论及其建议

(1)商业街定位方面特色不够。

商业街作为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空间载体,必然体现出其综合性和一定的专业。调查中发现有些商业街在建设、整治改造中存在照搬、照抄现象,未能结合本街的自然、历史、区位条件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往往造成商业街的趋同发展。同时,由于政府在加快商业街发展过程中,因缺乏对商业街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导致商业街趋同现象较为突出,商业街发展方向比较盲目,市场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比如,在此次调查中,除了月星家居,第六空间等这些以专售家具软装为主的卖场,其余的大部分卖场经营的建材产品,尤其是嘉饰茂居家生活广场等,无论从品牌,还是产品陈列,甚至到楼层的分布,都出现不少相似的情况,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家更愿意信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老牌家居卖场。而其余的家居卖场为了吸引人气,取得业绩,也会推出促销、打折和返现等活动,希望能够利用价格优势将消费者聚集过来,事实上,这些家居卖场由于类型和商品的同质化,要想光靠活动来拉动人气,是远远不能抵挡竞争的,宜家在锡城的热捧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同时缺少大型品牌商家和知名龙头企业带动,持续宣传推广和主题营销活动不够,再加上商户经营方式传统,管理水平低等,商业街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

(2)规划与布局不够合理。

无锡市虽然曾对商业街的发展制定过专业的规划,但是随着城市区域功能、整体定位发生变化,规划的调整跟不上变化。特别是最近五年规划马上结束,但上述所调查商业街都没有按时完成既定任务,而且是与规划不一致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惠山古镇及崇安寺商业步行街。无锡市的商业街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布局过于集中,不利于综合利用城市资源和形成商业街的个性特色,而且对交通组织、基础设施配套、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亦造成较大压力。

(3)设施设备尚不配套。

形成一条具有持续竞争力、较高档次的商业街,除了应具有合理的市场定位、经营特色外,还需具备为商业街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在所调查的商业街中这些方面还不够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街的发展。所以需要精心设计和完善配套设施,美化环境,精心布置特色商业街绿地、花坛,修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图案,美化街景;铺设色彩鲜艳、材质讲究的步行道,如由彩砖、麻石板或鹅卵石铺设而成的道路;增加饮水机、艺术座椅、观光车、触模式导视屏、监控系统、公共厕所等,为顾客提供各种方便;增设休闲小广场、艺术走廊、雕塑、路牌与导向标志、广告灯箱等,增添街道的趣味。

(4)经营业态与特色衔接不够。

在所重点调查的商业街中,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中所涉业态组合不合理,重历史文化、轻商业类业态,如:餐饮、特色旅游纪念品和住宿等。原住民是古镇的灵魂之所在,但在古镇修复时将其全部搬出,这是古镇没有活力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根据商业街的发展历史中根据其特色定位,合理确定业态组合,有效的进行功能分区。

(5)运营管理缺失。

在所调查的锡沪路建材家居商业街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将店铺所有权出售,然后交由管理公司统一运营,但以收租为主,承租商户所经营产品自定,缺少统一规划。同时缺少大型品牌商家和知名龙头企业带动,持续宣传推广和主题营销活动不够,再加上商户经营方式传统,管理水平低等,致使其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经济效益低下。

第7篇

【关键词】新湖滨;商业街;景观;西湖

1 前言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说起杭州之美,西湖便是魂。然而西湖之美绝不仅仅只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自然风光诗意之美,更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市井生活世俗之美。湖滨街区正是位于西湖风景区与城市商业圈的过渡地带(如图一),湖滨商业街北起庆春路、南至解放路,西滨西湖、东至延安路。如何在浓浓的商业氛围中保留西湖风景的典雅风致,又如何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下满足现代市民消费娱乐交通需求。湖滨景观规划与设计便显得敏感而担重。立了有趣的空间关系。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建筑景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从而产生一种丰富而细腻的感官环境。

3.连续的空间使人的活动连续。徘徊在湖滨步行商业街与西湖之间,休息、散步、逛街、购物、会友等各类公共活动的切换是毫无刻意之感的。狭窄街道与两旁建筑的空间导向性和引入其中的或笔直或曲折的水道都加强了空间组合的横向联系,水池不是完全连起来的,有的会穿过地下,所以寻找下一段水渠也成了小孩子们常有的目标,景观的设置引导了人们的行为,让整个商业街徒增魅力。

4 景观节点分析

1.沿途景观

设计师采用了极其纯净的现代设计风格,没有太多美学修饰却并不觉的冷冰冰——静静的流水映着建筑天空和路人,小孩子们穿梭于水道之间,又给景观平添了活泼的闹意;绿色的植栽点缀着灰黄色的背景色调,阳光下闲得清新可人;路边的木质座椅精致而温暖,也有花坛加宽的边缘增加了临时座位同时增加了凹凸的韵律。正是因为移步异景,行走间的乏累感也大大减轻,购物消费不再是一种功利性的追求,而是边赏玩边休息的一种诗意的享受。

2.肌理细节

美国黄色沙岩自由的铺砌和了自然溪流、山野的趣味。花岗岩与深色岩石规整节奏对应着建筑的数理,还有毛条石、青石砖、强化木板的拼接对比,直线与曲线,理性与自由的重合、粗糙与细腻的触感交织。体现了商业空间与城市山水的呼应。这些肌理虽不论设计还是施工铺装都极其精致讲究但乍看之下却极其朴素天然。活泼与精致之中又有一种自然纯净之感。

5 结语

总的来说,杭州西湖新湖滨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是极其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美学上的景“观”——即视觉上的好看。更在于其真正做到将“三面云山一面城”所谓的景与城的割裂,变成“三面云山映入城”所谓的景与城的融合。景映于城,城便有了天地之空逸;城融于景,景便有了人之灵气。如今,新湖滨商业街已经融入杭州市民生活之中,成为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对于业主来说,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游赏,大大增加了购买与消费的营业额。所以在社会经济层次上,设计也极其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丁圆.景观设计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南广场;三角地;保护及再利用

1 地块简介

1.1 背景及现状

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雏形形成于长春的满铁附属地时期,三角地地块所处的广大地域全称为“日本长春南满铁路属地”,位于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中部,是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连接部分。

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于 2010年3月16日确立,与长春其他历史街区比较而言,其风貌体系保护得最为完整。至今完整保留了原有规划的道路格局和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

1.2 商业价值

三角地地块所在城市区位及其优越。同时,本地块早期规划中的历史定位即商住复合的街区功能。目前街区内部及周边商业业态较为零散,档次较低,与其自身土地价值和传统定位产生极大矛盾。

1.3 社会责任

作为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必须兼顾三角地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特性和对城市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回应社会发展对城市土地的诉求,完成其经济使命。

2 研究框架

2.1 三角地与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

三角地处于南广场历史保护街区的关节位置。作为先期起动的地块,要起到示范性和实验性的双重功能,为南广场的整体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2 历史格局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地块的保护及再利用体系和实际功能换代的对接,在设计前期进行了调研工作:

2.2.1 对地块内建筑重新编号整理。

2.2.2 对地块内建筑的现状进行踏勘和归档,建立以建筑为单元的档案系统,为后期设计提供基础。

2.2.3 为了保护其风貌,对现有风貌进行二次分析,增补本地块的风貌建筑。

2.3 框架意义

2.3.1 是整个南广场历史保护街区展开历史保护进程的发力点,树立长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新标杆。

2.3.2 由于其类型集中,环境复杂,因此可以成为具有长春特色的引领性项目。

2.3.3 对于宽城区城市格局具有推动作用。宽城区城市历史格局变化的新动力,南广场历史街区保护进程的发力点。

2.4 保护及再利用框架研究总结

三角地在实施性规划的设计中应尊重以下历史信息:

2.4.1 与城市对接的道路网格予以保留,可以根据功能升级的需要改变体现方式。

2.4.2 地块内的建设单元分两部分设定原则:

(1)可按现状肌理设计恢复,作为历史记录。

(2)可在保护外界面风貌的同时融入新的肌理形式,新旧并置,内外融合。

2.4.3 在新建的建筑中融入传统的细节,保持街区历史风貌的连续性。

3 保护及再利用条件分析

3.1 商业升级定位及未来发展

本地块定位应与周边中低档商业氛围形成差异,脱离卖场形式商业,以体验式文化商业街的模式复兴曾经的繁荣,给宽城乃至长春一个独具特色的项目,定义为长春首席人文休闲情景式商业街区。其商业发展未来走向为:

3.1.1 核心商业区成熟度高,商业多以百货及购物中心形式为主,之间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该区域如若再发展传统百货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对于项目发展方向具有较直接的影响。

3.1.2 特色风情商业街出现,游逛休闲式购物理念成为高端消费趋势。百货及购物中心发展趋近饱和,游逛休憩的风情商业街将以自身的优势出现在城市商业发展中。追求品质的中高端消费者将成为街区商业的主要客户群体。

3.2 制约因素

3.2.1 交通因素

交通是制约地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道路交通来看,地块位于三核心城区交汇处,交通便捷,有效辐射整个长春市。在未来轨道规划中,会有多条地铁线路将途经三角地,对地块商业发展将带来良好的促进。

3.2.2 社会认知

目前由于城市的规划,以及新兴商圈的形成,长春市整体商业氛围已经南迁,地块周边以中低档及批发类商业模式为主。三角地的保护及再利用需重新给长春当地人民以信心和认知。

4 方案构思

4.1 设计原则

格局原真,建设单元完整;建筑定性,风貌类型匹配;细节多元,同属同类归档;业态复合,组团分期有序;分级清晰,动线灵活导入;交通分层,地下分区联动。

4.2 总体规划构思

三角地地块改造及再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城市中心区历史保护街区的文化形态存续和功能升级换代的相互协调。因此,设计路线主要围绕这两条主线制度,并始终贯彻以历史保护为优先的总体原则。

方案规划在保留传统街区肌理和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改变其主要行为模式,形成一条南北向串连三角地的文化脉络,将地块有机联系。同时,在保护部分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我们对建筑功能进行提升和更新,与其他各个地块串连融合,混合发展。

4.3 建筑单体设计

街区需要引入商务、购物、餐饮酒吧、影剧院、展示空间等新的功能建筑来丰富街区人群构成,提升街区商业气氛。其中高端综合商务区域将多个保护建筑串联起来,通过表皮保护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肌理的尊重,同时在内部形成可灵活分割的大空间,以满足多种需求;休闲购物区则利用不完善的区块,在建筑缺失处形成小规模的购物广场,并在地块中部形成串联式通道,增强地下一层的商业活力;综合商场需以传统立面和现代构件并置的方式,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激发相应的商业活力;影剧院要在充分保护传统建筑的背景下,以现代的建筑形体表达城市生命力,用发展的角度反射出历史的厚重;展览馆要与地下空间充分结合,形成富有长春特色的工业展厅,成为长春先锋性体验场所;酒吧街的建设需要在现有肌理的基础上加入时尚的元素,通过空间上的变化和功能业态上的创新,形成互动性商业。

4.4 道路交通

地面交通要在保留现有街道肌理的基础上,对车辆采取限时通行的方法,保证地块完整性的同时确保街区格局不发生变化。将地下一层作为步行商业空间,通过多个垂直交通及下沉广场与地面联系,建立起立体步行商业体系。地下二层局部地区和地下三层将设置为地下停车场。

5 结语

三角地作为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承上启下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三角地商业、建筑、交通等角度出发,提出三角地保护及再利用的方案构思,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